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如果說,電影是造夢。

那這部電影,會是一場我願意永遠深陷的夢。

千與千尋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千與千尋》,一部18年前的“老”電影。

很多人迷它,更多人愛它。

即使有人提出一句這場重映是不是在收割情懷。

底下的最高贊評論,卻都是這種畫風:

宮老和今敏的請隨便來割!

一個講少女歷險記的故事,到底哪來這麼大的魔力?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對於童年的肉叔來講,它的魅力在於叛逆又大膽

原來大人也會錯,他們的世故圓滑,會讓自己變成豬。

爸媽也會盲目:小女孩歷盡艱難才救出他們,他倆卻根本沒發現自己經歷了一場差點要命的冒險。

最讓人困惑的是——

原來不是所有的冒險,都會遇見善意。

哪怕是互相表白了心意的主角,結局也不一定是“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到長大了,我才終於能確定:

《千與千尋》,根本就是一部關於離別的成人童話。

以“保重”開場,以“再見”終結。

表面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講到最後,卻能觸動萬千早已長大成人的孩子心上。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以下有劇透,但讀完之後再重看片子,會更有趣

離別

故事的高潮,起於一場靜止。

三分鐘,銀幕上只有安靜的純音樂,伴隨著腳步聲、衣服摩擦聲、和水聲在流淌。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千尋忐忑地出發,經過一座又一座小島一樣的房子。

駛過一個又一個突兀地浮立在水上的車站。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看著天色漸暗,滿車的旅客一個個地離開。

直到深夜,才終於到達目的地。

其實啊,肉叔小時候看這段的時候,覺得特別無聊。

但長大後再去回味,卻覺得,這段實在令人著迷——

火車這個轉變的象徵,在片中跟千尋的成長被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

上文所說的旅程,其實已經火車在本片中,第六次出現了。

頭兩次出現的時候,火車代表著“融入”

分別出現在她看見湯屋,和去鍋爐房求工作的時候。

到了第三到五次,火車成了“催促”

每次響起的時候,失去了姓名,卻更有主見的小千下了某個決定:

好好工作、要拯救爸媽、決定逃離湯屋。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到了最後兩次,汽笛聲成了“慶祝”

慶祝千尋成了一個不僅有意願,還有能力去保護別人的小女孩。

火車,或與它相關的聲音,每一次出現。

都標誌著千尋變得更成熟,更能獨當一面。

直到最後,白龍要求她:

在出隧道之前絕對不可以回頭

於是千尋就這樣頭也沒回地一路往前,結束了這場華麗冒險。

小時候不懂,為什麼這段路一定要她一個人走,還被要求不能有半分不捨。

長大之後,才有點get到。

那段隧道,是她的最後一段考驗。

也是白龍能教給她的最後一件事:

人生這場曠日持久的冒險,要想好好地往前走,離別的時候,就不能回頭。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成人

《千與千尋》裡的世界,我們總覺得很可愛。

因為它不僅雜糅了東洋的巫術和西方的魔幻。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紙人式神和魔女契約印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來自神道教的思想——泛靈論

日本有句俗語:

一粒米上有七個神靈。

這句話不僅是在比喻神明無處不在,更是在擬人化那個世界中的萬事萬物。

因為自然萬物都是有靈的,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那當然,人就會有可以跟其他生物互通的部分。

所以,我們可以看見一隻青蛙緊張地吞口水。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也可以看見溫柔英俊的白龍,充滿獸性的一面。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每個人都有柔和的一面,也都有原始野蠻的一面。

把這句話詮釋得最好的,就是片中滿臉皺紋的“成熟”代表:

那對魔女雙胞胎——湯婆婆和錢婆婆。

第一次看這部片,出於湯婆的拜金,你也許會覺得她是個野蠻霸道的老闆娘。

感動於錢婆的親切,她就像個溫柔的田園巫女。

但當你長大了再看,就會發現,恰好相反。

名字代表著溫暖的湯,其實一直都很暴躁。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卻很像人,很親切。

她會把自己的孩子寵成一個不會站立的巨嬰,同時也會信守誓言給每一個想工作的人工作。

而名為錢的另一個巫女呢?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她幾乎沒有露出過弱點。

連自己被偷了東西,她也能利用這個機會誘拐走湯的孩子和分身。

比起湯婆婆,錢婆婆其實更像一個深不可測的魔女。

因為想徹底地區分開這兩姐妹,肉叔全程都非常仔細地在找不同。

最後卻只能發現:她倆沒什麼不同,除了——

手上戒指的戒面,偶爾會不同。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左邊是湯婆婆(寶石),右邊是錢婆婆(圓珠)

為什麼說偶爾呢?

因為她手上的戒指,會隨時變化……

最明顯的是這一段,她把小千抓來伺候危險的無臉男,好從他手上掏出大把的金子。

在她心狠手辣地把小千推進房間後,喝住手下的時候,手上的戒指是寶石面的。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可沒過一會兒,當她終於按捺不住,出手對付衝出走廊的無臉男時,戒指卻變成了圓珠面。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想了許久,覺得這部宮崎駿的成熟之作,應該不至於出現渲染失誤這種低級錯誤。

本著動畫電影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的“無中生有”——

在畫師下筆之前,只有白紙。

換句話說,一切畫面都是有意的安排

那,湯婆和錢婆,會不會就是同一個人?

所以她們手上的戒指,才會在相連的鏡頭裡變得那麼快,因為那些是暗示了主人內心中,善意還是惡意佔上風的魔法戒指……

所以她才會在嫌棄湯婆時髦的時候,自己卻和她穿得一模一樣……

所以錢婆才可以在這個“不工作就會失去魔力的世界”,隱居在田野中……

這些腦洞,都是不負責任的推測。

比起這個更讓人覺得捉摸不透的角色,是這個代表了寂寞的——

無臉男。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不是誤會,沒有放錯圖。

在後來的一次重看中,肉叔發現,在他悄悄跟著千尋現身的這個畫面裡↓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如果留心聽配樂:背景聲裡,似乎有一聲輕輕的貓叫……

這不僅代表了無臉男對千尋微妙的好奇心,也引出了一個讓全世界兒童都困惑了很多年的問題:

無臉男,為什麼偏偏就看上了千尋?

在肉叔看來,這不是主角光環——

他在尋求與人的聯結,而之所以一開始找上她,是因為唯有她“看見”了他。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於是他跟著這個第一個注意到他的人走,進了湯屋。

不想分離,所以千方百計地去討好她。

可惜的是,千尋還沒有成熟到學會委婉。

再次跟土豪無臉男相逢,她問了他三個問題:

你從哪來?

你家在哪?

有爸爸媽媽嗎?

這都是在問歸處和來路。

而他全都沒有,才會被這三個問題問得把臉埋入身體。

喃喃地說:寂寞。

他不是非得千尋不可的,只是需要有人需要他。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所以當無臉男最後留在了錢婆的家中,我們也不會遺憾。

“成熟”是需要“孤獨”的,這讓我們安心。

童話

《千與千尋》是童話。

能讀懂它的,卻不會是真的兒童。

小時候只會覺得海上的火車真美。

長大卻會因為一句:

只要下雨,就會變成海的啊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而開始發散地想:

那是不是在說,所有火車經過的車站和小島,其實都被雨水填成的大海互相隔絕了?

真是寂寞啊。

但哪怕主題帶著惆悵,他的片子卻總是哀而不傷的。

你不用描繪命運,你可以去描繪願景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在吉卜力的工作室,劇本和分鏡是同時進行的。

所以許多場景,在被描繪出來的時候,並不是為了如何推進劇情和節奏,而是為了傳遞感情。

每一秒的安靜放空,沒有別的目的,更不在埋什麼線索。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就是想讓角色的時間充滿詩意地流淌,觸動觀眾。

這是在越來越多以快節奏和彩蛋多取勝的商業大片裡,找不到的。

因為宮崎駿作畫的原則,並不出於邏輯,而出於情感。

所以這片裡的所有善意和生命,都被小心翼翼地保護著:

千尋想幫助臭烘烘的河神,於是得到了整間湯屋,暖烘烘的加油打氣。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青蛙哪怕被吃進肚子裡一天,被吐出來的時候,連褲兜都還完整無缺,一入水就活蹦亂跳。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而犀利的紙式神把白龍割得遍體鱗傷,一片片狠砸在千尋身上的時候,卻連一道血痕都沒有留下來——

她當時只是想保護他。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這些所有的細節,我們小時候看,也許並不會發覺。

卻能在那些放空的安靜裡,回味出一些細小的觸動。

小時候看它,像玩兒萬花筒。

有一種安靜的絢麗。

長大之後再看它,感覺就像——

有人用小錘子鑿開了成熟又冷漠的世界一角。

從外面帶著陽光探進頭來,對你說:

還不出來嗎?

那一刻,整個世界都亮了。


今天,全世界都將未成年


編輯:鄧布利多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