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為告別“臭水溝”,鄭州上萬人到東風渠清淤

農村 城市規劃 社會 大河網 2018-12-06
2006年為告別“臭水溝”,鄭州上萬人到東風渠清淤

河南商報 記者王苗苗

2006年之前,作為鄭州東北部的排汙溝,東風渠就是一條名副其實的臭水溝,如果是在夏天,這裡更是蚊蟲的聚集地。但2006年12月12日這天,由鄭州市委、市政府組織的軍民萬人集結在此,他們要給東風渠“美顏”。

記憶

鄭州人動手挖水渠

最初只是為灌溉農田

如今的鄭州市動物園、國貿360商圈、金水萬達等鄭州知名地段以北區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幾乎都是農田。為解決農田缺水問題,1958年春天,鄭州人用鐵杴挖開了一條引黃灌溉渠,命名為東風渠。

據公開資料顯示,由於當時沒有挖土、運土的機械工具,所以挖東風渠時,參與的全市工人、農民、解放軍官兵、機關幹部、學生等,就用鐵鍬挖土,用手推車、架子車,甚至是手抬筐來運土,若在挖掘過程中遇到出水,他們就用水桶挑,若水桶不夠,他們就用臉盆一盆盆地人傳人往岸上送水。

東風渠全長19.7公里,源起惠濟區古滎鎮崗李村,流經毛莊、老鴉陳、廟李、柳林、祭城、賈崗,最後由穆莊北匯入七里河,呈“L”形的東風渠,其相關設計和施工都是義務的。

可是,修建完成後,這條原本為灌溉農田而建的渠,卻漸漸成為鄭州市北區主要的洩洪排汙河道,因此,這裡的水域環境問題愈發突出。

“就是一條臭水溝,臭氣熏天,一到夏天更是蚊蠅亂飛。”家住陳寨附近的郭先生說,2006年前的東風渠可不是現在人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躲都來不及,跟現在風景如畫的環境簡直沒法比。”

治理鄭州市委、市政府組織東風渠萬人清淤

為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從2001年以來,鄭州市一直在對東風渠進行綜合整治。據鄭州市城區河道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吳振江回憶,規模最大、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6年的萬人清淤大行動了。

“那次清淤行動是我印象中規模最大的。”吳振江說,因為淤泥太深太稀,清淤車無法操作,於是在2006年12月12日這天,鄭州市委、市政府組織“軍民萬人”集結在東風渠旁,靠人工一點點清理淤泥。

“當時清淤的範圍是從中州大道到花園路西。”吳振江說。據他介紹,當時東風渠裡的淤泥有40釐米厚,參與清淤的人穿著黑膠鞋,掄起鐵鍬,一鍬一鍬往河道兩側清理,“那時候天都已經很冷了。”

為了趕工程進度,參與的人員中午也都不回去休息,在清淤現場吃完飯就接著幹活。

經歷過那次清淤後,2008年東風渠引入經過沉澱的黃河水,從此徹底告別了臭水溝的歷史,變成了一條真正的清水渠。

鏈接東風渠濱河產業帶備受追捧

據吳振江介紹,東風渠流經鄭州市惠濟區、金水區、鄭東新區、中牟縣,而有近一半是在金水區範圍內。這也就導致東風渠沿線的濱河產業帶,成為帶動金水區新一輪發展的先鋒區域。

在鄭州市“北移東擴”城市規劃的影響下,東風渠濱河產業帶成為備受追捧的高地,這裡不僅建起了多棟高端住宅區,商貿、科技、文教等也紛紛在這裡駐紮。

而依託東風渠修建的東風渠濱河公園,其總長達到7.44公里,總面積達138.7萬平方米。渠兩岸以生態公園為主,營造出集防洪、生態、景觀、文化、遊覽於一體的城市生態景觀走廊,不僅成為鄭州市的標誌性景觀之一,也滿足了市民對生活休閒的需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