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車險改革進入第二階段:進一步擴大險企自主定價權

汽車保險 金融 分析師 國信證券 金融界 2017-06-14

本報記者 付秋實

保監會於近日發佈了《關於商業車險費率調整及管理等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始於2015年6月的商業車險改革,在兩年後向前再推進一步。而這一步,是為了讓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消費者。

繼續擴大險企自主定價權

2015年6月,保監會在黑龍江等6地啟動商業車險改革首批試點。2016年6月,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兩年多來,隨著條款創新通道、費率形成機制、產品與市場監管、技術基礎支持不斷夯實,商業車險改革極大地激發了行業活力,令廣大車主受益。

保監會財險監管部主任劉峰表示,商業車險改革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主要體現在消費者獲得感提升、車險市場穩中向好、行業經營管理能力提升和車險社會管理功能增強上。

從車險市場運行情況來看,一是保費收入穩步增長。2016年,全國車險保費收入6834.55億元,同比增長10.25%(營改增口徑還原後為14.68%)。二是承保利潤穩中有增。商業車險改革首批試點啟動以後,行業車險承保扭虧為盈,2015年、2016年全國車險綜合成本率分別為99.38%和99.07%,相較改革前2013年的100.80%、2014年的100.25%穩步下降。三是市場集中度穩中有降。2016年,車險保費規模前3、前5、前10位保險公司合計市場份額分別下降0.28、0.57和0.39個百分點。四是承保盈利面不斷擴大。2013年至2016年,車險承保盈利公司數量逐步從5家增至9家、11家、16家,盈利面從大公司向中小公司擴展。

從消費者的獲得感來看,消費者車均保費較改革前下降了5.3%;第三者責任險限額較改革前提升了17.4%;車險投訴量佔財產險投訴量的比重同比下降3.54個百分點,消費者滿意度有所提升。據劉峰介紹,大部分地區駕駛習慣良好的低風險車主,其商業車險保費最低折扣係數由改革前的0.7降至0.4335。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保險系主任、中國保險研究所所長魏麗的調查印證了這一結論:“本輪商業車險改革為消費者帶來了許多積極影響,我們隨機抽樣對兩萬多名消費者的調查問卷顯示,消費者認為改革後保險合同的條款更加清晰,更利於理解和簽訂;保費更能反映個人的實際情況。這說明商業車險改革使車險向精準定價又邁進一步。”

這樣的成績僅僅是商業車險改革的第一步,為了使消費者的保費繼續下降,保監會此次進一步深化商業車險改革,下調商業車險費率浮動係數下限,擴大保險公司對商業車險保費的自主定價權。

在“商業車險保費=基準保費×無賠款優待係數×交通違法系數×自主渠道係數×自主核保係數”公式中,自主渠道係數、自主核保係數由保險公司在規定範圍內自行確定。此前,深圳地區上述兩個係數的浮動範圍在0.75至1.25之間,全國其他地區在0.85至1.15之間。根據《通知》要求,這兩個係數浮動上限均未出現變化,但下限進一步放寬。

當前,全國主要有四種不同的調整機制:在深圳,雙係數下限均由0.75下調至0.70;在天津、河北、福建、廣西、四川、青海、青島、廈門等8個地區,雙係數均由0.85下調至0.75;在河南,自主核保係數下限由0.85下調至0.80,自主渠道係數由0.85下調至0.75;在北京等其他26個地區,自主核保係數不變,自主渠道係數由0.85下調至0.75。

據劉峰介紹,根據前期內部測算,《通知》具體實施後,消費者商業車險保費最低折扣係數將由目前的0.4335降至0.3825,部分地區可低至0.3375,個別地區具有良好駕駛習慣和安全記錄的消費者在一家經營穩健的保險公司投保,保費可能下浮20%左右。

控制費用率與賠付率“蹺蹺板”效應

改革成績有目共睹,但並非沒有缺陷,而這為進一步深化商業車險改革指出了明確的方向。記者從保監會相關部門瞭解到,目前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費用率過高。這一問題如果長期存在,必將進一步增加行業合規風險,降低行業運行效率,影響行業正面形象。

2016年,車險行業綜合成本率為99.07%,與前幾年基本持平。但從結構上看,這一年車險賠付率為57.89%,同比下降2.45個百分點;費用率為41.18%,同比上升2.13個百分點。這種下降和上升並非特例,2013年~2016年,車險綜合賠付率持續下降,分別為65.24%、63.32%、60.37%、57.89%;而費用率則持續上升,分別為35.56%、36.93%、38.94%、41.18%。兩者存在明顯的“蹺蹺板”效應。

“過高的費用率水平,說明財險行業運行效率過低,在保證總體盈利偏穩定的前提下,消費者實際獲得的賠付被擠壓,這也是國內車險行業最大的結構性矛盾。”國信證券分析師王繼林表示。國信證券對2001年~2015 年美國車險龍頭企業前進保險(Progressive)和伯克希爾旗下蓋可保險(GEICO)的綜合成本率以及結構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前進保險平均費用率為20.8%,平均賠付率為70.7%,平均承保利潤率為8.5%;蓋可保險平均費用率為17.6%,平均賠付率為75.6%,平均承保利潤率為6.8%。與之相比,我國車險行業費用率顯著高於海外,而賠付率顯著低於海外。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賠付率的降低得益於車主對自我風險的管理、公安部門對交通整治力度加大等多種原因。比如,商業車險改革後,若車主連續3 年未出險,保費折扣可達40%;若新保或上年發生一次賠款,保費沒有折扣。因此,為了保證第二年仍可享受折扣,車主小額賠付需求明顯下降。

但賠付率下降後,險企並未將這部分費用用於產品創新、服務提質,而是不惜向代理渠道支付高額手續費以擴大市場份額。為了讓高額手續費“合理”出現,部分保險公司借“會議費”、“宣傳費”、“廣告費”、“諮詢費”、“技術服務費”、“服務費”等五花八門的名目套取費用。正因如此,保監會於近日出手整治保險公司套取費用問題,為進一步深化商業車險改革掃清障礙。

在用行政手段整治套取費用問題的同時,保監會藉此次深化商業車險改革之機,用制度手段讓費用率走向合理區間。《通知》規定,全國、各地區車險綜合成本率、綜合費用率等主要指標預期值均不高於各指標前三年平均值,未決賠款準備金提轉差率不低於該指標前三年平均值。這一要求降低了保險公司通過調整未決賠款準備金對會計科目進行調整的空間。

依靠市場化實現優勝劣汰

從商業車險改革的經驗來看,此次進一步擴大險企對保費的自主定價權,勢必會在短期內加劇行業競爭。那麼,費用率本就處於高位的中小財險公司如何扛得住?

多份證券公司研究報告一致判斷:此次深化改革,短期內將加劇行業競爭,對保險公司服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大型保險公司擁有深厚的客戶基礎和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在客戶需求分析、數據挖掘、業務品質管理、精準定價、產品創新等方面擁有明顯優勢,憑藉這些優勢,大型公司可擴大市場份額,而中小型公司則面臨銷售費用和賠付率同時攀升的困境。

但是,中小財險公司正在或即將面臨的困境是由商業車險改革引起的嗎?

“商業車險改革與中小險企經營困境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繫。相比之下,產品同質化對中小險企的發展更為不利。進一步深化商業車險改革,事實上為中小險企提供了差異化的競爭機會。以前我們很少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式,只考慮市場規模。”作為典型的中小公司代表,安盛天平董事長鬍務表示。

劉峰直言:“部分保險公司經營困難現象,在過去、現在、將來都將存在。商業車險改革是市場化改革,隨著改革不斷深化,市場規律的作用將逐步擴大,而‘優勝劣汰’就是這一規律。特別是在保險這個金融領域中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新進險企若想獲得發展空間必須付出努力。”

事實上,大公司近年來也出現了保費增長乏力、盈利困難的現象;而一些中小公司的努力付出已經得到回報:截至2017年3月末,車險綜合費用率在40%以下的保險公司共有13家,中小財險公司超過半數。其中,國元農業、陽光農業、長江、鑫安等公司的費用率低於40%,實現了車險承保盈利。

可見,無論是大而全,還是小而美,能力是關鍵。

魏麗表示,今後,險企要找準定位,確定適合自己的發展戰略,放棄片面追求規模。未來的車險市場屬於能夠做好風險選擇和分類的險企。一方面,以車主的駕駛行為、駕駛習慣等個性化數據作為車險定價基礎,盡力提升運營效率,這是保險公司在面臨改革時,能夠保證穩步前進的重要技術支撐;另一方面,險企要注重產品差異化,完善公司管理信息系統,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擴大直銷比例,力爭推出更精準、更多維度的創新產品服務,把握好改革契機,實現公司轉型升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