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被毛主席盛讚的全國第二大蘇區,扶貧能否扶出新面貌?

農村改革 農村 三農 農業保險 四川黨建雲平臺 2017-05-19

原標題:昔日被毛主席盛讚的全國第二大蘇區,能否在脫貧攻堅中奔出新面貌?

2017年05月16日 14: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國黨建雲平臺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地處四川省東北部、大巴山南麓,幅員1359平方公里,轄23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個盤興物流園,行政村372個,總人口73.25萬人,農業人口48.21萬人,系省級貧困縣。

革命歷史 牢記不忘

巴州區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1920年秋,革命進步人士巴州區藉賴虛實,在北京大學讀書時,曾在北京參加過舉世聞明的“五四”運動,畢業後回巴中任巴中中學校長時,在學校中大量宣傳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主張,革命思想,同時,我黨的革命先驅劉伯堅同志,曾多次寫信給自己的母校——巴中中學,各位校友,宣傳革命理論。郵寄革命書藉。在賴虛實校長帶領下,號召組織,動員革命進步學生,散發革命傳單,罷課遊行,至1932年底,紅四方軍入川前曾發動了三次全國聞明的三次學生大遊行運動,引起了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嚴重關切,激發了巴山兒女的革命激情。1932年底,紅四方紅軍從鄂豫皖,轉戰南北,翻巴山過漢水,一舉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政府解放了通南巴,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1933年6月,川陝省黨政軍領導機關從通江遷移到巴中城,從此巴城就成為了川陝省委首府,至1935年3月,紅軍北上,時近3年。紅四方面軍解放了巴州區後,在這裡建起了三縣一市蘇維埃政府,即:巴中縣蘇維埃政府,恩陽(後儀閬)縣蘇維埃政府,長勝縣蘇維埃政府,巴中特別市蘇維埃政府;2個道(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34個區、232個鄉,1268村建立了蘇維埃政府。我黨和國家領導人徐向前、李先念、王樹聲、廖承志、許仕友等領導人,曾在這片土地上戰鬥長達3年之久,在這裡指揮過無數次戰鬥,取得了國民黨蔣介石發動的“三路圍剿”“六路圍剿”戰鬥勝利,發動了“儀南戰役”“營渠戰役”“宣達戰役”三大進攻戰役的勝利,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壯大了紅軍隊伍。紅四方面軍入川不足1.2萬人,至1935年春北上,紅軍隊伍壯大到10萬餘人,與紅一方面軍會合還足有8萬餘人。僅巴州區就有4萬巴州兒女參加了紅軍。巴州兒女經過三次過草地,抗日戰爭,解放軍戰爭時期,個個英勇殺敵,浴血奮戰,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55年毛主席在軍隊中受勳開國將軍,巴中縣就有10名將軍受勳,成為全國十大將軍縣之一。

脫貧攻堅 首戰告捷

有著光榮傳統和豐富歷史底蘊的川陝革命老區——巴州區,現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核心區域,屬秦巴山連片扶貧開發區域、省定貧困縣(區)。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2014年,通過精準識別,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村114個,貧困人口8.52萬人。擺脫貧困一直是老區人民的迫切願望,脫貧攻堅一直是區委、區政府的中心任務。近年來,特別是2016年以來,巴州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抓住國家和省實施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等重大機遇,遵照《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關於支持四川省巴中市扶貧攻堅意見的函》、《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等文件要求,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精準脫貧與連片開發雙輪驅動,圍繞“一本賬、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目標措施,聚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堅持“雙七有”標準,工作向脫貧攻堅聚力,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在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產業培育、易地扶貧搬遷、公共服務配套、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到2016年底,全區累計36個貧困村達到“一低七有”,脫貧銷號,4.35萬人貧困人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8.58%。脫貧攻堅工作經省級驗收考核滿分通過,第三方評估獲得99.8分的高分,取得了脫貧攻堅首戰首勝。

致富奔康 把準方向

“太陽出來像明燈,紅軍與我心連心,大家齊心團結緊,挖掉窮根栽富根。”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當年傳遍秦巴山區的紅軍歌謠,正在變成現實。

巴州區老區建設促進會,是黨委政府參謀助手,是群眾的貼心人,是脫貧攻堅牽起的連心線,搭起的致富橋。十年來,區老促會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中央、省、市主管部門指導下,累計撰寫調研工作簡報60餘篇,編寫資料3冊,為川陝蘇區巴中卷的編寫,提供了大量的史料,該書已入選四川紅色經典系列書籍,發放政策宣傳資料14200份,累計下村調研100餘次,特別是在爭取中央辦公廳中辦發(2015)64號文件的出臺,進一步確立川陝革命蘇區首府——巴中的歷史地位和加大對老區建設的支持力度,巴州區老促會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2014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偉大戰略。巴州區老區建設促進會情繫老區,奮力投身扶貧攻堅工作,積極深入貧困村社督察調研,為區委政府實施精準扶貧工作積極建言獻策。通過調查研究,努力探索人民群眾要真正脫貧致富,關鍵靠產業帶動,產業扶貧才是促進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任務。如何培植帶動農業特色產業,助力貧困地區脫貧摘帽,在實施農業產業精準扶貧中,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貧困農民思想觀念相對陳舊,接受新事物比較困難;二是缺乏發展產業的資金支撐,有心脫貧,無錢投入;三是貧困人口文化程度較低,發展產業缺技術;四是銷售困難,產品變現難,增產難增收。針對上述情況,要實現扶真貧真扶貧,實實在在奔小康的奮鬥目標,建議在扶貧攻堅工作中要把握和解決好以下問題。

扶貧扶智,自力更生脫貧摘帽是精準扶貧奔小康的根本。在一些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農戶眼裡,政府就是救苦救難的菩薩。慾壑難填的依賴心理,使他們躺在救助的溫床上裹足不前,特惠政策“斷奶”之日,也許就是他們返貧之時。因為貧困戶的特殊身份所獲得的優惠,使一些貧困戶不願脫貧,貧困戶與非貧困戶,貧困村與非貧困村的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反思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受眼前利益驅使,人為地拔高了基層農民的自身素質,忽視了農民先天稟賦的內在決定因素和所處地理位置的客觀侷限性。扶貧要扶志,致富先治愚,早在民國初期,世界貧民教育家,巴州區籍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的晏陽初,就提出發展貧民教育的新理念,高度重視對貧民的文化知識教育,號召動員家鄉人民,努力創辦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知識水平。1983年,巴州區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田間掃盲獎”。巴州區在扶貧攻堅工作中高度重視,開展多種形式創辦教育,提高幹部群眾的思想素質和技能水平,發揮人民群眾主觀能動性,在脫貧致富的征途上不等不靠、奮力奔康。

培植新型產業經營主體是精準扶貧奔小康的關鍵。新型產業經營主體,通常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和新農人等,普遍具有思想活沃、與時俱進、經營管理能力較強等特點,並有一定經濟實力、技術支撐、產業發展基礎,以及相對穩定的銷售渠道和互聯網銷售基礎。充分發揮他們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科技優勢、市場優勢,可以起到較好的帶動和幫扶作用。

依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較好解決貧困農戶在參與農業產業發展中碰到的一系列問題。比如過去一些地區依託扶貧資金,免費給貧困戶發放種苗,但由於農戶沒有種植和養殖技術,結果往往是種不出、養不好,產量不高、效益低下,銷不出去。解決這一問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有可為:產前,提供優良種苗;產中,以標準化、規範化、常態化方式做好貧困戶的技術培訓和上門入戶技術指導,推出技術示範樣板;產後,幫助貧困戶廣開銷售渠道,增強其脫貧致富信心。要讓新型經營主體助力產業扶貧,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就必須抓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和對貧困戶幫扶引領相結合。

缺資金、缺技術、缺信息,是川東北貧困山區貧困戶產業脫貧路上常見的“癥結”。然而,讓人們更為揪心的是,在政府的幫扶下,一些貧困戶雖然解決了資金等難題,卻不知該從事何種項目。發展思路窄、開拓能力弱、怕這怕那,缺乏作出正確經營發展決策的能力,導致這類貧困戶手裡有了錢卻仍發展不起來,這也是大戶不願帶動貧困戶的原因,具體的扶持政策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扶貧資金使用,鋼要加在刀口上,重點應該在土地調整、村社道路修建、農田水利、農機補貼等基礎設施公共配套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給業主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另外,一些信貸扶貧資金只針對貧困戶,而貧困戶卻沒有實際的貸款需要。因此,可對帶動貧困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信貸支持,讓貧困戶以入股方式參與分紅;在特色農業保險的開發方面,可針對帶動貧困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予以傾斜,這樣可以進一步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

巴州區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巴州區老促會通過對水寧寺鎮龍臺村、大茅坪鎮孟家村等實地調研,綜合總結髮現,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產業扶貧中的主體作用,呈現出“三型”特徵:一是規模推動型特徵,通過規劃引領、基地佈局、產業培育、龍頭帶動的方式,讓貧困戶不斷獲得規模效益;二是市場拉動型特徵,其新型主體的創辦者多是當地能人或返鄉創業的市場營銷者,他們捕捉商機、開拓市場的能力較強,如今成了當地產業發展的領跑者和市場的拉動者;三是創新驅動型特徵,新型主體在產業發展中往往是新品種、新技術的率先使用者和新機制新模式的積極探索者,他們通過創新帶動了產業升級、提高了產業效益。在產業扶貧的道路上,只要新型主體的規模優勢、市場優勢和創新優勢能得到充分發揮,就能實現“窮人跟著基地走、基地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市場走”的良性循環,讓困難群眾得到實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脫貧奔小康的問題。

黨建引領,建好機制是實施精準扶貧奔小康的強力保障。實施精準扶貧,脫貧摘帽奔小康,建設好基層幹部隊伍,建立好工作運行機制事關重要。巴州區曾口鎮秧田溝村探索出“黨建引領,三種模式興辦產業助推脫貧攻堅”(村兩委領辦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黨員能人引辦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入黨積極份子興辦泥鰍養殖專業合作社);“統籌協調,三大體系保持持續鞏固提升不返貧”(拓寬和完善對貧困戶的政策扶持體系,推行‘合作社+大戶+電商’模式產業營銷市場體系,建立集體資產收益運行體系);“三個機制促進扶貧攻堅鞏固提升奔小康(把黨支部建在扶貧攻堅產業鏈上,把特惠政策傾斜到弱式群眾身上,把工作重心放在同步發展共建共享上)的精準扶貧攻堅模式,得到了省、市、區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肯定,得到了全社會的認知和擁護,群眾深情地說:“這樣扶貧我們奔小康就有希望了。”

精準扶貧攻堅奔小康,是一項宏大的社會工程,是事關民富國強的民生工程,是我們國家向全世界莊嚴承諾宣告全面脫貧奔小康的政治工程,要實現這一目標,靠的是黨和國家的英明政策,更重要是靠我們千千萬萬的各級幹部,特別是基層村社幹部的開拓創新,從一件件小事做起,把黨和國家的政策落到實處,在人民群眾中,特別是在我們革命老區生根開花結果。

老區人民深切期盼

巴州區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中心,曾經為中國革命付出了具大犧牲和作出了重大貢獻。解放以來,巴州革命老區與其它老區相比較,未能享受到國家對革命老區的優惠政策和待遇,一直處於邊遠貧困不發達地區,中央兩辦64號文件發出近兩年了,上面給予巴州區的產業配套政策傾斜力度尚不明顯,巴中連一條高速鐵路規劃都沒有列入,巴中--廣元普鐵技能改造一直未啟動,至今未恢復通車。達州、廣元等市區國家給了天然氣發展轉化加工項目,到目前巴州區國家項目指標還是空白。為振興巴州發展,革命老區人民深切期盼:國家應建立國家部委、央企對口幫扶機制;推動川陝蘇區與長三角珠三角發達地區建立對口聯繫機制;請求國家和省級層面給予革命老區生態補償政策;儘快把《四川省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實施方案》中提出的40項優惠政策,以看得見、摸得著、留得住的資金項目推進模式,全方位輻射基礎設施建設和精準扶貧公共配套等領域,全面全速推進落實。

撰稿: 文春生 劉海

編輯:王良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