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好三個關係 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共贏

處理好三個關係 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共贏

脫貧攻堅 中共怒江州委書記納雲德到蘭坪縣調研特色產業發展,推進脫貧攻堅。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納雲德 推進脫貧攻堅與加強生態保護同等重要,實現二者有機結合,是怒江當前的治貧之舉,也是長遠的固本之策。

怒江州是全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國深度貧困“三區三州”之一,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東連迪慶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市,南接保山市,西鄰緬甸,北靠西藏,邊境線長450公里,是雲南省唯一既沿邊又涉藏的州市。全州轄4個縣(市)、29個鄉(鎮),總人口55.3萬人,少數民族佔94%,獨龍族和怒族是怒江特有的民族,傈僳族和普米族主要居住在怒江。目前,全州還有14.2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32.52%,為全國“三區三州”中最高,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20倍,雲南省平均水平的6倍多,是雲南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戰的“上甘嶺”。同時,全州98%以上的國土屬於高山峽谷,61%的面積納入各種保護地範圍,保護任務重,生存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加上群眾居住分散、山高坡陡,扶貧開發成本高、難度大,貧困問題與生態問題相互交織。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怒江的脫貧攻堅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時刻牽掛怒江各族人民的冷暖,2014年1月,獲悉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貫通,親切致信祝賀;2015年1月,正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昆明親切接見了怒江州少數民族幹部群眾代表,提出“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今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貢山縣獨龍江鄉群眾回信,祝賀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擺脫長期存在的貧困狀態,指出“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勉勵鄉親們再接再厲、奮發圖強,同心協力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進一步堅定了怒江打贏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怒江州各級幹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脫貧攻堅與生態環境保護良性互動,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州情實際、最具怒江特點的脫貧攻堅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路子。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處理好脫貧與保護的關係

怒江絕大多數貧困群眾居住在高山峻嶺、交通不便的偏遠高寒山區,喪失基本生存條件,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靠山吃山”,向大自然直接索取生產資料成為群眾的必然選擇,諸多違背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行為就會隨之產生。加之生產力水平低,生產生活方式落後,生態環境承載壓力與日俱增。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實現就地脫貧,必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這樣既能徹底擺脫貧困,也能讓群眾居住的生態脆弱區得以休養生息。我們緊緊抓住中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重大政策機遇,採取有效措施,將全州近1/5的總人口、3/5的貧困人口搬出大山,實現應搬盡搬,更好地保護好生態。

——齊心協力抓動員。易地扶貧搬遷剛啟動時,貧困群眾不想搬、不敢搬、不願搬,怕搬遷以後原來的產業、土地政策有變化,怕搬遷以後沒有飯吃、沒有事做,怕搬遷以後無法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怕搬遷以後拆了原來的老房子,怕搬遷以後孩子成家買不起房子。面對這些問題,州委、州政府“一把手”親自推動、親自落實,堅持每月專題研究部署。各行業扶貧部門、各單位“一把手”下沉駐點帶頭深入一線宣傳動員、現場解疑釋惑,黨校、講師團、農民講習所等機構全面加強了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解讀,報紙、電視、廣播、宣傳海報、宣傳片、微信公眾號等媒體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採取幹部包保結對、群團組織齊上陣、組建“尖刀班”等超常規措施,進農戶、進村組、進學校、進教堂、進活動場所面對面、心貼心、一對一的宣傳動員,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不厭其煩進行動員,向群眾講清楚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算細算清經濟、生活改善、子孫、教育、醫療、土地山林和搬遷後續發展“七筆賬”。組織村組幹部和群眾代表到已搬遷入住的安置點現場觀摩等多種方式,消除搬遷群眾思想顧慮,引導和幫助貧困群眾轉變觀念,讓搬遷群眾心熱起來、勁鼓起來,主動走出大山。

——因地制宜抓安置。怒江州地勢陡峭、狹窄,幾乎沒有一塊可利用的平地,加之地質災害隱患點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規劃選址難,沒有地方可搬。我們緊密結合地形地貌和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堅持整村整組搬遷,堅持以縣城集中安置為主、中心集鎮和抵邊為輔的安置思路,以建設小高樓為主的方式,把大部分搬遷群眾集中安置在州府六庫怒江新城、三縣(市)縣城、中心集鎮及片馬邊鎮,共規劃建設75個集中安置點,城鎮化安置比例達92%。

——集中力量抓建設。引進大型國有企業,實行EPC項目工程總承包制,實行“交鑰匙”工程,破解怒江管理人員缺乏、工程技術力量薄弱、前期工作經費不到位等問題。壓實全州各級各部門主要領導責任,各級領導幹部駐縣駐點親自幹、帶著幹、推著幹。每個安置點都明確了一名州級領導、一名縣級領導和一名鄉鎮領導掛鉤聯繫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嚴格落實州縣鄉“三級點長制”,明確點長職責,統籌推進安置點前期工作、項目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後續扶持措施等相關工作。建立並嚴格落實一月一調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問題銷號管理機制。強化督戰督導,州委派出易地扶貧搬遷督戰組每月對各縣(市)工作推進情況進行督促檢查指導。目前,原規劃內搬遷建檔立卡人口32856人,已於2018年春節前實現分房發鑰匙搬遷入住。全州新增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共鎖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3003人,共建設329棟樓房,今年10月底竣工,12月底搬遷入住。

——千方百計抓後續。從搬遷工作一開始,我們就高度重視群眾搬出來的後續扶持和穩定工作,制定了《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保障20條措施》,進一步細化後續脫貧措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融得進、能發展”。認真抓好配套設施建設,在安置點配套建設學校27個,配套衛生室17個,新建文體活動廣場13個,公共衛生廁所33個,汙水處理設施13個,垃圾處置設施48個,便民服務站13個,購物場所19個,搬遷群眾居住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招聘7486名公益性崗位人員,讓一部分搬遷群眾轉為生態護林員、河道管理員、地質災害監測員、城市保潔員、小區管理員等。對45歲以下的勞動力開展技術技能培訓6218人次,組織建檔立卡搬遷人口外出務工8079人次。在安置點規劃建設106個扶貧車間,解決群眾就地就近務工,實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引導搬遷群眾經營好遷出地的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促進土地流轉經營、推進“三變”改革,推動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的有效落實。組建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對原遷出地的核桃、草果、花椒等產業,實行規模化集中經營進行分紅,讓搬遷群眾獲得收益。建立資產性收益制度,利用安置點商鋪,開辦超市、農貿市場等。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管理工作,2016年至2018年任務62個集中安置點當中,有54個安置點已成立基層黨組織,成立社區管理機構43個,有6個安置點已成立群團組織和互助組織。啟動新時代新居民新生活行動計劃,引導搬遷安置點建立健全文明公約、移風易俗、規範行為等機制。

大力培育綠色產業,處理好增收與綠色的關係

綠色是怒江的底色,生態是怒江的本色,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怒江州緊緊抓住富民增收這個“牛鼻子”,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構建“生態+扶貧”綠色產業體系,全力打造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 既發展適宜貧困群眾增收的綠色產業、生態經濟,也發展適宜生態環境保護的產業,既築牢綠色發展根基,也實現搬遷群眾有穩定的收入,實現群眾增收與生態保護互促雙贏。

——培育發展綠色香料產業。我們立足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把發展綠色香料產業作為怒江主導產業。加強綠色香料基地建設,全州主要香料植物種植面積達136.56萬畝,僅草果一項種植面積達108.5萬畝,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13萬戶3.78萬人。規劃建設集加工、銷售、展示、科研、觀光為一體的綠色香料產業園區,既解決綠色香料產品的精深加工問題,又解決易地扶貧搬遷進城入鎮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成功舉辦雲南怒江綠色香料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助推綠色香料產業發展。提高綠色香料產業組織化程度,有經營綠色香料產業的龍頭企業7家,在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1402個,僅僅草果專業合作社就有146個,花椒專業合作社115個。

——全力打造綠色食品牌。積極推動中蜂養殖和蜂產品開發,發展中蜂養殖20萬箱。全力打造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三品一標”的認證,培育打造“綠色香料、峽谷蜂蜜、特色畜禽產品”等綠色食品牌。鞏固和提升福貢雲黃連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市場地位。重點培育打造高黎貢山豬、獨龍牛、絨毛雞、獨龍雞、怒江草果、老窩火腿、老姆登茶、貢山黑松露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

——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把旅遊產業作為全州培育發展的主導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致富的民生產業,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全力打造“峽谷怒江 養心天堂”世界知名旅遊品牌,做好生態、文化、鄉村旅遊三篇文章。大力發展野水漂流、生態康養、生態觀光、徒步遊等旅遊業。扶持鄉村旅遊,振興鄉村產業,著力打造一批旅遊扶貧示範鄉(鎮),把獨龍江打造成5A級旅遊景區,把丙中洛打造成國家旅遊度假區。集中建設30個旅遊特色村,打造百花嶺、三河、老姆登等一批特色旅遊扶貧示範村。引導貧困人口由分散的個體經營向規模化經營發展,為貧困人口興辦森林人家、從事土特產銷售和運輸提供便利服務。

——抓好生態林業產業。制定出《怒江州林業生態脫貧攻堅區行動方案》,汪洋主席在《行動方案》上作出“既利當前,亦利長遠,抓好落實,久久為功”的重要批示。持續推進怒江、瀾滄江“兩江”流域生態修復,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完成51.28萬畝退耕還林還草,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63萬戶8.95萬人,每年戶均增收0.18萬元。組建145個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4420戶16705人。

——推動“怒江花谷”生態建設。重點推進主幹公路沿線、道路面山、沿江、城鎮村莊庭院的綠化美化,在原有花木的基礎上,點線結合、見縫植綠,按規劃種植三角梅(葉子花)、木棉、鳳凰木等觀賞花木樹種。將“怒江花谷”生態建設和綠色香料、旅遊、林業產業、怒江美麗公路建設有效銜接,與生態修復、退耕還林、道路建設、移民搬遷、美麗鄉村、旅遊景點等項目建設高度融合,著力打造“四季有花、常年伴綠、景隨路移、獨具特色”的“怒江花谷”景觀,成為怒江生態建設的一張名片。

推進志智雙扶工程,處理好“輸血”與“造血”的關係

怒江州屬於典型的民族“直過區”,社會發育程度低,地理環境閉塞,勞動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缺乏勞動技能,部分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思想觀念落後,商品意識、競爭意識、發展意識不強,群眾自我脫貧的內生動力不足。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啟動志智雙扶工程,開展“造血式”扶貧,改變過去主要依靠國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實施生態補償等手段“輸血”的方式,幫助貧困群眾找到替代生計,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改善居住環境,讓群眾積極參與生態保護,依託生態優勢,打生態牌,走生態路。

——推進勞動力轉移就業。怒江大多數群眾人均僅有一畝多耕地,且70%的耕地坡度大於25°,土地貧瘠、種植結構單一。在這樣的土地上尋找出路,對普遍缺少文化知識、缺乏勞動技能的群眾來說是一種無奈,也不利於生態保護。我們堅持把群眾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增加經營性收入。針對45歲以下勞動力的文化程度高低、不同年齡層次,分門別類組織開展好各類培訓,去年以來,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8.31萬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4.86萬人次。堅持兩條腿走路,在政府組織引導轉移就業的同時,支持鼓勵民間親友幫帶或勞務經紀人帶動轉移就業。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計劃選聘生態護林員、河道管理員、地質災害監測員、護邊員、城鄉保潔員、護路員4萬名,目前,已選聘1.92萬名。

——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大力普及生態文化知識,建立生態文明道德規範,加強生態倫理教育,在全社會培育起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舉辦群眾性環保參與活動,增強重大環境紀念日宣傳活動的群眾參與性,把社會公眾廣泛發動起來,使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植入社會、植入家庭、深入人心。在廣大兒童、青少年學生中開展環保教育,切實增強群眾“環境保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意識和觀念。創建生態文明示範村、示範戶,通過宣傳教育和典型示範,杜絕隨意踐踏自然資源的行為。

——轉變生產生活方式。開展“養成”教育,培養耕作意識,讓群眾學會精耕細作,改變靠天吃飯的現狀;培養環保意識,讓群眾學會綠化美化,改變環境髒亂差現狀;培養衛生意識,讓群眾學會保健預防,改變人畜不分現狀。推廣綠色環保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產業,實施以電代柴4.87萬戶,建設節能灶(爐)1.5萬眼、太陽能熱水器1.2萬套。對貧困戶購置電炊用具進行補助,引導貧困群眾多利用電炊用具,減少薪柴消耗。推廣綠色居住,鼓勵群眾使用節能、環保、高效的產品。

——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推進以垃圾、汙水治理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完善農村路、水、電和垃圾汙水處理等生產生活設施,改變汙水亂排、垃圾亂扔的狀況。動員群眾搞好村寨公共區域、居民庭院清潔衛生,打造乾淨清潔、錯落有致的村寨村容村貌。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開展畜禽糞汙處理綜合利用,實行人畜分離、廚衛入戶。控制防治農業面源汙染,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風險農藥,推廣生物防治、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綠肥應用。深入開展村莊道路、溝渠、庭院綠化美化行動,引導群眾拆違補綠、見縫插綠、規範建綠,形成道路河岸喬木林、房前屋後果木林、村莊周圍防護林的村莊綠化格局,不斷提高村莊綠地率及林木覆蓋率。

推進脫貧攻堅與加強生態保護同等重要,實現二者有機結合,是怒江當前的治貧之舉,也是長遠的固本之策。怒江州將堅定不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給貢山縣獨龍江鄉群眾回信重要精神,大力發揚“怒江缺條件,但不缺精神、不缺鬥志”的怒江脫貧精神和“苦幹實幹親自幹”的怒江脫貧攻堅工作作風,在打贏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中保護好綠水青山,依靠綠色這把“鑰匙”打開脫貧致富之門,讓“百姓富”與“生態美”實現同頻共振,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殷切希望。(納雲德)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19年7月上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