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花木蘭”被拘,諾亞財富踩雷,34億元去哪兒了?'

"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邏輯上就可以判斷這種產品有風險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受博信股份和承興國際控股實控人羅靜被刑拘事件影響,諾亞財富旗下歌斐資產34億元的創世核心企業系列私募基金產品發生延期,該基金的底層資產是承興在京東的應收賬款。

換句話說,購買該產品的投資者,相當於借錢給京東,到期後由京東還款或承興進行回購。不過,諾亞踩雷後,利益攸關方紛紛甩鍋。

歌斐資產對承興和京東提起司法訴訟,京東表示對承興供應鏈融資一事毫不知情,承興國際涉嫌偽造與京東的業務合同,公司已經報案,並質疑歌斐推卸“風控存在重大缺陷”的責任。

目前諾亞財富手握兩張牌,一是持有承興國際控股6.77億股的質押股票,二是申請查封了上市公司股票和相關銀行賬戶。

但是,承興國際控股股價暴跌之後,截至7月10日收盤,諾亞財富持有其6.77億股的市值僅為3.4億元(人民幣)左右,若羅靜已經資不抵債,銀行賬戶資產為零,相較於34億元的“黑洞”,諾亞財富持有的質押股票也只是杯水車薪,投資者可能面臨鉅額損失。

多米諾骨牌的倒塌

羅靜被刑事拘留,是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隨後諾亞財富、雲南信託和湘財證券等機構紛紛被爆踩雷,截至目前,至少已經有8家機構被爆陷入“羅靜案”,而作為債務人的京東和蘇寧均否認與承興的業務合同。

諾亞財富相關人士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目前案件進入偵查,相信偵查獨立專業,避免影響偵查,我們不便披露細節,這也是在保護我們投資人最大權益。關於案件的問詢,請與經偵部門確認。”

究竟是京東不知情、諾亞財富被承興“欺詐”,還是京東和承興聯合“詐騙”,又或是諾亞財富聯合承興發“假標”?還需要等待警方進一步的調查。

據瞭解,應收賬款融資屬於保理業務,一般需要商務合同、發(送)貨憑證或貨物單據和增值稅發票等,另外,資金方與借款方同時去債務人公司當面確權,需要對應收賬款真實性和轉讓的有效性進行核查。

“34億肯定是分成多個小合同,他們帶來的頭幾個億合同有可能是真的”,談及諾亞財富踩雷承興事件時,諾亞系公司一名員工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但是後續有可能就是造假,最後是虛構了”。

一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人士也認為,諾亞財富“極有可能是被蘿蔔章騙了”,他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一般財富管理公司的風控流程表面很嚴格,但實際上為了規模,多數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論是被騙還是掉以輕心,如京東所言,從始至終,歌斐資管沒有通過任何方式和京東進行合同真實性的驗證,也暴露了其自身在合規和風險管控上存在重大缺陷。

據媒體報道,諾亞財富被爆踩雷後,有財富管理行業人士稱,羅靜與其承興系公司所設計的這一供應鏈債權融資產品方案,曾在多個融資平臺進行兜售,由於承興系方面對出資方要求的京東高管出面進行面籤這一核心程序極為牴觸,部分融資平臺最終敬而遠之。

但是作為國內第三方財富機構龍頭的諾亞卻中招了,原因何在?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楠向中國新聞週刊分析,諾亞財富上市以後,業務規模膨脹得很快,目前諾亞自己的產品已經佔所有業務的61%。而諾亞的風控水平卻沒有跟上,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錢去哪兒了?

目前,市場人士紛紛猜測究竟誰在說謊,誰在造假,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關鍵要弄清楚的是,“羅靜把錢弄哪兒去了?”

公開資料顯示,羅靜於1996年在香港創辦承興國際。2015年,羅靜先後收購港股奕達國際和新加坡上市公司CamsingHealthcare(承興大健康),2017年收購A股博信股份。

正是收購博信股份之後,令這位“商界花木蘭”備受挫折。

2017年7月份,羅靜成立蘇州晟雋,通過該公司大手筆出資15億元收購博信股份28.39%股權,成為公司實控人。

蘇州晟雋是廣東中誠實業控股(原名為廣州承興營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中誠”)的全資子公司,收購時蘇州晟雋註冊資本僅2億元,公告顯示,剩餘收購資金來自控股股東廣東中誠的自有資金。在完成收購之後,蘇州晟雋增資至15億元。

"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邏輯上就可以判斷這種產品有風險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受博信股份和承興國際控股實控人羅靜被刑拘事件影響,諾亞財富旗下歌斐資產34億元的創世核心企業系列私募基金產品發生延期,該基金的底層資產是承興在京東的應收賬款。

換句話說,購買該產品的投資者,相當於借錢給京東,到期後由京東還款或承興進行回購。不過,諾亞踩雷後,利益攸關方紛紛甩鍋。

歌斐資產對承興和京東提起司法訴訟,京東表示對承興供應鏈融資一事毫不知情,承興國際涉嫌偽造與京東的業務合同,公司已經報案,並質疑歌斐推卸“風控存在重大缺陷”的責任。

目前諾亞財富手握兩張牌,一是持有承興國際控股6.77億股的質押股票,二是申請查封了上市公司股票和相關銀行賬戶。

但是,承興國際控股股價暴跌之後,截至7月10日收盤,諾亞財富持有其6.77億股的市值僅為3.4億元(人民幣)左右,若羅靜已經資不抵債,銀行賬戶資產為零,相較於34億元的“黑洞”,諾亞財富持有的質押股票也只是杯水車薪,投資者可能面臨鉅額損失。

多米諾骨牌的倒塌

羅靜被刑事拘留,是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隨後諾亞財富、雲南信託和湘財證券等機構紛紛被爆踩雷,截至目前,至少已經有8家機構被爆陷入“羅靜案”,而作為債務人的京東和蘇寧均否認與承興的業務合同。

諾亞財富相關人士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目前案件進入偵查,相信偵查獨立專業,避免影響偵查,我們不便披露細節,這也是在保護我們投資人最大權益。關於案件的問詢,請與經偵部門確認。”

究竟是京東不知情、諾亞財富被承興“欺詐”,還是京東和承興聯合“詐騙”,又或是諾亞財富聯合承興發“假標”?還需要等待警方進一步的調查。

據瞭解,應收賬款融資屬於保理業務,一般需要商務合同、發(送)貨憑證或貨物單據和增值稅發票等,另外,資金方與借款方同時去債務人公司當面確權,需要對應收賬款真實性和轉讓的有效性進行核查。

“34億肯定是分成多個小合同,他們帶來的頭幾個億合同有可能是真的”,談及諾亞財富踩雷承興事件時,諾亞系公司一名員工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但是後續有可能就是造假,最後是虛構了”。

一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人士也認為,諾亞財富“極有可能是被蘿蔔章騙了”,他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一般財富管理公司的風控流程表面很嚴格,但實際上為了規模,多數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論是被騙還是掉以輕心,如京東所言,從始至終,歌斐資管沒有通過任何方式和京東進行合同真實性的驗證,也暴露了其自身在合規和風險管控上存在重大缺陷。

據媒體報道,諾亞財富被爆踩雷後,有財富管理行業人士稱,羅靜與其承興系公司所設計的這一供應鏈債權融資產品方案,曾在多個融資平臺進行兜售,由於承興系方面對出資方要求的京東高管出面進行面籤這一核心程序極為牴觸,部分融資平臺最終敬而遠之。

但是作為國內第三方財富機構龍頭的諾亞卻中招了,原因何在?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楠向中國新聞週刊分析,諾亞財富上市以後,業務規模膨脹得很快,目前諾亞自己的產品已經佔所有業務的61%。而諾亞的風控水平卻沒有跟上,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錢去哪兒了?

目前,市場人士紛紛猜測究竟誰在說謊,誰在造假,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關鍵要弄清楚的是,“羅靜把錢弄哪兒去了?”

公開資料顯示,羅靜於1996年在香港創辦承興國際。2015年,羅靜先後收購港股奕達國際和新加坡上市公司CamsingHealthcare(承興大健康),2017年收購A股博信股份。

正是收購博信股份之後,令這位“商界花木蘭”備受挫折。

2017年7月份,羅靜成立蘇州晟雋,通過該公司大手筆出資15億元收購博信股份28.39%股權,成為公司實控人。

蘇州晟雋是廣東中誠實業控股(原名為廣州承興營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中誠”)的全資子公司,收購時蘇州晟雋註冊資本僅2億元,公告顯示,剩餘收購資金來自控股股東廣東中誠的自有資金。在完成收購之後,蘇州晟雋增資至15億元。

“商界花木蘭”被拘,諾亞財富踩雷,34億元去哪兒了?

由於轉型失敗,2018年博信股份淨利潤為-5244.7萬元,但是其2018年年報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和否定意見。

在7月9日的公告中,博信股份稱,公司日常經營資金來源於控股股東蘇州晟雋7億元額度內循環使用的借款,公司後續獲得控股股東持續資金支持尚存在不確定,可能會對公司經營業務造成影響。

而早在2018年1月份,蘇州晟雋收購博信股份不久之後,就已經向博信股份無償提供授信額度為5億元的借款,當年10月份,授信額度被調整為7億元。

2015年以來,羅靜就疑似通過歌斐資管進行供應鏈融資。在收購博信股份和為其提供授信借款前後,羅靜更是通過歌斐資管多次融資。

諾亞財富創始人汪靜波的公開信顯示,受羅靜被刑拘影響,延期兌付的是核心企業系列基金。

中國新聞週刊查詢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發現,歌斐資管旗下管理的創世核心企業系列基金共38只,其中34只密集成立於2017年7月份至2018年4月份之間,與羅靜收購博信股份併為其無償提供授信的時間相吻合。這34只基金的管理人均為上海歌斐資管(歌斐資管子公司),目前26只處於正常運作,8只已經清算。

上述官網還顯示,目前歌斐資管旗下2只創世核心企業基金已經延期,分別是歌斐創世核心企業一號和四號投資基金。

“虛構項目就是為了資金騰挪”,張楠表示,“羅靜很有可能是挪用資金去做資本運作了。”

其實,在為博信股份提供財務支持的時候,前述廣東中誠本身已有巨大財務壓力。

據博信股份公告,2018年6月份,蘇州晟雋已經將其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質押給杭州金投承興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公司(以下簡稱“杭州金投承興”),質押的目的為滿足蘇州晟雋控股股東廣東中誠的業務發展需要及補充經營流動資金。

另據企查查,從2017年9月份,廣東中誠開始質押股權,先後將股權質押給湖北省擔保集團和杭州金投承興。目前仍有效的一筆為2018年11月份,其質押給杭州金投承興的15萬股股權。

"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邏輯上就可以判斷這種產品有風險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受博信股份和承興國際控股實控人羅靜被刑拘事件影響,諾亞財富旗下歌斐資產34億元的創世核心企業系列私募基金產品發生延期,該基金的底層資產是承興在京東的應收賬款。

換句話說,購買該產品的投資者,相當於借錢給京東,到期後由京東還款或承興進行回購。不過,諾亞踩雷後,利益攸關方紛紛甩鍋。

歌斐資產對承興和京東提起司法訴訟,京東表示對承興供應鏈融資一事毫不知情,承興國際涉嫌偽造與京東的業務合同,公司已經報案,並質疑歌斐推卸“風控存在重大缺陷”的責任。

目前諾亞財富手握兩張牌,一是持有承興國際控股6.77億股的質押股票,二是申請查封了上市公司股票和相關銀行賬戶。

但是,承興國際控股股價暴跌之後,截至7月10日收盤,諾亞財富持有其6.77億股的市值僅為3.4億元(人民幣)左右,若羅靜已經資不抵債,銀行賬戶資產為零,相較於34億元的“黑洞”,諾亞財富持有的質押股票也只是杯水車薪,投資者可能面臨鉅額損失。

多米諾骨牌的倒塌

羅靜被刑事拘留,是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隨後諾亞財富、雲南信託和湘財證券等機構紛紛被爆踩雷,截至目前,至少已經有8家機構被爆陷入“羅靜案”,而作為債務人的京東和蘇寧均否認與承興的業務合同。

諾亞財富相關人士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目前案件進入偵查,相信偵查獨立專業,避免影響偵查,我們不便披露細節,這也是在保護我們投資人最大權益。關於案件的問詢,請與經偵部門確認。”

究竟是京東不知情、諾亞財富被承興“欺詐”,還是京東和承興聯合“詐騙”,又或是諾亞財富聯合承興發“假標”?還需要等待警方進一步的調查。

據瞭解,應收賬款融資屬於保理業務,一般需要商務合同、發(送)貨憑證或貨物單據和增值稅發票等,另外,資金方與借款方同時去債務人公司當面確權,需要對應收賬款真實性和轉讓的有效性進行核查。

“34億肯定是分成多個小合同,他們帶來的頭幾個億合同有可能是真的”,談及諾亞財富踩雷承興事件時,諾亞系公司一名員工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但是後續有可能就是造假,最後是虛構了”。

一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人士也認為,諾亞財富“極有可能是被蘿蔔章騙了”,他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一般財富管理公司的風控流程表面很嚴格,但實際上為了規模,多數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論是被騙還是掉以輕心,如京東所言,從始至終,歌斐資管沒有通過任何方式和京東進行合同真實性的驗證,也暴露了其自身在合規和風險管控上存在重大缺陷。

據媒體報道,諾亞財富被爆踩雷後,有財富管理行業人士稱,羅靜與其承興系公司所設計的這一供應鏈債權融資產品方案,曾在多個融資平臺進行兜售,由於承興系方面對出資方要求的京東高管出面進行面籤這一核心程序極為牴觸,部分融資平臺最終敬而遠之。

但是作為國內第三方財富機構龍頭的諾亞卻中招了,原因何在?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楠向中國新聞週刊分析,諾亞財富上市以後,業務規模膨脹得很快,目前諾亞自己的產品已經佔所有業務的61%。而諾亞的風控水平卻沒有跟上,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錢去哪兒了?

目前,市場人士紛紛猜測究竟誰在說謊,誰在造假,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關鍵要弄清楚的是,“羅靜把錢弄哪兒去了?”

公開資料顯示,羅靜於1996年在香港創辦承興國際。2015年,羅靜先後收購港股奕達國際和新加坡上市公司CamsingHealthcare(承興大健康),2017年收購A股博信股份。

正是收購博信股份之後,令這位“商界花木蘭”備受挫折。

2017年7月份,羅靜成立蘇州晟雋,通過該公司大手筆出資15億元收購博信股份28.39%股權,成為公司實控人。

蘇州晟雋是廣東中誠實業控股(原名為廣州承興營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中誠”)的全資子公司,收購時蘇州晟雋註冊資本僅2億元,公告顯示,剩餘收購資金來自控股股東廣東中誠的自有資金。在完成收購之後,蘇州晟雋增資至15億元。

“商界花木蘭”被拘,諾亞財富踩雷,34億元去哪兒了?

由於轉型失敗,2018年博信股份淨利潤為-5244.7萬元,但是其2018年年報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和否定意見。

在7月9日的公告中,博信股份稱,公司日常經營資金來源於控股股東蘇州晟雋7億元額度內循環使用的借款,公司後續獲得控股股東持續資金支持尚存在不確定,可能會對公司經營業務造成影響。

而早在2018年1月份,蘇州晟雋收購博信股份不久之後,就已經向博信股份無償提供授信額度為5億元的借款,當年10月份,授信額度被調整為7億元。

2015年以來,羅靜就疑似通過歌斐資管進行供應鏈融資。在收購博信股份和為其提供授信借款前後,羅靜更是通過歌斐資管多次融資。

諾亞財富創始人汪靜波的公開信顯示,受羅靜被刑拘影響,延期兌付的是核心企業系列基金。

中國新聞週刊查詢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發現,歌斐資管旗下管理的創世核心企業系列基金共38只,其中34只密集成立於2017年7月份至2018年4月份之間,與羅靜收購博信股份併為其無償提供授信的時間相吻合。這34只基金的管理人均為上海歌斐資管(歌斐資管子公司),目前26只處於正常運作,8只已經清算。

上述官網還顯示,目前歌斐資管旗下2只創世核心企業基金已經延期,分別是歌斐創世核心企業一號和四號投資基金。

“虛構項目就是為了資金騰挪”,張楠表示,“羅靜很有可能是挪用資金去做資本運作了。”

其實,在為博信股份提供財務支持的時候,前述廣東中誠本身已有巨大財務壓力。

據博信股份公告,2018年6月份,蘇州晟雋已經將其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質押給杭州金投承興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公司(以下簡稱“杭州金投承興”),質押的目的為滿足蘇州晟雋控股股東廣東中誠的業務發展需要及補充經營流動資金。

另據企查查,從2017年9月份,廣東中誠開始質押股權,先後將股權質押給湖北省擔保集團和杭州金投承興。目前仍有效的一筆為2018年11月份,其質押給杭州金投承興的15萬股股權。

“商界花木蘭”被拘,諾亞財富踩雷,34億元去哪兒了?

投資者或承擔鉅額損失?

在內部公開信中,汪靜波提到歌斐資管在發現風險因素的第一時間,就採取最快行動,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主要是增加了上市公司股票質押,並查封了上市公司股票和相關銀行賬戶。

不過,張楠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目前羅靜手中全部承興國際的股份都質押給了諾亞財富,經過暴跌之後,目前這部分股份的市值只有3億元多,如果欺詐事實成立,上市公司可能會面臨鉅額索賠,購買了這部分產品的投資者也可能面臨鉅額的損失。

作為國內第三方財富機構的龍頭,諾亞財富近年來踩雷不斷。在此番34億元踩雷事件之前,其就在悅榕基金、輝山乳業、樂視網等6個項目上踩雷。據如是金融研究院梳理,諾亞財富所踩7個雷的金額全部加總,投資者近百億元資金受到波及。

在諾亞財富歷次踩雷事件中,有涉嫌誇大宣傳、未履行盡職義務、風控失效等問題。

比如在踩雷輝山乳業上,諾亞財富將借貸債權歸為應收賬款債權,且沒有進行盡職調查,於2018年7月31日被江蘇證監局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

"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邏輯上就可以判斷這種產品有風險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受博信股份和承興國際控股實控人羅靜被刑拘事件影響,諾亞財富旗下歌斐資產34億元的創世核心企業系列私募基金產品發生延期,該基金的底層資產是承興在京東的應收賬款。

換句話說,購買該產品的投資者,相當於借錢給京東,到期後由京東還款或承興進行回購。不過,諾亞踩雷後,利益攸關方紛紛甩鍋。

歌斐資產對承興和京東提起司法訴訟,京東表示對承興供應鏈融資一事毫不知情,承興國際涉嫌偽造與京東的業務合同,公司已經報案,並質疑歌斐推卸“風控存在重大缺陷”的責任。

目前諾亞財富手握兩張牌,一是持有承興國際控股6.77億股的質押股票,二是申請查封了上市公司股票和相關銀行賬戶。

但是,承興國際控股股價暴跌之後,截至7月10日收盤,諾亞財富持有其6.77億股的市值僅為3.4億元(人民幣)左右,若羅靜已經資不抵債,銀行賬戶資產為零,相較於34億元的“黑洞”,諾亞財富持有的質押股票也只是杯水車薪,投資者可能面臨鉅額損失。

多米諾骨牌的倒塌

羅靜被刑事拘留,是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隨後諾亞財富、雲南信託和湘財證券等機構紛紛被爆踩雷,截至目前,至少已經有8家機構被爆陷入“羅靜案”,而作為債務人的京東和蘇寧均否認與承興的業務合同。

諾亞財富相關人士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目前案件進入偵查,相信偵查獨立專業,避免影響偵查,我們不便披露細節,這也是在保護我們投資人最大權益。關於案件的問詢,請與經偵部門確認。”

究竟是京東不知情、諾亞財富被承興“欺詐”,還是京東和承興聯合“詐騙”,又或是諾亞財富聯合承興發“假標”?還需要等待警方進一步的調查。

據瞭解,應收賬款融資屬於保理業務,一般需要商務合同、發(送)貨憑證或貨物單據和增值稅發票等,另外,資金方與借款方同時去債務人公司當面確權,需要對應收賬款真實性和轉讓的有效性進行核查。

“34億肯定是分成多個小合同,他們帶來的頭幾個億合同有可能是真的”,談及諾亞財富踩雷承興事件時,諾亞系公司一名員工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但是後續有可能就是造假,最後是虛構了”。

一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人士也認為,諾亞財富“極有可能是被蘿蔔章騙了”,他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一般財富管理公司的風控流程表面很嚴格,但實際上為了規模,多數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論是被騙還是掉以輕心,如京東所言,從始至終,歌斐資管沒有通過任何方式和京東進行合同真實性的驗證,也暴露了其自身在合規和風險管控上存在重大缺陷。

據媒體報道,諾亞財富被爆踩雷後,有財富管理行業人士稱,羅靜與其承興系公司所設計的這一供應鏈債權融資產品方案,曾在多個融資平臺進行兜售,由於承興系方面對出資方要求的京東高管出面進行面籤這一核心程序極為牴觸,部分融資平臺最終敬而遠之。

但是作為國內第三方財富機構龍頭的諾亞卻中招了,原因何在?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楠向中國新聞週刊分析,諾亞財富上市以後,業務規模膨脹得很快,目前諾亞自己的產品已經佔所有業務的61%。而諾亞的風控水平卻沒有跟上,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錢去哪兒了?

目前,市場人士紛紛猜測究竟誰在說謊,誰在造假,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關鍵要弄清楚的是,“羅靜把錢弄哪兒去了?”

公開資料顯示,羅靜於1996年在香港創辦承興國際。2015年,羅靜先後收購港股奕達國際和新加坡上市公司CamsingHealthcare(承興大健康),2017年收購A股博信股份。

正是收購博信股份之後,令這位“商界花木蘭”備受挫折。

2017年7月份,羅靜成立蘇州晟雋,通過該公司大手筆出資15億元收購博信股份28.39%股權,成為公司實控人。

蘇州晟雋是廣東中誠實業控股(原名為廣州承興營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中誠”)的全資子公司,收購時蘇州晟雋註冊資本僅2億元,公告顯示,剩餘收購資金來自控股股東廣東中誠的自有資金。在完成收購之後,蘇州晟雋增資至15億元。

“商界花木蘭”被拘,諾亞財富踩雷,34億元去哪兒了?

由於轉型失敗,2018年博信股份淨利潤為-5244.7萬元,但是其2018年年報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和否定意見。

在7月9日的公告中,博信股份稱,公司日常經營資金來源於控股股東蘇州晟雋7億元額度內循環使用的借款,公司後續獲得控股股東持續資金支持尚存在不確定,可能會對公司經營業務造成影響。

而早在2018年1月份,蘇州晟雋收購博信股份不久之後,就已經向博信股份無償提供授信額度為5億元的借款,當年10月份,授信額度被調整為7億元。

2015年以來,羅靜就疑似通過歌斐資管進行供應鏈融資。在收購博信股份和為其提供授信借款前後,羅靜更是通過歌斐資管多次融資。

諾亞財富創始人汪靜波的公開信顯示,受羅靜被刑拘影響,延期兌付的是核心企業系列基金。

中國新聞週刊查詢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發現,歌斐資管旗下管理的創世核心企業系列基金共38只,其中34只密集成立於2017年7月份至2018年4月份之間,與羅靜收購博信股份併為其無償提供授信的時間相吻合。這34只基金的管理人均為上海歌斐資管(歌斐資管子公司),目前26只處於正常運作,8只已經清算。

上述官網還顯示,目前歌斐資管旗下2只創世核心企業基金已經延期,分別是歌斐創世核心企業一號和四號投資基金。

“虛構項目就是為了資金騰挪”,張楠表示,“羅靜很有可能是挪用資金去做資本運作了。”

其實,在為博信股份提供財務支持的時候,前述廣東中誠本身已有巨大財務壓力。

據博信股份公告,2018年6月份,蘇州晟雋已經將其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質押給杭州金投承興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公司(以下簡稱“杭州金投承興”),質押的目的為滿足蘇州晟雋控股股東廣東中誠的業務發展需要及補充經營流動資金。

另據企查查,從2017年9月份,廣東中誠開始質押股權,先後將股權質押給湖北省擔保集團和杭州金投承興。目前仍有效的一筆為2018年11月份,其質押給杭州金投承興的15萬股股權。

“商界花木蘭”被拘,諾亞財富踩雷,34億元去哪兒了?

投資者或承擔鉅額損失?

在內部公開信中,汪靜波提到歌斐資管在發現風險因素的第一時間,就採取最快行動,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主要是增加了上市公司股票質押,並查封了上市公司股票和相關銀行賬戶。

不過,張楠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目前羅靜手中全部承興國際的股份都質押給了諾亞財富,經過暴跌之後,目前這部分股份的市值只有3億元多,如果欺詐事實成立,上市公司可能會面臨鉅額索賠,購買了這部分產品的投資者也可能面臨鉅額的損失。

作為國內第三方財富機構的龍頭,諾亞財富近年來踩雷不斷。在此番34億元踩雷事件之前,其就在悅榕基金、輝山乳業、樂視網等6個項目上踩雷。據如是金融研究院梳理,諾亞財富所踩7個雷的金額全部加總,投資者近百億元資金受到波及。

在諾亞財富歷次踩雷事件中,有涉嫌誇大宣傳、未履行盡職義務、風控失效等問題。

比如在踩雷輝山乳業上,諾亞財富將借貸債權歸為應收賬款債權,且沒有進行盡職調查,於2018年7月31日被江蘇證監局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

“商界花木蘭”被拘,諾亞財富踩雷,34億元去哪兒了?

而對於投資者的維權,諾亞財富選擇了指責,一度引起市場熱議。

據網絡爆出的創世核心企業集定私募基金的推薦材料,該產品年化收益率為7.7%,收益率相當高。

“其實從邏輯上判斷就可以知道這種產品很有風險了。”張楠表示,“京東自己的融資成本在5%左右,如果旗下保理公司把應收賬款買下來做成產品,可以純賺這中間的利差。為什麼要把應收賬款賣給外部企業?如果京東不配合的話,你怎麼確定這應收賬款不是造假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