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

在清朝有一位名為黃景仁的詩人,單單聽他的名字,你可能對這個人好熟悉,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大多數人都只吃一半的古詩,便出自他的手中。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出自一位武將或者是其他人,反正不可能是讀書人。其實是錯的,黃景仁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嘲諷。他的一生過得極為坎坷,才讓他所寫的詩詞,總是帶著一種惆悵與淒涼。而且他在3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的詩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

在清朝有一位名為黃景仁的詩人,單單聽他的名字,你可能對這個人好熟悉,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大多數人都只吃一半的古詩,便出自他的手中。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出自一位武將或者是其他人,反正不可能是讀書人。其實是錯的,黃景仁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嘲諷。他的一生過得極為坎坷,才讓他所寫的詩詞,總是帶著一種惆悵與淒涼。而且他在3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的詩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1出身寒門,家徒四壁

公元1749年的正月,黃景仁就在江蘇高淳的一個小官家出生,字仲則爺爺是八品官,父親僅是一個秀才,這樣的出身相比於大多官宦之家確實算不上好,只是他的祖上十分有名。他的祖輩最為出名的就是蘇軾的門下弟子黃庭堅,只可惜兜兜轉轉幾百年的歲月,到了清朝時,黃家早已經沒有了原有的威望與名聲,而且黃家人大多短壽。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2歲爺爺離世,讓生活更為清貧。

"

在清朝有一位名為黃景仁的詩人,單單聽他的名字,你可能對這個人好熟悉,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大多數人都只吃一半的古詩,便出自他的手中。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出自一位武將或者是其他人,反正不可能是讀書人。其實是錯的,黃景仁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嘲諷。他的一生過得極為坎坷,才讓他所寫的詩詞,總是帶著一種惆悵與淒涼。而且他在3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的詩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1出身寒門,家徒四壁

公元1749年的正月,黃景仁就在江蘇高淳的一個小官家出生,字仲則爺爺是八品官,父親僅是一個秀才,這樣的出身相比於大多官宦之家確實算不上好,只是他的祖上十分有名。他的祖輩最為出名的就是蘇軾的門下弟子黃庭堅,只可惜兜兜轉轉幾百年的歲月,到了清朝時,黃家早已經沒有了原有的威望與名聲,而且黃家人大多短壽。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2歲爺爺離世,讓生活更為清貧。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到了15歲的時候,與他相依為伴長大的哥哥也去世了,以前他的爺爺在世時,黃家還能依靠著爺爺每個月的俸銀與祿米,還有父親教書的費用,來勉強維持家中生計。只可惜當家中的兩座頂樑柱都倒塌以後,黃家的貧窮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儘管面對的是如此艱苦的生活,他的母親,還是堅持要讓黃仲則繼續讀書。母親做些苦力活供他上學,中則也十分爭氣,只是他在學習的時候更偏愛詩歌文學。

"

在清朝有一位名為黃景仁的詩人,單單聽他的名字,你可能對這個人好熟悉,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大多數人都只吃一半的古詩,便出自他的手中。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出自一位武將或者是其他人,反正不可能是讀書人。其實是錯的,黃景仁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嘲諷。他的一生過得極為坎坷,才讓他所寫的詩詞,總是帶著一種惆悵與淒涼。而且他在3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的詩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1出身寒門,家徒四壁

公元1749年的正月,黃景仁就在江蘇高淳的一個小官家出生,字仲則爺爺是八品官,父親僅是一個秀才,這樣的出身相比於大多官宦之家確實算不上好,只是他的祖上十分有名。他的祖輩最為出名的就是蘇軾的門下弟子黃庭堅,只可惜兜兜轉轉幾百年的歲月,到了清朝時,黃家早已經沒有了原有的威望與名聲,而且黃家人大多短壽。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2歲爺爺離世,讓生活更為清貧。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到了15歲的時候,與他相依為伴長大的哥哥也去世了,以前他的爺爺在世時,黃家還能依靠著爺爺每個月的俸銀與祿米,還有父親教書的費用,來勉強維持家中生計。只可惜當家中的兩座頂樑柱都倒塌以後,黃家的貧窮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儘管面對的是如此艱苦的生活,他的母親,還是堅持要讓黃仲則繼續讀書。母親做些苦力活供他上學,中則也十分爭氣,只是他在學習的時候更偏愛詩歌文學。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2熱愛詩歌,結識好友

在公元1757年,在這一年乾隆下令恢復了科舉中的詩歌考試,只是詩歌考試中主要寫比較古板的“試帖詩”,雖與那幾個朝代的詩歌興盛局面無法相比,不過這樣愛詩之人,學詩的苦心也不會被辜負。在學習方面,他更是遠超當地的眾多孩子,根據史書記載,八九歲的時候便能寫應試文章,也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在黃仲則16歲這一年,他去參加了3000多人的郡縣考試,在這些人中拔得頭魁,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少年秀才。

"

在清朝有一位名為黃景仁的詩人,單單聽他的名字,你可能對這個人好熟悉,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大多數人都只吃一半的古詩,便出自他的手中。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出自一位武將或者是其他人,反正不可能是讀書人。其實是錯的,黃景仁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嘲諷。他的一生過得極為坎坷,才讓他所寫的詩詞,總是帶著一種惆悵與淒涼。而且他在3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的詩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1出身寒門,家徒四壁

公元1749年的正月,黃景仁就在江蘇高淳的一個小官家出生,字仲則爺爺是八品官,父親僅是一個秀才,這樣的出身相比於大多官宦之家確實算不上好,只是他的祖上十分有名。他的祖輩最為出名的就是蘇軾的門下弟子黃庭堅,只可惜兜兜轉轉幾百年的歲月,到了清朝時,黃家早已經沒有了原有的威望與名聲,而且黃家人大多短壽。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2歲爺爺離世,讓生活更為清貧。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到了15歲的時候,與他相依為伴長大的哥哥也去世了,以前他的爺爺在世時,黃家還能依靠著爺爺每個月的俸銀與祿米,還有父親教書的費用,來勉強維持家中生計。只可惜當家中的兩座頂樑柱都倒塌以後,黃家的貧窮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儘管面對的是如此艱苦的生活,他的母親,還是堅持要讓黃仲則繼續讀書。母親做些苦力活供他上學,中則也十分爭氣,只是他在學習的時候更偏愛詩歌文學。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2熱愛詩歌,結識好友

在公元1757年,在這一年乾隆下令恢復了科舉中的詩歌考試,只是詩歌考試中主要寫比較古板的“試帖詩”,雖與那幾個朝代的詩歌興盛局面無法相比,不過這樣愛詩之人,學詩的苦心也不會被辜負。在學習方面,他更是遠超當地的眾多孩子,根據史書記載,八九歲的時候便能寫應試文章,也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在黃仲則16歲這一年,他去參加了3000多人的郡縣考試,在這些人中拔得頭魁,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少年秀才。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在這次考試中,他還結識了一位至交。以前的考試可以現在不同,參加官府考試,都要先行在官府的安排下入住,等會接下來的考試。這次與他安排在同一個房間裡的,是一位清代有名的文學家,他就是洪亮吉。兩人在閒暇攀談時得知,原來他們倆人的家僅隔著一條河,而且早在少年時均已成為了孤兒,都是由自己母親撫養長大。只是相較於黃仲則孤僻的性格,洪亮吉此人要更加寬厚開朗一些。

"

在清朝有一位名為黃景仁的詩人,單單聽他的名字,你可能對這個人好熟悉,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大多數人都只吃一半的古詩,便出自他的手中。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出自一位武將或者是其他人,反正不可能是讀書人。其實是錯的,黃景仁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嘲諷。他的一生過得極為坎坷,才讓他所寫的詩詞,總是帶著一種惆悵與淒涼。而且他在3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的詩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1出身寒門,家徒四壁

公元1749年的正月,黃景仁就在江蘇高淳的一個小官家出生,字仲則爺爺是八品官,父親僅是一個秀才,這樣的出身相比於大多官宦之家確實算不上好,只是他的祖上十分有名。他的祖輩最為出名的就是蘇軾的門下弟子黃庭堅,只可惜兜兜轉轉幾百年的歲月,到了清朝時,黃家早已經沒有了原有的威望與名聲,而且黃家人大多短壽。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2歲爺爺離世,讓生活更為清貧。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到了15歲的時候,與他相依為伴長大的哥哥也去世了,以前他的爺爺在世時,黃家還能依靠著爺爺每個月的俸銀與祿米,還有父親教書的費用,來勉強維持家中生計。只可惜當家中的兩座頂樑柱都倒塌以後,黃家的貧窮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儘管面對的是如此艱苦的生活,他的母親,還是堅持要讓黃仲則繼續讀書。母親做些苦力活供他上學,中則也十分爭氣,只是他在學習的時候更偏愛詩歌文學。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2熱愛詩歌,結識好友

在公元1757年,在這一年乾隆下令恢復了科舉中的詩歌考試,只是詩歌考試中主要寫比較古板的“試帖詩”,雖與那幾個朝代的詩歌興盛局面無法相比,不過這樣愛詩之人,學詩的苦心也不會被辜負。在學習方面,他更是遠超當地的眾多孩子,根據史書記載,八九歲的時候便能寫應試文章,也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在黃仲則16歲這一年,他去參加了3000多人的郡縣考試,在這些人中拔得頭魁,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少年秀才。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在這次考試中,他還結識了一位至交。以前的考試可以現在不同,參加官府考試,都要先行在官府的安排下入住,等會接下來的考試。這次與他安排在同一個房間裡的,是一位清代有名的文學家,他就是洪亮吉。兩人在閒暇攀談時得知,原來他們倆人的家僅隔著一條河,而且早在少年時均已成為了孤兒,都是由自己母親撫養長大。只是相較於黃仲則孤僻的性格,洪亮吉此人要更加寬厚開朗一些。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兩人蔘加完考試時,18歲一同前往常州的龍城書院讀書,在這裡遇到了有對他有著深遠影響的一位名師。這位老師就是當時的山長邵其燾,邵老非常擅長寫八股文,他所寫的文章,是很多考生在學習寫文時的範例。這位老師十分欣賞這兩個年輕人的才華,將二人稱之為“書院二俊”,只是邵老不是很支持黃仲則寫詩,他認為所寫的詩詞只能讓人更加悽怨卑賤,不利於健康,也不利於考試,曾一度寫文規勸黃仲則轉向。只是寫詩乃黃仲則的愛好所在,所以此番規勸並無效果。

"

在清朝有一位名為黃景仁的詩人,單單聽他的名字,你可能對這個人好熟悉,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大多數人都只吃一半的古詩,便出自他的手中。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出自一位武將或者是其他人,反正不可能是讀書人。其實是錯的,黃景仁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嘲諷。他的一生過得極為坎坷,才讓他所寫的詩詞,總是帶著一種惆悵與淒涼。而且他在3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的詩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1出身寒門,家徒四壁

公元1749年的正月,黃景仁就在江蘇高淳的一個小官家出生,字仲則爺爺是八品官,父親僅是一個秀才,這樣的出身相比於大多官宦之家確實算不上好,只是他的祖上十分有名。他的祖輩最為出名的就是蘇軾的門下弟子黃庭堅,只可惜兜兜轉轉幾百年的歲月,到了清朝時,黃家早已經沒有了原有的威望與名聲,而且黃家人大多短壽。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2歲爺爺離世,讓生活更為清貧。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到了15歲的時候,與他相依為伴長大的哥哥也去世了,以前他的爺爺在世時,黃家還能依靠著爺爺每個月的俸銀與祿米,還有父親教書的費用,來勉強維持家中生計。只可惜當家中的兩座頂樑柱都倒塌以後,黃家的貧窮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儘管面對的是如此艱苦的生活,他的母親,還是堅持要讓黃仲則繼續讀書。母親做些苦力活供他上學,中則也十分爭氣,只是他在學習的時候更偏愛詩歌文學。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2熱愛詩歌,結識好友

在公元1757年,在這一年乾隆下令恢復了科舉中的詩歌考試,只是詩歌考試中主要寫比較古板的“試帖詩”,雖與那幾個朝代的詩歌興盛局面無法相比,不過這樣愛詩之人,學詩的苦心也不會被辜負。在學習方面,他更是遠超當地的眾多孩子,根據史書記載,八九歲的時候便能寫應試文章,也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在黃仲則16歲這一年,他去參加了3000多人的郡縣考試,在這些人中拔得頭魁,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少年秀才。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在這次考試中,他還結識了一位至交。以前的考試可以現在不同,參加官府考試,都要先行在官府的安排下入住,等會接下來的考試。這次與他安排在同一個房間裡的,是一位清代有名的文學家,他就是洪亮吉。兩人在閒暇攀談時得知,原來他們倆人的家僅隔著一條河,而且早在少年時均已成為了孤兒,都是由自己母親撫養長大。只是相較於黃仲則孤僻的性格,洪亮吉此人要更加寬厚開朗一些。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兩人蔘加完考試時,18歲一同前往常州的龍城書院讀書,在這裡遇到了有對他有著深遠影響的一位名師。這位老師就是當時的山長邵其燾,邵老非常擅長寫八股文,他所寫的文章,是很多考生在學習寫文時的範例。這位老師十分欣賞這兩個年輕人的才華,將二人稱之為“書院二俊”,只是邵老不是很支持黃仲則寫詩,他認為所寫的詩詞只能讓人更加悽怨卑賤,不利於健康,也不利於考試,曾一度寫文規勸黃仲則轉向。只是寫詩乃黃仲則的愛好所在,所以此番規勸並無效果。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3拜得名師,科舉未果

黃仲則在書院學習三年以後,便打算去人間遊歷,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家中貧困,母親早已沒有能力繼續支付他在書院學習的費用,他不想母親為了自己的學業,繼續奔波勞累;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黃仲則視李白為偶像,他期盼能夠像詩仙一樣,在遊歷的過程中增加自己的眼界,也增加他的名聲。做了此番決定以後,他曾在學院的梅花樹下告別邵齊燾,兩人一同飲酒洽談,幻想未來歲月。只可惜還未等黃仲則遊歷歸來,邵老便去世了,那一次的梅下飲酒也成了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

在清朝有一位名為黃景仁的詩人,單單聽他的名字,你可能對這個人好熟悉,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大多數人都只吃一半的古詩,便出自他的手中。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出自一位武將或者是其他人,反正不可能是讀書人。其實是錯的,黃景仁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嘲諷。他的一生過得極為坎坷,才讓他所寫的詩詞,總是帶著一種惆悵與淒涼。而且他在3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的詩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1出身寒門,家徒四壁

公元1749年的正月,黃景仁就在江蘇高淳的一個小官家出生,字仲則爺爺是八品官,父親僅是一個秀才,這樣的出身相比於大多官宦之家確實算不上好,只是他的祖上十分有名。他的祖輩最為出名的就是蘇軾的門下弟子黃庭堅,只可惜兜兜轉轉幾百年的歲月,到了清朝時,黃家早已經沒有了原有的威望與名聲,而且黃家人大多短壽。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2歲爺爺離世,讓生活更為清貧。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到了15歲的時候,與他相依為伴長大的哥哥也去世了,以前他的爺爺在世時,黃家還能依靠著爺爺每個月的俸銀與祿米,還有父親教書的費用,來勉強維持家中生計。只可惜當家中的兩座頂樑柱都倒塌以後,黃家的貧窮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儘管面對的是如此艱苦的生活,他的母親,還是堅持要讓黃仲則繼續讀書。母親做些苦力活供他上學,中則也十分爭氣,只是他在學習的時候更偏愛詩歌文學。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2熱愛詩歌,結識好友

在公元1757年,在這一年乾隆下令恢復了科舉中的詩歌考試,只是詩歌考試中主要寫比較古板的“試帖詩”,雖與那幾個朝代的詩歌興盛局面無法相比,不過這樣愛詩之人,學詩的苦心也不會被辜負。在學習方面,他更是遠超當地的眾多孩子,根據史書記載,八九歲的時候便能寫應試文章,也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在黃仲則16歲這一年,他去參加了3000多人的郡縣考試,在這些人中拔得頭魁,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少年秀才。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在這次考試中,他還結識了一位至交。以前的考試可以現在不同,參加官府考試,都要先行在官府的安排下入住,等會接下來的考試。這次與他安排在同一個房間裡的,是一位清代有名的文學家,他就是洪亮吉。兩人在閒暇攀談時得知,原來他們倆人的家僅隔著一條河,而且早在少年時均已成為了孤兒,都是由自己母親撫養長大。只是相較於黃仲則孤僻的性格,洪亮吉此人要更加寬厚開朗一些。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兩人蔘加完考試時,18歲一同前往常州的龍城書院讀書,在這裡遇到了有對他有著深遠影響的一位名師。這位老師就是當時的山長邵其燾,邵老非常擅長寫八股文,他所寫的文章,是很多考生在學習寫文時的範例。這位老師十分欣賞這兩個年輕人的才華,將二人稱之為“書院二俊”,只是邵老不是很支持黃仲則寫詩,他認為所寫的詩詞只能讓人更加悽怨卑賤,不利於健康,也不利於考試,曾一度寫文規勸黃仲則轉向。只是寫詩乃黃仲則的愛好所在,所以此番規勸並無效果。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3拜得名師,科舉未果

黃仲則在書院學習三年以後,便打算去人間遊歷,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家中貧困,母親早已沒有能力繼續支付他在書院學習的費用,他不想母親為了自己的學業,繼續奔波勞累;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黃仲則視李白為偶像,他期盼能夠像詩仙一樣,在遊歷的過程中增加自己的眼界,也增加他的名聲。做了此番決定以後,他曾在學院的梅花樹下告別邵齊燾,兩人一同飲酒洽談,幻想未來歲月。只可惜還未等黃仲則遊歷歸來,邵老便去世了,那一次的梅下飲酒也成了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結束學院生活後,黃仲則還多次參加科考,誰知16歲就已經成名的他,在接下來的16個年頭裡。他曾經參加過9次科舉,均已落地告終。其實這也與當時的考試環境有關,乾隆年間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從江南走出來的學子更不在少數,當時每年報名參加考試的人已經達到了9000多人,但是一年只錄100多人。更何況每次考完試,負責這些學生的主考官人更少,所以這些人在閱卷的時候也十分馬虎,到底誰能成狀元,已經不是才華說了算,而是人氣說了算,他未踏上仕途,也只能說是時運不濟。

"

在清朝有一位名為黃景仁的詩人,單單聽他的名字,你可能對這個人好熟悉,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大多數人都只吃一半的古詩,便出自他的手中。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出自一位武將或者是其他人,反正不可能是讀書人。其實是錯的,黃景仁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嘲諷。他的一生過得極為坎坷,才讓他所寫的詩詞,總是帶著一種惆悵與淒涼。而且他在3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的詩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1出身寒門,家徒四壁

公元1749年的正月,黃景仁就在江蘇高淳的一個小官家出生,字仲則爺爺是八品官,父親僅是一個秀才,這樣的出身相比於大多官宦之家確實算不上好,只是他的祖上十分有名。他的祖輩最為出名的就是蘇軾的門下弟子黃庭堅,只可惜兜兜轉轉幾百年的歲月,到了清朝時,黃家早已經沒有了原有的威望與名聲,而且黃家人大多短壽。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2歲爺爺離世,讓生活更為清貧。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到了15歲的時候,與他相依為伴長大的哥哥也去世了,以前他的爺爺在世時,黃家還能依靠著爺爺每個月的俸銀與祿米,還有父親教書的費用,來勉強維持家中生計。只可惜當家中的兩座頂樑柱都倒塌以後,黃家的貧窮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儘管面對的是如此艱苦的生活,他的母親,還是堅持要讓黃仲則繼續讀書。母親做些苦力活供他上學,中則也十分爭氣,只是他在學習的時候更偏愛詩歌文學。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2熱愛詩歌,結識好友

在公元1757年,在這一年乾隆下令恢復了科舉中的詩歌考試,只是詩歌考試中主要寫比較古板的“試帖詩”,雖與那幾個朝代的詩歌興盛局面無法相比,不過這樣愛詩之人,學詩的苦心也不會被辜負。在學習方面,他更是遠超當地的眾多孩子,根據史書記載,八九歲的時候便能寫應試文章,也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在黃仲則16歲這一年,他去參加了3000多人的郡縣考試,在這些人中拔得頭魁,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少年秀才。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在這次考試中,他還結識了一位至交。以前的考試可以現在不同,參加官府考試,都要先行在官府的安排下入住,等會接下來的考試。這次與他安排在同一個房間裡的,是一位清代有名的文學家,他就是洪亮吉。兩人在閒暇攀談時得知,原來他們倆人的家僅隔著一條河,而且早在少年時均已成為了孤兒,都是由自己母親撫養長大。只是相較於黃仲則孤僻的性格,洪亮吉此人要更加寬厚開朗一些。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兩人蔘加完考試時,18歲一同前往常州的龍城書院讀書,在這裡遇到了有對他有著深遠影響的一位名師。這位老師就是當時的山長邵其燾,邵老非常擅長寫八股文,他所寫的文章,是很多考生在學習寫文時的範例。這位老師十分欣賞這兩個年輕人的才華,將二人稱之為“書院二俊”,只是邵老不是很支持黃仲則寫詩,他認為所寫的詩詞只能讓人更加悽怨卑賤,不利於健康,也不利於考試,曾一度寫文規勸黃仲則轉向。只是寫詩乃黃仲則的愛好所在,所以此番規勸並無效果。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3拜得名師,科舉未果

黃仲則在書院學習三年以後,便打算去人間遊歷,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家中貧困,母親早已沒有能力繼續支付他在書院學習的費用,他不想母親為了自己的學業,繼續奔波勞累;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黃仲則視李白為偶像,他期盼能夠像詩仙一樣,在遊歷的過程中增加自己的眼界,也增加他的名聲。做了此番決定以後,他曾在學院的梅花樹下告別邵齊燾,兩人一同飲酒洽談,幻想未來歲月。只可惜還未等黃仲則遊歷歸來,邵老便去世了,那一次的梅下飲酒也成了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結束學院生活後,黃仲則還多次參加科考,誰知16歲就已經成名的他,在接下來的16個年頭裡。他曾經參加過9次科舉,均已落地告終。其實這也與當時的考試環境有關,乾隆年間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從江南走出來的學子更不在少數,當時每年報名參加考試的人已經達到了9000多人,但是一年只錄100多人。更何況每次考完試,負責這些學生的主考官人更少,所以這些人在閱卷的時候也十分馬虎,到底誰能成狀元,已經不是才華說了算,而是人氣說了算,他未踏上仕途,也只能說是時運不濟。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4成為幕僚,名聲鵲起

那麼沒有進入官場上的黃仲則,又有著怎樣的人生呢?公元1772年,這一年黃仲則23歲對好友洪亮吉一起成為了朱荺的幕僚,此人乃是當時清代的名稱,他的門下彙集了那個時代一批有名的學者,而且他十分看重黃、洪二元,在每次宴會上,均要推薦二人的詩詞文章。有一次朱筠在太白樓上舉辦了一場詩會,前來參加的人都是一些我已經有名氣的學士,這麼多人中,唯獨仲則年紀最小,但是他在這次社會上的亮眼表現,卻讓他名聲大噪,甚至一時間,名聲傳遍整個京城。

"

在清朝有一位名為黃景仁的詩人,單單聽他的名字,你可能對這個人好熟悉,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大多數人都只吃一半的古詩,便出自他的手中。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出自一位武將或者是其他人,反正不可能是讀書人。其實是錯的,黃景仁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嘲諷。他的一生過得極為坎坷,才讓他所寫的詩詞,總是帶著一種惆悵與淒涼。而且他在3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的詩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1出身寒門,家徒四壁

公元1749年的正月,黃景仁就在江蘇高淳的一個小官家出生,字仲則爺爺是八品官,父親僅是一個秀才,這樣的出身相比於大多官宦之家確實算不上好,只是他的祖上十分有名。他的祖輩最為出名的就是蘇軾的門下弟子黃庭堅,只可惜兜兜轉轉幾百年的歲月,到了清朝時,黃家早已經沒有了原有的威望與名聲,而且黃家人大多短壽。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2歲爺爺離世,讓生活更為清貧。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到了15歲的時候,與他相依為伴長大的哥哥也去世了,以前他的爺爺在世時,黃家還能依靠著爺爺每個月的俸銀與祿米,還有父親教書的費用,來勉強維持家中生計。只可惜當家中的兩座頂樑柱都倒塌以後,黃家的貧窮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儘管面對的是如此艱苦的生活,他的母親,還是堅持要讓黃仲則繼續讀書。母親做些苦力活供他上學,中則也十分爭氣,只是他在學習的時候更偏愛詩歌文學。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2熱愛詩歌,結識好友

在公元1757年,在這一年乾隆下令恢復了科舉中的詩歌考試,只是詩歌考試中主要寫比較古板的“試帖詩”,雖與那幾個朝代的詩歌興盛局面無法相比,不過這樣愛詩之人,學詩的苦心也不會被辜負。在學習方面,他更是遠超當地的眾多孩子,根據史書記載,八九歲的時候便能寫應試文章,也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在黃仲則16歲這一年,他去參加了3000多人的郡縣考試,在這些人中拔得頭魁,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少年秀才。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在這次考試中,他還結識了一位至交。以前的考試可以現在不同,參加官府考試,都要先行在官府的安排下入住,等會接下來的考試。這次與他安排在同一個房間裡的,是一位清代有名的文學家,他就是洪亮吉。兩人在閒暇攀談時得知,原來他們倆人的家僅隔著一條河,而且早在少年時均已成為了孤兒,都是由自己母親撫養長大。只是相較於黃仲則孤僻的性格,洪亮吉此人要更加寬厚開朗一些。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兩人蔘加完考試時,18歲一同前往常州的龍城書院讀書,在這裡遇到了有對他有著深遠影響的一位名師。這位老師就是當時的山長邵其燾,邵老非常擅長寫八股文,他所寫的文章,是很多考生在學習寫文時的範例。這位老師十分欣賞這兩個年輕人的才華,將二人稱之為“書院二俊”,只是邵老不是很支持黃仲則寫詩,他認為所寫的詩詞只能讓人更加悽怨卑賤,不利於健康,也不利於考試,曾一度寫文規勸黃仲則轉向。只是寫詩乃黃仲則的愛好所在,所以此番規勸並無效果。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3拜得名師,科舉未果

黃仲則在書院學習三年以後,便打算去人間遊歷,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家中貧困,母親早已沒有能力繼續支付他在書院學習的費用,他不想母親為了自己的學業,繼續奔波勞累;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黃仲則視李白為偶像,他期盼能夠像詩仙一樣,在遊歷的過程中增加自己的眼界,也增加他的名聲。做了此番決定以後,他曾在學院的梅花樹下告別邵齊燾,兩人一同飲酒洽談,幻想未來歲月。只可惜還未等黃仲則遊歷歸來,邵老便去世了,那一次的梅下飲酒也成了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結束學院生活後,黃仲則還多次參加科考,誰知16歲就已經成名的他,在接下來的16個年頭裡。他曾經參加過9次科舉,均已落地告終。其實這也與當時的考試環境有關,乾隆年間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從江南走出來的學子更不在少數,當時每年報名參加考試的人已經達到了9000多人,但是一年只錄100多人。更何況每次考完試,負責這些學生的主考官人更少,所以這些人在閱卷的時候也十分馬虎,到底誰能成狀元,已經不是才華說了算,而是人氣說了算,他未踏上仕途,也只能說是時運不濟。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4成為幕僚,名聲鵲起

那麼沒有進入官場上的黃仲則,又有著怎樣的人生呢?公元1772年,這一年黃仲則23歲對好友洪亮吉一起成為了朱荺的幕僚,此人乃是當時清代的名稱,他的門下彙集了那個時代一批有名的學者,而且他十分看重黃、洪二元,在每次宴會上,均要推薦二人的詩詞文章。有一次朱筠在太白樓上舉辦了一場詩會,前來參加的人都是一些我已經有名氣的學士,這麼多人中,唯獨仲則年紀最小,但是他在這次社會上的亮眼表現,卻讓他名聲大噪,甚至一時間,名聲傳遍整個京城。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只可惜他剛獲得名氣,便從朱府辭職不幹了,他在朱筠的門下僅待了兩年,究其原因,竟然是他與當時的一位同事意見不合,便於朱筠告辭,打算乘著輕舟去徽州拜訪一位鄭先生。好友得知此事以後,還曾多次對他相勸,只可惜黃仲則超凡自負,比起給人為幕僚的工作,他更向往江湖瀟灑的生活。只是離開朱府後的仲則,並沒有去浪蕩江湖,反而在1776年的春天,去到了天津。

05終得小官,孤苦離世

因為在這一年的春天,乾隆出兵平定了大小金川,便在天津召集文人試詩,眼看機會來了,黃仲則便也前往天津參加,在此次詩會上取得第2名的成績,並且還得了一個傭書四庫館的小職位。雖然這是他得來的第一份官職,但是並不是一個什麼好職位,因為據古書記載,所謂“傭書”其實就是謄錄生。剛開始也沒有收入,本以為能夠在京城出人頭地,反而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將廂房當做書房來使用,最後還去寺廟中居住。

"

在清朝有一位名為黃景仁的詩人,單單聽他的名字,你可能對這個人好熟悉,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大多數人都只吃一半的古詩,便出自他的手中。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出自一位武將或者是其他人,反正不可能是讀書人。其實是錯的,黃景仁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嘲諷。他的一生過得極為坎坷,才讓他所寫的詩詞,總是帶著一種惆悵與淒涼。而且他在3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的詩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1出身寒門,家徒四壁

公元1749年的正月,黃景仁就在江蘇高淳的一個小官家出生,字仲則爺爺是八品官,父親僅是一個秀才,這樣的出身相比於大多官宦之家確實算不上好,只是他的祖上十分有名。他的祖輩最為出名的就是蘇軾的門下弟子黃庭堅,只可惜兜兜轉轉幾百年的歲月,到了清朝時,黃家早已經沒有了原有的威望與名聲,而且黃家人大多短壽。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2歲爺爺離世,讓生活更為清貧。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到了15歲的時候,與他相依為伴長大的哥哥也去世了,以前他的爺爺在世時,黃家還能依靠著爺爺每個月的俸銀與祿米,還有父親教書的費用,來勉強維持家中生計。只可惜當家中的兩座頂樑柱都倒塌以後,黃家的貧窮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儘管面對的是如此艱苦的生活,他的母親,還是堅持要讓黃仲則繼續讀書。母親做些苦力活供他上學,中則也十分爭氣,只是他在學習的時候更偏愛詩歌文學。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2熱愛詩歌,結識好友

在公元1757年,在這一年乾隆下令恢復了科舉中的詩歌考試,只是詩歌考試中主要寫比較古板的“試帖詩”,雖與那幾個朝代的詩歌興盛局面無法相比,不過這樣愛詩之人,學詩的苦心也不會被辜負。在學習方面,他更是遠超當地的眾多孩子,根據史書記載,八九歲的時候便能寫應試文章,也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在黃仲則16歲這一年,他去參加了3000多人的郡縣考試,在這些人中拔得頭魁,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少年秀才。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在這次考試中,他還結識了一位至交。以前的考試可以現在不同,參加官府考試,都要先行在官府的安排下入住,等會接下來的考試。這次與他安排在同一個房間裡的,是一位清代有名的文學家,他就是洪亮吉。兩人在閒暇攀談時得知,原來他們倆人的家僅隔著一條河,而且早在少年時均已成為了孤兒,都是由自己母親撫養長大。只是相較於黃仲則孤僻的性格,洪亮吉此人要更加寬厚開朗一些。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兩人蔘加完考試時,18歲一同前往常州的龍城書院讀書,在這裡遇到了有對他有著深遠影響的一位名師。這位老師就是當時的山長邵其燾,邵老非常擅長寫八股文,他所寫的文章,是很多考生在學習寫文時的範例。這位老師十分欣賞這兩個年輕人的才華,將二人稱之為“書院二俊”,只是邵老不是很支持黃仲則寫詩,他認為所寫的詩詞只能讓人更加悽怨卑賤,不利於健康,也不利於考試,曾一度寫文規勸黃仲則轉向。只是寫詩乃黃仲則的愛好所在,所以此番規勸並無效果。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3拜得名師,科舉未果

黃仲則在書院學習三年以後,便打算去人間遊歷,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家中貧困,母親早已沒有能力繼續支付他在書院學習的費用,他不想母親為了自己的學業,繼續奔波勞累;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黃仲則視李白為偶像,他期盼能夠像詩仙一樣,在遊歷的過程中增加自己的眼界,也增加他的名聲。做了此番決定以後,他曾在學院的梅花樹下告別邵齊燾,兩人一同飲酒洽談,幻想未來歲月。只可惜還未等黃仲則遊歷歸來,邵老便去世了,那一次的梅下飲酒也成了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結束學院生活後,黃仲則還多次參加科考,誰知16歲就已經成名的他,在接下來的16個年頭裡。他曾經參加過9次科舉,均已落地告終。其實這也與當時的考試環境有關,乾隆年間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從江南走出來的學子更不在少數,當時每年報名參加考試的人已經達到了9000多人,但是一年只錄100多人。更何況每次考完試,負責這些學生的主考官人更少,所以這些人在閱卷的時候也十分馬虎,到底誰能成狀元,已經不是才華說了算,而是人氣說了算,他未踏上仕途,也只能說是時運不濟。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4成為幕僚,名聲鵲起

那麼沒有進入官場上的黃仲則,又有著怎樣的人生呢?公元1772年,這一年黃仲則23歲對好友洪亮吉一起成為了朱荺的幕僚,此人乃是當時清代的名稱,他的門下彙集了那個時代一批有名的學者,而且他十分看重黃、洪二元,在每次宴會上,均要推薦二人的詩詞文章。有一次朱筠在太白樓上舉辦了一場詩會,前來參加的人都是一些我已經有名氣的學士,這麼多人中,唯獨仲則年紀最小,但是他在這次社會上的亮眼表現,卻讓他名聲大噪,甚至一時間,名聲傳遍整個京城。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只可惜他剛獲得名氣,便從朱府辭職不幹了,他在朱筠的門下僅待了兩年,究其原因,竟然是他與當時的一位同事意見不合,便於朱筠告辭,打算乘著輕舟去徽州拜訪一位鄭先生。好友得知此事以後,還曾多次對他相勸,只可惜黃仲則超凡自負,比起給人為幕僚的工作,他更向往江湖瀟灑的生活。只是離開朱府後的仲則,並沒有去浪蕩江湖,反而在1776年的春天,去到了天津。

05終得小官,孤苦離世

因為在這一年的春天,乾隆出兵平定了大小金川,便在天津召集文人試詩,眼看機會來了,黃仲則便也前往天津參加,在此次詩會上取得第2名的成績,並且還得了一個傭書四庫館的小職位。雖然這是他得來的第一份官職,但是並不是一個什麼好職位,因為據古書記載,所謂“傭書”其實就是謄錄生。剛開始也沒有收入,本以為能夠在京城出人頭地,反而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將廂房當做書房來使用,最後還去寺廟中居住。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就這樣,他在四庫館待了5年的時間,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通過捐官我得了一個9品的芝麻小官,只是這個官職遲遲未落入手中,因為只有當別人退位以後,他才能上任。但是黃仲則捐官的時候又欠了很多債,債主天天上門催債,他再也沒有辦法繼續在京城待下去。當他起身前往山西運城,打算去投靠的時候,卻因疾病加重而去世,年僅35歲。因為他的離世太過於突然,一生所寫的2000多首詩稿都未整理,大多都是他的友人後期為他編纂而成的,而且很多詩詞不符合當時文人的價值觀,也在詩稿中逐漸失傳。唯獨只有那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似乎在印證著他潦倒窮苦的一生。

"

在清朝有一位名為黃景仁的詩人,單單聽他的名字,你可能對這個人好熟悉,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大多數人都只吃一半的古詩,便出自他的手中。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出自一位武將或者是其他人,反正不可能是讀書人。其實是錯的,黃景仁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嘲諷。他的一生過得極為坎坷,才讓他所寫的詩詞,總是帶著一種惆悵與淒涼。而且他在3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的詩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1出身寒門,家徒四壁

公元1749年的正月,黃景仁就在江蘇高淳的一個小官家出生,字仲則爺爺是八品官,父親僅是一個秀才,這樣的出身相比於大多官宦之家確實算不上好,只是他的祖上十分有名。他的祖輩最為出名的就是蘇軾的門下弟子黃庭堅,只可惜兜兜轉轉幾百年的歲月,到了清朝時,黃家早已經沒有了原有的威望與名聲,而且黃家人大多短壽。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2歲爺爺離世,讓生活更為清貧。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到了15歲的時候,與他相依為伴長大的哥哥也去世了,以前他的爺爺在世時,黃家還能依靠著爺爺每個月的俸銀與祿米,還有父親教書的費用,來勉強維持家中生計。只可惜當家中的兩座頂樑柱都倒塌以後,黃家的貧窮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儘管面對的是如此艱苦的生活,他的母親,還是堅持要讓黃仲則繼續讀書。母親做些苦力活供他上學,中則也十分爭氣,只是他在學習的時候更偏愛詩歌文學。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2熱愛詩歌,結識好友

在公元1757年,在這一年乾隆下令恢復了科舉中的詩歌考試,只是詩歌考試中主要寫比較古板的“試帖詩”,雖與那幾個朝代的詩歌興盛局面無法相比,不過這樣愛詩之人,學詩的苦心也不會被辜負。在學習方面,他更是遠超當地的眾多孩子,根據史書記載,八九歲的時候便能寫應試文章,也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在黃仲則16歲這一年,他去參加了3000多人的郡縣考試,在這些人中拔得頭魁,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少年秀才。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在這次考試中,他還結識了一位至交。以前的考試可以現在不同,參加官府考試,都要先行在官府的安排下入住,等會接下來的考試。這次與他安排在同一個房間裡的,是一位清代有名的文學家,他就是洪亮吉。兩人在閒暇攀談時得知,原來他們倆人的家僅隔著一條河,而且早在少年時均已成為了孤兒,都是由自己母親撫養長大。只是相較於黃仲則孤僻的性格,洪亮吉此人要更加寬厚開朗一些。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兩人蔘加完考試時,18歲一同前往常州的龍城書院讀書,在這裡遇到了有對他有著深遠影響的一位名師。這位老師就是當時的山長邵其燾,邵老非常擅長寫八股文,他所寫的文章,是很多考生在學習寫文時的範例。這位老師十分欣賞這兩個年輕人的才華,將二人稱之為“書院二俊”,只是邵老不是很支持黃仲則寫詩,他認為所寫的詩詞只能讓人更加悽怨卑賤,不利於健康,也不利於考試,曾一度寫文規勸黃仲則轉向。只是寫詩乃黃仲則的愛好所在,所以此番規勸並無效果。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3拜得名師,科舉未果

黃仲則在書院學習三年以後,便打算去人間遊歷,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家中貧困,母親早已沒有能力繼續支付他在書院學習的費用,他不想母親為了自己的學業,繼續奔波勞累;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黃仲則視李白為偶像,他期盼能夠像詩仙一樣,在遊歷的過程中增加自己的眼界,也增加他的名聲。做了此番決定以後,他曾在學院的梅花樹下告別邵齊燾,兩人一同飲酒洽談,幻想未來歲月。只可惜還未等黃仲則遊歷歸來,邵老便去世了,那一次的梅下飲酒也成了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結束學院生活後,黃仲則還多次參加科考,誰知16歲就已經成名的他,在接下來的16個年頭裡。他曾經參加過9次科舉,均已落地告終。其實這也與當時的考試環境有關,乾隆年間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從江南走出來的學子更不在少數,當時每年報名參加考試的人已經達到了9000多人,但是一年只錄100多人。更何況每次考完試,負責這些學生的主考官人更少,所以這些人在閱卷的時候也十分馬虎,到底誰能成狀元,已經不是才華說了算,而是人氣說了算,他未踏上仕途,也只能說是時運不濟。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4成為幕僚,名聲鵲起

那麼沒有進入官場上的黃仲則,又有著怎樣的人生呢?公元1772年,這一年黃仲則23歲對好友洪亮吉一起成為了朱荺的幕僚,此人乃是當時清代的名稱,他的門下彙集了那個時代一批有名的學者,而且他十分看重黃、洪二元,在每次宴會上,均要推薦二人的詩詞文章。有一次朱筠在太白樓上舉辦了一場詩會,前來參加的人都是一些我已經有名氣的學士,這麼多人中,唯獨仲則年紀最小,但是他在這次社會上的亮眼表現,卻讓他名聲大噪,甚至一時間,名聲傳遍整個京城。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只可惜他剛獲得名氣,便從朱府辭職不幹了,他在朱筠的門下僅待了兩年,究其原因,竟然是他與當時的一位同事意見不合,便於朱筠告辭,打算乘著輕舟去徽州拜訪一位鄭先生。好友得知此事以後,還曾多次對他相勸,只可惜黃仲則超凡自負,比起給人為幕僚的工作,他更向往江湖瀟灑的生活。只是離開朱府後的仲則,並沒有去浪蕩江湖,反而在1776年的春天,去到了天津。

05終得小官,孤苦離世

因為在這一年的春天,乾隆出兵平定了大小金川,便在天津召集文人試詩,眼看機會來了,黃仲則便也前往天津參加,在此次詩會上取得第2名的成績,並且還得了一個傭書四庫館的小職位。雖然這是他得來的第一份官職,但是並不是一個什麼好職位,因為據古書記載,所謂“傭書”其實就是謄錄生。剛開始也沒有收入,本以為能夠在京城出人頭地,反而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將廂房當做書房來使用,最後還去寺廟中居住。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就這樣,他在四庫館待了5年的時間,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通過捐官我得了一個9品的芝麻小官,只是這個官職遲遲未落入手中,因為只有當別人退位以後,他才能上任。但是黃仲則捐官的時候又欠了很多債,債主天天上門催債,他再也沒有辦法繼續在京城待下去。當他起身前往山西運城,打算去投靠的時候,卻因疾病加重而去世,年僅35歲。因為他的離世太過於突然,一生所寫的2000多首詩稿都未整理,大多都是他的友人後期為他編纂而成的,而且很多詩詞不符合當時文人的價值觀,也在詩稿中逐漸失傳。唯獨只有那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似乎在印證著他潦倒窮苦的一生。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作者:青樓詩社

喜歡詩詞文化的朋友,歡迎關注青樓詩社

"

在清朝有一位名為黃景仁的詩人,單單聽他的名字,你可能對這個人好熟悉,但是你一定聽過這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大多數人都只吃一半的古詩,便出自他的手中。相信很多人都以為這句話出自一位武將或者是其他人,反正不可能是讀書人。其實是錯的,黃景仁之所以寫出這樣的詩,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嘲諷。他的一生過得極為坎坷,才讓他所寫的詩詞,總是帶著一種惆悵與淒涼。而且他在3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這樣的詩人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1出身寒門,家徒四壁

公元1749年的正月,黃景仁就在江蘇高淳的一個小官家出生,字仲則爺爺是八品官,父親僅是一個秀才,這樣的出身相比於大多官宦之家確實算不上好,只是他的祖上十分有名。他的祖輩最為出名的就是蘇軾的門下弟子黃庭堅,只可惜兜兜轉轉幾百年的歲月,到了清朝時,黃家早已經沒有了原有的威望與名聲,而且黃家人大多短壽。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12歲爺爺離世,讓生活更為清貧。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到了15歲的時候,與他相依為伴長大的哥哥也去世了,以前他的爺爺在世時,黃家還能依靠著爺爺每個月的俸銀與祿米,還有父親教書的費用,來勉強維持家中生計。只可惜當家中的兩座頂樑柱都倒塌以後,黃家的貧窮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儘管面對的是如此艱苦的生活,他的母親,還是堅持要讓黃仲則繼續讀書。母親做些苦力活供他上學,中則也十分爭氣,只是他在學習的時候更偏愛詩歌文學。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2熱愛詩歌,結識好友

在公元1757年,在這一年乾隆下令恢復了科舉中的詩歌考試,只是詩歌考試中主要寫比較古板的“試帖詩”,雖與那幾個朝代的詩歌興盛局面無法相比,不過這樣愛詩之人,學詩的苦心也不會被辜負。在學習方面,他更是遠超當地的眾多孩子,根據史書記載,八九歲的時候便能寫應試文章,也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在黃仲則16歲這一年,他去參加了3000多人的郡縣考試,在這些人中拔得頭魁,成為了當地有名的少年秀才。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在這次考試中,他還結識了一位至交。以前的考試可以現在不同,參加官府考試,都要先行在官府的安排下入住,等會接下來的考試。這次與他安排在同一個房間裡的,是一位清代有名的文學家,他就是洪亮吉。兩人在閒暇攀談時得知,原來他們倆人的家僅隔著一條河,而且早在少年時均已成為了孤兒,都是由自己母親撫養長大。只是相較於黃仲則孤僻的性格,洪亮吉此人要更加寬厚開朗一些。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兩人蔘加完考試時,18歲一同前往常州的龍城書院讀書,在這裡遇到了有對他有著深遠影響的一位名師。這位老師就是當時的山長邵其燾,邵老非常擅長寫八股文,他所寫的文章,是很多考生在學習寫文時的範例。這位老師十分欣賞這兩個年輕人的才華,將二人稱之為“書院二俊”,只是邵老不是很支持黃仲則寫詩,他認為所寫的詩詞只能讓人更加悽怨卑賤,不利於健康,也不利於考試,曾一度寫文規勸黃仲則轉向。只是寫詩乃黃仲則的愛好所在,所以此番規勸並無效果。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3拜得名師,科舉未果

黃仲則在書院學習三年以後,便打算去人間遊歷,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家中貧困,母親早已沒有能力繼續支付他在書院學習的費用,他不想母親為了自己的學業,繼續奔波勞累;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黃仲則視李白為偶像,他期盼能夠像詩仙一樣,在遊歷的過程中增加自己的眼界,也增加他的名聲。做了此番決定以後,他曾在學院的梅花樹下告別邵齊燾,兩人一同飲酒洽談,幻想未來歲月。只可惜還未等黃仲則遊歷歸來,邵老便去世了,那一次的梅下飲酒也成了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結束學院生活後,黃仲則還多次參加科考,誰知16歲就已經成名的他,在接下來的16個年頭裡。他曾經參加過9次科舉,均已落地告終。其實這也與當時的考試環境有關,乾隆年間每年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從江南走出來的學子更不在少數,當時每年報名參加考試的人已經達到了9000多人,但是一年只錄100多人。更何況每次考完試,負責這些學生的主考官人更少,所以這些人在閱卷的時候也十分馬虎,到底誰能成狀元,已經不是才華說了算,而是人氣說了算,他未踏上仕途,也只能說是時運不濟。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04成為幕僚,名聲鵲起

那麼沒有進入官場上的黃仲則,又有著怎樣的人生呢?公元1772年,這一年黃仲則23歲對好友洪亮吉一起成為了朱荺的幕僚,此人乃是當時清代的名稱,他的門下彙集了那個時代一批有名的學者,而且他十分看重黃、洪二元,在每次宴會上,均要推薦二人的詩詞文章。有一次朱筠在太白樓上舉辦了一場詩會,前來參加的人都是一些我已經有名氣的學士,這麼多人中,唯獨仲則年紀最小,但是他在這次社會上的亮眼表現,卻讓他名聲大噪,甚至一時間,名聲傳遍整個京城。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只可惜他剛獲得名氣,便從朱府辭職不幹了,他在朱筠的門下僅待了兩年,究其原因,竟然是他與當時的一位同事意見不合,便於朱筠告辭,打算乘著輕舟去徽州拜訪一位鄭先生。好友得知此事以後,還曾多次對他相勸,只可惜黃仲則超凡自負,比起給人為幕僚的工作,他更向往江湖瀟灑的生活。只是離開朱府後的仲則,並沒有去浪蕩江湖,反而在1776年的春天,去到了天津。

05終得小官,孤苦離世

因為在這一年的春天,乾隆出兵平定了大小金川,便在天津召集文人試詩,眼看機會來了,黃仲則便也前往天津參加,在此次詩會上取得第2名的成績,並且還得了一個傭書四庫館的小職位。雖然這是他得來的第一份官職,但是並不是一個什麼好職位,因為據古書記載,所謂“傭書”其實就是謄錄生。剛開始也沒有收入,本以為能夠在京城出人頭地,反而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將廂房當做書房來使用,最後還去寺廟中居住。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就這樣,他在四庫館待了5年的時間,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通過捐官我得了一個9品的芝麻小官,只是這個官職遲遲未落入手中,因為只有當別人退位以後,他才能上任。但是黃仲則捐官的時候又欠了很多債,債主天天上門催債,他再也沒有辦法繼續在京城待下去。當他起身前往山西運城,打算去投靠的時候,卻因疾病加重而去世,年僅35歲。因為他的離世太過於突然,一生所寫的2000多首詩稿都未整理,大多都是他的友人後期為他編纂而成的,而且很多詩詞不符合當時文人的價值觀,也在詩稿中逐漸失傳。唯獨只有那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似乎在印證著他潦倒窮苦的一生。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作者:青樓詩社

喜歡詩詞文化的朋友,歡迎關注青樓詩社

清代潦倒窮苦的才子:寫下流傳百世的一句詩,卻無人知全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