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花盛開的地方》:小人物故事演繹新中國農村變遷'

"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我省電視劇《在桃花盛開的地方》近日在央視八套黃金檔熱播,並在北京舉行了創作研討會,來自省內外的20餘名專家、學者圍繞該劇的創作特色、故事立意、人物性格等進行了深入研討,解析這部現實主義題材大劇的亮點。

"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我省電視劇《在桃花盛開的地方》近日在央視八套黃金檔熱播,並在北京舉行了創作研討會,來自省內外的20餘名專家、學者圍繞該劇的創作特色、故事立意、人物性格等進行了深入研討,解析這部現實主義題材大劇的亮點。

《在桃花盛開的地方》:小人物故事演繹新中國農村變遷

電視劇《在桃花盛開的地方》海報。河北電影製片廠供圖

從生活的“源”出發真實感人

近年來,《海棠依舊》《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最美的青春》《李保國》《血戰湘江》《古田軍號》等一批主旋律佳作接踵而來,將河北影視劇創作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地,讓人們在感受昂揚奮進的時代主旋律的同時,也收穫了滿滿的正能量。電視劇《在桃花盛開的地方》把視線對準了中國農村,以退伍女兵、共產黨員黃少花曲折而奮鬥的一生,反映中國農村的歷史變遷和農民曆經悲歡離合走向幸福新生活的故事。

河北影視集團副總經理、河北電影製片廠廠長靳國棟介紹說,該劇是根據田運章在2008年創作完成的劇本《故鄉的泥土》改編而來,劇中桃花渡的原型就是田運章的家鄉無極縣,“他對河北這片土地和人民的真摯感情,為這部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談及創作經歷,編劇田運章感慨萬千,“是幾十年的農村生活經歷成就了我的前半生。”田運章表示,1998年報紙上一篇關於贊皇老兵的報道喚醒了他兒時對村裡幾位退伍老兵的特殊記憶。“他們是共和國的奠基人,是中國共產黨最基層的力量,不能被人們遺忘。”2011年開始,他在《故鄉的泥土》基礎上,重新將主人公設定為女性,幾番修改打磨而成《在桃花盛開的地方》這部作品。“老兵們曾滿含淚水地講述自己的革命經歷,是他們不忘初心、永遠忠誠於黨和人民的精神激勵著我。”田運章坦言,創作的初衷就是要為這樣光榮的老兵樹碑立傳,頌揚他們為革命流血犧牲、不懈奮鬥的精神。

“這是部中國的農村戲,又和中國的革命有割不斷的關係。”著名文藝評論家汪守德認為,這部劇忠於生活真實,同時又高於生活,創作團隊面對劇情、人物,不是從概念出發,而是從他們掌握和了解的生活出發,按照生活的邏輯來展開對人物的描寫和表現,這一點難能可貴。

“河北的影視創作立足於革命歷史文化和當代現實生活,從生活的‘源’出發,所以既有歷史底蘊,又真實感人。”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表示,主創人員把劇中的故事和人物命運放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當中,放在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當中來書寫,展現了該劇的大視野和大格局。在這個基礎上展開人物命運的故事性敘事,使得劇中每一個人物身上的歷史感和命運感都非常真實。

書寫一部農村女性的新史詩

“該劇通過主人公黃少花的命運和桃花渡的變遷,來凸顯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的初心,為了這個初心,中國共產黨人用全部的熱情踐行它,全部的熱血奉獻它,全部的生命擁抱它。”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表示,這部劇是在艱難中寫奮爭和包容,熱情謳歌了基層勞動婦女的堅韌品格和博大胸懷,可以說是一部農村女性的新史詩。

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分析了劇中人物打動觀眾的原因。“主人公黃少花猶如一朵山野花,不畏風雨嚴寒,雖然並不豔麗嬌媚,但是清新明麗、堅韌不拔。她幾乎嚐遍人生苦楚,接連經歷了牢獄之災、背井離鄉、喪夫之痛、重病纏身……但是都以德報怨,用善良寬厚溫暖了冰冷的人心和殘酷的世界。她身邊的兩個男人,一對情敵,相互鬥爭了一輩子,最後都被她的善良與堅韌感化;坑害過她的關佳玲,最後也成了她的好友;就連無惡不作的舊勢力人物,也都要敬她三分。”李春利認為,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孩到一名解放軍戰士、共產黨員,如果說起初她的善是出於人之初心,那麼後來她的德就來自於部隊的培養和戰鬥的磨鍊。

“黃少花是在農村人物畫廊裡鮮見的帶有一定精神深度和豐厚文化意韻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沒有什麼口號,不講什麼大道理,她的所有一切都是從實際出發。”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指出,這個人物有著中華民族傳統女性美好的品性,又在部隊經受了革命文化的薰陶,因而不同於一般的農村婦女,有著堅實的精神支柱,不管經歷多少苦難都能用生命擁抱初心。

“這部劇演起來真的不容易。在我跟角色五個月如影隨形‘相伴’的日子裡,每天都面臨著心靈和情感上的極端挑戰,可以說,這個人物重新塑造了我。”黃少花的扮演者、著名演員丁柳元認為,黃少花堅強勇敢、淳樸善良,堅守信仰和初心,從她身上也映射出了時代女性獨有的魅力。

用小人物命運書寫歷史大格局

感人的故事、宏大的歷史格局,最終呈現還要落在人物的塑造上。專家們認為,《在桃花盛開的地方》在人物塑造方面更顯真實、親切,這種真實在於跳脫出臉譜化的英雄或惡人形象,將他們放置於真實生活中,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性光芒,關注人物內心情感,以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讓觀眾眼前一亮。

“田山堂勇敢而魯莽衝動,但是在關鍵時候卻能夠身先士卒,最後犧牲在抗洪第一線;魏守根靈活老辣,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也絕不含糊,有著男人的擔當。他們雖然各有各的弱點,但都真誠、可愛,在洪災到來之際,兩個人敞開心扉,一笑泯恩仇,這種和解就是一種人性的超越。”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主任李躍森認為,這部作品的戲劇性是從生活當中提煉出來的,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基礎上,在藝術化的戲劇情境中,寫出了人性的真實、人性的善良。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環境下表現出來的複雜性,構成了他們人生經歷的波瀾起伏,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仲呈祥認為,這部劇不是一般年代劇的寫法,而是把鏡頭聚焦在幾個具有獨特意義、內涵和價值的人物身上,用小人物的命運書寫歷史大格局,從而生動呈現新中國農村的發展歷程,展現人民群眾拼搏奮進的磅礴力量。(張宇昊 田 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