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東:從神經末梢到交通樞紐 一橋飛架天塹通

向東是海,向南是江,區位閉塞,天塹阻隔,曾是啟東這座城市騰飛最大的掣肘,建國70年來,啟東大地上的對內對外交通發生了根本改變,神經末梢的歷史不斷被改寫,啟東與南通、與南京、與上海、與世界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

62歲的徐建輝家住啟東市區,自從2017年退休後,公交卡就成了他出門必帶的隨身物品。這張卡在啟東和上海的公交地鐵上都能用。他經常“說走就走”,來一趟從啟東去上海的“旅行”。

現在啟東汽車站發往上海的大巴平均每5分鐘一班,每天有5000多人通過長途客車往來於滬、啟兩地,享受著“一小時生活圈”的便捷。而在以前,因為長江阻隔,短短50公里的直線距離,從啟東港出發走水路去上海,經常要花上一天一夜。

受制於交通瓶頸,外面的投資也進不來。跨越長江天塹,才能打破“投資不過揚子江”的“魔咒”。上世紀80年代起,啟東新港、海門海太汽渡陸續建成,啟東與上海的交通聯繫更加緊密,但直通上海的渴望卻更加強烈。1998年,回啟建設家鄉的港口專家李洪斌撰寫了1萬多字的研究報告,首次從技術層面提出建設崇啟大橋的設想。

10年追夢,一朝夢圓。2011年12月24日,崇啟大橋正式通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啟東不僅進入了上海一小時都市圈,也一躍成為G40滬陝高速大通道的重要節點城市。夢寐以求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各種發展要素,奔湧而來。在啟東合作鎮陸續投資1000萬元建設“堂闖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張堂闖就是其中的一位。

目前上海成為啟東40%農產品的銷售地,為啟東貢獻了70%的遊客和80%的項目投資。在船舶海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產業領域,眾多高精尖人才開啟了滬啟雙城模式。啟東東嶽藥業老總蔡水洪雖然家住上海,但是他每週有六天半都待在啟東。

近年來,對照城市經濟發展需求,啟東優化完善公鐵水綜合交通體系按下“快進鍵”。1月,寧啟二期建成通車,啟東首次納入全國鐵路網;3月,呂四港10萬噸級進港航道通過交工驗收,啟東成為江蘇新出海口的有力策應;5月,345國道啟東段開工,啟東將成為這條西連西藏那曲、長達三千公里東西主幹道的東橋頭堡;6月海啟高速開鋪瀝青上面層,啟東將作為南通高速“第三環”的南支點,在上海“北大門”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同時啟東也在實施幹線公路網絡方面的“662211”即“六橫六縱 、兩延兩高速、一環一通道”工程,實現更高水平的向南通、路路通。

記者手記:從“南不通”到“路路通”

多少年來,在受益於長江的同時,啟東的發展也深深“受困”於長江。但就像沒有被大江隔斷的語言一樣,啟東從未放棄接軌上海、承南啟北的努力。從啟東港到啟東新港、從取道海太汽渡到建成崇啟大橋、從“地無寸鐵”到融入全國鐵路網,啟東交通“末梢”的情形已成為歷史,重要節點的現實迎面而來,經濟樞紐的藍圖日益清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