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


"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的時間》一書封面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年 7 月出版

一、作家的"提衣人"

其實,這所謂滾滾向前的時代還是會殄滅很多美好的事情,它們消失了真是很可惜。

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作家會遇到的去文學雜誌社"修改作品"的事情,餘華曾回憶過他去《收穫》雜誌修改小說的經歷,當時真是所謂的"責編管理"制度,作家在修改作品期間相當於被"借調"到雜誌社,吃住都要被責編管起來的,所以他說當年年輕的編輯程永新(現在《收穫》的主編)帶著他吃遍了雜誌社附近的小飯館 …… 所以這樣,是因為編輯們信奉著"好作品除了寫之外,也是改出來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最後都是這樣完稿的。

還是用"美好"這個詞,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幕,時至今日我不知全國還剩哪家雜誌社還能堅持這樣做?很可能已經全部絕跡了,其實它應該作為一種行業"古風"而被保留 ……

當年很多作家能成就後來的一番文字功業,獲得讀者的尊敬,真的是應該感謝當初那些發現他們作品,並把他們扶上馬並送了一程的編輯們,用程永新的話講就是作家的"提衣人" ……

這種事情在當年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作家路遙也是如此,在 1980 年他就享受過此種待遇。彼時並不為世人所知的路遙寫了一箇中篇叫《驚心動魄的一幕》,在 1978 年到 1980 年間被全國各大文學刊物幾乎退稿了一遍,絕望之餘事情又有了反轉,他接到《當代》雜誌的消息,說:主編秦兆陽看過稿子,請路遙來北京改小說。

於是路遙跑去北京,在人文社裡改稿子,秦兆陽是和路遙從情節、敘事到人物談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看法的,有人會問編輯這樣做是不是干涉創作了,筆者也是編輯出身,編輯就是要做好一篇文字和正式出版物之間的接洽人,有的作家很有靈性,但他本身不懂出版物的體例,那就非常需要編輯及時的斧正,這一點是常識 ……

於是,路遙就在出版社裡"管吃管住"地改了二十多天稿子,這是何其溫暖的生命經歷?今天各種便利的通訊手段,已經讓編輯和作者間溝通極為便利,可這一切背後所褫奪的"溫暖的生命經歷"又何處尋覓?惟其如此,路遙把秦兆陽稱為他的文學"教父",更是直接說過這樣的話"秦兆陽等於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導和幫助我走入文學的隊列"。

最終,《驚魂動魄的一幕》得以發表,並獲得了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從被拒到得獎,這是個大悲大喜的過程,路遙"初試啼音"如此,而這也像"讖語"一樣預示的他的人生。


"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的時間》一書封面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年 7 月出版

一、作家的"提衣人"

其實,這所謂滾滾向前的時代還是會殄滅很多美好的事情,它們消失了真是很可惜。

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作家會遇到的去文學雜誌社"修改作品"的事情,餘華曾回憶過他去《收穫》雜誌修改小說的經歷,當時真是所謂的"責編管理"制度,作家在修改作品期間相當於被"借調"到雜誌社,吃住都要被責編管起來的,所以他說當年年輕的編輯程永新(現在《收穫》的主編)帶著他吃遍了雜誌社附近的小飯館 …… 所以這樣,是因為編輯們信奉著"好作品除了寫之外,也是改出來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最後都是這樣完稿的。

還是用"美好"這個詞,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幕,時至今日我不知全國還剩哪家雜誌社還能堅持這樣做?很可能已經全部絕跡了,其實它應該作為一種行業"古風"而被保留 ……

當年很多作家能成就後來的一番文字功業,獲得讀者的尊敬,真的是應該感謝當初那些發現他們作品,並把他們扶上馬並送了一程的編輯們,用程永新的話講就是作家的"提衣人" ……

這種事情在當年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作家路遙也是如此,在 1980 年他就享受過此種待遇。彼時並不為世人所知的路遙寫了一箇中篇叫《驚心動魄的一幕》,在 1978 年到 1980 年間被全國各大文學刊物幾乎退稿了一遍,絕望之餘事情又有了反轉,他接到《當代》雜誌的消息,說:主編秦兆陽看過稿子,請路遙來北京改小說。

於是路遙跑去北京,在人文社裡改稿子,秦兆陽是和路遙從情節、敘事到人物談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看法的,有人會問編輯這樣做是不是干涉創作了,筆者也是編輯出身,編輯就是要做好一篇文字和正式出版物之間的接洽人,有的作家很有靈性,但他本身不懂出版物的體例,那就非常需要編輯及時的斧正,這一點是常識 ……

於是,路遙就在出版社裡"管吃管住"地改了二十多天稿子,這是何其溫暖的生命經歷?今天各種便利的通訊手段,已經讓編輯和作者間溝通極為便利,可這一切背後所褫奪的"溫暖的生命經歷"又何處尋覓?惟其如此,路遙把秦兆陽稱為他的文學"教父",更是直接說過這樣的話"秦兆陽等於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導和幫助我走入文學的隊列"。

最終,《驚魂動魄的一幕》得以發表,並獲得了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從被拒到得獎,這是個大悲大喜的過程,路遙"初試啼音"如此,而這也像"讖語"一樣預示的他的人生。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作家路遙


二 最後陪在路遙身邊的人

說到路遙,最近讀到一本有關他的傳記類的新書《路遙的時間》,此書還有個副題——見證路遙最後的日子,由作家航宇著作完成。看完此書筆者覺得有一位讀者的評價非常到位——作家眼中的作家,沒有蕭紅我們不會覺得魯迅會關注別人的服裝搭配,沒有楊絳我們不會知道錢鍾書這個文化泰斗可愛起來能像"巨嬰" ……

生命是一場無法回放的絕版電影,還好有人見證。航宇是路遙的摯友、老鄉,一直陪他走完生命的最後兩年,所以他能寫出路遙不為人所知的一面,本文將側重於《平凡的世界》創作的前前後後。

作者航宇是清澗作家是路遙的同鄉,還有一個叫遠村的詩人,他們在路遙生病期間出於對文學的敬畏出於對路遙的熱愛,義務承擔了照顧他的的責任,這一點很讓人感動。

其實兩個青年人當年在陝西省作協裡是沒編制的,他們在作協裡的工作完全是出自對於文學的敬仰。筆者也有這樣的朋友,小說寫得很好,想在作協工作,可是沒編制,但他還是泡在那裡,在那裡平時做寫作、編輯、接待等諸多工作,比真正作協編制的人可能還能幹呢。筆者非常佩服這樣的人,他們面對文學所生出的虔誠,真是讓人感動。

特別是如航宇者,能在路遙身邊陪伴路遙、伺候路遙、最後送走路遙,完整歷經了路遙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人,幾乎惟一。


"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的時間》一書封面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年 7 月出版

一、作家的"提衣人"

其實,這所謂滾滾向前的時代還是會殄滅很多美好的事情,它們消失了真是很可惜。

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作家會遇到的去文學雜誌社"修改作品"的事情,餘華曾回憶過他去《收穫》雜誌修改小說的經歷,當時真是所謂的"責編管理"制度,作家在修改作品期間相當於被"借調"到雜誌社,吃住都要被責編管起來的,所以他說當年年輕的編輯程永新(現在《收穫》的主編)帶著他吃遍了雜誌社附近的小飯館 …… 所以這樣,是因為編輯們信奉著"好作品除了寫之外,也是改出來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最後都是這樣完稿的。

還是用"美好"這個詞,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幕,時至今日我不知全國還剩哪家雜誌社還能堅持這樣做?很可能已經全部絕跡了,其實它應該作為一種行業"古風"而被保留 ……

當年很多作家能成就後來的一番文字功業,獲得讀者的尊敬,真的是應該感謝當初那些發現他們作品,並把他們扶上馬並送了一程的編輯們,用程永新的話講就是作家的"提衣人" ……

這種事情在當年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作家路遙也是如此,在 1980 年他就享受過此種待遇。彼時並不為世人所知的路遙寫了一箇中篇叫《驚心動魄的一幕》,在 1978 年到 1980 年間被全國各大文學刊物幾乎退稿了一遍,絕望之餘事情又有了反轉,他接到《當代》雜誌的消息,說:主編秦兆陽看過稿子,請路遙來北京改小說。

於是路遙跑去北京,在人文社裡改稿子,秦兆陽是和路遙從情節、敘事到人物談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看法的,有人會問編輯這樣做是不是干涉創作了,筆者也是編輯出身,編輯就是要做好一篇文字和正式出版物之間的接洽人,有的作家很有靈性,但他本身不懂出版物的體例,那就非常需要編輯及時的斧正,這一點是常識 ……

於是,路遙就在出版社裡"管吃管住"地改了二十多天稿子,這是何其溫暖的生命經歷?今天各種便利的通訊手段,已經讓編輯和作者間溝通極為便利,可這一切背後所褫奪的"溫暖的生命經歷"又何處尋覓?惟其如此,路遙把秦兆陽稱為他的文學"教父",更是直接說過這樣的話"秦兆陽等於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導和幫助我走入文學的隊列"。

最終,《驚魂動魄的一幕》得以發表,並獲得了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從被拒到得獎,這是個大悲大喜的過程,路遙"初試啼音"如此,而這也像"讖語"一樣預示的他的人生。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作家路遙


二 最後陪在路遙身邊的人

說到路遙,最近讀到一本有關他的傳記類的新書《路遙的時間》,此書還有個副題——見證路遙最後的日子,由作家航宇著作完成。看完此書筆者覺得有一位讀者的評價非常到位——作家眼中的作家,沒有蕭紅我們不會覺得魯迅會關注別人的服裝搭配,沒有楊絳我們不會知道錢鍾書這個文化泰斗可愛起來能像"巨嬰" ……

生命是一場無法回放的絕版電影,還好有人見證。航宇是路遙的摯友、老鄉,一直陪他走完生命的最後兩年,所以他能寫出路遙不為人所知的一面,本文將側重於《平凡的世界》創作的前前後後。

作者航宇是清澗作家是路遙的同鄉,還有一個叫遠村的詩人,他們在路遙生病期間出於對文學的敬畏出於對路遙的熱愛,義務承擔了照顧他的的責任,這一點很讓人感動。

其實兩個青年人當年在陝西省作協裡是沒編制的,他們在作協裡的工作完全是出自對於文學的敬仰。筆者也有這樣的朋友,小說寫得很好,想在作協工作,可是沒編制,但他還是泡在那裡,在那裡平時做寫作、編輯、接待等諸多工作,比真正作協編制的人可能還能幹呢。筆者非常佩服這樣的人,他們面對文學所生出的虔誠,真是讓人感動。

特別是如航宇者,能在路遙身邊陪伴路遙、伺候路遙、最後送走路遙,完整歷經了路遙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人,幾乎惟一。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


三 《普通人的道路》是《平凡的世界》最初的名字

其實,《平凡的世界》在最初創作時叫《普通人的道路》,這個名字看上去"蘇派"文學的味道還比較濃重,很一般。而且《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創作完畢後,路遙遭遇了一個不小的尷尬。

之前的中篇小說《人生》特別是在同名電影公映後,讓他聲名鵲起,本以為由此在文壇與出版界確立地位,起碼在文學雜誌領域和圖書出版領域應該獲得垂青,可現實卻不那麼美好。

《平凡的世界》在創作完第一部時,他希望能在著名的《當代》雜誌上首先發表,前面說了秦兆陽找路遙去改稿的就是《當代》,那裡一直是路遙展示他文學創作的"福地",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 , 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當代》這次沒有張開懷抱,甚至是沒給好臉——今天的文學雜誌社,有名家投稿肯定是要發的,編輯者遵循的是(名家)要對自己作品負責的原則——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依然有編輯直接把名家的稿子退回去的事兒發生,也算某些遺風的留存。

《當代》雜誌社的這位編輯說作品沒達到他想要的深度和高度,甚至覺得這部小說並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那麼想要在《當代》發表,也就不可能了。

小說被退稿對路遙來講無疑是當頭棒喝,他沒有想到自己滿腔激情、雄心勃勃創作出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一開頭就遭受這麼大的挫折,因為還涉及後面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寫作,他是真想從外界汲取一些力量,但願望和現實完全是南轅北轍的。

後來作家出版社的編輯又到西安組稿,路遙又惴惴不安地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到這位編輯手中,比較不幸的是這位編輯和《當代》雜誌的編輯感覺差不多,覺得小說的手法陳舊題材一般,也不符合當時的潮流,就把稿子放一邊了。

路遙實在是太渴望《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能順利發表或出版以引起讀者的共鳴,並藉此安慰順利寫完後邊的部分,沒想到在專業人士那裡,這部小說竟頻頻亮起紅燈,這對路遙的內心打擊是非常殘酷的。


"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的時間》一書封面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年 7 月出版

一、作家的"提衣人"

其實,這所謂滾滾向前的時代還是會殄滅很多美好的事情,它們消失了真是很可惜。

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作家會遇到的去文學雜誌社"修改作品"的事情,餘華曾回憶過他去《收穫》雜誌修改小說的經歷,當時真是所謂的"責編管理"制度,作家在修改作品期間相當於被"借調"到雜誌社,吃住都要被責編管起來的,所以他說當年年輕的編輯程永新(現在《收穫》的主編)帶著他吃遍了雜誌社附近的小飯館 …… 所以這樣,是因為編輯們信奉著"好作品除了寫之外,也是改出來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最後都是這樣完稿的。

還是用"美好"這個詞,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幕,時至今日我不知全國還剩哪家雜誌社還能堅持這樣做?很可能已經全部絕跡了,其實它應該作為一種行業"古風"而被保留 ……

當年很多作家能成就後來的一番文字功業,獲得讀者的尊敬,真的是應該感謝當初那些發現他們作品,並把他們扶上馬並送了一程的編輯們,用程永新的話講就是作家的"提衣人" ……

這種事情在當年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作家路遙也是如此,在 1980 年他就享受過此種待遇。彼時並不為世人所知的路遙寫了一箇中篇叫《驚心動魄的一幕》,在 1978 年到 1980 年間被全國各大文學刊物幾乎退稿了一遍,絕望之餘事情又有了反轉,他接到《當代》雜誌的消息,說:主編秦兆陽看過稿子,請路遙來北京改小說。

於是路遙跑去北京,在人文社裡改稿子,秦兆陽是和路遙從情節、敘事到人物談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看法的,有人會問編輯這樣做是不是干涉創作了,筆者也是編輯出身,編輯就是要做好一篇文字和正式出版物之間的接洽人,有的作家很有靈性,但他本身不懂出版物的體例,那就非常需要編輯及時的斧正,這一點是常識 ……

於是,路遙就在出版社裡"管吃管住"地改了二十多天稿子,這是何其溫暖的生命經歷?今天各種便利的通訊手段,已經讓編輯和作者間溝通極為便利,可這一切背後所褫奪的"溫暖的生命經歷"又何處尋覓?惟其如此,路遙把秦兆陽稱為他的文學"教父",更是直接說過這樣的話"秦兆陽等於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導和幫助我走入文學的隊列"。

最終,《驚魂動魄的一幕》得以發表,並獲得了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從被拒到得獎,這是個大悲大喜的過程,路遙"初試啼音"如此,而這也像"讖語"一樣預示的他的人生。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作家路遙


二 最後陪在路遙身邊的人

說到路遙,最近讀到一本有關他的傳記類的新書《路遙的時間》,此書還有個副題——見證路遙最後的日子,由作家航宇著作完成。看完此書筆者覺得有一位讀者的評價非常到位——作家眼中的作家,沒有蕭紅我們不會覺得魯迅會關注別人的服裝搭配,沒有楊絳我們不會知道錢鍾書這個文化泰斗可愛起來能像"巨嬰" ……

生命是一場無法回放的絕版電影,還好有人見證。航宇是路遙的摯友、老鄉,一直陪他走完生命的最後兩年,所以他能寫出路遙不為人所知的一面,本文將側重於《平凡的世界》創作的前前後後。

作者航宇是清澗作家是路遙的同鄉,還有一個叫遠村的詩人,他們在路遙生病期間出於對文學的敬畏出於對路遙的熱愛,義務承擔了照顧他的的責任,這一點很讓人感動。

其實兩個青年人當年在陝西省作協裡是沒編制的,他們在作協裡的工作完全是出自對於文學的敬仰。筆者也有這樣的朋友,小說寫得很好,想在作協工作,可是沒編制,但他還是泡在那裡,在那裡平時做寫作、編輯、接待等諸多工作,比真正作協編制的人可能還能幹呢。筆者非常佩服這樣的人,他們面對文學所生出的虔誠,真是讓人感動。

特別是如航宇者,能在路遙身邊陪伴路遙、伺候路遙、最後送走路遙,完整歷經了路遙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人,幾乎惟一。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


三 《普通人的道路》是《平凡的世界》最初的名字

其實,《平凡的世界》在最初創作時叫《普通人的道路》,這個名字看上去"蘇派"文學的味道還比較濃重,很一般。而且《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創作完畢後,路遙遭遇了一個不小的尷尬。

之前的中篇小說《人生》特別是在同名電影公映後,讓他聲名鵲起,本以為由此在文壇與出版界確立地位,起碼在文學雜誌領域和圖書出版領域應該獲得垂青,可現實卻不那麼美好。

《平凡的世界》在創作完第一部時,他希望能在著名的《當代》雜誌上首先發表,前面說了秦兆陽找路遙去改稿的就是《當代》,那裡一直是路遙展示他文學創作的"福地",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 , 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當代》這次沒有張開懷抱,甚至是沒給好臉——今天的文學雜誌社,有名家投稿肯定是要發的,編輯者遵循的是(名家)要對自己作品負責的原則——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依然有編輯直接把名家的稿子退回去的事兒發生,也算某些遺風的留存。

《當代》雜誌社的這位編輯說作品沒達到他想要的深度和高度,甚至覺得這部小說並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那麼想要在《當代》發表,也就不可能了。

小說被退稿對路遙來講無疑是當頭棒喝,他沒有想到自己滿腔激情、雄心勃勃創作出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一開頭就遭受這麼大的挫折,因為還涉及後面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寫作,他是真想從外界汲取一些力量,但願望和現實完全是南轅北轍的。

後來作家出版社的編輯又到西安組稿,路遙又惴惴不安地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到這位編輯手中,比較不幸的是這位編輯和《當代》雜誌的編輯感覺差不多,覺得小說的手法陳舊題材一般,也不符合當時的潮流,就把稿子放一邊了。

路遙實在是太渴望《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能順利發表或出版以引起讀者的共鳴,並藉此安慰順利寫完後邊的部分,沒想到在專業人士那裡,這部小說竟頻頻亮起紅燈,這對路遙的內心打擊是非常殘酷的。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一書編輯李金玉


四《平凡的世界》創作之路並不平

其實,筆者在此倒是完全讚賞曹雪芹寫《紅樓夢》的狀態,雖然"舉家食粥",但卻傾注全部精力埋頭於寫作,其實,這時的曹雪芹連讀者都沒有,那些讀者都是他在心中虛擬的,是他死後才遇到的,因為古人著書一般是本人死後才付梓,所以才有後面"程高偽續"的事情,《紅樓夢》到程偉元那裡已經殘缺不全,虧他花數年之功蒐羅,要不連現在剩下的八十回可能都散逸了,最後約好友高鶚續後面的四十回,最大的目的是出版,一個相對完成的故事肯定好賣,但客觀上倒是保護了此書。

看見沒,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是沒有讀者的(敦敏、敦誠兄弟可能在《紅樓夢》創作時期就讀過,但那是一種好友間的私人行為,彼時《紅樓夢》一書也並沒有進入傳播領域)他也就不幻想從他們那裡汲取什麼力量,這樣他寫的每一個字只需面對自己,能過了自己這一關就是最好,這樣做的結果是曹雪芹的寫作沒什麼功利色彩,而越是這樣,就越能接近文學的本體,這就是單純的力量。當然這樣的世代已經過去,這裡只能做一個文學樣板加以研究,後世的作家和文人們還是希圖依靠外界的肯定來改變自己的創作命運。

後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幾經週轉落戶《花城》雜誌,終於得以發表,而單行本則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好事多磨,這樣的結果還算不錯。

其實此事中的核心人物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編輯李金玉,她到西安組稿本是衝著賈平凹的《浮躁》去的,但沒有組到《浮躁》,卻接手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她覺得自己發現了寶貝,果斷將書稿帶回北京,將從前的名字《普通人的道路》改為《平凡的世界》,層層報審,最後付梓出版。

在理論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後只有陝西和北京的評論家們給予肯定,但也有很多學者的意見不一致,甚至是嚴重的兩極分化,認為跟他過去相比,沒有根本性的突破,手法老套陳舊,沒有創新 ……

再說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李金玉,她又是一個對路遙有再造之功的人,路遙的創作歷程裡,得編輯襄助多多。她在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時,還是頗有魄力的,因為在出版第一部時是 1986 年的 6 月,而第二部預計要在 1987 年的 5 月和 1988 年交稿。

出版了第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懸在了那裡,她得對出版社和廣大讀者有所交代,她也把自己捆綁到了這部戰車上去,有點人生經歷的人,都知道這樣的預支讀者認同是存有很大風險的,事件一切看似必然的事物裡,就暗含著諸多的不可抗力,其實從後來看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後面部分時已經出現了健康問題,只是還沒到大廈崩塌的時刻。

假如路遙的健康問題恰巧出現在這一時段,那麼李金玉或許遇到多年前她的"同行"程偉元的相同的尷尬,那就是是否要找一個類似"高鶚"那樣的人出來,而將《平凡的世界》全部續完?陽光下沒有新鮮事,作為一個編輯無論是在乾隆朝還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沒有什麼不同。


"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的時間》一書封面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年 7 月出版

一、作家的"提衣人"

其實,這所謂滾滾向前的時代還是會殄滅很多美好的事情,它們消失了真是很可惜。

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作家會遇到的去文學雜誌社"修改作品"的事情,餘華曾回憶過他去《收穫》雜誌修改小說的經歷,當時真是所謂的"責編管理"制度,作家在修改作品期間相當於被"借調"到雜誌社,吃住都要被責編管起來的,所以他說當年年輕的編輯程永新(現在《收穫》的主編)帶著他吃遍了雜誌社附近的小飯館 …… 所以這樣,是因為編輯們信奉著"好作品除了寫之外,也是改出來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最後都是這樣完稿的。

還是用"美好"這個詞,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幕,時至今日我不知全國還剩哪家雜誌社還能堅持這樣做?很可能已經全部絕跡了,其實它應該作為一種行業"古風"而被保留 ……

當年很多作家能成就後來的一番文字功業,獲得讀者的尊敬,真的是應該感謝當初那些發現他們作品,並把他們扶上馬並送了一程的編輯們,用程永新的話講就是作家的"提衣人" ……

這種事情在當年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作家路遙也是如此,在 1980 年他就享受過此種待遇。彼時並不為世人所知的路遙寫了一箇中篇叫《驚心動魄的一幕》,在 1978 年到 1980 年間被全國各大文學刊物幾乎退稿了一遍,絕望之餘事情又有了反轉,他接到《當代》雜誌的消息,說:主編秦兆陽看過稿子,請路遙來北京改小說。

於是路遙跑去北京,在人文社裡改稿子,秦兆陽是和路遙從情節、敘事到人物談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看法的,有人會問編輯這樣做是不是干涉創作了,筆者也是編輯出身,編輯就是要做好一篇文字和正式出版物之間的接洽人,有的作家很有靈性,但他本身不懂出版物的體例,那就非常需要編輯及時的斧正,這一點是常識 ……

於是,路遙就在出版社裡"管吃管住"地改了二十多天稿子,這是何其溫暖的生命經歷?今天各種便利的通訊手段,已經讓編輯和作者間溝通極為便利,可這一切背後所褫奪的"溫暖的生命經歷"又何處尋覓?惟其如此,路遙把秦兆陽稱為他的文學"教父",更是直接說過這樣的話"秦兆陽等於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導和幫助我走入文學的隊列"。

最終,《驚魂動魄的一幕》得以發表,並獲得了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從被拒到得獎,這是個大悲大喜的過程,路遙"初試啼音"如此,而這也像"讖語"一樣預示的他的人生。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作家路遙


二 最後陪在路遙身邊的人

說到路遙,最近讀到一本有關他的傳記類的新書《路遙的時間》,此書還有個副題——見證路遙最後的日子,由作家航宇著作完成。看完此書筆者覺得有一位讀者的評價非常到位——作家眼中的作家,沒有蕭紅我們不會覺得魯迅會關注別人的服裝搭配,沒有楊絳我們不會知道錢鍾書這個文化泰斗可愛起來能像"巨嬰" ……

生命是一場無法回放的絕版電影,還好有人見證。航宇是路遙的摯友、老鄉,一直陪他走完生命的最後兩年,所以他能寫出路遙不為人所知的一面,本文將側重於《平凡的世界》創作的前前後後。

作者航宇是清澗作家是路遙的同鄉,還有一個叫遠村的詩人,他們在路遙生病期間出於對文學的敬畏出於對路遙的熱愛,義務承擔了照顧他的的責任,這一點很讓人感動。

其實兩個青年人當年在陝西省作協裡是沒編制的,他們在作協裡的工作完全是出自對於文學的敬仰。筆者也有這樣的朋友,小說寫得很好,想在作協工作,可是沒編制,但他還是泡在那裡,在那裡平時做寫作、編輯、接待等諸多工作,比真正作協編制的人可能還能幹呢。筆者非常佩服這樣的人,他們面對文學所生出的虔誠,真是讓人感動。

特別是如航宇者,能在路遙身邊陪伴路遙、伺候路遙、最後送走路遙,完整歷經了路遙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人,幾乎惟一。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


三 《普通人的道路》是《平凡的世界》最初的名字

其實,《平凡的世界》在最初創作時叫《普通人的道路》,這個名字看上去"蘇派"文學的味道還比較濃重,很一般。而且《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創作完畢後,路遙遭遇了一個不小的尷尬。

之前的中篇小說《人生》特別是在同名電影公映後,讓他聲名鵲起,本以為由此在文壇與出版界確立地位,起碼在文學雜誌領域和圖書出版領域應該獲得垂青,可現實卻不那麼美好。

《平凡的世界》在創作完第一部時,他希望能在著名的《當代》雜誌上首先發表,前面說了秦兆陽找路遙去改稿的就是《當代》,那裡一直是路遙展示他文學創作的"福地",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 , 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當代》這次沒有張開懷抱,甚至是沒給好臉——今天的文學雜誌社,有名家投稿肯定是要發的,編輯者遵循的是(名家)要對自己作品負責的原則——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依然有編輯直接把名家的稿子退回去的事兒發生,也算某些遺風的留存。

《當代》雜誌社的這位編輯說作品沒達到他想要的深度和高度,甚至覺得這部小說並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那麼想要在《當代》發表,也就不可能了。

小說被退稿對路遙來講無疑是當頭棒喝,他沒有想到自己滿腔激情、雄心勃勃創作出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一開頭就遭受這麼大的挫折,因為還涉及後面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寫作,他是真想從外界汲取一些力量,但願望和現實完全是南轅北轍的。

後來作家出版社的編輯又到西安組稿,路遙又惴惴不安地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到這位編輯手中,比較不幸的是這位編輯和《當代》雜誌的編輯感覺差不多,覺得小說的手法陳舊題材一般,也不符合當時的潮流,就把稿子放一邊了。

路遙實在是太渴望《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能順利發表或出版以引起讀者的共鳴,並藉此安慰順利寫完後邊的部分,沒想到在專業人士那裡,這部小說竟頻頻亮起紅燈,這對路遙的內心打擊是非常殘酷的。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一書編輯李金玉


四《平凡的世界》創作之路並不平

其實,筆者在此倒是完全讚賞曹雪芹寫《紅樓夢》的狀態,雖然"舉家食粥",但卻傾注全部精力埋頭於寫作,其實,這時的曹雪芹連讀者都沒有,那些讀者都是他在心中虛擬的,是他死後才遇到的,因為古人著書一般是本人死後才付梓,所以才有後面"程高偽續"的事情,《紅樓夢》到程偉元那裡已經殘缺不全,虧他花數年之功蒐羅,要不連現在剩下的八十回可能都散逸了,最後約好友高鶚續後面的四十回,最大的目的是出版,一個相對完成的故事肯定好賣,但客觀上倒是保護了此書。

看見沒,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是沒有讀者的(敦敏、敦誠兄弟可能在《紅樓夢》創作時期就讀過,但那是一種好友間的私人行為,彼時《紅樓夢》一書也並沒有進入傳播領域)他也就不幻想從他們那裡汲取什麼力量,這樣他寫的每一個字只需面對自己,能過了自己這一關就是最好,這樣做的結果是曹雪芹的寫作沒什麼功利色彩,而越是這樣,就越能接近文學的本體,這就是單純的力量。當然這樣的世代已經過去,這裡只能做一個文學樣板加以研究,後世的作家和文人們還是希圖依靠外界的肯定來改變自己的創作命運。

後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幾經週轉落戶《花城》雜誌,終於得以發表,而單行本則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好事多磨,這樣的結果還算不錯。

其實此事中的核心人物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編輯李金玉,她到西安組稿本是衝著賈平凹的《浮躁》去的,但沒有組到《浮躁》,卻接手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她覺得自己發現了寶貝,果斷將書稿帶回北京,將從前的名字《普通人的道路》改為《平凡的世界》,層層報審,最後付梓出版。

在理論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後只有陝西和北京的評論家們給予肯定,但也有很多學者的意見不一致,甚至是嚴重的兩極分化,認為跟他過去相比,沒有根本性的突破,手法老套陳舊,沒有創新 ……

再說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李金玉,她又是一個對路遙有再造之功的人,路遙的創作歷程裡,得編輯襄助多多。她在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時,還是頗有魄力的,因為在出版第一部時是 1986 年的 6 月,而第二部預計要在 1987 年的 5 月和 1988 年交稿。

出版了第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懸在了那裡,她得對出版社和廣大讀者有所交代,她也把自己捆綁到了這部戰車上去,有點人生經歷的人,都知道這樣的預支讀者認同是存有很大風險的,事件一切看似必然的事物裡,就暗含著諸多的不可抗力,其實從後來看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後面部分時已經出現了健康問題,只是還沒到大廈崩塌的時刻。

假如路遙的健康問題恰巧出現在這一時段,那麼李金玉或許遇到多年前她的"同行"程偉元的相同的尷尬,那就是是否要找一個類似"高鶚"那樣的人出來,而將《平凡的世界》全部續完?陽光下沒有新鮮事,作為一個編輯無論是在乾隆朝還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沒有什麼不同。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手稿


可以說如果沒有李金玉的全力支持,沒有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那麼他能不能最後完成這部三全本小說,都是一件值得懷疑的事情。

寫一部工程巨大的文學作品猶如坐著大木盆過大西洋,除了需要才華外更需要毅力,其實李金玉等人已經幫了他很大的忙了,許多創作者是連這份幫助都沒有。

此外,路遙還是非常清醒的,那就是專業人士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做出的那些不好的評價他倒是照單全收了。為了寫好後面的部分,路遙刻意離開了西安,躲到延安和榆林的一些地方,殘酷地把自己關了起來,以苦行僧般的生活模式創作著《平凡的世界》,在 1988 年 1 月,修改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沒想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比第一部的境況還不好,前面發了第一部的《花城》雜誌表示不再發《平凡的世界》,直到最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在單行本出版前都沒有在雜誌社發表。

而路遙此時已沒有那麼多的心力去顧及它了,他要潛下心來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分的創作,他渴望著這個巨大的工程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1988 年 5 月 25 日,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完成,這部作品整整耗費了路遙 6 年的心血,值得欣慰的是小說第三部在還沒有創作完的時候,在 3 月份已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拿去在中午的"長篇小說連播"裡播出了。

這個"長篇小說連播"筆者可是親身經歷的,當年雖然年紀小可印象深刻,播過姚雪垠的《李自成》,播過凡爾納的《神祕島》(就是由扮演和珅的王剛播講),播過蘇叔陽的《故土》…… 這個廣播類的節目在當時影響的確非常大。

此外,山西的《黃河》雜誌準備刊發《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傳統曲藝快板書裡有一段比較著名的唱詞為"什麼有頭無有尾,什麼有尾無有頭",相對應的答案是"蛤蟆有頭無有尾,蠍子有尾無有頭"。《平凡的世界》的傳播過程裡除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外,太多的媒體與出版機構實踐了這句"有頭無有尾"或"有尾無有頭"的唱詞。


"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的時間》一書封面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年 7 月出版

一、作家的"提衣人"

其實,這所謂滾滾向前的時代還是會殄滅很多美好的事情,它們消失了真是很可惜。

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作家會遇到的去文學雜誌社"修改作品"的事情,餘華曾回憶過他去《收穫》雜誌修改小說的經歷,當時真是所謂的"責編管理"制度,作家在修改作品期間相當於被"借調"到雜誌社,吃住都要被責編管起來的,所以他說當年年輕的編輯程永新(現在《收穫》的主編)帶著他吃遍了雜誌社附近的小飯館 …… 所以這樣,是因為編輯們信奉著"好作品除了寫之外,也是改出來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最後都是這樣完稿的。

還是用"美好"這個詞,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幕,時至今日我不知全國還剩哪家雜誌社還能堅持這樣做?很可能已經全部絕跡了,其實它應該作為一種行業"古風"而被保留 ……

當年很多作家能成就後來的一番文字功業,獲得讀者的尊敬,真的是應該感謝當初那些發現他們作品,並把他們扶上馬並送了一程的編輯們,用程永新的話講就是作家的"提衣人" ……

這種事情在當年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作家路遙也是如此,在 1980 年他就享受過此種待遇。彼時並不為世人所知的路遙寫了一箇中篇叫《驚心動魄的一幕》,在 1978 年到 1980 年間被全國各大文學刊物幾乎退稿了一遍,絕望之餘事情又有了反轉,他接到《當代》雜誌的消息,說:主編秦兆陽看過稿子,請路遙來北京改小說。

於是路遙跑去北京,在人文社裡改稿子,秦兆陽是和路遙從情節、敘事到人物談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看法的,有人會問編輯這樣做是不是干涉創作了,筆者也是編輯出身,編輯就是要做好一篇文字和正式出版物之間的接洽人,有的作家很有靈性,但他本身不懂出版物的體例,那就非常需要編輯及時的斧正,這一點是常識 ……

於是,路遙就在出版社裡"管吃管住"地改了二十多天稿子,這是何其溫暖的生命經歷?今天各種便利的通訊手段,已經讓編輯和作者間溝通極為便利,可這一切背後所褫奪的"溫暖的生命經歷"又何處尋覓?惟其如此,路遙把秦兆陽稱為他的文學"教父",更是直接說過這樣的話"秦兆陽等於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導和幫助我走入文學的隊列"。

最終,《驚魂動魄的一幕》得以發表,並獲得了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從被拒到得獎,這是個大悲大喜的過程,路遙"初試啼音"如此,而這也像"讖語"一樣預示的他的人生。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作家路遙


二 最後陪在路遙身邊的人

說到路遙,最近讀到一本有關他的傳記類的新書《路遙的時間》,此書還有個副題——見證路遙最後的日子,由作家航宇著作完成。看完此書筆者覺得有一位讀者的評價非常到位——作家眼中的作家,沒有蕭紅我們不會覺得魯迅會關注別人的服裝搭配,沒有楊絳我們不會知道錢鍾書這個文化泰斗可愛起來能像"巨嬰" ……

生命是一場無法回放的絕版電影,還好有人見證。航宇是路遙的摯友、老鄉,一直陪他走完生命的最後兩年,所以他能寫出路遙不為人所知的一面,本文將側重於《平凡的世界》創作的前前後後。

作者航宇是清澗作家是路遙的同鄉,還有一個叫遠村的詩人,他們在路遙生病期間出於對文學的敬畏出於對路遙的熱愛,義務承擔了照顧他的的責任,這一點很讓人感動。

其實兩個青年人當年在陝西省作協裡是沒編制的,他們在作協裡的工作完全是出自對於文學的敬仰。筆者也有這樣的朋友,小說寫得很好,想在作協工作,可是沒編制,但他還是泡在那裡,在那裡平時做寫作、編輯、接待等諸多工作,比真正作協編制的人可能還能幹呢。筆者非常佩服這樣的人,他們面對文學所生出的虔誠,真是讓人感動。

特別是如航宇者,能在路遙身邊陪伴路遙、伺候路遙、最後送走路遙,完整歷經了路遙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人,幾乎惟一。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


三 《普通人的道路》是《平凡的世界》最初的名字

其實,《平凡的世界》在最初創作時叫《普通人的道路》,這個名字看上去"蘇派"文學的味道還比較濃重,很一般。而且《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創作完畢後,路遙遭遇了一個不小的尷尬。

之前的中篇小說《人生》特別是在同名電影公映後,讓他聲名鵲起,本以為由此在文壇與出版界確立地位,起碼在文學雜誌領域和圖書出版領域應該獲得垂青,可現實卻不那麼美好。

《平凡的世界》在創作完第一部時,他希望能在著名的《當代》雜誌上首先發表,前面說了秦兆陽找路遙去改稿的就是《當代》,那裡一直是路遙展示他文學創作的"福地",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 , 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當代》這次沒有張開懷抱,甚至是沒給好臉——今天的文學雜誌社,有名家投稿肯定是要發的,編輯者遵循的是(名家)要對自己作品負責的原則——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依然有編輯直接把名家的稿子退回去的事兒發生,也算某些遺風的留存。

《當代》雜誌社的這位編輯說作品沒達到他想要的深度和高度,甚至覺得這部小說並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那麼想要在《當代》發表,也就不可能了。

小說被退稿對路遙來講無疑是當頭棒喝,他沒有想到自己滿腔激情、雄心勃勃創作出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一開頭就遭受這麼大的挫折,因為還涉及後面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寫作,他是真想從外界汲取一些力量,但願望和現實完全是南轅北轍的。

後來作家出版社的編輯又到西安組稿,路遙又惴惴不安地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到這位編輯手中,比較不幸的是這位編輯和《當代》雜誌的編輯感覺差不多,覺得小說的手法陳舊題材一般,也不符合當時的潮流,就把稿子放一邊了。

路遙實在是太渴望《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能順利發表或出版以引起讀者的共鳴,並藉此安慰順利寫完後邊的部分,沒想到在專業人士那裡,這部小說竟頻頻亮起紅燈,這對路遙的內心打擊是非常殘酷的。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一書編輯李金玉


四《平凡的世界》創作之路並不平

其實,筆者在此倒是完全讚賞曹雪芹寫《紅樓夢》的狀態,雖然"舉家食粥",但卻傾注全部精力埋頭於寫作,其實,這時的曹雪芹連讀者都沒有,那些讀者都是他在心中虛擬的,是他死後才遇到的,因為古人著書一般是本人死後才付梓,所以才有後面"程高偽續"的事情,《紅樓夢》到程偉元那裡已經殘缺不全,虧他花數年之功蒐羅,要不連現在剩下的八十回可能都散逸了,最後約好友高鶚續後面的四十回,最大的目的是出版,一個相對完成的故事肯定好賣,但客觀上倒是保護了此書。

看見沒,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是沒有讀者的(敦敏、敦誠兄弟可能在《紅樓夢》創作時期就讀過,但那是一種好友間的私人行為,彼時《紅樓夢》一書也並沒有進入傳播領域)他也就不幻想從他們那裡汲取什麼力量,這樣他寫的每一個字只需面對自己,能過了自己這一關就是最好,這樣做的結果是曹雪芹的寫作沒什麼功利色彩,而越是這樣,就越能接近文學的本體,這就是單純的力量。當然這樣的世代已經過去,這裡只能做一個文學樣板加以研究,後世的作家和文人們還是希圖依靠外界的肯定來改變自己的創作命運。

後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幾經週轉落戶《花城》雜誌,終於得以發表,而單行本則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好事多磨,這樣的結果還算不錯。

其實此事中的核心人物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編輯李金玉,她到西安組稿本是衝著賈平凹的《浮躁》去的,但沒有組到《浮躁》,卻接手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她覺得自己發現了寶貝,果斷將書稿帶回北京,將從前的名字《普通人的道路》改為《平凡的世界》,層層報審,最後付梓出版。

在理論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後只有陝西和北京的評論家們給予肯定,但也有很多學者的意見不一致,甚至是嚴重的兩極分化,認為跟他過去相比,沒有根本性的突破,手法老套陳舊,沒有創新 ……

再說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李金玉,她又是一個對路遙有再造之功的人,路遙的創作歷程裡,得編輯襄助多多。她在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時,還是頗有魄力的,因為在出版第一部時是 1986 年的 6 月,而第二部預計要在 1987 年的 5 月和 1988 年交稿。

出版了第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懸在了那裡,她得對出版社和廣大讀者有所交代,她也把自己捆綁到了這部戰車上去,有點人生經歷的人,都知道這樣的預支讀者認同是存有很大風險的,事件一切看似必然的事物裡,就暗含著諸多的不可抗力,其實從後來看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後面部分時已經出現了健康問題,只是還沒到大廈崩塌的時刻。

假如路遙的健康問題恰巧出現在這一時段,那麼李金玉或許遇到多年前她的"同行"程偉元的相同的尷尬,那就是是否要找一個類似"高鶚"那樣的人出來,而將《平凡的世界》全部續完?陽光下沒有新鮮事,作為一個編輯無論是在乾隆朝還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沒有什麼不同。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手稿


可以說如果沒有李金玉的全力支持,沒有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那麼他能不能最後完成這部三全本小說,都是一件值得懷疑的事情。

寫一部工程巨大的文學作品猶如坐著大木盆過大西洋,除了需要才華外更需要毅力,其實李金玉等人已經幫了他很大的忙了,許多創作者是連這份幫助都沒有。

此外,路遙還是非常清醒的,那就是專業人士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做出的那些不好的評價他倒是照單全收了。為了寫好後面的部分,路遙刻意離開了西安,躲到延安和榆林的一些地方,殘酷地把自己關了起來,以苦行僧般的生活模式創作著《平凡的世界》,在 1988 年 1 月,修改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沒想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比第一部的境況還不好,前面發了第一部的《花城》雜誌表示不再發《平凡的世界》,直到最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在單行本出版前都沒有在雜誌社發表。

而路遙此時已沒有那麼多的心力去顧及它了,他要潛下心來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分的創作,他渴望著這個巨大的工程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1988 年 5 月 25 日,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完成,這部作品整整耗費了路遙 6 年的心血,值得欣慰的是小說第三部在還沒有創作完的時候,在 3 月份已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拿去在中午的"長篇小說連播"裡播出了。

這個"長篇小說連播"筆者可是親身經歷的,當年雖然年紀小可印象深刻,播過姚雪垠的《李自成》,播過凡爾納的《神祕島》(就是由扮演和珅的王剛播講),播過蘇叔陽的《故土》…… 這個廣播類的節目在當時影響的確非常大。

此外,山西的《黃河》雜誌準備刊發《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傳統曲藝快板書裡有一段比較著名的唱詞為"什麼有頭無有尾,什麼有尾無有頭",相對應的答案是"蛤蟆有頭無有尾,蠍子有尾無有頭"。《平凡的世界》的傳播過程裡除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外,太多的媒體與出版機構實踐了這句"有頭無有尾"或"有尾無有頭"的唱詞。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簽名本《平凡的世界》


五 棲枝於"茅盾文學獎"

媒介不同,反響自然也不一樣,《平凡的世界》經中央廣播電臺播出後許許多多的聽眾被打動,來信如雪片一樣灑向電臺,也不斷飄向路遙的身邊。直到此時路遙才覺得自己控制住了局面,這部作品命運多舛,此前他更多是跟隨著他載沉載浮。路遙在沉重的陰霾裡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的時間》一書封面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年 7 月出版

一、作家的"提衣人"

其實,這所謂滾滾向前的時代還是會殄滅很多美好的事情,它們消失了真是很可惜。

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作家會遇到的去文學雜誌社"修改作品"的事情,餘華曾回憶過他去《收穫》雜誌修改小說的經歷,當時真是所謂的"責編管理"制度,作家在修改作品期間相當於被"借調"到雜誌社,吃住都要被責編管起來的,所以他說當年年輕的編輯程永新(現在《收穫》的主編)帶著他吃遍了雜誌社附近的小飯館 …… 所以這樣,是因為編輯們信奉著"好作品除了寫之外,也是改出來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最後都是這樣完稿的。

還是用"美好"這個詞,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幕,時至今日我不知全國還剩哪家雜誌社還能堅持這樣做?很可能已經全部絕跡了,其實它應該作為一種行業"古風"而被保留 ……

當年很多作家能成就後來的一番文字功業,獲得讀者的尊敬,真的是應該感謝當初那些發現他們作品,並把他們扶上馬並送了一程的編輯們,用程永新的話講就是作家的"提衣人" ……

這種事情在當年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作家路遙也是如此,在 1980 年他就享受過此種待遇。彼時並不為世人所知的路遙寫了一箇中篇叫《驚心動魄的一幕》,在 1978 年到 1980 年間被全國各大文學刊物幾乎退稿了一遍,絕望之餘事情又有了反轉,他接到《當代》雜誌的消息,說:主編秦兆陽看過稿子,請路遙來北京改小說。

於是路遙跑去北京,在人文社裡改稿子,秦兆陽是和路遙從情節、敘事到人物談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看法的,有人會問編輯這樣做是不是干涉創作了,筆者也是編輯出身,編輯就是要做好一篇文字和正式出版物之間的接洽人,有的作家很有靈性,但他本身不懂出版物的體例,那就非常需要編輯及時的斧正,這一點是常識 ……

於是,路遙就在出版社裡"管吃管住"地改了二十多天稿子,這是何其溫暖的生命經歷?今天各種便利的通訊手段,已經讓編輯和作者間溝通極為便利,可這一切背後所褫奪的"溫暖的生命經歷"又何處尋覓?惟其如此,路遙把秦兆陽稱為他的文學"教父",更是直接說過這樣的話"秦兆陽等於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導和幫助我走入文學的隊列"。

最終,《驚魂動魄的一幕》得以發表,並獲得了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從被拒到得獎,這是個大悲大喜的過程,路遙"初試啼音"如此,而這也像"讖語"一樣預示的他的人生。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作家路遙


二 最後陪在路遙身邊的人

說到路遙,最近讀到一本有關他的傳記類的新書《路遙的時間》,此書還有個副題——見證路遙最後的日子,由作家航宇著作完成。看完此書筆者覺得有一位讀者的評價非常到位——作家眼中的作家,沒有蕭紅我們不會覺得魯迅會關注別人的服裝搭配,沒有楊絳我們不會知道錢鍾書這個文化泰斗可愛起來能像"巨嬰" ……

生命是一場無法回放的絕版電影,還好有人見證。航宇是路遙的摯友、老鄉,一直陪他走完生命的最後兩年,所以他能寫出路遙不為人所知的一面,本文將側重於《平凡的世界》創作的前前後後。

作者航宇是清澗作家是路遙的同鄉,還有一個叫遠村的詩人,他們在路遙生病期間出於對文學的敬畏出於對路遙的熱愛,義務承擔了照顧他的的責任,這一點很讓人感動。

其實兩個青年人當年在陝西省作協裡是沒編制的,他們在作協裡的工作完全是出自對於文學的敬仰。筆者也有這樣的朋友,小說寫得很好,想在作協工作,可是沒編制,但他還是泡在那裡,在那裡平時做寫作、編輯、接待等諸多工作,比真正作協編制的人可能還能幹呢。筆者非常佩服這樣的人,他們面對文學所生出的虔誠,真是讓人感動。

特別是如航宇者,能在路遙身邊陪伴路遙、伺候路遙、最後送走路遙,完整歷經了路遙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人,幾乎惟一。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


三 《普通人的道路》是《平凡的世界》最初的名字

其實,《平凡的世界》在最初創作時叫《普通人的道路》,這個名字看上去"蘇派"文學的味道還比較濃重,很一般。而且《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創作完畢後,路遙遭遇了一個不小的尷尬。

之前的中篇小說《人生》特別是在同名電影公映後,讓他聲名鵲起,本以為由此在文壇與出版界確立地位,起碼在文學雜誌領域和圖書出版領域應該獲得垂青,可現實卻不那麼美好。

《平凡的世界》在創作完第一部時,他希望能在著名的《當代》雜誌上首先發表,前面說了秦兆陽找路遙去改稿的就是《當代》,那裡一直是路遙展示他文學創作的"福地",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 , 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當代》這次沒有張開懷抱,甚至是沒給好臉——今天的文學雜誌社,有名家投稿肯定是要發的,編輯者遵循的是(名家)要對自己作品負責的原則——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依然有編輯直接把名家的稿子退回去的事兒發生,也算某些遺風的留存。

《當代》雜誌社的這位編輯說作品沒達到他想要的深度和高度,甚至覺得這部小說並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那麼想要在《當代》發表,也就不可能了。

小說被退稿對路遙來講無疑是當頭棒喝,他沒有想到自己滿腔激情、雄心勃勃創作出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一開頭就遭受這麼大的挫折,因為還涉及後面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寫作,他是真想從外界汲取一些力量,但願望和現實完全是南轅北轍的。

後來作家出版社的編輯又到西安組稿,路遙又惴惴不安地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到這位編輯手中,比較不幸的是這位編輯和《當代》雜誌的編輯感覺差不多,覺得小說的手法陳舊題材一般,也不符合當時的潮流,就把稿子放一邊了。

路遙實在是太渴望《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能順利發表或出版以引起讀者的共鳴,並藉此安慰順利寫完後邊的部分,沒想到在專業人士那裡,這部小說竟頻頻亮起紅燈,這對路遙的內心打擊是非常殘酷的。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一書編輯李金玉


四《平凡的世界》創作之路並不平

其實,筆者在此倒是完全讚賞曹雪芹寫《紅樓夢》的狀態,雖然"舉家食粥",但卻傾注全部精力埋頭於寫作,其實,這時的曹雪芹連讀者都沒有,那些讀者都是他在心中虛擬的,是他死後才遇到的,因為古人著書一般是本人死後才付梓,所以才有後面"程高偽續"的事情,《紅樓夢》到程偉元那裡已經殘缺不全,虧他花數年之功蒐羅,要不連現在剩下的八十回可能都散逸了,最後約好友高鶚續後面的四十回,最大的目的是出版,一個相對完成的故事肯定好賣,但客觀上倒是保護了此書。

看見沒,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是沒有讀者的(敦敏、敦誠兄弟可能在《紅樓夢》創作時期就讀過,但那是一種好友間的私人行為,彼時《紅樓夢》一書也並沒有進入傳播領域)他也就不幻想從他們那裡汲取什麼力量,這樣他寫的每一個字只需面對自己,能過了自己這一關就是最好,這樣做的結果是曹雪芹的寫作沒什麼功利色彩,而越是這樣,就越能接近文學的本體,這就是單純的力量。當然這樣的世代已經過去,這裡只能做一個文學樣板加以研究,後世的作家和文人們還是希圖依靠外界的肯定來改變自己的創作命運。

後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幾經週轉落戶《花城》雜誌,終於得以發表,而單行本則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好事多磨,這樣的結果還算不錯。

其實此事中的核心人物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編輯李金玉,她到西安組稿本是衝著賈平凹的《浮躁》去的,但沒有組到《浮躁》,卻接手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她覺得自己發現了寶貝,果斷將書稿帶回北京,將從前的名字《普通人的道路》改為《平凡的世界》,層層報審,最後付梓出版。

在理論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後只有陝西和北京的評論家們給予肯定,但也有很多學者的意見不一致,甚至是嚴重的兩極分化,認為跟他過去相比,沒有根本性的突破,手法老套陳舊,沒有創新 ……

再說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李金玉,她又是一個對路遙有再造之功的人,路遙的創作歷程裡,得編輯襄助多多。她在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時,還是頗有魄力的,因為在出版第一部時是 1986 年的 6 月,而第二部預計要在 1987 年的 5 月和 1988 年交稿。

出版了第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懸在了那裡,她得對出版社和廣大讀者有所交代,她也把自己捆綁到了這部戰車上去,有點人生經歷的人,都知道這樣的預支讀者認同是存有很大風險的,事件一切看似必然的事物裡,就暗含著諸多的不可抗力,其實從後來看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後面部分時已經出現了健康問題,只是還沒到大廈崩塌的時刻。

假如路遙的健康問題恰巧出現在這一時段,那麼李金玉或許遇到多年前她的"同行"程偉元的相同的尷尬,那就是是否要找一個類似"高鶚"那樣的人出來,而將《平凡的世界》全部續完?陽光下沒有新鮮事,作為一個編輯無論是在乾隆朝還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沒有什麼不同。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手稿


可以說如果沒有李金玉的全力支持,沒有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那麼他能不能最後完成這部三全本小說,都是一件值得懷疑的事情。

寫一部工程巨大的文學作品猶如坐著大木盆過大西洋,除了需要才華外更需要毅力,其實李金玉等人已經幫了他很大的忙了,許多創作者是連這份幫助都沒有。

此外,路遙還是非常清醒的,那就是專業人士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做出的那些不好的評價他倒是照單全收了。為了寫好後面的部分,路遙刻意離開了西安,躲到延安和榆林的一些地方,殘酷地把自己關了起來,以苦行僧般的生活模式創作著《平凡的世界》,在 1988 年 1 月,修改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沒想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比第一部的境況還不好,前面發了第一部的《花城》雜誌表示不再發《平凡的世界》,直到最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在單行本出版前都沒有在雜誌社發表。

而路遙此時已沒有那麼多的心力去顧及它了,他要潛下心來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分的創作,他渴望著這個巨大的工程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1988 年 5 月 25 日,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完成,這部作品整整耗費了路遙 6 年的心血,值得欣慰的是小說第三部在還沒有創作完的時候,在 3 月份已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拿去在中午的"長篇小說連播"裡播出了。

這個"長篇小說連播"筆者可是親身經歷的,當年雖然年紀小可印象深刻,播過姚雪垠的《李自成》,播過凡爾納的《神祕島》(就是由扮演和珅的王剛播講),播過蘇叔陽的《故土》…… 這個廣播類的節目在當時影響的確非常大。

此外,山西的《黃河》雜誌準備刊發《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傳統曲藝快板書裡有一段比較著名的唱詞為"什麼有頭無有尾,什麼有尾無有頭",相對應的答案是"蛤蟆有頭無有尾,蠍子有尾無有頭"。《平凡的世界》的傳播過程裡除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外,太多的媒體與出版機構實踐了這句"有頭無有尾"或"有尾無有頭"的唱詞。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簽名本《平凡的世界》


五 棲枝於"茅盾文學獎"

媒介不同,反響自然也不一樣,《平凡的世界》經中央廣播電臺播出後許許多多的聽眾被打動,來信如雪片一樣灑向電臺,也不斷飄向路遙的身邊。直到此時路遙才覺得自己控制住了局面,這部作品命運多舛,此前他更多是跟隨著他載沉載浮。路遙在沉重的陰霾裡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和北京總後醫院實習的大學生在病房合影留念


其後是《平凡的世界》參加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評定,評選的結果是不但榜上有名,而且位列第一,人在北京的編輯李金玉趕緊打電話通知了路遙,但路遙怕鬧出笑話,因為世間的有太多的"不可抗力",所以沒有聲張;

接著路遙收到北京著名評論家白燁打來的電報,"大作獲獎,已成定局,朱蔡雷白同賀",電報的中的白就是白燁,而此時獲獎的消息儘管已在作協內傳開了,可路遙依然是守口如瓶,他有自己的"一定之規",那就是不看到"中宣部"發出的正式文件,他自己絕不認定此事。

一邊是"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喜悅,一邊是對於"若喜悅是一場空"的懼怕,他在內心極度的撕裂著自己;最後,在 1991 年 3 月 10 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獲獎消息裡,他最後確定此事為真,而此時《平凡的世界》在臺裡已經播出近三年。


"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的時間》一書封面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年 7 月出版

一、作家的"提衣人"

其實,這所謂滾滾向前的時代還是會殄滅很多美好的事情,它們消失了真是很可惜。

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作家會遇到的去文學雜誌社"修改作品"的事情,餘華曾回憶過他去《收穫》雜誌修改小說的經歷,當時真是所謂的"責編管理"制度,作家在修改作品期間相當於被"借調"到雜誌社,吃住都要被責編管起來的,所以他說當年年輕的編輯程永新(現在《收穫》的主編)帶著他吃遍了雜誌社附近的小飯館 …… 所以這樣,是因為編輯們信奉著"好作品除了寫之外,也是改出來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最後都是這樣完稿的。

還是用"美好"這個詞,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幕,時至今日我不知全國還剩哪家雜誌社還能堅持這樣做?很可能已經全部絕跡了,其實它應該作為一種行業"古風"而被保留 ……

當年很多作家能成就後來的一番文字功業,獲得讀者的尊敬,真的是應該感謝當初那些發現他們作品,並把他們扶上馬並送了一程的編輯們,用程永新的話講就是作家的"提衣人" ……

這種事情在當年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作家路遙也是如此,在 1980 年他就享受過此種待遇。彼時並不為世人所知的路遙寫了一箇中篇叫《驚心動魄的一幕》,在 1978 年到 1980 年間被全國各大文學刊物幾乎退稿了一遍,絕望之餘事情又有了反轉,他接到《當代》雜誌的消息,說:主編秦兆陽看過稿子,請路遙來北京改小說。

於是路遙跑去北京,在人文社裡改稿子,秦兆陽是和路遙從情節、敘事到人物談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看法的,有人會問編輯這樣做是不是干涉創作了,筆者也是編輯出身,編輯就是要做好一篇文字和正式出版物之間的接洽人,有的作家很有靈性,但他本身不懂出版物的體例,那就非常需要編輯及時的斧正,這一點是常識 ……

於是,路遙就在出版社裡"管吃管住"地改了二十多天稿子,這是何其溫暖的生命經歷?今天各種便利的通訊手段,已經讓編輯和作者間溝通極為便利,可這一切背後所褫奪的"溫暖的生命經歷"又何處尋覓?惟其如此,路遙把秦兆陽稱為他的文學"教父",更是直接說過這樣的話"秦兆陽等於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導和幫助我走入文學的隊列"。

最終,《驚魂動魄的一幕》得以發表,並獲得了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從被拒到得獎,這是個大悲大喜的過程,路遙"初試啼音"如此,而這也像"讖語"一樣預示的他的人生。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作家路遙


二 最後陪在路遙身邊的人

說到路遙,最近讀到一本有關他的傳記類的新書《路遙的時間》,此書還有個副題——見證路遙最後的日子,由作家航宇著作完成。看完此書筆者覺得有一位讀者的評價非常到位——作家眼中的作家,沒有蕭紅我們不會覺得魯迅會關注別人的服裝搭配,沒有楊絳我們不會知道錢鍾書這個文化泰斗可愛起來能像"巨嬰" ……

生命是一場無法回放的絕版電影,還好有人見證。航宇是路遙的摯友、老鄉,一直陪他走完生命的最後兩年,所以他能寫出路遙不為人所知的一面,本文將側重於《平凡的世界》創作的前前後後。

作者航宇是清澗作家是路遙的同鄉,還有一個叫遠村的詩人,他們在路遙生病期間出於對文學的敬畏出於對路遙的熱愛,義務承擔了照顧他的的責任,這一點很讓人感動。

其實兩個青年人當年在陝西省作協裡是沒編制的,他們在作協裡的工作完全是出自對於文學的敬仰。筆者也有這樣的朋友,小說寫得很好,想在作協工作,可是沒編制,但他還是泡在那裡,在那裡平時做寫作、編輯、接待等諸多工作,比真正作協編制的人可能還能幹呢。筆者非常佩服這樣的人,他們面對文學所生出的虔誠,真是讓人感動。

特別是如航宇者,能在路遙身邊陪伴路遙、伺候路遙、最後送走路遙,完整歷經了路遙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人,幾乎惟一。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


三 《普通人的道路》是《平凡的世界》最初的名字

其實,《平凡的世界》在最初創作時叫《普通人的道路》,這個名字看上去"蘇派"文學的味道還比較濃重,很一般。而且《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創作完畢後,路遙遭遇了一個不小的尷尬。

之前的中篇小說《人生》特別是在同名電影公映後,讓他聲名鵲起,本以為由此在文壇與出版界確立地位,起碼在文學雜誌領域和圖書出版領域應該獲得垂青,可現實卻不那麼美好。

《平凡的世界》在創作完第一部時,他希望能在著名的《當代》雜誌上首先發表,前面說了秦兆陽找路遙去改稿的就是《當代》,那裡一直是路遙展示他文學創作的"福地",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 , 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當代》這次沒有張開懷抱,甚至是沒給好臉——今天的文學雜誌社,有名家投稿肯定是要發的,編輯者遵循的是(名家)要對自己作品負責的原則——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依然有編輯直接把名家的稿子退回去的事兒發生,也算某些遺風的留存。

《當代》雜誌社的這位編輯說作品沒達到他想要的深度和高度,甚至覺得這部小說並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那麼想要在《當代》發表,也就不可能了。

小說被退稿對路遙來講無疑是當頭棒喝,他沒有想到自己滿腔激情、雄心勃勃創作出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一開頭就遭受這麼大的挫折,因為還涉及後面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寫作,他是真想從外界汲取一些力量,但願望和現實完全是南轅北轍的。

後來作家出版社的編輯又到西安組稿,路遙又惴惴不安地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到這位編輯手中,比較不幸的是這位編輯和《當代》雜誌的編輯感覺差不多,覺得小說的手法陳舊題材一般,也不符合當時的潮流,就把稿子放一邊了。

路遙實在是太渴望《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能順利發表或出版以引起讀者的共鳴,並藉此安慰順利寫完後邊的部分,沒想到在專業人士那裡,這部小說竟頻頻亮起紅燈,這對路遙的內心打擊是非常殘酷的。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一書編輯李金玉


四《平凡的世界》創作之路並不平

其實,筆者在此倒是完全讚賞曹雪芹寫《紅樓夢》的狀態,雖然"舉家食粥",但卻傾注全部精力埋頭於寫作,其實,這時的曹雪芹連讀者都沒有,那些讀者都是他在心中虛擬的,是他死後才遇到的,因為古人著書一般是本人死後才付梓,所以才有後面"程高偽續"的事情,《紅樓夢》到程偉元那裡已經殘缺不全,虧他花數年之功蒐羅,要不連現在剩下的八十回可能都散逸了,最後約好友高鶚續後面的四十回,最大的目的是出版,一個相對完成的故事肯定好賣,但客觀上倒是保護了此書。

看見沒,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是沒有讀者的(敦敏、敦誠兄弟可能在《紅樓夢》創作時期就讀過,但那是一種好友間的私人行為,彼時《紅樓夢》一書也並沒有進入傳播領域)他也就不幻想從他們那裡汲取什麼力量,這樣他寫的每一個字只需面對自己,能過了自己這一關就是最好,這樣做的結果是曹雪芹的寫作沒什麼功利色彩,而越是這樣,就越能接近文學的本體,這就是單純的力量。當然這樣的世代已經過去,這裡只能做一個文學樣板加以研究,後世的作家和文人們還是希圖依靠外界的肯定來改變自己的創作命運。

後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幾經週轉落戶《花城》雜誌,終於得以發表,而單行本則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好事多磨,這樣的結果還算不錯。

其實此事中的核心人物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編輯李金玉,她到西安組稿本是衝著賈平凹的《浮躁》去的,但沒有組到《浮躁》,卻接手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她覺得自己發現了寶貝,果斷將書稿帶回北京,將從前的名字《普通人的道路》改為《平凡的世界》,層層報審,最後付梓出版。

在理論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後只有陝西和北京的評論家們給予肯定,但也有很多學者的意見不一致,甚至是嚴重的兩極分化,認為跟他過去相比,沒有根本性的突破,手法老套陳舊,沒有創新 ……

再說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李金玉,她又是一個對路遙有再造之功的人,路遙的創作歷程裡,得編輯襄助多多。她在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時,還是頗有魄力的,因為在出版第一部時是 1986 年的 6 月,而第二部預計要在 1987 年的 5 月和 1988 年交稿。

出版了第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懸在了那裡,她得對出版社和廣大讀者有所交代,她也把自己捆綁到了這部戰車上去,有點人生經歷的人,都知道這樣的預支讀者認同是存有很大風險的,事件一切看似必然的事物裡,就暗含著諸多的不可抗力,其實從後來看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後面部分時已經出現了健康問題,只是還沒到大廈崩塌的時刻。

假如路遙的健康問題恰巧出現在這一時段,那麼李金玉或許遇到多年前她的"同行"程偉元的相同的尷尬,那就是是否要找一個類似"高鶚"那樣的人出來,而將《平凡的世界》全部續完?陽光下沒有新鮮事,作為一個編輯無論是在乾隆朝還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沒有什麼不同。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手稿


可以說如果沒有李金玉的全力支持,沒有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那麼他能不能最後完成這部三全本小說,都是一件值得懷疑的事情。

寫一部工程巨大的文學作品猶如坐著大木盆過大西洋,除了需要才華外更需要毅力,其實李金玉等人已經幫了他很大的忙了,許多創作者是連這份幫助都沒有。

此外,路遙還是非常清醒的,那就是專業人士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做出的那些不好的評價他倒是照單全收了。為了寫好後面的部分,路遙刻意離開了西安,躲到延安和榆林的一些地方,殘酷地把自己關了起來,以苦行僧般的生活模式創作著《平凡的世界》,在 1988 年 1 月,修改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沒想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比第一部的境況還不好,前面發了第一部的《花城》雜誌表示不再發《平凡的世界》,直到最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在單行本出版前都沒有在雜誌社發表。

而路遙此時已沒有那麼多的心力去顧及它了,他要潛下心來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分的創作,他渴望著這個巨大的工程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1988 年 5 月 25 日,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完成,這部作品整整耗費了路遙 6 年的心血,值得欣慰的是小說第三部在還沒有創作完的時候,在 3 月份已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拿去在中午的"長篇小說連播"裡播出了。

這個"長篇小說連播"筆者可是親身經歷的,當年雖然年紀小可印象深刻,播過姚雪垠的《李自成》,播過凡爾納的《神祕島》(就是由扮演和珅的王剛播講),播過蘇叔陽的《故土》…… 這個廣播類的節目在當時影響的確非常大。

此外,山西的《黃河》雜誌準備刊發《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傳統曲藝快板書裡有一段比較著名的唱詞為"什麼有頭無有尾,什麼有尾無有頭",相對應的答案是"蛤蟆有頭無有尾,蠍子有尾無有頭"。《平凡的世界》的傳播過程裡除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外,太多的媒體與出版機構實踐了這句"有頭無有尾"或"有尾無有頭"的唱詞。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簽名本《平凡的世界》


五 棲枝於"茅盾文學獎"

媒介不同,反響自然也不一樣,《平凡的世界》經中央廣播電臺播出後許許多多的聽眾被打動,來信如雪片一樣灑向電臺,也不斷飄向路遙的身邊。直到此時路遙才覺得自己控制住了局面,這部作品命運多舛,此前他更多是跟隨著他載沉載浮。路遙在沉重的陰霾裡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和北京總後醫院實習的大學生在病房合影留念


其後是《平凡的世界》參加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評定,評選的結果是不但榜上有名,而且位列第一,人在北京的編輯李金玉趕緊打電話通知了路遙,但路遙怕鬧出笑話,因為世間的有太多的"不可抗力",所以沒有聲張;

接著路遙收到北京著名評論家白燁打來的電報,"大作獲獎,已成定局,朱蔡雷白同賀",電報的中的白就是白燁,而此時獲獎的消息儘管已在作協內傳開了,可路遙依然是守口如瓶,他有自己的"一定之規",那就是不看到"中宣部"發出的正式文件,他自己絕不認定此事。

一邊是"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喜悅,一邊是對於"若喜悅是一場空"的懼怕,他在內心極度的撕裂著自己;最後,在 1991 年 3 月 10 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獲獎消息裡,他最後確定此事為真,而此時《平凡的世界》在臺裡已經播出近三年。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在京西醫院,站立者為《路遙的時間》一書作者航宇


"茅盾文學獎"給路遙帶來了巨大的榮譽和掌聲,3 月 30 日,在頒獎儀式上據說他精心準備的致辭《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被換成了一篇不足 500 字的稿子,而這也是他文學生涯中最後一次在北京致辭 ……


"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的時間》一書封面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年 7 月出版

一、作家的"提衣人"

其實,這所謂滾滾向前的時代還是會殄滅很多美好的事情,它們消失了真是很可惜。

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作家會遇到的去文學雜誌社"修改作品"的事情,餘華曾回憶過他去《收穫》雜誌修改小說的經歷,當時真是所謂的"責編管理"制度,作家在修改作品期間相當於被"借調"到雜誌社,吃住都要被責編管起來的,所以他說當年年輕的編輯程永新(現在《收穫》的主編)帶著他吃遍了雜誌社附近的小飯館 …… 所以這樣,是因為編輯們信奉著"好作品除了寫之外,也是改出來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最後都是這樣完稿的。

還是用"美好"這個詞,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幕,時至今日我不知全國還剩哪家雜誌社還能堅持這樣做?很可能已經全部絕跡了,其實它應該作為一種行業"古風"而被保留 ……

當年很多作家能成就後來的一番文字功業,獲得讀者的尊敬,真的是應該感謝當初那些發現他們作品,並把他們扶上馬並送了一程的編輯們,用程永新的話講就是作家的"提衣人" ……

這種事情在當年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作家路遙也是如此,在 1980 年他就享受過此種待遇。彼時並不為世人所知的路遙寫了一箇中篇叫《驚心動魄的一幕》,在 1978 年到 1980 年間被全國各大文學刊物幾乎退稿了一遍,絕望之餘事情又有了反轉,他接到《當代》雜誌的消息,說:主編秦兆陽看過稿子,請路遙來北京改小說。

於是路遙跑去北京,在人文社裡改稿子,秦兆陽是和路遙從情節、敘事到人物談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看法的,有人會問編輯這樣做是不是干涉創作了,筆者也是編輯出身,編輯就是要做好一篇文字和正式出版物之間的接洽人,有的作家很有靈性,但他本身不懂出版物的體例,那就非常需要編輯及時的斧正,這一點是常識 ……

於是,路遙就在出版社裡"管吃管住"地改了二十多天稿子,這是何其溫暖的生命經歷?今天各種便利的通訊手段,已經讓編輯和作者間溝通極為便利,可這一切背後所褫奪的"溫暖的生命經歷"又何處尋覓?惟其如此,路遙把秦兆陽稱為他的文學"教父",更是直接說過這樣的話"秦兆陽等於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導和幫助我走入文學的隊列"。

最終,《驚魂動魄的一幕》得以發表,並獲得了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從被拒到得獎,這是個大悲大喜的過程,路遙"初試啼音"如此,而這也像"讖語"一樣預示的他的人生。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作家路遙


二 最後陪在路遙身邊的人

說到路遙,最近讀到一本有關他的傳記類的新書《路遙的時間》,此書還有個副題——見證路遙最後的日子,由作家航宇著作完成。看完此書筆者覺得有一位讀者的評價非常到位——作家眼中的作家,沒有蕭紅我們不會覺得魯迅會關注別人的服裝搭配,沒有楊絳我們不會知道錢鍾書這個文化泰斗可愛起來能像"巨嬰" ……

生命是一場無法回放的絕版電影,還好有人見證。航宇是路遙的摯友、老鄉,一直陪他走完生命的最後兩年,所以他能寫出路遙不為人所知的一面,本文將側重於《平凡的世界》創作的前前後後。

作者航宇是清澗作家是路遙的同鄉,還有一個叫遠村的詩人,他們在路遙生病期間出於對文學的敬畏出於對路遙的熱愛,義務承擔了照顧他的的責任,這一點很讓人感動。

其實兩個青年人當年在陝西省作協裡是沒編制的,他們在作協裡的工作完全是出自對於文學的敬仰。筆者也有這樣的朋友,小說寫得很好,想在作協工作,可是沒編制,但他還是泡在那裡,在那裡平時做寫作、編輯、接待等諸多工作,比真正作協編制的人可能還能幹呢。筆者非常佩服這樣的人,他們面對文學所生出的虔誠,真是讓人感動。

特別是如航宇者,能在路遙身邊陪伴路遙、伺候路遙、最後送走路遙,完整歷經了路遙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人,幾乎惟一。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


三 《普通人的道路》是《平凡的世界》最初的名字

其實,《平凡的世界》在最初創作時叫《普通人的道路》,這個名字看上去"蘇派"文學的味道還比較濃重,很一般。而且《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創作完畢後,路遙遭遇了一個不小的尷尬。

之前的中篇小說《人生》特別是在同名電影公映後,讓他聲名鵲起,本以為由此在文壇與出版界確立地位,起碼在文學雜誌領域和圖書出版領域應該獲得垂青,可現實卻不那麼美好。

《平凡的世界》在創作完第一部時,他希望能在著名的《當代》雜誌上首先發表,前面說了秦兆陽找路遙去改稿的就是《當代》,那裡一直是路遙展示他文學創作的"福地",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 , 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當代》這次沒有張開懷抱,甚至是沒給好臉——今天的文學雜誌社,有名家投稿肯定是要發的,編輯者遵循的是(名家)要對自己作品負責的原則——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依然有編輯直接把名家的稿子退回去的事兒發生,也算某些遺風的留存。

《當代》雜誌社的這位編輯說作品沒達到他想要的深度和高度,甚至覺得這部小說並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那麼想要在《當代》發表,也就不可能了。

小說被退稿對路遙來講無疑是當頭棒喝,他沒有想到自己滿腔激情、雄心勃勃創作出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一開頭就遭受這麼大的挫折,因為還涉及後面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寫作,他是真想從外界汲取一些力量,但願望和現實完全是南轅北轍的。

後來作家出版社的編輯又到西安組稿,路遙又惴惴不安地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到這位編輯手中,比較不幸的是這位編輯和《當代》雜誌的編輯感覺差不多,覺得小說的手法陳舊題材一般,也不符合當時的潮流,就把稿子放一邊了。

路遙實在是太渴望《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能順利發表或出版以引起讀者的共鳴,並藉此安慰順利寫完後邊的部分,沒想到在專業人士那裡,這部小說竟頻頻亮起紅燈,這對路遙的內心打擊是非常殘酷的。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一書編輯李金玉


四《平凡的世界》創作之路並不平

其實,筆者在此倒是完全讚賞曹雪芹寫《紅樓夢》的狀態,雖然"舉家食粥",但卻傾注全部精力埋頭於寫作,其實,這時的曹雪芹連讀者都沒有,那些讀者都是他在心中虛擬的,是他死後才遇到的,因為古人著書一般是本人死後才付梓,所以才有後面"程高偽續"的事情,《紅樓夢》到程偉元那裡已經殘缺不全,虧他花數年之功蒐羅,要不連現在剩下的八十回可能都散逸了,最後約好友高鶚續後面的四十回,最大的目的是出版,一個相對完成的故事肯定好賣,但客觀上倒是保護了此書。

看見沒,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是沒有讀者的(敦敏、敦誠兄弟可能在《紅樓夢》創作時期就讀過,但那是一種好友間的私人行為,彼時《紅樓夢》一書也並沒有進入傳播領域)他也就不幻想從他們那裡汲取什麼力量,這樣他寫的每一個字只需面對自己,能過了自己這一關就是最好,這樣做的結果是曹雪芹的寫作沒什麼功利色彩,而越是這樣,就越能接近文學的本體,這就是單純的力量。當然這樣的世代已經過去,這裡只能做一個文學樣板加以研究,後世的作家和文人們還是希圖依靠外界的肯定來改變自己的創作命運。

後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幾經週轉落戶《花城》雜誌,終於得以發表,而單行本則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好事多磨,這樣的結果還算不錯。

其實此事中的核心人物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編輯李金玉,她到西安組稿本是衝著賈平凹的《浮躁》去的,但沒有組到《浮躁》,卻接手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她覺得自己發現了寶貝,果斷將書稿帶回北京,將從前的名字《普通人的道路》改為《平凡的世界》,層層報審,最後付梓出版。

在理論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後只有陝西和北京的評論家們給予肯定,但也有很多學者的意見不一致,甚至是嚴重的兩極分化,認為跟他過去相比,沒有根本性的突破,手法老套陳舊,沒有創新 ……

再說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李金玉,她又是一個對路遙有再造之功的人,路遙的創作歷程裡,得編輯襄助多多。她在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時,還是頗有魄力的,因為在出版第一部時是 1986 年的 6 月,而第二部預計要在 1987 年的 5 月和 1988 年交稿。

出版了第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懸在了那裡,她得對出版社和廣大讀者有所交代,她也把自己捆綁到了這部戰車上去,有點人生經歷的人,都知道這樣的預支讀者認同是存有很大風險的,事件一切看似必然的事物裡,就暗含著諸多的不可抗力,其實從後來看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後面部分時已經出現了健康問題,只是還沒到大廈崩塌的時刻。

假如路遙的健康問題恰巧出現在這一時段,那麼李金玉或許遇到多年前她的"同行"程偉元的相同的尷尬,那就是是否要找一個類似"高鶚"那樣的人出來,而將《平凡的世界》全部續完?陽光下沒有新鮮事,作為一個編輯無論是在乾隆朝還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沒有什麼不同。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手稿


可以說如果沒有李金玉的全力支持,沒有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那麼他能不能最後完成這部三全本小說,都是一件值得懷疑的事情。

寫一部工程巨大的文學作品猶如坐著大木盆過大西洋,除了需要才華外更需要毅力,其實李金玉等人已經幫了他很大的忙了,許多創作者是連這份幫助都沒有。

此外,路遙還是非常清醒的,那就是專業人士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做出的那些不好的評價他倒是照單全收了。為了寫好後面的部分,路遙刻意離開了西安,躲到延安和榆林的一些地方,殘酷地把自己關了起來,以苦行僧般的生活模式創作著《平凡的世界》,在 1988 年 1 月,修改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沒想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比第一部的境況還不好,前面發了第一部的《花城》雜誌表示不再發《平凡的世界》,直到最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在單行本出版前都沒有在雜誌社發表。

而路遙此時已沒有那麼多的心力去顧及它了,他要潛下心來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分的創作,他渴望著這個巨大的工程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1988 年 5 月 25 日,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完成,這部作品整整耗費了路遙 6 年的心血,值得欣慰的是小說第三部在還沒有創作完的時候,在 3 月份已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拿去在中午的"長篇小說連播"裡播出了。

這個"長篇小說連播"筆者可是親身經歷的,當年雖然年紀小可印象深刻,播過姚雪垠的《李自成》,播過凡爾納的《神祕島》(就是由扮演和珅的王剛播講),播過蘇叔陽的《故土》…… 這個廣播類的節目在當時影響的確非常大。

此外,山西的《黃河》雜誌準備刊發《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傳統曲藝快板書裡有一段比較著名的唱詞為"什麼有頭無有尾,什麼有尾無有頭",相對應的答案是"蛤蟆有頭無有尾,蠍子有尾無有頭"。《平凡的世界》的傳播過程裡除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外,太多的媒體與出版機構實踐了這句"有頭無有尾"或"有尾無有頭"的唱詞。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簽名本《平凡的世界》


五 棲枝於"茅盾文學獎"

媒介不同,反響自然也不一樣,《平凡的世界》經中央廣播電臺播出後許許多多的聽眾被打動,來信如雪片一樣灑向電臺,也不斷飄向路遙的身邊。直到此時路遙才覺得自己控制住了局面,這部作品命運多舛,此前他更多是跟隨著他載沉載浮。路遙在沉重的陰霾裡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和北京總後醫院實習的大學生在病房合影留念


其後是《平凡的世界》參加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評定,評選的結果是不但榜上有名,而且位列第一,人在北京的編輯李金玉趕緊打電話通知了路遙,但路遙怕鬧出笑話,因為世間的有太多的"不可抗力",所以沒有聲張;

接著路遙收到北京著名評論家白燁打來的電報,"大作獲獎,已成定局,朱蔡雷白同賀",電報的中的白就是白燁,而此時獲獎的消息儘管已在作協內傳開了,可路遙依然是守口如瓶,他有自己的"一定之規",那就是不看到"中宣部"發出的正式文件,他自己絕不認定此事。

一邊是"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喜悅,一邊是對於"若喜悅是一場空"的懼怕,他在內心極度的撕裂著自己;最後,在 1991 年 3 月 10 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獲獎消息裡,他最後確定此事為真,而此時《平凡的世界》在臺裡已經播出近三年。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在京西醫院,站立者為《路遙的時間》一書作者航宇


"茅盾文學獎"給路遙帶來了巨大的榮譽和掌聲,3 月 30 日,在頒獎儀式上據說他精心準備的致辭《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被換成了一篇不足 500 字的稿子,而這也是他文學生涯中最後一次在北京致辭 ……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追悼會,發言者為著名作家陳忠實


《路遙的時間》作者簡介

航宇,1964 年生,陝西清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出版有散文報告文學集《你說黃河幾道道彎》、中篇小說集《他媽的,男人!》、長篇紀實文學《路遙在最後的日子》、散文報告文學集《永遠的路遙》、長篇小說《生命河》《市長不在家》《新縣長》《麻六的城》等。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年 7 月出版

新文化報專欄主筆 王逸人


"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的時間》一書封面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年 7 月出版

一、作家的"提衣人"

其實,這所謂滾滾向前的時代還是會殄滅很多美好的事情,它們消失了真是很可惜。

比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作家會遇到的去文學雜誌社"修改作品"的事情,餘華曾回憶過他去《收穫》雜誌修改小說的經歷,當時真是所謂的"責編管理"制度,作家在修改作品期間相當於被"借調"到雜誌社,吃住都要被責編管起來的,所以他說當年年輕的編輯程永新(現在《收穫》的主編)帶著他吃遍了雜誌社附近的小飯館 …… 所以這樣,是因為編輯們信奉著"好作品除了寫之外,也是改出來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最後都是這樣完稿的。

還是用"美好"這個詞,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幕,時至今日我不知全國還剩哪家雜誌社還能堅持這樣做?很可能已經全部絕跡了,其實它應該作為一種行業"古風"而被保留 ……

當年很多作家能成就後來的一番文字功業,獲得讀者的尊敬,真的是應該感謝當初那些發現他們作品,並把他們扶上馬並送了一程的編輯們,用程永新的話講就是作家的"提衣人" ……

這種事情在當年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比如作家路遙也是如此,在 1980 年他就享受過此種待遇。彼時並不為世人所知的路遙寫了一箇中篇叫《驚心動魄的一幕》,在 1978 年到 1980 年間被全國各大文學刊物幾乎退稿了一遍,絕望之餘事情又有了反轉,他接到《當代》雜誌的消息,說:主編秦兆陽看過稿子,請路遙來北京改小說。

於是路遙跑去北京,在人文社裡改稿子,秦兆陽是和路遙從情節、敘事到人物談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看法的,有人會問編輯這樣做是不是干涉創作了,筆者也是編輯出身,編輯就是要做好一篇文字和正式出版物之間的接洽人,有的作家很有靈性,但他本身不懂出版物的體例,那就非常需要編輯及時的斧正,這一點是常識 ……

於是,路遙就在出版社裡"管吃管住"地改了二十多天稿子,這是何其溫暖的生命經歷?今天各種便利的通訊手段,已經讓編輯和作者間溝通極為便利,可這一切背後所褫奪的"溫暖的生命經歷"又何處尋覓?惟其如此,路遙把秦兆陽稱為他的文學"教父",更是直接說過這樣的話"秦兆陽等於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導和幫助我走入文學的隊列"。

最終,《驚魂動魄的一幕》得以發表,並獲得了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從被拒到得獎,這是個大悲大喜的過程,路遙"初試啼音"如此,而這也像"讖語"一樣預示的他的人生。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作家路遙


二 最後陪在路遙身邊的人

說到路遙,最近讀到一本有關他的傳記類的新書《路遙的時間》,此書還有個副題——見證路遙最後的日子,由作家航宇著作完成。看完此書筆者覺得有一位讀者的評價非常到位——作家眼中的作家,沒有蕭紅我們不會覺得魯迅會關注別人的服裝搭配,沒有楊絳我們不會知道錢鍾書這個文化泰斗可愛起來能像"巨嬰" ……

生命是一場無法回放的絕版電影,還好有人見證。航宇是路遙的摯友、老鄉,一直陪他走完生命的最後兩年,所以他能寫出路遙不為人所知的一面,本文將側重於《平凡的世界》創作的前前後後。

作者航宇是清澗作家是路遙的同鄉,還有一個叫遠村的詩人,他們在路遙生病期間出於對文學的敬畏出於對路遙的熱愛,義務承擔了照顧他的的責任,這一點很讓人感動。

其實兩個青年人當年在陝西省作協裡是沒編制的,他們在作協裡的工作完全是出自對於文學的敬仰。筆者也有這樣的朋友,小說寫得很好,想在作協工作,可是沒編制,但他還是泡在那裡,在那裡平時做寫作、編輯、接待等諸多工作,比真正作協編制的人可能還能幹呢。筆者非常佩服這樣的人,他們面對文學所生出的虔誠,真是讓人感動。

特別是如航宇者,能在路遙身邊陪伴路遙、伺候路遙、最後送走路遙,完整歷經了路遙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人,幾乎惟一。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


三 《普通人的道路》是《平凡的世界》最初的名字

其實,《平凡的世界》在最初創作時叫《普通人的道路》,這個名字看上去"蘇派"文學的味道還比較濃重,很一般。而且《普通人的道路》第一部創作完畢後,路遙遭遇了一個不小的尷尬。

之前的中篇小說《人生》特別是在同名電影公映後,讓他聲名鵲起,本以為由此在文壇與出版界確立地位,起碼在文學雜誌領域和圖書出版領域應該獲得垂青,可現實卻不那麼美好。

《平凡的世界》在創作完第一部時,他希望能在著名的《當代》雜誌上首先發表,前面說了秦兆陽找路遙去改稿的就是《當代》,那裡一直是路遙展示他文學創作的"福地",但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 , 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當代》這次沒有張開懷抱,甚至是沒給好臉——今天的文學雜誌社,有名家投稿肯定是要發的,編輯者遵循的是(名家)要對自己作品負責的原則——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依然有編輯直接把名家的稿子退回去的事兒發生,也算某些遺風的留存。

《當代》雜誌社的這位編輯說作品沒達到他想要的深度和高度,甚至覺得這部小說並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那麼想要在《當代》發表,也就不可能了。

小說被退稿對路遙來講無疑是當頭棒喝,他沒有想到自己滿腔激情、雄心勃勃創作出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一開頭就遭受這麼大的挫折,因為還涉及後面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寫作,他是真想從外界汲取一些力量,但願望和現實完全是南轅北轍的。

後來作家出版社的編輯又到西安組稿,路遙又惴惴不安地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到這位編輯手中,比較不幸的是這位編輯和《當代》雜誌的編輯感覺差不多,覺得小說的手法陳舊題材一般,也不符合當時的潮流,就把稿子放一邊了。

路遙實在是太渴望《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能順利發表或出版以引起讀者的共鳴,並藉此安慰順利寫完後邊的部分,沒想到在專業人士那裡,這部小說竟頻頻亮起紅燈,這對路遙的內心打擊是非常殘酷的。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一書編輯李金玉


四《平凡的世界》創作之路並不平

其實,筆者在此倒是完全讚賞曹雪芹寫《紅樓夢》的狀態,雖然"舉家食粥",但卻傾注全部精力埋頭於寫作,其實,這時的曹雪芹連讀者都沒有,那些讀者都是他在心中虛擬的,是他死後才遇到的,因為古人著書一般是本人死後才付梓,所以才有後面"程高偽續"的事情,《紅樓夢》到程偉元那裡已經殘缺不全,虧他花數年之功蒐羅,要不連現在剩下的八十回可能都散逸了,最後約好友高鶚續後面的四十回,最大的目的是出版,一個相對完成的故事肯定好賣,但客觀上倒是保護了此書。

看見沒,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是沒有讀者的(敦敏、敦誠兄弟可能在《紅樓夢》創作時期就讀過,但那是一種好友間的私人行為,彼時《紅樓夢》一書也並沒有進入傳播領域)他也就不幻想從他們那裡汲取什麼力量,這樣他寫的每一個字只需面對自己,能過了自己這一關就是最好,這樣做的結果是曹雪芹的寫作沒什麼功利色彩,而越是這樣,就越能接近文學的本體,這就是單純的力量。當然這樣的世代已經過去,這裡只能做一個文學樣板加以研究,後世的作家和文人們還是希圖依靠外界的肯定來改變自己的創作命運。

後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幾經週轉落戶《花城》雜誌,終於得以發表,而單行本則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好事多磨,這樣的結果還算不錯。

其實此事中的核心人物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編輯李金玉,她到西安組稿本是衝著賈平凹的《浮躁》去的,但沒有組到《浮躁》,卻接手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她覺得自己發現了寶貝,果斷將書稿帶回北京,將從前的名字《普通人的道路》改為《平凡的世界》,層層報審,最後付梓出版。

在理論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後只有陝西和北京的評論家們給予肯定,但也有很多學者的意見不一致,甚至是嚴重的兩極分化,認為跟他過去相比,沒有根本性的突破,手法老套陳舊,沒有創新 ……

再說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李金玉,她又是一個對路遙有再造之功的人,路遙的創作歷程裡,得編輯襄助多多。她在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時,還是頗有魄力的,因為在出版第一部時是 1986 年的 6 月,而第二部預計要在 1987 年的 5 月和 1988 年交稿。

出版了第一部,《平凡的世界》就懸在了那裡,她得對出版社和廣大讀者有所交代,她也把自己捆綁到了這部戰車上去,有點人生經歷的人,都知道這樣的預支讀者認同是存有很大風險的,事件一切看似必然的事物裡,就暗含著諸多的不可抗力,其實從後來看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後面部分時已經出現了健康問題,只是還沒到大廈崩塌的時刻。

假如路遙的健康問題恰巧出現在這一時段,那麼李金玉或許遇到多年前她的"同行"程偉元的相同的尷尬,那就是是否要找一個類似"高鶚"那樣的人出來,而將《平凡的世界》全部續完?陽光下沒有新鮮事,作為一個編輯無論是在乾隆朝還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沒有什麼不同。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平凡的世界》手稿


可以說如果沒有李金玉的全力支持,沒有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的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那麼他能不能最後完成這部三全本小說,都是一件值得懷疑的事情。

寫一部工程巨大的文學作品猶如坐著大木盆過大西洋,除了需要才華外更需要毅力,其實李金玉等人已經幫了他很大的忙了,許多創作者是連這份幫助都沒有。

此外,路遙還是非常清醒的,那就是專業人士對於《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做出的那些不好的評價他倒是照單全收了。為了寫好後面的部分,路遙刻意離開了西安,躲到延安和榆林的一些地方,殘酷地把自己關了起來,以苦行僧般的生活模式創作著《平凡的世界》,在 1988 年 1 月,修改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沒想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比第一部的境況還不好,前面發了第一部的《花城》雜誌表示不再發《平凡的世界》,直到最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在單行本出版前都沒有在雜誌社發表。

而路遙此時已沒有那麼多的心力去顧及它了,他要潛下心來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分的創作,他渴望著這個巨大的工程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1988 年 5 月 25 日,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完成,這部作品整整耗費了路遙 6 年的心血,值得欣慰的是小說第三部在還沒有創作完的時候,在 3 月份已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拿去在中午的"長篇小說連播"裡播出了。

這個"長篇小說連播"筆者可是親身經歷的,當年雖然年紀小可印象深刻,播過姚雪垠的《李自成》,播過凡爾納的《神祕島》(就是由扮演和珅的王剛播講),播過蘇叔陽的《故土》…… 這個廣播類的節目在當時影響的確非常大。

此外,山西的《黃河》雜誌準備刊發《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傳統曲藝快板書裡有一段比較著名的唱詞為"什麼有頭無有尾,什麼有尾無有頭",相對應的答案是"蛤蟆有頭無有尾,蠍子有尾無有頭"。《平凡的世界》的傳播過程裡除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外,太多的媒體與出版機構實踐了這句"有頭無有尾"或"有尾無有頭"的唱詞。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簽名本《平凡的世界》


五 棲枝於"茅盾文學獎"

媒介不同,反響自然也不一樣,《平凡的世界》經中央廣播電臺播出後許許多多的聽眾被打動,來信如雪片一樣灑向電臺,也不斷飄向路遙的身邊。直到此時路遙才覺得自己控制住了局面,這部作品命運多舛,此前他更多是跟隨著他載沉載浮。路遙在沉重的陰霾裡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和北京總後醫院實習的大學生在病房合影留念


其後是《平凡的世界》參加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評定,評選的結果是不但榜上有名,而且位列第一,人在北京的編輯李金玉趕緊打電話通知了路遙,但路遙怕鬧出笑話,因為世間的有太多的"不可抗力",所以沒有聲張;

接著路遙收到北京著名評論家白燁打來的電報,"大作獲獎,已成定局,朱蔡雷白同賀",電報的中的白就是白燁,而此時獲獎的消息儘管已在作協內傳開了,可路遙依然是守口如瓶,他有自己的"一定之規",那就是不看到"中宣部"發出的正式文件,他自己絕不認定此事。

一邊是"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喜悅,一邊是對於"若喜悅是一場空"的懼怕,他在內心極度的撕裂著自己;最後,在 1991 年 3 月 10 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獲獎消息裡,他最後確定此事為真,而此時《平凡的世界》在臺裡已經播出近三年。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在京西醫院,站立者為《路遙的時間》一書作者航宇


"茅盾文學獎"給路遙帶來了巨大的榮譽和掌聲,3 月 30 日,在頒獎儀式上據說他精心準備的致辭《生活的大樹萬古長青》被換成了一篇不足 500 字的稿子,而這也是他文學生涯中最後一次在北京致辭 ……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路遙追悼會,發言者為著名作家陳忠實


《路遙的時間》作者簡介

航宇,1964 年生,陝西清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出版有散文報告文學集《你說黃河幾道道彎》、中篇小說集《他媽的,男人!》、長篇紀實文學《路遙在最後的日子》、散文報告文學集《永遠的路遙》、長篇小說《生命河》《市長不在家》《新縣長》《麻六的城》等。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9 年 7 月出版

新文化報專欄主筆 王逸人


「逸人言」《平凡的世界》出爐的前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