「野史祕聞」歷史傳聞張獻忠屠四川,真是天大的冤枉

中國歷史 張獻忠 中國古代史 清朝 歷史寶典 2017-04-06

明末清初,在四川發生了大屠殺的戰爭,人口急劇下降。“彌望千里,絕無人煙。“但清朝期間所編撰的“史料”以及一些“記錄”等都把大屠殺的責任歸於張獻忠。事實卻出乎意料!大明崇禎十七年(1644),中國歷史舞臺上竟先後出現五個皇帝,這就是:大明崇禎帝朱由檢、大清順治帝福臨、大順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順帝張獻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1644年,大明王朝崩潰,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李自成勝於北京,敗於山海關,大順政權覆亡;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改元大順。大順二年(清順治二年,1645)夏,南明福王弘光政權滅亡。

一年不到,五個皇帝只剩下兩個,天下成了大清順治帝與大西大順帝的對決。大清當然實力佔優。於是清廷用剿撫兼施的策略:一面以何洛會為定西大將軍進剿四川,一面派人下詔誘降張獻忠,勸說他歸順清朝。大順三年(清順治三年,1646)清兵南下,由於叛徒的出賣,張獻忠於鹽亭縣鳳凰山被清軍將領豪格射殺身亡。張獻忠死後,餘部繼續轉戰四川各地。直到順治十六年(1659),清軍攻陷渝城(重慶)後,才算平復四川。問題出來了:如果四川數百萬人真是張獻忠所屠盡,那麼四川怎麼可能擁有抗清二十年的組織後勤和兵源補充?“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這是1649年清軍在四川張貼的一份文告。可見清朝所謂張獻忠屠蜀的記載應該是清廷的栽贓。因為成王敗寇,歷史是由戰勝者書寫的。本來是清兵自己所幹的好事,可以賴到早已戰死的張獻忠頭上。我們見過無恥的,但沒見過這麼無恥的。

「野史祕聞」歷史傳聞張獻忠屠四川,真是天大的冤枉

清政府口中的張獻忠

清政府口中的張獻忠

不知張獻忠稱帝時取年號“大順”是否就是典出《老子》,但張獻忠確實和道教頗有淵源。《古今筆記精華》輯有《奇文》一篇,錄張獻忠祭奠道教神仙張亞子的文字:“咱老子姓張,爾也姓張,咱老子與爾聯了宗罷。尚饗。張亞子是東晉人,曾長期住居七曲山,他曉詩書,精醫術,為貧苦鄉民診病施藥,排憂解難,敬老愛幼,扶危濟困,深受百姓愛戴,死後建此廟以紀念。唐封英顯王,元代稱為文昌帝君。明清全國各地建文昌祠,因為文昌帝君發祥於梓潼,故又稱梓潼帝君。張獻忠稱帝后,追尊文昌為大祖高皇帝,以文昌廟為張獻忠家廟。這就算與道教所供奉梓潼帝君張亞子聯宗了。

今日四川梓潼縣的七曲山大廟,是中國第一座文昌帝君廟。奉祀主神自然是文昌帝君張亞子,但在大廟的風洞樓上還塑了一尊張獻忠的綠袍像。每年二、八月時,梓潼居民都要到塑像前參拜一番。當地傳說是明朝崇禎年間,官逼民反,張獻忠領兵對抗朝廷,到了梓潼後,殺貪官、開米倉,解決百姓長期的缺糧之苦,因此雖然朝廷大舉圍殺張獻忠,四川百姓對於張獻忠卻有擁戴之心。當時梓潼居民都說:八大王多像雅子帝君的後代呀!此話傳到草莽出身的張獻忠耳中,不禁眉開眼笑,就親自到廟中走一走。張獻忠到了廟裡一看,說:張亞子是咱張家祖宗,從今以後,這裡就是咱家的大廟了。後來張獻忠轉戰他處,但是梓潼百姓對他仍念念不忘,就在大廟中立下一尊八大王的塑像,每年到了張獻忠當初入川的日子,就來大廟弔祭,以不忘張獻忠濟民的恩情。梓潼人民出於對大西王的崇敬,稱七曲山張獻忠家廟曰“太廟”,為避人耳目,又稱“大廟”。這也印證了劉獻廷《廣陽雜記》的記載:“餘聞張獻忠來衡州,不戮一人。以問婁聖功,則果然也。”

想來可笑,清朝為了栽贓,還曾編出了一個“七殺碑”的傳說流傳甚廣。

說張獻忠不僅殺人如麻,還在他殺人的地方立了個碑,碑上寫有:“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但1934年由一位英國傳教士在四川廣漢發現的出土文物張獻忠的《六言聖諭碑》,碑文卻是:“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無一殺字。可見清廷的御用文人們指鹿為馬、顛倒是非的本事。其實,細細考究一下《聖諭碑》的碑文,還真是正宗的道教思想:上天生育萬物賜予人,而人卻沒有一物可用來報答上天。蒼天在上,人要懂得思量,懂得感恩與反省。這個張獻忠,還真絕非池中之物。

難怪勝利的清政府將他妖魔化,要讓他被人民唾棄,永世不得翻身。但你可以欺騙一時,也可以欺騙一世,甚至可以欺騙兩三百年,可還是欺騙不了永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