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共建“一帶一路”,歐洲想的有點多

歐洲 政治 經濟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2019-05-13

在共建“一帶一路”的藍圖中,中歐、亞歐合作是可以提供強勁合作動力的重要引擎。這既是“一帶一路”在地緣經濟上的自然延伸,也是中歐、亞歐合作的良好基礎使然。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和企業正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合作中來,但也有一些國家和機構仍抱有較為複雜的心態。

首先,參與“一帶一路”合作能否帶來既有利益之外的附加值,是一些歐洲國家的現實考慮。一些與中國雙邊經貿合作基礎較好、在區域經濟中居於價值鏈頂端的歐洲國家,滿足於既有的分工模式和利益格局,因此在倡議提出初期持旁觀疏離態度。在“一帶一路”前景逐漸清晰、參與夥伴開始獲益的情況下,這些國家的工商界首先坐不住了,要求政府轉變態度的呼聲日益高漲。這些政府也的確體現出了更大的靈活性,但仍有其矜持:它們一方面不反對工商界參與合作,另一方面又不願明確表達官方立場。這種謀實利、護地盤、可進退的考慮以歐洲發達經濟體最為典型。

其次,對“一帶一路”倡議做出地緣政治含義的過度解讀,擔心中國藉此推行“單向輸出”,是一些歐洲國家的主要顧慮。“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主動作為、承擔更大責任的傑作,體現出中國全方位外交的宏大格局,這讓一些習慣於“掌握主動權”並對外搞制度、規則“單向輸出”的歐洲國家一時難以適應。同時它們也很自然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認為“一帶一路”倡議隱含著中方的“戰略意圖”:通過合作來顯示規則和制度優勢,進而與歐洲形成全面競爭。這種顧慮與當前歐洲對於內外困境的憂慮逐漸合流並被放大,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歐洲的制度自信,以至於中歐合作是機遇還是挑戰已經成了讓一些國家糾結的問題。

最後,希望以整體對接的方式參與“一帶一路”合作,避免歐洲一體化喪失體制優勢,則是當前一些想要主導一體化的歐洲大國和歐盟機構的主要訴求。通過成員國讓渡主權,在歐盟層面形成統一的對外談判權能,是歐洲一體化的體制優勢之一。在歐盟看來,任何一個成員國在與中國的雙邊合作中都可能因規模和體量不對稱而“吃虧”,因此唯有“一致對外”才能佔到便宜。而對一些想要主導一體化進程的歐洲大國來說,在歐盟內部矛盾增多、一體化內生動力漸失的背景下,強調“一帶一路”帶來的“威脅和競爭”,有利於將歐盟內部矛盾向外轉移並轉化為維持一體化的動力。強調與“一帶一路”進行整體對接,對政府間雙邊合作立場消極,不過是這種邏輯的自然反應。

一些歐洲國家表現出的考慮和顧慮,既有對“一帶一路”倡議的不瞭解與不理解,也反映出他們不開放、不包容的心態。在當前歐洲經歷政治變動和內外環境變化的背景下,推進中歐“一帶一路”合作的環境會更復雜,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與韌性。但兩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成果已經用事實不斷幫助歐洲增進了解與理解,也在不斷衝擊著歐洲由於不適應變化而產生的不開放和不包容心態。“一帶一路”所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倡導多邊主義”足以打消歐方有關“中國藉機獨大單贏”的狹隘認識。而“雙邊合作、三方合作、多邊合作等各種形式”並舉,也足以讓歐方不再擔心合作會對現有利益格局產生過度衝擊。中國“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並“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推動企業在項目建設、運營、採購、招投標等環節按照普遍接受的國際規則標準進行,同時要尊重各國法律法規”的莊嚴承諾,更足以讓歐方對合作規則和方式產生強烈的認同感,並讓一些源於無端揣測的擔憂消散在陽光下。

從目前歐洲方面對於“一帶一路”合作成果越來越積極的反應看,中國的開放包容正在贏得歐方更大的尊重與認同。歐洲不乏參與“一帶一路”合作的資源和經驗,現在需要的是拋棄蜷縮過冬的消極心態,放手擁抱夏日的陽光。(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