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谷裡的村民:每週去28公里外趕集 揹回生活物資
峽谷裡的村民:每週去28公里外趕集 揹回生活物資
峽谷裡的村民:每週去28公里外趕集 揹回生活物資
峽谷裡的村民:每週去28公里外趕集 揹回生活物資
峽谷裡的村民:每週去28公里外趕集 揹回生活物資
峽谷裡的村民:每週去28公里外趕集 揹回生活物資
峽谷裡的村民:每週去28公里外趕集 揹回生活物資
峽谷裡的村民:每週去28公里外趕集 揹回生活物資
峽谷裡的村民:每週去28公里外趕集 揹回生活物資
峽谷裡的村民:每週去28公里外趕集 揹回生活物資
峽谷裡的村民:每週去28公里外趕集 揹回生活物資
峽谷裡的村民:每週去28公里外趕集 揹回生活物資
峽谷裡的村民:每週去28公里外趕集 揹回生活物資
微言薄語
1/12 生活在雲南省怒江大峽谷的傈僳族,是下氐人、羌人的後裔。解放前,傈僳族仍處於奴隸社會,以打獵為生;解放後,他們直接從奴隸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屬於典型的“直過民族”。因為狩獵的緣故,傈僳人喜歡居住在高山之上,這個習俗沿襲至今。在怒江大峽谷,傈僳族分散在高黎貢山與碧羅雪山之上。時至今日,仍有一些傈僳族村寨行走在懸崖間的羊腸小道,生活物資全靠人背馬馱。
2/12 怒江州瀘水市亞碧羅村,經濟落後,交通不便。全村1600人的生活物資主要依靠怒江東岸懸崖上的山間小道。傈僳人自幼在怒江兩岸的高山之上長大,行走在陡峭山路上,如履平地。
3/12 亞碧羅村的村民每週五都要去28公里外的鄉政府所在地趕集,買回平日生活所用的食鹽、洗衣粉、酒、香菸和油布等生活物資。山路上佈滿碎石,凹凸不平,大量的物資主要依靠畜力運輸。一些沒有騾馬的老人,就靠著自己的肩膀背上山去。
4/12 兩位趕集回家的傈僳族老人行走在陡峭的崖邊小路上,臉不紅氣不喘。
5/12 傈僳族,即使是婦女兒童,行走在亂石嶙峋的山路上依然健步如飛。圖為亞碧羅村的婦女兒童走在回家路上,兩個小女孩在陡峭的山路上嬉鬧。
6/12 今年71歲的雅打恩(音)老人,在村寨裡開著一個小賣部,主要賣菸酒。8件啤酒,100多斤的重量,雖然山路不足5公里,但因坡陡路險,不到半程馬腿已開始發軟打顫,無奈的老人只能揚起繩子,喊著“啾啾”的口號,希望馬兒能夠加把勁爬上山去。老人說,其實3年前政府修了一條鄉村路,可繞路太遠,村民仍選擇走這條羊腸小道。這條路,雖然陡峭,但對他們傈僳人而言,不算什麼。
7/12 山下怒江東岸是亞碧羅村村民的拴馬地。外出趕集時,村民們為了節約馬的體力,下山後就將馬拴在怒江東岸,人則步行趕集。
8/12 對岸的亞碧羅橋邊,是村民們將物資裝上馬鞍的平臺。趕集回來後,他們在這裡將買來的生活物資,裝上馬背。
9/12 從江邊公路到村寨,要在崎嶇的山路行走1個多小時。圖為到家後,雅打恩(音)老人開始卸貨。
10/12 亞碧羅村目前仍處於人畜混居狀態。二層的傈僳族建築,樓下是牲畜,樓上是人。村內動物排洩物隨處可見,致使他們雖然生活高山林中,但村內的空氣裡依然瀰漫著一股動物糞便的臭味。
11/12 亞碧羅村經濟落後,村民文化程度較低,環保在這裡並未受到重視,村寨裡生活垃圾和動物糞便隨處可見。
12/12 這條在怒江大峽谷東岸懸崖上,盤旋上升的羊腸小道依然是村民們出行、人背馬馱生活物資的主要通道。站在村裡,向下看一眼,都讓人覺得心驚肉跳。
2017-04-26

相關推薦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