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

原創: 戴增強

說起青島老城區的街道,其歷史淵源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德國侵佔膠州灣時期。在德國人佔據青島十七年期間,規劃設計了沿海一線基本的格局,確實留下了不少的經典老建築。加之後來又兩次被日本侵佔,也遺留下了大量的殖民痕跡,每條老城的街道或是因為功能定位或是因為建築風格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風情,許多建築在流逝的時間中變換著不同的主人,許多道路在不同的歷史年代裡變換著不同的名字,風雨滄桑歷經百年。


"

原創: 戴增強

說起青島老城區的街道,其歷史淵源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德國侵佔膠州灣時期。在德國人佔據青島十七年期間,規劃設計了沿海一線基本的格局,確實留下了不少的經典老建築。加之後來又兩次被日本侵佔,也遺留下了大量的殖民痕跡,每條老城的街道或是因為功能定位或是因為建築風格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風情,許多建築在流逝的時間中變換著不同的主人,許多道路在不同的歷史年代裡變換著不同的名字,風雨滄桑歷經百年。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提起老街,就不得不提極具青島地域特色的膠東路,在它因為東西快速路建設而大部分被拆毀的數年裡,有各種文章和舊照片都在紀念它,或是感慨或是留戀或是嘆息,似乎都有關於這條路的一段深情往事。在這座城市的百餘年曆史裡,它低調、市井、充滿神奇而令人懷念,在青島人眼中它因螺旋曲折形似海中辣波螺,加之常年累月馬牙石路面被磨得光亮而有一個仿生式的比喻,更本土化的名字--“波螺油子”。

青島有幾條馬牙石鋪成的路,膠東路是最長的也是最曲折的一條。這條路的建成時間大致是上世紀20年代,當時國內外局勢動盪,當政者無心也無財力搞市政規劃和建設,然而在此背景之下,“菠蘿油子”卻就此建成。在探尋這條路的來龍去脈過程中,發現其中有許多有趣和值得玩味的故事。


"

原創: 戴增強

說起青島老城區的街道,其歷史淵源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德國侵佔膠州灣時期。在德國人佔據青島十七年期間,規劃設計了沿海一線基本的格局,確實留下了不少的經典老建築。加之後來又兩次被日本侵佔,也遺留下了大量的殖民痕跡,每條老城的街道或是因為功能定位或是因為建築風格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風情,許多建築在流逝的時間中變換著不同的主人,許多道路在不同的歷史年代裡變換著不同的名字,風雨滄桑歷經百年。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提起老街,就不得不提極具青島地域特色的膠東路,在它因為東西快速路建設而大部分被拆毀的數年裡,有各種文章和舊照片都在紀念它,或是感慨或是留戀或是嘆息,似乎都有關於這條路的一段深情往事。在這座城市的百餘年曆史裡,它低調、市井、充滿神奇而令人懷念,在青島人眼中它因螺旋曲折形似海中辣波螺,加之常年累月馬牙石路面被磨得光亮而有一個仿生式的比喻,更本土化的名字--“波螺油子”。

青島有幾條馬牙石鋪成的路,膠東路是最長的也是最曲折的一條。這條路的建成時間大致是上世紀20年代,當時國內外局勢動盪,當政者無心也無財力搞市政規劃和建設,然而在此背景之下,“菠蘿油子”卻就此建成。在探尋這條路的來龍去脈過程中,發現其中有許多有趣和值得玩味的故事。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據說這本來就是一條路,不過不是行人的路。在被鋪上馬牙石成為道路之前,這是荒山野嶺間一條季節性的山溪水道,東端位於原大連山和伏龍山交界,以前伏龍山是多水的,山上有山泉和一個大的灣塘,溢出的池水形成一個小瀑布,就是今天萊蕪一路小學位置,西端位於觀象山西北坡。夏季周邊山上雨水常年沖積而成一條通過谷底蘇州路、無棣二路進益都路明溝入海的一道溝壑,這就是當年膠東路的雛形,大自然形成的這條溝壑究竟形成於何年何月完全不可考證。對老膠東路有印象的人們不難忘記東西兩端路口、蘇州路無棣二路交界處都是呈喇叭口的形狀,都是比較典型的沖積地貌,因此這種說法極為可信。德國人侵佔青島後並沒有把這片區域放進規劃建設藍圖中,而把交通建設重點放在熱河路、遼寧路一線。那時這裡還只是人煙稀少的一片溝谷盆地。

隨著德國人殖民掠奪和國內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一些京城滿清貴族、商賈、文人墨客和當時中國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淘金者、難民大量湧入青島,尋求避難和貿易,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和充裕的勞動力,於是開始在此區域聚集。選擇這片荒山野嶺的原因說來挺有意思,一方面與時政有關,最初德國人是華歐分制,有嚴格的分界線,江蘇路、沂水路一帶是德國人的花園式住宅區,而這個地方正好與此毗鄰,處於中山路商業區、產業工人居住的臺東鎮中間三角地帶,位置便利。另一方面與“風水”有關,中國人選址建宅有講究,這片谷地在丘陵山峰的三面環圍之中,加之這條山溪的存在,很符合傳統中國人眼中的“環山抱水,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這個說法有點玄幻,不過這裡南面觀象山、信號山可以抵擋一部分來自南面海上潮溼海霧,北面貯水山、大連山又可以阻擋冬日凜冽的北風,氣候變化相對溫和,好像也有幾分道理。


"

原創: 戴增強

說起青島老城區的街道,其歷史淵源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德國侵佔膠州灣時期。在德國人佔據青島十七年期間,規劃設計了沿海一線基本的格局,確實留下了不少的經典老建築。加之後來又兩次被日本侵佔,也遺留下了大量的殖民痕跡,每條老城的街道或是因為功能定位或是因為建築風格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風情,許多建築在流逝的時間中變換著不同的主人,許多道路在不同的歷史年代裡變換著不同的名字,風雨滄桑歷經百年。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提起老街,就不得不提極具青島地域特色的膠東路,在它因為東西快速路建設而大部分被拆毀的數年裡,有各種文章和舊照片都在紀念它,或是感慨或是留戀或是嘆息,似乎都有關於這條路的一段深情往事。在這座城市的百餘年曆史裡,它低調、市井、充滿神奇而令人懷念,在青島人眼中它因螺旋曲折形似海中辣波螺,加之常年累月馬牙石路面被磨得光亮而有一個仿生式的比喻,更本土化的名字--“波螺油子”。

青島有幾條馬牙石鋪成的路,膠東路是最長的也是最曲折的一條。這條路的建成時間大致是上世紀20年代,當時國內外局勢動盪,當政者無心也無財力搞市政規劃和建設,然而在此背景之下,“菠蘿油子”卻就此建成。在探尋這條路的來龍去脈過程中,發現其中有許多有趣和值得玩味的故事。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據說這本來就是一條路,不過不是行人的路。在被鋪上馬牙石成為道路之前,這是荒山野嶺間一條季節性的山溪水道,東端位於原大連山和伏龍山交界,以前伏龍山是多水的,山上有山泉和一個大的灣塘,溢出的池水形成一個小瀑布,就是今天萊蕪一路小學位置,西端位於觀象山西北坡。夏季周邊山上雨水常年沖積而成一條通過谷底蘇州路、無棣二路進益都路明溝入海的一道溝壑,這就是當年膠東路的雛形,大自然形成的這條溝壑究竟形成於何年何月完全不可考證。對老膠東路有印象的人們不難忘記東西兩端路口、蘇州路無棣二路交界處都是呈喇叭口的形狀,都是比較典型的沖積地貌,因此這種說法極為可信。德國人侵佔青島後並沒有把這片區域放進規劃建設藍圖中,而把交通建設重點放在熱河路、遼寧路一線。那時這裡還只是人煙稀少的一片溝谷盆地。

隨著德國人殖民掠奪和國內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一些京城滿清貴族、商賈、文人墨客和當時中國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淘金者、難民大量湧入青島,尋求避難和貿易,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和充裕的勞動力,於是開始在此區域聚集。選擇這片荒山野嶺的原因說來挺有意思,一方面與時政有關,最初德國人是華歐分制,有嚴格的分界線,江蘇路、沂水路一帶是德國人的花園式住宅區,而這個地方正好與此毗鄰,處於中山路商業區、產業工人居住的臺東鎮中間三角地帶,位置便利。另一方面與“風水”有關,中國人選址建宅有講究,這片谷地在丘陵山峰的三面環圍之中,加之這條山溪的存在,很符合傳統中國人眼中的“環山抱水,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這個說法有點玄幻,不過這裡南面觀象山、信號山可以抵擋一部分來自南面海上潮溼海霧,北面貯水山、大連山又可以阻擋冬日凜冽的北風,氣候變化相對溫和,好像也有幾分道理。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富者需要修宅安家,當時是殖民地,選址又在山坡上,於是順坡就勢各種仿歐式的別墅、庭院紛紛建成,每棟建築都有自己的特色,絕無模仿與重複,時至今日仍能在蘇州路、無棣一路一帶找到殘留的幾棟當年的老建築,從破落但難掩精緻的石雕門柱或是房屋的氣勢中不難想象當初主人非富即貴;貧者需要棲身,於是隨便在溝坡上搭個窩棚,這也是後來的無棣二路、三路的幾個貧民化裡院式建築的起因。儘管貧富差距大,但國人彼此還都是融洽相處以和為貴。之後日本入侵,在小魚山南麓興建別墅區,在上海路、熱河路、德平路、遼寧路、黃臺路等周邊大量開闢住宅區,也見縫插針式的侵入此地,修建了大量的日式住宅和商鋪,民國政府時期、解放後一些個人及企業在此地及周圍建設了不少私人宅院、筒子樓、宿舍樓等,使得該地區的成為年代跨度最大,建築風格最為多樣的城市片區。

居住首要考慮的就是出行,南北走向的膠州路、熱河路、遼寧路是德國人規劃的幹線交通,而東西方向的通行問題亟待解決。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中,修路造橋不僅僅是單純的通行問題,還是造福一方的積德善舉。於是這條山溪水道,在不惜人力財力的改造中成為貫穿這片地區東西方向的膠東路,它連接起了這些私人院落,利己;也為臺東鎮和中山路商業區之間打通了一條便捷的人行通道,利人。


"

原創: 戴增強

說起青島老城區的街道,其歷史淵源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德國侵佔膠州灣時期。在德國人佔據青島十七年期間,規劃設計了沿海一線基本的格局,確實留下了不少的經典老建築。加之後來又兩次被日本侵佔,也遺留下了大量的殖民痕跡,每條老城的街道或是因為功能定位或是因為建築風格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風情,許多建築在流逝的時間中變換著不同的主人,許多道路在不同的歷史年代裡變換著不同的名字,風雨滄桑歷經百年。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提起老街,就不得不提極具青島地域特色的膠東路,在它因為東西快速路建設而大部分被拆毀的數年裡,有各種文章和舊照片都在紀念它,或是感慨或是留戀或是嘆息,似乎都有關於這條路的一段深情往事。在這座城市的百餘年曆史裡,它低調、市井、充滿神奇而令人懷念,在青島人眼中它因螺旋曲折形似海中辣波螺,加之常年累月馬牙石路面被磨得光亮而有一個仿生式的比喻,更本土化的名字--“波螺油子”。

青島有幾條馬牙石鋪成的路,膠東路是最長的也是最曲折的一條。這條路的建成時間大致是上世紀20年代,當時國內外局勢動盪,當政者無心也無財力搞市政規劃和建設,然而在此背景之下,“菠蘿油子”卻就此建成。在探尋這條路的來龍去脈過程中,發現其中有許多有趣和值得玩味的故事。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據說這本來就是一條路,不過不是行人的路。在被鋪上馬牙石成為道路之前,這是荒山野嶺間一條季節性的山溪水道,東端位於原大連山和伏龍山交界,以前伏龍山是多水的,山上有山泉和一個大的灣塘,溢出的池水形成一個小瀑布,就是今天萊蕪一路小學位置,西端位於觀象山西北坡。夏季周邊山上雨水常年沖積而成一條通過谷底蘇州路、無棣二路進益都路明溝入海的一道溝壑,這就是當年膠東路的雛形,大自然形成的這條溝壑究竟形成於何年何月完全不可考證。對老膠東路有印象的人們不難忘記東西兩端路口、蘇州路無棣二路交界處都是呈喇叭口的形狀,都是比較典型的沖積地貌,因此這種說法極為可信。德國人侵佔青島後並沒有把這片區域放進規劃建設藍圖中,而把交通建設重點放在熱河路、遼寧路一線。那時這裡還只是人煙稀少的一片溝谷盆地。

隨著德國人殖民掠奪和國內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一些京城滿清貴族、商賈、文人墨客和當時中國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淘金者、難民大量湧入青島,尋求避難和貿易,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和充裕的勞動力,於是開始在此區域聚集。選擇這片荒山野嶺的原因說來挺有意思,一方面與時政有關,最初德國人是華歐分制,有嚴格的分界線,江蘇路、沂水路一帶是德國人的花園式住宅區,而這個地方正好與此毗鄰,處於中山路商業區、產業工人居住的臺東鎮中間三角地帶,位置便利。另一方面與“風水”有關,中國人選址建宅有講究,這片谷地在丘陵山峰的三面環圍之中,加之這條山溪的存在,很符合傳統中國人眼中的“環山抱水,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這個說法有點玄幻,不過這裡南面觀象山、信號山可以抵擋一部分來自南面海上潮溼海霧,北面貯水山、大連山又可以阻擋冬日凜冽的北風,氣候變化相對溫和,好像也有幾分道理。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富者需要修宅安家,當時是殖民地,選址又在山坡上,於是順坡就勢各種仿歐式的別墅、庭院紛紛建成,每棟建築都有自己的特色,絕無模仿與重複,時至今日仍能在蘇州路、無棣一路一帶找到殘留的幾棟當年的老建築,從破落但難掩精緻的石雕門柱或是房屋的氣勢中不難想象當初主人非富即貴;貧者需要棲身,於是隨便在溝坡上搭個窩棚,這也是後來的無棣二路、三路的幾個貧民化裡院式建築的起因。儘管貧富差距大,但國人彼此還都是融洽相處以和為貴。之後日本入侵,在小魚山南麓興建別墅區,在上海路、熱河路、德平路、遼寧路、黃臺路等周邊大量開闢住宅區,也見縫插針式的侵入此地,修建了大量的日式住宅和商鋪,民國政府時期、解放後一些個人及企業在此地及周圍建設了不少私人宅院、筒子樓、宿舍樓等,使得該地區的成為年代跨度最大,建築風格最為多樣的城市片區。

居住首要考慮的就是出行,南北走向的膠州路、熱河路、遼寧路是德國人規劃的幹線交通,而東西方向的通行問題亟待解決。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中,修路造橋不僅僅是單純的通行問題,還是造福一方的積德善舉。於是這條山溪水道,在不惜人力財力的改造中成為貫穿這片地區東西方向的膠東路,它連接起了這些私人院落,利己;也為臺東鎮和中山路商業區之間打通了一條便捷的人行通道,利人。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這是一條完全由國人自己手工打造的路,多少萬塊15釐米見方60釐米深的馬牙石條依靠人力打鑿、運輸,人工一塊一塊的釘入山間泥土中,彼此擠壓而緊密契合,在落差幾十米的山坡間高低起伏蜿蜒曲折。這是這座城市最曲折的一條路,從東到西大約有500餘米長,以最低處的無棣二路為界路被分為東西兩段。聽老人們講這條路的鋪設也是有講究和學問的,整條路完全依山勢而建,為了便於通行和節省體力,並不在意增加距離和節約鋪路的石料,人為打造有9個很大的彎曲被稱作“九曲十八彎”。路面寬度平均不足5米,拐彎多坡度陡,因此只能步行,這有點像中國北方的衚衕,但又遠比衚衕複雜。雖然是一條路,東西兩段卻是一動一靜,東段常年比較幽靜,幾個散落在彎彎曲曲道路上的二層院落和寥寥行人;而通往熱河路江蘇路的西段,則是人來人往商販走卒,在不同時代出現不同的繁榮,這又彷彿很暗閤中國的陰陽之道。

如果從今天工程學的角度來看“波螺油子”,你會發現這條路當年修的及其科學合理,每塊石頭都能夠分散坡度與重力帶給的路面壓力,一方面能夠保留住雨季的排水功能,另一方面又能極好的保持極陡的坡面水土不流失不沉降,雨停水淨路面無存水、不泥濘,這也是這條路能夠保持近80年原貌沒有被重建或翻修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以後的數年裡,進行周邊樓院的管道改造時,只需拔出馬牙石開挖鋪設管道而後填土放回,由於重力和石頭間的擠壓作用很容易恢復原有路貌。這是城市道路演化中沙土路、石板路、柏油路不具備的優勢,因而一直得以完整的保存。

如果雨天漫步“波螺油子”是別有一番情趣的,看雨水落在路面上激起的水花水霧流淌著,一雙涼鞋或是乾脆赤腳踏在被磨得光溜溜的馬牙石面上並不硌腳,水沒過腳揹人猶如在行走在一條小溪中,溯溪而上石條鋪設的排水明渠在路的一旁,雨水彙集順坡而下,從路的東西兩側加上谷底的蘇州路三股水流形成一條奔騰的河流,湧入無棣二路。雨水大時無棣二路是不能通行的,水深過膝水流湍急。改革開放後無棣二路曾是農貿市場,每逢大雨路旁總有一些水果蔬菜攤被大水衝的七零八落,偶爾也會有莽漢強行過路被水衝倒,狼狽之相令人忍俊不禁。因為是在谷底的原因蘇州路和無棣二路地下水充足,舊時很多私人院落都有水井,水經過山間石縫過濾清涼可口,在缺水的時候很多周圍居民都是靠這些院落裡水井打水生活。如果冬季遇到大雪天,這裡基本就是孩子們的滑雪樂園了,兩塊竹片腳下一綁或者找個水果筐蓋屁股往上一坐,多少人的童年樂趣都被這條“波螺油子”銘記。

"

原創: 戴增強

說起青島老城區的街道,其歷史淵源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德國侵佔膠州灣時期。在德國人佔據青島十七年期間,規劃設計了沿海一線基本的格局,確實留下了不少的經典老建築。加之後來又兩次被日本侵佔,也遺留下了大量的殖民痕跡,每條老城的街道或是因為功能定位或是因為建築風格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風情,許多建築在流逝的時間中變換著不同的主人,許多道路在不同的歷史年代裡變換著不同的名字,風雨滄桑歷經百年。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提起老街,就不得不提極具青島地域特色的膠東路,在它因為東西快速路建設而大部分被拆毀的數年裡,有各種文章和舊照片都在紀念它,或是感慨或是留戀或是嘆息,似乎都有關於這條路的一段深情往事。在這座城市的百餘年曆史裡,它低調、市井、充滿神奇而令人懷念,在青島人眼中它因螺旋曲折形似海中辣波螺,加之常年累月馬牙石路面被磨得光亮而有一個仿生式的比喻,更本土化的名字--“波螺油子”。

青島有幾條馬牙石鋪成的路,膠東路是最長的也是最曲折的一條。這條路的建成時間大致是上世紀20年代,當時國內外局勢動盪,當政者無心也無財力搞市政規劃和建設,然而在此背景之下,“菠蘿油子”卻就此建成。在探尋這條路的來龍去脈過程中,發現其中有許多有趣和值得玩味的故事。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據說這本來就是一條路,不過不是行人的路。在被鋪上馬牙石成為道路之前,這是荒山野嶺間一條季節性的山溪水道,東端位於原大連山和伏龍山交界,以前伏龍山是多水的,山上有山泉和一個大的灣塘,溢出的池水形成一個小瀑布,就是今天萊蕪一路小學位置,西端位於觀象山西北坡。夏季周邊山上雨水常年沖積而成一條通過谷底蘇州路、無棣二路進益都路明溝入海的一道溝壑,這就是當年膠東路的雛形,大自然形成的這條溝壑究竟形成於何年何月完全不可考證。對老膠東路有印象的人們不難忘記東西兩端路口、蘇州路無棣二路交界處都是呈喇叭口的形狀,都是比較典型的沖積地貌,因此這種說法極為可信。德國人侵佔青島後並沒有把這片區域放進規劃建設藍圖中,而把交通建設重點放在熱河路、遼寧路一線。那時這裡還只是人煙稀少的一片溝谷盆地。

隨著德國人殖民掠奪和國內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一些京城滿清貴族、商賈、文人墨客和當時中國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淘金者、難民大量湧入青島,尋求避難和貿易,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和充裕的勞動力,於是開始在此區域聚集。選擇這片荒山野嶺的原因說來挺有意思,一方面與時政有關,最初德國人是華歐分制,有嚴格的分界線,江蘇路、沂水路一帶是德國人的花園式住宅區,而這個地方正好與此毗鄰,處於中山路商業區、產業工人居住的臺東鎮中間三角地帶,位置便利。另一方面與“風水”有關,中國人選址建宅有講究,這片谷地在丘陵山峰的三面環圍之中,加之這條山溪的存在,很符合傳統中國人眼中的“環山抱水,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這個說法有點玄幻,不過這裡南面觀象山、信號山可以抵擋一部分來自南面海上潮溼海霧,北面貯水山、大連山又可以阻擋冬日凜冽的北風,氣候變化相對溫和,好像也有幾分道理。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富者需要修宅安家,當時是殖民地,選址又在山坡上,於是順坡就勢各種仿歐式的別墅、庭院紛紛建成,每棟建築都有自己的特色,絕無模仿與重複,時至今日仍能在蘇州路、無棣一路一帶找到殘留的幾棟當年的老建築,從破落但難掩精緻的石雕門柱或是房屋的氣勢中不難想象當初主人非富即貴;貧者需要棲身,於是隨便在溝坡上搭個窩棚,這也是後來的無棣二路、三路的幾個貧民化裡院式建築的起因。儘管貧富差距大,但國人彼此還都是融洽相處以和為貴。之後日本入侵,在小魚山南麓興建別墅區,在上海路、熱河路、德平路、遼寧路、黃臺路等周邊大量開闢住宅區,也見縫插針式的侵入此地,修建了大量的日式住宅和商鋪,民國政府時期、解放後一些個人及企業在此地及周圍建設了不少私人宅院、筒子樓、宿舍樓等,使得該地區的成為年代跨度最大,建築風格最為多樣的城市片區。

居住首要考慮的就是出行,南北走向的膠州路、熱河路、遼寧路是德國人規劃的幹線交通,而東西方向的通行問題亟待解決。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中,修路造橋不僅僅是單純的通行問題,還是造福一方的積德善舉。於是這條山溪水道,在不惜人力財力的改造中成為貫穿這片地區東西方向的膠東路,它連接起了這些私人院落,利己;也為臺東鎮和中山路商業區之間打通了一條便捷的人行通道,利人。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這是一條完全由國人自己手工打造的路,多少萬塊15釐米見方60釐米深的馬牙石條依靠人力打鑿、運輸,人工一塊一塊的釘入山間泥土中,彼此擠壓而緊密契合,在落差幾十米的山坡間高低起伏蜿蜒曲折。這是這座城市最曲折的一條路,從東到西大約有500餘米長,以最低處的無棣二路為界路被分為東西兩段。聽老人們講這條路的鋪設也是有講究和學問的,整條路完全依山勢而建,為了便於通行和節省體力,並不在意增加距離和節約鋪路的石料,人為打造有9個很大的彎曲被稱作“九曲十八彎”。路面寬度平均不足5米,拐彎多坡度陡,因此只能步行,這有點像中國北方的衚衕,但又遠比衚衕複雜。雖然是一條路,東西兩段卻是一動一靜,東段常年比較幽靜,幾個散落在彎彎曲曲道路上的二層院落和寥寥行人;而通往熱河路江蘇路的西段,則是人來人往商販走卒,在不同時代出現不同的繁榮,這又彷彿很暗閤中國的陰陽之道。

如果從今天工程學的角度來看“波螺油子”,你會發現這條路當年修的及其科學合理,每塊石頭都能夠分散坡度與重力帶給的路面壓力,一方面能夠保留住雨季的排水功能,另一方面又能極好的保持極陡的坡面水土不流失不沉降,雨停水淨路面無存水、不泥濘,這也是這條路能夠保持近80年原貌沒有被重建或翻修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以後的數年裡,進行周邊樓院的管道改造時,只需拔出馬牙石開挖鋪設管道而後填土放回,由於重力和石頭間的擠壓作用很容易恢復原有路貌。這是城市道路演化中沙土路、石板路、柏油路不具備的優勢,因而一直得以完整的保存。

如果雨天漫步“波螺油子”是別有一番情趣的,看雨水落在路面上激起的水花水霧流淌著,一雙涼鞋或是乾脆赤腳踏在被磨得光溜溜的馬牙石面上並不硌腳,水沒過腳揹人猶如在行走在一條小溪中,溯溪而上石條鋪設的排水明渠在路的一旁,雨水彙集順坡而下,從路的東西兩側加上谷底的蘇州路三股水流形成一條奔騰的河流,湧入無棣二路。雨水大時無棣二路是不能通行的,水深過膝水流湍急。改革開放後無棣二路曾是農貿市場,每逢大雨路旁總有一些水果蔬菜攤被大水衝的七零八落,偶爾也會有莽漢強行過路被水衝倒,狼狽之相令人忍俊不禁。因為是在谷底的原因蘇州路和無棣二路地下水充足,舊時很多私人院落都有水井,水經過山間石縫過濾清涼可口,在缺水的時候很多周圍居民都是靠這些院落裡水井打水生活。如果冬季遇到大雪天,這裡基本就是孩子們的滑雪樂園了,兩塊竹片腳下一綁或者找個水果筐蓋屁股往上一坐,多少人的童年樂趣都被這條“波螺油子”銘記。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如果在秋夜走走“波螺油子”,你才能真正感受到這條路的美。路燈昏黃不多,僅在路的幾個拐角處,月光映著馬牙石路面明暗交錯。沿坡道而下,遠處周圍層層疊疊的建築輪廓,近處院落裡的閃爍的燈光和頭頂上繁星點點已然融為一體,使你忍不住放慢腳步。行人罕至了,卻並不感到獨自走夜路的恐懼,秋風清秋月明,周圍秋蟲鳴叫聲此起彼伏,宛如一支蛐蛐組成的交響樂團。忽然蛐蛐聲減弱了,便知對面可能有人來了,這時只需輕咳幾聲或者抬抬手中的手電筒,算是互相打個招呼,告訴彼此不是歹人……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膠東路,才有了這片街區以後的繁榮與發展。沿山坡道路層疊修建的各種歐式、日式、裡院式,樓、棚等建築,代表不同時期中國本土文化同歐洲殖民文化、日本移民文化的相互融合,這在青島乃至整個中國也是屈指可數的,膠東路恰恰成為了這種貌似雜亂建築與人文的契合點,從無到有,從興盛到消逝,伴隨著百餘年曆史的風風雨雨而顯得與眾不同。


"

原創: 戴增強

說起青島老城區的街道,其歷史淵源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德國侵佔膠州灣時期。在德國人佔據青島十七年期間,規劃設計了沿海一線基本的格局,確實留下了不少的經典老建築。加之後來又兩次被日本侵佔,也遺留下了大量的殖民痕跡,每條老城的街道或是因為功能定位或是因為建築風格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風情,許多建築在流逝的時間中變換著不同的主人,許多道路在不同的歷史年代裡變換著不同的名字,風雨滄桑歷經百年。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提起老街,就不得不提極具青島地域特色的膠東路,在它因為東西快速路建設而大部分被拆毀的數年裡,有各種文章和舊照片都在紀念它,或是感慨或是留戀或是嘆息,似乎都有關於這條路的一段深情往事。在這座城市的百餘年曆史裡,它低調、市井、充滿神奇而令人懷念,在青島人眼中它因螺旋曲折形似海中辣波螺,加之常年累月馬牙石路面被磨得光亮而有一個仿生式的比喻,更本土化的名字--“波螺油子”。

青島有幾條馬牙石鋪成的路,膠東路是最長的也是最曲折的一條。這條路的建成時間大致是上世紀20年代,當時國內外局勢動盪,當政者無心也無財力搞市政規劃和建設,然而在此背景之下,“菠蘿油子”卻就此建成。在探尋這條路的來龍去脈過程中,發現其中有許多有趣和值得玩味的故事。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據說這本來就是一條路,不過不是行人的路。在被鋪上馬牙石成為道路之前,這是荒山野嶺間一條季節性的山溪水道,東端位於原大連山和伏龍山交界,以前伏龍山是多水的,山上有山泉和一個大的灣塘,溢出的池水形成一個小瀑布,就是今天萊蕪一路小學位置,西端位於觀象山西北坡。夏季周邊山上雨水常年沖積而成一條通過谷底蘇州路、無棣二路進益都路明溝入海的一道溝壑,這就是當年膠東路的雛形,大自然形成的這條溝壑究竟形成於何年何月完全不可考證。對老膠東路有印象的人們不難忘記東西兩端路口、蘇州路無棣二路交界處都是呈喇叭口的形狀,都是比較典型的沖積地貌,因此這種說法極為可信。德國人侵佔青島後並沒有把這片區域放進規劃建設藍圖中,而把交通建設重點放在熱河路、遼寧路一線。那時這裡還只是人煙稀少的一片溝谷盆地。

隨著德國人殖民掠奪和國內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一些京城滿清貴族、商賈、文人墨客和當時中國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淘金者、難民大量湧入青島,尋求避難和貿易,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和充裕的勞動力,於是開始在此區域聚集。選擇這片荒山野嶺的原因說來挺有意思,一方面與時政有關,最初德國人是華歐分制,有嚴格的分界線,江蘇路、沂水路一帶是德國人的花園式住宅區,而這個地方正好與此毗鄰,處於中山路商業區、產業工人居住的臺東鎮中間三角地帶,位置便利。另一方面與“風水”有關,中國人選址建宅有講究,這片谷地在丘陵山峰的三面環圍之中,加之這條山溪的存在,很符合傳統中國人眼中的“環山抱水,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這個說法有點玄幻,不過這裡南面觀象山、信號山可以抵擋一部分來自南面海上潮溼海霧,北面貯水山、大連山又可以阻擋冬日凜冽的北風,氣候變化相對溫和,好像也有幾分道理。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富者需要修宅安家,當時是殖民地,選址又在山坡上,於是順坡就勢各種仿歐式的別墅、庭院紛紛建成,每棟建築都有自己的特色,絕無模仿與重複,時至今日仍能在蘇州路、無棣一路一帶找到殘留的幾棟當年的老建築,從破落但難掩精緻的石雕門柱或是房屋的氣勢中不難想象當初主人非富即貴;貧者需要棲身,於是隨便在溝坡上搭個窩棚,這也是後來的無棣二路、三路的幾個貧民化裡院式建築的起因。儘管貧富差距大,但國人彼此還都是融洽相處以和為貴。之後日本入侵,在小魚山南麓興建別墅區,在上海路、熱河路、德平路、遼寧路、黃臺路等周邊大量開闢住宅區,也見縫插針式的侵入此地,修建了大量的日式住宅和商鋪,民國政府時期、解放後一些個人及企業在此地及周圍建設了不少私人宅院、筒子樓、宿舍樓等,使得該地區的成為年代跨度最大,建築風格最為多樣的城市片區。

居住首要考慮的就是出行,南北走向的膠州路、熱河路、遼寧路是德國人規劃的幹線交通,而東西方向的通行問題亟待解決。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中,修路造橋不僅僅是單純的通行問題,還是造福一方的積德善舉。於是這條山溪水道,在不惜人力財力的改造中成為貫穿這片地區東西方向的膠東路,它連接起了這些私人院落,利己;也為臺東鎮和中山路商業區之間打通了一條便捷的人行通道,利人。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這是一條完全由國人自己手工打造的路,多少萬塊15釐米見方60釐米深的馬牙石條依靠人力打鑿、運輸,人工一塊一塊的釘入山間泥土中,彼此擠壓而緊密契合,在落差幾十米的山坡間高低起伏蜿蜒曲折。這是這座城市最曲折的一條路,從東到西大約有500餘米長,以最低處的無棣二路為界路被分為東西兩段。聽老人們講這條路的鋪設也是有講究和學問的,整條路完全依山勢而建,為了便於通行和節省體力,並不在意增加距離和節約鋪路的石料,人為打造有9個很大的彎曲被稱作“九曲十八彎”。路面寬度平均不足5米,拐彎多坡度陡,因此只能步行,這有點像中國北方的衚衕,但又遠比衚衕複雜。雖然是一條路,東西兩段卻是一動一靜,東段常年比較幽靜,幾個散落在彎彎曲曲道路上的二層院落和寥寥行人;而通往熱河路江蘇路的西段,則是人來人往商販走卒,在不同時代出現不同的繁榮,這又彷彿很暗閤中國的陰陽之道。

如果從今天工程學的角度來看“波螺油子”,你會發現這條路當年修的及其科學合理,每塊石頭都能夠分散坡度與重力帶給的路面壓力,一方面能夠保留住雨季的排水功能,另一方面又能極好的保持極陡的坡面水土不流失不沉降,雨停水淨路面無存水、不泥濘,這也是這條路能夠保持近80年原貌沒有被重建或翻修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以後的數年裡,進行周邊樓院的管道改造時,只需拔出馬牙石開挖鋪設管道而後填土放回,由於重力和石頭間的擠壓作用很容易恢復原有路貌。這是城市道路演化中沙土路、石板路、柏油路不具備的優勢,因而一直得以完整的保存。

如果雨天漫步“波螺油子”是別有一番情趣的,看雨水落在路面上激起的水花水霧流淌著,一雙涼鞋或是乾脆赤腳踏在被磨得光溜溜的馬牙石面上並不硌腳,水沒過腳揹人猶如在行走在一條小溪中,溯溪而上石條鋪設的排水明渠在路的一旁,雨水彙集順坡而下,從路的東西兩側加上谷底的蘇州路三股水流形成一條奔騰的河流,湧入無棣二路。雨水大時無棣二路是不能通行的,水深過膝水流湍急。改革開放後無棣二路曾是農貿市場,每逢大雨路旁總有一些水果蔬菜攤被大水衝的七零八落,偶爾也會有莽漢強行過路被水衝倒,狼狽之相令人忍俊不禁。因為是在谷底的原因蘇州路和無棣二路地下水充足,舊時很多私人院落都有水井,水經過山間石縫過濾清涼可口,在缺水的時候很多周圍居民都是靠這些院落裡水井打水生活。如果冬季遇到大雪天,這裡基本就是孩子們的滑雪樂園了,兩塊竹片腳下一綁或者找個水果筐蓋屁股往上一坐,多少人的童年樂趣都被這條“波螺油子”銘記。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如果在秋夜走走“波螺油子”,你才能真正感受到這條路的美。路燈昏黃不多,僅在路的幾個拐角處,月光映著馬牙石路面明暗交錯。沿坡道而下,遠處周圍層層疊疊的建築輪廓,近處院落裡的閃爍的燈光和頭頂上繁星點點已然融為一體,使你忍不住放慢腳步。行人罕至了,卻並不感到獨自走夜路的恐懼,秋風清秋月明,周圍秋蟲鳴叫聲此起彼伏,宛如一支蛐蛐組成的交響樂團。忽然蛐蛐聲減弱了,便知對面可能有人來了,這時只需輕咳幾聲或者抬抬手中的手電筒,算是互相打個招呼,告訴彼此不是歹人……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膠東路,才有了這片街區以後的繁榮與發展。沿山坡道路層疊修建的各種歐式、日式、裡院式,樓、棚等建築,代表不同時期中國本土文化同歐洲殖民文化、日本移民文化的相互融合,這在青島乃至整個中國也是屈指可數的,膠東路恰恰成為了這種貌似雜亂建築與人文的契合點,從無到有,從興盛到消逝,伴隨著百餘年曆史的風風雨雨而顯得與眾不同。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這裡曾是華商富人落腳的地方;三四十年代是中國人和日本人混居區域,周圍商鋪、醫院、學校、工廠、佛寺林立;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祕密電臺曾藏匿於膠東路20號;五十年代中共市委黨校建在膠東路口的大連山上,山頂上一直留有日本人修建的地堡、炮臺坑道,直至九十年代初期黨校搬遷,這裡開始了島城最早期的房地產商業開發建設;改革開放初七八十年代商業開始復興,很多小商小販在此擺攤又見繁榮;九十年代的中後期,隨著計算機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這裡成為販賣盜版光盤的滋生地,大量初涉計算機領域的人才都在這條路上出沒,這也是遼寧路成為今天科技街的一個前傳。

2001年東西快速路的建設,膠東路的西段已經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幾根橋柱子,架起了從西部老城區通向東部新城區的快速路;東段也被人為拉直,已經不是當年九曲十八彎的樣子。現如今青島地鐵的縱貫南北的1號線和橫穿東西的4號線都在這條路上設有站點,又再次成為施工工地。已經再難找到那種老樓老院往日的光景,只有東段還殘留的幾座老樓靜靜的佇立在那裡,見證著這年復一年的變化,似乎這座城市的交通發展總也繞不開這條路這個點。


"

原創: 戴增強

說起青島老城區的街道,其歷史淵源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德國侵佔膠州灣時期。在德國人佔據青島十七年期間,規劃設計了沿海一線基本的格局,確實留下了不少的經典老建築。加之後來又兩次被日本侵佔,也遺留下了大量的殖民痕跡,每條老城的街道或是因為功能定位或是因為建築風格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風情,許多建築在流逝的時間中變換著不同的主人,許多道路在不同的歷史年代裡變換著不同的名字,風雨滄桑歷經百年。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提起老街,就不得不提極具青島地域特色的膠東路,在它因為東西快速路建設而大部分被拆毀的數年裡,有各種文章和舊照片都在紀念它,或是感慨或是留戀或是嘆息,似乎都有關於這條路的一段深情往事。在這座城市的百餘年曆史裡,它低調、市井、充滿神奇而令人懷念,在青島人眼中它因螺旋曲折形似海中辣波螺,加之常年累月馬牙石路面被磨得光亮而有一個仿生式的比喻,更本土化的名字--“波螺油子”。

青島有幾條馬牙石鋪成的路,膠東路是最長的也是最曲折的一條。這條路的建成時間大致是上世紀20年代,當時國內外局勢動盪,當政者無心也無財力搞市政規劃和建設,然而在此背景之下,“菠蘿油子”卻就此建成。在探尋這條路的來龍去脈過程中,發現其中有許多有趣和值得玩味的故事。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據說這本來就是一條路,不過不是行人的路。在被鋪上馬牙石成為道路之前,這是荒山野嶺間一條季節性的山溪水道,東端位於原大連山和伏龍山交界,以前伏龍山是多水的,山上有山泉和一個大的灣塘,溢出的池水形成一個小瀑布,就是今天萊蕪一路小學位置,西端位於觀象山西北坡。夏季周邊山上雨水常年沖積而成一條通過谷底蘇州路、無棣二路進益都路明溝入海的一道溝壑,這就是當年膠東路的雛形,大自然形成的這條溝壑究竟形成於何年何月完全不可考證。對老膠東路有印象的人們不難忘記東西兩端路口、蘇州路無棣二路交界處都是呈喇叭口的形狀,都是比較典型的沖積地貌,因此這種說法極為可信。德國人侵佔青島後並沒有把這片區域放進規劃建設藍圖中,而把交通建設重點放在熱河路、遼寧路一線。那時這裡還只是人煙稀少的一片溝谷盆地。

隨著德國人殖民掠奪和國內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一些京城滿清貴族、商賈、文人墨客和當時中國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淘金者、難民大量湧入青島,尋求避難和貿易,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和充裕的勞動力,於是開始在此區域聚集。選擇這片荒山野嶺的原因說來挺有意思,一方面與時政有關,最初德國人是華歐分制,有嚴格的分界線,江蘇路、沂水路一帶是德國人的花園式住宅區,而這個地方正好與此毗鄰,處於中山路商業區、產業工人居住的臺東鎮中間三角地帶,位置便利。另一方面與“風水”有關,中國人選址建宅有講究,這片谷地在丘陵山峰的三面環圍之中,加之這條山溪的存在,很符合傳統中國人眼中的“環山抱水,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這個說法有點玄幻,不過這裡南面觀象山、信號山可以抵擋一部分來自南面海上潮溼海霧,北面貯水山、大連山又可以阻擋冬日凜冽的北風,氣候變化相對溫和,好像也有幾分道理。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富者需要修宅安家,當時是殖民地,選址又在山坡上,於是順坡就勢各種仿歐式的別墅、庭院紛紛建成,每棟建築都有自己的特色,絕無模仿與重複,時至今日仍能在蘇州路、無棣一路一帶找到殘留的幾棟當年的老建築,從破落但難掩精緻的石雕門柱或是房屋的氣勢中不難想象當初主人非富即貴;貧者需要棲身,於是隨便在溝坡上搭個窩棚,這也是後來的無棣二路、三路的幾個貧民化裡院式建築的起因。儘管貧富差距大,但國人彼此還都是融洽相處以和為貴。之後日本入侵,在小魚山南麓興建別墅區,在上海路、熱河路、德平路、遼寧路、黃臺路等周邊大量開闢住宅區,也見縫插針式的侵入此地,修建了大量的日式住宅和商鋪,民國政府時期、解放後一些個人及企業在此地及周圍建設了不少私人宅院、筒子樓、宿舍樓等,使得該地區的成為年代跨度最大,建築風格最為多樣的城市片區。

居住首要考慮的就是出行,南北走向的膠州路、熱河路、遼寧路是德國人規劃的幹線交通,而東西方向的通行問題亟待解決。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中,修路造橋不僅僅是單純的通行問題,還是造福一方的積德善舉。於是這條山溪水道,在不惜人力財力的改造中成為貫穿這片地區東西方向的膠東路,它連接起了這些私人院落,利己;也為臺東鎮和中山路商業區之間打通了一條便捷的人行通道,利人。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這是一條完全由國人自己手工打造的路,多少萬塊15釐米見方60釐米深的馬牙石條依靠人力打鑿、運輸,人工一塊一塊的釘入山間泥土中,彼此擠壓而緊密契合,在落差幾十米的山坡間高低起伏蜿蜒曲折。這是這座城市最曲折的一條路,從東到西大約有500餘米長,以最低處的無棣二路為界路被分為東西兩段。聽老人們講這條路的鋪設也是有講究和學問的,整條路完全依山勢而建,為了便於通行和節省體力,並不在意增加距離和節約鋪路的石料,人為打造有9個很大的彎曲被稱作“九曲十八彎”。路面寬度平均不足5米,拐彎多坡度陡,因此只能步行,這有點像中國北方的衚衕,但又遠比衚衕複雜。雖然是一條路,東西兩段卻是一動一靜,東段常年比較幽靜,幾個散落在彎彎曲曲道路上的二層院落和寥寥行人;而通往熱河路江蘇路的西段,則是人來人往商販走卒,在不同時代出現不同的繁榮,這又彷彿很暗閤中國的陰陽之道。

如果從今天工程學的角度來看“波螺油子”,你會發現這條路當年修的及其科學合理,每塊石頭都能夠分散坡度與重力帶給的路面壓力,一方面能夠保留住雨季的排水功能,另一方面又能極好的保持極陡的坡面水土不流失不沉降,雨停水淨路面無存水、不泥濘,這也是這條路能夠保持近80年原貌沒有被重建或翻修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以後的數年裡,進行周邊樓院的管道改造時,只需拔出馬牙石開挖鋪設管道而後填土放回,由於重力和石頭間的擠壓作用很容易恢復原有路貌。這是城市道路演化中沙土路、石板路、柏油路不具備的優勢,因而一直得以完整的保存。

如果雨天漫步“波螺油子”是別有一番情趣的,看雨水落在路面上激起的水花水霧流淌著,一雙涼鞋或是乾脆赤腳踏在被磨得光溜溜的馬牙石面上並不硌腳,水沒過腳揹人猶如在行走在一條小溪中,溯溪而上石條鋪設的排水明渠在路的一旁,雨水彙集順坡而下,從路的東西兩側加上谷底的蘇州路三股水流形成一條奔騰的河流,湧入無棣二路。雨水大時無棣二路是不能通行的,水深過膝水流湍急。改革開放後無棣二路曾是農貿市場,每逢大雨路旁總有一些水果蔬菜攤被大水衝的七零八落,偶爾也會有莽漢強行過路被水衝倒,狼狽之相令人忍俊不禁。因為是在谷底的原因蘇州路和無棣二路地下水充足,舊時很多私人院落都有水井,水經過山間石縫過濾清涼可口,在缺水的時候很多周圍居民都是靠這些院落裡水井打水生活。如果冬季遇到大雪天,這裡基本就是孩子們的滑雪樂園了,兩塊竹片腳下一綁或者找個水果筐蓋屁股往上一坐,多少人的童年樂趣都被這條“波螺油子”銘記。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如果在秋夜走走“波螺油子”,你才能真正感受到這條路的美。路燈昏黃不多,僅在路的幾個拐角處,月光映著馬牙石路面明暗交錯。沿坡道而下,遠處周圍層層疊疊的建築輪廓,近處院落裡的閃爍的燈光和頭頂上繁星點點已然融為一體,使你忍不住放慢腳步。行人罕至了,卻並不感到獨自走夜路的恐懼,秋風清秋月明,周圍秋蟲鳴叫聲此起彼伏,宛如一支蛐蛐組成的交響樂團。忽然蛐蛐聲減弱了,便知對面可能有人來了,這時只需輕咳幾聲或者抬抬手中的手電筒,算是互相打個招呼,告訴彼此不是歹人……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膠東路,才有了這片街區以後的繁榮與發展。沿山坡道路層疊修建的各種歐式、日式、裡院式,樓、棚等建築,代表不同時期中國本土文化同歐洲殖民文化、日本移民文化的相互融合,這在青島乃至整個中國也是屈指可數的,膠東路恰恰成為了這種貌似雜亂建築與人文的契合點,從無到有,從興盛到消逝,伴隨著百餘年曆史的風風雨雨而顯得與眾不同。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這裡曾是華商富人落腳的地方;三四十年代是中國人和日本人混居區域,周圍商鋪、醫院、學校、工廠、佛寺林立;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祕密電臺曾藏匿於膠東路20號;五十年代中共市委黨校建在膠東路口的大連山上,山頂上一直留有日本人修建的地堡、炮臺坑道,直至九十年代初期黨校搬遷,這裡開始了島城最早期的房地產商業開發建設;改革開放初七八十年代商業開始復興,很多小商小販在此擺攤又見繁榮;九十年代的中後期,隨著計算機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這裡成為販賣盜版光盤的滋生地,大量初涉計算機領域的人才都在這條路上出沒,這也是遼寧路成為今天科技街的一個前傳。

2001年東西快速路的建設,膠東路的西段已經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幾根橋柱子,架起了從西部老城區通向東部新城區的快速路;東段也被人為拉直,已經不是當年九曲十八彎的樣子。現如今青島地鐵的縱貫南北的1號線和橫穿東西的4號線都在這條路上設有站點,又再次成為施工工地。已經再難找到那種老樓老院往日的光景,只有東段還殘留的幾座老樓靜靜的佇立在那裡,見證著這年復一年的變化,似乎這座城市的交通發展總也繞不開這條路這個點。


精彩青島 漫話膠東路“波螺油子”



為何許多人仍去紀念這條路?也許是因為曾在此生活過;也許是以前經常路過,也許這段路上曾有一段美麗的人生往事;也許是因為曾在這裡買過盜版光碟……但我想這條路背後更像是歷史的一個符號或隱喻,它承載了當初中國各階層在救國存亡的時代背景之下勵精圖治的開拓精神,修一條通出山谷的路,更像是為在低谷中的國家尋求一條出路。儘管生活在這條路旁的最初的人們在以後動盪的歲月中都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這裡,曾經發生在這裡很多精彩故事都隨著歲月和老人們的逝去或搬遷而被遺忘,所能追尋的也許只有些許往日舊照和紙上殘簡斷片的文字。這就如同我們每日每天的生活,也許每天每日都感覺不出變化,但再一回頭時發現一切都已經變了,已經遠不是當年那種生活味道。

新的馬牙石依然鋪在所謂的膠東路上,人走車碾多年以後馬牙石還是會磨的光滑油亮成為“油子”,但也許它已不再是人們心中的“波螺油子”了。這條路也許已經有一百歲了吧?

寫下此文,希望在多年之後再有人談論起這條路時,依然還會有人能記得它當初的樣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