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諾亞財富事件,看財富管理市場

7月8號,被稱為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國財富管理公司的諾亞財富,爆出了踩雷34億的消息。

諾亞旗下有一個歌斐資產,然後它發行了一隻私募基金,收益率大概是在7.7%左右。這個私募基金是替一家叫承興國際的公司提供了34億的供應鏈融資,結果承興的實際控制人涉嫌詐騙被拘捕。

最離譜的是什麼呢?是在產品的發行說明書裡邊,這個基金的投資標的寫的是承興和京東之間的應收款債權,結果爆雷以後,京東發表聲明說,這筆業務跟京東沒關,是承興國際涉嫌偽造和京東的合同。換句話說,諾亞這個基金的投資人等於投了一個徹底的騙局,34億的百姓財富大概率會灰飛煙滅,也不知道有多少家庭會因此陷入困境。

另外,據不完全統計,從2017年開始,中國最大的9家第三方獨立財富公司中,有7家20多個產品踩雷,涉案的金額高達百億以上。

所以,通俗一點講,就是一度曾經被熱炒追捧的第三方獨立財富管理,截至2019年,已經陷入了違約爆雷的泥潭,很多中產家庭的財富就這麼被消滅掉了。

要理解為什麼中國的財富管理公司這兩年頻頻爆雷,我們首先要理解第三方財富管理這個概念。

你先想一個最簡化的框架,在這個簡化的框架底下,金融市場無非就兩端——資產端和基金端。

資產端,像銀行、信託、基金的產品;資金端,像我們個人和機構的資金。而所謂第三方,就是意味著獨立銀行、基金這些金融機構,去站在客觀中立的角度,幫助個人、機構、客戶進行財富管理。比如說去分析客戶的財富狀況、理財需求,然後幫助他們判斷選擇投資產品,進行投資規劃等等。

這個行業實際上是興盛於美國上個世紀的70年代,當時有一個條件就是美國的中產全面崛起,而且當時金融投資工具變得特別豐富。再加上有一個事兒就是1974年,美國個人養老金賬戶改革,而養老金的投資收益是免稅的。所以,這樣一來,美國的金融市場上,資金端和資產端,兩端都變得特別地複雜。這樣就催生了以中介服務為核心的第三方財富管理。

這裡第三方起到的作用,就是要抑制金融機構那種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兜售自己高風險資產的道德風險。

第三方財富管理崛起涉及幾個前提:

第一,你的資產端、資金端都要足夠豐富,投資者要有錢,融資方要有好的投資標的。只有在這種資產端和資金端都很豐富的情況下,這個市場才需要中介服務去完成搜尋和匹配的工作。

第二點就是,這個第三方需要有很強的專業能力,能夠完成這個搜尋和優化匹配的工作。

第三,你一定要有保證第三方責權利界限很清楚的法律和制度基礎,否則,第三方就容易變成灰色地帶。

我們再來看一下,中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是不是滿足這些條件?

中國開始出現財富管理這個概念大概在2008年,然後在2012年到2015年間就變得很炙手可熱。這個事兒出現在這個點上,其實是有歷史背景的,

你看,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增長以後,就積累了可觀的民間財富,所以,資金端變得很充沛。然後再到了2008年,寬鬆政策一方面給資金端加水,一方面讓市場上的投資機會變多。再加上2012年之後,金融監管面全面放鬆——2007年增發信託牌照,2012年開始對私募、公募的這些機構牌照全面放開。這樣,中國的資管行業一下子就進入了群雄逐鹿的局面。市場上的資產端也變得很豐富,所以說財富增長效應、宏觀面寬鬆、金融監管自由化的趨勢就讓資金和資產都變得充沛。

這樣就為第三方理財出現創造了前提條件,很多房地產信託這樣的項目就被打包,源源不斷地送到市場上。

所以,這時候就是金融產品的銷售需求大漲,第三方財富管理就開始作為金融的零售商進入市場了。它們是從機構批發產品,然後去僱用大量的理財顧問,把這些產品銷售給顧客,自己從中抽取佣金。

你去看一下諾亞財富理財顧問的招聘要求,5年以上的銷售經歷,奢侈品、高檔車、房地產銷售經驗優先。不說別的,一個賣過房地產和奢侈品的非專業的年輕人,就敢分析金融產品的風險、收益,替幾十萬,甚至上千萬、上億的資金做管理。我開過一個玩笑說,這是梁靜茹給的勇氣嗎?

而且,你會發現,在這個方面,諾亞根本不是獨立的,恆天、大唐、鉅派,都是用這個模式崛起的。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中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提供專業知識中介服務,而是一個銷售掮客的身份,它是以這個為盈利模式的。

所以,這個模式就決定了中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在金融的風控上很難獨立,也很難專業。

美國是直接融資為主,各大金融機構是接近一個完全競爭的態勢。中國和這個背景不一樣,中國的資金市場是銀行體系一支獨大,其他的機構大多做的是基金通道業務。第三方財富管理是處於這個生態鏈的尾端。

那這些第三方理財你就可以想見了,一方面,它們是拿不到最優質量的資產的,另外一方面,它們對市場波動的反應也更大,那自然風險就更高。

另外,和美國的這種金融立法特別完備的情況也不同。

中國的現代金融市場,僅僅走了二十多年的歷程,監管立法方面的儲備是相當滯後的。所以,對這些新金融商業模式的監管、立法、執法都處於摸索階段。你會發現,中國金融市場上鑽空子是有比較大的空間的。

所以,截至今天為止,可以這麼說,中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市場是一個良莠不齊,信息極不對稱的市場,也是一個資產質量相對較差的市場。要說得刻薄一點,就是次級信貸產品市場。這種狀況可能在未來會慢慢有改觀。但是到今天為止,就是這個樣子了。

那其實很多財富管理機構,它們也知道自己的底層邏輯是很薄弱的,所以,大一點的機構,比如像諾亞,就開始轉型做資產管理。比如這一次出事的這個產品,就是它旗下歌斐資產發行的。這麼一個財富管理機構一隻手做資產管理,一隻手去賣自己的資產,那等於就是賣自家的貨,那就談不上什麼第三方。

金融去槓桿:壓倒第三方財富管理的稻草

剛才講的就是第三方財富管理的中國特色。現在你大概知道了,我們市場的制度環境、法律基礎,還有專業能力,都讓這個行業目前處於一個高風險、強投機的階段。所以,只要碰到經濟波動的話,這個行業就會出問題。

而2015年以來,中國式經濟轉型,這種投資拉動的模式被限制,同時,為了防止前期過快的金融自由化累積下來的風險,中央開始實施金融去槓桿。所以,這些宏觀和監管上的轉向,就使得這個行業的內在風險被快速地暴露出來。

投資項目少,信貸萎縮,就意味著資產端收縮。在資產端收縮的這種情況底下,第三方財富管理為了維持盈利,維持規模,只能轉向質量更低、風險更高的產品,而經濟越下行,監管越緊,第三方財富管理銷售的產品質量就越差,市場亂象就越多。

這就是為什麼2018年以來,經濟形勢越來越嚴峻以後,財富管理公司就開始頻頻地爆雷了。

這麼梳理下來以後,我想你就明白了,在中國目前的環境底下,是很難有所謂的獨立的第三方的,市場上也缺乏真正的財富管理人才。現在你要投這些項目都需要非常謹慎,就像2017年的時候投P2P的項目要非常謹慎,最好是能夠儘快抽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