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深加工企業“風雨過後見彩虹”

期貨 玉米 大商所 農業 農產品期貨網 2017-05-26

原料充足,需求旺盛,開機率高

5月15—18日,期貨日報記者跟隨大商所與中國澱粉工業協會聯合組織的澱粉產業調研團,對分佈在東北三省的8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進行了實地調研,詳細瞭解了這些企業參與大連玉米、玉米澱粉期貨交易,以及充分利用期貨工具進行生產經營的情況。與此同時,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上述企業基本上是滿負荷生產。那麼,當前玉米下游需求真的很好嗎?這些企業如何看待各類政策性庫存玉米高溢價、高成交率的競價銷售局面?國內玉米市場狀況到底如何,未來價格是漲還是跌呢?市場特別關注的東北地區農民在新作物年度還會優先選擇種植玉米嗎?

煤球與混凝土裡加澱粉

深入玉米深加工企業調研之後,記者發現玉米產業的發展早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此之前,大家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煤球與混凝土裡會添加玉米澱粉,以及很多飲料與啤酒是用玉米下游產品作為主要生產原料。

“玉米價格下來後,市場需求空間一下子打開了,玉米產業突然間如雨後春筍般煥發出勃勃生機。”與記者同行的一位“老玉米澱粉”說,當前國內玉米市場主要的表現特徵就是需求增長快,並帶動整個產業進入了良性發展軌道。

需求是產業發展的龍頭,是產業發展的動力,新的市場需求領域不斷開拓,使得整個玉米產業攢足了發展的力量。4天時間裡,記者調研的8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均為滿負荷開機,部分企業甚至超負荷生產。

“自2015年年底開始市場需求開始加大,2016年全年玉米深加工業企業開機率都很高,今年以來各家企業更是開足馬力生產。”遼寧省開原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認為,玉米市場“價補分離”政策的實施為國內玉米深加工企業打造了公平競爭的平臺,提高了我國玉米及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分析玉米市場需求增長快的原因可以發現,一是近年來我國玉米下游產品出口數量增長明顯,提振了國產玉米需求。二是玉米下游產品開拓了很多需求新領域,國產玉米的剛性需求數量增大。玉米價格的下滑使得下游產品獲得了“物美價廉”的讚譽,玉米澱粉、玉米澱粉糖等主打下游產品需求量增長迅猛,促使玉米需求好轉。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我國玉米下游產品出口量增長較快,尤其是出口東南亞地區的數量較大。不過,需要玉米深加工企業重視的是,雖然我國玉米下游產品憑藉質量好、品種多、價格低、服務好的優勢獲得不少市場份額,但由於出口增長較猛,部分國家的有關機構對此憂心忡忡,並針對我國玉米下游產品實施了一些限制進口的措施與政策,削弱了我國玉米下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了其進入這些國家玉米市場的門檻。而隨著競爭加劇,預計還會有一些國家針對我國玉米下游產品出口實施限制措施,國內企業要加強風險控制意識。

“一些啤酒是由玉米澱粉糖等發酵生產的,香菸、火腿腸等與我們日常生活十分緊密的商品中很多含有玉米下游產品的成分,當前玉米澱粉更是添加到了煤球、混凝土裡,而玉米澱粉糖替代白砂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玉米澱粉大量替代與添加到麵粉製品裡已成為現實。”調研過程中,不斷有業內人士如是說。

據瞭解,由於價格優勢明顯,特別是在玉米下游產品開發越來越細化、專業化、高品質化等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領域出現了玉米的身影,如在食糖市場,玉米澱粉糖已形成了對白砂糖的全面擠壓態勢。而在食品與工業生產領域,玉米澱粉正在大量替代麵粉、次粉、木薯粉等。此外,在水產飼料、能源化工等領域,玉米下游產品也正在全面介入。

公司總部設在哈爾濱的一家新建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表示,受小麥粉與玉米澱粉價差較大的刺激,一些食品加工與工業企業正在加大使用玉米澱粉的數量,估計今年玉米澱粉替代小麥粉的數量會達到110萬噸。由於現在很多造紙企業開始使用玉米澱粉作原料,加上廢紙用量增加,玉米澱粉年用量將增加20萬—30萬噸。當前進口木薯粉運至南方地區一些需求企業的到廠價在2700元/噸左右,玉米澱粉的到廠價在2300元/噸左右,這令玉米澱粉替代木薯粉的現象大量出現,初步估計年替代量有數十萬噸。另外,估計今年我國玉米果葡糖漿的出口將增長20%,達到60萬噸。

目前,很多玉米深加工企業正在根據玉米澱粉、玉米澱粉糖的市場需求、價格高低等情況靈活分配生產資源,開機率一直保持在高負荷狀態,下游企業對玉米的需要保持著旺盛態勢。

深加工企業供銷兩旺

期貨日報記者在部分玉米深加工企業瞭解到,雖然當前玉米市場價格比較高,但很多玉米深加工企業根本不擔心原料供應會出現問題,主要原因是絕大部分企業的原料庫存備得十分足,部分大中型企業的生產週轉庫存甚至備到了7月底。

在遼寧省開原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裡,記者看到企業採購的原料玉米堆集如山,11萬—12萬噸的原料庫存完全可以滿足其一個半月的生產需要。四平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業務負責人表示,該企業原料玉米庫存有20萬噸,在下游產品暢銷的背景下,企業供銷兩旺的生產態勢將得到維持。在公主嶺與長春的兩家玉米深加工企業裡,記者發現企業自備與代收代儲的玉米庫存高達上百萬噸。

目前,東北地區絕大部分玉米深加工企業的生產週轉庫存備到了6月底,部分企業玉米庫存可以滿足生產需要至7月中旬和7月底。

“在往年,玉米深加工企業的生產週轉庫存備到5月底,平常時間生產週轉庫存數量保持在10—20天的生產用量。”綏化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企業原料庫存之所以充足,原因有兩點:一是東北三省地方政府對企業收購當地2016年產玉米有補貼,截至時間是今年6月底加工完畢的玉米,這使得絕大部分企業把庫存備到了6月底。二是2016年產玉米上市後,市場價格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在較低價區,而玉米下游產品卻銷售順暢,企業利潤可觀,很多企業增加了原料庫存,並根據下游產品訂單情況,提前鎖定了加工利潤。

期貨引力強,產業企業參與積極性高

期貨日報記者調研的這些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大部分擁有大商所玉米澱粉交割庫,個別企業還擁有玉米交割庫,除了按照大連玉米、玉米澱粉期貨交易規則為期貨投資者做好服務以外,其還充分利用期貨市場平臺積極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經營環境。

當前遼寧省開原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已參與了玉米澱粉期貨的交割業務,2016年與2017年已交割的玉米澱粉約2.5萬噸,企業參與的套保交易量等逐步增加。與此同時,這家企業對參與玉米期貨交易也很有興趣。身處玉米主產區,加上近年來各類政策性庫存玉米出庫量較大,雖然企業不會直接從期貨市場採購原料,但當原料庫存較大、價格下行時,這家企業會對庫存原料進行賣出套保操作,以規避風險。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對於很多玉米產業企業而言,期貨是一個輔助工具,一般情況下不進行實物交割,當盤面價格達到預期目標,企業就會平倉了結。主要交割月份為1、5、9合約,操作利潤比較穩定,盈虧波動不大。

在吉林松原一家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記者獲悉,為了充分整合企業資源,系統化地利用期貨工具與抓住市場機會,這家企業成立了專業化的期貨交易團隊和事業部,並採取了極為嚴格的風險控制體系,充分利用企業熟悉玉米產業的優勢,以及擁有玉米上中下游廣泛資源的特點,主要進行期現貨結合的操作,一個由4名專業人員組成的期貨交易團隊的穩定收益甚至抵得上一家大型工廠的年利潤。

“玉米深加工行業越來越像大豆行業那樣發展了,企業不能光指望進行玉米加工來掙錢,要把玉米加工這一領域看成一個可利用的資源來整合,充分利用期貨市場進行貿易和期現貨結合的買入、賣出套保操作。只有這樣,企業才可以跟得上行業發展的步伐,利用好市場不斷湧現的新工具,打開企業增加收入的渠道。”地處松原的這家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表示。

“我們公司十分注重用期貨手段來規避經營風險等問題,當前正在與下游重點客戶一起研究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點價銷售的模式,同時公司還積極與大商所聯繫,爭取早日擁有玉米與玉米澱粉交割庫,未來會充分利用公司玉米深加工能力大的優勢,積級與期貨、保險等中介機構結合,服務好東北地區玉米產業的發展。”公司總部設在哈爾濱的一家新建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認為,東北地區玉米資源豐富,充分利用期貨市場可以解決好“三農”問題,建議作為實體企業的玉米深加工企業要主動接觸期貨市場,利用好期貨市場的資金資源、場內外期權工具等。

從當前玉米深加工企業參與期貨交易的整體情況來看,大部分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很強,部分企業是集團統一操作,集團下屬企業配合交易;一些企業則成立專業團隊進行操作。從實際交易效果來看,企業期現貨結合的操作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經營風險,部分操作經驗豐富的企業收益較好。值得注意的是,期貨概念進入玉米深加工領域以後,很多企業在經營上有了新思維,部分企業已開始利用期貨市場進行產品的點價銷售、基差交易等,一個傳統的產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充滿了活力。

個體存差異,深加工業景氣指數上升

深入東北地區玉米深加工企業調研,期貨日報記者一進入這些企業的廠區,良好的企業文化氣息就撲面而來,人性化的管理處處可見。此外,無論是辦公區還是生產區,處處如公園。玉米深加工企業良好的形象意味著整個行業的景氣指數在上升,玉米市場“價補分離”政策的實施使得玉米深加工企業脫離了虧損的泥潭。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有五大因素促使企業發展良好:一是玉米市場“價補分離”政策的實施,讓東北地區玉米深加工企業有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內地與東北地區玉米市場價差迴歸到了合理水平。二是近年來東北地區地方政府加大了對玉米深加工業的扶持力度,有利於玉米產業鏈的完善,有利於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三是東北地區擁有原料資源優勢,高品質玉米供應充足,減少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與質量。四是東北地區玉米深加工企業很多是新建的,這些企業普遍擁有生產技術優勢、機制靈活優勢、人才優勢。五是東北地區能源豐富,很多企業擁有自備電廠,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

不過,東北地區運輸能力不足使得當地玉米深加工企業產品外運遭遇到了瓶頸問題,同時海運費等漲幅過大也削弱了東北地區企業的競爭能力。據瞭解,自2008年玉米臨儲政策實施以後,東北地區玉米價格一路上行,不但讓東北地區與山東等玉米市場正常的價差240—300元/噸消失,而且在2015年前後國內玉米市場還出現了“倒流”現象,導致東北地區部分玉米深加工企業無法生存。自2016年“價補分離”政策實施後,東北地區玉米原料與煤炭等資源豐富的優勢得到顯現,估計3—5年內東北地區玉米深加工企業的競爭力將持續增強。

“當初在開原建廠,主要是為了加工酒精。由於政策調整,企業只好轉產玉米澱粉,但自開工以來,企業基本沒有掙過多少錢,年虧損額在1.3億元左右,主要原因是在臨儲政策的支持下,玉米原料價格一年比一年高。作為企業員工,大家都很上火。不過,自臨儲政策取消後,企業財務狀況明顯好轉,企業開機率也達到了100%。而在往年,每年停機2—3個月很正常。今年如果再算上地方政府給予的補貼,企業加工玉米澱粉基本可以掙錢了。”開原市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我國玉米深加工行業基本已掙脫了虧損泥潭,整個行業的景氣指數不斷上升。從東北地區深加工企業的整體情況分析,雖然由於各個企業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各個企業的原料採購成本等情況存在較大的差異,但能掙錢的企業越來越多了,這是一件好事,對產業的發展很有利。

記者在調研中瞭解到,從東北三省玉米質量、產量、外運量等方面綜合分析,遼寧、吉林產玉米外運量比較大,外運渠道也比較多,加上質量好,每年新產玉米上市後,當地市場價格往往高於其他地區。位於開原的這家玉米深加工企業在2016年當地產新玉米上市後,雖然加大了採購力度,但數量還是比較有限,為了滿足生產需求,不得不從吉林等地採購玉米。與地處其他產區的企業相比,其採購成本偏高,同時也不能獲得地方政府的大量補貼。

在公主嶺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記者瞭解到,2016年這家企業淨掙2億多元,今年年初至今又掙了近1億元,企業已完全進入了快速發展軌道。據上述的“老玉米澱粉”介紹,2014、2015年東北地區玉米深加工企業有虧有賺,隨後由於有了地方政府“拍賣補貼”的扶持,大部分企業的經營狀況好轉;2016年整個行業的情況更是明顯好了起來;今年年初至今很多企業的利潤狀況特別好,企業對越來越市場化的玉米市場競爭充滿了信心。

“信心來自於我們有資源。”東北地區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說,“8年臨儲”讓很多東北玉米深加工企業無法生存,而玉米市場完全市場化以後,東北產玉米在國內市場將佔主導地區,加上現在兩億多噸的陳玉米庫存主要分佈在東北地區,未來東北地區企業的競爭優勢很強。

地處松原的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表示,企業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了,之所以發展得又好又穩健,關鍵在於風控嚴格、業務開拓超前、計劃的前瞻性較強。例如,這家企業早在10年前就已開始了蠟質玉米的種子選擇、“訂單農業”模式種植、產品試驗與產品研發等工作。

據記者瞭解,松原這家玉米深加工企業各事業部分工明確,配合協作較好,很多產品可以內部消化,實現利潤最大化。當前這家企業在嘗試生產特種玉米澱粉。當前市場對蠟質玉米的需求增長較快,但蠟質玉米的質量需要從種子開始控制。這家企業就從選擇種子公司做起,發展到與農民進行“訂單農業”生產,最後到玉米生長管理、收穫、運輸等,嚴格對質量進行把控。

地租降幅大,傳統產區玉米麵積穩定

5月是東北地區農民播種的旺季,此時穿行在東北廣闊的黑土地上,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記者發現,受政策調整和玉米市場發生較大變化的影響,東北地區農民適時調整了種植結構,主要表現為非傳統產區玉米種植面積下滑,大豆、水稻、馬鈴薯等農作物面積增加。

在玉米傳統產區,記者看到,農民比較習慣於種植玉米,傳統產區玉米麵積較為穩定。另據瞭解,今年東北地區包地費下滑明顯,往年8000—10000元/墒的費用降到了2500—3500元/墒。而生產成本的下降不但為玉米價格下行打下了基礎,而且有利於土地流轉。

此外,由於企業生產原料備得充足,雖然近期臨儲玉米競價銷售遭“瘋搶”引起市場廣泛關注,但東北地區很多玉米深加工企業“沉著穩定”,並沒有積極參與交易。據記者瞭解,庫存陳玉米的出粉率低、破碎率高,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較差,只有當庫存陳玉米的價格低於新產玉米的價格時,深加工企業才有興趣競拍,但由於進入6月以後,市場供應主要依靠庫存陳玉米的出庫來保證,深加工企業對臨儲玉米競價銷售情況特別重視,很多企業計劃在價格合適時採購一些。

目前,東北地區深加工企業庫存玉米成本普遍在1400元/噸,由於近期部分下游產品價格下滑較快,一些企業計劃按下游客戶訂單情況來制定原料採購計劃。

作者:喬林生;來源:期貨日報;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