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旗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使百姓得實惠

農村改革 社會保險 經濟 體檢 伊金霍洛新聞網 2017-06-24

伊旗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使百姓得實惠

伊旗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使百姓得實惠

本網消息 “從前我們看病很難,去醫生家裡,醫生如果出診走了,就得等至少兩個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到公社看,公社條件也不甚好,有病就這麼耽耽誤誤,小病也耽誤成了大病。現在好了,醫院辦在了家門口,還有流動衛生車,醫生隨叫隨到,看不了就推薦你到技術高的醫院看,如今我們知足了。”龍虎渠村民袁文英向記者道出了伊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變化。

據資料記載,70年前,由於經濟文化落後,伊金霍洛旗醫療衛生事業一片空白,當時除王府內有專職喇嘛醫生(蒙醫)外,農村牧區沒有醫療機構。老百姓生了病,先是求助神佛保佑,病情加重了,不是到召廟請喇嘛醫生就是請流散在民間的中醫看。

自治區成立70年來,伊金霍洛旗的就醫環境實現了大變遷。衛生服務能力、政府衛生監管力度、居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全旗衛生事業出現了歷史性轉折,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按照“一鎮一院、一村一室”的總體思路,伊旗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醫療內部改革,加大政府主導性投入,在加強旗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的同時,分期分批開展了鎮級衛生院改造建設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旗、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的軟硬件設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截至2017年,全旗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265人(包括村衛生室人員數),與1950年札、郡兩旗成立衛生院初期相比,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增長了200倍,全旗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上升至1.86人。通過政府主導性投入,全旗各級各類醫院服務設施得到了根本改善,旗人民醫院成為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社區衛生服務和教學於一體的綜合性二級乙等醫院,醫院佔地面積6.4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41平方米,配備了救護車, CT、彩超、X光機、心電圖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一批高精醫療設備;各鎮中心衛生院配備了X-線機、B超機、心電圖機、半自動生化儀等設備,普遍開展X線、血、尿、便常規檢查以及心電圖檢查,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還可以做一些普通手術,衛生服務設施和技術水平日益提高。在完善軟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重點對服務能力建設、工作機制完善、人員培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建立進行加強。此外,建立了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實現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疫情網上直報。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全旗共有醫院9個,其中公立醫院2個(旗級綜合醫院1個、蒙中醫院1個),民營醫院7個(綜合醫院4個、專科醫院1個、中西醫結合醫院1個、中醫院1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61個(包括民營),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專科疾病防治所1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7個,形成了覆蓋旗、鎮、村三級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

記者走進旗醫院化驗科看到,窗口前站滿了人,排著長長的隊伍,有的在等待抽血,有的在檢測報告單自助打印機上打印檢查結果;化驗室裡,醫務人員正在操縱著各種先進的設備。

“以前我們來醫院看病,醫療費得三等五等才能報銷,如今醫院專門設立了新農合窗口,交費時就給我們報銷了。”在旗醫院正在繳費的劉女士對記者說道。

據瞭解,為有效解決農牧民“看病難、看病貴”以及“因病返貧、因病致貧”這一社會問題,伊金霍洛旗在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探索實施惠及城鄉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保障制度,2005年、2006年、2007年連續三年合作醫療工作都是全內蒙古自治區的典型;2008年人均籌資達到140元,其中個人繳納10元,當地政府補助50元,上級財政補助80元,封頂線由過去的2萬元提高到5萬元,參合率由過去的60%提高到93.16%。到2016年,新農合繼續推行門診統籌、住院費用報銷不封頂、支付方式改革、大病商業保險等政策,籌資標準和保障水平達到全區前列;2016年度累計補償51萬人次,補償金額1億4000多萬元。

從看不上病到看得起病再到看得好病,從城市居民到農牧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讓全旗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

68歲的村醫胡寶山回憶說, “70年代時,我的全部家當就是一個聽診器,一個藥箱。我出去看病,騎一個自行車子,連路也沒,都是沙巴拉兒,就這樣,我每天看完這家到那家,你緊走著還是慢,病人在那難受得急等著。這樣過了10來年,村裡給拿出一間土房,僅能放藥,但沒地方輸液。輸液、打針必須全部到戶,一家一家地走。最後我買了個摩托,由於當時都是沙路,我出診不知跌了多少跤。比起那時候,我們現在的條件可是好了。”

胡寶山說著,帶領我們參觀他們村的衛生室。他們村的衛生室是全市 “百強”嘎查村衛生室,胡寶山本人也被評為旗市最美鄉村醫生。記者看到,一排嶄新潔白的房屋內,有診室、有治療室、有藥房,室內還放有ET機等各種醫療器械和藥品。

“我們現在管的0到6歲的兒童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以及孕婦的保健,還有老年人的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等的觀察和診療,我們3個月入戶隨訪一次,在鎮上每隔10天的集上,我們又去量血壓、測血糖,並且給血壓升高的患者重新調整降壓藥,七八十歲腿腳不便的老人,我們就開上車親自入戶去檢查。”胡寶山接著對記者說道。

政府買單,農牧民看病,新型合作醫療的普及和推廣,也徹底改變了農牧民的就醫環境。

伊旗烏蘭木倫鎮居民杜文英說,“現在這個農村合作醫療就是好,沒錢的人也能看起病,門診看病能報50%,住院能報80%,不僅省錢,還方便多了。”

在城鎮,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建立,還使居民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

“社區每年給我們免費體檢一次,一個月上門量一次血壓、測一次血糖。”居住在萬力吉祥苑80歲的武二女對記者說。

談到今後工作,旗衛生局局長折先進說道:“下一步,我們將始終貫徹落實上級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結合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新思路、新戰略和‘呼包鄂’協同發展的機遇,立足旗情,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緊緊圍繞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這一目標,努力從健全全民醫保制度體系、推進藥品供應保障改革、構建新型醫療服務體系、形成分級診療就醫模式、努力提高群眾健康水平、大力推進健康產業發展等方面做好我旗的醫療衛生工作。”

記者 張俊英 劉豔霞

編輯:朱肸

伊旗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使百姓得實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