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險騙保一年騙走廣東險企上百億元

汽車保險 二手車 汽車配件 財經 新快報 2017-07-16
車險騙保一年騙走廣東險企上百億元

■製圖/廖木興

汽修市場競爭激烈,險企內部風控機制缺失

“明明只撞到保險槓,卻連大燈也被換掉。但修車師傅說得頭頭是道,再說還有保險賠,我也就認了。”近日車主吳先生對新快報記者講述的汽修經歷,相信很多車主都遇到過。一直以來,由於汽車配件質量與信息不對稱,相關主體(以汽修廠或供應商居多)採用“以次充好”、“壞少換多”等手段進行差價套利的現象屢見不鮮。汽修市場競爭激烈、險企內部風控機制缺失等因素也是套利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隨著互聯網對汽車行業的深入重塑,不少險企開始圍繞DPR(汽修廠直修方案)模式,與汽配電商平臺展開“配件直供”合作。記者瞭解到,部分開展這類模式的險企減損率均在10%以上。

■新快報記者 餘世鵬

“最終來看,真正的冤大頭是車主”

新快報記者從廣東省保險行業協會(下稱“省保協”)處獲取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保險詐騙金比例佔到賠付支出的20%-30%,高於全球比例的15%。據廣東省保監局數據,2016年省內(不含深圳市)險企賠付支出約817億元,若按20%比例計算,其中有163億元為騙保金額。“國內信用體系建設尚不完善,而廣東省作為保險大省,反保險欺詐任務也頗為艱鉅。”省保協相關人士對新快報記者如是說。

眾誠保險相關人士對新快報記者表示,該公司2016年的車險打假減損總額為1187萬元,佔全年車險賠款2.4%。“與2.4%的比率相比,去年財險行業整體利潤率卻不足1%,車險騙保的影響就可想而知了。”眾誠保險相關人士如是說。

業內人士指出,車險騙保會導致兩個後果:一是加險企運營成本。數據顯示,在去年54家公佈車險承保利潤的財產險公司中,43家公司處於承保虧損狀態。二是直接損害車主的消費者利益。“最終來看,真正的冤大頭是車主。因為成本始終會分攤到保費與服務價格上面來。”配件從業人士小豐(化名)對新快報記者如是說。

理賠環節主要涉及車主、險企、汽修廠與配件供應商四大主體。一般而言,理賠騙保主要發生在汽修廠這一環節。“修理廠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他們不僅熟悉理賠流程,還跟維修利益息息相關,利益驅使最為強烈。”陽光財險廣東分公司相關人士對新快報記者解釋。

車險騙保三種“套路”,你遇到過嗎?

經多方採訪,新快報記者將三類主要理賠騙保模式梳理如下

以次充好。小豐告訴新快報記者,原廠配件一般叫“正廠”,其他的都叫“副廠”,“副廠質量魚目混珠,且價格紊亂”。太平財險相關人士也解釋,汽修廠一般按正廠配件申請估價,但在維修當中卻以配套件甚至舊件更換,從其中賺取差價。汽車愛好者郟女士也透露,除少部分是原廠生產,大部分配件都是貼標生產採購的。“大多數人看不出來。表面上是修好了,但配件質量和價格並不匹配。”

“比如換保險槓、機蓋、葉子板和大燈,險企查勘後估價6000元,但維修廠的高仿件可能只需3000元。汽車配件高達10多萬種,雖然險企會有復勘,但很難一一查處。”小豐說。

壞少換多。“這個現象經常發生,明明是撞到保險槓,但汽修廠說大燈也受損,要一起換掉。一來我不知真假,二來有保險賠,只能聽他的。”車主吳先生如此投訴。小豐指出,更“專業”的做法是給險企申報總成(指特定功能的零部件系統總稱,如發動機總成,包括內燃機、起動機與油泵等相關配件)價格,但只更換半總成配件,“總成包含多個相互聯動的複雜配件,專業性很高,加上汽修廠或4S店都有一套‘合理’說辭,車主不明就裡就上當了。”

製造現場。上述太平財險相關人士說到,這類行為一般是(專業團伙)低價買入二手車,然後製造碰撞、浸水或火災等事故使車輛損壞嚴重,出險後拖去4S店報價維修。“在4S店報價會接近甚至超過保險金額。險企一般會全損賠付,騙保人員則乘機從中賺取差價(保額減去二手車購買金額)。”

多方內部頑疾 催生“騙保”亂象叢生

車險騙保現象存在已久,而“信息不對稱”是主要原因。

然而,也有業內人士透露,汽修廠“熱衷”騙保,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逼”出來的。在理賠環節中,由於險企掌控受損車來源,給汽修廠的配件報價一般打折扣。小豐透露,某大型險企給汽修廠的配件價格在六七折左右。“險企內部其實也有配件數據,但更新很慢,嚴重滯後市場最新價。汽修廠按這個價格買不到原貨,但為了有活幹,只能去買高仿的。”

此外,競爭激烈也是另一因素。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1.94億輛,但汽修廠卻高達48萬家。算下來每家汽修廠每天可修車量平均只有1.1輛。不僅如此,有業內人士告訴新快報記者,汽修廠在汽車市場(從新車落地到報廢期間的支出)份額中只佔比50%,剩餘的50%是4S店佔去。

“一來用工成本高,二來市場競爭激烈,這6年經營下來基本是盈虧平衡。”某汽修廠老闆娘於女士告訴新快報記者,如果車要走理賠,1000元以下的活兒基本沒有利潤空間。所以才會出現“損傷再擴大再叫險企估價”的“普遍”現象。

需要指出的是,險企內部成本管理也是原因之一。於女士表示,險企給汽修廠的報價有“兩個價格”,給汽修廠的配件核損價偏低,險企分公司往上報的則偏高價。“基層或分支保險公司會傾向於高報價格,因為理賠款是從險企總部層層撥下來,基層分公司報高價可以分成利潤。”

出路

牽手汽車電商 “配件直供”有望破局

為解決此類問題,在“商業跨界”與大數據的深入運用下,有險企與汽車電商進行“配件直供”合作。據瞭解,“配件直供”方案源於DPR(汽修廠直修方案)模式。簡單來講,是通過數據“楔子”——汽車電商平臺提供配件動態交易數據,讓配件的質量與價格信息在車主、險企、汽修廠與配件供應商之間實現最大透明化,由此消除套利空間。

比如,平安產險與汽配交易平臺“車件兒”的合作。車件兒為平安客戶提供配件報核價服務,修理廠在“車件兒”上發佈配件信息,在配件商報價後,修理廠在多家報價中選擇合適價格。據瞭解,“車件兒”在上線當月,交易額就突破100萬元,此後每週詢價單數增速在50%左右。

還有,陽光、大地、太平洋等6家財險此前也聯合啟動透明修車項目。通過互聯網平臺,使保險理賠和車輛維修、配件採購等一系列過程公開透明,打造誠信透明的維修環境。

據悉,目前陽光、大地、太平洋、中華保險等多家保險公司與巴圖魯汽配鋪進行“配件直供”合作。從查勘定損,到核價下單採購,再到配件配送和售後服務,整個流程可在該汽配鋪平臺上完成。

巴圖魯汽配鋪品牌負責人林先生對新快報記者表示:“平臺都是動態交易數據,報出的每個價格都支持供貨,不存在高報或低報現象。是全國最大的全車件汽配電商採購單體。

據其介紹,平臺首先會鎖定車型,再進行具體的配件比價。例如,一款日系車型的前保險槓,基本囊括市場上的主流品牌配件價格,並且每個配件產品信息齊全。價格和產品,保險公司、車主、汽修廠等都可以看得到。此外,每個實時交易的配件會生成一個二維碼,貨價是否對應,一掃就可以知道。

林先生稱,合作險企的減損率都已在10%以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