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濟南市>章丘區 相公莊鎮

農村 後漢書 三農 文化 山東史志 2017-04-13

相公莊鎮位於章丘中部,西臨繡江河,東依長白山,南與市區明水毗連,北與鄒平縣為鄰。境內長白山雄踞東北,源自百脈泉的繡江河流經鎮內。面積86平方公里,平原、丘陵、山區各佔三分之一,耕地4297公頃,下轄57個行政村,人口6.16萬。

相公莊鎮是聞名全國的鐵匠之鄉。據史料記載,章丘冶鐵始於春秋,盛於西漢,而大盛於唐,歷2700多年而不衰。“唐時鐵器章丘最盛”,“章丘冶山,唐時冶鐵於此。”(《山東通志》卷四十一)。漢武帝時,在全國設鐵官48處,山東佔了12處。而在章丘縣境就有平陵城(今平陵城遺址)和唐冶(現劃歸歷城)兩處。當時平陵城屬於濟南郡鐵冶中心,冶鐵工藝已達相當水平。據《後漢書韓稜傳》記載:“肅宗(東漢章帝)賜諸尚書劍,惟此三人,持以寶劍”,其中有“陳寵(人名),濟南(產地),椎成(劍名)”。“濟南椎成”即為章丘鐵匠製作的寶劍。寶劍具有韌性,鍛造時需掌握滲碳法,才能達到剛柔相濟之效。2000多年之前,章丘鐵匠就掌握了這項技術,並被近年出土的鋼劍所證明。

關於章丘鐵匠四方謀生的習俗還有一個傳說。明朝建立之後,從河北棗強遷徙民眾來章丘定居。其中有袁氏父子兄弟居住在相公莊東北二里許的小村子。此後袁姓在此謀生繁衍,定名為袁家村。袁氏世代男女都會操錘打鐵,每年春節一過,便三人一幫、兩人一夥,駕起獨輪小車,雲遊四方打鐵謀生。打鐵是苦力營生,叫花子生意,沒有固定設備,一輛獨輪小車,上載風箱、砧子,三把鉗子,兩把錘,行李鋪蓋、鍋碗瓢盆。小車就是“家”。進村選一街頭要路,就地盤爐,錘子一響就有生意可做,百姓有的送來農具修理,有的打製刀、鉤、釘、鏟等。做飯不用專門爐灶,夜工不用照明,行話說“南京到北京,打鐵不點燈”。每天兩頓小米乾飯,鹹菜一碟,改善生活也不過是青菜燉豆腐。如此省吃儉用,掙得有賺不賠。於是,打鐵這一行在四鄰八村寒門小戶中很吃香,五湖四海留下了章丘鐵匠的足跡。

「鄉村記憶」濟南市>章丘區 相公莊鎮

章丘鐵匠

舊時,一踏入章丘,村村錘頭響,莊莊叮叮噹。爐火閃閃、黑煙漫漫,一派鐵匠世界。為謀生,鐵匠們四方奔走,有的還遠渡重洋足履異域。據說“二戰”期間,在赴歐的華工中,據說就有300餘名章丘鐵匠。民間常說“天下的章丘,遍地的‘侉子’”。可見章丘鐵匠在全國分佈之廣。歷代章丘鐵匠中出了許多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清光緒年間李朝貞打製的鐮刀(人稱徘徊鐮)行銷於河北、內蒙古和東北章丘鐵匠各地,一時為全國“鐮刀之最”。同代人袁鬥寶(袁莊村人)打造的刨地板钁,因好使耐用而遠近聞名,暢銷不衰。

相公莊鎮不僅冶鐵業發達,而且是聞名一方的歷史名鄉、千年古鎮。唐代開國名相房玄齡、元代正副宰相張友諒、張斯立都祖籍相公莊,元代文學家張養浩、史學家張起巖、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杜伏威皆籍屬本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