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廷內訌給努爾哈赤機會,不料袁崇煥逆襲成最大剋星'

"

向敬之

1

明天啟五年,內憂外患的大明王朝,內部鬥爭加劇。

正反兩方,以樞輔大學士孫承宗、司禮秉筆太監魏忠賢各為代表。他們都是昏聵的天啟帝的格外親近之人。孫承宗為天啟帝師,最被倚重;而魏忠賢為太監頭子,極受寵信。

魏忠賢極盡手段,侵害百官,卻對孫承宗百般示好。魏閹想方設法趕走了三朝首輔葉向高,卻派人前往遼東,向督師孫閣老示好,希望分一份戰功。孰料,孫承宗毫不理會,甚至不與使者一語。

魏忠賢惱羞成怒,將與孫承宗往來密切的東林黨領袖楊漣、趙南星、高攀龍等驅逐出京。正在薊州視察的孫承宗聞訊後,以向天啟帝賀壽為名,計劃彈劾魏忠賢。

依附魏閹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魏廣微,是一個極其陰險的小人,向魏忠賢進言,孫承宗要進京清君側,殺了魏忠賢。

魏忠賢趕緊找到天啟帝,哭天搶地,大呼冤枉。

吏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顧秉謙,為內閣新任首輔,仰承魏閹鼻息,即刻彈劾孫承宗不請聖旨、擅離防區,該議罪嚴懲。

內閣與內監同時發力,若放在其他人身上,早已逮捕下獄、抄家滅門了。

"

向敬之

1

明天啟五年,內憂外患的大明王朝,內部鬥爭加劇。

正反兩方,以樞輔大學士孫承宗、司禮秉筆太監魏忠賢各為代表。他們都是昏聵的天啟帝的格外親近之人。孫承宗為天啟帝師,最被倚重;而魏忠賢為太監頭子,極受寵信。

魏忠賢極盡手段,侵害百官,卻對孫承宗百般示好。魏閹想方設法趕走了三朝首輔葉向高,卻派人前往遼東,向督師孫閣老示好,希望分一份戰功。孰料,孫承宗毫不理會,甚至不與使者一語。

魏忠賢惱羞成怒,將與孫承宗往來密切的東林黨領袖楊漣、趙南星、高攀龍等驅逐出京。正在薊州視察的孫承宗聞訊後,以向天啟帝賀壽為名,計劃彈劾魏忠賢。

依附魏閹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魏廣微,是一個極其陰險的小人,向魏忠賢進言,孫承宗要進京清君側,殺了魏忠賢。

魏忠賢趕緊找到天啟帝,哭天搶地,大呼冤枉。

吏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顧秉謙,為內閣新任首輔,仰承魏閹鼻息,即刻彈劾孫承宗不請聖旨、擅離防區,該議罪嚴懲。

內閣與內監同時發力,若放在其他人身上,早已逮捕下獄、抄家滅門了。

明廷內訌給努爾哈赤機會,不料袁崇煥逆襲成最大剋星

《江山風雨情》陳道明版天啟帝和李丁版魏忠賢

一向昏庸、放任魏閹的天啟帝,變得格外清醒了。他避開魏忠賢,通過兵部派出三個可靠之人,趕緊出城,攔截孫承宗,命他返回遼東。

孫承宗無可奈何,只好遵旨。

這次差點成了他的生死劫。魏忠賢矯詔命令九門宦官,一旦孫承宗趕至,就將其綁縛下詔獄。

倘若孫承宗被魏閹祕密逮捕,必定在劫難逃。就因天啟帝突然清醒,讓孫承宗闖過了死生門。

魏忠賢仍不罷休,命黨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等集體彈劾,迫使孫承宗上書請辭。

偌大的大明朝堂,都是魏閹擁蠆,唯有吏部尚書崔景榮支持孫承宗。

天啟帝對魏閹集團成員的連番轟炸,仍不作理會,仍命孫承宗主持遼東防務。不幸的是,是年九月出現了馬世龍派人襲擊耀州失利的事件,給了魏閹繼續彈劾孫承宗的藉口。馬世龍是孫承宗督師遼東時,舉薦出鎮山海關的總兵,孫承宗還為其請功加了左都督銜,此次卻因聽信後金降將之言,而導致四百將士死於陷阱。

孫承宗督師不力,該負責任。於是,他再次上書請辭。

天啟帝仍不情願,最後迫於滿朝壓力以及孫承宗的執意擔責,只好將孫承宗召回,批准其辭職,但將其特進光祿大夫,晉級正一品,且命其子世襲中書舍人,還給孫承宗賞賜了蟒袍和銀幣等。

遼東督師出缺,天啟帝命兵部新晉尚書高第,出任遼東經略。

2

高第雖然在兵部做了幾年侍郎,但並不實戰經歷,更談不上指揮經驗。

這給後金圖謀再次攻明,製造了機會。

後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啟五年)正月,努爾哈赤聞訊明廷內訌,遼東防線易帥,防守減弱,於是率領十三萬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西渡遼河,發起寧遠之戰。

高第怯戰,意圖捨棄關外,堅守山海關。

然而,讓努爾哈赤始料未及的是,他在寧遠城下,碰到了不知名的文人守將袁崇煥。

曾得孫承宗賞識的寧前道袁崇煥,寫下血書,與副將滿桂、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

袁崇煥一面堅壁清野,一面讓同知程維楧盤查奸細、通判金啟倧守護糧草,並傳檄給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如果有將士逃到這裡,可將其全部斬殺。袁崇煥不做短兵相接,而是直接炮轟後金大軍。

後金軍在明朝請葡萄牙人制造的紅夷巨炮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連續攻城兩天,損失慘重,努爾哈赤下令退軍。

"

向敬之

1

明天啟五年,內憂外患的大明王朝,內部鬥爭加劇。

正反兩方,以樞輔大學士孫承宗、司禮秉筆太監魏忠賢各為代表。他們都是昏聵的天啟帝的格外親近之人。孫承宗為天啟帝師,最被倚重;而魏忠賢為太監頭子,極受寵信。

魏忠賢極盡手段,侵害百官,卻對孫承宗百般示好。魏閹想方設法趕走了三朝首輔葉向高,卻派人前往遼東,向督師孫閣老示好,希望分一份戰功。孰料,孫承宗毫不理會,甚至不與使者一語。

魏忠賢惱羞成怒,將與孫承宗往來密切的東林黨領袖楊漣、趙南星、高攀龍等驅逐出京。正在薊州視察的孫承宗聞訊後,以向天啟帝賀壽為名,計劃彈劾魏忠賢。

依附魏閹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魏廣微,是一個極其陰險的小人,向魏忠賢進言,孫承宗要進京清君側,殺了魏忠賢。

魏忠賢趕緊找到天啟帝,哭天搶地,大呼冤枉。

吏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顧秉謙,為內閣新任首輔,仰承魏閹鼻息,即刻彈劾孫承宗不請聖旨、擅離防區,該議罪嚴懲。

內閣與內監同時發力,若放在其他人身上,早已逮捕下獄、抄家滅門了。

明廷內訌給努爾哈赤機會,不料袁崇煥逆襲成最大剋星

《江山風雨情》陳道明版天啟帝和李丁版魏忠賢

一向昏庸、放任魏閹的天啟帝,變得格外清醒了。他避開魏忠賢,通過兵部派出三個可靠之人,趕緊出城,攔截孫承宗,命他返回遼東。

孫承宗無可奈何,只好遵旨。

這次差點成了他的生死劫。魏忠賢矯詔命令九門宦官,一旦孫承宗趕至,就將其綁縛下詔獄。

倘若孫承宗被魏閹祕密逮捕,必定在劫難逃。就因天啟帝突然清醒,讓孫承宗闖過了死生門。

魏忠賢仍不罷休,命黨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等集體彈劾,迫使孫承宗上書請辭。

偌大的大明朝堂,都是魏閹擁蠆,唯有吏部尚書崔景榮支持孫承宗。

天啟帝對魏閹集團成員的連番轟炸,仍不作理會,仍命孫承宗主持遼東防務。不幸的是,是年九月出現了馬世龍派人襲擊耀州失利的事件,給了魏閹繼續彈劾孫承宗的藉口。馬世龍是孫承宗督師遼東時,舉薦出鎮山海關的總兵,孫承宗還為其請功加了左都督銜,此次卻因聽信後金降將之言,而導致四百將士死於陷阱。

孫承宗督師不力,該負責任。於是,他再次上書請辭。

天啟帝仍不情願,最後迫於滿朝壓力以及孫承宗的執意擔責,只好將孫承宗召回,批准其辭職,但將其特進光祿大夫,晉級正一品,且命其子世襲中書舍人,還給孫承宗賞賜了蟒袍和銀幣等。

遼東督師出缺,天啟帝命兵部新晉尚書高第,出任遼東經略。

2

高第雖然在兵部做了幾年侍郎,但並不實戰經歷,更談不上指揮經驗。

這給後金圖謀再次攻明,製造了機會。

後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啟五年)正月,努爾哈赤聞訊明廷內訌,遼東防線易帥,防守減弱,於是率領十三萬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西渡遼河,發起寧遠之戰。

高第怯戰,意圖捨棄關外,堅守山海關。

然而,讓努爾哈赤始料未及的是,他在寧遠城下,碰到了不知名的文人守將袁崇煥。

曾得孫承宗賞識的寧前道袁崇煥,寫下血書,與副將滿桂、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

袁崇煥一面堅壁清野,一面讓同知程維楧盤查奸細、通判金啟倧守護糧草,並傳檄給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如果有將士逃到這裡,可將其全部斬殺。袁崇煥不做短兵相接,而是直接炮轟後金大軍。

後金軍在明朝請葡萄牙人制造的紅夷巨炮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連續攻城兩天,損失慘重,努爾哈赤下令退軍。

明廷內訌給努爾哈赤機會,不料袁崇煥逆襲成最大剋星

袁崇煥劇照

朝鮮人李星齡所著的《春坡堂日月錄》記載:“地炮大發,自城外遍內外,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墮者無數,賊大挫而退。翌朝,見賊擁聚於大野一邊,狀若一葉。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奴兒哈赤先已重傷,及是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懣恚而斃雲。”

明朝的官方史料和民間史書,都有一些蛛絲馬跡。《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四月辛丑記載:“登萊巡撫李嵩疏言:“天啟六年四月十五日,準平遼總兵官毛文龍揭回鄉張有庫等口稱:‘新年老汗於二十四日在寧遠等處攻城,不料著傷。’”這是直指努爾哈赤在寧遠負傷。

明人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也提到:“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紅夷大炮擊中了黃龍幕的裨王努爾哈赤。

滿人也以黃色為尊,努爾哈赤生前統帥兩黃旗,袞服、車轅之類的御用物品都是黃色。

張岱雖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史學家和大玩家,明亡後在西湖邊做了一個著名的晚明遺老,曲終人散,月冷風殘,對清朝始終不感冒。這也決定了他要為故國明朝說話,而對清朝開國皇帝並無善意。如果努爾哈赤犯明而死,或許在他看來是一種天命的惡報。

努爾哈赤之死,很多人認為是遭袁崇煥的紅夷大炮重傷所致命。

3

努爾哈赤之死,應該與其發動的寧遠大戰而失敗有一定的關聯,畢竟他當時已是六十八歲的老人了。

寧遠之敗,努爾哈赤雖不算大敗,命人偷襲寧遠南十六裡外的明軍關外囤積地覺華島,全殲守軍,並以“焚其船二千餘,及糧草千餘堆”(《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四,天命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及盡焚右屯衛糧草的戰果班師。

從二十五歲起兵,征戰四十多年,自然是傷痕累累、年邁體衰。

但是,《清史稿·太祖本紀》未載其受傷,卻寫到三月後,他又御駕親征蒙古喀爾喀五部,攻城略地,擒獲其首領,掠奪其牲畜。

"

向敬之

1

明天啟五年,內憂外患的大明王朝,內部鬥爭加劇。

正反兩方,以樞輔大學士孫承宗、司禮秉筆太監魏忠賢各為代表。他們都是昏聵的天啟帝的格外親近之人。孫承宗為天啟帝師,最被倚重;而魏忠賢為太監頭子,極受寵信。

魏忠賢極盡手段,侵害百官,卻對孫承宗百般示好。魏閹想方設法趕走了三朝首輔葉向高,卻派人前往遼東,向督師孫閣老示好,希望分一份戰功。孰料,孫承宗毫不理會,甚至不與使者一語。

魏忠賢惱羞成怒,將與孫承宗往來密切的東林黨領袖楊漣、趙南星、高攀龍等驅逐出京。正在薊州視察的孫承宗聞訊後,以向天啟帝賀壽為名,計劃彈劾魏忠賢。

依附魏閹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魏廣微,是一個極其陰險的小人,向魏忠賢進言,孫承宗要進京清君側,殺了魏忠賢。

魏忠賢趕緊找到天啟帝,哭天搶地,大呼冤枉。

吏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顧秉謙,為內閣新任首輔,仰承魏閹鼻息,即刻彈劾孫承宗不請聖旨、擅離防區,該議罪嚴懲。

內閣與內監同時發力,若放在其他人身上,早已逮捕下獄、抄家滅門了。

明廷內訌給努爾哈赤機會,不料袁崇煥逆襲成最大剋星

《江山風雨情》陳道明版天啟帝和李丁版魏忠賢

一向昏庸、放任魏閹的天啟帝,變得格外清醒了。他避開魏忠賢,通過兵部派出三個可靠之人,趕緊出城,攔截孫承宗,命他返回遼東。

孫承宗無可奈何,只好遵旨。

這次差點成了他的生死劫。魏忠賢矯詔命令九門宦官,一旦孫承宗趕至,就將其綁縛下詔獄。

倘若孫承宗被魏閹祕密逮捕,必定在劫難逃。就因天啟帝突然清醒,讓孫承宗闖過了死生門。

魏忠賢仍不罷休,命黨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等集體彈劾,迫使孫承宗上書請辭。

偌大的大明朝堂,都是魏閹擁蠆,唯有吏部尚書崔景榮支持孫承宗。

天啟帝對魏閹集團成員的連番轟炸,仍不作理會,仍命孫承宗主持遼東防務。不幸的是,是年九月出現了馬世龍派人襲擊耀州失利的事件,給了魏閹繼續彈劾孫承宗的藉口。馬世龍是孫承宗督師遼東時,舉薦出鎮山海關的總兵,孫承宗還為其請功加了左都督銜,此次卻因聽信後金降將之言,而導致四百將士死於陷阱。

孫承宗督師不力,該負責任。於是,他再次上書請辭。

天啟帝仍不情願,最後迫於滿朝壓力以及孫承宗的執意擔責,只好將孫承宗召回,批准其辭職,但將其特進光祿大夫,晉級正一品,且命其子世襲中書舍人,還給孫承宗賞賜了蟒袍和銀幣等。

遼東督師出缺,天啟帝命兵部新晉尚書高第,出任遼東經略。

2

高第雖然在兵部做了幾年侍郎,但並不實戰經歷,更談不上指揮經驗。

這給後金圖謀再次攻明,製造了機會。

後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啟五年)正月,努爾哈赤聞訊明廷內訌,遼東防線易帥,防守減弱,於是率領十三萬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西渡遼河,發起寧遠之戰。

高第怯戰,意圖捨棄關外,堅守山海關。

然而,讓努爾哈赤始料未及的是,他在寧遠城下,碰到了不知名的文人守將袁崇煥。

曾得孫承宗賞識的寧前道袁崇煥,寫下血書,與副將滿桂、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

袁崇煥一面堅壁清野,一面讓同知程維楧盤查奸細、通判金啟倧守護糧草,並傳檄給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守將楊麒,如果有將士逃到這裡,可將其全部斬殺。袁崇煥不做短兵相接,而是直接炮轟後金大軍。

後金軍在明朝請葡萄牙人制造的紅夷巨炮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連續攻城兩天,損失慘重,努爾哈赤下令退軍。

明廷內訌給努爾哈赤機會,不料袁崇煥逆襲成最大剋星

袁崇煥劇照

朝鮮人李星齡所著的《春坡堂日月錄》記載:“地炮大發,自城外遍內外,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墮者無數,賊大挫而退。翌朝,見賊擁聚於大野一邊,狀若一葉。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奴兒哈赤先已重傷,及是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懣恚而斃雲。”

明朝的官方史料和民間史書,都有一些蛛絲馬跡。《明熹宗實錄》天啟六年四月辛丑記載:“登萊巡撫李嵩疏言:“天啟六年四月十五日,準平遼總兵官毛文龍揭回鄉張有庫等口稱:‘新年老汗於二十四日在寧遠等處攻城,不料著傷。’”這是直指努爾哈赤在寧遠負傷。

明人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也提到:“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紅夷大炮擊中了黃龍幕的裨王努爾哈赤。

滿人也以黃色為尊,努爾哈赤生前統帥兩黃旗,袞服、車轅之類的御用物品都是黃色。

張岱雖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史學家和大玩家,明亡後在西湖邊做了一個著名的晚明遺老,曲終人散,月冷風殘,對清朝始終不感冒。這也決定了他要為故國明朝說話,而對清朝開國皇帝並無善意。如果努爾哈赤犯明而死,或許在他看來是一種天命的惡報。

努爾哈赤之死,很多人認為是遭袁崇煥的紅夷大炮重傷所致命。

3

努爾哈赤之死,應該與其發動的寧遠大戰而失敗有一定的關聯,畢竟他當時已是六十八歲的老人了。

寧遠之敗,努爾哈赤雖不算大敗,命人偷襲寧遠南十六裡外的明軍關外囤積地覺華島,全殲守軍,並以“焚其船二千餘,及糧草千餘堆”(《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四,天命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及盡焚右屯衛糧草的戰果班師。

從二十五歲起兵,征戰四十多年,自然是傷痕累累、年邁體衰。

但是,《清史稿·太祖本紀》未載其受傷,卻寫到三月後,他又御駕親征蒙古喀爾喀五部,攻城略地,擒獲其首領,掠奪其牲畜。

明廷內訌給努爾哈赤機會,不料袁崇煥逆襲成最大剋星

努爾哈赤畫像

如果他在寧遠遭炮轟重傷,不論清朝皇家和史官如何避諱不提,但他也不可能還有精力領兵去對蒙古部落作戰!

雖然明王朝大廈將傾,但還很強大,然而在努爾哈赤的眼裡,就作戰而言,蒙古騎兵絲毫不遜色於明軍洋炮。喀爾喀五部,是背棄盟約,故而努爾哈赤要親自領兵征戰。

只有解決了蒙古的威脅,他才有力量與明軍抗衡。也許正因為他臣服了喀爾喀五部,科爾沁貝勒奧巴立即來朝謝恩。

而《清史稿》寫到努爾哈赤獲病養病,確是寧遠之戰的半年後,“秋七月,上不豫,幸清河溫泉”。八月二日,明東江將領耿仲明向朝廷報告:“老奴背生惡瘡,帶兵三千,見在威寧堡狗兒嶺湯泉洗瘡。”這個諜報是與清史記載努爾哈赤死於“身患毒疽”完全吻合。

常年征戰的人,是很容易得毒疽的。《明史》記載,開國名將徐達於洪武十七年,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次年二月病情加重,隨後去世。

故而說,努爾哈赤死於突發性毒疽,而不一定是明軍的直接炮傷。

但是,不論努爾哈赤是死於炮傷,還是年邁體弱的疾病,袁崇煥的出現與阻擊,確實給了努爾哈赤一個沉痛一擊。

返回盛京的努爾哈赤,曾扼腕長嘆:“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清史稿·太祖本紀》)

清朝官修的太祖實錄,不論是《清太祖武皇帝實錄》,還是《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大同小異,都是說: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起,征討遼東各處,皆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然而“惟寧遠一城未下,遂大懷忿恨而回”(《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四,天命十一年二月),或“惟寧遠一城未下,不懌而歸”(《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十,天命十一年二月壬午)。

揮之不去的心病,加速了痼疾在身的努爾哈赤的死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