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農村 不完美媽媽 發現佩奇 止茶 2019-07-29
"
"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

說起鄉村剃頭匠,可能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才會親眼見過,才有可能請他們幫忙剃頭理髮。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剃頭匠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職業。那時候農村沒有專門的私人理髮店,家裡男人、老人和孩子要剪頭髮,只能請遊走在鄉間的剃頭匠上門。在我的記憶中,女人基本上是不剪頭髮的,不過頭髮蓄長了可以賣給上門收發辮的小販,一開始可以換些鍋碗瓢盆之類的生活用品,後來就直接給現金。按照頭髮的長短和質量,30或50,甚至更多,無非是討價還價而已。

"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

說起鄉村剃頭匠,可能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才會親眼見過,才有可能請他們幫忙剃頭理髮。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剃頭匠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職業。那時候農村沒有專門的私人理髮店,家裡男人、老人和孩子要剪頭髮,只能請遊走在鄉間的剃頭匠上門。在我的記憶中,女人基本上是不剪頭髮的,不過頭髮蓄長了可以賣給上門收發辮的小販,一開始可以換些鍋碗瓢盆之類的生活用品,後來就直接給現金。按照頭髮的長短和質量,30或50,甚至更多,無非是討價還價而已。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在鄉間幾乎一個村莊或者是兩個三個村莊會有一個剃頭匠。剃頭匠的傳承就是師傅的徒弟,一個師傅在收山之前只會帶1~2個徒弟,多了的話就會出現吃飽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現象。

畢竟山村裡就那麼多人,一個剃頭師傅完全可以照料的過來,如果是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話,大家都沒飯吃。在很多傳統的手工業匠人中,幾乎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們村在山區來說是大村,有400多號人口,因此村裡有一個專門的剃頭匠姓楊,我們喊他“楊剃頭的”,當然這是背後,當面大家都會尊稱他一聲楊師傅。

"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

說起鄉村剃頭匠,可能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才會親眼見過,才有可能請他們幫忙剃頭理髮。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剃頭匠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職業。那時候農村沒有專門的私人理髮店,家裡男人、老人和孩子要剪頭髮,只能請遊走在鄉間的剃頭匠上門。在我的記憶中,女人基本上是不剪頭髮的,不過頭髮蓄長了可以賣給上門收發辮的小販,一開始可以換些鍋碗瓢盆之類的生活用品,後來就直接給現金。按照頭髮的長短和質量,30或50,甚至更多,無非是討價還價而已。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在鄉間幾乎一個村莊或者是兩個三個村莊會有一個剃頭匠。剃頭匠的傳承就是師傅的徒弟,一個師傅在收山之前只會帶1~2個徒弟,多了的話就會出現吃飽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現象。

畢竟山村裡就那麼多人,一個剃頭師傅完全可以照料的過來,如果是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話,大家都沒飯吃。在很多傳統的手工業匠人中,幾乎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們村在山區來說是大村,有400多號人口,因此村裡有一個專門的剃頭匠姓楊,我們喊他“楊剃頭的”,當然這是背後,當面大家都會尊稱他一聲楊師傅。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楊師傅脾氣比較古怪,不愛說話,而且面相略帶凶惡,看起來就很讓小孩子害怕。尤其是當他跟你剃頭的時候,一手拿著推子,一手拿著剃刀,感覺就像在削冬瓜皮一樣。因為在農村剃頭,推平頭的情況最多。面頰後頸等地方都需要用刮刀將絨毛細細的刮乾淨。

而當他刮絨毛的時候,是大家最安靜的時刻,生怕他一不小心就給拉破了皮,流血長疤,關鍵是疼。

但實際上,楊師傅的手藝是非常不錯的,村裡人從來沒有聽說過他把誰的頭皮給刮破了弄傷了的事情。

"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

說起鄉村剃頭匠,可能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才會親眼見過,才有可能請他們幫忙剃頭理髮。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剃頭匠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職業。那時候農村沒有專門的私人理髮店,家裡男人、老人和孩子要剪頭髮,只能請遊走在鄉間的剃頭匠上門。在我的記憶中,女人基本上是不剪頭髮的,不過頭髮蓄長了可以賣給上門收發辮的小販,一開始可以換些鍋碗瓢盆之類的生活用品,後來就直接給現金。按照頭髮的長短和質量,30或50,甚至更多,無非是討價還價而已。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在鄉間幾乎一個村莊或者是兩個三個村莊會有一個剃頭匠。剃頭匠的傳承就是師傅的徒弟,一個師傅在收山之前只會帶1~2個徒弟,多了的話就會出現吃飽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現象。

畢竟山村裡就那麼多人,一個剃頭師傅完全可以照料的過來,如果是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話,大家都沒飯吃。在很多傳統的手工業匠人中,幾乎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們村在山區來說是大村,有400多號人口,因此村裡有一個專門的剃頭匠姓楊,我們喊他“楊剃頭的”,當然這是背後,當面大家都會尊稱他一聲楊師傅。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楊師傅脾氣比較古怪,不愛說話,而且面相略帶凶惡,看起來就很讓小孩子害怕。尤其是當他跟你剃頭的時候,一手拿著推子,一手拿著剃刀,感覺就像在削冬瓜皮一樣。因為在農村剃頭,推平頭的情況最多。面頰後頸等地方都需要用刮刀將絨毛細細的刮乾淨。

而當他刮絨毛的時候,是大家最安靜的時刻,生怕他一不小心就給拉破了皮,流血長疤,關鍵是疼。

但實際上,楊師傅的手藝是非常不錯的,村裡人從來沒有聽說過他把誰的頭皮給刮破了弄傷了的事情。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在那個時候,鄉村剃頭是包月形式,每個月固定的時間,剃頭匠會上門服務。大多時候是早上。爺爺算好日子,等到那一天早早的起床,燒了開水,涼在一邊。等楊師傅過來理髮。

楊師傅來了之後也不寒暄,點個頭,算是打了聲招呼。奶奶已經端出了一杯熱茶,而爺爺則送上一根香菸。楊師傅接過來夾在耳上,扭頭一點,爺爺就乖乖的做到早已準備好的板凳上。楊師傅從他的剃頭箱子裡,拿出一塊圍布,一塊普通的白布早已變成了灰色,搭在頸脖那塊甚至有點黑油發亮。

不是洗不乾淨,實在是洗的次數太多,已經對此無能為力了。不過鄉下人也不講究,乖乖的將頭伸進去。

"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

說起鄉村剃頭匠,可能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才會親眼見過,才有可能請他們幫忙剃頭理髮。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剃頭匠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職業。那時候農村沒有專門的私人理髮店,家裡男人、老人和孩子要剪頭髮,只能請遊走在鄉間的剃頭匠上門。在我的記憶中,女人基本上是不剪頭髮的,不過頭髮蓄長了可以賣給上門收發辮的小販,一開始可以換些鍋碗瓢盆之類的生活用品,後來就直接給現金。按照頭髮的長短和質量,30或50,甚至更多,無非是討價還價而已。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在鄉間幾乎一個村莊或者是兩個三個村莊會有一個剃頭匠。剃頭匠的傳承就是師傅的徒弟,一個師傅在收山之前只會帶1~2個徒弟,多了的話就會出現吃飽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現象。

畢竟山村裡就那麼多人,一個剃頭師傅完全可以照料的過來,如果是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話,大家都沒飯吃。在很多傳統的手工業匠人中,幾乎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們村在山區來說是大村,有400多號人口,因此村裡有一個專門的剃頭匠姓楊,我們喊他“楊剃頭的”,當然這是背後,當面大家都會尊稱他一聲楊師傅。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楊師傅脾氣比較古怪,不愛說話,而且面相略帶凶惡,看起來就很讓小孩子害怕。尤其是當他跟你剃頭的時候,一手拿著推子,一手拿著剃刀,感覺就像在削冬瓜皮一樣。因為在農村剃頭,推平頭的情況最多。面頰後頸等地方都需要用刮刀將絨毛細細的刮乾淨。

而當他刮絨毛的時候,是大家最安靜的時刻,生怕他一不小心就給拉破了皮,流血長疤,關鍵是疼。

但實際上,楊師傅的手藝是非常不錯的,村裡人從來沒有聽說過他把誰的頭皮給刮破了弄傷了的事情。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在那個時候,鄉村剃頭是包月形式,每個月固定的時間,剃頭匠會上門服務。大多時候是早上。爺爺算好日子,等到那一天早早的起床,燒了開水,涼在一邊。等楊師傅過來理髮。

楊師傅來了之後也不寒暄,點個頭,算是打了聲招呼。奶奶已經端出了一杯熱茶,而爺爺則送上一根香菸。楊師傅接過來夾在耳上,扭頭一點,爺爺就乖乖的做到早已準備好的板凳上。楊師傅從他的剃頭箱子裡,拿出一塊圍布,一塊普通的白布早已變成了灰色,搭在頸脖那塊甚至有點黑油發亮。

不是洗不乾淨,實在是洗的次數太多,已經對此無能為力了。不過鄉下人也不講究,乖乖的將頭伸進去。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楊師傅從工具箱裡拿出理髮推子和一柄小木梳,輕輕劃過爺爺頭髮稀疏的腦袋,三下五除二,不要10分鐘就剪好了。鄉下人剃頭大多是以平頭為主,而且修剪的很勤快,一般半個月左右剃頭師傅就會上門一次,因此根本沒有太多修剪的必要。

剪完頭之後,奶奶端來一臉盆溫熱清水,爺爺就著水洗去碎頭髮,用毛巾一抹,幹了。

緊接著就是大伯二伯和父親,四叔年紀小,不願意留平頭,想留個長一點的中分,可是楊師傅壓根不管你,上手咔咔幾下,管你中分還是三七分,通通變成小平頭。

"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

說起鄉村剃頭匠,可能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才會親眼見過,才有可能請他們幫忙剃頭理髮。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剃頭匠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職業。那時候農村沒有專門的私人理髮店,家裡男人、老人和孩子要剪頭髮,只能請遊走在鄉間的剃頭匠上門。在我的記憶中,女人基本上是不剪頭髮的,不過頭髮蓄長了可以賣給上門收發辮的小販,一開始可以換些鍋碗瓢盆之類的生活用品,後來就直接給現金。按照頭髮的長短和質量,30或50,甚至更多,無非是討價還價而已。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在鄉間幾乎一個村莊或者是兩個三個村莊會有一個剃頭匠。剃頭匠的傳承就是師傅的徒弟,一個師傅在收山之前只會帶1~2個徒弟,多了的話就會出現吃飽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現象。

畢竟山村裡就那麼多人,一個剃頭師傅完全可以照料的過來,如果是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話,大家都沒飯吃。在很多傳統的手工業匠人中,幾乎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們村在山區來說是大村,有400多號人口,因此村裡有一個專門的剃頭匠姓楊,我們喊他“楊剃頭的”,當然這是背後,當面大家都會尊稱他一聲楊師傅。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楊師傅脾氣比較古怪,不愛說話,而且面相略帶凶惡,看起來就很讓小孩子害怕。尤其是當他跟你剃頭的時候,一手拿著推子,一手拿著剃刀,感覺就像在削冬瓜皮一樣。因為在農村剃頭,推平頭的情況最多。面頰後頸等地方都需要用刮刀將絨毛細細的刮乾淨。

而當他刮絨毛的時候,是大家最安靜的時刻,生怕他一不小心就給拉破了皮,流血長疤,關鍵是疼。

但實際上,楊師傅的手藝是非常不錯的,村裡人從來沒有聽說過他把誰的頭皮給刮破了弄傷了的事情。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在那個時候,鄉村剃頭是包月形式,每個月固定的時間,剃頭匠會上門服務。大多時候是早上。爺爺算好日子,等到那一天早早的起床,燒了開水,涼在一邊。等楊師傅過來理髮。

楊師傅來了之後也不寒暄,點個頭,算是打了聲招呼。奶奶已經端出了一杯熱茶,而爺爺則送上一根香菸。楊師傅接過來夾在耳上,扭頭一點,爺爺就乖乖的做到早已準備好的板凳上。楊師傅從他的剃頭箱子裡,拿出一塊圍布,一塊普通的白布早已變成了灰色,搭在頸脖那塊甚至有點黑油發亮。

不是洗不乾淨,實在是洗的次數太多,已經對此無能為力了。不過鄉下人也不講究,乖乖的將頭伸進去。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楊師傅從工具箱裡拿出理髮推子和一柄小木梳,輕輕劃過爺爺頭髮稀疏的腦袋,三下五除二,不要10分鐘就剪好了。鄉下人剃頭大多是以平頭為主,而且修剪的很勤快,一般半個月左右剃頭師傅就會上門一次,因此根本沒有太多修剪的必要。

剪完頭之後,奶奶端來一臉盆溫熱清水,爺爺就著水洗去碎頭髮,用毛巾一抹,幹了。

緊接著就是大伯二伯和父親,四叔年紀小,不願意留平頭,想留個長一點的中分,可是楊師傅壓根不管你,上手咔咔幾下,管你中分還是三七分,通通變成小平頭。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而我那時候更慘,因為頭上喜歡長蝨子,常常被剃光頭,經常被村裡的小夥伴笑得東倒西歪。可是沒辦法,人小沒有發言權。

有時候比較忙,要收麥子割稻子,楊師傅就會來得晚一點。因為他家自己也種地,等農忙完了,大家就集中到村口的大槐樹下,專門這個鍋燒水洗頭,楊師傅就坐在大槐樹下,等大家排隊來理髮。這樣可以節省走街串戶的時間,效率大大提高,原本要兩三天才能完成的剃頭事業,一天就能拿下。

"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

說起鄉村剃頭匠,可能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才會親眼見過,才有可能請他們幫忙剃頭理髮。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剃頭匠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職業。那時候農村沒有專門的私人理髮店,家裡男人、老人和孩子要剪頭髮,只能請遊走在鄉間的剃頭匠上門。在我的記憶中,女人基本上是不剪頭髮的,不過頭髮蓄長了可以賣給上門收發辮的小販,一開始可以換些鍋碗瓢盆之類的生活用品,後來就直接給現金。按照頭髮的長短和質量,30或50,甚至更多,無非是討價還價而已。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在鄉間幾乎一個村莊或者是兩個三個村莊會有一個剃頭匠。剃頭匠的傳承就是師傅的徒弟,一個師傅在收山之前只會帶1~2個徒弟,多了的話就會出現吃飽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現象。

畢竟山村裡就那麼多人,一個剃頭師傅完全可以照料的過來,如果是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話,大家都沒飯吃。在很多傳統的手工業匠人中,幾乎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們村在山區來說是大村,有400多號人口,因此村裡有一個專門的剃頭匠姓楊,我們喊他“楊剃頭的”,當然這是背後,當面大家都會尊稱他一聲楊師傅。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楊師傅脾氣比較古怪,不愛說話,而且面相略帶凶惡,看起來就很讓小孩子害怕。尤其是當他跟你剃頭的時候,一手拿著推子,一手拿著剃刀,感覺就像在削冬瓜皮一樣。因為在農村剃頭,推平頭的情況最多。面頰後頸等地方都需要用刮刀將絨毛細細的刮乾淨。

而當他刮絨毛的時候,是大家最安靜的時刻,生怕他一不小心就給拉破了皮,流血長疤,關鍵是疼。

但實際上,楊師傅的手藝是非常不錯的,村裡人從來沒有聽說過他把誰的頭皮給刮破了弄傷了的事情。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在那個時候,鄉村剃頭是包月形式,每個月固定的時間,剃頭匠會上門服務。大多時候是早上。爺爺算好日子,等到那一天早早的起床,燒了開水,涼在一邊。等楊師傅過來理髮。

楊師傅來了之後也不寒暄,點個頭,算是打了聲招呼。奶奶已經端出了一杯熱茶,而爺爺則送上一根香菸。楊師傅接過來夾在耳上,扭頭一點,爺爺就乖乖的做到早已準備好的板凳上。楊師傅從他的剃頭箱子裡,拿出一塊圍布,一塊普通的白布早已變成了灰色,搭在頸脖那塊甚至有點黑油發亮。

不是洗不乾淨,實在是洗的次數太多,已經對此無能為力了。不過鄉下人也不講究,乖乖的將頭伸進去。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楊師傅從工具箱裡拿出理髮推子和一柄小木梳,輕輕劃過爺爺頭髮稀疏的腦袋,三下五除二,不要10分鐘就剪好了。鄉下人剃頭大多是以平頭為主,而且修剪的很勤快,一般半個月左右剃頭師傅就會上門一次,因此根本沒有太多修剪的必要。

剪完頭之後,奶奶端來一臉盆溫熱清水,爺爺就著水洗去碎頭髮,用毛巾一抹,幹了。

緊接著就是大伯二伯和父親,四叔年紀小,不願意留平頭,想留個長一點的中分,可是楊師傅壓根不管你,上手咔咔幾下,管你中分還是三七分,通通變成小平頭。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而我那時候更慘,因為頭上喜歡長蝨子,常常被剃光頭,經常被村裡的小夥伴笑得東倒西歪。可是沒辦法,人小沒有發言權。

有時候比較忙,要收麥子割稻子,楊師傅就會來得晚一點。因為他家自己也種地,等農忙完了,大家就集中到村口的大槐樹下,專門這個鍋燒水洗頭,楊師傅就坐在大槐樹下,等大家排隊來理髮。這樣可以節省走街串戶的時間,效率大大提高,原本要兩三天才能完成的剃頭事業,一天就能拿下。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大家集中剃頭的時候,其實是小孩子最喜歡的光景。大人們聚在一起聊天,而我們正在大槐樹下爬來爬去,有時候站到草垛裡面去躲迷藏。等天黑了,看不見路,還不願意回家。

這時候鄉間炊煙裊裊,四下裡響起“回家吃飯嘍”的叫喊聲,此起彼伏,不亦樂乎。

記得到了2000年以後,在集鎮上開始出現新式的理髮店,很多年輕人都不再找楊師傅理髮,而是去理髮店中享受洗剪吹一條龍服務。只有村中的老人,仍然堅持按月找楊師傅理髮。後來村裡老人越來越少,楊師傅就徹底收起了他的剃頭箱子。

"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

說起鄉村剃頭匠,可能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只有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可能才會親眼見過,才有可能請他們幫忙剃頭理髮。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剃頭匠是一個非常活躍的職業。那時候農村沒有專門的私人理髮店,家裡男人、老人和孩子要剪頭髮,只能請遊走在鄉間的剃頭匠上門。在我的記憶中,女人基本上是不剪頭髮的,不過頭髮蓄長了可以賣給上門收發辮的小販,一開始可以換些鍋碗瓢盆之類的生活用品,後來就直接給現金。按照頭髮的長短和質量,30或50,甚至更多,無非是討價還價而已。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在鄉間幾乎一個村莊或者是兩個三個村莊會有一個剃頭匠。剃頭匠的傳承就是師傅的徒弟,一個師傅在收山之前只會帶1~2個徒弟,多了的話就會出現吃飽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現象。

畢竟山村裡就那麼多人,一個剃頭師傅完全可以照料的過來,如果是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話,大家都沒飯吃。在很多傳統的手工業匠人中,幾乎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們村在山區來說是大村,有400多號人口,因此村裡有一個專門的剃頭匠姓楊,我們喊他“楊剃頭的”,當然這是背後,當面大家都會尊稱他一聲楊師傅。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楊師傅脾氣比較古怪,不愛說話,而且面相略帶凶惡,看起來就很讓小孩子害怕。尤其是當他跟你剃頭的時候,一手拿著推子,一手拿著剃刀,感覺就像在削冬瓜皮一樣。因為在農村剃頭,推平頭的情況最多。面頰後頸等地方都需要用刮刀將絨毛細細的刮乾淨。

而當他刮絨毛的時候,是大家最安靜的時刻,生怕他一不小心就給拉破了皮,流血長疤,關鍵是疼。

但實際上,楊師傅的手藝是非常不錯的,村裡人從來沒有聽說過他把誰的頭皮給刮破了弄傷了的事情。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在那個時候,鄉村剃頭是包月形式,每個月固定的時間,剃頭匠會上門服務。大多時候是早上。爺爺算好日子,等到那一天早早的起床,燒了開水,涼在一邊。等楊師傅過來理髮。

楊師傅來了之後也不寒暄,點個頭,算是打了聲招呼。奶奶已經端出了一杯熱茶,而爺爺則送上一根香菸。楊師傅接過來夾在耳上,扭頭一點,爺爺就乖乖的做到早已準備好的板凳上。楊師傅從他的剃頭箱子裡,拿出一塊圍布,一塊普通的白布早已變成了灰色,搭在頸脖那塊甚至有點黑油發亮。

不是洗不乾淨,實在是洗的次數太多,已經對此無能為力了。不過鄉下人也不講究,乖乖的將頭伸進去。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楊師傅從工具箱裡拿出理髮推子和一柄小木梳,輕輕劃過爺爺頭髮稀疏的腦袋,三下五除二,不要10分鐘就剪好了。鄉下人剃頭大多是以平頭為主,而且修剪的很勤快,一般半個月左右剃頭師傅就會上門一次,因此根本沒有太多修剪的必要。

剪完頭之後,奶奶端來一臉盆溫熱清水,爺爺就著水洗去碎頭髮,用毛巾一抹,幹了。

緊接著就是大伯二伯和父親,四叔年紀小,不願意留平頭,想留個長一點的中分,可是楊師傅壓根不管你,上手咔咔幾下,管你中分還是三七分,通通變成小平頭。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而我那時候更慘,因為頭上喜歡長蝨子,常常被剃光頭,經常被村裡的小夥伴笑得東倒西歪。可是沒辦法,人小沒有發言權。

有時候比較忙,要收麥子割稻子,楊師傅就會來得晚一點。因為他家自己也種地,等農忙完了,大家就集中到村口的大槐樹下,專門這個鍋燒水洗頭,楊師傅就坐在大槐樹下,等大家排隊來理髮。這樣可以節省走街串戶的時間,效率大大提高,原本要兩三天才能完成的剃頭事業,一天就能拿下。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大家集中剃頭的時候,其實是小孩子最喜歡的光景。大人們聚在一起聊天,而我們正在大槐樹下爬來爬去,有時候站到草垛裡面去躲迷藏。等天黑了,看不見路,還不願意回家。

這時候鄉間炊煙裊裊,四下裡響起“回家吃飯嘍”的叫喊聲,此起彼伏,不亦樂乎。

記得到了2000年以後,在集鎮上開始出現新式的理髮店,很多年輕人都不再找楊師傅理髮,而是去理髮店中享受洗剪吹一條龍服務。只有村中的老人,仍然堅持按月找楊師傅理髮。後來村裡老人越來越少,楊師傅就徹底收起了他的剃頭箱子。

我們村最後的剃頭匠走了,帶走的還有農村傳統鄉風民俗,你覺得?

我曾問過他,剃頭的箱子到底放在哪?

他的回答嚇我一跳:棺材旁邊擱著呢。如今沒人學徒,想傳也傳不下去,只能以後帶走,跟自己埋在一起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