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阿爾泰山中,有一處深藏的祕境,它就是可可托海。上世紀30年代,一個世界罕見的大型稀有金屬礦床在這裡被發現,僅三號礦脈,就蘊藏著鋰、鈹、鉭、鈮、銫等84種稀有礦物。1964年中國第一顆爆炸成功的原子彈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爆炸成功的氫彈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和鈮……均來自三號礦坑,因此,它又被稱為“功勳礦”“英雄礦”。礦區的另一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最大、最深的地下水電站被隱藏在地下136米處。數千名建設者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在堅硬的石山之下“掏出來”一個地下水電站,為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開發立下了汗馬功勞。新的歷史起點上,經歷了產業轉型、生態修復、供電等基礎設施改造後的可可托海,煥發了新生機。

"

新疆阿爾泰山中,有一處深藏的祕境,它就是可可托海。上世紀30年代,一個世界罕見的大型稀有金屬礦床在這裡被發現,僅三號礦脈,就蘊藏著鋰、鈹、鉭、鈮、銫等84種稀有礦物。1964年中國第一顆爆炸成功的原子彈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爆炸成功的氫彈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和鈮……均來自三號礦坑,因此,它又被稱為“功勳礦”“英雄礦”。礦區的另一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最大、最深的地下水電站被隱藏在地下136米處。數千名建設者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在堅硬的石山之下“掏出來”一個地下水電站,為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開發立下了汗馬功勞。新的歷史起點上,經歷了產業轉型、生態修復、供電等基礎設施改造後的可可托海,煥發了新生機。

功勳礦山重生記

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王愛民 攝

可可托海其實並沒有海,只有兩個當地人俗稱的海子,也就是湖泊。其中稍大一點的海子,叫伊雷木湖。在蒼莽粗獷的群山之下,伊雷木湖平靜得如同一面鏡子。乘坐電梯直達湖底,打開電梯門,轟鳴聲如潮水般湧來。這裡是隱藏在地下136米處的水電站——可可托海水電站,斑駁的廠房牆面上有“電力安全為了生產、生產電力必須安全”幾個大字,見證著這片土地上的傳奇與輝煌。

"

新疆阿爾泰山中,有一處深藏的祕境,它就是可可托海。上世紀30年代,一個世界罕見的大型稀有金屬礦床在這裡被發現,僅三號礦脈,就蘊藏著鋰、鈹、鉭、鈮、銫等84種稀有礦物。1964年中國第一顆爆炸成功的原子彈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爆炸成功的氫彈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和鈮……均來自三號礦坑,因此,它又被稱為“功勳礦”“英雄礦”。礦區的另一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最大、最深的地下水電站被隱藏在地下136米處。數千名建設者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在堅硬的石山之下“掏出來”一個地下水電站,為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開發立下了汗馬功勞。新的歷史起點上,經歷了產業轉型、生態修復、供電等基礎設施改造後的可可托海,煥發了新生機。

功勳礦山重生記

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王愛民 攝

可可托海其實並沒有海,只有兩個當地人俗稱的海子,也就是湖泊。其中稍大一點的海子,叫伊雷木湖。在蒼莽粗獷的群山之下,伊雷木湖平靜得如同一面鏡子。乘坐電梯直達湖底,打開電梯門,轟鳴聲如潮水般湧來。這裡是隱藏在地下136米處的水電站——可可托海水電站,斑駁的廠房牆面上有“電力安全為了生產、生產電力必須安全”幾個大字,見證著這片土地上的傳奇與輝煌。

功勳礦山重生記

可可托海地下水電站。資料圖

地下136米“掏”出水電站,為功勳礦山供電40多年

走在可可托海的大街上,身邊散步的普通哈薩克族老人也許就是勞模。辛勞了一輩子,當年的精壯漢子已經白髮蒼蒼,他們經常三五成群一起下象棋,聊聊當年的往事。

83歲的買迪·納斯依在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當過礦工,負責分揀礦石。“早期絕大部分礦石都是手選出來的,零下四五十度,幹上一兩個小時,手套全破了,手也凍得沒了知覺。”老人說,那時候大家都比著幹,能為新中國做貢獻,不覺得苦。

在可可托海礦區開採初期,機械設備匱乏,打鑽、挖土、搬運等主要靠人工。工人們要撿來柴火將冰雪和凍土層融化,再用鐵鍬將泥土挖去,然後用鋼鑽和榔頭挖出5米的坑,最後打炮眼、裝炸藥進行爆破。由於沒有山路,運輸車輛也上不來,只能以馬拉爬犁、毛驢背馱、人背肩扛的方式,將礦石一袋又一袋運出去。這些運送出去的礦石,成了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為原子彈、氫彈、火箭、人造衛星、航天飛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料。

除了缺機械、道路差、氣溫低,礦石開採還面臨缺電的難題。

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最早在三號礦脈工作時,照明用的是嘎石燈,這種靠電石燃燒發光的照明工具,他和工友們一用就是十多年。1962年,位於小東溝的兩臺100千瓦的小型水電站開始給礦區供電,但電壓低,電還是供不應求。此刻,在額爾齊斯河與其支流卡依爾特河交匯處,人們正攔河築壩,隱藏在群山之下的地下水電站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著。

可可托海地下水電站於1958年開工建設,於1967年2月建成。水電站的大壩選址在伊雷木湖的海子口,向東通過2.3公里的導流洞,引水到地下136米的廠房。

當時的地下水電站大多依託天然地下河建設,但可可托海地下水電站卻建在大山腹中,因此需要挖空山石建廠房。從築壩攔水,到打通引水隧道,再到建成深達136米的廠房,建設者們歷時多年築起了一座壩、打穿了一條洞、挖空了一座山。

建設水電站對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開發意義重大,在水電站建設的關鍵階段,三號礦脈露天礦暫停生產,全部礦工和設備支援水電站建設。

那個時候搞建設,沒有人講條件。建設者們扛著斧頭、鏟子從山外一步步往山裡挖,頭頂上就是高崖,高崖兩邊都是浮石,石頭滾下來,跑都沒法跑。從清華大學畢業分配到新疆有色局工作的阿布都熱依木·那瓦依,1964年來水電站支援建設,他的班長就在清坡時被滾下的浮石砸中,犧牲了。資料顯示,在建造地下水電站的過程中,僅新疆生產建兵團工建一師五團就有20餘人犧牲。

1967年2月,第一臺4500千瓦發電機組投入運行,開始向礦區輸電。1974年8月,第四臺5000千瓦發電機組投入運行,礦區的電更加充足了。

水電站為礦產開發帶來了效率的提升,工人們用上了電動採掘機等設備,潛孔鑽機也比以前轉得更快了,出礦量由以前的三四百噸提升至三四千噸。俞忠海是三號礦脈的潛孔鑽機臺長,當年他為了趕生產,連續6天吃住在山上。俞忠海說:“用上地下水電站的電,大家信心倍增,抓緊生產。”

半個世紀以來,可可托海水電站經受過多次地震和洪水的考驗,至今依然安全穩定運行,且併入了大電網。隨著採礦的停止,它已不再對礦區供電,而是主要對周邊的鄉鎮供電。

來到水電站地下二層,牆面上還保留著幾句話:“什麼是工作 工作就是鬥爭——毛主席語錄”“熱烈祝賀今日發電 一九六七年二月五日十七點整 普通一兵賀電”。這是特定年代才有的口號,“普通一兵”也無人知曉了,但歷史不會忘記,無數個“普通一兵”前仆後繼,修平了通往大山的道路,攔河築壩建造了電站,為可可托海帶去了光明,為新中國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

新疆阿爾泰山中,有一處深藏的祕境,它就是可可托海。上世紀30年代,一個世界罕見的大型稀有金屬礦床在這裡被發現,僅三號礦脈,就蘊藏著鋰、鈹、鉭、鈮、銫等84種稀有礦物。1964年中國第一顆爆炸成功的原子彈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爆炸成功的氫彈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和鈮……均來自三號礦坑,因此,它又被稱為“功勳礦”“英雄礦”。礦區的另一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最大、最深的地下水電站被隱藏在地下136米處。數千名建設者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在堅硬的石山之下“掏出來”一個地下水電站,為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開發立下了汗馬功勞。新的歷史起點上,經歷了產業轉型、生態修復、供電等基礎設施改造後的可可托海,煥發了新生機。

功勳礦山重生記

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王愛民 攝

可可托海其實並沒有海,只有兩個當地人俗稱的海子,也就是湖泊。其中稍大一點的海子,叫伊雷木湖。在蒼莽粗獷的群山之下,伊雷木湖平靜得如同一面鏡子。乘坐電梯直達湖底,打開電梯門,轟鳴聲如潮水般湧來。這裡是隱藏在地下136米處的水電站——可可托海水電站,斑駁的廠房牆面上有“電力安全為了生產、生產電力必須安全”幾個大字,見證著這片土地上的傳奇與輝煌。

功勳礦山重生記

可可托海地下水電站。資料圖

地下136米“掏”出水電站,為功勳礦山供電40多年

走在可可托海的大街上,身邊散步的普通哈薩克族老人也許就是勞模。辛勞了一輩子,當年的精壯漢子已經白髮蒼蒼,他們經常三五成群一起下象棋,聊聊當年的往事。

83歲的買迪·納斯依在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當過礦工,負責分揀礦石。“早期絕大部分礦石都是手選出來的,零下四五十度,幹上一兩個小時,手套全破了,手也凍得沒了知覺。”老人說,那時候大家都比著幹,能為新中國做貢獻,不覺得苦。

在可可托海礦區開採初期,機械設備匱乏,打鑽、挖土、搬運等主要靠人工。工人們要撿來柴火將冰雪和凍土層融化,再用鐵鍬將泥土挖去,然後用鋼鑽和榔頭挖出5米的坑,最後打炮眼、裝炸藥進行爆破。由於沒有山路,運輸車輛也上不來,只能以馬拉爬犁、毛驢背馱、人背肩扛的方式,將礦石一袋又一袋運出去。這些運送出去的礦石,成了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為原子彈、氫彈、火箭、人造衛星、航天飛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料。

除了缺機械、道路差、氣溫低,礦石開採還面臨缺電的難題。

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最早在三號礦脈工作時,照明用的是嘎石燈,這種靠電石燃燒發光的照明工具,他和工友們一用就是十多年。1962年,位於小東溝的兩臺100千瓦的小型水電站開始給礦區供電,但電壓低,電還是供不應求。此刻,在額爾齊斯河與其支流卡依爾特河交匯處,人們正攔河築壩,隱藏在群山之下的地下水電站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著。

可可托海地下水電站於1958年開工建設,於1967年2月建成。水電站的大壩選址在伊雷木湖的海子口,向東通過2.3公里的導流洞,引水到地下136米的廠房。

當時的地下水電站大多依託天然地下河建設,但可可托海地下水電站卻建在大山腹中,因此需要挖空山石建廠房。從築壩攔水,到打通引水隧道,再到建成深達136米的廠房,建設者們歷時多年築起了一座壩、打穿了一條洞、挖空了一座山。

建設水電站對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開發意義重大,在水電站建設的關鍵階段,三號礦脈露天礦暫停生產,全部礦工和設備支援水電站建設。

那個時候搞建設,沒有人講條件。建設者們扛著斧頭、鏟子從山外一步步往山裡挖,頭頂上就是高崖,高崖兩邊都是浮石,石頭滾下來,跑都沒法跑。從清華大學畢業分配到新疆有色局工作的阿布都熱依木·那瓦依,1964年來水電站支援建設,他的班長就在清坡時被滾下的浮石砸中,犧牲了。資料顯示,在建造地下水電站的過程中,僅新疆生產建兵團工建一師五團就有20餘人犧牲。

1967年2月,第一臺4500千瓦發電機組投入運行,開始向礦區輸電。1974年8月,第四臺5000千瓦發電機組投入運行,礦區的電更加充足了。

水電站為礦產開發帶來了效率的提升,工人們用上了電動採掘機等設備,潛孔鑽機也比以前轉得更快了,出礦量由以前的三四百噸提升至三四千噸。俞忠海是三號礦脈的潛孔鑽機臺長,當年他為了趕生產,連續6天吃住在山上。俞忠海說:“用上地下水電站的電,大家信心倍增,抓緊生產。”

半個世紀以來,可可托海水電站經受過多次地震和洪水的考驗,至今依然安全穩定運行,且併入了大電網。隨著採礦的停止,它已不再對礦區供電,而是主要對周邊的鄉鎮供電。

來到水電站地下二層,牆面上還保留著幾句話:“什麼是工作 工作就是鬥爭——毛主席語錄”“熱烈祝賀今日發電 一九六七年二月五日十七點整 普通一兵賀電”。這是特定年代才有的口號,“普通一兵”也無人知曉了,但歷史不會忘記,無數個“普通一兵”前仆後繼,修平了通往大山的道路,攔河築壩建造了電站,為可可托海帶去了光明,為新中國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功勳礦山重生記

水電站地下廠房牆壁上的留言。資料圖

轉型發展,電力為當地群眾帶來新生活

可可托海盛產各種寶石,其中最珍貴的是海藍寶石。但在當地人心中,有一種比海藍寶石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可可托海三代人的奮鬥精神。

上世紀80年代,“礦二代”抓住改革開放的契機,積極投身市場,開發電解鋁、銅鎳礦、冶煉中心等項目,可可托海成了一個集採礦、選礦、冶煉、加工、商貿於一體的礦業生產基地。

項目建起來,電也跟得上。1986年,伴隨著可可托海海子口三岔路口的14號開關站閘刀的合上,35千伏二廠房至可可托海礦區中心變電所Ⅰ回線建成投產,35千伏喀拉通克銅鎳礦變電所等地相繼用上電。1998年,“兩改一同價”在新疆正式啟動,供電員工們住地窩子、啃幹饅頭、立杆架線、安裝變壓器,一個月都回不了一趟家。

進入21世紀後,可可托海的發展腳步變得日益沉重,面臨轉型。2003年,礦山因資源枯竭實施關停;2012年,碳化硅廠、電解鋁廠、雲母板廠等企業因高耗能、高汙染被關停。

礦脈停了,但是開礦精神還在,“礦二代”“礦三代”們又一次踏上了轉型之路。

如今,站在高處遠眺,昔日礦區雄風依舊。已經閉坑的三號礦脈,壯如古羅馬的巨型鬥獸場,礦坑內壁十幾層旋環車道直至坑底。坑底有地下水湧出,水面在陽光照耀下閃出綠色的水紋,宛如一顆綠寶石。

"

新疆阿爾泰山中,有一處深藏的祕境,它就是可可托海。上世紀30年代,一個世界罕見的大型稀有金屬礦床在這裡被發現,僅三號礦脈,就蘊藏著鋰、鈹、鉭、鈮、銫等84種稀有礦物。1964年中國第一顆爆炸成功的原子彈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爆炸成功的氫彈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和鈮……均來自三號礦坑,因此,它又被稱為“功勳礦”“英雄礦”。礦區的另一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最大、最深的地下水電站被隱藏在地下136米處。數千名建設者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在堅硬的石山之下“掏出來”一個地下水電站,為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開發立下了汗馬功勞。新的歷史起點上,經歷了產業轉型、生態修復、供電等基礎設施改造後的可可托海,煥發了新生機。

功勳礦山重生記

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王愛民 攝

可可托海其實並沒有海,只有兩個當地人俗稱的海子,也就是湖泊。其中稍大一點的海子,叫伊雷木湖。在蒼莽粗獷的群山之下,伊雷木湖平靜得如同一面鏡子。乘坐電梯直達湖底,打開電梯門,轟鳴聲如潮水般湧來。這裡是隱藏在地下136米處的水電站——可可托海水電站,斑駁的廠房牆面上有“電力安全為了生產、生產電力必須安全”幾個大字,見證著這片土地上的傳奇與輝煌。

功勳礦山重生記

可可托海地下水電站。資料圖

地下136米“掏”出水電站,為功勳礦山供電40多年

走在可可托海的大街上,身邊散步的普通哈薩克族老人也許就是勞模。辛勞了一輩子,當年的精壯漢子已經白髮蒼蒼,他們經常三五成群一起下象棋,聊聊當年的往事。

83歲的買迪·納斯依在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當過礦工,負責分揀礦石。“早期絕大部分礦石都是手選出來的,零下四五十度,幹上一兩個小時,手套全破了,手也凍得沒了知覺。”老人說,那時候大家都比著幹,能為新中國做貢獻,不覺得苦。

在可可托海礦區開採初期,機械設備匱乏,打鑽、挖土、搬運等主要靠人工。工人們要撿來柴火將冰雪和凍土層融化,再用鐵鍬將泥土挖去,然後用鋼鑽和榔頭挖出5米的坑,最後打炮眼、裝炸藥進行爆破。由於沒有山路,運輸車輛也上不來,只能以馬拉爬犁、毛驢背馱、人背肩扛的方式,將礦石一袋又一袋運出去。這些運送出去的礦石,成了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為原子彈、氫彈、火箭、人造衛星、航天飛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料。

除了缺機械、道路差、氣溫低,礦石開採還面臨缺電的難題。

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最早在三號礦脈工作時,照明用的是嘎石燈,這種靠電石燃燒發光的照明工具,他和工友們一用就是十多年。1962年,位於小東溝的兩臺100千瓦的小型水電站開始給礦區供電,但電壓低,電還是供不應求。此刻,在額爾齊斯河與其支流卡依爾特河交匯處,人們正攔河築壩,隱藏在群山之下的地下水電站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著。

可可托海地下水電站於1958年開工建設,於1967年2月建成。水電站的大壩選址在伊雷木湖的海子口,向東通過2.3公里的導流洞,引水到地下136米的廠房。

當時的地下水電站大多依託天然地下河建設,但可可托海地下水電站卻建在大山腹中,因此需要挖空山石建廠房。從築壩攔水,到打通引水隧道,再到建成深達136米的廠房,建設者們歷時多年築起了一座壩、打穿了一條洞、挖空了一座山。

建設水電站對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開發意義重大,在水電站建設的關鍵階段,三號礦脈露天礦暫停生產,全部礦工和設備支援水電站建設。

那個時候搞建設,沒有人講條件。建設者們扛著斧頭、鏟子從山外一步步往山裡挖,頭頂上就是高崖,高崖兩邊都是浮石,石頭滾下來,跑都沒法跑。從清華大學畢業分配到新疆有色局工作的阿布都熱依木·那瓦依,1964年來水電站支援建設,他的班長就在清坡時被滾下的浮石砸中,犧牲了。資料顯示,在建造地下水電站的過程中,僅新疆生產建兵團工建一師五團就有20餘人犧牲。

1967年2月,第一臺4500千瓦發電機組投入運行,開始向礦區輸電。1974年8月,第四臺5000千瓦發電機組投入運行,礦區的電更加充足了。

水電站為礦產開發帶來了效率的提升,工人們用上了電動採掘機等設備,潛孔鑽機也比以前轉得更快了,出礦量由以前的三四百噸提升至三四千噸。俞忠海是三號礦脈的潛孔鑽機臺長,當年他為了趕生產,連續6天吃住在山上。俞忠海說:“用上地下水電站的電,大家信心倍增,抓緊生產。”

半個世紀以來,可可托海水電站經受過多次地震和洪水的考驗,至今依然安全穩定運行,且併入了大電網。隨著採礦的停止,它已不再對礦區供電,而是主要對周邊的鄉鎮供電。

來到水電站地下二層,牆面上還保留著幾句話:“什麼是工作 工作就是鬥爭——毛主席語錄”“熱烈祝賀今日發電 一九六七年二月五日十七點整 普通一兵賀電”。這是特定年代才有的口號,“普通一兵”也無人知曉了,但歷史不會忘記,無數個“普通一兵”前仆後繼,修平了通往大山的道路,攔河築壩建造了電站,為可可托海帶去了光明,為新中國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功勳礦山重生記

水電站地下廠房牆壁上的留言。資料圖

轉型發展,電力為當地群眾帶來新生活

可可托海盛產各種寶石,其中最珍貴的是海藍寶石。但在當地人心中,有一種比海藍寶石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可可托海三代人的奮鬥精神。

上世紀80年代,“礦二代”抓住改革開放的契機,積極投身市場,開發電解鋁、銅鎳礦、冶煉中心等項目,可可托海成了一個集採礦、選礦、冶煉、加工、商貿於一體的礦業生產基地。

項目建起來,電也跟得上。1986年,伴隨著可可托海海子口三岔路口的14號開關站閘刀的合上,35千伏二廠房至可可托海礦區中心變電所Ⅰ回線建成投產,35千伏喀拉通克銅鎳礦變電所等地相繼用上電。1998年,“兩改一同價”在新疆正式啟動,供電員工們住地窩子、啃幹饅頭、立杆架線、安裝變壓器,一個月都回不了一趟家。

進入21世紀後,可可托海的發展腳步變得日益沉重,面臨轉型。2003年,礦山因資源枯竭實施關停;2012年,碳化硅廠、電解鋁廠、雲母板廠等企業因高耗能、高汙染被關停。

礦脈停了,但是開礦精神還在,“礦二代”“礦三代”們又一次踏上了轉型之路。

如今,站在高處遠眺,昔日礦區雄風依舊。已經閉坑的三號礦脈,壯如古羅馬的巨型鬥獸場,礦坑內壁十幾層旋環車道直至坑底。坑底有地下水湧出,水面在陽光照耀下閃出綠色的水紋,宛如一顆綠寶石。

功勳礦山重生記

可可托海三號礦脈。視覺中國 供圖

曾經的功勳礦山,如今成了旅遊聖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三號礦脈和包括地址博物館、地下水電站在內的整個礦區,被整合為旅遊景區,不少萬里之外的遊客慕名前來參觀、學習。一位遊客在留言簿上寫道:“可可托海,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來一次的地方。”

為了帶給遊客更好的體驗,近年來,可可托海鎮供電所配合景區建設,改造電力線路,實施電纜入地。10千伏1012海北線075至80號杆、三號礦脈10千伏1018海南線060至071號杆已相繼完成電纜入地改造,預計2020年10月,可可托海鎮高低壓線路可全部入地。

產業轉型的同時,可可托海也找到了生態修復的出路。通過大量填土、恢復植被等工作,尾礦以及裸露的群山重新披上了“綠衣”,宛如一道綠色屏障。“煤改電”等清潔供暖也走入尋常百姓家,改變了可可托海“院裡都是煤渣煤灰,天空都是灰濛濛的”景象。供電公司計劃改造升級35千伏鐵買克變電站,讓全鎮2000多用戶享受到電採暖的好處。

"

新疆阿爾泰山中,有一處深藏的祕境,它就是可可托海。上世紀30年代,一個世界罕見的大型稀有金屬礦床在這裡被發現,僅三號礦脈,就蘊藏著鋰、鈹、鉭、鈮、銫等84種稀有礦物。1964年中國第一顆爆炸成功的原子彈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爆炸成功的氫彈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和鈮……均來自三號礦坑,因此,它又被稱為“功勳礦”“英雄礦”。礦區的另一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最大、最深的地下水電站被隱藏在地下136米處。數千名建設者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在堅硬的石山之下“掏出來”一個地下水電站,為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開發立下了汗馬功勞。新的歷史起點上,經歷了產業轉型、生態修復、供電等基礎設施改造後的可可托海,煥發了新生機。

功勳礦山重生記

可可托海三號礦脈。 王愛民 攝

可可托海其實並沒有海,只有兩個當地人俗稱的海子,也就是湖泊。其中稍大一點的海子,叫伊雷木湖。在蒼莽粗獷的群山之下,伊雷木湖平靜得如同一面鏡子。乘坐電梯直達湖底,打開電梯門,轟鳴聲如潮水般湧來。這裡是隱藏在地下136米處的水電站——可可托海水電站,斑駁的廠房牆面上有“電力安全為了生產、生產電力必須安全”幾個大字,見證著這片土地上的傳奇與輝煌。

功勳礦山重生記

可可托海地下水電站。資料圖

地下136米“掏”出水電站,為功勳礦山供電40多年

走在可可托海的大街上,身邊散步的普通哈薩克族老人也許就是勞模。辛勞了一輩子,當年的精壯漢子已經白髮蒼蒼,他們經常三五成群一起下象棋,聊聊當年的往事。

83歲的買迪·納斯依在可可托海三號礦脈當過礦工,負責分揀礦石。“早期絕大部分礦石都是手選出來的,零下四五十度,幹上一兩個小時,手套全破了,手也凍得沒了知覺。”老人說,那時候大家都比著幹,能為新中國做貢獻,不覺得苦。

在可可托海礦區開採初期,機械設備匱乏,打鑽、挖土、搬運等主要靠人工。工人們要撿來柴火將冰雪和凍土層融化,再用鐵鍬將泥土挖去,然後用鋼鑽和榔頭挖出5米的坑,最後打炮眼、裝炸藥進行爆破。由於沒有山路,運輸車輛也上不來,只能以馬拉爬犁、毛驢背馱、人背肩扛的方式,將礦石一袋又一袋運出去。這些運送出去的礦石,成了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為原子彈、氫彈、火箭、人造衛星、航天飛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料。

除了缺機械、道路差、氣溫低,礦石開採還面臨缺電的難題。

艾達爾汗·恰勒哈爾拜最早在三號礦脈工作時,照明用的是嘎石燈,這種靠電石燃燒發光的照明工具,他和工友們一用就是十多年。1962年,位於小東溝的兩臺100千瓦的小型水電站開始給礦區供電,但電壓低,電還是供不應求。此刻,在額爾齊斯河與其支流卡依爾特河交匯處,人們正攔河築壩,隱藏在群山之下的地下水電站正如火如荼地建設著。

可可托海地下水電站於1958年開工建設,於1967年2月建成。水電站的大壩選址在伊雷木湖的海子口,向東通過2.3公里的導流洞,引水到地下136米的廠房。

當時的地下水電站大多依託天然地下河建設,但可可托海地下水電站卻建在大山腹中,因此需要挖空山石建廠房。從築壩攔水,到打通引水隧道,再到建成深達136米的廠房,建設者們歷時多年築起了一座壩、打穿了一條洞、挖空了一座山。

建設水電站對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開發意義重大,在水電站建設的關鍵階段,三號礦脈露天礦暫停生產,全部礦工和設備支援水電站建設。

那個時候搞建設,沒有人講條件。建設者們扛著斧頭、鏟子從山外一步步往山裡挖,頭頂上就是高崖,高崖兩邊都是浮石,石頭滾下來,跑都沒法跑。從清華大學畢業分配到新疆有色局工作的阿布都熱依木·那瓦依,1964年來水電站支援建設,他的班長就在清坡時被滾下的浮石砸中,犧牲了。資料顯示,在建造地下水電站的過程中,僅新疆生產建兵團工建一師五團就有20餘人犧牲。

1967年2月,第一臺4500千瓦發電機組投入運行,開始向礦區輸電。1974年8月,第四臺5000千瓦發電機組投入運行,礦區的電更加充足了。

水電站為礦產開發帶來了效率的提升,工人們用上了電動採掘機等設備,潛孔鑽機也比以前轉得更快了,出礦量由以前的三四百噸提升至三四千噸。俞忠海是三號礦脈的潛孔鑽機臺長,當年他為了趕生產,連續6天吃住在山上。俞忠海說:“用上地下水電站的電,大家信心倍增,抓緊生產。”

半個世紀以來,可可托海水電站經受過多次地震和洪水的考驗,至今依然安全穩定運行,且併入了大電網。隨著採礦的停止,它已不再對礦區供電,而是主要對周邊的鄉鎮供電。

來到水電站地下二層,牆面上還保留著幾句話:“什麼是工作 工作就是鬥爭——毛主席語錄”“熱烈祝賀今日發電 一九六七年二月五日十七點整 普通一兵賀電”。這是特定年代才有的口號,“普通一兵”也無人知曉了,但歷史不會忘記,無數個“普通一兵”前仆後繼,修平了通往大山的道路,攔河築壩建造了電站,為可可托海帶去了光明,為新中國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功勳礦山重生記

水電站地下廠房牆壁上的留言。資料圖

轉型發展,電力為當地群眾帶來新生活

可可托海盛產各種寶石,其中最珍貴的是海藍寶石。但在當地人心中,有一種比海藍寶石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可可托海三代人的奮鬥精神。

上世紀80年代,“礦二代”抓住改革開放的契機,積極投身市場,開發電解鋁、銅鎳礦、冶煉中心等項目,可可托海成了一個集採礦、選礦、冶煉、加工、商貿於一體的礦業生產基地。

項目建起來,電也跟得上。1986年,伴隨著可可托海海子口三岔路口的14號開關站閘刀的合上,35千伏二廠房至可可托海礦區中心變電所Ⅰ回線建成投產,35千伏喀拉通克銅鎳礦變電所等地相繼用上電。1998年,“兩改一同價”在新疆正式啟動,供電員工們住地窩子、啃幹饅頭、立杆架線、安裝變壓器,一個月都回不了一趟家。

進入21世紀後,可可托海的發展腳步變得日益沉重,面臨轉型。2003年,礦山因資源枯竭實施關停;2012年,碳化硅廠、電解鋁廠、雲母板廠等企業因高耗能、高汙染被關停。

礦脈停了,但是開礦精神還在,“礦二代”“礦三代”們又一次踏上了轉型之路。

如今,站在高處遠眺,昔日礦區雄風依舊。已經閉坑的三號礦脈,壯如古羅馬的巨型鬥獸場,礦坑內壁十幾層旋環車道直至坑底。坑底有地下水湧出,水面在陽光照耀下閃出綠色的水紋,宛如一顆綠寶石。

功勳礦山重生記

可可托海三號礦脈。視覺中國 供圖

曾經的功勳礦山,如今成了旅遊聖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三號礦脈和包括地址博物館、地下水電站在內的整個礦區,被整合為旅遊景區,不少萬里之外的遊客慕名前來參觀、學習。一位遊客在留言簿上寫道:“可可托海,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來一次的地方。”

為了帶給遊客更好的體驗,近年來,可可托海鎮供電所配合景區建設,改造電力線路,實施電纜入地。10千伏1012海北線075至80號杆、三號礦脈10千伏1018海南線060至071號杆已相繼完成電纜入地改造,預計2020年10月,可可托海鎮高低壓線路可全部入地。

產業轉型的同時,可可托海也找到了生態修復的出路。通過大量填土、恢復植被等工作,尾礦以及裸露的群山重新披上了“綠衣”,宛如一道綠色屏障。“煤改電”等清潔供暖也走入尋常百姓家,改變了可可托海“院裡都是煤渣煤灰,天空都是灰濛濛的”景象。供電公司計劃改造升級35千伏鐵買克變電站,讓全鎮2000多用戶享受到電採暖的好處。

功勳礦山重生記

供電員工在可可托海鎮改造老舊線路。王愛民 攝

危舊房屋改造、供水供電設施改造等,也讓曾經的老礦工們享受到了新生活,唱起了歡樂的幸福歌。截至2019年6月,可可托海鎮建成集中安置點3個,200餘戶居民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家裡電視、空調、洗衣機一應俱全。增容改造後的電網還支撐起可可托海鎮刺繡、寶石、駝奶、駝絨等產業的發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