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扶貧幹部郭乾和他的50萬字民情日記

農村 三農 農民 經濟 央廣網 2017-06-24

央廣網貴陽6月23日消息(記者陳屹)6月23日,記者從貴州省臺江縣獲悉,貴州省委組織部深入基層扶貧的黨員幹部郭乾,在一年多時間裡,紮根基層,足跡行遍幫扶地臺江縣臺拱鎮的37個行政村及其自然村寨,與基層幹部群眾一起苦、一起幹、一起拼,堅持每天記錄幫扶貧困的點點滴滴,寫成了50萬字的民情日記《苗疆紀行》。

有心的人才做有心的事。2015年12月,郭乾和8名同事組成黨建扶貧工作隊,揹著行李揹包,帶著組織的重託,帶著脫貧的使命,來到國家級貧困縣苗疆腹地臺江縣臺拱鎮。臺江縣地處黔東南苗族群眾聚居地,總人口16.9萬,有苗、侗等15個少數名族,其中苗族人口占98%以上。臺拱鎮是苗族文化最厚重的地方之一。

放下行李,郭乾即和鎮裡的同志們商量起來。站在鎮裡辦公室的院壩裡,看著來來往往辦事的苗族群眾,郭乾心裡很複雜。他告訴自己不能“混”,基層有太多的民情需要自己去了解,然後才能為鄉親們服好務。郭乾想,民情都在村子裡,只有進村入戶,和老鄉們聊,才能知道大家的所思所想所盼。

於是,在臺拱鎮的山道、村落間,人們時常看見這個從省城來的“官兒”。

《苗疆紀行》中記錄了2015年12月8日郭乾的忐忑。他說:“在今後的時間裡,臺江的一花一草一木,臺江老百姓的油鹽柴米,群眾的點點滴滴,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也會伴隨著我們成長進步。”

帶著情感下基層,帶著情感才能夠看見百姓的苦。臺拱鎮溫泉村70多歲的貧困戶熊仕傑兒子車禍死亡,兒媳婦也改嫁,留下老兩口和10多歲的孫子一起生活;文山村貧困戶歐明鬆,幾年前被倒下的大樹壓斷了腳和腰,在床上睡了三年,一直沒有治好,有一雙兒女正在讀書,家裡主要靠愛人種菜和養豬;登交小學和南省小學寄宿的學生,大冬天了,有的棉被卻很薄很破……郭乾不斷走訪,不斷看見了貧困群眾真實的生活狀況。夜裡,他翻來覆去睡不著,常常問自己“我們來扶貧,為什麼扶?扶誰?怎麼扶?”

不是還有那麼多好心的人找不到幫扶的對象嗎?不是還有那麼多國家的支持沒有用足嗎?要跑,縣裡跑、州里泡、省裡跑,別的地方跑。郭乾不知疲倦地四處跑、到處要!為貧困的群眾要,為貧困家庭的學生們要,為地方的發展要!

真情總能打動最堅硬的石頭,郭乾的辛苦換來了困難群眾熊仕傑、歐明鬆家裡的大米、棉被,換來了蓋在登交小學和南省小學寄宿的貧困家庭學生身上的100套棉被,也換來了貴州團省委支持下的番省小學200名留守兒童溫暖的衣服、鞋和手套等“溫暖禮包”,臺江縣民族中學高中就讀困難家庭學生的9萬元補助資金和75萬元當地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的圓夢資金。

《苗疆紀行》的240多篇日記,溫暖總這樣流淌著、流淌著,把一個扶貧幹部對山區群眾的情感忠實記錄著。翻山越嶺的苦,涉水過河的險,田間地頭的情,民族鄉親們的親……民情日記記錄了一位扶貧幹部最真實的感動。

用心的人才能夠真動腦子、真扶貧。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臺江縣是全省66個貧困縣之一,貧困發生率在18.5%,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是“硬骨頭中的硬骨頭”。郭乾知道,悲憫是幹不成事的,要讓貧困的地方有出路必須先找到出路。

他在2016年11月30日的日記中寫到,“種紫蘇、收稻穀……與老百姓一塊幹、一塊拼、一塊苦、一塊笑、一塊流汗,臺江慢慢植入骨髓,滲透進我的心房”。他與鎮裡的黨委、政府一班人商量,與一起參與扶貧的隊員們探討,如何才能在吃透鄉情、村情和民情,找準貧困問題原因,理出一個鄉村發展的思路和目標,為貧困群眾謀出一個產業、找到一條路子來。

他組織帶領檯拱街道黨員幹部外出學習培訓、轉變觀念、提升素質,協調全縣300多名鄉村幹部赴安順、遵義、六盤水取經,組織600名貧困群眾封閉學習,培訓勞動新技能。一個一個的“金點子”在臺江開花,脫貧的“金種子”開始發芽。

解決村集體發展經濟空殼問題,他為紅陽村、登交村、溫泉村、臺拱村爭取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400萬元;他針對轄區貧困戶致富能力較弱的實際,協調成立臺拱街道經濟發展公司,多方整合產業扶貧資金,採取“支部+貧困戶”的模式,讓貧困戶成了企業的股東,還進入企業領到了打工的工資;他幫助當地引進企業,多方合作出資1300萬元,在溫泉村興建起了一家10萬羽的蛋雞養殖場,已有5萬羽蛋雞入駐養殖場並開始產蛋。

如今,臺拱鎮的野免、黑毛豬、灰天鵝和小黃牛養殖;稻田養魚、獼猴桃種植、紫蘇推廣;民俗旅遊、農家樂,風生水起,惠及當地貧困群眾,改變著貧困群眾的生活,更推動了當地產業扶貧的新局面。

扶貧幹部郭乾的50萬字民情日記《苗疆紀行》,真實地記錄著貴州反貧困路上數萬黨員幹部的心跡,也真實反映靠貴州基層地方在國家扶貧戰略下生動的變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