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
"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平遠艦三視圖

1884年爆發的中法馬江之戰中福建船政水師在孤拔艦隊的攻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以致全軍覆滅,接替因馬江戰敗而被解送發配張家口的張佩綸擔任船政大臣的裴蔭森深感此前船政造的軍艦要麼戰鬥力低下,要麼防護能力低下,導致造軍艦在法國艦隊的炮火打擊下顯得不堪一擊,相反法國艦隊因為多為鐵甲(鐵殼)軍艦,船政水師少數射出的反擊炮彈並不能對他們造成有效傷害(同時法國政府在中法戰爭期間中國在德國建造的“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百般提防,用盡各種外交手段使兩艘中國鐵甲艦困在德國不能動身,卻對同在德國建造的“南琛”、“南瑞”兩艘無防護巡洋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讓他們順利的在戰爭期間返回了中國,從側面說明法國人對中國舊式軍艦的不屑),痛心疾首的裴蔭森在船政工程師魏瀚等的建議下決心讓船政上馬鐵甲艦。

此時朝廷正好因為中法戰爭期間中國水師在海上被法國人“全面吊打”震動不已進而發起第二次海防大籌議,籌議的結果是朝廷發上諭下旨“大治水師為主”的同時破天荒的動用戶部的資金為海防添置軍艦“戶部有款可撥”。裴蔭森就此向朝廷申請資金建造三艘守口型鐵甲艦。而此時李鴻章也上奏為北洋購買六艘“濟遠”型巡洋艦提交資金申請,兩份申請撞了個滿懷。聯想到1875年的那次海防大籌議上和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爭生生的讓左宗棠摳走了一大塊資金額度而惱怒不已的李鴻章眼看這個時候又冒出來個搶錢的“二百五”,不由得勃然大怒,雙方圍繞著需要什麼樣的軍艦大打口水仗,李鴻章甚至請出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對船政鐵甲艦方案橫挑鼻子豎挑眼,舉出諸多毛病以證明這個方案不合用。

最終,向來主張權力平衡的慈禧太后站了出來力排眾議支持了船政自造鐵甲艦的方案,同意由戶部為船政自造鐵甲艦提供資金支持,但建造數量由三艘縮水成了一艘,建成後無償調撥給北洋水師使用;同時李鴻章的六艘“濟遠”型巡洋艦的資金申請也被砍掉兩艘,改向英德兩廠訂購“最新式”的巡洋艦各兩艘(即為後來的“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一碗水端平的解決了這場爭端。

在得到資金支持後,魏瀚等人啟程前往法國購買建造鐵甲艦所用的鋼板和船材,待材料到位後,1886年12月7日在船政大臣裴蔭森的主持下祭拜江神河神海神以及媽祖娘娘後,新的鐵甲艦開始在船政的一號船臺上鋪設龍骨。工廠編號為“第29號輪船”,新艦的艦體部分由船政前學堂畢業生魏瀚、鄭清廉、吳德章負責監工;輪機和鍋爐則由前學堂輪機班畢業生陳兆翱、李壽田和楊廉臣負責監造。1888年1月29日新艦趁馬江大潮順利下水,由裴蔭森命名為“龍威”。在舾裝過程中對於如何選擇武裝,船政提出了兩個方案。

方案甲:一門260毫米主炮和三門120毫米副炮(兩門在炮房,一門在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平遠艦三視圖

1884年爆發的中法馬江之戰中福建船政水師在孤拔艦隊的攻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以致全軍覆滅,接替因馬江戰敗而被解送發配張家口的張佩綸擔任船政大臣的裴蔭森深感此前船政造的軍艦要麼戰鬥力低下,要麼防護能力低下,導致造軍艦在法國艦隊的炮火打擊下顯得不堪一擊,相反法國艦隊因為多為鐵甲(鐵殼)軍艦,船政水師少數射出的反擊炮彈並不能對他們造成有效傷害(同時法國政府在中法戰爭期間中國在德國建造的“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百般提防,用盡各種外交手段使兩艘中國鐵甲艦困在德國不能動身,卻對同在德國建造的“南琛”、“南瑞”兩艘無防護巡洋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讓他們順利的在戰爭期間返回了中國,從側面說明法國人對中國舊式軍艦的不屑),痛心疾首的裴蔭森在船政工程師魏瀚等的建議下決心讓船政上馬鐵甲艦。

此時朝廷正好因為中法戰爭期間中國水師在海上被法國人“全面吊打”震動不已進而發起第二次海防大籌議,籌議的結果是朝廷發上諭下旨“大治水師為主”的同時破天荒的動用戶部的資金為海防添置軍艦“戶部有款可撥”。裴蔭森就此向朝廷申請資金建造三艘守口型鐵甲艦。而此時李鴻章也上奏為北洋購買六艘“濟遠”型巡洋艦提交資金申請,兩份申請撞了個滿懷。聯想到1875年的那次海防大籌議上和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爭生生的讓左宗棠摳走了一大塊資金額度而惱怒不已的李鴻章眼看這個時候又冒出來個搶錢的“二百五”,不由得勃然大怒,雙方圍繞著需要什麼樣的軍艦大打口水仗,李鴻章甚至請出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對船政鐵甲艦方案橫挑鼻子豎挑眼,舉出諸多毛病以證明這個方案不合用。

最終,向來主張權力平衡的慈禧太后站了出來力排眾議支持了船政自造鐵甲艦的方案,同意由戶部為船政自造鐵甲艦提供資金支持,但建造數量由三艘縮水成了一艘,建成後無償調撥給北洋水師使用;同時李鴻章的六艘“濟遠”型巡洋艦的資金申請也被砍掉兩艘,改向英德兩廠訂購“最新式”的巡洋艦各兩艘(即為後來的“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一碗水端平的解決了這場爭端。

在得到資金支持後,魏瀚等人啟程前往法國購買建造鐵甲艦所用的鋼板和船材,待材料到位後,1886年12月7日在船政大臣裴蔭森的主持下祭拜江神河神海神以及媽祖娘娘後,新的鐵甲艦開始在船政的一號船臺上鋪設龍骨。工廠編號為“第29號輪船”,新艦的艦體部分由船政前學堂畢業生魏瀚、鄭清廉、吳德章負責監工;輪機和鍋爐則由前學堂輪機班畢業生陳兆翱、李壽田和楊廉臣負責監造。1888年1月29日新艦趁馬江大潮順利下水,由裴蔭森命名為“龍威”。在舾裝過程中對於如何選擇武裝,船政提出了兩個方案。

方案甲:一門260毫米主炮和三門120毫米副炮(兩門在炮房,一門在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甲

方案乙:一門260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副炮(在炮房)、一門100毫米副炮(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平遠艦三視圖

1884年爆發的中法馬江之戰中福建船政水師在孤拔艦隊的攻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以致全軍覆滅,接替因馬江戰敗而被解送發配張家口的張佩綸擔任船政大臣的裴蔭森深感此前船政造的軍艦要麼戰鬥力低下,要麼防護能力低下,導致造軍艦在法國艦隊的炮火打擊下顯得不堪一擊,相反法國艦隊因為多為鐵甲(鐵殼)軍艦,船政水師少數射出的反擊炮彈並不能對他們造成有效傷害(同時法國政府在中法戰爭期間中國在德國建造的“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百般提防,用盡各種外交手段使兩艘中國鐵甲艦困在德國不能動身,卻對同在德國建造的“南琛”、“南瑞”兩艘無防護巡洋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讓他們順利的在戰爭期間返回了中國,從側面說明法國人對中國舊式軍艦的不屑),痛心疾首的裴蔭森在船政工程師魏瀚等的建議下決心讓船政上馬鐵甲艦。

此時朝廷正好因為中法戰爭期間中國水師在海上被法國人“全面吊打”震動不已進而發起第二次海防大籌議,籌議的結果是朝廷發上諭下旨“大治水師為主”的同時破天荒的動用戶部的資金為海防添置軍艦“戶部有款可撥”。裴蔭森就此向朝廷申請資金建造三艘守口型鐵甲艦。而此時李鴻章也上奏為北洋購買六艘“濟遠”型巡洋艦提交資金申請,兩份申請撞了個滿懷。聯想到1875年的那次海防大籌議上和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爭生生的讓左宗棠摳走了一大塊資金額度而惱怒不已的李鴻章眼看這個時候又冒出來個搶錢的“二百五”,不由得勃然大怒,雙方圍繞著需要什麼樣的軍艦大打口水仗,李鴻章甚至請出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對船政鐵甲艦方案橫挑鼻子豎挑眼,舉出諸多毛病以證明這個方案不合用。

最終,向來主張權力平衡的慈禧太后站了出來力排眾議支持了船政自造鐵甲艦的方案,同意由戶部為船政自造鐵甲艦提供資金支持,但建造數量由三艘縮水成了一艘,建成後無償調撥給北洋水師使用;同時李鴻章的六艘“濟遠”型巡洋艦的資金申請也被砍掉兩艘,改向英德兩廠訂購“最新式”的巡洋艦各兩艘(即為後來的“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一碗水端平的解決了這場爭端。

在得到資金支持後,魏瀚等人啟程前往法國購買建造鐵甲艦所用的鋼板和船材,待材料到位後,1886年12月7日在船政大臣裴蔭森的主持下祭拜江神河神海神以及媽祖娘娘後,新的鐵甲艦開始在船政的一號船臺上鋪設龍骨。工廠編號為“第29號輪船”,新艦的艦體部分由船政前學堂畢業生魏瀚、鄭清廉、吳德章負責監工;輪機和鍋爐則由前學堂輪機班畢業生陳兆翱、李壽田和楊廉臣負責監造。1888年1月29日新艦趁馬江大潮順利下水,由裴蔭森命名為“龍威”。在舾裝過程中對於如何選擇武裝,船政提出了兩個方案。

方案甲:一門260毫米主炮和三門120毫米副炮(兩門在炮房,一門在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甲

方案乙:一門260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副炮(在炮房)、一門100毫米副炮(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乙

但最終由於船政的經費實在入不敷出,最終只勉強安裝了1門備彈為60發的260毫米克虜伯後膛炮(型號和日本巡洋艦“高千穗”、“浪速”的主炮一樣)外就再沒有添裝其它武備。在試航成功後於1890年被調入已經成軍的北洋海軍,並被李鴻章改名為“平遠”。由於此時北洋海軍的編制定額已經被固定,沒有該艦的編制位置和經費支出,所以只能拆東牆補西牆,通過裁停兩艘“鎮”字級蚊子船(船體被拖進船塢封存),將兩船上的官兵連帶編制糧餉轉移到“平遠”艦上的形式才使該艦正式形成戰鬥力。此時該艦的名義所有權依舊屬於船政,北洋只是承擔養船費用。

新入北洋海軍後的“平遠”艦面臨怎麼配齊武裝的問題(此時的“平遠”武備除了1門260毫米主炮外就只有2座臨時添裝的37毫米五管機關炮),但此時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致信老上司李鴻章,對“平遠”艦所有炮位過於集中在艦艏,而艦艏幹舷又過低,萬一配齊了全部炮械很有可能會導致“埋首”現象的發生(這屬於船政方面的設計缺陷和選擇母型的失當)。李鴻章遂決定在1891年將“平遠”艦送入旅順大船塢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造,以改善無法武裝的問題。

"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平遠艦三視圖

1884年爆發的中法馬江之戰中福建船政水師在孤拔艦隊的攻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以致全軍覆滅,接替因馬江戰敗而被解送發配張家口的張佩綸擔任船政大臣的裴蔭森深感此前船政造的軍艦要麼戰鬥力低下,要麼防護能力低下,導致造軍艦在法國艦隊的炮火打擊下顯得不堪一擊,相反法國艦隊因為多為鐵甲(鐵殼)軍艦,船政水師少數射出的反擊炮彈並不能對他們造成有效傷害(同時法國政府在中法戰爭期間中國在德國建造的“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百般提防,用盡各種外交手段使兩艘中國鐵甲艦困在德國不能動身,卻對同在德國建造的“南琛”、“南瑞”兩艘無防護巡洋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讓他們順利的在戰爭期間返回了中國,從側面說明法國人對中國舊式軍艦的不屑),痛心疾首的裴蔭森在船政工程師魏瀚等的建議下決心讓船政上馬鐵甲艦。

此時朝廷正好因為中法戰爭期間中國水師在海上被法國人“全面吊打”震動不已進而發起第二次海防大籌議,籌議的結果是朝廷發上諭下旨“大治水師為主”的同時破天荒的動用戶部的資金為海防添置軍艦“戶部有款可撥”。裴蔭森就此向朝廷申請資金建造三艘守口型鐵甲艦。而此時李鴻章也上奏為北洋購買六艘“濟遠”型巡洋艦提交資金申請,兩份申請撞了個滿懷。聯想到1875年的那次海防大籌議上和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爭生生的讓左宗棠摳走了一大塊資金額度而惱怒不已的李鴻章眼看這個時候又冒出來個搶錢的“二百五”,不由得勃然大怒,雙方圍繞著需要什麼樣的軍艦大打口水仗,李鴻章甚至請出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對船政鐵甲艦方案橫挑鼻子豎挑眼,舉出諸多毛病以證明這個方案不合用。

最終,向來主張權力平衡的慈禧太后站了出來力排眾議支持了船政自造鐵甲艦的方案,同意由戶部為船政自造鐵甲艦提供資金支持,但建造數量由三艘縮水成了一艘,建成後無償調撥給北洋水師使用;同時李鴻章的六艘“濟遠”型巡洋艦的資金申請也被砍掉兩艘,改向英德兩廠訂購“最新式”的巡洋艦各兩艘(即為後來的“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一碗水端平的解決了這場爭端。

在得到資金支持後,魏瀚等人啟程前往法國購買建造鐵甲艦所用的鋼板和船材,待材料到位後,1886年12月7日在船政大臣裴蔭森的主持下祭拜江神河神海神以及媽祖娘娘後,新的鐵甲艦開始在船政的一號船臺上鋪設龍骨。工廠編號為“第29號輪船”,新艦的艦體部分由船政前學堂畢業生魏瀚、鄭清廉、吳德章負責監工;輪機和鍋爐則由前學堂輪機班畢業生陳兆翱、李壽田和楊廉臣負責監造。1888年1月29日新艦趁馬江大潮順利下水,由裴蔭森命名為“龍威”。在舾裝過程中對於如何選擇武裝,船政提出了兩個方案。

方案甲:一門260毫米主炮和三門120毫米副炮(兩門在炮房,一門在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甲

方案乙:一門260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副炮(在炮房)、一門100毫米副炮(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乙

但最終由於船政的經費實在入不敷出,最終只勉強安裝了1門備彈為60發的260毫米克虜伯後膛炮(型號和日本巡洋艦“高千穗”、“浪速”的主炮一樣)外就再沒有添裝其它武備。在試航成功後於1890年被調入已經成軍的北洋海軍,並被李鴻章改名為“平遠”。由於此時北洋海軍的編制定額已經被固定,沒有該艦的編制位置和經費支出,所以只能拆東牆補西牆,通過裁停兩艘“鎮”字級蚊子船(船體被拖進船塢封存),將兩船上的官兵連帶編制糧餉轉移到“平遠”艦上的形式才使該艦正式形成戰鬥力。此時該艦的名義所有權依舊屬於船政,北洋只是承擔養船費用。

新入北洋海軍後的“平遠”艦面臨怎麼配齊武裝的問題(此時的“平遠”武備除了1門260毫米主炮外就只有2座臨時添裝的37毫米五管機關炮),但此時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致信老上司李鴻章,對“平遠”艦所有炮位過於集中在艦艏,而艦艏幹舷又過低,萬一配齊了全部炮械很有可能會導致“埋首”現象的發生(這屬於船政方面的設計缺陷和選擇母型的失當)。李鴻章遂決定在1891年將“平遠”艦送入旅順大船塢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造,以改善無法武裝的問題。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1891年大規模改造前的平遠艦

之所以沒有將該艦送回到船政改造首先是出於路途遙遠的考慮,其次是出於對船政設計能力的不信任所致,經過改造後的“平遠”艦兩側用於安裝副炮的耳臺被整個往艦體後部挪了一長段距離,從原來的位於煙囪之前、主桅杆的正下方挪到了煙囪後方的登艦口舷梯前部,並在這個位置上安裝了兩門克虜伯150毫米後膛炮,炮位式樣也有封閉式炮房改為露天式,原來安裝耳臺炮房的位置被鋼板封閉,並開有一個長方形小口,用作哈奇開斯57毫米速射炮的射擊窗口。原本設計用於安裝大口徑尾炮的尾部炮房被用於安裝2座哈奇開斯五管37毫米機關炮,另外在尾部炮房頂部和艦橋前部又添裝了四門37毫米輕型速射炮。

"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平遠艦三視圖

1884年爆發的中法馬江之戰中福建船政水師在孤拔艦隊的攻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以致全軍覆滅,接替因馬江戰敗而被解送發配張家口的張佩綸擔任船政大臣的裴蔭森深感此前船政造的軍艦要麼戰鬥力低下,要麼防護能力低下,導致造軍艦在法國艦隊的炮火打擊下顯得不堪一擊,相反法國艦隊因為多為鐵甲(鐵殼)軍艦,船政水師少數射出的反擊炮彈並不能對他們造成有效傷害(同時法國政府在中法戰爭期間中國在德國建造的“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百般提防,用盡各種外交手段使兩艘中國鐵甲艦困在德國不能動身,卻對同在德國建造的“南琛”、“南瑞”兩艘無防護巡洋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讓他們順利的在戰爭期間返回了中國,從側面說明法國人對中國舊式軍艦的不屑),痛心疾首的裴蔭森在船政工程師魏瀚等的建議下決心讓船政上馬鐵甲艦。

此時朝廷正好因為中法戰爭期間中國水師在海上被法國人“全面吊打”震動不已進而發起第二次海防大籌議,籌議的結果是朝廷發上諭下旨“大治水師為主”的同時破天荒的動用戶部的資金為海防添置軍艦“戶部有款可撥”。裴蔭森就此向朝廷申請資金建造三艘守口型鐵甲艦。而此時李鴻章也上奏為北洋購買六艘“濟遠”型巡洋艦提交資金申請,兩份申請撞了個滿懷。聯想到1875年的那次海防大籌議上和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爭生生的讓左宗棠摳走了一大塊資金額度而惱怒不已的李鴻章眼看這個時候又冒出來個搶錢的“二百五”,不由得勃然大怒,雙方圍繞著需要什麼樣的軍艦大打口水仗,李鴻章甚至請出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對船政鐵甲艦方案橫挑鼻子豎挑眼,舉出諸多毛病以證明這個方案不合用。

最終,向來主張權力平衡的慈禧太后站了出來力排眾議支持了船政自造鐵甲艦的方案,同意由戶部為船政自造鐵甲艦提供資金支持,但建造數量由三艘縮水成了一艘,建成後無償調撥給北洋水師使用;同時李鴻章的六艘“濟遠”型巡洋艦的資金申請也被砍掉兩艘,改向英德兩廠訂購“最新式”的巡洋艦各兩艘(即為後來的“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一碗水端平的解決了這場爭端。

在得到資金支持後,魏瀚等人啟程前往法國購買建造鐵甲艦所用的鋼板和船材,待材料到位後,1886年12月7日在船政大臣裴蔭森的主持下祭拜江神河神海神以及媽祖娘娘後,新的鐵甲艦開始在船政的一號船臺上鋪設龍骨。工廠編號為“第29號輪船”,新艦的艦體部分由船政前學堂畢業生魏瀚、鄭清廉、吳德章負責監工;輪機和鍋爐則由前學堂輪機班畢業生陳兆翱、李壽田和楊廉臣負責監造。1888年1月29日新艦趁馬江大潮順利下水,由裴蔭森命名為“龍威”。在舾裝過程中對於如何選擇武裝,船政提出了兩個方案。

方案甲:一門260毫米主炮和三門120毫米副炮(兩門在炮房,一門在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甲

方案乙:一門260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副炮(在炮房)、一門100毫米副炮(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乙

但最終由於船政的經費實在入不敷出,最終只勉強安裝了1門備彈為60發的260毫米克虜伯後膛炮(型號和日本巡洋艦“高千穗”、“浪速”的主炮一樣)外就再沒有添裝其它武備。在試航成功後於1890年被調入已經成軍的北洋海軍,並被李鴻章改名為“平遠”。由於此時北洋海軍的編制定額已經被固定,沒有該艦的編制位置和經費支出,所以只能拆東牆補西牆,通過裁停兩艘“鎮”字級蚊子船(船體被拖進船塢封存),將兩船上的官兵連帶編制糧餉轉移到“平遠”艦上的形式才使該艦正式形成戰鬥力。此時該艦的名義所有權依舊屬於船政,北洋只是承擔養船費用。

新入北洋海軍後的“平遠”艦面臨怎麼配齊武裝的問題(此時的“平遠”武備除了1門260毫米主炮外就只有2座臨時添裝的37毫米五管機關炮),但此時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致信老上司李鴻章,對“平遠”艦所有炮位過於集中在艦艏,而艦艏幹舷又過低,萬一配齊了全部炮械很有可能會導致“埋首”現象的發生(這屬於船政方面的設計缺陷和選擇母型的失當)。李鴻章遂決定在1891年將“平遠”艦送入旅順大船塢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造,以改善無法武裝的問題。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1891年大規模改造前的平遠艦

之所以沒有將該艦送回到船政改造首先是出於路途遙遠的考慮,其次是出於對船政設計能力的不信任所致,經過改造後的“平遠”艦兩側用於安裝副炮的耳臺被整個往艦體後部挪了一長段距離,從原來的位於煙囪之前、主桅杆的正下方挪到了煙囪後方的登艦口舷梯前部,並在這個位置上安裝了兩門克虜伯150毫米後膛炮,炮位式樣也有封閉式炮房改為露天式,原來安裝耳臺炮房的位置被鋼板封閉,並開有一個長方形小口,用作哈奇開斯57毫米速射炮的射擊窗口。原本設計用於安裝大口徑尾炮的尾部炮房被用於安裝2座哈奇開斯五管37毫米機關炮,另外在尾部炮房頂部和艦橋前部又添裝了四門37毫米輕型速射炮。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1894年時的平遠艦

改造完成的“平遠”艦首次海外部署就是被派往正在鬧“東學之亂”的朝鮮,幫助運送圍剿“東學”的朝鮮官軍。在日軍向朝鮮增兵後該艦被調回威海備戰。

"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平遠艦三視圖

1884年爆發的中法馬江之戰中福建船政水師在孤拔艦隊的攻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以致全軍覆滅,接替因馬江戰敗而被解送發配張家口的張佩綸擔任船政大臣的裴蔭森深感此前船政造的軍艦要麼戰鬥力低下,要麼防護能力低下,導致造軍艦在法國艦隊的炮火打擊下顯得不堪一擊,相反法國艦隊因為多為鐵甲(鐵殼)軍艦,船政水師少數射出的反擊炮彈並不能對他們造成有效傷害(同時法國政府在中法戰爭期間中國在德國建造的“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百般提防,用盡各種外交手段使兩艘中國鐵甲艦困在德國不能動身,卻對同在德國建造的“南琛”、“南瑞”兩艘無防護巡洋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讓他們順利的在戰爭期間返回了中國,從側面說明法國人對中國舊式軍艦的不屑),痛心疾首的裴蔭森在船政工程師魏瀚等的建議下決心讓船政上馬鐵甲艦。

此時朝廷正好因為中法戰爭期間中國水師在海上被法國人“全面吊打”震動不已進而發起第二次海防大籌議,籌議的結果是朝廷發上諭下旨“大治水師為主”的同時破天荒的動用戶部的資金為海防添置軍艦“戶部有款可撥”。裴蔭森就此向朝廷申請資金建造三艘守口型鐵甲艦。而此時李鴻章也上奏為北洋購買六艘“濟遠”型巡洋艦提交資金申請,兩份申請撞了個滿懷。聯想到1875年的那次海防大籌議上和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爭生生的讓左宗棠摳走了一大塊資金額度而惱怒不已的李鴻章眼看這個時候又冒出來個搶錢的“二百五”,不由得勃然大怒,雙方圍繞著需要什麼樣的軍艦大打口水仗,李鴻章甚至請出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對船政鐵甲艦方案橫挑鼻子豎挑眼,舉出諸多毛病以證明這個方案不合用。

最終,向來主張權力平衡的慈禧太后站了出來力排眾議支持了船政自造鐵甲艦的方案,同意由戶部為船政自造鐵甲艦提供資金支持,但建造數量由三艘縮水成了一艘,建成後無償調撥給北洋水師使用;同時李鴻章的六艘“濟遠”型巡洋艦的資金申請也被砍掉兩艘,改向英德兩廠訂購“最新式”的巡洋艦各兩艘(即為後來的“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一碗水端平的解決了這場爭端。

在得到資金支持後,魏瀚等人啟程前往法國購買建造鐵甲艦所用的鋼板和船材,待材料到位後,1886年12月7日在船政大臣裴蔭森的主持下祭拜江神河神海神以及媽祖娘娘後,新的鐵甲艦開始在船政的一號船臺上鋪設龍骨。工廠編號為“第29號輪船”,新艦的艦體部分由船政前學堂畢業生魏瀚、鄭清廉、吳德章負責監工;輪機和鍋爐則由前學堂輪機班畢業生陳兆翱、李壽田和楊廉臣負責監造。1888年1月29日新艦趁馬江大潮順利下水,由裴蔭森命名為“龍威”。在舾裝過程中對於如何選擇武裝,船政提出了兩個方案。

方案甲:一門260毫米主炮和三門120毫米副炮(兩門在炮房,一門在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甲

方案乙:一門260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副炮(在炮房)、一門100毫米副炮(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乙

但最終由於船政的經費實在入不敷出,最終只勉強安裝了1門備彈為60發的260毫米克虜伯後膛炮(型號和日本巡洋艦“高千穗”、“浪速”的主炮一樣)外就再沒有添裝其它武備。在試航成功後於1890年被調入已經成軍的北洋海軍,並被李鴻章改名為“平遠”。由於此時北洋海軍的編制定額已經被固定,沒有該艦的編制位置和經費支出,所以只能拆東牆補西牆,通過裁停兩艘“鎮”字級蚊子船(船體被拖進船塢封存),將兩船上的官兵連帶編制糧餉轉移到“平遠”艦上的形式才使該艦正式形成戰鬥力。此時該艦的名義所有權依舊屬於船政,北洋只是承擔養船費用。

新入北洋海軍後的“平遠”艦面臨怎麼配齊武裝的問題(此時的“平遠”武備除了1門260毫米主炮外就只有2座臨時添裝的37毫米五管機關炮),但此時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致信老上司李鴻章,對“平遠”艦所有炮位過於集中在艦艏,而艦艏幹舷又過低,萬一配齊了全部炮械很有可能會導致“埋首”現象的發生(這屬於船政方面的設計缺陷和選擇母型的失當)。李鴻章遂決定在1891年將“平遠”艦送入旅順大船塢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造,以改善無法武裝的問題。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1891年大規模改造前的平遠艦

之所以沒有將該艦送回到船政改造首先是出於路途遙遠的考慮,其次是出於對船政設計能力的不信任所致,經過改造後的“平遠”艦兩側用於安裝副炮的耳臺被整個往艦體後部挪了一長段距離,從原來的位於煙囪之前、主桅杆的正下方挪到了煙囪後方的登艦口舷梯前部,並在這個位置上安裝了兩門克虜伯150毫米後膛炮,炮位式樣也有封閉式炮房改為露天式,原來安裝耳臺炮房的位置被鋼板封閉,並開有一個長方形小口,用作哈奇開斯57毫米速射炮的射擊窗口。原本設計用於安裝大口徑尾炮的尾部炮房被用於安裝2座哈奇開斯五管37毫米機關炮,另外在尾部炮房頂部和艦橋前部又添裝了四門37毫米輕型速射炮。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1894年時的平遠艦

改造完成的“平遠”艦首次海外部署就是被派往正在鬧“東學之亂”的朝鮮,幫助運送圍剿“東學”的朝鮮官軍。在日軍向朝鮮增兵後該艦被調回威海備戰。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甲午戰爭爆發後的平遠艦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該艦在1894年9月16日隨北洋海軍主力運送原駐守大連灣的銘軍劉盛休部前往大東溝登陸,被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指派保護登陸場(同隊軍艦還有魚雷巡洋艦“廣丙”、魚雷艇“福龍”、“左一”、“右二”、“右三”、蚊子船“鎮南”、“鎮中”),當9月17日北洋海軍主力和聯合艦隊主力遭遇爆發戰鬥後,該艦與“廣丙”和魚雷艇起錨於下午2點趕到戰場參戰,該艦在管帶李和的指揮下向聯合艦隊旗艦“鬆島”發起挑戰,戰鬥中該艦發射的炮彈多次命中“鬆島”,徹底擊毀了“鬆島”艦的320毫米艦炮,該艦的57毫米和37毫米速射炮也多次命中“鬆島”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同時該艦也在戰鬥中受損嚴重,前部260毫米主炮被擊壞無法正常使用,被迫在4時16分退出戰場撤往淺水區自救。

1895年日軍海陸合圍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劉公島,該艦和北洋海軍殘存艦艇一起參加了劉公島保衛戰,多次駛到威海灣南岸與日軍佔領的南幫炮臺群進行炮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後,該艦於2月17日正式被日軍接收,編入日本海軍,艦種定為一等炮艦,仍沿用“平遠”的艦名。

"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平遠艦三視圖

1884年爆發的中法馬江之戰中福建船政水師在孤拔艦隊的攻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以致全軍覆滅,接替因馬江戰敗而被解送發配張家口的張佩綸擔任船政大臣的裴蔭森深感此前船政造的軍艦要麼戰鬥力低下,要麼防護能力低下,導致造軍艦在法國艦隊的炮火打擊下顯得不堪一擊,相反法國艦隊因為多為鐵甲(鐵殼)軍艦,船政水師少數射出的反擊炮彈並不能對他們造成有效傷害(同時法國政府在中法戰爭期間中國在德國建造的“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百般提防,用盡各種外交手段使兩艘中國鐵甲艦困在德國不能動身,卻對同在德國建造的“南琛”、“南瑞”兩艘無防護巡洋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讓他們順利的在戰爭期間返回了中國,從側面說明法國人對中國舊式軍艦的不屑),痛心疾首的裴蔭森在船政工程師魏瀚等的建議下決心讓船政上馬鐵甲艦。

此時朝廷正好因為中法戰爭期間中國水師在海上被法國人“全面吊打”震動不已進而發起第二次海防大籌議,籌議的結果是朝廷發上諭下旨“大治水師為主”的同時破天荒的動用戶部的資金為海防添置軍艦“戶部有款可撥”。裴蔭森就此向朝廷申請資金建造三艘守口型鐵甲艦。而此時李鴻章也上奏為北洋購買六艘“濟遠”型巡洋艦提交資金申請,兩份申請撞了個滿懷。聯想到1875年的那次海防大籌議上和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爭生生的讓左宗棠摳走了一大塊資金額度而惱怒不已的李鴻章眼看這個時候又冒出來個搶錢的“二百五”,不由得勃然大怒,雙方圍繞著需要什麼樣的軍艦大打口水仗,李鴻章甚至請出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對船政鐵甲艦方案橫挑鼻子豎挑眼,舉出諸多毛病以證明這個方案不合用。

最終,向來主張權力平衡的慈禧太后站了出來力排眾議支持了船政自造鐵甲艦的方案,同意由戶部為船政自造鐵甲艦提供資金支持,但建造數量由三艘縮水成了一艘,建成後無償調撥給北洋水師使用;同時李鴻章的六艘“濟遠”型巡洋艦的資金申請也被砍掉兩艘,改向英德兩廠訂購“最新式”的巡洋艦各兩艘(即為後來的“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一碗水端平的解決了這場爭端。

在得到資金支持後,魏瀚等人啟程前往法國購買建造鐵甲艦所用的鋼板和船材,待材料到位後,1886年12月7日在船政大臣裴蔭森的主持下祭拜江神河神海神以及媽祖娘娘後,新的鐵甲艦開始在船政的一號船臺上鋪設龍骨。工廠編號為“第29號輪船”,新艦的艦體部分由船政前學堂畢業生魏瀚、鄭清廉、吳德章負責監工;輪機和鍋爐則由前學堂輪機班畢業生陳兆翱、李壽田和楊廉臣負責監造。1888年1月29日新艦趁馬江大潮順利下水,由裴蔭森命名為“龍威”。在舾裝過程中對於如何選擇武裝,船政提出了兩個方案。

方案甲:一門260毫米主炮和三門120毫米副炮(兩門在炮房,一門在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甲

方案乙:一門260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副炮(在炮房)、一門100毫米副炮(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乙

但最終由於船政的經費實在入不敷出,最終只勉強安裝了1門備彈為60發的260毫米克虜伯後膛炮(型號和日本巡洋艦“高千穗”、“浪速”的主炮一樣)外就再沒有添裝其它武備。在試航成功後於1890年被調入已經成軍的北洋海軍,並被李鴻章改名為“平遠”。由於此時北洋海軍的編制定額已經被固定,沒有該艦的編制位置和經費支出,所以只能拆東牆補西牆,通過裁停兩艘“鎮”字級蚊子船(船體被拖進船塢封存),將兩船上的官兵連帶編制糧餉轉移到“平遠”艦上的形式才使該艦正式形成戰鬥力。此時該艦的名義所有權依舊屬於船政,北洋只是承擔養船費用。

新入北洋海軍後的“平遠”艦面臨怎麼配齊武裝的問題(此時的“平遠”武備除了1門260毫米主炮外就只有2座臨時添裝的37毫米五管機關炮),但此時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致信老上司李鴻章,對“平遠”艦所有炮位過於集中在艦艏,而艦艏幹舷又過低,萬一配齊了全部炮械很有可能會導致“埋首”現象的發生(這屬於船政方面的設計缺陷和選擇母型的失當)。李鴻章遂決定在1891年將“平遠”艦送入旅順大船塢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造,以改善無法武裝的問題。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1891年大規模改造前的平遠艦

之所以沒有將該艦送回到船政改造首先是出於路途遙遠的考慮,其次是出於對船政設計能力的不信任所致,經過改造後的“平遠”艦兩側用於安裝副炮的耳臺被整個往艦體後部挪了一長段距離,從原來的位於煙囪之前、主桅杆的正下方挪到了煙囪後方的登艦口舷梯前部,並在這個位置上安裝了兩門克虜伯150毫米後膛炮,炮位式樣也有封閉式炮房改為露天式,原來安裝耳臺炮房的位置被鋼板封閉,並開有一個長方形小口,用作哈奇開斯57毫米速射炮的射擊窗口。原本設計用於安裝大口徑尾炮的尾部炮房被用於安裝2座哈奇開斯五管37毫米機關炮,另外在尾部炮房頂部和艦橋前部又添裝了四門37毫米輕型速射炮。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1894年時的平遠艦

改造完成的“平遠”艦首次海外部署就是被派往正在鬧“東學之亂”的朝鮮,幫助運送圍剿“東學”的朝鮮官軍。在日軍向朝鮮增兵後該艦被調回威海備戰。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甲午戰爭爆發後的平遠艦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該艦在1894年9月16日隨北洋海軍主力運送原駐守大連灣的銘軍劉盛休部前往大東溝登陸,被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指派保護登陸場(同隊軍艦還有魚雷巡洋艦“廣丙”、魚雷艇“福龍”、“左一”、“右二”、“右三”、蚊子船“鎮南”、“鎮中”),當9月17日北洋海軍主力和聯合艦隊主力遭遇爆發戰鬥後,該艦與“廣丙”和魚雷艇起錨於下午2點趕到戰場參戰,該艦在管帶李和的指揮下向聯合艦隊旗艦“鬆島”發起挑戰,戰鬥中該艦發射的炮彈多次命中“鬆島”,徹底擊毀了“鬆島”艦的320毫米艦炮,該艦的57毫米和37毫米速射炮也多次命中“鬆島”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同時該艦也在戰鬥中受損嚴重,前部260毫米主炮被擊壞無法正常使用,被迫在4時16分退出戰場撤往淺水區自救。

1895年日軍海陸合圍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劉公島,該艦和北洋海軍殘存艦艇一起參加了劉公島保衛戰,多次駛到威海灣南岸與日軍佔領的南幫炮臺群進行炮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後,該艦於2月17日正式被日軍接收,編入日本海軍,艦種定為一等炮艦,仍沿用“平遠”的艦名。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被俘後編入日本海軍的平遠艦

1903年該艦因為鍋爐的老化被送入橫須賀海軍造船所進行大規模改造(此時距離該艦服役僅僅過去了13年,側面證明船政的設計的確存在缺陷),原先安裝在耳臺上的150毫米克虜伯艦炮被日製吳式120毫米速射炮取代,原有的全部速射炮和機關炮都被拆除,換裝為2門內山式57毫米速射炮和6門哈奇開斯47毫米輕型速射炮。

"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平遠艦三視圖

1884年爆發的中法馬江之戰中福建船政水師在孤拔艦隊的攻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以致全軍覆滅,接替因馬江戰敗而被解送發配張家口的張佩綸擔任船政大臣的裴蔭森深感此前船政造的軍艦要麼戰鬥力低下,要麼防護能力低下,導致造軍艦在法國艦隊的炮火打擊下顯得不堪一擊,相反法國艦隊因為多為鐵甲(鐵殼)軍艦,船政水師少數射出的反擊炮彈並不能對他們造成有效傷害(同時法國政府在中法戰爭期間中國在德國建造的“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百般提防,用盡各種外交手段使兩艘中國鐵甲艦困在德國不能動身,卻對同在德國建造的“南琛”、“南瑞”兩艘無防護巡洋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讓他們順利的在戰爭期間返回了中國,從側面說明法國人對中國舊式軍艦的不屑),痛心疾首的裴蔭森在船政工程師魏瀚等的建議下決心讓船政上馬鐵甲艦。

此時朝廷正好因為中法戰爭期間中國水師在海上被法國人“全面吊打”震動不已進而發起第二次海防大籌議,籌議的結果是朝廷發上諭下旨“大治水師為主”的同時破天荒的動用戶部的資金為海防添置軍艦“戶部有款可撥”。裴蔭森就此向朝廷申請資金建造三艘守口型鐵甲艦。而此時李鴻章也上奏為北洋購買六艘“濟遠”型巡洋艦提交資金申請,兩份申請撞了個滿懷。聯想到1875年的那次海防大籌議上和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爭生生的讓左宗棠摳走了一大塊資金額度而惱怒不已的李鴻章眼看這個時候又冒出來個搶錢的“二百五”,不由得勃然大怒,雙方圍繞著需要什麼樣的軍艦大打口水仗,李鴻章甚至請出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對船政鐵甲艦方案橫挑鼻子豎挑眼,舉出諸多毛病以證明這個方案不合用。

最終,向來主張權力平衡的慈禧太后站了出來力排眾議支持了船政自造鐵甲艦的方案,同意由戶部為船政自造鐵甲艦提供資金支持,但建造數量由三艘縮水成了一艘,建成後無償調撥給北洋水師使用;同時李鴻章的六艘“濟遠”型巡洋艦的資金申請也被砍掉兩艘,改向英德兩廠訂購“最新式”的巡洋艦各兩艘(即為後來的“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一碗水端平的解決了這場爭端。

在得到資金支持後,魏瀚等人啟程前往法國購買建造鐵甲艦所用的鋼板和船材,待材料到位後,1886年12月7日在船政大臣裴蔭森的主持下祭拜江神河神海神以及媽祖娘娘後,新的鐵甲艦開始在船政的一號船臺上鋪設龍骨。工廠編號為“第29號輪船”,新艦的艦體部分由船政前學堂畢業生魏瀚、鄭清廉、吳德章負責監工;輪機和鍋爐則由前學堂輪機班畢業生陳兆翱、李壽田和楊廉臣負責監造。1888年1月29日新艦趁馬江大潮順利下水,由裴蔭森命名為“龍威”。在舾裝過程中對於如何選擇武裝,船政提出了兩個方案。

方案甲:一門260毫米主炮和三門120毫米副炮(兩門在炮房,一門在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甲

方案乙:一門260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副炮(在炮房)、一門100毫米副炮(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乙

但最終由於船政的經費實在入不敷出,最終只勉強安裝了1門備彈為60發的260毫米克虜伯後膛炮(型號和日本巡洋艦“高千穗”、“浪速”的主炮一樣)外就再沒有添裝其它武備。在試航成功後於1890年被調入已經成軍的北洋海軍,並被李鴻章改名為“平遠”。由於此時北洋海軍的編制定額已經被固定,沒有該艦的編制位置和經費支出,所以只能拆東牆補西牆,通過裁停兩艘“鎮”字級蚊子船(船體被拖進船塢封存),將兩船上的官兵連帶編制糧餉轉移到“平遠”艦上的形式才使該艦正式形成戰鬥力。此時該艦的名義所有權依舊屬於船政,北洋只是承擔養船費用。

新入北洋海軍後的“平遠”艦面臨怎麼配齊武裝的問題(此時的“平遠”武備除了1門260毫米主炮外就只有2座臨時添裝的37毫米五管機關炮),但此時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致信老上司李鴻章,對“平遠”艦所有炮位過於集中在艦艏,而艦艏幹舷又過低,萬一配齊了全部炮械很有可能會導致“埋首”現象的發生(這屬於船政方面的設計缺陷和選擇母型的失當)。李鴻章遂決定在1891年將“平遠”艦送入旅順大船塢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造,以改善無法武裝的問題。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1891年大規模改造前的平遠艦

之所以沒有將該艦送回到船政改造首先是出於路途遙遠的考慮,其次是出於對船政設計能力的不信任所致,經過改造後的“平遠”艦兩側用於安裝副炮的耳臺被整個往艦體後部挪了一長段距離,從原來的位於煙囪之前、主桅杆的正下方挪到了煙囪後方的登艦口舷梯前部,並在這個位置上安裝了兩門克虜伯150毫米後膛炮,炮位式樣也有封閉式炮房改為露天式,原來安裝耳臺炮房的位置被鋼板封閉,並開有一個長方形小口,用作哈奇開斯57毫米速射炮的射擊窗口。原本設計用於安裝大口徑尾炮的尾部炮房被用於安裝2座哈奇開斯五管37毫米機關炮,另外在尾部炮房頂部和艦橋前部又添裝了四門37毫米輕型速射炮。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1894年時的平遠艦

改造完成的“平遠”艦首次海外部署就是被派往正在鬧“東學之亂”的朝鮮,幫助運送圍剿“東學”的朝鮮官軍。在日軍向朝鮮增兵後該艦被調回威海備戰。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甲午戰爭爆發後的平遠艦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該艦在1894年9月16日隨北洋海軍主力運送原駐守大連灣的銘軍劉盛休部前往大東溝登陸,被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指派保護登陸場(同隊軍艦還有魚雷巡洋艦“廣丙”、魚雷艇“福龍”、“左一”、“右二”、“右三”、蚊子船“鎮南”、“鎮中”),當9月17日北洋海軍主力和聯合艦隊主力遭遇爆發戰鬥後,該艦與“廣丙”和魚雷艇起錨於下午2點趕到戰場參戰,該艦在管帶李和的指揮下向聯合艦隊旗艦“鬆島”發起挑戰,戰鬥中該艦發射的炮彈多次命中“鬆島”,徹底擊毀了“鬆島”艦的320毫米艦炮,該艦的57毫米和37毫米速射炮也多次命中“鬆島”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同時該艦也在戰鬥中受損嚴重,前部260毫米主炮被擊壞無法正常使用,被迫在4時16分退出戰場撤往淺水區自救。

1895年日軍海陸合圍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劉公島,該艦和北洋海軍殘存艦艇一起參加了劉公島保衛戰,多次駛到威海灣南岸與日軍佔領的南幫炮臺群進行炮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後,該艦於2月17日正式被日軍接收,編入日本海軍,艦種定為一等炮艦,仍沿用“平遠”的艦名。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被俘後編入日本海軍的平遠艦

1903年該艦因為鍋爐的老化被送入橫須賀海軍造船所進行大規模改造(此時距離該艦服役僅僅過去了13年,側面證明船政的設計的確存在缺陷),原先安裝在耳臺上的150毫米克虜伯艦炮被日製吳式120毫米速射炮取代,原有的全部速射炮和機關炮都被拆除,換裝為2門內山式57毫米速射炮和6門哈奇開斯47毫米輕型速射炮。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在日本經過改裝的平遠艦

完成改裝後的該艦編入日本聯合艦隊參加了1904年的日俄戰爭,參加了進攻俄軍佔領的旅順軍港的行動,1904年9月18日晚7時45分該艦在渤海鐵島以西1.5海里處右舷觸碰俄軍佈設的水雷後爆炸沉沒。殘骸於上個世紀90年代被盜撈拆解。

"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平遠艦三視圖

1884年爆發的中法馬江之戰中福建船政水師在孤拔艦隊的攻擊下毫無還手之力以致全軍覆滅,接替因馬江戰敗而被解送發配張家口的張佩綸擔任船政大臣的裴蔭森深感此前船政造的軍艦要麼戰鬥力低下,要麼防護能力低下,導致造軍艦在法國艦隊的炮火打擊下顯得不堪一擊,相反法國艦隊因為多為鐵甲(鐵殼)軍艦,船政水師少數射出的反擊炮彈並不能對他們造成有效傷害(同時法國政府在中法戰爭期間中國在德國建造的“定遠”和“鎮遠”兩艘鐵甲艦百般提防,用盡各種外交手段使兩艘中國鐵甲艦困在德國不能動身,卻對同在德國建造的“南琛”、“南瑞”兩艘無防護巡洋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讓他們順利的在戰爭期間返回了中國,從側面說明法國人對中國舊式軍艦的不屑),痛心疾首的裴蔭森在船政工程師魏瀚等的建議下決心讓船政上馬鐵甲艦。

此時朝廷正好因為中法戰爭期間中國水師在海上被法國人“全面吊打”震動不已進而發起第二次海防大籌議,籌議的結果是朝廷發上諭下旨“大治水師為主”的同時破天荒的動用戶部的資金為海防添置軍艦“戶部有款可撥”。裴蔭森就此向朝廷申請資金建造三艘守口型鐵甲艦。而此時李鴻章也上奏為北洋購買六艘“濟遠”型巡洋艦提交資金申請,兩份申請撞了個滿懷。聯想到1875年的那次海防大籌議上和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爭生生的讓左宗棠摳走了一大塊資金額度而惱怒不已的李鴻章眼看這個時候又冒出來個搶錢的“二百五”,不由得勃然大怒,雙方圍繞著需要什麼樣的軍艦大打口水仗,李鴻章甚至請出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對船政鐵甲艦方案橫挑鼻子豎挑眼,舉出諸多毛病以證明這個方案不合用。

最終,向來主張權力平衡的慈禧太后站了出來力排眾議支持了船政自造鐵甲艦的方案,同意由戶部為船政自造鐵甲艦提供資金支持,但建造數量由三艘縮水成了一艘,建成後無償調撥給北洋水師使用;同時李鴻章的六艘“濟遠”型巡洋艦的資金申請也被砍掉兩艘,改向英德兩廠訂購“最新式”的巡洋艦各兩艘(即為後來的“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一碗水端平的解決了這場爭端。

在得到資金支持後,魏瀚等人啟程前往法國購買建造鐵甲艦所用的鋼板和船材,待材料到位後,1886年12月7日在船政大臣裴蔭森的主持下祭拜江神河神海神以及媽祖娘娘後,新的鐵甲艦開始在船政的一號船臺上鋪設龍骨。工廠編號為“第29號輪船”,新艦的艦體部分由船政前學堂畢業生魏瀚、鄭清廉、吳德章負責監工;輪機和鍋爐則由前學堂輪機班畢業生陳兆翱、李壽田和楊廉臣負責監造。1888年1月29日新艦趁馬江大潮順利下水,由裴蔭森命名為“龍威”。在舾裝過程中對於如何選擇武裝,船政提出了兩個方案。

方案甲:一門260毫米主炮和三門120毫米副炮(兩門在炮房,一門在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甲

方案乙:一門260毫米主炮、兩門150毫米副炮(在炮房)、一門100毫米副炮(艉樓內),均為克虜伯炮,另有機關炮若干。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船政提出的鐵甲艦武裝方案乙

但最終由於船政的經費實在入不敷出,最終只勉強安裝了1門備彈為60發的260毫米克虜伯後膛炮(型號和日本巡洋艦“高千穗”、“浪速”的主炮一樣)外就再沒有添裝其它武備。在試航成功後於1890年被調入已經成軍的北洋海軍,並被李鴻章改名為“平遠”。由於此時北洋海軍的編制定額已經被固定,沒有該艦的編制位置和經費支出,所以只能拆東牆補西牆,通過裁停兩艘“鎮”字級蚊子船(船體被拖進船塢封存),將兩船上的官兵連帶編制糧餉轉移到“平遠”艦上的形式才使該艦正式形成戰鬥力。此時該艦的名義所有權依舊屬於船政,北洋只是承擔養船費用。

新入北洋海軍後的“平遠”艦面臨怎麼配齊武裝的問題(此時的“平遠”武備除了1門260毫米主炮外就只有2座臨時添裝的37毫米五管機關炮),但此時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致信老上司李鴻章,對“平遠”艦所有炮位過於集中在艦艏,而艦艏幹舷又過低,萬一配齊了全部炮械很有可能會導致“埋首”現象的發生(這屬於船政方面的設計缺陷和選擇母型的失當)。李鴻章遂決定在1891年將“平遠”艦送入旅順大船塢進行較大規模的改造,以改善無法武裝的問題。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1891年大規模改造前的平遠艦

之所以沒有將該艦送回到船政改造首先是出於路途遙遠的考慮,其次是出於對船政設計能力的不信任所致,經過改造後的“平遠”艦兩側用於安裝副炮的耳臺被整個往艦體後部挪了一長段距離,從原來的位於煙囪之前、主桅杆的正下方挪到了煙囪後方的登艦口舷梯前部,並在這個位置上安裝了兩門克虜伯150毫米後膛炮,炮位式樣也有封閉式炮房改為露天式,原來安裝耳臺炮房的位置被鋼板封閉,並開有一個長方形小口,用作哈奇開斯57毫米速射炮的射擊窗口。原本設計用於安裝大口徑尾炮的尾部炮房被用於安裝2座哈奇開斯五管37毫米機關炮,另外在尾部炮房頂部和艦橋前部又添裝了四門37毫米輕型速射炮。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1894年時的平遠艦

改造完成的“平遠”艦首次海外部署就是被派往正在鬧“東學之亂”的朝鮮,幫助運送圍剿“東學”的朝鮮官軍。在日軍向朝鮮增兵後該艦被調回威海備戰。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甲午戰爭爆發後的平遠艦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該艦在1894年9月16日隨北洋海軍主力運送原駐守大連灣的銘軍劉盛休部前往大東溝登陸,被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指派保護登陸場(同隊軍艦還有魚雷巡洋艦“廣丙”、魚雷艇“福龍”、“左一”、“右二”、“右三”、蚊子船“鎮南”、“鎮中”),當9月17日北洋海軍主力和聯合艦隊主力遭遇爆發戰鬥後,該艦與“廣丙”和魚雷艇起錨於下午2點趕到戰場參戰,該艦在管帶李和的指揮下向聯合艦隊旗艦“鬆島”發起挑戰,戰鬥中該艦發射的炮彈多次命中“鬆島”,徹底擊毀了“鬆島”艦的320毫米艦炮,該艦的57毫米和37毫米速射炮也多次命中“鬆島”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同時該艦也在戰鬥中受損嚴重,前部260毫米主炮被擊壞無法正常使用,被迫在4時16分退出戰場撤往淺水區自救。

1895年日軍海陸合圍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劉公島,該艦和北洋海軍殘存艦艇一起參加了劉公島保衛戰,多次駛到威海灣南岸與日軍佔領的南幫炮臺群進行炮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後,該艦於2月17日正式被日軍接收,編入日本海軍,艦種定為一等炮艦,仍沿用“平遠”的艦名。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被俘後編入日本海軍的平遠艦

1903年該艦因為鍋爐的老化被送入橫須賀海軍造船所進行大規模改造(此時距離該艦服役僅僅過去了13年,側面證明船政的設計的確存在缺陷),原先安裝在耳臺上的150毫米克虜伯艦炮被日製吳式120毫米速射炮取代,原有的全部速射炮和機關炮都被拆除,換裝為2門內山式57毫米速射炮和6門哈奇開斯47毫米輕型速射炮。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在日本經過改裝的平遠艦

完成改裝後的該艦編入日本聯合艦隊參加了1904年的日俄戰爭,參加了進攻俄軍佔領的旅順軍港的行動,1904年9月18日晚7時45分該艦在渤海鐵島以西1.5海里處右舷觸碰俄軍佈設的水雷後爆炸沉沒。殘骸於上個世紀90年代被盜撈拆解。

平遠龍威:誕生在八閩之地的鐵甲獨苗

日俄戰爭時的平遠艦(沉沒前狀態)

排 水 量:2150/2640噸(正常/滿載)

主 尺 度:59.99米×12.19米×4.19米(全長、型寬、吃水)

動 力:2臺船政造3脹往復式蒸汽機,4座圓形鍋爐,雙軸推進,2400匹馬力

航 速:10.5節

武 備:

(北洋海軍時期)德制克虜伯式260毫米艦炮1門,德制克虜伯式150毫米艦炮2門,哈奇開斯57毫米速射炮2門,哈奇開斯37毫米五管37毫米機關炮6座,哈其開斯37毫米輕型速射炮4門,英制18英寸白頭魚雷發射管3具(事實上並沒有安裝)。

(日本海軍時期)德制克虜伯式260毫米艦炮1門,日製吳式120毫米速射炮2門,內山式57毫米速射炮2門,哈奇開斯47毫米輕型速射炮6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