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遺落在天際的城市,兩戶人住33間房
微言薄語
1/13 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知子羅村,這個坐落於碧羅雪山西麓海拔2023米處山樑上的小山村,面對著高黎貢山,在山間的迷霧裡若隱若現。這裡曾是怒江州府所在地,碧江縣城所在地,整個怒江州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如今卻只留一座“廢城”。1974年州府南遷六庫,1986年碧江撤縣,昔日在怒江州佔據著重要地位的碧江從此在地圖上消失,只在原址上留下一座“廢城”,當地政府將“廢城”的房子分給了不願隨遷的怒族和傈僳族山民。
2/13 當初的機關單位辦公樓,變成了民居。兩三戶、四五戶山民住一棟樓,一群羊住一層樓,幾隻雞住一個獨院,變成了知子羅獨特的景象,怒江州的當地人說,在知子羅,人住別墅;羊住別墅;連雞也住別墅。知子羅至今仍保持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房屋建築。城市變遷,滄海桑田,無數都市人來這裡追尋兒時的記憶,所以知子羅又被稱為“記憶之城”。圖為怒江團委原辦公地,共33間房,現僅兩戶人居住。
3/13 空曠的街道,破舊的房子,偶爾過往的山民,站在碧羅雪山,隔江望著在雲霧中半遮半掩的高黎貢山,用遺落在天際的“廢城”來形容知子羅非常貼切。當地老人說,州府遷移是因為知子羅地處山腰,發展空間有限,江邊公路開通後,遷移自然在情理之中。而碧江撤縣,卻是因為當年一個可能出現山體滑坡的預言,導致大部分居民無奈撤到臨近的縣城。31年過去了,預言的山體滑坡並沒有發生,但知子羅早已繁華不在,只留一座“廢城”。
4/13 在山外城市裡的年輕人,為了房子而艱辛打拼的時候,這裡的1100多名山民卻坐擁一座城,曾經的怒江州府,是那麼的奢侈而奇幻。圖為“八角樓”,曾經的圖書館,如今變成了怒族博物館。
5/13 人少房多,廢棄的小樓隨處可見。圖為一棟廢棄的小二層蘇式建築,臺階上佈滿青苔。
6/13 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主街道兩旁。因年代久遠,房屋顯的破舊不堪。圖為一個當地兒童站在門口張望。
7/13 沿著街口的臺階下行,三個匆匆路過的山民,老舊的蘇式建築,知子羅的一切彷彿仍停留在上個世紀。
8/13 連同牲畜家禽,都住在廢棄的小樓裡。圖為一群小雞,在一個三層樓的院落自由的踱步。
9/13 隨著社會的發展,山民的出行,已不再依靠騾馬和腳力,由三輪摩托車和兩輪摩托車替代。
10/13 除了住人、牲畜和家禽的房屋外,大部分房子早已廢棄。曾經偌大的州府,現在僅1100多名山民生活在此,許多小樓因此空置,無人修葺也就荒廢了。
11/13 荒廢的房子里長出了低矮的灌木、雜草和野花,青苔爬上牆面,牆垛上落著幾片櫻花花瓣。經濟的緩慢發展,讓知子羅除了自然之力的影響外,幾乎沒有發生變化。隨處可見的是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任由來訪者的記憶和想象填充。
12/13 山民們生活在這個天際的“廢城”,至今保持著傳統的生活習慣。種地、挖藥材、養殖是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靠著碧羅雪山,雖然日子並不富裕,但也讓他們溫飽無虞。
13/13 站在知子羅,腳下的怒江大峽谷顯的那麼渺小,對岸在雲霧裡隱現的王冠峰(高黎貢山的一座山峰,因形似王冠得名)亦可平視,讓外鄉人不免心內產生一種錯覺,自己此刻已行走在天際。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微言薄語”
2017-05-24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