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謎題

歐洲 陶瓷 傢俱 英國 新京報書評週刊 2017-06-25
“中國風”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謎題

《中國風:遺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國元素》

作者:休·昂納

譯者:劉愛英、秦紅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1月

嵌入歐洲文化的“中國風”,已然是一種歐洲風格,而不是歐洲人對中國藝術的拙劣模仿。

英國藝術史家休·昂納所著《中國風:遺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國元素》引進中文版,但其實在原著書名Chinoiserie:The Vision of Cathay中,並沒有刻意強調“中國元素”。“Chinoiserie”是法語詞,指具有中國風格的物品,猶指傢俱、器物、裝飾,即中國器物或中國元素被嵌進西方自身器物為主的大環境中構成的一種奇觀。

關於中國風格影響歐洲曾有不少論著,這些論著把在歐洲出現的中國絲綢、瓷器、傢俱、園林,從其所嵌的環境中提取出來,成為一件件孤立的物品,然後再把這一件件物品彙聚在一起,進行綜合,一種“中國風”就呈現了出來。這種只呈所需之點,忽略其背景和關聯,以突出此點的研究方式,已經規定了“風”的範圍和性質。

“風”是一個非常靈動的中國詞彙,西人一般不用,只用實實在在的詞,但西人的做學問方式(抽取-匯聚-綜合)還是會給中國讀者感到“風”之浩蕩。《中國風》圍繞主題旁徵博引,呈現了中國的器物——從絲綢、瓷器、傢俱、裝飾到園藝——對古羅馬、法國、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持續影響。西方藝術風格的歷史演進,從巴洛克、洛可可到新古典主義,不無中國風內蘊其中。

以上的內容在《中國風》的目錄中就可以感到,而且給人一種中國風勁吹的預期圖景,這也是各類同一主題的論著,以不同的方式已經呈現過的圖景。然而,此書的特別之處正是要否定這一已有的圖景。書中要講的是,歐洲所謂的中國風,從本質上,是歐洲人在自己文化的發展中,在與中國審美文化的互動中,吸收中國的某些因素,而產生出來的一種歐洲風格。從外貌看是中國的,但骨子裡是西方的。

作者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理解和評估歐洲的“中國風”及其所內蘊的文化和美學意義。如果不做這樣的理解,大家看看書中彩色插圖裡呈現的各種中國風器物和作品,就會責怪乃至嘲笑西方人還沒有理解中國美學的精神,像漢學家那樣,把它們看成西方人“對中國藝術的拙劣模仿”。理解了西方人不是為了知道中國藝術是什麼而去接收,而是為了他們認為什麼東西能為西方人所欣賞而去製造,對於歐洲史上的中國風及其演進,就會有一種新的體悟。

中國風是西方人在文化互動的現實中,為自己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一種風格,至於歐洲的中國風像不像中國的原樣並不重要,中國的原樣是什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歐洲人通過對中國風的創造,而呈現出來的對自己和對世界的新認識。

作者一旦提出了新見,就發現也提出了難以解決的難題:整個中國風的體系是怎樣的?要從西方零散的中國風作品中梳理出一個體系,包括分類體系和時代演進特徵,是很困難的。各個零散的中國風作品,在每一具體的結構中是怎麼產生出來的,內蘊著怎樣的具體心態,很多事實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難以尋找。

中國風在歐洲風格的整體及其演進過程中,究竟佔有怎樣的地位,很難說清楚。這就讓人們從一件作品走向更多的作品,從中國風走進歐洲審美文化的整體,書中的彩色插圖甚為精美,一幅幅都可引入細節的探尋,都會引出多種多樣的想象。因此,這是一部讓人充滿好奇的書,又是一部暗置懸念的書。

文化間的互動傳播和接受,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在過程中,會不斷有意外產生,不時冒出按常規難以推理的奇事。《中國風》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把人引進了美術館一般的歷史,沿著美術館一個個的展廳信步走去,發現一幅幅的圖畫僅有提綱挈領的簡介,卻沒有深度的理論解說,但這一瀏覽過程讓讀者感到無數的懸念。

有多少人會被這些懸念所吸引,去一探究竟呢?

□張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