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深山脫貧忙

農村改革 三農 合作社 經濟 未來網新聞 2017-05-21

“漢因盧敖得仙,始置盧氏縣。”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盧敖為秦朝博士。一說以山得名,盧氏山在今縣城西北。古伏羲氏一支演化為古盧氏國,是中華盧氏源地。

盧氏山川秀美,風光旖旎,既有“駿馬秋風薊北”的粗獷,又有“杏花春雨江南”的靈秀,被譽為“中原綠寶石”、“豫西后花園”、“天然大氧吧”。2006年8月,被列入河南省伏牛山生態旅遊開發重點縣。“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著名革命歌曲就是在盧氏縣官坡鎮蘭草小學誕生的,紅25軍軍部舊址就在村蘭草小學院內。盧氏還是魯迅先生的摯友,著名翻譯家、教育家、散文家曹靖華的故鄉,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盧氏縣盧圓廣場美景 聶金鋒 攝

這裡是河南最西部的一個邊陲小縣,交通相對落後,平均海拔在河南省最高,佔地面積在河南縣級最大,但人口密度最小……全縣有貧困村11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9645戶,貧困人口63134人,貧困發生率15.3%。總面積40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僅有416萬畝,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河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在新一輪國家扶貧開發工作戰略中,被確定為國家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河南省“三山一灘”扶貧工作重點縣。

特殊的縣情,使盧氏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支持扶貧開發作為一項重要工作。

關於盧氏的基本情況,該縣常務副縣長孫會方總結為大、老、紅、綠、貧、新六個字。“大”是指盧氏是河南面積最大的縣,人口密度最小。面積4千多平方公里,全縣69個鄉鎮。地形可以用“八山一水一分天”形容,轄區山多,大小山峰4037座,平均海拔1200米。“老”是指盧氏建縣時間長,文化積澱深厚,於今已有二千多年曆史。“紅”是指紅色文化深厚,帶有紅色印記。當年紅25軍從信陽出發,突出重圍,在盧氏官渡村休整,而後進入陝西。“綠”是代表綠水青山,森林覆蓋率達到69.34%,所轄區域內洛河是水源保護基地,南部是南水北調保護區。而縣政府也正在努力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貧”是指盧氏縣財政收入5.54億,GDP總值87個億,還達不到全省平均水平。截至去年年底,貧困人口19645戶,共63143人,貧困發生率在全省最高。“新”是指新形式下存在新機遇,去年換了新的領導班子,重新調整出一隻新隊伍,充滿信心能夠幹出業績。

脫貧不是包袱

“金融扶貧,我的理解的是大的概念不能空。

結合盧氏縣情,我們要打造四個體系,實現縣、鄉、村三級聯動。”孫會方對記者講述他對盧氏金融扶貧的理解。

四個體系分別是:金融扶貧服務體系。縣裡成立金融扶貧服務中心,鄉鎮成立金融扶貧服務站、村裡成立金融扶貧部;金融扶貧信用建設體系。評定信用鄉、信用村、信用戶,重點是農戶,對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都要採集信息;風險防控和緩釋體系,即設立風險補償金;產業支撐體系,盧氏有5個特色農業,果(核桃)、牧(豬、牛)煙、菌(木耳、香菇)、藥等。

發展產業扶貧要突出重點,抓點帶面。在具體建設上,先是專業規劃、組織有效的公司運作,然後實行專業化生產,形成品牌效益。政府獎勵引導、產業投入帶動、金融資金支持,聚沙成團。例如,以資金存管、資金入股兩種方式鼓勵貧困戶加入合作社,選擇適合的產業發展,靠龍頭企業帶動。

此外,盧氏縣政府還建立了“盧氏金融服務網”,將互聯網技術加入到脫貧攻堅戰中,互通互聯,實現動態管理。在“盧氏金融服務網”上,即時更新縣內各個金融機構的扶貧工作情況、金融時訊、金融知識等內容。

“脫貧攻堅也是一個資源和契機,通過統籌脫貧攻堅工作,進一步推動盧氏縣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政府、金融、社會各方協力脫貧攻堅的平臺,這實際上是給貧困地區創造了經濟社會發展非常好的一個機遇。也可以進一步解決當地就業,聚合資金。”孫會方告訴記者。

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盧氏縣是河南省政府相關領導的脫貧攻堅工作聯繫點。相關領導多次深入鄉村、企業、園區、基地,看望慰問貧困群眾,調研易地搬遷、轉移就業扶貧情況,考察特色產業扶貧項目,指導當地扶貧脫貧工作理清思路、找準路徑、完善舉措。

2016年以來,盧氏縣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全縣貧困發生率由18.9%下降到15.3%。但貧困面依然較廣、貧困程度依然很深,脫貧工程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不久前,隨著蘭考脫貧摘帽,盧氏縣也迎來了省級金融助推脫貧的“大禮包”,一項為盧氏縣脫貧攻堅量身打造的工作方案——《金融助推盧氏縣脫貧攻堅試驗區工作方案》出臺。三門峽市金融辦副主任劉瑞鋒告訴記者,上述工作方案的出臺,將給盧氏帶來諸多金融扶貧利好。圍繞貧困戶和農業龍頭企業為主要扶持對象的金融聯合體共同行動,和盧氏縣一起創建省級金融扶貧試驗區,破解貧困地區“融資難、融資貴”難題,推進盧氏縣如期脫貧。盧氏縣政府也印發《盧氏縣金融扶貧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盧氏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方案》等文件積極響應號召,加快脫貧攻堅進程。

立志啃下“硬骨頭”

一進入盧氏縣轄內,隨處可見的是路兩旁的宣傳標語——“打響脫貧攻堅戰”,這不僅僅是縣委、縣政府及各個金融機構的口號,更是給每一個貧困戶脫貧的希望。

前往民灣村的路很不好走,通向村裡的路窄得只能勉強通過一輛汽車,就這車兩側的玻璃還要被兩旁的樹枝蹭得刺啦刺啦作響。只能在還算平整的一處停車,步行進村。隨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條路是村民用腳踩出來的,山上不通自來水,村民都要來往一趟一趟地用桶提水。

村民們住在山裡,依山形成的緩坡地建成一戶戶民居,沒有院子和圍牆。

沿著崎嶇山道步行朝上走,在一處還算平整的坡地上,一大一小兩座磚和土坯混建的房子,這是杜關鎮民灣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來新星的家,大的屋用做臥室加廚房,小屋用來放農具。

進入臥室兼廚房的大屋裡,又黑又破的屋子四周滿是破舊報紙糊的牆,黝黑的案板下面放著兩個大水桶。來新星指著水桶說:“那裡面是我從村下面提上來的水,可得省著點用。”看來,村裡吃水、用水問題亟待解決。

50歲的來新星家裡有4口人,老兩口和兩個孩子,由於媳婦身體不太好,加上孩子上學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更加貧困。家裡以前靠種玉米和菸葉維持生計,每年約收入1萬元左右。“我們家多是坡地,最大的一片有2畝。玉米賣不上價,菸葉品質好能賣10元一斤,品質不好只能賣約5元一斤,都不夠功夫錢。”來新星說。今年,他在郵儲銀行貸了5萬元準備養20頭羊,再養幾頭牛去山上放養。在他們村有牛販子上門收購,或者自己拉到縣城去賣,無論怎麼算肯定比種糧食划算。

來新星是第一個享受郵儲銀行盧氏縣支行“四位一體”貸款政策的貧困戶。“四位一體”是指該支行發放的由政府、銀行、省農信擔保、省擔保集團合作的扶貧貸款模式,也是盧氏首批投放由財政全額貼息扶貧貸款。“兩免一補”是免擔保、免抵押、政府補貼利息。“說白了,就是貸款的利息是政府替我們出的。”沒有多少文化的來新星對於他所享受的金融政策非常清楚。

談到家裡的勞力問題,來新星告訴記者,兒子在外省打工,一年回來兩三回,幫不上什麼忙。

要說缺少勞力,隔壁鄰居35歲貧困戶胡寶香的情況更糟糕。同樣是土泥房,她家房頂一直漏雨,自打公公去世後,一直沒人修。胡寶香家有5口人,老公在給人家幫忙蓋房子,還有2個兒子在上學。家裡收入來源全靠種的6、7畝地菸葉,一年也就1萬來塊錢。今年,她在郵儲銀行貸款5萬元,期限3年,打算用來蓋烤煙房。因為自家原有的烤煙房不行了,烤出的煙賣不上價。

“村裡扶貧工作組王書記他們每逢過節會送米、面、油,還為我們制定了長期幫扶脫貧計劃,他們鼓勵村民種核桃和連翹,並免費提供樹苗。今年我計劃種2、3畝核桃。只是我的土地離家比較遠,幹農活兒、擔水來回跑一趟身體累的不行。”胡寶香告訴記者,“扶貧工作隊做思想工作讓我們搬遷到山下,但去地裡幹活兒不還得上來嗎?”對於普通貧困戶而言,增收就能脫貧,像胡寶香這樣的,靠婦女來擔任家庭主要勞動力,脫貧難度更大。

據瞭解,民灣村總共有28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9戶。像來新星這種情況,在郵儲銀行貸款種、養殖的有6、7家。

在這裡,像這樣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村還有不少。為了給村民一個乾淨、整潔的居住環境,農行盧氏縣支行駐村工作隊通過上級有關部門積極爭取項目資金35萬元,為官坡鎮蘭草村安裝82個太陽能路燈。並與村委一道,多次協調縣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門,爭取打壩修路飲水等項目資金,截至目前,蘭草村河灣組投資10萬元道路硬化,300米工程已完工。蘭草村順溝組投資15萬元道路硬化,400米工程也已完工,蘭草村東川口至涼水溝6公里道路一期工程投資120萬元,目前正在鋪設路基,近期有望硬化完工。蘭草街道省級改造項目投資120萬元,目前正在處理排水系統,有望年底前大理石路面全部鋪設完畢。

“脫貧先鋒”——第一書記

胡寶香說的“王書記”是指駐村第一書記——王劍波。“他常年駐紮在這,我天天見他,他辦公室就在半山腰平緩的一層水泥房裡。”村民們告訴記者。

按著老鄉們的指引,記者在半山腰的一層水泥房裡見到了王劍波,他是縣工商局派駐民灣村的扶貧第一書記,在他的辦公室裡,四周貼著《杜關鎮民灣村貧困村脫貧任務進度表》、《杜關鎮民灣村扶貧攻堅駐村工作隊公示牌》等牌子。王劍波告訴記者,該村的脫貧工作隊共有4人組成,負責貧困戶105戶,共316個人。其中,20戶是國家兜底的,28戶是移民搬遷的。村裡不通水、不通硬化路,村民多因殘疾、生病、上學致貧,每年人均收入僅為2820元。

“我是去年4月份來這個村的,剛接受扶貧工作時,兩眼一抹黑,想到脫貧任務,愁得晚上睡不著覺,血壓都高了。這一年多,才逐漸熟悉扶貧流程,從逐家上門核實真實情況,精準識別貧困戶做起,一點一滴逐步實現脫貧。”王劍波回憶起一年前工作時的情景,“好在一年過去也做出了成績,去年我定的目標是脫貧27戶,最後這個村靠種菸葉脫貧了11戶。成績不大,但是我探索出來了、相對適合這個村的脫貧路子,爭取2018年完成脫貧任務。”

在與王劍波交流過程中可以體會出,這位“第一書記”真正是為了民灣村的脫貧工作沒少花心思。在他腦海中,一套脫貧措施圖清晰而深刻。

在種植方面,他幾經考察,鼓勵村民種植核桃和連翹,併成功聯繫到企業,產出的核桃可以由盧氏縣華陽食品廠統一收購,還可以做成核桃仁、油、棗加核桃等深加工產品。

對於胡寶香搬遷後還需上山幹活兒的顧慮,王劍波早已想出了答案,他正在積極想辦法,招標企業進駐民灣村,用企業來使村民安居樂業。

此外,王劍波還打造“貧困戶+基地+企業”模式,正在籌備全部由貧困戶入股參與的三個合作社,分別為:綠源光伏發電農民專業合作社、田源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民灣昊豫養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可以帶動57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一起脫貧致富。

當我們在前去雙龍灣東虎嶺村的路上,滿山連翹花競相開放,形成黃色花海。在綿延的山地與農田裡,核桃樹與金沙梨樹整齊而緊密排列。一個曾經貧窮落後的偏僻山鄉,在河南省人防辦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之下,逐漸實現了令人驚喜的“華麗轉身”。

“有的人叫我熊書記,有的人叫我老熊,我基本一年都住這兒,村裡每個人都知道我的電話。”熊志強是省人防辦駐東虎嶺村第一書記。2015年8月,他搬到距離縣城37公里、深山區內的東虎嶺村,這裡平均海拔850米以上,面積25平方公里。全村共302戶、969人,其中貧困人口134戶、567人。

按照省人防辦建立的“黨組書記總指揮、駐村書記當先鋒、機關單位做後盾”的扶貧工作機制,駐村工作開展以來,熊志強從改善和提高黨員幹部學習、工作環境入手,改建了村黨員活動中心、建成村會議室、圖書室、閱覽室、遠程教育室、扶貧作戰室,使他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脫貧致富勁頭高漲。

“高效、精準一個都不能少。”隨手拿起熊志強辦公室的一本建檔立卡貧困戶檔案資料,裡面內容的詳細程度如實反應了“第一書記”的紮實工作。更讓記者驚訝的是,如此精準詳實的資料竟然是在47天內完成的。

從2016年10月20日到12月4日,駐村工作隊在47天時間內完成全村10個村組134戶貧困戶進行再次入戶走訪,填寫2016年收入明細卡、增收明白卡、2016年脫貧戶信息核查表等內容。全面瞭解了每一戶經濟狀況,確保貧困戶甄別,建檔立卡,退出貧困戶工作的質量和實效。

“企業驅動,產業帶動,發展合作社環環相扣。”今年以來通過引導群眾發展種植連翹,全村連翹種植面積發展到3800畝,實現所有貧困戶全覆蓋。預計到第6-7年的盛果期,畝產收入5000元以上。

連翹種植戶張子義在自己的地裡翻土,準備擴大連翹種植面積 聶金鋒 攝

為了使村民長期內收入更有保障,工作隊積極協調盧氏縣菜源實業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對連翹土地進行流轉,向連翹種植農戶發放流轉資金共計200餘萬元。

“連翹葉可以作茶,果實可以作藥材。我們還培育連翹苗,銷往上海、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熊志強說,為了突破地域限制,貫徹落實省領導“黨建+扶貧+電商”脫貧攻堅指示要求,2017年2月,該村藉助電商平臺——盧氏洛陽人家,給連翹插上電商翅膀,銷往各地。3月5日東虎嶺村電子商務正式運行,截至3月末,共有30多種商品,完成網上銷售54萬元。

產業帶動“造血扶貧”

2017年春節後上班伊始,河南省政府領導赴三門峽、洛陽調研伏牛山區脫貧攻堅工作時強調,要緊緊扭住產業扶貧這個根本,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形成產業扶貧輻射效應,切實促進山區農民儘快脫貧增收。

盧氏地處我國南北交界地帶,氣候適宜,菸葉、食用菌、核桃、中藥材、“盧氏雞”養殖等特色產業和旅遊業發展具有先天優勢。當地金融機構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大力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引導貧困戶進入相關產業鏈,實現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沒有中原銀行盧氏支行的支持,我肯定做不到現在的規模。”沃森盧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鄒鴿告訴記者,“在企業發展的關鍵節點,中原銀行一次次給予了最及時的幫助。”從企業成立最初給予支持、到未來大項目規劃繼續合作,他和中原銀行之間的銀企關係正在變得越來越融洽。

今年34歲的鄒鴿是當地人,2014年9月,他流轉了範裡鄉東寨村300畝地,本打算做兼綠色蔬菜種植、採摘、遊樂於一體的綜合農業觀光項目,但基礎資金空缺成了攔路虎。於是,他改變策略,以點帶面逐步發展。

最初從中原銀行貸款100萬元,搭建大棚養殖香菇,用利潤將貸款還完後,又以個人名義參與中原銀行“崤函微貸”,貸款50萬元,繼續擴建香菇棚。目前,他的養菇棚佔地40畝,有120個棚,營業額達到400萬元,解決了村裡63戶貧困戶的工作問題,工資最低50元一天。

鄒鴿告訴記者,他本身就是村裡的孩子,當然想帶動大家共同致富。養菇棚每天都有200個周邊村民來工作,他們只負責勞動,香菇的銷路我來跑。公司養殖的香菇、菌棒可以在淘寶上賣,香菇也可以直銷幼兒園、機關食堂,作為隨吃隨採摘的綠色蔬菜。目前他正在與重慶德莊火鍋商討合作,由客戶預定,直接採摘,做放心餐飲。下一步,鄒鴿要申請專利,改善生產設施,繼續朝著綜合農業觀光項目的初心前進。

中原銀行盧氏支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支持當地中小企業發展,中原銀行專門推出了立足中小企業的“中原微貸”產品,“崤函微貸”作為中原微貸系列產品之一,目前在三門峽地區已經擁有很高的知名度。

特殊的地理環境,擁有的資源優勢,造就了盧氏成為全國十大中藥材基地縣之一,享有“天然藥庫”之稱,成為全國藥材基地縣之一。七十年代,國家醫藥管理局來盧普查,初步查明,現有中藥材1225種,為全國最豐富的縣。特別是盧氏連翹其質量之優,產量之高,居全國之冠,2004年被國家定為天然保護基地,2005被授予農業化標準示範項目。

為了迅速把當地中藥材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成為山區、平原地區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農發行盧氏分行立足盧氏資源稟賦,大力支持當地中草藥種植及特色產業養殖等產業扶貧項目。

其中,該行支持縣域內中藥材生產龍頭企業——樂氏同仁三門峽製藥有限公司新廠擴建項目,投放基金4000萬元。項目建成後,預計可解決勞動力就業1500餘人。同時,該行支持樂氏同仁三門峽製藥有限公司中藥物流園項目,投放基金5000萬元。該項目將極大推動盧氏中藥材產業發展,解決勞動力就業2000餘人,使1000餘戶農民通過藥材種植發家致富。此外,該項目目前已與10個鄉鎮簽訂了合作協議,建設50000畝的連翹規範種植推廣基地,並與各鄉鎮的連翹種植合作社簽訂了連翹收購合同,每畝產出80公斤左右,預計每年可產出4000噸連翹,僅此一項可帶動1000餘戶3800餘人獲得4000萬元淨收入。

樂氏同仁三門峽製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勝軍告訴記者:“我們與中國人保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由他們為種植戶提供價格平均指數保險,保種保收。”2016年,樂氏同仁藥業開始推廣該扶貧項目,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來公司工作,並根據貧困戶不同的經濟情況,建議選擇1-3年生的藥材,如生地、白芷等,4、5年生的藥材適合普通農戶,不建議貧困戶種植。

“之所以選擇用種藥材帶動產業扶貧是非常適合本地的。”農發行盧氏支行負責人告訴記者,本地荒坡地多,不適合種經濟作物。養殖的風險也比種藥材大。種藥材不耗費人力,只要種活,後面不用再過多投入,並且年年長。像“連翹”,只要有土的地方就能生長,成活率非常高。

據瞭解,為了更好的發揮特色農業保險在盧氏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規範互助保險工作,由中原農險參與制定了《盧氏縣開展特色農業互助保險試點實施方案》,根據“有災賠付、無災防損、利益共享、脫貧致富”的指導思想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互助保險,創新保險運作機制,豐富盧氏縣金融扶貧試驗區工作內容。

作為“省級金融扶貧試驗區”建設試點主要合作銀行,盧氏農商銀行按照“扶持產業發展,致富一方百姓,搞活一方經濟”的思路,在產業扶貧上不斷創新思路,發揮自身優勢,實現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早就聽說“盧氏雞”是當地拳頭產品,聽說它們還是帶動脫貧的領頭雞,便迫不及待地前去一探究竟。

“個體輕巧、覓食力強、耐粗飼、產蛋多……”在去養殖基地的路上,說起盧氏雞的優點,盧氏農商銀行工作人員滔滔不絕。據瞭解,盧氏雞是主產於盧氏縣境內的獨特地方優良品種,2005年被認定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盧氏土雞養殖 聶金鋒 攝

“未進山中,先聞雞鳴。”這就是記者一行到達官木村盧氏雞養殖基地最直觀的感受。

官木村是盧氏縣有名的貧困村,位於盧氏縣雙龍灣鎮西南側,距離縣城35公里,全村面積19平方公里,轄內共有221戶668口人。全村人均收入約2850元,共有貧困戶38戶93人。2015年,在政府引導下,該村與“盧氏菜源盧氏雞生態養殖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由該企業在官木村投資建設盧氏雞生態養殖基地,以實現帶動該村脫貧致富。

從養殖基地建設之初起,盧氏農商銀行就把它作為重點支持的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向其提供貸款支持,並且充分利用人民銀行扶貧再貸款政策,實現產業帶動扶貧。2016年,該行共使用扶貧再貸款資金向其發放貸款2850萬元,支持該企業在官木村建立現代化養雞舍10座,投放雞苗5萬餘隻,成為盧氏縣首個“盧氏雞”規模化養殖基地。以該基地為依託,官木村成立了養雞專業合作社,將全村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吸收為社員,為該企業提供勞務服務。根據該企業與合作社達成協議,企業以每隻雞20元的標準向合作社提供勞務費用,按照20個雞舍、每個雞舍投放4500只雞苗計算,共9萬隻雞,該村合作社一年可以收入180餘萬元,全村38戶貧困戶將全部脫貧。

官木村養雞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學武介紹,由公司統一建造雞舍、統一提供雞苗、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標準管理,合作社負責養殖,實現盧氏綠殼蛋雞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組織合作社及合作社社成員參與養殖和分享收益。

今年50多歲的王建國是官木村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家裡僅剩老父親一人。在2015年盧氏雞養殖基地建設時,他負責搭雞舍、清雞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當時就收益了4000-5000元。

“養殖場裡的活兒一般都先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幹,簡單的活兒不用教就能幹好,稍加培訓後就能成技術工。工資最少每天100元,在這裡上班,輕輕鬆鬆就能超出國家規定的脫貧線。”菜源實業盧氏分公司總經理趙國政介紹說,“‘盧氏雞’品質好,雞蛋根本不用愁銷路,都是論個賣,一個2塊多。目前正在培育品牌市場,還不敢與商超合作,他們一天都要4500只雞蛋,以目前的規模我們還供不上。”

根據該企業發展規劃,2017年底,將在該村建成現代化雞舍不少於20座,飼養“盧氏雞”不少於10萬隻,並形成雞蛋生產、肉雞生產、雞糞有機肥加工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將該村打造成一個現代化、產業化的養殖基地。

截至目前,該企業已在盧氏縣雙龍灣、文峪鄉等6個鄉鎮建立養殖基地12個,建設雞舍200餘棟,已投放雞苗100餘萬隻,帶動貧困戶1000餘戶。

支持菜源盧氏雞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是盧氏農商銀行探索出“農商行+扶貧再貸款+農業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的優秀實踐案例。除此之外,近年來,盧氏農商銀行還探索出“農商行+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貧困戶”、“農商行+農業龍頭企業+貧困戶”、“農商行+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等精準扶貧模式,累計投放扶貧貸款5.03億元,直接投向貧困戶3.42億元,帶動貧困戶4559戶,其中1855戶在2016年實現脫貧,為盧氏縣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隨著扶貧政策的一項項落地,住在“一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則三五戶,少則一兩家”的盧氏人民不斷向脫貧目標邁進,在河南省政府領導掛點幫扶下,按照試驗區建設規劃,在不久地將來,盧氏脫貧攻堅將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