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厚重濮陽:潘仁美原來是南樂人,並且是忠臣良將?

視覺龍鄉 今天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欄目名厚重濮陽由濮陽市著名歷史文化學者史國強題寫)

只要一說到宋朝的潘美潘仁美,人們大都會說此人是奸臣。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

其實,潘美不是奸臣,而是宋朝的忠臣良將,他的功績要遠大於楊家將中楊繼業。

潘美的老家是哪裡人?經過專家考證,他是濮陽南樂人也確有道理。我們還是先說說潘美(潘仁美)是濮陽南樂人的事吧。

潘美,即戲文上所言那個與楊家不共戴天的白臉奸臣潘仁美,如今可謂老少皆知,臭名昭著。史實上,平心而論,潘美乃北宋開國元勳、一代名將,其戰功和歷史地位遠比楊業顯赫得多,史官正傳無不言其忠。忠乎!奸乎!這裡暫且不論,只就其籍貫所在略加考證,以正視聽。

河南南樂縣史志辦主任史國強對潘美其人頗有研究,並就其籍貫所在地做過深入考證。

河北魏縣魏文化研究會劉衛民根據文獻記載,結合地名調查,曾同他廣泛交換過意見,達成共識。

從“大名人”說談起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我們不妨先看正史如何記載的。據元代脫脫等撰《宋史·潘美傳》記載:“潘美,字仲詢,大名人”。後來的史籍方誌多從此說,並以此附會為大名縣人。

大名,在古文獻記載中有個不同的概念:一指大名府,二指大名縣,三指大名城。大名府原稱魏州,其名始於五代後漢,宋襲舊制,仍稱大名府,轄元城,大名、南樂、魏縣、開州(今濮陽),東明等數縣。大名縣長期為大名府附郭縣,與魏縣、南樂、元城縣壤界相連,犬牙交錯,縣界屢有變易。大名城乃大名府治所,亦稱府城,大名縣依附於此。大名縣於北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和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曾三次遷治於南樂鎮(今大名到舊治村。《宋史·潘美傳)開大名人"說之先,只籠統言明,未具體說是大名府、大名縣或大名城人。這就有必要搞清潘美籍貫確切所在及與“大名”的關係。

今河北魏縣邊馬集西北不足一華里有村名李莊,原名潘莊、李家莊,俗呼為潘太師墟,古稱潘府,或潘埠。這裡世代相傳為潘美的故鄉。為了考證潘美的籍裡,劉衛民曾幾次到該村調查。口碑資料與史籍記載相吻合,加之實物資料為佐證,可確定潘美故里。村內李姓世代相傳為潘氏後裔,尊潘美為先公,且有其衣冠冢存世,另有家譜流傳。再從文獻記載看,民國本《大名縣誌(輿地志附圖)》就把該村明確

標屬潘美故里。復據民國本《大名縣誌(古蹟志)》轉引《石橋碑記》刊載古昌樂城四至雲:“東至倉頡冢,西至潘太師墟,南至葛貴戚莊,北至張公謹墓”。古昌樂縣城就在今境邊馬集,倉頡冢在今南樂縣吳村(史官村)北,又名倉頡陵,今仍存,距邊馬集三華里;葛貴戚莊在邊馬集南二華里,俗稱葛娘娘莊,其地原有葛麗妃墓;張公瑾墓在邊馬集北里餘。四者均可指其處,其方位與碑刻完全相符。潘美曾官授檢校太師,故其地稱潘太師墟。近年來地名普查亦證實李莊原為潘太師墟,潘府或潘莊。明代以前,該村李姓尚稱潘姓,後來因世人多謂潘美為鉅奸,人言可畏,遂改潘為李姓。其地出土的李姓祖碑,其文仍為潘姓,另外,李氏墓地尚有潘家路遺蹟可尋。至今,李莊仍殘存“活著姓李,死後姓潘"的習俗。

潘美故鄉的具體位置可以確指無疑,地處大名城南三十五華里,潘美“大名城人”的可能性可以排除了。細查李莊其地,於北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由南樂縣"析入大名”,此時距潘美去世的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有103年之久,故“大名縣人”之說也可排除。元脫脫撰修《宋史》時,潘美的故鄉已屬大名縣管轄,後人遂謂為大名縣人,原是無可指摘的,元脫脫把潘美模祾兩可地稱”大名人”,可以說是有意識之舉。我們認為《宋史》所載潘美“大名人”的正確含意應當是大名府人。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潘美,南樂人,有道理

潘美”南樂人"說,實際上是由於潘美故鄉隸屬關係上的變化而派生出來的。李莊東鄰邊馬集,而邊馬集一帶在歷史上曾長期為河南南樂縣前身的樂昌、昌樂、繁水縣治所。這點無容置疑。

為了更能說明問題,我們不妨再結合史載談一下潘美故里同南樂縣的隸屬変化關係。據明正德《大明府志(沿革》載西漢置樂昌縣,治所在倉陵西(今魏縣邊馬集)。樂昌城下的李莊其地必然屬樂昌縣地。東漢建武(公元25年-56年)年間,樂昌縣廢置。西晉於原昌縣地復設縣,更名昌樂,治所仍舊,昌樂下的李莊其地遂轉屬昌樂縣。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從昌樂縣西北部分置繁水縣,治所在繁水鎮(今魏縣邊馬集北)。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昌樂縣併入繁水縣,昌樂城下的李莊其地又改屬繁水縣。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復設昌樂縣。次年(公元623年),昌樂縣治從邊馬集東遷至今南樂縣谷村一帶。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省繁水入昌樂縣,李莊其地隨之成為昌樂縣轄地,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晉王李存勖避其祖李國昌之諱,改昌樂為南樂縣,距當時南樂縣城(今南樂縣西北谷村)十餘里二李莊一帶當然也就成了南樂縣地了。李莊其地何時析出南樂縣暱?清光緒《南樂縣誌,志餘》記載備詳:言其地“本南樂地,宋紹聖二年析入大名”。至於析出原因,是因"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昌樂縣城奉詔為避黃河水患,東遷今址",致使李莊一帶遠離縣城,又為大河所隔,為便於治理,故而劃歸大名縣。這就是說,潘美故里所在地宋紹聖二年以前為南樂縣地,査潘美其人,卒於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以享年六十七歲計,當生於五代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在他生活的時代,其故鄉正屬南樂縣地。直至他死後一百多年,其故鄉才由南樂縣劃出,轉屬大名縣。

潘美,河北魏縣人

潘美既不是大名人,也不是南樂人,而應為河北魏縣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潘美故鄉李莊的歸屬發生了変化。細查李莊其地,原屬南樂縣,後曾屬大名縣,今轉屬魏縣。其轉屬經過是這樣的,1757年,魏縣因水患廢入大名、元城縣。1940年6月,魏縣復置,同年8月,分魏縣漳南地及大名縣東南部邊馬、牙裡一帶置漳河縣、距邊馬0.6華里的李莊逐改屬漳河縣。1944年8月,漳河縣併入魏縣,李莊遂改屬魏縣地,至今無改。故,確切而言,潘美乃今河北魏縣李莊村人。

潘美在歷史上到底是忠臣良將還是奸臣呢。我們看央視百家講壇的解讀和一篇文章。

潘美:一個被誤會千年的北宋名將

提起“潘仁美”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不論在小說、戲曲還是影視作品中,這都是一個迫害忠良、惡貫滿盈的反派角色。但是,當我們翻開正史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誤會!

“潘仁美”的歷史原型是北宋名將潘美,此人文韜武略、功業赫赫,根本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個大反派。

1

勇挑重任,開國元勳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首先,潘美是北宋的開國元勳。

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潘美和趙匡胤曾同在後周皇帝柴榮手下當差。潘美起初只是一個小小的供奉官,後來因為屢立戰功獲得步步高遷,先後擔任西上閣門副使、陝州監軍、引進使等官職。當時趙匡胤擔任後周的禁軍將領,二人在南征北戰中多有配合,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時,潘美就在他身邊,且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

眾所周知,趙匡胤是在出征途中被“黃袍加身”的,但彼時開封城內依然是後周的天下。即便是裡呼外應之下,稱帝已是大勢所趨,但貿然引兵回城,勢必會帶來不小的驚亂。於是趙匡胤決定先派一個人回朝宣佈消息。派的誰呢?

正是潘美。

史書沒有詳說他是如何在後周的大殿之上向皇太后、小皇帝,以及眾多後周文武大臣,解釋趙匡胤要改朝換代、自己稱帝的事情。但我們知道,這絕對是個尷尬而又危險的任務!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史書記載,他單人獨騎進了開封城,宣佈了這一驚天消息。隨後除後周大將韓通一人倉惶下殿意欲抵抗以外,其他文武百官都乖乖向趙匡胤俯首稱臣。可見,趙匡胤能夠兵不血刃地改朝換代,潘美所扮演的角色發揮了重要作用。

2

收養義子,宅心仁厚


其次,潘美也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陰險惡毒。僅舉一例,便可證明。

趙匡胤奪取皇位後,進入皇宮,見到一嬪妃抱著個小孩子,問是誰,回答說:“這是周世宗的兒子。

當時趙普、潘美等人隨侍趙匡胤左右,趙匡胤回頭詢問對趙普,趙普說:“除掉他。” 而潘美站在趙匡胤身後不說話,趙匡胤招呼潘美詢問,潘美也默不作答。

趙匡胤大概是看出了潘美不忍心,沉默良久,最後表態道:“算了,我奪了別人的皇位,又殺別人的兒子,我不忍心啊!

聽皇帝這樣一講,潘美馬上跪在趙匡胤面前說道:“陛下,從前,臣與您都在世宗面前稱臣,如果讓您下旨砍了他的兒子,就是辜負了世宗皇帝。但是,我又不能勸您不殺,因為他必竟是前朝皇脈,害怕您懷疑我有異心。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趙匡胤當即下令:“這孩子就送給你吧!不過,這前朝皇帝的兒子不能給你做兒子。

後來這個孩子取名為潘惟吉,在潘美和夫人的教養下,一直以侄子的身份長大成人,後來還做到了刺史。

評書、演義、戲曲中,將“潘仁美”一家都塑造成了反派人物,其實有失客觀。正史當中,潘美的五個兒子都是朝廷命官——潘惟德,官至宮苑使;潘惟固,官至西上閣門使;潘惟正,官至西京作坊使;潘惟清,官拜崇儀使;潘惟熙,娶秦王趙德芳之女,官拜平州刺史。而且潘美的兒子和侄子都聲譽頗佳,算得上滿門賢良。

3

文韜武略,衛國英雄


潘美文韜武略、智勇雙全,且極富人格魅力,他為穩固北宋江山,做出了突出貢獻。

北宋剛建國時,一些地方節度使興風作浪,令趙匡胤很是頭疼。陝州節度使袁彥便是一例典型。此人凶悍殘暴、寵信奸佞,而且聽說一直在修理兵器、整頓軍隊,有幾分叛亂跡象。趙匡胤便將目標鎖定到了他身上,他決定先派個人去陝州,一方面監視袁彥的軍隊,一方面勸服袁彥入朝覲見。派誰去呢?

又是潘美。

這無疑又是一次艱鉅的任務。如果溝通不當,極有可能引發叛亂,而使臣更是凶多吉少。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史書沒有詳細記載潘美是怎麼辦到的,只知他單人匹馬去了陝州,數日之後,便帶著袁彥回了開封。趙匡胤大喜過望,說:“不殺袁彥,而是讓他來晉見,潘美又了卻我心中一件大事。”

在開國初年的數場平叛戰爭中,潘美時而是衝鋒陷陣的猛將,時而是安撫善後的能臣,始終都是趙匡胤身邊不可或缺的人物。


攻打南漢、剿滅南唐、收復北漢,這一場場硬仗潘美都是主將之一。

溪峒蠻獠等民族從唐朝開始就時常侵犯內地,數百年來都沒得到有效管治,潘美帶兵追剿了他們的老窩,恩威並施,徹底擺平。

至於對契丹的衛國戰爭,潘美的功勞就更多了:公元980年,雁門關大捷;公元982年,遼軍三道來攻,潘美親率三萬宋軍迎戰,勇破三十六壘,殺得遼軍落花流水……直到他去世前幾個月還在抗遼前線,一生抗遼衛國30多年。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4

陳家谷兵敗,揹負指責


那麼,為大宋江山做出過如此之多貢獻的忠臣良將,何以變為被後世指責咒罵的奸臣佞子?

這一切還要從陳家谷之戰說起。

在公元986年的那場雍熙北伐中,潘美被任命為出征三路的西路軍主帥,楊業(就是楊家將裡的楊老令公)為副帥。當時,潘美率兵單獨攻下燕雲十六州的寰州、朔州、雲州、應州。然而大將曹彬的部隊出師不利,各路軍馬都被撤回,潘美只好率軍回到代州。不久,朝廷下詔把潘美攻下的這四個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命令潘美等人帶領軍隊保護。

但就在這時,寰州再次被遼軍攻陷。對於要不要交戰,西路軍內部產生分歧。

副將楊業認為,現在遼兵兵力、士氣正盛,此時交戰必然失敗,況且我們的任務是護送百姓,所以應避其鋒芒,迂迴作戰。監軍王侁反駁道,“手握數萬精兵卻如此畏懼怯懦!將軍不是一直號稱‘無敵’嗎?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不成有別的心思?”另一位監軍劉文裕也一味附和王侁。

楊業因為是降將身份,最怕別人質疑他不忠,於是決定背水一戰。

史書記載,臨出發前楊業還曾哭著對潘美表訴衷腸,不過潘美沒有阻攔。

結果不幸,楊業戰敗,而王侁等人早早率兵撤離約定的戰場,最終楊業被俘而亡。

就是這場戰敗,令潘美背上了汙名。有人懷疑作為主將的他,嫉賢妒能,故意將楊業置於死地而不救。加上人們對楊家將一門忠烈的敬仰,使得後人對這位歷史人物一貶再貶,不斷歪解。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陳家谷之敗,潘美作為主帥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以此來否定潘美一生的功績,顯然有失公允。

後人為了醜化他,故意在他的名字中間加了一個“”字。可是,縱觀潘美的一生,這個“仁”字,他當得起!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文章已於2019-04-27修改

閱讀 921

在看7

精選留言

寫留言

  • 5
  • 壟上行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 潑髒水容易,洗雪難啊!!
  • 2
  • 青山綠水
北宋名將潘美是南樂縣人,不是奸臣,是忠臣良將(轉載視覺龍鄉)


  • 南樂縣又多一名人!
  • 1
  • 作者
  • 原屬南樂,後來屬魏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