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門戶”春潮湧——湖北省荊門市農村改革紀實

農村改革 荊門 經濟 農村 中國農業新聞網 2017-05-12

本報記者陳江凡焦宏何紅衛樂明凱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位於漢江中下游、湖北省中部的荊門市,北通京豫,南達湖廣,東瞰吳越,西帶川秦,素以“荊楚門戶”而著稱。

如今,這裡以解決三農問題為重要切入點,緊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開展了一系列探索與創新,土地按戶連片耕種的“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等做法和經驗引領全國農村改革新風向,三農工作在全國有影響、全省有地位,影響力明顯提升。

陽春三月,記者行走在荊門市沙洋縣、京山縣、鍾祥市、“中國農谷”核心區屈家嶺管理區、大柴湖經濟開發區等地,走新村、訪農戶,與基層幹部群眾和農業科技人員交流,目睹荊門農村改革帶來的新變化,探求荊門農村發展換道超越的深層原因。

記者深深地感受到,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古老熱土上,市、縣、鄉、村各級幹部都充滿著因地因時創新發展的激情,以“搶拼嚴實”為內生動力的改革春潮湧動在荊門大地,廣大群眾對各項農村改革的參與性之強、滿意度之高,幹群共同擰成一股繩能幹事敢擔當的精氣神,是推動荊門農村改革不斷前進的關鍵因素。

因地制宜抓改革促創新,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農村改革,為全國農村改革提供了範本

農業是荊門最大優勢。這裡有山區、丘陵、平原、湖區地形,生態環境優良。但是,農業的發展也面臨著生產成本高、比較效益低,農產品加工層次低,尤其具有地方特色的大米加工、油菜籽加工產能過剩,農業新功能拓展不夠,鄉村旅遊只有“盆景”,沒有形成“風景”,農村面源汙染不容樂觀,生態環境治理任務艱鉅等問題。

“必須抓住農村改革的關鍵問題,聚焦重點,突出特色,堅持效果導向,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來厚植髮展優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荊門市委書記別必雄說。

沙洋縣是農業大縣,2003年土地二輪延包時,該縣毛李鎮三坪村群眾自發並田連片,實現按戶連片耕種。2015年,沙洋縣開全國先河,整縣推進“按戶連片耕種”。

“按戶連片耕種有效解決了農村勞動力不足、分散耕種成本過高、水利基礎設施難管護等問題,是推進土地‘三權分置’的基礎。”沙洋縣委書記揭建平說,“土地連片後,加快了機械化作業、土地流轉、城鎮化進程,土地經營效益明顯提高,2016年沙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7.44%,增幅位居荊門市第一。”

主抓這項工作的時任沙洋縣副縣長,現任沙洋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楊宏銀介紹,“按戶連片耕種”的核心是“三穩定一調整兩集中”,即保持家庭承包方式、面積、期限穩定;實行農戶經營地塊調整;實行經營權或承包權連片且不插花向單個農戶集中,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總的要求是“一主一輔一不得”,以土地經營權流轉為主,以承包權互換為輔,不得整村打亂重分。

2016、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將沙洋縣首創的“按戶連片耕種”模式寫入其中。沙洋“按戶連片耕種”成為全國農村土地改革的範本。

2月14日,湖北省政協主席張昌爾在沙洋縣五里鋪鎮陳池村調研時表示,沙洋土改激活了改革要素,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規律,要充分認識這次改革的價值,在政策上強化支持,高度重視,全面推廣。2月25日,沙洋創新在2017全國三農發展大會上榮獲“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樣”。

“農民群眾的認可度是衡量農村改革成果的重要檢驗標準。近年來,荊門抓改革促創新的力度前所未有。”荊門市長張依濤說,沙洋創新群眾普遍歡迎,京山縣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同樣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

袁國祥是京山縣新市鎮城畈村1組的失地農民,說起村裡的股權改革,他洋溢著一臉的幸福。“股權改革前我基本不操心村裡的事情,村集體資產有多少不知道。股改後我家5口人配了168股,去年分紅15620元。”袁國祥說,現在村裡大事小事都關心,處處維護村裡的利益。

城畈村村民陳章明現在心裡亮堂多了,過去他一門心思只養自己的雞,和村裡誰都不聯繫,股改後他家配了102股,不但分了近1萬元,而且在雞蛋價格行情不好的時候,村裡還幫助他籌措資金渡過難關。

城畈是一個村居合一的社區,有6539戶、22886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擁有企業25家,商業門店89個,每年的租賃收入300萬元。“要讓群眾享受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城畈村黨總支書記、城畈經濟股份合作社理事長庹大明說,以前也搞村務公開,但還是有群眾反映看不懂,也有人說閒話。現在通過讓資產變股權,村民當股民,做到群眾的事情群眾辦,群眾說了算,讓村級小微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村集體和村民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公共服務合理了,鄉村治理的水平提高了。

京山縣錢場鎮荊條村農民桂應安有11畝田,在盛老漢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4.7畝,合作社每年按國家最高收購價保底700斤稻穀補貼,同時根據合作社收入再分紅。他告訴記者,股份制就是先富帶後富,這比自己種划算,想把剩下的田都入股。

“改革盤活了沉睡的資金、閒置的資產、可用的資源,增強了農村集體經濟實力,農民真正得實惠,促進了幹群關係和諧、鄰里關係和順、家庭關係和睦。”京山縣委書記周志紅說,京山已探索出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集體資源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集體股份量化“四種模式。”2016年,京山223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9787萬元,比改革前增長28.6%。

2015年末,鍾祥市以湖北省第一順位,被全國人大授權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鍾祥市先後投資2600萬元建設完善縣域金融服務、農村產權產易、農村信用信息三級服務平臺。由政府出資3000萬元,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建立保險、貸款擔保、聯合評級授信等機制,有效激活農村要素市場。目前,已累計發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抵押貸款6億元,成為荊門完善農村改革發展的又一個範本。

“新型組織大額貸,一個星期辦下來;農民只需帶兩證,當場可貸五萬塊。”鍾祥市金融辦主任張琳娜介紹說,在金融服務大廳對符合條件的客戶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同時,涉農金融機構針對不同貸款主體,分別設計不同的信貸模式,先後推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單獨授信、“農地抵押貸款+龍頭企業擔保”批量授信、“農地抵押貸款+村幹部推薦擔保”“農地抵押貸款+第三方自然人擔保”等多種信貸模式,滿足了不同層次的信貸需求。

得益於農地抵押貸款政策,鍾祥市豐樂鎮前鋒村村民呂方海的家庭農場,向農業銀行鍾祥市支行申請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200萬元,辦起了一家現代化的養豬廠。目前,呂方海家庭農場年生產各類農產品100噸,出欄生豬2萬頭,可實現年銷售收入3300萬元,利潤220萬元。

推進農村產業結構性戰略性調整,著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創新村企一體發展機制,引回“城歸”,實施“能人當家”工程,打造了一批村企共建、一體發展的典型

“荊門要推進農村產業結構性戰略性調整,必須發展高效農業,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別必雄說,荊門市委、市政府創新理念,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把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拓展產業鏈、重構價值鏈,形成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鍾祥市農知鮮農業公司帶動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28個、家庭農場3個、種植大戶13戶。他們通過對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提供農業生產資料、專業化的技術和銷售服務,既減少了新型經營主體對流動資金的需求,規避了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又減少了農民進入市場的風險,實現了雙贏。2016年,公司年產值達到5760萬元,年利潤556萬元,帶動農戶畝均純增收3500餘元。

目前,荊門市以龍頭企業為核心、農業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建設的像農知鮮農業公司一樣的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有42個,這些聯合體推動科技、品牌和資金在產業鏈上發揮核心粘合作用,實現利益聯結、優勢互補、產業一體、合作共贏。

荊門市委副書記孫兵說,通過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行動計劃,優化農業產業佈局,做長做強農產品加工業鏈條,全市已建成“兩區八園”的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包括禽蛋、食用菌、水產品、雙低油菜、休閒食品、木材、花卉等本地優勢特色農產品,較好地解決了產業聚集度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等問題。

在荊門“中國農谷”規劃建設了現代種業產業園、院士村和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成果轉化中心,種業研發中心達到12個。凱瑞百穀馬鈴薯試管薯生產、盛昌國家級野生烏龜原種場等基地建成營運,全國最大的蝴蝶蘭組培種苗中心和生產基地正加快建設。

“才聚谷興、谷興才聚。”屈家嶺管理區工委書記鄭斌介紹說,屈家嶺是中國農谷的核心區,要以農為形,以農為魂,一切圍繞“農”字做文章,正著力建設現代種業中心和農業科技研發推廣中心,打造國家農業公園。院士村、金色農谷建成投入運營,為屈家嶺增添了人氣。建川博物館、東方陶都項目的閃亮登場,向人們詮釋了“從無到有”的農墾精神。

荊門在推進農村產業結構性戰略性調整過程中,創新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培育機制,大力引進在城市受過現代產業訓練之後重返農村的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

“鄉鎮招商引資主要任務就是引進農業企業、引進‘城歸’。”別必雄說。創新村企一體發展機制,實施“能人當家”工程,引進外出創業成功的、當過老闆的能人回村當“帶頭人”,打造了鍾祥石牌鎮彭墩村、胡集鎮湖山村,京山羅店鎮馬嶺村等一批村企共建、一體發展的典型。

2003年,已在荊門城區創辦多家酒店的張德華回到家鄉彭墩村四組,見到依然是泥濘土路、凋敝農房和鄉親們窮苦艱辛的生活時,他的內心被深深刺痛。他個人掏腰包為組裡修路,改造灌溉泵房,還建起了直供餐飲企業的種養基地。

能人迴歸點亮了彭墩村民渴望致富的夢想。2008年,張德華當選為村黨總支書記、彭墩科技集團董事長,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開始了全職帶領村民“以企帶村,村企共建”的新農村建設探索。

當時的彭墩村一無名山大川,二無歷史文化,如何打造成現在的星級景區?“彭墩鄉村遊,看的就是農村、農業。”張德華一語中的,彭墩的優勢就在於“農”的味道,三產融合且不離農。

彭墩村摸索出一套“二八定律”:20%土地解決吃飯,80%土地發展規模經濟;20%農民種田,80%農民發展農村新產業。由彭墩集團來做示範、做加工、做市場、做品牌,整合各項資源,既有產業,又有景色。如今的彭墩村,地還是那塊地,但產出和經濟效益已經翻了幾番。

2017年,彭墩正著手規劃建設的長壽小鎮,預計年平均接待遊客400萬人次,將成為荊門縣域旅遊的重要一景。在建的“中國農谷”彭墩長壽食品產業園將形成豆製品、富硒大米、葡萄、獼猴桃、五穀雜糧等全產業鏈。

十多年前的彭墩村民不會想到,他們這個昔日落後、貧困的小村莊,今天會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還能帶動周邊3個縣市區的9個新農村建設。

在鍾祥,還有一個知名“城歸”能人,他就是2011年回鄉的胡集鎮湖山村黨支部書記鄭雄。“我個人在村裡沒有辦任何企業,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走。”鄭雄說,他從小是吃百家飯長大,49歲時從他創辦的醫療等企業裡提前“退休”,就是想回村為鄉親們做點實事。

鄭雄上任前,村裡十年換了四任支書,村窮民怨,村幹部無人願當。他上任後結合實際多方調研分析,依賴政府投入和能人捐款都不是長久之計,清理農村“三資”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說幹就幹,清資金、清資產、清資源,鄭雄為了村集體不惜去上訪,通過法律訴訟打官司,依法清理取消原有不合法、不公平的承包合同,並對清理出來的資產進行分類盤活、盤大、盤強,引進規模農業企業增加集體收入。現在,湖山村沒有一分錢欠賬,總資產達到2600多萬元,年穩定收入80萬元以上。村幹部實實在在地為農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題,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幹群關係越來越融洽,“有事就找幹部商議、到村委解決”成為群眾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第一選擇。一個“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的新湖山正在崛起。

在京山縣,流傳著一個“九馬回槽”的故事。2011年初,羅店鎮馬嶺村二組9名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帶著鄉情、資金、頭腦,回鄉創設馬嶺村的“幸福股份”,與村“兩委”一道積極探索村民身份股東化、村民居住集中化、村民養老福利化、村務管理公司化,帶領鄉親築共富之夢。“經過5年的建設推進,‘幸福馬嶺’新農村雛形基本形成,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5985元快速增至2015年29650元。”“九馬”之一的村黨支部書記張立說。

“沒有落後的工作,只有落後的幹部。”鍾祥市委書記林長洲有著多年農村工作的實踐。他說,聞風而動、雷厲風行、風雨無阻抓落實不僅是“城歸”能人的風格,也是廣大基層幹部們的常態,要大力複製推廣“湖山經驗”“彭墩樣板”等先進經驗,讓農業成為“有文化說頭、有休閒玩頭、有再來念頭、有發展奔頭”的產業。

創新農村產業融合方式,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讓盆景變風景,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荊門要加強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佈局規劃有效對接,打造一批特色小鎮。”別必雄說,要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健康養老深度融合發展,推動農房變客房、農區變景區、田園變遊園,加快建設3條鄉村文化旅遊帶及屈家嶺農耕文化園、彭墩鄉村文化體驗園、沙洋油菜花海旅遊帶等一批生態旅遊基地。

走進鍾祥客店鎮南莊村,讓人意識不到是走在村莊裡還是公園裡,是串門還是遊園。近年來,這個湖北省宜居村莊、綠色示範村圍繞“客店鄉愁之旅”,以荊門獨有的千年對節白蠟古樹為亮點,提出“對節千年、鍾愛一生”的主題,充分利用西漢猴王寨、古對節樹、珍珠泉等景觀資源,鋪設遊步道1500米,精修小水池4口,引珍珠泉水進池塘,集中規劃治理汙水、實施房屋立面改造,興建停車場2000平方米,打造出“對節人家生態園”景區,讓村莊變公園。村民利用過去保存下來的磨子、土磚土瓦、河道里的鵝卵石等修砌成文化牆,為村裡增添古樸的韻味和濃郁的鄉風鄉愁,由建設美麗鄉村向經營美麗鄉村轉變。

鍾祥因地制宜,總結提煉出美麗鄉村建設的“八種模式”。鍾祥市委副書記周正清向記者重點推薦了正在荊門全域推廣微動力處理農村生活汙水的“客店模式”,即採取“厭氧發酵+沙石過濾+植物吸收”的低成本汙水處理辦法,處理後的水可自然排放,也可用來灌溉。

“在客店鎮就有農耕文化明燈村、對節人家南莊村、封神再現趙泉河村,還有以驛站文化為主題的馬灣村、以田園風情為主題的邵臺村、以扶貧文化為主題的楊廟村、以傳統古村落為主題的水沒坪村等,美麗鄉村覆蓋率達到100%。”客店鎮黨委書記朱克舉說,要讓美麗鄉村在當地“遍地開花”。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大柴湖經濟開發區的萬畝花卉產業園已初具規模,花卉旅遊產業正式起步。荊門市副市長樑早陽說,該園區按照花卉迪斯尼的創意,將打造集品種培育、生產研發、交易物流、精深加工、觀光旅遊於一體的花卉全產業鏈,打響“中國花卉之城,世界長壽之鄉”的旅遊養生休閒品牌,讓“中國花城”名副其實。

如今在荊門,“三項創新”力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一是創新農村產業融合方式。突出農業與新型城鎮化,農業與旅遊、文化、健康養老,農業信息化“互聯網+”,農業與新型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建設3條新型城鎮化帶、三產融合示範帶和8個特色小鎮,鍾祥市彭墩村獲評“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國家示範點”。

二是創新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培育機制。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職業農民和職業經理人等三類主體,先後建成國家級示範社30家、省級示範社181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53家,引進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2.2萬個,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9家(國家級6家、省級71家)。

三是創新農村產業融合機制。建立並完善了村企一體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土地股份合作、區域化合作、資金整合等五項機制,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37家,流轉農村土地面積267.2萬畝。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建立大社區黨委,統一規劃產業佈局、流轉整理土地、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累計跨區發展聯合社22家,入社成員67萬戶,入社率84%。

為了“讓農村更像農村”,處處體現農村的味道,荊門全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開展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創建,各項成果顯著。重點推廣“稻魚共生”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目前示範帶推廣面積已突破100萬畝。

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建立生態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的標準體系,實現生產設施、過程和產品標準化。“三品一標”生產面積佔耕地面積比例達到35%。

建立區域性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和農產品全程可追溯的質量檢測體系,部、省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100%。

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開展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建立農村垃圾農戶收集、自然村分類、鎮集中轉運和縣處理機制,推動了垃圾資源化利用。

在屈家嶺組建湖北農谷暢響土壤修復科技股份公司,依託華中農業大學李衛武教授團隊,建成全國第一個土壤修復產業園,率先在荊門全域4萬畝的有機果蔬基地開展土壤修復試點。

探索推廣“彭墩模式”“幸福馬嶺”“明燈路徑”等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建成省級綠色示範鄉村70個、省級宜居村莊66個、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11個。

目前,荊門市農業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前列,東寶區、鍾祥市、京山縣連續位居湖北縣域經濟第一方陣。2016年鍾祥、京山、沙洋再次成為全省三農發展成績突出10強縣(市)。全市農業現代化率達到76.6%,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3.6∶1,均居全省第1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11元,農業機械化率77%,均居全省第2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