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辦酒席,農民爭著參加,現在在家沒事,也推辭不去,為啥'

農村 農民 三農新視觀 2019-08-08
"

在農村的鄉土文化中是十分注重長幼有序和聯絡感情的,就說農村的70後吧,現在很多還保持著這種習慣,只要是有空回農村一趟,他們都會帶點禮物,雖然不見得多值錢吧,但一定要到老舅,老姑,老姨等這些親戚家坐坐,以表示自己內心對長輩的尊重。而且農村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如果姨家、姑家老表來自家看自家看自家的長輩了,那過一段時間後自己也要去親戚家看看,相當於是有來有往。其實農村類似的規矩還有很多,比較典型的就是親戚家有人辦酒席的時候,農民一定要帶著禮物(禮金)前去捧場。在部分農村,還有時間上的講究,一般農民會認為到場的越早,那說明彼此間的關係越親。

農村的80後應該都有印象,小時候跟著家裡的大人們去參加酒席,往往很早就去了,雖然酒席多數時候要到中午才開始,但一院子的人或坐或站,三五成群,彼此有說有笑的,別提那時有多快樂了。一晃十幾年過去了,農村昔日辦酒席的場景如今再也找不到了。雖說隔三差五的村子裡邊還有人辦酒席,但農民的熱情早已不在了,很多時候真到了辦酒席那天,農民就算在家裡沒事兒,也會找個理由,推辭不去,為啥會這樣呢?就這個問題我問了村子裡的好多農民,得出了以下結論。

"

在農村的鄉土文化中是十分注重長幼有序和聯絡感情的,就說農村的70後吧,現在很多還保持著這種習慣,只要是有空回農村一趟,他們都會帶點禮物,雖然不見得多值錢吧,但一定要到老舅,老姑,老姨等這些親戚家坐坐,以表示自己內心對長輩的尊重。而且農村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如果姨家、姑家老表來自家看自家看自家的長輩了,那過一段時間後自己也要去親戚家看看,相當於是有來有往。其實農村類似的規矩還有很多,比較典型的就是親戚家有人辦酒席的時候,農民一定要帶著禮物(禮金)前去捧場。在部分農村,還有時間上的講究,一般農民會認為到場的越早,那說明彼此間的關係越親。

農村的80後應該都有印象,小時候跟著家裡的大人們去參加酒席,往往很早就去了,雖然酒席多數時候要到中午才開始,但一院子的人或坐或站,三五成群,彼此有說有笑的,別提那時有多快樂了。一晃十幾年過去了,農村昔日辦酒席的場景如今再也找不到了。雖說隔三差五的村子裡邊還有人辦酒席,但農民的熱情早已不在了,很多時候真到了辦酒席那天,農民就算在家裡沒事兒,也會找個理由,推辭不去,為啥會這樣呢?就這個問題我問了村子裡的好多農民,得出了以下結論。

以前農村辦酒席,農民爭著參加,現在在家沒事,也推辭不去,為啥

第一、酒席太多了,懶得去應酬

農村老話說“物以稀為貴”,以前的農村,大家不會動不動就辦酒席,一般只有非常重大的事情(紅、白事兒)農民才會去著手辦,所以說等到親戚家有人辦的時候,農民都會覺得很新奇,早早地帶著家人去參加,還能順道看看有什麼能幫上忙的地方。現在不一樣了,不誇張地說差不多酒席月月有,只有辦不出來的酒席,只有農民想不到的酒席。酒席的泛濫讓農民覺得很累,整天都要去應酬各種各樣的場合,而且有時候話說錯了,事兒辦錯了還容易鬧的不愉快,與其這樣,索性就不去那些不重要的酒席了,至於說份子錢,有的農民乾脆不送了,有的就找人捎去,有那麼一回事兒就行了。

"

在農村的鄉土文化中是十分注重長幼有序和聯絡感情的,就說農村的70後吧,現在很多還保持著這種習慣,只要是有空回農村一趟,他們都會帶點禮物,雖然不見得多值錢吧,但一定要到老舅,老姑,老姨等這些親戚家坐坐,以表示自己內心對長輩的尊重。而且農村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如果姨家、姑家老表來自家看自家看自家的長輩了,那過一段時間後自己也要去親戚家看看,相當於是有來有往。其實農村類似的規矩還有很多,比較典型的就是親戚家有人辦酒席的時候,農民一定要帶著禮物(禮金)前去捧場。在部分農村,還有時間上的講究,一般農民會認為到場的越早,那說明彼此間的關係越親。

農村的80後應該都有印象,小時候跟著家裡的大人們去參加酒席,往往很早就去了,雖然酒席多數時候要到中午才開始,但一院子的人或坐或站,三五成群,彼此有說有笑的,別提那時有多快樂了。一晃十幾年過去了,農村昔日辦酒席的場景如今再也找不到了。雖說隔三差五的村子裡邊還有人辦酒席,但農民的熱情早已不在了,很多時候真到了辦酒席那天,農民就算在家裡沒事兒,也會找個理由,推辭不去,為啥會這樣呢?就這個問題我問了村子裡的好多農民,得出了以下結論。

以前農村辦酒席,農民爭著參加,現在在家沒事,也推辭不去,為啥

第一、酒席太多了,懶得去應酬

農村老話說“物以稀為貴”,以前的農村,大家不會動不動就辦酒席,一般只有非常重大的事情(紅、白事兒)農民才會去著手辦,所以說等到親戚家有人辦的時候,農民都會覺得很新奇,早早地帶著家人去參加,還能順道看看有什麼能幫上忙的地方。現在不一樣了,不誇張地說差不多酒席月月有,只有辦不出來的酒席,只有農民想不到的酒席。酒席的泛濫讓農民覺得很累,整天都要去應酬各種各樣的場合,而且有時候話說錯了,事兒辦錯了還容易鬧的不愉快,與其這樣,索性就不去那些不重要的酒席了,至於說份子錢,有的農民乾脆不送了,有的就找人捎去,有那麼一回事兒就行了。

以前農村辦酒席,農民爭著參加,現在在家沒事,也推辭不去,為啥

第二、席間全都在攀比,沒意思

即便是在物質匱乏的十幾年前,農民去參加酒席也不全是為了過過癮,吃點好吃的,更多的其實是為了去圖個熱鬧,親戚,家族的人,關係好的朋友等全部都聚攏在一起,有說有笑的,氛圍很好,所以享受參加酒席的這個過程是很多農民願意參與的原始驅動力。現在這種原始驅動力已經消失了,因為現在農民坐下不再是拉家常了,而是變成誰家子女在哪個城市,一年能掙多少,誰家買了什麼車,十幾萬還是幾十萬,誰家人真沒本事,越過越差了等諸如此類的。酒席結束,“力壓群雄”的農民志得意滿的回家了,被比下去的農民心裡很不是滋味。這樣的酒席農民也越來越討厭了,所以願意去的人越來越少了。

"

在農村的鄉土文化中是十分注重長幼有序和聯絡感情的,就說農村的70後吧,現在很多還保持著這種習慣,只要是有空回農村一趟,他們都會帶點禮物,雖然不見得多值錢吧,但一定要到老舅,老姑,老姨等這些親戚家坐坐,以表示自己內心對長輩的尊重。而且農村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如果姨家、姑家老表來自家看自家看自家的長輩了,那過一段時間後自己也要去親戚家看看,相當於是有來有往。其實農村類似的規矩還有很多,比較典型的就是親戚家有人辦酒席的時候,農民一定要帶著禮物(禮金)前去捧場。在部分農村,還有時間上的講究,一般農民會認為到場的越早,那說明彼此間的關係越親。

農村的80後應該都有印象,小時候跟著家裡的大人們去參加酒席,往往很早就去了,雖然酒席多數時候要到中午才開始,但一院子的人或坐或站,三五成群,彼此有說有笑的,別提那時有多快樂了。一晃十幾年過去了,農村昔日辦酒席的場景如今再也找不到了。雖說隔三差五的村子裡邊還有人辦酒席,但農民的熱情早已不在了,很多時候真到了辦酒席那天,農民就算在家裡沒事兒,也會找個理由,推辭不去,為啥會這樣呢?就這個問題我問了村子裡的好多農民,得出了以下結論。

以前農村辦酒席,農民爭著參加,現在在家沒事,也推辭不去,為啥

第一、酒席太多了,懶得去應酬

農村老話說“物以稀為貴”,以前的農村,大家不會動不動就辦酒席,一般只有非常重大的事情(紅、白事兒)農民才會去著手辦,所以說等到親戚家有人辦的時候,農民都會覺得很新奇,早早地帶著家人去參加,還能順道看看有什麼能幫上忙的地方。現在不一樣了,不誇張地說差不多酒席月月有,只有辦不出來的酒席,只有農民想不到的酒席。酒席的泛濫讓農民覺得很累,整天都要去應酬各種各樣的場合,而且有時候話說錯了,事兒辦錯了還容易鬧的不愉快,與其這樣,索性就不去那些不重要的酒席了,至於說份子錢,有的農民乾脆不送了,有的就找人捎去,有那麼一回事兒就行了。

以前農村辦酒席,農民爭著參加,現在在家沒事,也推辭不去,為啥

第二、席間全都在攀比,沒意思

即便是在物質匱乏的十幾年前,農民去參加酒席也不全是為了過過癮,吃點好吃的,更多的其實是為了去圖個熱鬧,親戚,家族的人,關係好的朋友等全部都聚攏在一起,有說有笑的,氛圍很好,所以享受參加酒席的這個過程是很多農民願意參與的原始驅動力。現在這種原始驅動力已經消失了,因為現在農民坐下不再是拉家常了,而是變成誰家子女在哪個城市,一年能掙多少,誰家買了什麼車,十幾萬還是幾十萬,誰家人真沒本事,越過越差了等諸如此類的。酒席結束,“力壓群雄”的農民志得意滿的回家了,被比下去的農民心裡很不是滋味。這樣的酒席農民也越來越討厭了,所以願意去的人越來越少了。

以前農村辦酒席,農民爭著參加,現在在家沒事,也推辭不去,為啥

第三、關係淡了,去不去都一樣

現在有些農民心裡其實很矛盾,因為有些親戚其實彼此間的關係以及很淡了,根本沒必要為了面子來往,但農村人最注重的就是血緣關係,雖然親戚間感情上已經不親了,甚至接近斷親,但血緣關係在那擺著,所以又不能不往來。這時候農民就會採取折中的方式,那就是份子錢一分不少的照隨不誤,但人就不到現場了,因為去了也不知道說什麼。尤其是農村的年輕人最不善於假裝很親的樣子去參加折中場合,所以在家沒事兒也推辭不去的情況也就愈發的普遍了。

"

在農村的鄉土文化中是十分注重長幼有序和聯絡感情的,就說農村的70後吧,現在很多還保持著這種習慣,只要是有空回農村一趟,他們都會帶點禮物,雖然不見得多值錢吧,但一定要到老舅,老姑,老姨等這些親戚家坐坐,以表示自己內心對長輩的尊重。而且農村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如果姨家、姑家老表來自家看自家看自家的長輩了,那過一段時間後自己也要去親戚家看看,相當於是有來有往。其實農村類似的規矩還有很多,比較典型的就是親戚家有人辦酒席的時候,農民一定要帶著禮物(禮金)前去捧場。在部分農村,還有時間上的講究,一般農民會認為到場的越早,那說明彼此間的關係越親。

農村的80後應該都有印象,小時候跟著家裡的大人們去參加酒席,往往很早就去了,雖然酒席多數時候要到中午才開始,但一院子的人或坐或站,三五成群,彼此有說有笑的,別提那時有多快樂了。一晃十幾年過去了,農村昔日辦酒席的場景如今再也找不到了。雖說隔三差五的村子裡邊還有人辦酒席,但農民的熱情早已不在了,很多時候真到了辦酒席那天,農民就算在家裡沒事兒,也會找個理由,推辭不去,為啥會這樣呢?就這個問題我問了村子裡的好多農民,得出了以下結論。

以前農村辦酒席,農民爭著參加,現在在家沒事,也推辭不去,為啥

第一、酒席太多了,懶得去應酬

農村老話說“物以稀為貴”,以前的農村,大家不會動不動就辦酒席,一般只有非常重大的事情(紅、白事兒)農民才會去著手辦,所以說等到親戚家有人辦的時候,農民都會覺得很新奇,早早地帶著家人去參加,還能順道看看有什麼能幫上忙的地方。現在不一樣了,不誇張地說差不多酒席月月有,只有辦不出來的酒席,只有農民想不到的酒席。酒席的泛濫讓農民覺得很累,整天都要去應酬各種各樣的場合,而且有時候話說錯了,事兒辦錯了還容易鬧的不愉快,與其這樣,索性就不去那些不重要的酒席了,至於說份子錢,有的農民乾脆不送了,有的就找人捎去,有那麼一回事兒就行了。

以前農村辦酒席,農民爭著參加,現在在家沒事,也推辭不去,為啥

第二、席間全都在攀比,沒意思

即便是在物質匱乏的十幾年前,農民去參加酒席也不全是為了過過癮,吃點好吃的,更多的其實是為了去圖個熱鬧,親戚,家族的人,關係好的朋友等全部都聚攏在一起,有說有笑的,氛圍很好,所以享受參加酒席的這個過程是很多農民願意參與的原始驅動力。現在這種原始驅動力已經消失了,因為現在農民坐下不再是拉家常了,而是變成誰家子女在哪個城市,一年能掙多少,誰家買了什麼車,十幾萬還是幾十萬,誰家人真沒本事,越過越差了等諸如此類的。酒席結束,“力壓群雄”的農民志得意滿的回家了,被比下去的農民心裡很不是滋味。這樣的酒席農民也越來越討厭了,所以願意去的人越來越少了。

以前農村辦酒席,農民爭著參加,現在在家沒事,也推辭不去,為啥

第三、關係淡了,去不去都一樣

現在有些農民心裡其實很矛盾,因為有些親戚其實彼此間的關係以及很淡了,根本沒必要為了面子來往,但農村人最注重的就是血緣關係,雖然親戚間感情上已經不親了,甚至接近斷親,但血緣關係在那擺著,所以又不能不往來。這時候農民就會採取折中的方式,那就是份子錢一分不少的照隨不誤,但人就不到現場了,因為去了也不知道說什麼。尤其是農村的年輕人最不善於假裝很親的樣子去參加折中場合,所以在家沒事兒也推辭不去的情況也就愈發的普遍了。

以前農村辦酒席,農民爭著參加,現在在家沒事,也推辭不去,為啥

以上就是以前農村辦酒席,農民爭先恐後的去,現在農村再有酒席,農民在家閒著也不想去的3點原因了。你們村存在這樣的情況嗎?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