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陵出土4000多件青銅器裡最笨重的鼎,專家都弄不懂銘文含義!

在20世紀初期,我們國家處於一個動盪不堪的年代,經歷了封建王朝的破滅,一系列革命的興起加上諸多軍閥割據混戰,可以說當時中華大地處於一個重大變革期。那個時候安徽壽縣這個地方,有許多村民發現地下能夠經常挖出一些青銅器來,慢慢的消息就傳出去了,來了許多古董商人來尋寶,甚至不乏外國人的身影,但是當時時局動盪,沒什麼人主動提出來對文物的保護,文物的流失非常嚴重!

楚王陵出土4000多件青銅器裡最笨重的鼎,專家都弄不懂銘文含義!

災荒引起盜墓盛行,墓地重見天日

到了30年代,整個國家還沒有從動盪的格局裡面擺脫出來,壽縣這個地方先後爆發了旱災跟洪災,出現了大量的災民,許多人走投無路就到處掘開古人墳墓,把金銀財寶拿去賣掉來想辦法活命,無意間就把楚幽王的墓挖掘開了,結果一下出土了4000多件青銅器,假如說算上前後大小規模的盜墓,真正陪葬青銅器數量恐怕是無法想象的。

楚王陵出土4000多件青銅器裡最笨重的鼎,專家都弄不懂銘文含義!

或許有著很多人對此不理解,為什麼在楚幽王墓葬中,會出土這麼多青銅器呢,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青銅器陪葬?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作為一個大國存在了大約有800年的時間,先後有7處地方建都,最著名的都城當然還是郢都,但是到了楚國的末期的時候,楚考烈王遷都到壽春,即安徽壽縣,這也成為了楚國最後國都。

楚幽王是楚國最後幾個國君之一,並且根據一些史料記載,楚幽王並非是楚王正統的後代,他是春申君的兒子,當時楚國走向滅亡已經是時間的問題了,所以楚幽王一咬牙在死前把楚國這多年積累的財富全部陪葬,才有了出土時候的驚天一幕。

青銅器命運不盡相同

這4000多件青銅器裡面,不僅僅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特色,還摻雜著荊楚大地的風情,可以說是春秋戰國這個年代的藝術瑰寶,是一個活的歷史研究庫,這些寶物命運當然也不一樣,有的流落到海外,有的被民間收藏,還有的被博物館尋找回來永久收藏,還有的從此杳無音信,楚幽王墓葬裡面最出名的就是戰國鑄客銅鼎了。

楚王陵出土4000多件青銅器裡最笨重的鼎,專家都弄不懂銘文含義!

在我國的歷史文化裡面,青銅器裡面的鼎具有特殊意義上的地位,本身,鼎只是用來儲存跟烹飪食物的容器,但是被拉高用作禮器,古代的時候鼎的數量跟規模就代表著擁有者的地位,自然是不能馬虎。鼎上的銘文也是記錄當時歷史的資料庫,有很高的價值。這麼說就是證明,戰國鑄客銅鼎本身就非常高貴,即使我們國家有那麼多意義非凡的鼎,但是它仍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楚王陵出土4000多件青銅器裡最笨重的鼎,專家都弄不懂銘文含義!

我們國家最著名的鼎,無非就是河南安陽出土的,郭沫若進行命名的司母戊鼎,後來因為字典中“司”跟“後”意義一樣,就改成了後母戊鼎,它有832.48公斤重,是我國已經出土的鼎裡面最重的,除此之外,最重的鼎就是戰國鑄客銅鼎了,它也大約有著400公斤的重量,是我國青銅鼎裡面,圓鼎最重的,後母戊鼎是方鼎。

有著400公斤的重量,自然它的體型也是不可小瞧的,外表看著還是非常宏偉的,它高為113釐米,口徑為87釐米,腹圍是290釐米,深52釐米。光鼎足就高67釐米,即使佈滿銅綠繡,風采並不減當年。這件鼎當時被挖掘出來的時候安徽當時的省政府接到了消息就立刻想辦法把國寶給追回來,然後存放在省立圖書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為了保護這件文物免於戰火,還曾經帶它進行幾千裡的大遷移,曾轉運到四川,抗戰勝利之後才又放到了南京博物館。

楚王陵出土4000多件青銅器裡最笨重的鼎,專家都弄不懂銘文含義!

在解放戰爭將要結束的時候,當時的國民黨準備帶它到臺灣,但是沒想到解放軍的速度實在太快,還沒來得及轉運只能暫時擱置,然後這件寶貝就留在了大陸,建國之後這件寶貝被送回老家,重新放在了安徽省,正式物歸原主。

楚王陵出土4000多件青銅器裡最笨重的鼎,專家都弄不懂銘文含義!

鼎上銘文

銅鼎上面的銘文對於研究當時的歷史有著很關鍵的意義,雖然只有幾處,其中前足和腹下僅僅刻有“安邦”兩字。最重要的銘文是在鼎口,一共12個字:

鑄客為集脀、造脀、鳴腋脀為之。

鑄客,就是當時鑄鼎的工匠,可以看出當時的工匠已經有了一定的地位,被當作賓客,但是後面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文物專家連猜帶蒙認為鳴腋脀應該是負責膳食的機構,至於集脀、造脀是什麼,至今沒人能說得清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