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搬出一條致富路—“中央媒體深度貧困地區採訪行”之雲南篇

農村改革 羅建國 高黎貢山 怒山 阿巴嘎旗扶貧開發 阿巴嘎旗扶貧開發 2017-08-31
「政策解讀」搬出一條致富路—“中央媒體深度貧困地區採訪行”之雲南篇「政策解讀」搬出一條致富路—“中央媒體深度貧困地區採訪行”之雲南篇

8月24日到30日,國務院扶貧辦組織中央媒體到深度貧困地區採訪報道,中國扶貧雜誌社記者隨行參與,深入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四川涼山地區瞭解脫貧攻堅情況。

「政策解讀」搬出一條致富路—“中央媒體深度貧困地區採訪行”之雲南篇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西北部,西與緬甸接界。獨龍江、怒江、瀾滄江由北向南縱貫雲嶺、碧羅雪山、高黎貢山、擔當力卡山四大山脈,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的就位於怒江州腹地。

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貌,怒江州享有“自然地貌博物館、生物物種基因庫、民族文化大觀園”的美譽,這獨特的自然環境同樣成為怒江州致貧的主要原因,全州98%以上的面積是高山峽谷,有一半以上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怒江州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30個民族自治州之一,所轄四縣(市)均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8月25日,記者從州政府所在地瀘水市六庫鎮乘車沿怒江北上,伴隨著滔滔江水聲,一路看到的是高山、巉巖、深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路上還在下雨,汽車抵達位於高黎貢山半山腰的金滿村的時候天已放晴。金滿村位於瀘水市洛本卓白族鄉,海拔在1200米之上,最高的地方有3500米。全村90%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是怒江州典型的貧困村之一。

“抓緊出發,半小時能到!”駐村第一書記羅建國在村部前的水泥路上朝遠處的山腰一指,雲氣縈繞的地方只見一叢叢樹,那就是要去調研的地方——捌鄧村民小組。金滿村下轄11個村民小組,就藏在雲裡樹裡。“最遠的一個小組要走6個小時,去了就要住下嘍。”駐村工作隊員馬建華說。

這是“較近”的一個組了。沿著土路迤邐向山裡進發,沿途的玉米多數長在斜坡上,陡的地方目測有六七十度。村支書忠三鄧介紹說,村裡平地少,就靠這些地種糧食。“這裡的苞米是老品種,種了熬粥喝香,一家有三五畝。”

「政策解讀」搬出一條致富路—“中央媒體深度貧困地區採訪行”之雲南篇

金滿村

“貧困戶搬下來,原有幫扶政策不變,原來的地自家繼續種。”羅建國穿一條迷彩服褲子大步走在前面,邊走邊介紹,“搬遷點巴尼旅遊小鎮離這裡十一公里左右,十月前建起來,入住141戶。”金滿村11個小組需要易地搬遷的有5個組,第一批今年10月1日入住。

捌鄧小組在對面的山上,跟著駐村工作隊員踩著大青石穿過山谷裡的河道,路程就走了一半了。剛下過雨不久,山上的水往下流,淙淙流過路面,跌到谷裡,形成道道小河溝。

“從村委會出發,走完全部11個小組需要3天時間。”駐村工作隊員劉順芬邊說邊笑。這條路,今天是她走第二遭了。

路越走越窄,幾乎被草淹沒住。到後來,索性沒有路了。只剩玉米地中間的一條路,這就是最後入村的路,有幾處接近直角。“希望在即,加油!”羅建國說笑著給大家鼓勁。

計劃30分鐘的路,我們走了45分鐘。

葉和光家兩個在山下小學讀二年級的孩子上下學就走這條路。

記者到的時候,葉和光一家正圍著火塘坐著。他家是勒墨人,金滿村99%人口為白族支系勒墨人,住在木棍作柱、籬笆當牆、木板為頂的“千腳樓”裡。“千腳樓”一層養牲畜,二層住人,家境好的有三層,儲存糧食。

只是葉和光家的“千腳樓”有些簡陋,席子一圍就是牆,沒有三層,屋內沒幾樣傢俱。他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種了3畝玉米地,妻子有殘疾,他要照顧家,只能在附近打工,一個月能幹十來天活。

「政策解讀」搬出一條致富路—“中央媒體深度貧困地區採訪行”之雲南篇

葉和光的家

“這房子不好。現在政策好,想搬下去。”對於記者的詢問,葉和光說,“黨的政策好吶!”

勒墨人有火塘不滅的傳統,火塘除了燒水做飯外有防潮驅蟲的作用。克路益家,記者同樣看到了圍火塘而坐的一家人。克路益家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1個兒子已經成家,現在只是打零工。

“語言不通是個問題,搬下去怎麼生活,穩得住是個問題。我們想了很多辦法。”負責“翻譯”的村支書忠三鄧這樣告訴記者。

對於這個問題,第一書記羅建國詳細介紹說,搬遷後組織對貧困戶務工培訓,爭取每一戶至少有一名務工人員。“我們培訓多少,珠海接收多少。”原來,從2016年8月開始,珠海市與怒江州達成對口扶貧協作,對有意願的貧困戶進行培訓後對口安排就業,目前已累計轉移到珠海市就業123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462人。另外,還有115名怒江中職學生在珠海市相關企業實習。

與此同時,除引導農戶發展特色種植外,搬遷點規劃打造巴尼旅遊小鎮,依託安置的民族文化商貿街、圖騰廣場、旅遊服務區等建設,通過打造旅遊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對沒有外出務工能力的家庭,安排清潔員、護林員等崗位,達到每戶有一人在不同領域務工。

據怒江州扶貧辦介紹,針對地區山高坡陡、適合安置建房有限的現狀,怒江州提出了“四個十萬工程”的發展戰略,其中,把居住在失去生存條件地區的10萬農村貧困群眾搬遷到城鎮周邊、交通便利的地方集中安置,打造“進城入鎮安置十萬人工程”,這為有效解決生活在深山、高寒、陡坡、未通公路、地質災害隱患、生態脆弱等地區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為生存環境惡劣、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的貧困群眾脫貧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的路子。

下山的時候,下起了淅瀝的小雨。想起火塘前圍坐的一家人,看著幫扶隊員的身影,心裡暖暖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