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少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等“一帶一路”地區的地質災害,這個大會剛在京開幕

為科學應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面對的減災需求,攜手國際夥伴共建科技協同減災機制,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5月11日上午,“一帶一路”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大會在北京開幕。

此次大會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牽頭承辦。

中國科學院院長、“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主席白春禮在講話中指出,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對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攜手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風險、保護生態環境安全和實現國際社會經濟繁榮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中國的科技國家隊,中國科學院有責任和義務為建設安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一帶一路”貢獻科技智慧和力量。他還表示,“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作為首個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運行的綜合性國際科技組織,將積極深化與沿線各國的科技合作、攜手應對共同挑戰、促進民心相通與人文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聯合國助理祕書長、祕書長減災事務特別代表水鳥真美髮表了視頻演講。她指出,防災減災是“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其核心是巨大的創新創造潛力。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快和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隨時都有可能引發新的災害風險,她非常高興看到中國政府為確保“一帶一路”建設的風險可控和可持續性而採取的積極措施。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表示,由於強烈的構造運動、脆弱的生態環境,加上頻繁的氣候極端,在“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地區,特別是天山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東部、南亞等地區,都受到各種地質災害的嚴重威脅,我們需要攜手並進,加強科技合作,分享不同國家的科技創新成果,構建更有效的減災平臺。

會議期間,還將舉辦絲路文化與發展主題論壇,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焯芬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研究員、“北斗女神”徐穎研究員、“火星叔叔”鄭永春研究員與青年學子和社會公眾一同探討“一帶一路”的歷史與展望、當代中國的全球觀念與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暢想、北斗與“一帶一路”、 人類面臨的重大天文災難與地球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據悉,此次大會還將倡議成立國際減災科學聯盟,並推動發表《“一帶一路”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北京宣言》。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黃海華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