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日報 延長讀本:嶺石山,風景這邊獨好

農民 農村 三農 蘋果 微安塞 2017-05-18

延安日報 延長讀本:嶺石山,風景這邊獨好

嶺石山村村民移栽綠植

延安日報 延長讀本:嶺石山,風景這邊獨好

嶺石山一角

延安日報 延長讀本:嶺石山,風景這邊獨好

申家自然村廣場

延安日報 延長讀本:嶺石山,風景這邊獨好

嶺石山村村幹部在懸掛光榮榜

5月的陝北,春風吹綠了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的山山峁峁,吹綠了延長縣城東南37公里處的一個小山村——嶺石山。數十里蘋果花、丁香花綿延綻放,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這是一個水電路暢通、基礎設施齊全的美麗鄉村;這是一個人均擁有3.4畝果園、人均純收入達7539元的產業村;這也是一個擁有“五省十三縣”外來人口,民風淳樸、和諧安定的幸福家園。

2017年,延長縣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實現居民安居樂業,要在2017年實現159個行政村達到環境整潔、衛生乾淨的目標。嶺石山行政村,是該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美麗縮影,是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的一個生動示範。

環境整治人人蔘與

4月24日,筆者驅車來到延長縣嶺石山行政村。一路上,數十里蘋果花、紫丁花在塬上綿延綻放,一幅優美的農村畫卷徐徐展開;一條柏油路穿村而過,一排新房沿路而建,紅色屋頂、乳白色的院牆掩映在一大片蘋果園之間;道路兩旁,松柏等綠植修剪整齊,一盞盞太陽能路燈一字排開;花園裡,山桃、楊柳相互點綴,健身器材、垃圾桶、公用廁所等設施一應俱全;廣場上,一位年輕母親抱著孩子正在散步,還有幾位村民正坐在公園的石凳上歇腳、聊天;路邊花園裡,村民正在移栽月季等花草;馬路牙子上,一臺剷車正開足馬力剷土,幾名工人正忙著攪拌水泥。

不知不覺,筆者來到延長縣嶺石山行政村村支部書記林振強的家中,帶著興奮與喜悅,進入忘我的暢聊之中。

“我們這個行政村,原來只有嶺石山和申家兩個自然村,今年3月,我們才完成了撤小村並大村,現在行政村轄嶺石山、申家、喜家山、撇羅咀、尚村、桃村、神頭、柴村坪8個自然村,全村人口達到246戶812人。”林振強告訴筆者,“我們村三委會班子是3月份配齊的,撤併剛完成,就迎來了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

新成立村三委會班子,如何齊心協力打贏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這對村幹部來講是個巨大考驗。

“我們的思路就是12個字:支部引領,黨員帶動,群眾參與。我們先後召開黨員幹部會議和村民大會,成立村環境衛生整治領導小組,確立村級聯創監督員3名,作動員、作宣傳。”林振強說。

目前,主要在做好五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對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裡裡外外以及公園、公路沿線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清掃、大整治。村幹部帶頭,組織群眾清理清掃村級衛生15次,懸掛宣傳標語4條。一場大幹快乾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就這樣在嶺石山村鋪開了。第二件事,是對村裡300多米的土畔進行加固。加固後,排水、排汙更加暢通,既起到了防澇防洪的作用,消除了安全隱患,還使得村容村貌更加美麗整潔。第三件事,是拓展公園邊上的人行道。原來,村裡人家都住在公路沿線,每天經過的大小車輛非常多,但公園邊上的人行道幾乎都被松柏等綠植擠佔掉了,許多老人和小孩經過這裡時都非常危險。“這件事人命關天,可不能等出事後再亡羊補牢,所以我們正在抓緊做。”林振強說。“我們正在把擋住人行道的植物往公園裡邊移栽,把這一處的人行道拓寬,讓村民都走人行道,這樣就會減少發生交通意外。”村民李瑜說,“整治村裡環境,家家戶戶都有責任,這次村裡實行輪流勞動制,輪到的家戶每天要出一個勞力,進行義務勞動,今天正好輪到我家了。”第四件事,就是日常清掃和監管。貧困戶吳雷雷,就是被雷赤鎮政府僱用的一名保潔員。“我現在既打掃村公路沿線衛生,又監督別人,每個月500元工資,一年6000元。我弟吳三雷也被鎮政府聘為護林員,每個月也是500元,一年下來,我們就有12000元的收入。”吳雷雷高興地告訴筆者。75歲的貧困戶林勝山,是被村上聘用的保潔員,每年有8000元的收入,除負責打掃本村的衛生外,還負責監督,並將本村垃圾運送到村垃圾填埋場進行安全處理。第五件事,是衛生評選。每一個月,村裡還要召開一次會議進行衛生評選,將選出來的名單用紅紙張貼在宣傳欄上進行公示。

林振強告訴筆者,村民對衛生評選結果很關心,誰家得了第一,就要高興好幾天,哪家都不願得倒數位次。現在,家家戶戶不光是看誰家的光景過得好,還要看誰家的衛生搞得好,為了在評選名單上“榜上有名”,村民們都暗自追趕超越,不甘落後。

順著申家自然村到嶺石山,再到柴村坪自然村,村裡村外乾淨整潔,公路沿線風景迷人。如今,嶺石山的群眾,不僅在塬上忙著養好“金蛋蛋”,還努力呵護著身邊的“青山綠山”。

攜手共築美麗鄉村

把村子建設成為塬上最美的鄉村,一直是這個“五省十三縣”移民村幾代人的夢想。現在,這個夢想成了真。

2013年,延長縣發生特大暴雨災害後,嶺石山村也受災嚴重,尤其原本在山坡下、溝窪上的土窯洞、土院牆基本都倒塌了,村裡的人居環境形勢非常嚴峻。

“2013年的特大暴雨災害,我也在村,當時我是嶺石山自然村的村長,看到村民受損那麼嚴重,心裡真不是滋味。”林振強告訴筆者,“當時那個情況,我們村幹部只能勇敢面對災難,帶領大家進行災後重建,積極向鎮政府申報。那一次,我村新建房屋24戶74間,舊村改造9戶37間,村民住磚(石)窯房率達到了100%。”

2014年,對於嶺石山的群眾來說,是迎來災後的第一件喜事: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示範村建設正式啟動了。

正是這個項目,讓嶺石山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群眾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據悉,此次硬化村內巷道7條1402米,新修排水渠980米,實施房頂平改坡115間,建設圍牆1050米,修建黨教室7間、垃圾屋6座、公廁3所、廣場2處,安裝健身器材6套、太陽能路燈30個、太陽能熱水器37個,建成人居飲水工程1處、果園灌溉工程1處,栽植苗木3000株,綠化面積2800平方米,共投入資金260餘萬元。移動、電信、聯通通訊網絡已覆蓋全村,手機入戶率達100%。

2015年,在嶺石山行政村的兩個自然村中,申家自然村村民吃水和出行困難又成為制約村子發展的兩大難題。2015年6月,申家村的2.7公里進村道路硬化工程竣工。2016年,申家自然村也被列為美麗鄉村建設村。其中,引水工程是申家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此次,新修果園灌溉工程和人畜飲工程各1處,徹底解決了全村群眾長期以來人畜飲水、果園灌溉和出行難的問題。與此同時,並完成舊房改造15戶49間,新建房11戶39間,硬化巷道1402米,實施房屋平改坡88間,新建圍牆1050米,新修排水渠1580米,建成村民休閒廣場2個、垃圾臺10座、公廁3個。

目前,全村主導產業為蘋果,果園面積2800畝,人均擁有果園面積3.4畝。在村人口主要收入來源為蘋果,外出人口均在外務工,主要分佈於延長、延安、西安等地。2015年,該村人均純收入6200元,2016年人均純收入達到7539元。一個環境整潔、村風文明、產業殷實的美麗鄉村成為了現實。

村規民約傳承不息

“嶺石山是寶地,把你我來養育,建設好新農村,本條約要牢記……”雷赤鎮嶺石山行政村,一面2米多高的牆壁上,赫然寫著216字紅色楷體的“嶺石山村規民約”。

嶺石山村,是有名的移民村。村裡的老一輩,大都是在解放前後從安徽、河南等地一路逃荒逃難至此的,從而就有了“五省十三縣”之說。

村裡人雜,鄉俗各異,按說很難管理。但林振強告訴筆者,互幫互助、仁愛禮儀,一直都是村裡的優良傳統。在過去,也許正因為是移民村,大家都來自外地,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困難時期,我去你家借個盆,你去他家借個碗,相扶相持,一起在這原本貧瘠的土石山區紮下了根,才有了現在人丁興旺的嶺石山。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條件非常艱苦,有的學生要上高中、上師範,但因家裡窮準備放棄,村裡人知道後,都紛紛慷慨解囊,寧願少吃一頓、少穿一件,也要幾毛幾塊地湊錢,幫助本村的窮苦學生娃繼續讀書,爭取讓他們走出大山。幾十年來,村前村後,哪一家小媳婦坐月子,哪一家老人住了院,家家戶戶都提著自家的土雞蛋、瓜果蔬菜登門來看望。如遇到紅白喜事,大家不但提前來幫忙,在事情過完的第二天,過事的主人還要叫大家去吃飯,不去吃的,就挨家挨戶地送,一是感謝他們的幫忙,二是避免浪費掉這些剩餘的食物。要知道,這些塬上的莊稼人深知,打下一點糧食是多麼不容易。

如是,嶺石山村的村規民約一直都是口口相傳、代代繼承。直到2015年,經嶺石山村民、該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閆增奎悉心整理,採用三字經式,共216個字的“嶺石山村規民約”誕生了,並用紅色楷書書寫在一面2米多高的牆上,非常醒目傳神。村裡壯年老少,每每經於此,都要駐足觀閱銘記,這些來自於民、又教之於民的村規民約,不僅通俗易懂,而且讀來朗朗上口,成為嶺石山村一道獨特的風光。

2016年10月的一天,對貧困戶王張榮家來說是個悲傷的日子。王張榮告訴筆者,他家有3.5畝果園,去年10月,29歲的兒子王建建在果園裡翻地時,被翻耕機壓傷了腿,他當時還不在家。

“我們正在地裡幹農活,一聽見有人呼救,就跑了過去。有的撥打120,有的把王建建抬到路邊,等救護車。”林振強說,“把他送上車前,村裡老老少少都來了,你一千,我兩千,他三千,就這樣共湊了7萬元,都是村民剛賣下的蘋果錢,交給了王建建的父親,他家人當時激動得都哭了。”

作為村幹部,林振強帶著幾個村民也隨救護車一起到了延安市人民醫院,照顧了9天后才返村。

因王建建的傷情較重,最後大腿被截肢,目前仍在醫院療養。治療期間總共花費19萬元,除了村民帶去的7萬元,剩下的12萬元,均是王建建在外打工的哥哥王阿寶支付的。

林振強告訴筆者,王阿寶早已和家裡分家,也在外有了家庭,在弟弟困難的時候,他不但請長假前來照顧,還拿出打工攢下的12萬元給弟弟看病,村裡人對他都很敬佩。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十星級文明戶”評選中,村民都第一個推選王阿寶。

在嶺石山村,村黨員幹部不但帶領村民整治村容村貌,定期組織村民清理清掃村裡衛生,還認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村內環境和村民文化素質。每月,全村都要進行一次衛生評選。每一個季度,全村進行一次“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評選。

在村部門口,林振強和馮建平正將“十星級文明戶光榮榜”和“文明家庭光榮榜”掛在牆上。名單上還貼有村幹部用手機採集回來的照片,雖然不是非常清晰,但榜上有名的家戶特別高興,其他村民都很羨慕他們,都想著哪一天可以把自己的照片也貼上去“沾光”。

“下個月,我們準備將‘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這些字印在門簾和圍裙等家用物品上,頒發給獲獎村民,這樣,村民既獲得了榮譽,又能得到實惠。”林振強樂呵呵地說。他還告訴筆者,目前,村裡還存在紅白喜事操辦相互攀比、鋪張浪費等問題。今後,村幹部要在村裡帶頭做起,既要傳承發揚本村的優良傳統,還要移風易俗、改變陋俗,倡導村民紅白喜事一切從簡,提倡勤儉節約,努力將嶺石山村建設成為一個產業發展、生活寬裕、村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美麗鄉村和幸福家園。

來源:延安日報 通訊員 齊祥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