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本文作者:李嘯天

好萊塢是一個很容易捲起風潮的地方,也是一個出奇跡的地方。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阿方索·卡隆是一位導演,不盡憑藉《地心引力》《羅馬》擒下兩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而且還跨界獲得了一次最佳電影剪輯,一次攝影。尤其是《羅馬》,使他成為歷史首個既獲得最佳導演又獲得最佳攝影的獲獎者。在拍攝《羅馬》時,墨西哥三傑的御用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沒有檔期,卡隆又信不過其他人,只好趕鴨子上架親自擔任攝影,沒想到居然收穫了最佳攝影的大獎,創下了一項盛舉,也是沒Shei了。提到了艾曼努爾·盧貝茲基,這也是一位神人,曾在2014-2016年三年間,三連樁拿下奧斯卡最佳攝影(《地心引力》《鳥人》《荒野獵人》),也是一項前無古人的成就。

今天,好好說一說《羅馬》。這個名字,猶如《海邊的曼徹斯特》,片名中的城市名,其實不是大眾所熟知的城市。《海邊的曼徹斯特》裡的曼徹斯特不是擁有曼聯與曼城英超雙雄的那個城市,而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個偏僻的小鎮,名字就叫做“海邊的曼徹斯特鎮”(Manchestet-by-the-sea)。而《羅馬》裡的羅馬也不是意大利的首都羅馬,而是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一個社區的名字。就像中國N多城市裡的小區名字都叫做“羅馬花園”一樣。《羅馬》與意大利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就像《挪威的森林》裡與挪威沒有關係一樣。它只是導演阿方索·卡隆的一個記憶,在那個叫做“羅馬”的社區裡,承載了卡隆年輕時過多的記憶,而《羅馬》就是將這種記憶進行呈現的最佳方式。

解剖《羅馬》之前,先就著大熱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來說下有關導演卡隆及“墨西哥三傑”。

“墨西哥三傑”已經成為了好萊塢傳奇,他們捲起的“墨西哥風暴”自2013年第86屆奧斯卡開始,直到2019年的第91屆,6年間來自墨西哥的三位大導演就牢牢霸佔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中的顯耀位置,牢不可破。(除了2017年的第89屆,那一年墨西哥三傑沒有作品,最終勝出的是《愛樂之城》的達米恩·查澤雷。不過,32歲就獲獎的查澤雷,也創下了一個奇蹟。)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這股風潮始於阿方索·卡隆。2013年,卡隆憑藉《地心引力》猶如黑馬一般,在當年奧斯卡大殺四方,最終毫無懸念地成為最佳導演的勝出者。之後,連續兩年(2014-2015),同樣來自墨西哥的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先後憑藉《鳥人》《荒野獵人》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這兩部片都是實力大作,風格不同,都是名垂影史的佳作,贏的名正言順,順便為邁克爾·基頓開啟了演繹生涯的第二春,還為小李解套了非常尷尬的奧斯卡梗。再之後,2018年裡墨西哥三傑中的最後一位吉爾莫·德爾·託羅則憑藉《水形物語》拿下最佳導演。五年連中四次,墨西哥三傑創造了一項盛舉。但是,這還沒有完,2019年卡隆捲土重來,六年五中,墨西哥三傑就是這麼牛掰,不服不行。

《羅馬》獲獎之前,就之前已經獲得的幾部作品,非要對比一下的話,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說服力相對最弱,本片商業氣息濃重,勝在於巧而不在於工,太空題材在一個極小的格局之內被卡隆玩出了花活,螺螄殼裡做道場,勝在於機巧,藝術成色相對弱一些。阿方索·卡隆似乎是“墨西哥三傑”中最弱的那一個。但是,2018年《羅馬》的橫空出世,讓人看到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阿方索·卡隆,大師氣息撲面而來。這是一部更具實力,更能展現導演實力與掌控力的作品,比《地心引力》更能顯導演水準。儘管它是一部極具私人化的作品,卻難得地呈現出了史詩劇的風骨,這也讓卡隆在奧斯卡最佳導演入圍名單上顯得出類拔萃。

那麼,這部《羅馬》究竟是一部什麼的作品呢?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如果要找一個對比,可以回到佳作輩出的1994年,那年有一部俄羅斯影片《烈日灼人》,(不是曹保平的《烈日灼心》哦,)不僅贏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還贏得了戛納評審團大獎,該片出自俄羅斯電影大師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之手,異常精彩。精彩之處,在於《烈日灼人》的故事講的是蘇聯歷史上的極其殘忍極其反人類的“肅反”運動,但僅就電影來看,卻看不到殘忍也不看到悲傷,而是平靜如水,整部影片看起來就是家長裡短,展現的都是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並無讓人訝異之處。但實際上,在表面平靜的外殼之下,影片真正要講的是荒誕的歷史時期荒誕荒謬的大屠殺事件。所有的平靜都籠罩在一顆灼人的毒太陽之下,故事越是平靜,就越是反襯出的肅反運動的罪惡,也更顯殘忍。

就如平靜的河流,坐在岸上的人,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河流的樣子,一副平滑搖曳緩緩流逝的模樣,但實際上在目光無法看到的水底,卻潛藏著激流,還格外凶險。眼見並非真實,想要看破紅塵,需要刺破平靜的眼神,需要更深的洞察力。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羅馬》就是另外一部《烈日灼人》,甚至比後者走的更遠。《烈日灼人》講的是蘇聯肅反中的核心人物的故事,故事主角是蘇聯紅軍的締造者之一,即將在肅反的大潮中被帶走並被槍決,這是一個悲傷而壓迫性的故事,但僅就觀影而已,卻相對輕鬆很多。它藉由小女孩娜迪雅的眼中,看見自己原本歡樂的家庭因為母親的舊情人闖入而遭到迫害,是一部政治寓意濃厚而感人的作品。而《羅馬》聚焦於1970-1971墨西哥的“民主化”運動,也是墨西哥社會轉型期的折射,同樣是一部極具寓意的史詩性作品。但它又根植於阿方索·卡隆的個人記憶,影片的故事不處於整個社會運動的核心位置,相反非常邊緣化。有種坐在邊緣打量中心的感覺,用了一個並不討巧的視角,將整個時代的巨大變動原封不動不露痕跡地展現出來,卡隆的掌控能力明顯更勝一籌。尼基塔·米哈爾科夫的故事是原創的故事,他在影片的把控上擁有更大的掌控空間,自由度更大,為了故事的豐滿可以為所欲為。而卡隆則忠於個人記憶,拍的是自己的自傳,展現的也是自己記憶中的那個時代。因為卡隆在當時本就不是社會運動的參與者,只是一個遠遠的旁觀者。正是這個視角,使得《羅馬》更私人化,更加內斂,缺少更戲劇化的衝突。

私人化的影片往往顯得有些自戀,容易流於導演個人的喃喃自語,對普通觀眾並不友好,嚴重的甚至讓觀眾不知所云。當今依舊在世的大師讓-呂克·戈達爾晚期的作品如《電影社會主義》《影像之書》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儘管業界人士覺得還不錯,但普通觀眾卻如觀天書,看著銀幕只能目瞪口呆,唯嘆自己水平太低。戈達爾當然了不起,但這樣的作品卻並不值得提倡。電影拍出來是讓人看到,搞的曲高和寡,應者寥寥,其實很垃圾片也差不多,最終都成為了過眼煙雲,並不會佔有過重的歷史地位。但是,阿方索·卡隆的《羅馬》完全沒有這些毛病,而是在個人記憶之上,展現出了史詩風格,把個人記憶昇華為了民族記憶。它既有鮮明的導演個人印記,又對普通觀眾具有親和力,並不排斥普通觀眾的觀影感受。這種作品極為少見,《巨流河》大概可以算得上同類作品,既和藹雅緻又有私人化記憶。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表面上看,《羅馬》講述的是1970-1971年間生活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中的“羅馬社區”中的一個普通的中產家庭的變故。這一年中,家庭的男主人因出軌而離家出走;另一方面,這個家庭的女僕又意外懷孕,然後在去醫院生產時遭遇街頭民主衝突,在極度驚恐中導致胎死腹中,生下一個死嬰;再之後,前兩個事件發生之後,這個家庭選擇去海邊度假,結果其中的一個孩子被海浪捲走,差點淹死。幾個事件先後發生,又交織在一起,對家庭對孩子的生活引發了巨大變化,給同年的“卡隆”留下了難以破滅的印跡,以至於讓他拍出了這部回憶錄式的影片。話說回來,家庭變故又源於社會的轉圜,故事發生的時代恰恰是墨西哥社會快速轉型時期,動盪中的進步,太多的變化加上卡隆不斷成長過程中的逐步成熟,再加上他多年的歷練,以及對社會對生活的透徹理解,終於能夠得心應手地把家庭故事毫無痕跡地轉換到了社會關懷上。通過他的鏡頭,可以瞭解到那個時代墨西哥人的生存狀況,還有各種群體的生活面貌,還讓人洞窺到了“民主化”運動下的人生悲歡。而卡隆力求的原滋原味,最大程度的精準還原,直可以把這部片當做紀錄片來看,很具有社會價值。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卡隆在記者採訪時說,“電影中百分之90的場景來自於我的記憶,有些直接,有些則迂迴,但都是關於那個塑造我的時代,或者說塑造墨西哥的時代,那正是墨西哥漫長時代變遷的起始點。”由於可以信賴的攝影大神艾曼努爾·盧貝茲基檔期不允許,卡隆又擔心攝影師如果母語不是西班牙語,會無法拍出自己想要的感覺,為了更好地展現這個特殊的時代,他決定親自擔綱該片攝影師,並採用65毫米膠片黑白攝影。這是他第一次親自為自己的長片攝影,兵行險招,結果沒想到這卻為他帶來了一座奧斯卡最佳攝影的小金人。以後卡隆不可不必擔心沒有電影讓他執導了,畢竟導演任上下課還可以轉行來做攝影師呢。一笑!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中國當下也正經歷著社會轉型期,也在發生在各種奇形怪狀的故事,以後必將會有諸多故事可以從這個時代來發掘,但今天的我們身在其中卻無法自知。欣賞《羅馬》,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在觀看我們自己的故事。

說《羅馬》是卡隆的自傳,是因為他講的基本上就是他自己家庭的故事,在影片中的孩子們之中,其中一個就是卡隆自己。而且,他家中也的確有類似的女僕。在電影拍攝過程中,他一直力求做到精準還原當時的社會氣氛,從道具到衣著,甚至人物的走位,他都反覆計量,以便能夠更精準一些,更符合1970年代墨西哥社會的面貌。

不過,要想更好地理解《羅馬》,必須要做一點功課,需要了解下當時的墨西哥社會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事?當時的人民的生活模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畢竟,作為文藝片,《羅馬》還是有一點點欣賞門檻的。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對於銀幕上的墨西哥,我們瞭解的有些片面化,有太多好萊塢影片將國境線之南的墨西哥描繪成髒亂差之地,在美國人眼裡那裡存在太多汙垢,是邪惡勢力的藏身之所,像《邊境殺手》就是這樣的典型。正面形象很少,最典型的莫過於蒙面俠客佐羅,不過很多人都把佐羅當成了美國的西部英雄,而不是墨西哥英雄。要說對於墨西哥革命的描述,大導賽爾喬·萊昂內在“鏢客三部曲”之外,還有一個“往事三部曲”,其中《美國往事》已成為經典,也是萊昂內導演作品的集大成者。相對來說,“往事三部曲”中的最終篇《革命三部曲》的美譽度要低很多,對很多人來說都顯得陌生。《革命往事》講述的就是墨西哥獨立革命的故事,只是這個故事過於戲劇化,也完全架空了歷史,與歷史中的墨西哥革命存在一些距離,與《美國往事》比並不在一個檔次,不被人記住也不算新鮮事。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革命往事》講述的是墨西哥獨立運動時期的故事。歷史上的墨西哥獨立運動發生於1810年,在經過與西班牙鬥爭了11年後,1821年墨西哥正式完成獨立,並於1824年頒佈新憲法確定墨西哥為聯邦共和國。但獨立後的墨西哥混亂不堪,1821到1850 年間,30年內更換過50個政府。別的不說,僅就國土面積來說,剛剛獨立時的墨西哥的面積比現在的墨西哥大近乎一倍。但它不幸生在了美國的邊上,那個時候美國也剛剛獨立。起初的美國只有大西洋邊上的13個州,但成長中的美利堅王國不斷西進,迅速完成擴張,疆界不斷向向外蠶食,終於與墨西哥發生了爭端。

1835年,美國移居墨西哥得克薩斯省的移民發動武裝叛亂,於1836年驅逐墨西哥軍隊,成立得克薩斯共和國,又稱“孤星國”。同年,墨西哥軍隊鎮壓得克薩斯叛亂失敗。1845年,美國正式將得克薩斯併入美國,使之成為美國第28個州。墨西哥對此反應強烈,1846年,美墨戰爭正式開打,1847年9月,美軍佔領了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1848年,美墨簽訂合約,墨西哥的格蘭德河以北全部權利讓於得克薩斯,割讓新墨西哥和上加利福尼亞給美國。根據條約,美國獲得了加利福尼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仍屬墨西哥)、內華達、猶他的全部地區,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懷俄明部分地區。作為補償,美國付給墨西哥1500萬美元和放棄墨西哥所欠的325萬美元債務。經此一役,墨西哥割讓了19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前後美國從墨西哥手中共奪去了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現在墨西哥的國土面積為197萬平方公里,墨西哥一半以上的國土被生生割走。落後就要捱打,墨西哥真是活生生的例子。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國土面積穩定下來之後,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墨西哥革命發生在1910-1920年之間。方其時,自1876年即擔任墨西哥總統的波菲里奧·迪亞斯於1910年第七次當選為了總統,他的獨裁統治引發了民眾強烈不滿,於是革命最終爆發。最終,擔任了35年之久的迪亞被推翻,墨西哥結束了“黑暗的波菲利奧時代”,進入了民主化時期。

新的《墨西哥憲法》被制定於1917年,(2月5日由制憲會議通過)。這部憲法執行至今,期間雖進行過近200次修改,但其憲正民諸的方向始終沒變。自1917年自1940年期間,墨西哥的民主化一直是軍人干政下的民主,並非真正意義的民主。時間進入1940年,是年墨西哥革命黨的軍人部被新任的總統卡馬喬取消,這標誌著墨西哥歷史上軍人干政時代的徹底結束。 而自1940年起,墨西哥經濟也進入了起飛階段。1940―1981年連續40多年的時間裡,墨西哥的經濟以年均6.1%的速度持續增長,同時政局大體保持長期穩定,被國際上稱為“墨西哥奇蹟”、“墨西哥穩定之謎”。 直到1982年,墨西哥出現外債危機才終止了這一經濟奇蹟。學會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一般的經濟奇蹟,往往只能維持30年,而墨西哥維持了40年之久,非常不容易,這顯然不是好萊塢電影中描摹的那樣黑暗。對了,另一個將經濟高速發展奇蹟維持了40年之久的,就是我們的大天朝了。

在經濟奇蹟發生的同時,墨西哥社會也進入社會轉型期。這期間,分別發生於1968年、1971年、1988年三次學生運動,用血的教訓換來了政府與民眾對話、政府聽取民眾意見的成果,對當時的執政黨革命制度黨影響巨大,也使得該黨的執政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對墨西哥社會的轉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在長達數十年的執政過程中,革命制度黨形成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利益集團。由於長期獨霸政壇,缺乏必要的監督,政府權力在革命制度黨中間傳遞,社會財富也在他們中間分配。這必然引發民眾的強烈不滿,終於爆發了由學生主導的街頭運動。

1968年是墨西哥奧運會的主辦年,恰恰是奧運會成為了當年學生運動的導火索。事情的發生非常偶然,6月份時兩所學校的學生因瑣事發生鬥毆事件,這引來了警察的干預。這本是正常的治安事件,警察出面處置也是正常履行職責,但警察蠻橫的處置方式讓圍觀的學生很不滿,進而引發了學生與警察之間的衝突。結果,更多的學生捲入了進來,而且學生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高,抗議示威大規模發生,有五六所大學的學生及民眾50多萬人上街遊行。 長期積壓的社會情緒爆發了,學生們將矛頭直指任上的奧爾達斯政府,並直指即將要舉行的奧運會,學生們認為,在國內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奧爾達斯政府投資1.5億美元,用於建設新的體育設施,這是政府在炫耀自己的“繁榮”,是“無聊”和“空虛”的表現。學生們提出了諸多政治要求,這是當時革命制度黨從1929年上臺執政以來,近40年來從未遇到過的事情。人民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僅僅訴諸於經濟生活的改善,而是明確要求獲得政治權利。

進入8月份之後,奧運會迫在眉睫,最後促使政府決定不再對話,而是採用用武力解決學生的抗議。在其後的鎮壓行動中,軍警佔領了墨西哥城的5所大學,鎮壓了在墨西哥城特拉特洛爾科區“三種文化廣場”上抗議示威的學生、教員和其他群眾,當場打死20多人,進而用火箭筒攻擊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校門。在近2個月裡,大約有800~1000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2000多人被捕,成為了墨西哥歷史上著名的慘案。以這一事件為標誌,從此墨西哥走向了政局動盪的時期,也成為政府與民眾博弈的開始。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1970年,奧爾達斯任期屆滿,革命制度黨人路易斯·埃切維里亞成為新一任總統。埃切維里亞是原奧爾達斯政府的內政部長,親自參與和指揮了1968年對學生運動的鎮壓活動,同時,他也深切地感受到政治體制改革的迫切性。 埃切維里亞公佈了一個30年的漸進改革方案,並於1971年,釋放了幾乎所有在1968年學生運動中被捕的人員。

但是學生想要的顯然更多,他們對埃切維里亞做出的變革並不滿意,要求重新評價1968年的學生抗議活動、平反和進行政治對話、消除腐敗、加快政治體制改革。他們組織了各種學生團體,開展了小規模的抗議示威,甚至有一部分學生變成了反政府的游擊隊。在這次的學生抗議活動中,學生們汲取了1968年遭到殘酷鎮壓的教訓,沒有采取1968年時的大規模抗議示威的策略。政府也從1968年鎮壓學生運動中使執政黨威信大降和危及其執政基礎的教訓出發,不敢貿然再次公開使用武力了。但是,原內政部長出身的埃切維里亞總統卻希望將學生運動消滅在萌芽狀態中,為此政府利用墨西哥的黑社會勢力來對付學生,在科珀斯克里斯蒂(CorpusChristi)的鎮壓行動中,致使大約30多名學生和民眾死於非命,世間導致100餘人傷亡。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至於1988年的學生運動,在於該年是墨西哥1968年學生運動20週年。當時的薩利納斯總統面對著的是再次興起的學生運動。這時的學生運動已經不再是20年前的狀態,而是與在野黨的力量密切聯繫在一起。這時的政府也明白,要想取得民眾的擁護,必須聽取民眾的呼聲和意見。所以,當學生提出公開與政府對話的要求時,政府答應了。由此,民眾的意見表達在墨西哥走向了較為暢通的軌道。前兩次矛盾的爆發,顯然與社會與政府之間的溝通不暢有關。

要知道1970年代國際石油價格飛昇,墨西哥作為產油國,經濟發展速度相當之快,而且這一時期的墨西哥經濟依舊處於“墨西哥奇蹟”之中,發展一點都不慢。但民眾依舊不滿意,這就是政府自身的問題了,獨裁者積習已久,不聽聞民間呼聲,剛愎自用,結果給社會帶來了巨大分裂,讓社會轉型在經過流血之後才有所推動,實在是不應該。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羅馬》沒有展示社會的全貌,不是一部大開大合的時時大劇,而是集中於1971年的學生運動,而且他還是採取了一個很邊遠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這一點上,本片的批評者自然有批評的道理。但卡隆從來沒有避諱過,他要講的就是私人化記憶,他就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闡釋故事的,因為那一年無論是自己的家庭,還是社會變故,都給成長中的阿方索·卡隆留下了巨大的影響。

要想充分理解這部電影,必須要了解上述社會的變化過程。尤其是對於非墨西哥的觀眾來說,更是如此。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要知道,“墨西哥奇蹟”與三次學生運動,分別從經濟與政治生態上在改變著當時的墨西哥。一方面,經濟的快速發展,讓一部分富裕了起來,也讓一部分人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像卡隆的父親,他身為一個四個孩子的父親,就受到了社會轉型期時社會風潮的影響,思維發生了變化,思想與身體都出軌了,背叛了自己的妻子與家庭,給整個家庭也給幼年的卡隆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但是卡隆展開故事的線索,並沒有集中到悲傷的母親與決絕的父親身上,而是從家裡的女僕Cleo入手,講述了發生在Cleo身上的故事。Cleo性格溫和善良,細心地照料著四個孩子的成長。在照顧卡隆一家的同時,身為女子,Cleo愛上了練習武術的男子Fermin,並陪他在看電影時外出發生關係,但是這哥們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渣男,在得知她懷孕後將她殘忍拋棄。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Cleo十分害怕自己因為懷孕而被解僱,但卡隆的媽媽並沒有那麼做,而是繼續收留了她,並帶她進行產檢。故事的高潮就發生在Cleo即將臨產時去醫院的路上,他們必須要穿越科珀斯克里斯蒂(CorpusChristi),結果那裡學生們正在舉行抗議行動,然後突然槍聲大作,鎮壓發生了,這讓Cleo十分驚恐,也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導致她最終生下一個死嬰。學生運動與家庭變故在這裡發生交集,關鍵時刻,又見到Fermin衝進了醫院裡,他的同伴甚至當著Cleo的面槍殺了一位參與運動的民眾。甚至Fermin還拿著槍對準了Cleo,那一刻,讓人驚恐到了極點,不知道Fermin會不會公報私仇,趁機打死Cleo。

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Fermin就是上述所說的黑社會,習武的他正是埃切維里亞總統僱傭來的黑社會成員。可憐的Cleo甚至還去圍觀Fermin所在的黑社會組織的武術操練。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從痛失孩子的悲痛中尚未恢復的Cleo,與被丈夫拋棄了的卡隆媽媽,兩個人的命運交織在了一起。卡隆媽媽決定帶著孩子去海邊散心,並邀請Cleo一起。在海邊,這個家庭又經歷了海浪差點捲走孩子的事件。媽媽去辦事,讓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要涉海過深,只在淺水區玩一下就可以。但是孩子們卻不聽從,徑直往水深處跑,結果被海浪越卷越深。原本不會游泳的Cleo毫不猶豫地下海去搭救孩子,好在在海水將所有人淹沒之際,終於將孩子撈回了陸地。驚心動魄的一家人,最終抱在了一起,失聲痛哭,成為大時代裡充滿悲傷的家庭的註腳。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這麼一個故事,這樣一部影片,簡單看的話,會覺得不過癮,欣賞度不夠,並不十分精彩,但細思之下,會發現一切都不是那麼簡單。由小及大,卡隆做到了。當然,不能說這部影片有多偉大,畢竟這個故事有些邊緣化,而且家長裡短之間也有一些肥皂劇的感覺。作為影片,它不夠討喜,但卡隆已經做的足夠好了,甚至想不到換個人的話這樣的電影會被做成什麼樣子。他一直用隱忍剋制的方式在製作這部片,沒有刻意製造跟戲劇化的衝突,他不能滿足所有人。而對於觀眾來說,你可以說《羅馬》不好看,但不能否認它的偉大。更不能否認,卡隆是一位了不起的導演,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他沒有領錯。在這樣一個電影小年,有這樣的導演勝出,是不幸中的萬幸,名至實歸。

奧斯卡三項大獎的《羅馬》究竟講了些什麼,一篇文章看懂它

8 .5

羅馬(2018)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