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老街發展建議(三):我為榆林老街發展建一言

泥塑 建築 雕塑 中國近代史 榆林日報 2017-05-14

點擊上方

“榆林日報”

關注我們!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榆林古城近年來的旅遊發展確實不盡如人意。如何才能發揮獨特優勢,提高榆林老街的文化品位,吸引更多遊客前來呢?我認為,應該在兩個詞上下功夫,即規範、充實。

榆林老街發展建議(三):我為榆林老街發展建一言

規範。就是要規範老街的交通秩序,不能讓各種車輛(包括摩托車、自行車)進入,成為真正的步行街;要規範老街的經營秩序,不能在店鋪門外擺放任何物品,成為有序的步行街;要規範老街的衛生環境,不能讓街道上有亂倒、亂扔垃圾的現象出現,成為衛生的步行街;要規範老街的音響環境,不能讓店鋪播放的歌曲、廣告成了新噪音,成為文雅的步行街。在使老街成為真正步行街的基礎上,再逐步規範店鋪銷售商品的進入,適當增加文化含量多的經營項目,讓榆林老街秩序井然、環境優雅,文化品位濃厚,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樣,遊客就會有鬧中取靜、訪古探幽的心情,從而就會放慢腳步,增加在老街的停留與消費。

榆林老街發展建議(三):我為榆林老街發展建一言

充實。就是將現有的資源利用起來,逐漸打通榆林東城牆下的環城道路,逐漸將比較好的四合院恢復利用起來,採取民營公助等多種方式,在四合院內辦起各種榆林獨有的展覽,讓遊客在老街有景觀可看、有故事可聽、有知識可學、有問題可想。讓遊客不得不放慢腳步或專程前來,在榆林老街多停留幾個小時。

舉例說,走到老街的文昌閣,在講建築特點時,可以告訴遊客此閣因其樓基呈正方形,四四方方,故而民間稱為“四方臺”,20世紀60年代以前,就在這個地方,從每年的寒食節開始,民間都要舉行三天以泥塑工藝品為主的集會,也稱“泥娃娃會”;然後,帶領遊客到附近的四合院去參觀“榆林泥塑、石雕展”,既可以加深對老街文昌閣的印象,又讓遊客欣賞了榆林的泥塑和石雕,效果怎會差?再如,在呂二師巷口,講述20世紀30年代,《大公報》特派記者楊令德曾借住巷裡8年,因事兩次給在延安的毛澤東寫信,毛澤東兩次親筆書就回信,通過郵路寄達楊令德,今巷口門樓上的字,就是按毛澤東當年在信封上的筆跡所書;步入巷內呂氏民宅,看了大門上的“榜眼及第”和“武魁”匾額,聽了呂家一文一武兩官員的故事,然後在院內參觀“古代科舉暨榆林舉人、進士展”,既掌握了古代科舉知識,又瞭解了榆林歷代的舉人、進士,自然就加深了對古城榆林的瞭解。還有,如果遊客在鐘樓附近的四合院裡,看了“九邊重鎮暨榆林明清總兵展”,通過導遊的引導介紹,一定想去看看山坡上的戴興寺,看看這位明正德年間榆林總兵修建的家祠是什麼樣子,看看戴興寺珍藏的匾額和塑像。再者,還可將普惠泉和梅花樓修復利用起來,使老街的景觀繼續延伸,佈置“榆林老照片展”“榆林民俗展”“榆林中醫中藥展”“榆林革命史實暨和平解放榆林展”等,吸引遊客的目光。

榆林老街發展建議(三):我為榆林老街發展建一言

簡言之,榆林老街不是沒有旅遊資源,而是許多資源沒有被挖掘出來,沒有被利用起來。發揮眾人之長,彌補老街之短,我們就一定能在“追趕超越”中有所作為,使榆林老街煥發出新的活力,將榆林老街建成中外遊客蜂擁而至的旅遊勝地。

文\欒世宏

本期編輯 樑亞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