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 繡花功夫凝心聚力,擼起袖子脫貧攻堅

農村 三農 農村改革 合作社 微資中 2017-05-25

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 繡花功夫凝心聚力,擼起袖子脫貧攻堅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寨子包村金大寨種養合作社的員工正從晒乾的川明參中篩選優質產品。(王軍 攝)

巴山四月,雲淡風暖。在巴中市巴州區凌雲鄉寨子包村,一座巨大的白色塑料大棚內,幾名婦女正從晒乾的川明參堆裡分選出優質產品。快速上升的氣溫,讓金大寨種養合作社40多噸川明參得到了最好的烘晒。

“我們種植的川明參市場銷路好。”合作社董事長嶽林說,川明參是當地特產,他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搞規模種植,再聘請村民到合作社務工。既能得到分紅,還有務工收入,村民們很是支持。

寨子包村是四川省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9戶、267人。自脫貧攻堅行動實施以來,村裡已初步建成包括金大寨在內的7個專業合作社,產業涉及果蔬、藥材、育苗等。村支書張雲充滿信心地說:“我們今年肯定能退出貧困村序列。”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當前脫貧工作,關鍵要精準發力,向基層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4月22日,在全省脫貧攻堅總結推進會上,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提出,全省各級各部門要牢固樹立脫貧攻堅“年年都要打硬仗、年年都要啃硬骨頭、年年都是攻堅戰”的意識,不折不扣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下足“繡花”功夫,以決戰決勝的信心和定力,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秦巴山區

黨員幹部:“扶貧路上必須精準施策”

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 繡花功夫凝心聚力,擼起袖子脫貧攻堅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曾口鎮秧田溝村黨支部產業示範基地內樹立起“脫貧路上黨旗紅”的牌子。(王軍 攝)

“以前村民家家有堂屋,老人去世後都在堂屋舉行儀式。易地搬遷後沒有堂屋了,這些儀式沒地方舉行,不少村民因此拒絕易地搬遷。”巴中市恩陽區政府有關負責人說,“扶貧路上必須精準施策。按照農村紅白喜事都要集中舉行儀式的習俗,我們計劃在每個村民聚居點修建議事堂。”

恩陽區是四川今年要摘帽的16個貧困縣(區)之一,將退出55個貧困村、脫貧27119人。面對重任,區委區政府實施了“細胞責任工程”,將每一個貧困人口像細胞一樣系在黨政組織體系上:27名區級領導每人掛包1個鄉鎮(街道),與區委區政府簽訂脫貧攻堅“總體”責任書;27個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鄉鎮長(辦事處主任)與區委區政府簽訂脫貧攻堅“主體”責任書;7996名幫扶幹部分別與所在單位簽訂“包戶”責任書,實行責任到戶到人。

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 繡花功夫凝心聚力,擼起袖子脫貧攻堅

泥黃色牆面、青色屋頂,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上八廟鎮來鳳村建起富有川北民居特色的三合院、四合院。(王軍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住的泥巴房,頓頓吃粗糧。”2015年,恩陽區檢察院的白雲霞被派到來鳳村擔任第一書記時,這裡還是一個無資源、無產業、無項目的“三無”貧困村。

駐村後,白雲霞通過2個多月的走訪調查,為村裡60戶貧困戶建立了一戶一檔。緊接著,她與村“兩委”及貧困戶充分交流,制訂出《來鳳村精準脫貧規劃》。該規劃涵蓋了交通、水利等基礎建設以及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建設,同時包含了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環境整治等多個方面。

在對口扶貧單位的支持下,這份規劃得到全面實施。2016年,來鳳村被確定為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千年黃桷樹廣場、百畝桃花園、百畝臘梅園、千畝蘆筍產業園……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遊,在此翻開新的篇章。

5月18日,四川省2017年貧困縣摘帽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廣元市召開,省脫貧辦負責人表示,當前,包括秦巴山區在內的地區,脫貧攻堅政策措施已較完善,原則上不會有大的調整,“下一步就是要對標精準補短,缺啥補啥。”

烏蒙山區

貧困農戶:“今年脫貧摘帽沒問題了”

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 繡花功夫凝心聚力,擼起袖子脫貧攻堅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桂花鄉香楠村種植的趕黃草。(王軍 攝)

地處烏蒙山區的瀘州市古藺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按照脫貧攻堅任務目標,到2018年底要減貧7.43萬人,2019年成功實現貧困縣“摘帽”。

近日,記者走進古藺縣桂花鄉香楠村,看到田裡插上的不是水稻秧苗,而是一種不認識的草。

“這是趕黃草。以前我們也種穀子,去年才開始種趕黃草,雖然這個要摘花、採葉,麻煩點,但是收益好得多。”村民王弟琴說,她家6畝水田都種上了趕黃草,每畝可收入近3000元,“今年脫貧摘帽是沒問題了。”

趕黃草為古藺縣地道藥材,種植的經濟效益較高。2015年開始,桂花鄉就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把趕黃草種植作為當地扶貧的主導產業。

桂花鄉黨委書記胡冰說,目前趕黃草產業覆蓋了香楠村77%的貧困戶,家庭增收可達4000-8000元,將有力保障2017年整村脫貧。

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 繡花功夫凝心聚力,擼起袖子脫貧攻堅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大寨苗族鄉富民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王軍 攝)

桂花鄉這樣的產業扶貧之路也在周邊鋪展開來。在古藺縣另一個省級重點貧困村——大寨苗族鄉富民村,今年種植了300多畝藥用白菊。

“這片菊花不僅可以藥用,還可以觀賞用。我們立足於產業發展休閒農業,打造鄉村旅遊來提升老百姓的收入。”村長陳興敏說,富民村去年底完成了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們今年3月搬入新家。當前,全村正計劃依託綠色生態優勢,推動農旅融合發展的產業扶貧模式。

屏山縣構建的股權量化新模式,讓扶貧資金變資本,貧困群眾變股東;興文縣在石漠化地區探索出“人平兩畝桑,脫貧奔小康”精準到人的扶貧模式;古藺縣推出“三精準”脫貧模式和“三針對”幫扶模式;敘永縣注重“企業(專合社)+農民(貧困戶)”的利益鏈接機制,加強三產融合……烏蒙山區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推行特色模式,開創了脫貧致富新局面。

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 繡花功夫凝心聚力,擼起袖子脫貧攻堅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寨子包村金大寨種養合作社的員工正從晒乾的川明參中篩選優質產品。(王軍 攝)

巴山四月,雲淡風暖。在巴中市巴州區凌雲鄉寨子包村,一座巨大的白色塑料大棚內,幾名婦女正從晒乾的川明參堆裡分選出優質產品。快速上升的氣溫,讓金大寨種養合作社40多噸川明參得到了最好的烘晒。

“我們種植的川明參市場銷路好。”合作社董事長嶽林說,川明參是當地特產,他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搞規模種植,再聘請村民到合作社務工。既能得到分紅,還有務工收入,村民們很是支持。

寨子包村是四川省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9戶、267人。自脫貧攻堅行動實施以來,村裡已初步建成包括金大寨在內的7個專業合作社,產業涉及果蔬、藥材、育苗等。村支書張雲充滿信心地說:“我們今年肯定能退出貧困村序列。”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當前脫貧工作,關鍵要精準發力,向基層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4月22日,在全省脫貧攻堅總結推進會上,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提出,全省各級各部門要牢固樹立脫貧攻堅“年年都要打硬仗、年年都要啃硬骨頭、年年都是攻堅戰”的意識,不折不扣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下足“繡花”功夫,以決戰決勝的信心和定力,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秦巴山區

黨員幹部:“扶貧路上必須精準施策”

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 繡花功夫凝心聚力,擼起袖子脫貧攻堅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曾口鎮秧田溝村黨支部產業示範基地內樹立起“脫貧路上黨旗紅”的牌子。(王軍 攝)

“以前村民家家有堂屋,老人去世後都在堂屋舉行儀式。易地搬遷後沒有堂屋了,這些儀式沒地方舉行,不少村民因此拒絕易地搬遷。”巴中市恩陽區政府有關負責人說,“扶貧路上必須精準施策。按照農村紅白喜事都要集中舉行儀式的習俗,我們計劃在每個村民聚居點修建議事堂。”

恩陽區是四川今年要摘帽的16個貧困縣(區)之一,將退出55個貧困村、脫貧27119人。面對重任,區委區政府實施了“細胞責任工程”,將每一個貧困人口像細胞一樣系在黨政組織體系上:27名區級領導每人掛包1個鄉鎮(街道),與區委區政府簽訂脫貧攻堅“總體”責任書;27個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鄉鎮長(辦事處主任)與區委區政府簽訂脫貧攻堅“主體”責任書;7996名幫扶幹部分別與所在單位簽訂“包戶”責任書,實行責任到戶到人。

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 繡花功夫凝心聚力,擼起袖子脫貧攻堅

泥黃色牆面、青色屋頂,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上八廟鎮來鳳村建起富有川北民居特色的三合院、四合院。(王軍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住的泥巴房,頓頓吃粗糧。”2015年,恩陽區檢察院的白雲霞被派到來鳳村擔任第一書記時,這裡還是一個無資源、無產業、無項目的“三無”貧困村。

駐村後,白雲霞通過2個多月的走訪調查,為村裡60戶貧困戶建立了一戶一檔。緊接著,她與村“兩委”及貧困戶充分交流,制訂出《來鳳村精準脫貧規劃》。該規劃涵蓋了交通、水利等基礎建設以及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建設,同時包含了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環境整治等多個方面。

在對口扶貧單位的支持下,這份規劃得到全面實施。2016年,來鳳村被確定為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千年黃桷樹廣場、百畝桃花園、百畝臘梅園、千畝蘆筍產業園……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遊,在此翻開新的篇章。

5月18日,四川省2017年貧困縣摘帽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廣元市召開,省脫貧辦負責人表示,當前,包括秦巴山區在內的地區,脫貧攻堅政策措施已較完善,原則上不會有大的調整,“下一步就是要對標精準補短,缺啥補啥。”

烏蒙山區

貧困農戶:“今年脫貧摘帽沒問題了”

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 繡花功夫凝心聚力,擼起袖子脫貧攻堅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桂花鄉香楠村種植的趕黃草。(王軍 攝)

地處烏蒙山區的瀘州市古藺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按照脫貧攻堅任務目標,到2018年底要減貧7.43萬人,2019年成功實現貧困縣“摘帽”。

近日,記者走進古藺縣桂花鄉香楠村,看到田裡插上的不是水稻秧苗,而是一種不認識的草。

“這是趕黃草。以前我們也種穀子,去年才開始種趕黃草,雖然這個要摘花、採葉,麻煩點,但是收益好得多。”村民王弟琴說,她家6畝水田都種上了趕黃草,每畝可收入近3000元,“今年脫貧摘帽是沒問題了。”

趕黃草為古藺縣地道藥材,種植的經濟效益較高。2015年開始,桂花鄉就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把趕黃草種植作為當地扶貧的主導產業。

桂花鄉黨委書記胡冰說,目前趕黃草產業覆蓋了香楠村77%的貧困戶,家庭增收可達4000-8000元,將有力保障2017年整村脫貧。

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會 繡花功夫凝心聚力,擼起袖子脫貧攻堅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大寨苗族鄉富民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王軍 攝)

桂花鄉這樣的產業扶貧之路也在周邊鋪展開來。在古藺縣另一個省級重點貧困村——大寨苗族鄉富民村,今年種植了300多畝藥用白菊。

“這片菊花不僅可以藥用,還可以觀賞用。我們立足於產業發展休閒農業,打造鄉村旅遊來提升老百姓的收入。”村長陳興敏說,富民村去年底完成了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們今年3月搬入新家。當前,全村正計劃依託綠色生態優勢,推動農旅融合發展的產業扶貧模式。

屏山縣構建的股權量化新模式,讓扶貧資金變資本,貧困群眾變股東;興文縣在石漠化地區探索出“人平兩畝桑,脫貧奔小康”精準到人的扶貧模式;古藺縣推出“三精準”脫貧模式和“三針對”幫扶模式;敘永縣注重“企業(專合社)+農民(貧困戶)”的利益鏈接機制,加強三產融合……烏蒙山區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推行特色模式,開創了脫貧致富新局面。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