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30年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埃裡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是當時歐洲樂壇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在一張著名的合影中,埃裡希·克萊伯站在正中,與他同框的四位指揮是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家了吧……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30年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埃裡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是當時歐洲樂壇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在一張著名的合影中,埃裡希·克萊伯站在正中,與他同框的四位指揮是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家了吧……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從左至右:布魯諾·瓦爾特、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埃裡希·克萊伯、奧托·克倫佩勒、威廉·富特文格勒

也正因為如此,卡洛斯·克萊伯也被稱為“小克萊伯”(中國樂迷親切地稱之為“小克”)。卡洛斯自幼便接受並不系統的音樂訓練,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支持他從事音樂事業(甚至認為卡洛斯“完全沒有音樂細胞”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30年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埃裡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是當時歐洲樂壇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在一張著名的合影中,埃裡希·克萊伯站在正中,與他同框的四位指揮是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家了吧……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從左至右:布魯諾·瓦爾特、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埃裡希·克萊伯、奧托·克倫佩勒、威廉·富特文格勒

也正因為如此,卡洛斯·克萊伯也被稱為“小克萊伯”(中國樂迷親切地稱之為“小克”)。卡洛斯自幼便接受並不系統的音樂訓練,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支持他從事音樂事業(甚至認為卡洛斯“完全沒有音樂細胞”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因此克萊伯的青少年時代接受的一直是和大部分人一樣的綜合學校教育,19歲的時候,卡洛斯甚至來到瑞士的蘇黎世進修化學專業。一年後,他再次向父親宣佈“我想成為一名指揮”,埃裡希也強調,如果兒子願意接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他不再阻攔。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30年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埃裡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是當時歐洲樂壇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在一張著名的合影中,埃裡希·克萊伯站在正中,與他同框的四位指揮是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家了吧……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從左至右:布魯諾·瓦爾特、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埃裡希·克萊伯、奧托·克倫佩勒、威廉·富特文格勒

也正因為如此,卡洛斯·克萊伯也被稱為“小克萊伯”(中國樂迷親切地稱之為“小克”)。卡洛斯自幼便接受並不系統的音樂訓練,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支持他從事音樂事業(甚至認為卡洛斯“完全沒有音樂細胞”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因此克萊伯的青少年時代接受的一直是和大部分人一樣的綜合學校教育,19歲的時候,卡洛斯甚至來到瑞士的蘇黎世進修化學專業。一年後,他再次向父親宣佈“我想成為一名指揮”,埃裡希也強調,如果兒子願意接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他不再阻攔。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就這樣,20歲的卡洛斯·克萊伯跟隨父親來到了阿根廷,幾乎從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開始夯實自己的音樂基礎,並學習鋼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依循父親的建議,同時也是當時歐洲指揮普遍的成長路徑,卡洛斯·克萊伯在歌劇院開始了自己的指揮生涯。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30年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埃裡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是當時歐洲樂壇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在一張著名的合影中,埃裡希·克萊伯站在正中,與他同框的四位指揮是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家了吧……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從左至右:布魯諾·瓦爾特、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埃裡希·克萊伯、奧托·克倫佩勒、威廉·富特文格勒

也正因為如此,卡洛斯·克萊伯也被稱為“小克萊伯”(中國樂迷親切地稱之為“小克”)。卡洛斯自幼便接受並不系統的音樂訓練,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支持他從事音樂事業(甚至認為卡洛斯“完全沒有音樂細胞”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因此克萊伯的青少年時代接受的一直是和大部分人一樣的綜合學校教育,19歲的時候,卡洛斯甚至來到瑞士的蘇黎世進修化學專業。一年後,他再次向父親宣佈“我想成為一名指揮”,埃裡希也強調,如果兒子願意接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他不再阻攔。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就這樣,20歲的卡洛斯·克萊伯跟隨父親來到了阿根廷,幾乎從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開始夯實自己的音樂基礎,並學習鋼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依循父親的建議,同時也是當時歐洲指揮普遍的成長路徑,卡洛斯·克萊伯在歌劇院開始了自己的指揮生涯。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在父親的要求下,卡洛斯·克萊伯在職業生涯早期用了一個“假名字”——卡爾·凱勒登臺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30年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埃裡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是當時歐洲樂壇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在一張著名的合影中,埃裡希·克萊伯站在正中,與他同框的四位指揮是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家了吧……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從左至右:布魯諾·瓦爾特、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埃裡希·克萊伯、奧托·克倫佩勒、威廉·富特文格勒

也正因為如此,卡洛斯·克萊伯也被稱為“小克萊伯”(中國樂迷親切地稱之為“小克”)。卡洛斯自幼便接受並不系統的音樂訓練,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支持他從事音樂事業(甚至認為卡洛斯“完全沒有音樂細胞”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因此克萊伯的青少年時代接受的一直是和大部分人一樣的綜合學校教育,19歲的時候,卡洛斯甚至來到瑞士的蘇黎世進修化學專業。一年後,他再次向父親宣佈“我想成為一名指揮”,埃裡希也強調,如果兒子願意接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他不再阻攔。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就這樣,20歲的卡洛斯·克萊伯跟隨父親來到了阿根廷,幾乎從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開始夯實自己的音樂基礎,並學習鋼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依循父親的建議,同時也是當時歐洲指揮普遍的成長路徑,卡洛斯·克萊伯在歌劇院開始了自己的指揮生涯。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在父親的要求下,卡洛斯·克萊伯在職業生涯早期用了一個“假名字”——卡爾·凱勒登臺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使用過的總譜

在隨後的十多年見,小克萊伯輾轉維也納、杜塞爾多夫、斯圖加特、慕尼黑,他在歌劇領域的造詣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尤其是1980年在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與多明戈合作的威爾第歌劇《奧賽羅》引發轟動。兩年後,當他首次執棒柏林愛樂樂團的時候,人們意識到卡洛斯·克萊伯已經是這個時代最獨特、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了。而之後的1988年登臺大都會歌劇院、1989年首次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等故事,如今都已經帶有傳奇色彩了。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30年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埃裡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是當時歐洲樂壇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在一張著名的合影中,埃裡希·克萊伯站在正中,與他同框的四位指揮是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家了吧……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從左至右:布魯諾·瓦爾特、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埃裡希·克萊伯、奧托·克倫佩勒、威廉·富特文格勒

也正因為如此,卡洛斯·克萊伯也被稱為“小克萊伯”(中國樂迷親切地稱之為“小克”)。卡洛斯自幼便接受並不系統的音樂訓練,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支持他從事音樂事業(甚至認為卡洛斯“完全沒有音樂細胞”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因此克萊伯的青少年時代接受的一直是和大部分人一樣的綜合學校教育,19歲的時候,卡洛斯甚至來到瑞士的蘇黎世進修化學專業。一年後,他再次向父親宣佈“我想成為一名指揮”,埃裡希也強調,如果兒子願意接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他不再阻攔。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就這樣,20歲的卡洛斯·克萊伯跟隨父親來到了阿根廷,幾乎從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開始夯實自己的音樂基礎,並學習鋼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依循父親的建議,同時也是當時歐洲指揮普遍的成長路徑,卡洛斯·克萊伯在歌劇院開始了自己的指揮生涯。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在父親的要求下,卡洛斯·克萊伯在職業生涯早期用了一個“假名字”——卡爾·凱勒登臺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使用過的總譜

在隨後的十多年見,小克萊伯輾轉維也納、杜塞爾多夫、斯圖加特、慕尼黑,他在歌劇領域的造詣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尤其是1980年在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與多明戈合作的威爾第歌劇《奧賽羅》引發轟動。兩年後,當他首次執棒柏林愛樂樂團的時候,人們意識到卡洛斯·克萊伯已經是這個時代最獨特、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了。而之後的1988年登臺大都會歌劇院、1989年首次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等故事,如今都已經帶有傳奇色彩了。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1989年,卡洛斯·克萊伯首度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談論卡洛斯·克萊伯時,有些“標籤”永遠不能繞開,有些“故事”也可以一講再講:

◆他的指揮動作是如此輕盈曼妙,彷彿本身就是一種舞蹈,在準確調動樂團的同時還能將觀眾捲入強大的氣場之中;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的排練幾乎是一場“脫口秀”,他對每個音符的要求都達到極致,但卻不會簡單告訴演奏者“輕一點、重一點”,而是會用各種比喻和故事去形容那種感覺,這當然非常有趣,但演奏家們到底有多“崩潰”,我們就不知道了。但是小心哦,不要試圖“消極對抗”小克萊伯,因為他的脾氣比你大十倍,即使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排練貝多芬的交響曲,他也敢大發雷霆,拂袖而去;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經常指揮演繹的曲目量少得“令人髮指”:一隻手便能數得過來的歌劇、兩隻手也能基本囊括的交響曲……人們多希望能聽到這位天才帶來更多獨具風格的詮釋,但他偏偏如此任性,但是沒人能否認,小克萊伯為許多“核心曲目”留下了無可比擬的經典詮釋,他的每一張唱片都是值得珍藏的;

小約翰·施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他在60歲(被認為是指揮家“黃金時代”的開始)之後,便越來越少參加公開演出,甚至會臨時宣佈取消音樂會,他的那句名言“只有當我的冰箱空了的時候,我才會考慮拿起指揮棒”更是讓人又愛又恨!

威爾第《茶花女》第三幕前奏曲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30年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埃裡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是當時歐洲樂壇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在一張著名的合影中,埃裡希·克萊伯站在正中,與他同框的四位指揮是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家了吧……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從左至右:布魯諾·瓦爾特、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埃裡希·克萊伯、奧托·克倫佩勒、威廉·富特文格勒

也正因為如此,卡洛斯·克萊伯也被稱為“小克萊伯”(中國樂迷親切地稱之為“小克”)。卡洛斯自幼便接受並不系統的音樂訓練,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支持他從事音樂事業(甚至認為卡洛斯“完全沒有音樂細胞”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因此克萊伯的青少年時代接受的一直是和大部分人一樣的綜合學校教育,19歲的時候,卡洛斯甚至來到瑞士的蘇黎世進修化學專業。一年後,他再次向父親宣佈“我想成為一名指揮”,埃裡希也強調,如果兒子願意接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他不再阻攔。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就這樣,20歲的卡洛斯·克萊伯跟隨父親來到了阿根廷,幾乎從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開始夯實自己的音樂基礎,並學習鋼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依循父親的建議,同時也是當時歐洲指揮普遍的成長路徑,卡洛斯·克萊伯在歌劇院開始了自己的指揮生涯。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在父親的要求下,卡洛斯·克萊伯在職業生涯早期用了一個“假名字”——卡爾·凱勒登臺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使用過的總譜

在隨後的十多年見,小克萊伯輾轉維也納、杜塞爾多夫、斯圖加特、慕尼黑,他在歌劇領域的造詣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尤其是1980年在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與多明戈合作的威爾第歌劇《奧賽羅》引發轟動。兩年後,當他首次執棒柏林愛樂樂團的時候,人們意識到卡洛斯·克萊伯已經是這個時代最獨特、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了。而之後的1988年登臺大都會歌劇院、1989年首次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等故事,如今都已經帶有傳奇色彩了。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1989年,卡洛斯·克萊伯首度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談論卡洛斯·克萊伯時,有些“標籤”永遠不能繞開,有些“故事”也可以一講再講:

◆他的指揮動作是如此輕盈曼妙,彷彿本身就是一種舞蹈,在準確調動樂團的同時還能將觀眾捲入強大的氣場之中;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的排練幾乎是一場“脫口秀”,他對每個音符的要求都達到極致,但卻不會簡單告訴演奏者“輕一點、重一點”,而是會用各種比喻和故事去形容那種感覺,這當然非常有趣,但演奏家們到底有多“崩潰”,我們就不知道了。但是小心哦,不要試圖“消極對抗”小克萊伯,因為他的脾氣比你大十倍,即使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排練貝多芬的交響曲,他也敢大發雷霆,拂袖而去;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經常指揮演繹的曲目量少得“令人髮指”:一隻手便能數得過來的歌劇、兩隻手也能基本囊括的交響曲……人們多希望能聽到這位天才帶來更多獨具風格的詮釋,但他偏偏如此任性,但是沒人能否認,小克萊伯為許多“核心曲目”留下了無可比擬的經典詮釋,他的每一張唱片都是值得珍藏的;

小約翰·施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他在60歲(被認為是指揮家“黃金時代”的開始)之後,便越來越少參加公開演出,甚至會臨時宣佈取消音樂會,他的那句名言“只有當我的冰箱空了的時候,我才會考慮拿起指揮棒”更是讓人又愛又恨!

威爾第《茶花女》第三幕前奏曲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30年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埃裡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是當時歐洲樂壇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在一張著名的合影中,埃裡希·克萊伯站在正中,與他同框的四位指揮是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家了吧……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從左至右:布魯諾·瓦爾特、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埃裡希·克萊伯、奧托·克倫佩勒、威廉·富特文格勒

也正因為如此,卡洛斯·克萊伯也被稱為“小克萊伯”(中國樂迷親切地稱之為“小克”)。卡洛斯自幼便接受並不系統的音樂訓練,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支持他從事音樂事業(甚至認為卡洛斯“完全沒有音樂細胞”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因此克萊伯的青少年時代接受的一直是和大部分人一樣的綜合學校教育,19歲的時候,卡洛斯甚至來到瑞士的蘇黎世進修化學專業。一年後,他再次向父親宣佈“我想成為一名指揮”,埃裡希也強調,如果兒子願意接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他不再阻攔。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就這樣,20歲的卡洛斯·克萊伯跟隨父親來到了阿根廷,幾乎從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開始夯實自己的音樂基礎,並學習鋼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依循父親的建議,同時也是當時歐洲指揮普遍的成長路徑,卡洛斯·克萊伯在歌劇院開始了自己的指揮生涯。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在父親的要求下,卡洛斯·克萊伯在職業生涯早期用了一個“假名字”——卡爾·凱勒登臺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使用過的總譜

在隨後的十多年見,小克萊伯輾轉維也納、杜塞爾多夫、斯圖加特、慕尼黑,他在歌劇領域的造詣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尤其是1980年在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與多明戈合作的威爾第歌劇《奧賽羅》引發轟動。兩年後,當他首次執棒柏林愛樂樂團的時候,人們意識到卡洛斯·克萊伯已經是這個時代最獨特、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了。而之後的1988年登臺大都會歌劇院、1989年首次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等故事,如今都已經帶有傳奇色彩了。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1989年,卡洛斯·克萊伯首度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談論卡洛斯·克萊伯時,有些“標籤”永遠不能繞開,有些“故事”也可以一講再講:

◆他的指揮動作是如此輕盈曼妙,彷彿本身就是一種舞蹈,在準確調動樂團的同時還能將觀眾捲入強大的氣場之中;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的排練幾乎是一場“脫口秀”,他對每個音符的要求都達到極致,但卻不會簡單告訴演奏者“輕一點、重一點”,而是會用各種比喻和故事去形容那種感覺,這當然非常有趣,但演奏家們到底有多“崩潰”,我們就不知道了。但是小心哦,不要試圖“消極對抗”小克萊伯,因為他的脾氣比你大十倍,即使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排練貝多芬的交響曲,他也敢大發雷霆,拂袖而去;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經常指揮演繹的曲目量少得“令人髮指”:一隻手便能數得過來的歌劇、兩隻手也能基本囊括的交響曲……人們多希望能聽到這位天才帶來更多獨具風格的詮釋,但他偏偏如此任性,但是沒人能否認,小克萊伯為許多“核心曲目”留下了無可比擬的經典詮釋,他的每一張唱片都是值得珍藏的;

小約翰·施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他在60歲(被認為是指揮家“黃金時代”的開始)之後,便越來越少參加公開演出,甚至會臨時宣佈取消音樂會,他的那句名言“只有當我的冰箱空了的時候,我才會考慮拿起指揮棒”更是讓人又愛又恨!

威爾第《茶花女》第三幕前奏曲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30年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埃裡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是當時歐洲樂壇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在一張著名的合影中,埃裡希·克萊伯站在正中,與他同框的四位指揮是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家了吧……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從左至右:布魯諾·瓦爾特、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埃裡希·克萊伯、奧托·克倫佩勒、威廉·富特文格勒

也正因為如此,卡洛斯·克萊伯也被稱為“小克萊伯”(中國樂迷親切地稱之為“小克”)。卡洛斯自幼便接受並不系統的音樂訓練,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支持他從事音樂事業(甚至認為卡洛斯“完全沒有音樂細胞”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因此克萊伯的青少年時代接受的一直是和大部分人一樣的綜合學校教育,19歲的時候,卡洛斯甚至來到瑞士的蘇黎世進修化學專業。一年後,他再次向父親宣佈“我想成為一名指揮”,埃裡希也強調,如果兒子願意接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他不再阻攔。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就這樣,20歲的卡洛斯·克萊伯跟隨父親來到了阿根廷,幾乎從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開始夯實自己的音樂基礎,並學習鋼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依循父親的建議,同時也是當時歐洲指揮普遍的成長路徑,卡洛斯·克萊伯在歌劇院開始了自己的指揮生涯。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在父親的要求下,卡洛斯·克萊伯在職業生涯早期用了一個“假名字”——卡爾·凱勒登臺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使用過的總譜

在隨後的十多年見,小克萊伯輾轉維也納、杜塞爾多夫、斯圖加特、慕尼黑,他在歌劇領域的造詣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尤其是1980年在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與多明戈合作的威爾第歌劇《奧賽羅》引發轟動。兩年後,當他首次執棒柏林愛樂樂團的時候,人們意識到卡洛斯·克萊伯已經是這個時代最獨特、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了。而之後的1988年登臺大都會歌劇院、1989年首次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等故事,如今都已經帶有傳奇色彩了。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1989年,卡洛斯·克萊伯首度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談論卡洛斯·克萊伯時,有些“標籤”永遠不能繞開,有些“故事”也可以一講再講:

◆他的指揮動作是如此輕盈曼妙,彷彿本身就是一種舞蹈,在準確調動樂團的同時還能將觀眾捲入強大的氣場之中;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的排練幾乎是一場“脫口秀”,他對每個音符的要求都達到極致,但卻不會簡單告訴演奏者“輕一點、重一點”,而是會用各種比喻和故事去形容那種感覺,這當然非常有趣,但演奏家們到底有多“崩潰”,我們就不知道了。但是小心哦,不要試圖“消極對抗”小克萊伯,因為他的脾氣比你大十倍,即使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排練貝多芬的交響曲,他也敢大發雷霆,拂袖而去;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經常指揮演繹的曲目量少得“令人髮指”:一隻手便能數得過來的歌劇、兩隻手也能基本囊括的交響曲……人們多希望能聽到這位天才帶來更多獨具風格的詮釋,但他偏偏如此任性,但是沒人能否認,小克萊伯為許多“核心曲目”留下了無可比擬的經典詮釋,他的每一張唱片都是值得珍藏的;

小約翰·施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他在60歲(被認為是指揮家“黃金時代”的開始)之後,便越來越少參加公開演出,甚至會臨時宣佈取消音樂會,他的那句名言“只有當我的冰箱空了的時候,我才會考慮拿起指揮棒”更是讓人又愛又恨!

威爾第《茶花女》第三幕前奏曲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30年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埃裡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是當時歐洲樂壇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在一張著名的合影中,埃裡希·克萊伯站在正中,與他同框的四位指揮是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家了吧……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從左至右:布魯諾·瓦爾特、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埃裡希·克萊伯、奧托·克倫佩勒、威廉·富特文格勒

也正因為如此,卡洛斯·克萊伯也被稱為“小克萊伯”(中國樂迷親切地稱之為“小克”)。卡洛斯自幼便接受並不系統的音樂訓練,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支持他從事音樂事業(甚至認為卡洛斯“完全沒有音樂細胞”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因此克萊伯的青少年時代接受的一直是和大部分人一樣的綜合學校教育,19歲的時候,卡洛斯甚至來到瑞士的蘇黎世進修化學專業。一年後,他再次向父親宣佈“我想成為一名指揮”,埃裡希也強調,如果兒子願意接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他不再阻攔。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就這樣,20歲的卡洛斯·克萊伯跟隨父親來到了阿根廷,幾乎從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開始夯實自己的音樂基礎,並學習鋼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依循父親的建議,同時也是當時歐洲指揮普遍的成長路徑,卡洛斯·克萊伯在歌劇院開始了自己的指揮生涯。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在父親的要求下,卡洛斯·克萊伯在職業生涯早期用了一個“假名字”——卡爾·凱勒登臺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使用過的總譜

在隨後的十多年見,小克萊伯輾轉維也納、杜塞爾多夫、斯圖加特、慕尼黑,他在歌劇領域的造詣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尤其是1980年在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與多明戈合作的威爾第歌劇《奧賽羅》引發轟動。兩年後,當他首次執棒柏林愛樂樂團的時候,人們意識到卡洛斯·克萊伯已經是這個時代最獨特、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了。而之後的1988年登臺大都會歌劇院、1989年首次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等故事,如今都已經帶有傳奇色彩了。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1989年,卡洛斯·克萊伯首度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談論卡洛斯·克萊伯時,有些“標籤”永遠不能繞開,有些“故事”也可以一講再講:

◆他的指揮動作是如此輕盈曼妙,彷彿本身就是一種舞蹈,在準確調動樂團的同時還能將觀眾捲入強大的氣場之中;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的排練幾乎是一場“脫口秀”,他對每個音符的要求都達到極致,但卻不會簡單告訴演奏者“輕一點、重一點”,而是會用各種比喻和故事去形容那種感覺,這當然非常有趣,但演奏家們到底有多“崩潰”,我們就不知道了。但是小心哦,不要試圖“消極對抗”小克萊伯,因為他的脾氣比你大十倍,即使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排練貝多芬的交響曲,他也敢大發雷霆,拂袖而去;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經常指揮演繹的曲目量少得“令人髮指”:一隻手便能數得過來的歌劇、兩隻手也能基本囊括的交響曲……人們多希望能聽到這位天才帶來更多獨具風格的詮釋,但他偏偏如此任性,但是沒人能否認,小克萊伯為許多“核心曲目”留下了無可比擬的經典詮釋,他的每一張唱片都是值得珍藏的;

小約翰·施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他在60歲(被認為是指揮家“黃金時代”的開始)之後,便越來越少參加公開演出,甚至會臨時宣佈取消音樂會,他的那句名言“只有當我的冰箱空了的時候,我才會考慮拿起指揮棒”更是讓人又愛又恨!

威爾第《茶花女》第三幕前奏曲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留下了為數不多但品質極佳的唱片演繹(向右滑動瀏覽多圖)

2011年在英國廣播公司旗下音樂刊物《BBC音樂》邀請當代指揮家投票選出的“史上最偉大的20位指揮家”中,卡洛斯·克萊伯排名第一。沒辦法,就像馬拉多納與奧沙利文一樣,“怪異的天才”永遠是上天賜給這個世界的禮物,愛他與不愛他的理由都有一萬條,但正是在這樣的“矛盾”中,他的名字與那些音樂一樣,走向不朽。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30年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埃裡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是當時歐洲樂壇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在一張著名的合影中,埃裡希·克萊伯站在正中,與他同框的四位指揮是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家了吧……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從左至右:布魯諾·瓦爾特、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埃裡希·克萊伯、奧托·克倫佩勒、威廉·富特文格勒

也正因為如此,卡洛斯·克萊伯也被稱為“小克萊伯”(中國樂迷親切地稱之為“小克”)。卡洛斯自幼便接受並不系統的音樂訓練,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支持他從事音樂事業(甚至認為卡洛斯“完全沒有音樂細胞”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因此克萊伯的青少年時代接受的一直是和大部分人一樣的綜合學校教育,19歲的時候,卡洛斯甚至來到瑞士的蘇黎世進修化學專業。一年後,他再次向父親宣佈“我想成為一名指揮”,埃裡希也強調,如果兒子願意接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他不再阻攔。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就這樣,20歲的卡洛斯·克萊伯跟隨父親來到了阿根廷,幾乎從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開始夯實自己的音樂基礎,並學習鋼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依循父親的建議,同時也是當時歐洲指揮普遍的成長路徑,卡洛斯·克萊伯在歌劇院開始了自己的指揮生涯。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在父親的要求下,卡洛斯·克萊伯在職業生涯早期用了一個“假名字”——卡爾·凱勒登臺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使用過的總譜

在隨後的十多年見,小克萊伯輾轉維也納、杜塞爾多夫、斯圖加特、慕尼黑,他在歌劇領域的造詣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尤其是1980年在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與多明戈合作的威爾第歌劇《奧賽羅》引發轟動。兩年後,當他首次執棒柏林愛樂樂團的時候,人們意識到卡洛斯·克萊伯已經是這個時代最獨特、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了。而之後的1988年登臺大都會歌劇院、1989年首次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等故事,如今都已經帶有傳奇色彩了。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1989年,卡洛斯·克萊伯首度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談論卡洛斯·克萊伯時,有些“標籤”永遠不能繞開,有些“故事”也可以一講再講:

◆他的指揮動作是如此輕盈曼妙,彷彿本身就是一種舞蹈,在準確調動樂團的同時還能將觀眾捲入強大的氣場之中;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的排練幾乎是一場“脫口秀”,他對每個音符的要求都達到極致,但卻不會簡單告訴演奏者“輕一點、重一點”,而是會用各種比喻和故事去形容那種感覺,這當然非常有趣,但演奏家們到底有多“崩潰”,我們就不知道了。但是小心哦,不要試圖“消極對抗”小克萊伯,因為他的脾氣比你大十倍,即使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排練貝多芬的交響曲,他也敢大發雷霆,拂袖而去;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經常指揮演繹的曲目量少得“令人髮指”:一隻手便能數得過來的歌劇、兩隻手也能基本囊括的交響曲……人們多希望能聽到這位天才帶來更多獨具風格的詮釋,但他偏偏如此任性,但是沒人能否認,小克萊伯為許多“核心曲目”留下了無可比擬的經典詮釋,他的每一張唱片都是值得珍藏的;

小約翰·施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他在60歲(被認為是指揮家“黃金時代”的開始)之後,便越來越少參加公開演出,甚至會臨時宣佈取消音樂會,他的那句名言“只有當我的冰箱空了的時候,我才會考慮拿起指揮棒”更是讓人又愛又恨!

威爾第《茶花女》第三幕前奏曲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留下了為數不多但品質極佳的唱片演繹(向右滑動瀏覽多圖)

2011年在英國廣播公司旗下音樂刊物《BBC音樂》邀請當代指揮家投票選出的“史上最偉大的20位指揮家”中,卡洛斯·克萊伯排名第一。沒辦法,就像馬拉多納與奧沙利文一樣,“怪異的天才”永遠是上天賜給這個世界的禮物,愛他與不愛他的理由都有一萬條,但正是在這樣的“矛盾”中,他的名字與那些音樂一樣,走向不朽。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本期內容:高建

頁面編輯:高建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點擊上方“國家大劇院” 一鍵關注微信公眾號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

時至今日,從音樂藝術的審美角度來衡量,評價一位指揮家藝術成就高低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標準仍然應是“他所詮釋的音樂是否精彩”,除此之外的——“是否看譜指揮”、“是否使用指揮棒”、“肢體動作是否優美”似乎都不應成為臧否一位指揮家的理由。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表演其實已不再單單是一門聽覺藝術了(雖然核心依然是“聽覺”),否則就無法解釋從事音樂表演的藝術家為何要穿正裝而非牛仔褲、為何音樂表演要有考究的舞臺燈光等等問題。因此在評價指揮家的體系中“只看動作、不聽音樂”固然是偏頗而荒謬的,但是拒絕承認肢體語言的美感或許又是迂腐和頑固的。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有著無比瀟灑的舞臺風采

今天,恰恰就是一位將指揮藝術昇華為視覺藝術的大師——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的紀念日,讓我們一起來回溯這位在眾多樂迷心中佔據不可替代位置的藝術家堪稱傳奇的職業生涯,聆賞他的指揮棒間流淌出的靈動樂音。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1930年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埃裡希·克萊伯(Erich Kleiber)是當時歐洲樂壇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在一張著名的合影中,埃裡希·克萊伯站在正中,與他同框的四位指揮是瓦爾特、托斯卡尼尼、克倫佩勒和富特文格勒,大家應該知道這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家了吧……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從左至右:布魯諾·瓦爾特、阿圖羅·托斯卡尼尼、埃裡希·克萊伯、奧托·克倫佩勒、威廉·富特文格勒

也正因為如此,卡洛斯·克萊伯也被稱為“小克萊伯”(中國樂迷親切地稱之為“小克”)。卡洛斯自幼便接受並不系統的音樂訓練,但是他的父親並不支持他從事音樂事業(甚至認為卡洛斯“完全沒有音樂細胞”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因此克萊伯的青少年時代接受的一直是和大部分人一樣的綜合學校教育,19歲的時候,卡洛斯甚至來到瑞士的蘇黎世進修化學專業。一年後,他再次向父親宣佈“我想成為一名指揮”,埃裡希也強調,如果兒子願意接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一切,他不再阻攔。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就這樣,20歲的卡洛斯·克萊伯跟隨父親來到了阿根廷,幾乎從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開始夯實自己的音樂基礎,並學習鋼琴和低音提琴演奏。依循父親的建議,同時也是當時歐洲指揮普遍的成長路徑,卡洛斯·克萊伯在歌劇院開始了自己的指揮生涯。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在父親的要求下,卡洛斯·克萊伯在職業生涯早期用了一個“假名字”——卡爾·凱勒登臺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使用過的總譜

在隨後的十多年見,小克萊伯輾轉維也納、杜塞爾多夫、斯圖加特、慕尼黑,他在歌劇領域的造詣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尤其是1980年在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與多明戈合作的威爾第歌劇《奧賽羅》引發轟動。兩年後,當他首次執棒柏林愛樂樂團的時候,人們意識到卡洛斯·克萊伯已經是這個時代最獨特、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了。而之後的1988年登臺大都會歌劇院、1989年首次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等故事,如今都已經帶有傳奇色彩了。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1989年,卡洛斯·克萊伯首度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談論卡洛斯·克萊伯時,有些“標籤”永遠不能繞開,有些“故事”也可以一講再講:

◆他的指揮動作是如此輕盈曼妙,彷彿本身就是一種舞蹈,在準確調動樂團的同時還能將觀眾捲入強大的氣場之中;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的排練幾乎是一場“脫口秀”,他對每個音符的要求都達到極致,但卻不會簡單告訴演奏者“輕一點、重一點”,而是會用各種比喻和故事去形容那種感覺,這當然非常有趣,但演奏家們到底有多“崩潰”,我們就不知道了。但是小心哦,不要試圖“消極對抗”小克萊伯,因為他的脾氣比你大十倍,即使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排練貝多芬的交響曲,他也敢大發雷霆,拂袖而去;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

◆他經常指揮演繹的曲目量少得“令人髮指”:一隻手便能數得過來的歌劇、兩隻手也能基本囊括的交響曲……人們多希望能聽到這位天才帶來更多獨具風格的詮釋,但他偏偏如此任性,但是沒人能否認,小克萊伯為許多“核心曲目”留下了無可比擬的經典詮釋,他的每一張唱片都是值得珍藏的;

小約翰·施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他在60歲(被認為是指揮家“黃金時代”的開始)之後,便越來越少參加公開演出,甚至會臨時宣佈取消音樂會,他的那句名言“只有當我的冰箱空了的時候,我才會考慮拿起指揮棒”更是讓人又愛又恨!

威爾第《茶花女》第三幕前奏曲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卡洛斯·克萊伯留下了為數不多但品質極佳的唱片演繹(向右滑動瀏覽多圖)

2011年在英國廣播公司旗下音樂刊物《BBC音樂》邀請當代指揮家投票選出的“史上最偉大的20位指揮家”中,卡洛斯·克萊伯排名第一。沒辦法,就像馬拉多納與奧沙利文一樣,“怪異的天才”永遠是上天賜給這個世界的禮物,愛他與不愛他的理由都有一萬條,但正是在這樣的“矛盾”中,他的名字與那些音樂一樣,走向不朽。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本期內容:高建

頁面編輯:高建

卡洛斯·克萊伯逝世15週年|他讓指揮變成了真正的“視覺藝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