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米——全國首個以省區冠名的地理標誌農產品(之一)

寧夏大米具有歷史優勢、品種優勢、種植優勢、產品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基地優勢和加工優勢。這八大優勢,成就了寧夏大米在中國獨一無二的優秀品質。從古至今,民間都流傳著一句話:“吃寧夏大米,不吃菜也能吃三碗”

寧夏大米——全國首個以省區冠名的地理標誌農產品(之一)

優越的自然條件和種植優勢,使寧夏大米獨佔鰲頭

寧夏平原有2000多年的農耕灌溉史,稻區地處西北內陸,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稻區,具有得天獨厚的黃河自流灌溉條件,氣候乾燥,降雨稀少,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病蟲害輕,這種種植條件在全國獨有,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之稱,是全國優質粳稻最佳生態區。目前,全區水稻種植面積110萬畝左右,無公害生產基地認證面積佔水稻總面積的80%以上,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面積佔25%以上。以寧粳43號為代表的優質水稻種植面積超過70萬畝,佔全區水稻總面積的55%以上。全區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達到70%以上,機械化收穫水平達到了97%以上,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

寧夏大米——全國首個以省區冠名的地理標誌農產品(之一)

據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賴偉利介紹:寧夏大米有有八大優勢,造就了享譽全國的大米品牌。第一是歷史優勢,寧夏是古代貢米的發源地。史載:唐肅宗李享於756年在靈州城登基,欽定寧夏大米為主食;西夏時,青銅峽市葉盛鎮地三村所產大米供宮廷食用,後人由此稱之為“西夏貢米”。據《宋史》記載,“其地饒五穀,尤宜稻麥……歲無旱澇之虞”。另據《寧夏府志》記載,夏宋時期,“其物產最著者,夏朔之稻”;清代康熙皇帝征戰葛爾丹駐驊寧夏府時,欽點寧夏大米為御用宴席之食,後又欽定為“朝廷貢米”。新中國成立後,寧夏大米曾出口東歐,榮得“珍珠米”美名。寧夏大米不僅產量豐盈,而且品質具備了“粒圓、色潔、油潤、味香”四大特點,蛋白質、脂肪含量尤高。用其蒸制的米飯,潔白如脂,粒粒晶瑩,黏而不膩,油潤香口,與著名的天津“小站米”可以相媲美。特別是青銅峽市葉盛鎮地三村盛產的“白皮大稻”,加工後的精米,粒圓飽滿,更是米中珍品。如今,寧夏大米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是全國首個以省區冠名的地理標誌農產品。

寧夏大米——全國首個以省區冠名的地理標誌農產品(之一)

賴偉利介紹說,寧夏大米還據有品種優勢、種植優勢、產品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基地優勢和加工優勢。這八大優勢,成就了寧夏大米在中國獨一無二的優秀品質。從古至今,民間都流傳著一句話:“吃寧夏大米,不吃菜也能吃三碗。”

在水稻品種方面,寧夏大米歷經了7次品種更換,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寧粳43號在2009年全國優質食味粳稻品評會上,是國內20個參評品種中評分唯一高出國際公認最好吃的日本“越光”的品種,可謂獨佔鰲頭。寧夏稻區地處黃河河套灌區,水質良好,給大米營養成分的聚集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天然條件。種植條件在全國獨有,是全國優質粳稻最佳生產區。富硒大米,水稻生長過程中噴施人體最需要的營養元素“硒”;蟹田大米,採用稻蟹生態種養技術,水稻與河蟹互利共生;胚芽大米,稻穀加工過程中採用先進的加工工藝,保留了生命之源“胚”。寧夏大米原料基地,嚴格按照統一優質品種、弓棚育秧、機械插秧、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全程機械化作業、訂單收購、技術指導等八大要求進行基地化種植,生產的稻穀達到加工優質米的品質要求,最高畝產達933.8公斤。重點龍頭企業引進世界先進的大米生產線,獲取“綠色食品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保障了大米加工質量。 (小編 書生)

來源:新商務週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