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縣:多角度構建公共文化服務平臺

農村 烏江 音樂 裝修 貴州網 2017-06-16

貴州網訊:(通訊員 楊龍飛 席進)自2015年開始,沿河緊緊圍繞“基層工作加強年”工作,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進一步增添措施、整合資源,在基層、在群眾中把工作紮實深入地開展起來,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同年,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將沿河列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縣建設,三年來我們找準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著力點,從維護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出發,在有用、適用、綜合、配套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斷加大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力度,積極構建了覆蓋城鄉的基層宣傳文化設施服務體系。

強化領導,構建保障平臺。

成立以縣長為組長,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縣政府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縣直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先後召開2次縣委常委會、5次縣政府常務會,研究解決了“兩館一站”建設和購買公共文化產品經費,將全縣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將試點工作納入全縣績效考評體系,建立了標準化的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季度調度工作制度。制定下發了《關於印發沿河自治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關於下達鄉鎮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專項補助資金的通知》、《關於下達中央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預算指標的通知》等規範性文件,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和經費保障。

夯實基礎,構建服務平臺。

各種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投入38萬元購買圖書、電子音像製品、報紙期刊等,切實增加農家書屋和縣圖書館館藏量,實現圖書資源共享共用;投入42.9萬元採取政府購買文化志願服務者的方式,配齊全縣429個行政村文化活動室人員,解決農家書屋管理人才資源缺乏的問題,真正為廣大群眾文化需求提供有效的平臺;先後實施了429個農家書屋,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完成了12個數字圖書進農家工程;先後建成了鄉鎮農民體育工程9個;村級農民體育工程132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35個;完善了縣城區紅軍渡文化廣場、烏江廣場和碾房溝廣場等新的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投入100萬元對縣文化館和圖書館維修,改建了照明系統、供水系統、清潔衛生系統、隔熱系統,對室內外進行了裝修裝飾,夯實了“兩館”公共文化設施,使“兩館”達到了國家標準化水平;由縣政府多方籌集資金,在縣城區黃金山啟動圖片館、文化館、體育館和體育場新建項目,工程建設正有序推進,預計今年9月底投入使用;投入100萬元新建思渠鎮塘堡村、夾石鎮踩金村、甘溪鎮大田村、板場鎮板場村4個村文化活動中心,改擴建黑水鎮龍堡村、土地坳鎮竹花村、新景鎮新仲村和淇灘鎮淇灘村4個村文化活動中心,進一步強化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

加大投入,構建供給平臺。

投入7400萬,新建147個行政村的網絡建設,覆蓋農村家庭用戶2.5萬戶,其中寬帶用戶2870戶;投入3967.3萬元,實施250個行政村多彩貴州“廣電雲”村村通工程;實施城鎮雙向網絡改造工程,啟動官舟鎮、土地坳鎮有線電視網絡雙向化改造,完成城區未覆蓋雙向網區域補點工作和沙子街道有線電視網絡雙向化改造,基本實現有線電視網絡全覆蓋;實施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強化對公益電影放映工作的組織、領導、協調工作,常年播放公益電影5200場次以上;實施增加農家書屋藏書量工程,新購圖書15077冊,為全縣429家農家書屋點採購配送圖書64350冊,結合脫貧攻堅小康寨建設,不斷深化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形式,把傳統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觸角向網絡化信息化延伸。先後建立了“走進沿河”、“宣傳文化幹部上講堂”、“道德大講堂”等3個公共文化配送品牌,形成了菜單式服務的運行模式。

支持創作,構建展示平臺。

全縣宣傳文化戰線幹部立足基層,面向群眾,注重從實踐中吸取創作營養,文化文藝創作質量不斷提升,一批作品獲得享譽省內外。土家山歌《這山沒得那山高》入圍全國群星獎決賽;土家歌手黃旭榮獲湖南省第二屆六月六山歌大賽“十大山歌王”稱號;土家器樂節目《猛虎下山》榮獲武陵山區土家族打鎦子大賽金獎;舉辦了全縣小品大賽、分片區舉辦鄉鎮群眾文化匯演、貴州沿河沙子南莊第七屆李花節、百名畫家沿河行採風活動、中國沿河“沙子空心李”品牌推介會暨“中國空心李之鄉”授牌儀式、第一屆“多彩貴州·山歌沿河”賽龍舟暨生態日主題活動、“金秋十月·魅力沿河”系列活動等重大文化活動,舉辦了“四季花兒開”文藝演出,其演出效果得到了來賓和群眾一致好評,彰顯了沿河的文化魅力,提高了沿河知名度和美譽度,向外展示了沿河良好的形象;一批文學作品應運而生,特別是在散文詩創作方面,達到了一定高度,4名本土作家入選《中國散文詩人(2014年卷)》,全縣共有10多名作者出版發行了專著,一批作家在省內外評比中獲獎,被省內外文藝界讚譽為“沿河散文詩現象”,沿河先後被確定為“中國西部散文創作基地”“中國散文詩創作基地”。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黨政重視,部門配合,群眾支持,各界參與的合力逐步形成,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普及。

傳承文化,構建保護平臺。

沿河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有豐富的文物古蹟和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境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四個點(即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會址、紅軍幹部培訓所、淇灘第四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烏江洪峰石刻標記和蘇聯紅軍金角洛夫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5個(即肉蓮花、擺手舞、打鎦子、土家山歌和土家陽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26處。通過挖掘和整理,在洪渡鎮四方石發掘的“雙耳拱石室墓”填補了貴州省東漢時期墓制形態的空白。沿河土家民歌已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建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庫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庫9個,公佈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9個。隨著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資源工作的深入推進,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蓮花十八響、土家族打鎦子、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高腔山歌、土家陽戲等先後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編印土家山歌書籍2冊,錄製土家山歌光碟《大雨落來細雨飄》、《這山沒得那山高》2張,今年9月底,將出版發行《太陽出來照白巖》MV音樂光碟;收集編印了土家族論文、詩詞、對聯、飲食、婚俗等方面叢書近20部,非物質文化得到有效傳承。(沿河縣委宣傳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