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生 普陀建起8.7公里岸線生態屏障

農業 種植業 紅樹 生機 社會 浙江新聞 2018-12-13

2018-12-12 16:2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勵佳 王旺華

向美而生 普陀建起8.7公里岸線生態屏障

2017年以來,普陀區全面推進“藍色海灣整治行動”,著力改善港灣水質、生態條件,恢復溼地面積,提高港灣的海洋生態環境管理與監測能力。如今,在8.7公里長的沈家門港灣岸線上,兼具休閒、景觀、生態功能的濱海廊道正逐漸展露風姿。

湧動的潮水以一片“細腳伶仃”的樹木為界,清凌凌的河水在亭臺廊橋間流淌,走在魯家峙島西側的紅色步行道上,一眼就能領略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景。

灘塗上生長的植株叫秋茄,是紅樹中較為耐寒的一種。2017年,它們被悉心栽種在魯家峙西側約1000米長的灘塗上,人們期待它們能為這一片荒蕪而泥濘灘塗帶來新的生機,將這片海灣以綠意剪裁。這便是藍色海灣整治項目中的魯家峙灘塗溼地植物種植項目。

“一開始沒經驗,為了改善種植環境,我們在灘塗裡鋪了沙子。”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指揮部相關負責人回憶道。而日夜不息的潮汐作用,卻將沙子沖刷到了堤岸,讓前期的努力功虧一簣。後來工程部想了個辦法,將沙子鋪在灘塗後,再將其與淤泥充分混合,這樣一來不僅有利於秋茄紮根,還更方便工人們下地種植。

而另一側,在2018年5月份完工的魯家峙1號河道整治工程中栽下的喬木,還帶著點新生的嫩綠。負責該項目的普陀區城投集團工程一部部長邵嘉力還依稀記得接手第一天的景象:“1號河原來僅有約200米長,由於與魯家峙其他水系並不貫通,良好的生態系統沒有建立,可謂是‘死水一潭’。”水體小、水質差、植被荒蕪、鮮有人跡……1號河道的現狀向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發出了“限時整改書”。2017年4月開始,普陀區城投集團投入500餘萬元,對一號河道及其周邊綠化景觀進行提升改造。

為了讓一號河成為魯家峙水系循環的一部分,工程對原有河道進行了拓寬,與二號河、三號河貫通,現有長度400多米。河道“活了”,水質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修復與改善。在此基礎上,普陀區城投集團修建了蜿蜒曲折、富有變化的河道兩岸,一邊是白色走道與木製圍欄,另一邊,白色的小石子堆寫意地劃出了河道與綠化的邊界。幾處古色古香的廊橋亭臺點綴其間,進一步豐富了河道景觀,也為附近居民帶來更有趣味的休閒體驗。

除了魯家峙灘塗溼地植物種植項目、魯家峙1號河整治工程,沿岸碼頭拆除溼地恢復工程、沈家門客運站灘塗植物種植工程、魯家峙西側防浪堤加固及周邊環境提升改造工程、海灣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工程目前也已全部完工,其餘14項工程正在加快推進建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