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扶志扶智扶法律 扶貧攻堅戰中的“司法樣本”

農村改革 法律 政治 大巴山脈 法制日報 2017-05-23

砥礪奮進的五年|扶志扶智扶法律 扶貧攻堅戰中的“司法樣本”

□ 本報記者   臺建林

□ 本報通訊員 來笑冬

老肖微醺,走在盤山小路上,腿腳有點拌蒜。可是心裡泛上來的高興勁兒,他壓抑不住,不時和迎面走過的鄉黨鬥幾句嘴。

一戶人的脫貧故事

“望見屋,走到哭。”5月11日上午,《法制日報》記者隨陝西省司法廳副廳長師建平一行在巴山深處左突右衝,遠遠望見老肖的屋子就掛在山腰,愣是又走了半個小時,才摸進他家門洞。

老肖名叫肖忠雲,66歲,陝西省鎮坪縣曾家鎮陽河村人。他家日子原本滋潤,但兒子死於煤礦事故。他做了心臟瓣膜手術之後,好生活就像“瓦罐碎在石頭上,拾不起來了”。最困難時,老肖無錢買藥,急得亂嚎,整日醉在酒杯裡。

“這時候,村裡來了司法廳的扶貧隊!”老肖說,高智順開導他得有志氣,又給他籌得本錢,讓他釀苞谷酒。司法廳派來的“第一書記”朱兆兵偶爾回家時,就給他捎到西安。“別人的苞谷酒一斤賣10元,我的賣15元呢!”老肖甚是得意。

2016年,老肖種了魔芋,養豬、養烏雞,有了穩定的收入,脫了貧。

在陝西扶貧攻堅戰中,類似老肖的故事,在秦巴山區、渭北高原、延河岸邊,還有很多很多……

一個省的扶貧戰役

“脫貧攻堅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的頭等大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戰役,是黨的農村工作成效的綜合體現。”

5月19日下午,陝西省委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脫貧攻堅有關問題。省委書記婁勤儉指出,要立足陝西欠發達的基本省情,從實現黨的執政使命、推動陝西追趕超越的高度,進一步深化對脫貧攻堅重要性、艱鉅性的認識,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宗旨意識,不斷增強工作責任感和緊迫感。

婁勤儉說:“脫貧攻堅要立下愚公之志、拿出繡花功夫,持續用勁、久久為功、紮實推進,確保陝西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黨中央和全省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扶貧,已成陝西幹部熱詞。入春以來,在不同場合,婁勤儉高頻次、深度提及“扶貧”。見諸報端的,就有11次。

4月下旬,婁勤儉暗訪咸陽扶貧實情,訪真貧、問真苦。在三秦大地再掀扶貧攻堅高潮。

脫貧攻堅戰役,陝西戰場鏖戰正酣。

其中一塊陣地,鎮坪縣曾家河鎮,由陝西司法行政隊伍組織“強攻”。

一個廳的扶貧“祕笈”

去年9月20日一大早,鎮坪縣曾家鎮脫貧攻堅指揮部會議廳裡,53歲的貧困戶杜鹹明胸戴大紅花,身披“鎮坪縣脫貧攻堅自強自立先進個人”綬帶,坐在會場第一排,靜靜地等待著即將到來的頒獎儀式。

與他一同等待的還有劉從喜、韓清洪、周升全、王兆芝、賈甫聰、柏上榮、楊全軍、周龍見、周鳳軍、楊榮志、張自兵,大紅的花、鮮豔的綬帶,映襯著他們滄桑的臉龐,平添了幾分喜氣。

受表彰的人們,雖有著不同的人生故事,卻有著相同的脫貧故事:自強自立。

12名領獎者中,有5名殘疾人,其中曾家鎮陽河村的杜鹹明無法直立行走,由工作人員攙扶著走上領獎臺。獎品是粉碎機、打磨機等農機。

2001年,在山西煤礦事故中腰椎神經受損的杜鹹明,再也沒能站起來,成了二級殘疾人。一個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自此走上與苦難貧窮抗爭之路。

為支撐家庭用度和供孩子上學,妻子何海香遠赴浙江打工,杜鹹明則爬著在地裡種莊稼。

脫貧攻堅工作展開後,陝西省司法廳廳長烏永陶成為杜鹹明的幫扶人。烏永陶協調落實各項政策,幫助他解決了住房、吃水、產業發展問題,還自掏5000元幫助兩個孩子上學。

杜鹹明對記者說:“女兒今年大四,兒子也考上了陝西理工大學。自2005年辦殘疾證時被人揹著上過街後,11年來我是第一次出門。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好政策,今後我要更加努力,少給政府添麻煩!”

“多年來,我頒獎不少,但今天的頒獎對自己格外有意義。”烏永陶欣喜道,“受表彰的12名貧困戶,是生活在最底層的貧困百姓,致殘致病後生活困頓苦難。但他們從不放棄,自強自立、努力生活,讓人心生感動和敬意。在他們身上,看到了鎮坪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底氣和信心。”

烏永陶說,司法行政系統扶貧有“三扶”,對老肖、老杜的扶助,是謂“扶志”。

鎮坪縣總人口5.96萬人,貧困在冊人口上萬人。陽河村地處陝鄂渝三地交界處,是鎮坪縣43個貧困村之一。全村155戶,近一半為貧困戶,人均2.1畝旱坡地,年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陝西省司法廳扶貧幹部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確定的“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圍繞“一村一企一基地,一戶一法一產業”,走出具有鎮坪特色的產業脫貧路子。

是謂“扶智”。

陽河村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貧窮。村子484人,外出務工的佔到95%,留在村子裡的大都是婦女、兒童和老人。鄰里間的糾紛、討薪、土地確權矛盾等經常發生。司法廳為村裡聘請了一名法律顧問,開展一系列法律援助工作。並從每個家庭中選出一名“法律明白人”,培訓法律知識。近幾年來,陽河村無一刑事案件,無一訴訟案件,無一上訪案件。

是謂“扶法律”。

陽河村民杜鹹明尚未脫貧。但老杜信心滿滿:“就這麼幹下去,再有5年,別說脫貧,我起碼要奔小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