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書又稱說書,是我國一項歷史久遠的傳統表演藝術,是曲藝寶庫裡一枚璀璨的明珠。

評書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市井文化相當繁榮時才誕生和發展起來的。評書是供人們在休閒時消遣的娛樂藝術。它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只有人們有錢有閒了才會有閒情逸致聽說書人表演。據考證,評書起源於北宋,這是由於北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安定,這些基礎條件都為評書的誕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仔細觀察清明上河圖也能發現,畫中有一說書人正在表演說書。

說書的內容開始是講故事、說笑話、講傳奇,然後發展到把前朝的歷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進行演義,為了增加說書的趣味性,讓人物角色的形象也更豐滿,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更是通過虛構人物和編撰故事等藝術手段來達到高潮。這也讓評書傳承經久不衰,直到今天還被人們喜愛!

相信許多人的歷史知識更多是從聽評書中得來,想想那些年聽著單田芳、袁闊成、田連元、劉蘭芳等大師們精彩的評書播講時,如痴如醉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讓人慾罷不能,恨不得下一秒就是明天,又能接著聽精彩的故事。

一切彷彿就是昨天。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眼前飄過,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大明英烈等等精彩的評書太多太多。在這些精彩的評書裡,當聽到英雄含冤落難時我們義憤填膺、潸然流淚,恨皇帝瞎眼老天不公;當聽到奸臣小人得意猖狂時。我們怒火中燒,恨得咬牙切齒,真想能一刀殺之而後快。那麼,這些曾讓我們恨得牙癢的奸臣賊子裡有多少是被評書誤導,真正冤深似海的呢?他們心裡又是不是比黃連還苦呢?

下面,就一一為他們掀起歷史的面紗,揭開評書的黑蓋,為這些真正的忠臣英雄人物們昭雪洗冤,安撫下他們近千年來遭受人們一代代的唾棄、怒罵而飽受摧殘的心!

按評書的影響力來列出各位歷史人物的蒙冤順序。

首當其衝,第一位潘美

"

評書又稱說書,是我國一項歷史久遠的傳統表演藝術,是曲藝寶庫裡一枚璀璨的明珠。

評書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市井文化相當繁榮時才誕生和發展起來的。評書是供人們在休閒時消遣的娛樂藝術。它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只有人們有錢有閒了才會有閒情逸致聽說書人表演。據考證,評書起源於北宋,這是由於北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安定,這些基礎條件都為評書的誕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仔細觀察清明上河圖也能發現,畫中有一說書人正在表演說書。

說書的內容開始是講故事、說笑話、講傳奇,然後發展到把前朝的歷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進行演義,為了增加說書的趣味性,讓人物角色的形象也更豐滿,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更是通過虛構人物和編撰故事等藝術手段來達到高潮。這也讓評書傳承經久不衰,直到今天還被人們喜愛!

相信許多人的歷史知識更多是從聽評書中得來,想想那些年聽著單田芳、袁闊成、田連元、劉蘭芳等大師們精彩的評書播講時,如痴如醉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讓人慾罷不能,恨不得下一秒就是明天,又能接著聽精彩的故事。

一切彷彿就是昨天。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眼前飄過,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大明英烈等等精彩的評書太多太多。在這些精彩的評書裡,當聽到英雄含冤落難時我們義憤填膺、潸然流淚,恨皇帝瞎眼老天不公;當聽到奸臣小人得意猖狂時。我們怒火中燒,恨得咬牙切齒,真想能一刀殺之而後快。那麼,這些曾讓我們恨得牙癢的奸臣賊子裡有多少是被評書誤導,真正冤深似海的呢?他們心裡又是不是比黃連還苦呢?

下面,就一一為他們掀起歷史的面紗,揭開評書的黑蓋,為這些真正的忠臣英雄人物們昭雪洗冤,安撫下他們近千年來遭受人們一代代的唾棄、怒罵而飽受摧殘的心!

按評書的影響力來列出各位歷史人物的蒙冤順序。

首當其衝,第一位潘美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擔起潘美,估計有許多人會一臉茫然,潘美?誰是潘美,潘美是誰?但說起他的別名潘仁美,估計大家就全都釋然了,原來是他啊!這個挨千刀的,因為他,害得忠貞衛國的楊家將家破人亡,偌大一個楊家原本人丁興旺,卻只餘一門寡婦。因為他故意停兵不救,讓老令公楊繼業碰死李陵碑,把拼死殺出重圍討求援兵的楊七郎吊在高杆上亂箭射成刺蝟,還派兵四處堵截,差點讓楊六郎有國難回,不得以喬裝改扮才逃回天波府……潘仁美實在是罪孽滔天罄竹難書!楊六郎在撿回一命後,寫下一紙訴狀控訴潘仁美所犯惡行,要求朝廷治潘仁美的罪以雪楊家的冤屈。但潘仁美權重位高,還有個女兒是皇帝趙光義恩寵的西宮娘娘,時不時吹吹枕邊風,顛倒黑白。這讓楊六郎的訴狀石沉大海,楊家是有冤難伸,有仇難報!

所幸有雙天官寇準出山,設下陰陽妙計誘得潘仁美吐出殘害忠良的罪行口供,最終在鐵證如山前,潘仁美被包青天的虎頭鍘鍘於堂下,為楊家將報得大仇,忠良終於昭雪冤屈,惡賊得以法辦!

隱隱的,潘美彷彿在地府一聲聲呼喊,“我冤枉啊,我比楊家將還要冤啊!想那楊家將雖從北漢投我大宋,為大宋守疆戍邊,確實勞苦功高。可我潘美,對大宋忠心不二,從太祖陳橋兵變時就一直侍隨左右,一生南征北討出生入死,從無害楊家之心,怎能說我殘害楊家?請大家不要為評書所誤啊!”

我們先不理潘美來自地府的吶喊,看看真實的潘仁美又是怎樣的。

公元960年,潘美跟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趙匡胤黃袍加身,逼宮成功後,趙匡胤不好處置前周主柴榮的兒子紀王時,潘美主動提出收紀王為義子,為太祖解了憂,既避免了舊主柴榮子孫遭到殺戮,也得以保全太祖仁厚之名。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命潘美先行去見當時的大周執政大臣,這宣使風險極大,隨時會被殺,但潘美不辱使命,得以召諭天下,大周禪位。李重進在揚州叛亂,趙匡胤親自征伐,任潘美為行營都監,協助石守信用兵,平定揚州後,潘美留任為巡檢,行使鎮撫之事,因功授泰州團練使。在任漳州防禦使時,幾次率兵擊敗南漢的進犯,剿滅溪峒蠻獠等族的騷擾,安民衛土。

公元970年,宋太祖命潘美征伐南漢,潘美率兵一路攻城拔寨長驅直入,最終攻入廣州滅亡南漢,並擒獲南漢後主押送至開封。

公元974年,趙匡胤開始征伐南唐,潘美與曹彬領命前行,潘美從秦淮一路殺至採石磯,攻破金陵,俘獲南唐後主李煜。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征伐北漢,任潘美為北部都招討,在平定北漢時,潘美被任命三交都部署,戒防契丹。在巡視代州時(今山西代縣),一萬多遼兵來犯,潘美率軍進擊,大破遼軍,被封為代國公。

公元986年,趙光義開始北伐契丹,想要奪回燕雲十六州,命曹彬、潘美、崔彥進率兵分三路北伐。西路的潘美率兵先拿下十六州里的寰州(山西朔州東)、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但是由於中路的曹彬和東路的崔彥進都出師不力,造成戰略上失去優勢,而西路軍也將面臨被遼軍包圍的風險,不得已,宋太宗下令潘美停止繼續進攻,把所取四州的百姓全都遷回宋境,並令潘美率兵護送。而此時的遼國蕭太后派10多萬遼軍也開始反攻。

"

評書又稱說書,是我國一項歷史久遠的傳統表演藝術,是曲藝寶庫裡一枚璀璨的明珠。

評書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市井文化相當繁榮時才誕生和發展起來的。評書是供人們在休閒時消遣的娛樂藝術。它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只有人們有錢有閒了才會有閒情逸致聽說書人表演。據考證,評書起源於北宋,這是由於北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安定,這些基礎條件都為評書的誕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仔細觀察清明上河圖也能發現,畫中有一說書人正在表演說書。

說書的內容開始是講故事、說笑話、講傳奇,然後發展到把前朝的歷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進行演義,為了增加說書的趣味性,讓人物角色的形象也更豐滿,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更是通過虛構人物和編撰故事等藝術手段來達到高潮。這也讓評書傳承經久不衰,直到今天還被人們喜愛!

相信許多人的歷史知識更多是從聽評書中得來,想想那些年聽著單田芳、袁闊成、田連元、劉蘭芳等大師們精彩的評書播講時,如痴如醉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讓人慾罷不能,恨不得下一秒就是明天,又能接著聽精彩的故事。

一切彷彿就是昨天。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眼前飄過,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大明英烈等等精彩的評書太多太多。在這些精彩的評書裡,當聽到英雄含冤落難時我們義憤填膺、潸然流淚,恨皇帝瞎眼老天不公;當聽到奸臣小人得意猖狂時。我們怒火中燒,恨得咬牙切齒,真想能一刀殺之而後快。那麼,這些曾讓我們恨得牙癢的奸臣賊子裡有多少是被評書誤導,真正冤深似海的呢?他們心裡又是不是比黃連還苦呢?

下面,就一一為他們掀起歷史的面紗,揭開評書的黑蓋,為這些真正的忠臣英雄人物們昭雪洗冤,安撫下他們近千年來遭受人們一代代的唾棄、怒罵而飽受摧殘的心!

按評書的影響力來列出各位歷史人物的蒙冤順序。

首當其衝,第一位潘美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擔起潘美,估計有許多人會一臉茫然,潘美?誰是潘美,潘美是誰?但說起他的別名潘仁美,估計大家就全都釋然了,原來是他啊!這個挨千刀的,因為他,害得忠貞衛國的楊家將家破人亡,偌大一個楊家原本人丁興旺,卻只餘一門寡婦。因為他故意停兵不救,讓老令公楊繼業碰死李陵碑,把拼死殺出重圍討求援兵的楊七郎吊在高杆上亂箭射成刺蝟,還派兵四處堵截,差點讓楊六郎有國難回,不得以喬裝改扮才逃回天波府……潘仁美實在是罪孽滔天罄竹難書!楊六郎在撿回一命後,寫下一紙訴狀控訴潘仁美所犯惡行,要求朝廷治潘仁美的罪以雪楊家的冤屈。但潘仁美權重位高,還有個女兒是皇帝趙光義恩寵的西宮娘娘,時不時吹吹枕邊風,顛倒黑白。這讓楊六郎的訴狀石沉大海,楊家是有冤難伸,有仇難報!

所幸有雙天官寇準出山,設下陰陽妙計誘得潘仁美吐出殘害忠良的罪行口供,最終在鐵證如山前,潘仁美被包青天的虎頭鍘鍘於堂下,為楊家將報得大仇,忠良終於昭雪冤屈,惡賊得以法辦!

隱隱的,潘美彷彿在地府一聲聲呼喊,“我冤枉啊,我比楊家將還要冤啊!想那楊家將雖從北漢投我大宋,為大宋守疆戍邊,確實勞苦功高。可我潘美,對大宋忠心不二,從太祖陳橋兵變時就一直侍隨左右,一生南征北討出生入死,從無害楊家之心,怎能說我殘害楊家?請大家不要為評書所誤啊!”

我們先不理潘美來自地府的吶喊,看看真實的潘仁美又是怎樣的。

公元960年,潘美跟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趙匡胤黃袍加身,逼宮成功後,趙匡胤不好處置前周主柴榮的兒子紀王時,潘美主動提出收紀王為義子,為太祖解了憂,既避免了舊主柴榮子孫遭到殺戮,也得以保全太祖仁厚之名。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命潘美先行去見當時的大周執政大臣,這宣使風險極大,隨時會被殺,但潘美不辱使命,得以召諭天下,大周禪位。李重進在揚州叛亂,趙匡胤親自征伐,任潘美為行營都監,協助石守信用兵,平定揚州後,潘美留任為巡檢,行使鎮撫之事,因功授泰州團練使。在任漳州防禦使時,幾次率兵擊敗南漢的進犯,剿滅溪峒蠻獠等族的騷擾,安民衛土。

公元970年,宋太祖命潘美征伐南漢,潘美率兵一路攻城拔寨長驅直入,最終攻入廣州滅亡南漢,並擒獲南漢後主押送至開封。

公元974年,趙匡胤開始征伐南唐,潘美與曹彬領命前行,潘美從秦淮一路殺至採石磯,攻破金陵,俘獲南唐後主李煜。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征伐北漢,任潘美為北部都招討,在平定北漢時,潘美被任命三交都部署,戒防契丹。在巡視代州時(今山西代縣),一萬多遼兵來犯,潘美率軍進擊,大破遼軍,被封為代國公。

公元986年,趙光義開始北伐契丹,想要奪回燕雲十六州,命曹彬、潘美、崔彥進率兵分三路北伐。西路的潘美率兵先拿下十六州里的寰州(山西朔州東)、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但是由於中路的曹彬和東路的崔彥進都出師不力,造成戰略上失去優勢,而西路軍也將面臨被遼軍包圍的風險,不得已,宋太宗下令潘美停止繼續進攻,把所取四州的百姓全都遷回宋境,並令潘美率兵護送。而此時的遼國蕭太后派10多萬遼軍也開始反攻。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於是,在護送百姓撤退的途中出現了爭議的一幕,這一幕也被評書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誇張、編改等等變成了潘楊之爭。其實,這事件的主角應是監軍王侁和楊業,在撤退中,楊業曾建言,遼兵現勢大士旺,現不能正面與之力敵,我們的任務是先護得百姓先撤回。在路上打打埋伏騷擾下遼軍,讓他們不敢大膽追來就可以了。而作為監軍的王侁盲目自大,他反駁楊業,我軍現幾萬大軍在手,何必對遼軍如此畏縮膽怯,自當直面迎戰。將軍不是被稱為楊無敵嗎,為何如此畏戰,莫非有其他心思?楊業本是從北漢投降過來的降將,被王侁這一夾槍帶棒的嘲諷還暗指有異心,只得出戰以證清白。他率兵出發前對潘美說,我這次出戰肯定會失敗,他指著陳家峪口說,只希望將軍能率兵埋伏在這裡接應我,不然,我部肯定會被遼軍全被殲滅。說完便率部出發。

果然,在與遼軍的征戰中被擊敗,楊業率殘兵撤到陳家峪口時,卻發現說好的後援部隊此時一個不見。原來,潘美眾人在楊業走後,便在陳家峪口布下伏兵,但等了很久都不見楊業回來,於是就撤軍先走了。楊業只得率殘部拼命奮戰,最終全軍覆滅,他也受傷被俘,最後絕食而死!

在楊業之死上,潘美肯定是有責任的,但他不是主要責任人,作為監軍的王侁是首要責任。在重文輕武的宋朝,作為隨軍的監軍,其權力是相當大的,即使是一軍主帥有時也難拂其意,這從宋太宗對兩人的處罰上也可知一二。宋太宗在聽聞楊業之死後大是悲痛,把潘美連降三級,貶為檢校太保,王侁則被撤職流放。若不是太祖留有祖訓,不得殺士大夫和上書進言者,相信王侁就得挨刀了。

潘美終其一生,對大宋忠心耿耿,與太祖的關係深厚,趙匡胤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就潘美沒受影響,其他將領都去享安樂去了,而藩美仍然還手握重兵南征北討。

其實,藩美在率兵打仗的軍事能力是在曹彬之上的,說他是北宋開國第一將也不為過。但曹彬勝就勝在做人上,若不是曹彬會做人,這次籌備良久的北伐因他的失誤導致前功盡棄功虧一簣,被迫全面撤軍。這麼大的損失換個人早就受到嚴重處罰了,可曹彬還朝後卻瞭然無事。

如果宋太宗第一次北伐任用潘美為主帥而不是曹彬,相信會是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次北伐是有極大可能拿下燕雲十六州的,也會讓北宋免遭因痛失燕雲十六州而終其一朝都深受此困,還落得一弱宋之名。失去這次最好的時機後,已再無機會。

此次風波過後,沒幾年,藩美於公元991年被加同平章事,隨後幾個月就死了。宋太宗贈中書令,諡武惠,在宋真宗時追封鄭王。從死後所享封號待遇,藩美還是深受宋廷厚愛的。

蒙冤指數第二位,狄青

"

評書又稱說書,是我國一項歷史久遠的傳統表演藝術,是曲藝寶庫裡一枚璀璨的明珠。

評書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市井文化相當繁榮時才誕生和發展起來的。評書是供人們在休閒時消遣的娛樂藝術。它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只有人們有錢有閒了才會有閒情逸致聽說書人表演。據考證,評書起源於北宋,這是由於北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安定,這些基礎條件都為評書的誕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仔細觀察清明上河圖也能發現,畫中有一說書人正在表演說書。

說書的內容開始是講故事、說笑話、講傳奇,然後發展到把前朝的歷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進行演義,為了增加說書的趣味性,讓人物角色的形象也更豐滿,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更是通過虛構人物和編撰故事等藝術手段來達到高潮。這也讓評書傳承經久不衰,直到今天還被人們喜愛!

相信許多人的歷史知識更多是從聽評書中得來,想想那些年聽著單田芳、袁闊成、田連元、劉蘭芳等大師們精彩的評書播講時,如痴如醉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讓人慾罷不能,恨不得下一秒就是明天,又能接著聽精彩的故事。

一切彷彿就是昨天。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眼前飄過,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大明英烈等等精彩的評書太多太多。在這些精彩的評書裡,當聽到英雄含冤落難時我們義憤填膺、潸然流淚,恨皇帝瞎眼老天不公;當聽到奸臣小人得意猖狂時。我們怒火中燒,恨得咬牙切齒,真想能一刀殺之而後快。那麼,這些曾讓我們恨得牙癢的奸臣賊子裡有多少是被評書誤導,真正冤深似海的呢?他們心裡又是不是比黃連還苦呢?

下面,就一一為他們掀起歷史的面紗,揭開評書的黑蓋,為這些真正的忠臣英雄人物們昭雪洗冤,安撫下他們近千年來遭受人們一代代的唾棄、怒罵而飽受摧殘的心!

按評書的影響力來列出各位歷史人物的蒙冤順序。

首當其衝,第一位潘美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擔起潘美,估計有許多人會一臉茫然,潘美?誰是潘美,潘美是誰?但說起他的別名潘仁美,估計大家就全都釋然了,原來是他啊!這個挨千刀的,因為他,害得忠貞衛國的楊家將家破人亡,偌大一個楊家原本人丁興旺,卻只餘一門寡婦。因為他故意停兵不救,讓老令公楊繼業碰死李陵碑,把拼死殺出重圍討求援兵的楊七郎吊在高杆上亂箭射成刺蝟,還派兵四處堵截,差點讓楊六郎有國難回,不得以喬裝改扮才逃回天波府……潘仁美實在是罪孽滔天罄竹難書!楊六郎在撿回一命後,寫下一紙訴狀控訴潘仁美所犯惡行,要求朝廷治潘仁美的罪以雪楊家的冤屈。但潘仁美權重位高,還有個女兒是皇帝趙光義恩寵的西宮娘娘,時不時吹吹枕邊風,顛倒黑白。這讓楊六郎的訴狀石沉大海,楊家是有冤難伸,有仇難報!

所幸有雙天官寇準出山,設下陰陽妙計誘得潘仁美吐出殘害忠良的罪行口供,最終在鐵證如山前,潘仁美被包青天的虎頭鍘鍘於堂下,為楊家將報得大仇,忠良終於昭雪冤屈,惡賊得以法辦!

隱隱的,潘美彷彿在地府一聲聲呼喊,“我冤枉啊,我比楊家將還要冤啊!想那楊家將雖從北漢投我大宋,為大宋守疆戍邊,確實勞苦功高。可我潘美,對大宋忠心不二,從太祖陳橋兵變時就一直侍隨左右,一生南征北討出生入死,從無害楊家之心,怎能說我殘害楊家?請大家不要為評書所誤啊!”

我們先不理潘美來自地府的吶喊,看看真實的潘仁美又是怎樣的。

公元960年,潘美跟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趙匡胤黃袍加身,逼宮成功後,趙匡胤不好處置前周主柴榮的兒子紀王時,潘美主動提出收紀王為義子,為太祖解了憂,既避免了舊主柴榮子孫遭到殺戮,也得以保全太祖仁厚之名。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命潘美先行去見當時的大周執政大臣,這宣使風險極大,隨時會被殺,但潘美不辱使命,得以召諭天下,大周禪位。李重進在揚州叛亂,趙匡胤親自征伐,任潘美為行營都監,協助石守信用兵,平定揚州後,潘美留任為巡檢,行使鎮撫之事,因功授泰州團練使。在任漳州防禦使時,幾次率兵擊敗南漢的進犯,剿滅溪峒蠻獠等族的騷擾,安民衛土。

公元970年,宋太祖命潘美征伐南漢,潘美率兵一路攻城拔寨長驅直入,最終攻入廣州滅亡南漢,並擒獲南漢後主押送至開封。

公元974年,趙匡胤開始征伐南唐,潘美與曹彬領命前行,潘美從秦淮一路殺至採石磯,攻破金陵,俘獲南唐後主李煜。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征伐北漢,任潘美為北部都招討,在平定北漢時,潘美被任命三交都部署,戒防契丹。在巡視代州時(今山西代縣),一萬多遼兵來犯,潘美率軍進擊,大破遼軍,被封為代國公。

公元986年,趙光義開始北伐契丹,想要奪回燕雲十六州,命曹彬、潘美、崔彥進率兵分三路北伐。西路的潘美率兵先拿下十六州里的寰州(山西朔州東)、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但是由於中路的曹彬和東路的崔彥進都出師不力,造成戰略上失去優勢,而西路軍也將面臨被遼軍包圍的風險,不得已,宋太宗下令潘美停止繼續進攻,把所取四州的百姓全都遷回宋境,並令潘美率兵護送。而此時的遼國蕭太后派10多萬遼軍也開始反攻。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於是,在護送百姓撤退的途中出現了爭議的一幕,這一幕也被評書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誇張、編改等等變成了潘楊之爭。其實,這事件的主角應是監軍王侁和楊業,在撤退中,楊業曾建言,遼兵現勢大士旺,現不能正面與之力敵,我們的任務是先護得百姓先撤回。在路上打打埋伏騷擾下遼軍,讓他們不敢大膽追來就可以了。而作為監軍的王侁盲目自大,他反駁楊業,我軍現幾萬大軍在手,何必對遼軍如此畏縮膽怯,自當直面迎戰。將軍不是被稱為楊無敵嗎,為何如此畏戰,莫非有其他心思?楊業本是從北漢投降過來的降將,被王侁這一夾槍帶棒的嘲諷還暗指有異心,只得出戰以證清白。他率兵出發前對潘美說,我這次出戰肯定會失敗,他指著陳家峪口說,只希望將軍能率兵埋伏在這裡接應我,不然,我部肯定會被遼軍全被殲滅。說完便率部出發。

果然,在與遼軍的征戰中被擊敗,楊業率殘兵撤到陳家峪口時,卻發現說好的後援部隊此時一個不見。原來,潘美眾人在楊業走後,便在陳家峪口布下伏兵,但等了很久都不見楊業回來,於是就撤軍先走了。楊業只得率殘部拼命奮戰,最終全軍覆滅,他也受傷被俘,最後絕食而死!

在楊業之死上,潘美肯定是有責任的,但他不是主要責任人,作為監軍的王侁是首要責任。在重文輕武的宋朝,作為隨軍的監軍,其權力是相當大的,即使是一軍主帥有時也難拂其意,這從宋太宗對兩人的處罰上也可知一二。宋太宗在聽聞楊業之死後大是悲痛,把潘美連降三級,貶為檢校太保,王侁則被撤職流放。若不是太祖留有祖訓,不得殺士大夫和上書進言者,相信王侁就得挨刀了。

潘美終其一生,對大宋忠心耿耿,與太祖的關係深厚,趙匡胤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就潘美沒受影響,其他將領都去享安樂去了,而藩美仍然還手握重兵南征北討。

其實,藩美在率兵打仗的軍事能力是在曹彬之上的,說他是北宋開國第一將也不為過。但曹彬勝就勝在做人上,若不是曹彬會做人,這次籌備良久的北伐因他的失誤導致前功盡棄功虧一簣,被迫全面撤軍。這麼大的損失換個人早就受到嚴重處罰了,可曹彬還朝後卻瞭然無事。

如果宋太宗第一次北伐任用潘美為主帥而不是曹彬,相信會是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次北伐是有極大可能拿下燕雲十六州的,也會讓北宋免遭因痛失燕雲十六州而終其一朝都深受此困,還落得一弱宋之名。失去這次最好的時機後,已再無機會。

此次風波過後,沒幾年,藩美於公元991年被加同平章事,隨後幾個月就死了。宋太宗贈中書令,諡武惠,在宋真宗時追封鄭王。從死後所享封號待遇,藩美還是深受宋廷厚愛的。

蒙冤指數第二位,狄青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熟知宋史的都有種感慨,那就是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北宋是名相雲集,什麼趙普、范仲淹、王安石、文彥博、韓琦、司馬光…...一說一大堆,可是要說起北宋的名將來,除了建國時出現的一批,過後再難找到能稱之為名將的,而狄青就是在這片荒地裡難得長出的能稱之為名將的人物。

同藩美一樣,狄青也深受楊家將之苦,評書裡,狄青成為一奸臣處處與楊家將做對。楊金花在打擂奪帥印時傷了狄青之子,狄青設計陷害楊文廣成為背叛朝廷的亂臣賊子。可嘆狄青只能說,老夫心裡苦啊!

實則上,狄青出身貧寒,在16歲時就進軍隊當兵,作戰驍勇而多謀,憑戰功從小兵一路升級,在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狄青成為延州指揮使。這時的北宋邊境一直不安寧,屢次遭受西夏侵犯,擔任前線指揮官的狄青作戰勇敢,常常衝鋒在前,在四年作戰中,共打了25場仗。由於他臉上有刺字,上陣時常戴一青銅面具,又故意披頭散髮,西夏兵見之驚為天神而常常聞風而逃。在狄青的率領下,一改宋軍羸弱的形象,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滅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臣服西夏的部落,焚燒西夏儲備的婁萬石糧食,收繳帳篷2300頂,俘虜5700餘人。為防止西夏反攻,狄青還修建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等城堡,扼住了西夏進攻的要害之路。

"

評書又稱說書,是我國一項歷史久遠的傳統表演藝術,是曲藝寶庫裡一枚璀璨的明珠。

評書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市井文化相當繁榮時才誕生和發展起來的。評書是供人們在休閒時消遣的娛樂藝術。它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只有人們有錢有閒了才會有閒情逸致聽說書人表演。據考證,評書起源於北宋,這是由於北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安定,這些基礎條件都為評書的誕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仔細觀察清明上河圖也能發現,畫中有一說書人正在表演說書。

說書的內容開始是講故事、說笑話、講傳奇,然後發展到把前朝的歷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進行演義,為了增加說書的趣味性,讓人物角色的形象也更豐滿,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更是通過虛構人物和編撰故事等藝術手段來達到高潮。這也讓評書傳承經久不衰,直到今天還被人們喜愛!

相信許多人的歷史知識更多是從聽評書中得來,想想那些年聽著單田芳、袁闊成、田連元、劉蘭芳等大師們精彩的評書播講時,如痴如醉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讓人慾罷不能,恨不得下一秒就是明天,又能接著聽精彩的故事。

一切彷彿就是昨天。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眼前飄過,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大明英烈等等精彩的評書太多太多。在這些精彩的評書裡,當聽到英雄含冤落難時我們義憤填膺、潸然流淚,恨皇帝瞎眼老天不公;當聽到奸臣小人得意猖狂時。我們怒火中燒,恨得咬牙切齒,真想能一刀殺之而後快。那麼,這些曾讓我們恨得牙癢的奸臣賊子裡有多少是被評書誤導,真正冤深似海的呢?他們心裡又是不是比黃連還苦呢?

下面,就一一為他們掀起歷史的面紗,揭開評書的黑蓋,為這些真正的忠臣英雄人物們昭雪洗冤,安撫下他們近千年來遭受人們一代代的唾棄、怒罵而飽受摧殘的心!

按評書的影響力來列出各位歷史人物的蒙冤順序。

首當其衝,第一位潘美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擔起潘美,估計有許多人會一臉茫然,潘美?誰是潘美,潘美是誰?但說起他的別名潘仁美,估計大家就全都釋然了,原來是他啊!這個挨千刀的,因為他,害得忠貞衛國的楊家將家破人亡,偌大一個楊家原本人丁興旺,卻只餘一門寡婦。因為他故意停兵不救,讓老令公楊繼業碰死李陵碑,把拼死殺出重圍討求援兵的楊七郎吊在高杆上亂箭射成刺蝟,還派兵四處堵截,差點讓楊六郎有國難回,不得以喬裝改扮才逃回天波府……潘仁美實在是罪孽滔天罄竹難書!楊六郎在撿回一命後,寫下一紙訴狀控訴潘仁美所犯惡行,要求朝廷治潘仁美的罪以雪楊家的冤屈。但潘仁美權重位高,還有個女兒是皇帝趙光義恩寵的西宮娘娘,時不時吹吹枕邊風,顛倒黑白。這讓楊六郎的訴狀石沉大海,楊家是有冤難伸,有仇難報!

所幸有雙天官寇準出山,設下陰陽妙計誘得潘仁美吐出殘害忠良的罪行口供,最終在鐵證如山前,潘仁美被包青天的虎頭鍘鍘於堂下,為楊家將報得大仇,忠良終於昭雪冤屈,惡賊得以法辦!

隱隱的,潘美彷彿在地府一聲聲呼喊,“我冤枉啊,我比楊家將還要冤啊!想那楊家將雖從北漢投我大宋,為大宋守疆戍邊,確實勞苦功高。可我潘美,對大宋忠心不二,從太祖陳橋兵變時就一直侍隨左右,一生南征北討出生入死,從無害楊家之心,怎能說我殘害楊家?請大家不要為評書所誤啊!”

我們先不理潘美來自地府的吶喊,看看真實的潘仁美又是怎樣的。

公元960年,潘美跟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趙匡胤黃袍加身,逼宮成功後,趙匡胤不好處置前周主柴榮的兒子紀王時,潘美主動提出收紀王為義子,為太祖解了憂,既避免了舊主柴榮子孫遭到殺戮,也得以保全太祖仁厚之名。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命潘美先行去見當時的大周執政大臣,這宣使風險極大,隨時會被殺,但潘美不辱使命,得以召諭天下,大周禪位。李重進在揚州叛亂,趙匡胤親自征伐,任潘美為行營都監,協助石守信用兵,平定揚州後,潘美留任為巡檢,行使鎮撫之事,因功授泰州團練使。在任漳州防禦使時,幾次率兵擊敗南漢的進犯,剿滅溪峒蠻獠等族的騷擾,安民衛土。

公元970年,宋太祖命潘美征伐南漢,潘美率兵一路攻城拔寨長驅直入,最終攻入廣州滅亡南漢,並擒獲南漢後主押送至開封。

公元974年,趙匡胤開始征伐南唐,潘美與曹彬領命前行,潘美從秦淮一路殺至採石磯,攻破金陵,俘獲南唐後主李煜。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征伐北漢,任潘美為北部都招討,在平定北漢時,潘美被任命三交都部署,戒防契丹。在巡視代州時(今山西代縣),一萬多遼兵來犯,潘美率軍進擊,大破遼軍,被封為代國公。

公元986年,趙光義開始北伐契丹,想要奪回燕雲十六州,命曹彬、潘美、崔彥進率兵分三路北伐。西路的潘美率兵先拿下十六州里的寰州(山西朔州東)、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但是由於中路的曹彬和東路的崔彥進都出師不力,造成戰略上失去優勢,而西路軍也將面臨被遼軍包圍的風險,不得已,宋太宗下令潘美停止繼續進攻,把所取四州的百姓全都遷回宋境,並令潘美率兵護送。而此時的遼國蕭太后派10多萬遼軍也開始反攻。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於是,在護送百姓撤退的途中出現了爭議的一幕,這一幕也被評書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誇張、編改等等變成了潘楊之爭。其實,這事件的主角應是監軍王侁和楊業,在撤退中,楊業曾建言,遼兵現勢大士旺,現不能正面與之力敵,我們的任務是先護得百姓先撤回。在路上打打埋伏騷擾下遼軍,讓他們不敢大膽追來就可以了。而作為監軍的王侁盲目自大,他反駁楊業,我軍現幾萬大軍在手,何必對遼軍如此畏縮膽怯,自當直面迎戰。將軍不是被稱為楊無敵嗎,為何如此畏戰,莫非有其他心思?楊業本是從北漢投降過來的降將,被王侁這一夾槍帶棒的嘲諷還暗指有異心,只得出戰以證清白。他率兵出發前對潘美說,我這次出戰肯定會失敗,他指著陳家峪口說,只希望將軍能率兵埋伏在這裡接應我,不然,我部肯定會被遼軍全被殲滅。說完便率部出發。

果然,在與遼軍的征戰中被擊敗,楊業率殘兵撤到陳家峪口時,卻發現說好的後援部隊此時一個不見。原來,潘美眾人在楊業走後,便在陳家峪口布下伏兵,但等了很久都不見楊業回來,於是就撤軍先走了。楊業只得率殘部拼命奮戰,最終全軍覆滅,他也受傷被俘,最後絕食而死!

在楊業之死上,潘美肯定是有責任的,但他不是主要責任人,作為監軍的王侁是首要責任。在重文輕武的宋朝,作為隨軍的監軍,其權力是相當大的,即使是一軍主帥有時也難拂其意,這從宋太宗對兩人的處罰上也可知一二。宋太宗在聽聞楊業之死後大是悲痛,把潘美連降三級,貶為檢校太保,王侁則被撤職流放。若不是太祖留有祖訓,不得殺士大夫和上書進言者,相信王侁就得挨刀了。

潘美終其一生,對大宋忠心耿耿,與太祖的關係深厚,趙匡胤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就潘美沒受影響,其他將領都去享安樂去了,而藩美仍然還手握重兵南征北討。

其實,藩美在率兵打仗的軍事能力是在曹彬之上的,說他是北宋開國第一將也不為過。但曹彬勝就勝在做人上,若不是曹彬會做人,這次籌備良久的北伐因他的失誤導致前功盡棄功虧一簣,被迫全面撤軍。這麼大的損失換個人早就受到嚴重處罰了,可曹彬還朝後卻瞭然無事。

如果宋太宗第一次北伐任用潘美為主帥而不是曹彬,相信會是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次北伐是有極大可能拿下燕雲十六州的,也會讓北宋免遭因痛失燕雲十六州而終其一朝都深受此困,還落得一弱宋之名。失去這次最好的時機後,已再無機會。

此次風波過後,沒幾年,藩美於公元991年被加同平章事,隨後幾個月就死了。宋太宗贈中書令,諡武惠,在宋真宗時追封鄭王。從死後所享封號待遇,藩美還是深受宋廷厚愛的。

蒙冤指數第二位,狄青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熟知宋史的都有種感慨,那就是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北宋是名相雲集,什麼趙普、范仲淹、王安石、文彥博、韓琦、司馬光…...一說一大堆,可是要說起北宋的名將來,除了建國時出現的一批,過後再難找到能稱之為名將的,而狄青就是在這片荒地裡難得長出的能稱之為名將的人物。

同藩美一樣,狄青也深受楊家將之苦,評書裡,狄青成為一奸臣處處與楊家將做對。楊金花在打擂奪帥印時傷了狄青之子,狄青設計陷害楊文廣成為背叛朝廷的亂臣賊子。可嘆狄青只能說,老夫心裡苦啊!

實則上,狄青出身貧寒,在16歲時就進軍隊當兵,作戰驍勇而多謀,憑戰功從小兵一路升級,在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狄青成為延州指揮使。這時的北宋邊境一直不安寧,屢次遭受西夏侵犯,擔任前線指揮官的狄青作戰勇敢,常常衝鋒在前,在四年作戰中,共打了25場仗。由於他臉上有刺字,上陣時常戴一青銅面具,又故意披頭散髮,西夏兵見之驚為天神而常常聞風而逃。在狄青的率領下,一改宋軍羸弱的形象,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滅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臣服西夏的部落,焚燒西夏儲備的婁萬石糧食,收繳帳篷2300頂,俘虜5700餘人。為防止西夏反攻,狄青還修建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等城堡,扼住了西夏進攻的要害之路。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由於狄青作戰英勇,戰功出眾,受到了范仲淹和韓琦等重臣的賞識。范仲淹還教他讀左氏春秋,讓他明白古代名將的兵法。有朝中大佬賞識,又新學了軍事本領,狄青此後率兵更是驍勇無敵,屢獲戰功,官位也升得飛快,一路升到樞密副使,這相當於今天的軍委副主席。

狄青鎮守西北時,讓西夏人不敢再來侵犯,即便後來西夏的建國皇帝李元昊此時也只得夾著尾巴做人,不敢輕舉妄動。

皇佑5年(公元1053年),廣西的蠻族依智高叛亂,當地官軍圍剿無力,屢戰無功,依智高的勢力越來越大,氣焰甚是囂張。從西北調回朝中好久沒帶兵的狄青就要求宋仁宗讓自己去平叛。宋仁宗被廣西叛亂搞得焦頭爛額,只得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率兵出征。

狄青趕到前線先整飭軍紀,斬殺了不服軍令,因擅自出戰而大敗的廣西鈐轄陳曙和殿直袁用。狄青率軍用多變的謀略輕鬆就擊敗了依智高,收復被叛軍佔領的土地,維護了國土完整。取得勝利的狄青回到朝中,復任樞密副使,然後升任樞密使,副職變正職,也足見宋仁宗此時對他寵信有加。

但北宋的重弊就是重文輕武,一眾文臣見到狄青一介武夫獲此殊榮,便紛紛心生嫉妒,於是詆譭狄青的奏摺像雪片一樣飛向宋仁宗,開始宋仁宗不予理睬,對狄青仍然信任。但這時,一名重量級人物出手了,相信,這不是大家想見到的名字,但就是他,毀了一代名將,狄青也因此永遠的離開了樞密使,也離開了軍隊,被外放出任陳州知州,最終抑鬱而死。一手導演這出悲劇的這個人就是一代文豪歐陽修,這個人雖是文豪卻進化不掉文人通常長的小尾巴,沒辦法,這是文人固有的東西。這也難怪在他與人因黨爭生隙時,被人攻訐是個爬灰佬,淪為千古笑料。這也算是他對狄青刻薄的一個報應吧!

生在北宋的武將是痛苦的,你縱然在沙場上拼死為國百戰百勝,擊敗敵軍的千軍萬馬,卻常常敵不過朝中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文人!

狄青也甚是可憐,生前被一幫文人所欺,身後又被說書人所誣,以致以訛傳訛,被一代代人唾棄,一代忠臣良將也就只能求個問心無愧了!

因評書流傳而蒙冤極深的還有蘇定芳、李道宗,在隋唐演義、羅通掃北及薛丁山徵西里,蘇定方就是一個罪大惡極惡貫滿盈的大反派。

"

評書又稱說書,是我國一項歷史久遠的傳統表演藝術,是曲藝寶庫裡一枚璀璨的明珠。

評書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高度,市井文化相當繁榮時才誕生和發展起來的。評書是供人們在休閒時消遣的娛樂藝術。它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只有人們有錢有閒了才會有閒情逸致聽說書人表演。據考證,評書起源於北宋,這是由於北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安定,這些基礎條件都為評書的誕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仔細觀察清明上河圖也能發現,畫中有一說書人正在表演說書。

說書的內容開始是講故事、說笑話、講傳奇,然後發展到把前朝的歷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進行演義,為了增加說書的趣味性,讓人物角色的形象也更豐滿,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更是通過虛構人物和編撰故事等藝術手段來達到高潮。這也讓評書傳承經久不衰,直到今天還被人們喜愛!

相信許多人的歷史知識更多是從聽評書中得來,想想那些年聽著單田芳、袁闊成、田連元、劉蘭芳等大師們精彩的評書播講時,如痴如醉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讓人慾罷不能,恨不得下一秒就是明天,又能接著聽精彩的故事。

一切彷彿就是昨天。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眼前飄過,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楊家將、岳飛傳、水滸傳、大明英烈等等精彩的評書太多太多。在這些精彩的評書裡,當聽到英雄含冤落難時我們義憤填膺、潸然流淚,恨皇帝瞎眼老天不公;當聽到奸臣小人得意猖狂時。我們怒火中燒,恨得咬牙切齒,真想能一刀殺之而後快。那麼,這些曾讓我們恨得牙癢的奸臣賊子裡有多少是被評書誤導,真正冤深似海的呢?他們心裡又是不是比黃連還苦呢?

下面,就一一為他們掀起歷史的面紗,揭開評書的黑蓋,為這些真正的忠臣英雄人物們昭雪洗冤,安撫下他們近千年來遭受人們一代代的唾棄、怒罵而飽受摧殘的心!

按評書的影響力來列出各位歷史人物的蒙冤順序。

首當其衝,第一位潘美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擔起潘美,估計有許多人會一臉茫然,潘美?誰是潘美,潘美是誰?但說起他的別名潘仁美,估計大家就全都釋然了,原來是他啊!這個挨千刀的,因為他,害得忠貞衛國的楊家將家破人亡,偌大一個楊家原本人丁興旺,卻只餘一門寡婦。因為他故意停兵不救,讓老令公楊繼業碰死李陵碑,把拼死殺出重圍討求援兵的楊七郎吊在高杆上亂箭射成刺蝟,還派兵四處堵截,差點讓楊六郎有國難回,不得以喬裝改扮才逃回天波府……潘仁美實在是罪孽滔天罄竹難書!楊六郎在撿回一命後,寫下一紙訴狀控訴潘仁美所犯惡行,要求朝廷治潘仁美的罪以雪楊家的冤屈。但潘仁美權重位高,還有個女兒是皇帝趙光義恩寵的西宮娘娘,時不時吹吹枕邊風,顛倒黑白。這讓楊六郎的訴狀石沉大海,楊家是有冤難伸,有仇難報!

所幸有雙天官寇準出山,設下陰陽妙計誘得潘仁美吐出殘害忠良的罪行口供,最終在鐵證如山前,潘仁美被包青天的虎頭鍘鍘於堂下,為楊家將報得大仇,忠良終於昭雪冤屈,惡賊得以法辦!

隱隱的,潘美彷彿在地府一聲聲呼喊,“我冤枉啊,我比楊家將還要冤啊!想那楊家將雖從北漢投我大宋,為大宋守疆戍邊,確實勞苦功高。可我潘美,對大宋忠心不二,從太祖陳橋兵變時就一直侍隨左右,一生南征北討出生入死,從無害楊家之心,怎能說我殘害楊家?請大家不要為評書所誤啊!”

我們先不理潘美來自地府的吶喊,看看真實的潘仁美又是怎樣的。

公元960年,潘美跟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趙匡胤黃袍加身,逼宮成功後,趙匡胤不好處置前周主柴榮的兒子紀王時,潘美主動提出收紀王為義子,為太祖解了憂,既避免了舊主柴榮子孫遭到殺戮,也得以保全太祖仁厚之名。

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命潘美先行去見當時的大周執政大臣,這宣使風險極大,隨時會被殺,但潘美不辱使命,得以召諭天下,大周禪位。李重進在揚州叛亂,趙匡胤親自征伐,任潘美為行營都監,協助石守信用兵,平定揚州後,潘美留任為巡檢,行使鎮撫之事,因功授泰州團練使。在任漳州防禦使時,幾次率兵擊敗南漢的進犯,剿滅溪峒蠻獠等族的騷擾,安民衛土。

公元970年,宋太祖命潘美征伐南漢,潘美率兵一路攻城拔寨長驅直入,最終攻入廣州滅亡南漢,並擒獲南漢後主押送至開封。

公元974年,趙匡胤開始征伐南唐,潘美與曹彬領命前行,潘美從秦淮一路殺至採石磯,攻破金陵,俘獲南唐後主李煜。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征伐北漢,任潘美為北部都招討,在平定北漢時,潘美被任命三交都部署,戒防契丹。在巡視代州時(今山西代縣),一萬多遼兵來犯,潘美率軍進擊,大破遼軍,被封為代國公。

公元986年,趙光義開始北伐契丹,想要奪回燕雲十六州,命曹彬、潘美、崔彥進率兵分三路北伐。西路的潘美率兵先拿下十六州里的寰州(山西朔州東)、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但是由於中路的曹彬和東路的崔彥進都出師不力,造成戰略上失去優勢,而西路軍也將面臨被遼軍包圍的風險,不得已,宋太宗下令潘美停止繼續進攻,把所取四州的百姓全都遷回宋境,並令潘美率兵護送。而此時的遼國蕭太后派10多萬遼軍也開始反攻。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於是,在護送百姓撤退的途中出現了爭議的一幕,這一幕也被評書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誇張、編改等等變成了潘楊之爭。其實,這事件的主角應是監軍王侁和楊業,在撤退中,楊業曾建言,遼兵現勢大士旺,現不能正面與之力敵,我們的任務是先護得百姓先撤回。在路上打打埋伏騷擾下遼軍,讓他們不敢大膽追來就可以了。而作為監軍的王侁盲目自大,他反駁楊業,我軍現幾萬大軍在手,何必對遼軍如此畏縮膽怯,自當直面迎戰。將軍不是被稱為楊無敵嗎,為何如此畏戰,莫非有其他心思?楊業本是從北漢投降過來的降將,被王侁這一夾槍帶棒的嘲諷還暗指有異心,只得出戰以證清白。他率兵出發前對潘美說,我這次出戰肯定會失敗,他指著陳家峪口說,只希望將軍能率兵埋伏在這裡接應我,不然,我部肯定會被遼軍全被殲滅。說完便率部出發。

果然,在與遼軍的征戰中被擊敗,楊業率殘兵撤到陳家峪口時,卻發現說好的後援部隊此時一個不見。原來,潘美眾人在楊業走後,便在陳家峪口布下伏兵,但等了很久都不見楊業回來,於是就撤軍先走了。楊業只得率殘部拼命奮戰,最終全軍覆滅,他也受傷被俘,最後絕食而死!

在楊業之死上,潘美肯定是有責任的,但他不是主要責任人,作為監軍的王侁是首要責任。在重文輕武的宋朝,作為隨軍的監軍,其權力是相當大的,即使是一軍主帥有時也難拂其意,這從宋太宗對兩人的處罰上也可知一二。宋太宗在聽聞楊業之死後大是悲痛,把潘美連降三級,貶為檢校太保,王侁則被撤職流放。若不是太祖留有祖訓,不得殺士大夫和上書進言者,相信王侁就得挨刀了。

潘美終其一生,對大宋忠心耿耿,與太祖的關係深厚,趙匡胤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就潘美沒受影響,其他將領都去享安樂去了,而藩美仍然還手握重兵南征北討。

其實,藩美在率兵打仗的軍事能力是在曹彬之上的,說他是北宋開國第一將也不為過。但曹彬勝就勝在做人上,若不是曹彬會做人,這次籌備良久的北伐因他的失誤導致前功盡棄功虧一簣,被迫全面撤軍。這麼大的損失換個人早就受到嚴重處罰了,可曹彬還朝後卻瞭然無事。

如果宋太宗第一次北伐任用潘美為主帥而不是曹彬,相信會是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次北伐是有極大可能拿下燕雲十六州的,也會讓北宋免遭因痛失燕雲十六州而終其一朝都深受此困,還落得一弱宋之名。失去這次最好的時機後,已再無機會。

此次風波過後,沒幾年,藩美於公元991年被加同平章事,隨後幾個月就死了。宋太宗贈中書令,諡武惠,在宋真宗時追封鄭王。從死後所享封號待遇,藩美還是深受宋廷厚愛的。

蒙冤指數第二位,狄青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熟知宋史的都有種感慨,那就是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北宋是名相雲集,什麼趙普、范仲淹、王安石、文彥博、韓琦、司馬光…...一說一大堆,可是要說起北宋的名將來,除了建國時出現的一批,過後再難找到能稱之為名將的,而狄青就是在這片荒地裡難得長出的能稱之為名將的人物。

同藩美一樣,狄青也深受楊家將之苦,評書裡,狄青成為一奸臣處處與楊家將做對。楊金花在打擂奪帥印時傷了狄青之子,狄青設計陷害楊文廣成為背叛朝廷的亂臣賊子。可嘆狄青只能說,老夫心裡苦啊!

實則上,狄青出身貧寒,在16歲時就進軍隊當兵,作戰驍勇而多謀,憑戰功從小兵一路升級,在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狄青成為延州指揮使。這時的北宋邊境一直不安寧,屢次遭受西夏侵犯,擔任前線指揮官的狄青作戰勇敢,常常衝鋒在前,在四年作戰中,共打了25場仗。由於他臉上有刺字,上陣時常戴一青銅面具,又故意披頭散髮,西夏兵見之驚為天神而常常聞風而逃。在狄青的率領下,一改宋軍羸弱的形象,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滅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臣服西夏的部落,焚燒西夏儲備的婁萬石糧食,收繳帳篷2300頂,俘虜5700餘人。為防止西夏反攻,狄青還修建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等城堡,扼住了西夏進攻的要害之路。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由於狄青作戰英勇,戰功出眾,受到了范仲淹和韓琦等重臣的賞識。范仲淹還教他讀左氏春秋,讓他明白古代名將的兵法。有朝中大佬賞識,又新學了軍事本領,狄青此後率兵更是驍勇無敵,屢獲戰功,官位也升得飛快,一路升到樞密副使,這相當於今天的軍委副主席。

狄青鎮守西北時,讓西夏人不敢再來侵犯,即便後來西夏的建國皇帝李元昊此時也只得夾著尾巴做人,不敢輕舉妄動。

皇佑5年(公元1053年),廣西的蠻族依智高叛亂,當地官軍圍剿無力,屢戰無功,依智高的勢力越來越大,氣焰甚是囂張。從西北調回朝中好久沒帶兵的狄青就要求宋仁宗讓自己去平叛。宋仁宗被廣西叛亂搞得焦頭爛額,只得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率兵出征。

狄青趕到前線先整飭軍紀,斬殺了不服軍令,因擅自出戰而大敗的廣西鈐轄陳曙和殿直袁用。狄青率軍用多變的謀略輕鬆就擊敗了依智高,收復被叛軍佔領的土地,維護了國土完整。取得勝利的狄青回到朝中,復任樞密副使,然後升任樞密使,副職變正職,也足見宋仁宗此時對他寵信有加。

但北宋的重弊就是重文輕武,一眾文臣見到狄青一介武夫獲此殊榮,便紛紛心生嫉妒,於是詆譭狄青的奏摺像雪片一樣飛向宋仁宗,開始宋仁宗不予理睬,對狄青仍然信任。但這時,一名重量級人物出手了,相信,這不是大家想見到的名字,但就是他,毀了一代名將,狄青也因此永遠的離開了樞密使,也離開了軍隊,被外放出任陳州知州,最終抑鬱而死。一手導演這出悲劇的這個人就是一代文豪歐陽修,這個人雖是文豪卻進化不掉文人通常長的小尾巴,沒辦法,這是文人固有的東西。這也難怪在他與人因黨爭生隙時,被人攻訐是個爬灰佬,淪為千古笑料。這也算是他對狄青刻薄的一個報應吧!

生在北宋的武將是痛苦的,你縱然在沙場上拼死為國百戰百勝,擊敗敵軍的千軍萬馬,卻常常敵不過朝中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文人!

狄青也甚是可憐,生前被一幫文人所欺,身後又被說書人所誣,以致以訛傳訛,被一代代人唾棄,一代忠臣良將也就只能求個問心無愧了!

因評書流傳而蒙冤極深的還有蘇定芳、李道宗,在隋唐演義、羅通掃北及薛丁山徵西里,蘇定方就是一個罪大惡極惡貫滿盈的大反派。

被評書抹黑,為藝術而做出犧牲的忠臣名將們心裡有多苦

先是放冷箭射死羅藝,又設計把羅成誘進淤河裡亂箭穿身,蘇家和羅家成為解不開的死對頭。在羅通掃北里處處謀害羅通,最後被羅通剖腹掏心而死。而他的子女外逃番邦繼續與大唐為敵,在薛丁山徵西里,他的閨女和兒子蘇寶同殺死了秦瓊的兒子秦懷玉和蔚遲敬德的兩個兒子,最後被薛丁山所殺,算是徹底滅了蘇氏一家,而李道過則成為陷害白袍小將薛仁貴的奸臣。

真實的蘇定方則是為大唐盡忠到死的名將,蘇定方年少時便驍勇多力,早年先後輾轉在竇建德、劉黑闥手下效力,後來歸順唐朝。

貞觀4年(公元630年)跟隨李靖征討東突厥,因戰功被封為左武侯中郎將。在永徽6年(公元655年),高句麗作亂進攻新羅,唐高宗李冶派蘇定方和程名振率軍征伐高句麗援救新羅,大敗高句麗軍,殺俘1千餘人。因功被授右屯衛將軍,拜臨清縣公。顯慶二年(公元957年)唐高宗李冶準備征伐西突厥,如果說滅東突厥時蘇定方還是李靖手下一打雜將領,征伐西突厥時蘇定方已經是全軍主帥。蘇定方被任命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率軍一路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只用一年多時間,在公元658年就滅亡了西突厥,隨後幾年裡,蘇定方繼續深耕西域,公元659年大敗吐番,同年征討西域及中亞一些部落作亂,在660年徹底平定。班師回朝後被授於右吾衛大將軍。

在公元661年,唐高宗李冶對原屬西突厥勢力範圍內的蔥嶺以西諸侯國進行大規模的建制行政區劃,唐朝西部疆域達至鹹海(今稱裡海)為歷朝鼎峰。公元660年,蘇定芳又率軍平定百濟,擒獲百濟國王及一眾王室成員及大臣,押送回長安。公元661年唐高宗命蘇定方征伐高句麗,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由於負責糧草的新羅未能及時送上糧草,而錯過最好的進攻時機,只得無奈退兵。

蘇定方一生南征北討,為大唐擁有廣闊疆域立下汗馬功勞,最後病逝在再次征伐吐谷渾的前線上,實乃馬革裹屍還。

被評書帶歪節奏的遠不止上述幾人,他們只是其中的幾個典型人物。我們在享受評書精彩故事情節時,要清楚評書只是一種娛樂形式,其中的故事情節更多是戲說和為了藝術塑造而刻意的編造,萬萬不能信以為真。要認知歷史人物還是要通過正史來了解,以免犯下認知上的謬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