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01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01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軍墾女戰士

1950年12月1日,寧夏第一個國營農場,同時也是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標誌著新中國成立後寧夏農墾的創立。

1950年4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毛澤東主席“軍隊要成為戰鬥隊、宣傳隊、生產隊”的指示,將所屬的部隊轉為生產隊,創建國營農場。

農林部派人到寧夏、陝西、甘肅、青海4省考察認為,寧夏的土地資源和灌溉條件較好,決定首先在寧夏建立國營農場。

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中央農業部和西農部的意見,決定由寧夏軍區負責籌建,地方政府予以協助。

5月7日,寧夏軍區成立建場籌備處,抽調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負責。

5月8日至15日,西農部會同寧夏軍區和省政府派出兩個勘察組,分別到平羅縣的西大灘和靈武縣的山水溝灘調查。經過分析比較認為,靈武山水溝灘雖然面積小,但土地平坦,容易解決灌溉和排水,且靠近縣城,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確定在此建場。

為了學習外地辦場經驗並給新建農場培養幹部,1950年1月和7月,西農部和寧夏建設廳先後派出41人到中央農業部舉辦的北京雙橋拖拉機人員培訓班學習拖拉機駕駛技術。

1950年5月,西北軍政委員會從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和陝、甘、寧、青4省的地方部隊中抽調了80多人,到東北地區的國營農場參觀考察4個多月。

10月上旬,去東北參觀的寧夏軍區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被暫留西農部,協同從寧夏回西安的調查人員編寫建場任務書。

此時部隊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西北軍政委員會決定,將辦場任務交給地方政府,以“培養幹部、積累經驗、多打糧食、示範農民”為建場方針,由西農部在當時的寧夏省靈武縣境內試辦國營機耕農場。

西農部修訂了建場計劃,於1950年10月18日組成了農場籌建處,地址先是在銀川市鐵匠街(今利民街),後搬到了靈武縣城。

11月初,西農部派農林處馮士休處長來寧夏實地考察農場場址,並與寧夏省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協商建場事宜。經與寧夏省政府李景林副主席商談,並經省主席、省軍區第一政委潘自力同意,調高宜之任場長。

1950年12月1日,西北地區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在靈武縣城內一座28孔窯洞的舊軍營內宣告成立。

靈武農場位於銀川市東南58公里、靈武縣城西4公里處。

這裡原是黃河古道,後因河床西移,經山洪多年淤積,逐漸形成南高北低的蘆葦鹽灘。

1950年地方政府在山水溝修建防洪工程,免除了這片土地的山洪之患。

1951年修建了縱貫場境內的第一農場渠,解決了農場的灌溉水源。全場職工在渺無人煙的鹽鹼荒灘上風餐露宿,修渠挖溝,開荒平田。

1951年4月21日,第一批20名拖拉機手駕駛6臺拖拉機開始機耕這片處女地,從此開創了寧夏農業機械化作業的新紀元。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01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軍墾女戰士

1950年12月1日,寧夏第一個國營農場,同時也是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標誌著新中國成立後寧夏農墾的創立。

1950年4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毛澤東主席“軍隊要成為戰鬥隊、宣傳隊、生產隊”的指示,將所屬的部隊轉為生產隊,創建國營農場。

農林部派人到寧夏、陝西、甘肅、青海4省考察認為,寧夏的土地資源和灌溉條件較好,決定首先在寧夏建立國營農場。

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中央農業部和西農部的意見,決定由寧夏軍區負責籌建,地方政府予以協助。

5月7日,寧夏軍區成立建場籌備處,抽調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負責。

5月8日至15日,西農部會同寧夏軍區和省政府派出兩個勘察組,分別到平羅縣的西大灘和靈武縣的山水溝灘調查。經過分析比較認為,靈武山水溝灘雖然面積小,但土地平坦,容易解決灌溉和排水,且靠近縣城,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確定在此建場。

為了學習外地辦場經驗並給新建農場培養幹部,1950年1月和7月,西農部和寧夏建設廳先後派出41人到中央農業部舉辦的北京雙橋拖拉機人員培訓班學習拖拉機駕駛技術。

1950年5月,西北軍政委員會從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和陝、甘、寧、青4省的地方部隊中抽調了80多人,到東北地區的國營農場參觀考察4個多月。

10月上旬,去東北參觀的寧夏軍區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被暫留西農部,協同從寧夏回西安的調查人員編寫建場任務書。

此時部隊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西北軍政委員會決定,將辦場任務交給地方政府,以“培養幹部、積累經驗、多打糧食、示範農民”為建場方針,由西農部在當時的寧夏省靈武縣境內試辦國營機耕農場。

西農部修訂了建場計劃,於1950年10月18日組成了農場籌建處,地址先是在銀川市鐵匠街(今利民街),後搬到了靈武縣城。

11月初,西農部派農林處馮士休處長來寧夏實地考察農場場址,並與寧夏省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協商建場事宜。經與寧夏省政府李景林副主席商談,並經省主席、省軍區第一政委潘自力同意,調高宜之任場長。

1950年12月1日,西北地區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在靈武縣城內一座28孔窯洞的舊軍營內宣告成立。

靈武農場位於銀川市東南58公里、靈武縣城西4公里處。

這裡原是黃河古道,後因河床西移,經山洪多年淤積,逐漸形成南高北低的蘆葦鹽灘。

1950年地方政府在山水溝修建防洪工程,免除了這片土地的山洪之患。

1951年修建了縱貫場境內的第一農場渠,解決了農場的灌溉水源。全場職工在渺無人煙的鹽鹼荒灘上風餐露宿,修渠挖溝,開荒平田。

1951年4月21日,第一批20名拖拉機手駕駛6臺拖拉機開始機耕這片處女地,從此開創了寧夏農業機械化作業的新紀元。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辛勤勞作

寧夏第一個軍墾農場的創建

02

在平羅縣城西面,有一片荒無人煙、一望無際的鹽鹼荒灘,西大灘由此而得名。

這裡地勢低窪,白僵地上寸草不生,曾被地質學家公認為是鹽鹼地的天然標本。

歷史上,清朝宣統元年,寧夏都統志銳之灌渠計劃開墾這片土地,但未能實現。

民國時期,寧夏省政府也計劃開墾這片土地,結果也只是紙上談兵。

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發佈命令:“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獨立一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一師,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由此,農一師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開始全面轉入農業生產建設,並於當年進軍西大灘。

1952年4月8日,農建一師師部測量隊率先進入西大灘開始勘測。同年8月,開始編擬建場計劃任務書。

隨即由西北農林部、西北農學院組織60多人的勘察團,在西大灘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實地勘測。根據勘測資料編寫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農建第一師——國營平羅機耕農場初步設計書》,分別呈報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財政委員會和西北軍區。經批准並定名為“國營前進機械化農場”。

在建場初期,全師指戰員樹立“因陋就簡,以場為家,艱苦創業”的長期建場思想,在鹽鹼荒灘上挖地窩、搭帳篷、開墾荒地。

春天,他們迎著肆虐的風沙;夏天,他們冒著炙熱的酷暑;冬天,他們頂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冰雪寒風。在工地上,他們吃的是沙粒拌飯,喝的是鹽鹼苦水。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部隊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和“立功創模”活動。

在墾荒建設中,廣大指戰員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投入勞動。在築渠時,指戰員們揹著六七十公斤的背篼跑著運土。有的戰士嫌背篼小,晚上自己動手芨芨草,把背篼加高,能裝100多公斤的土。許多指戰員肩膀壓腫了,脊背磨破了,他們就找來破布或鞋底墊上繼續堅持。挖土方手磨破了,凍裂口子了,就用布條纏住繼續幹。每天都勞動十幾個小時。

從1952年5月農一師的指戰員進駐西大灘,至1955年10月24日撤銷部隊建制的3年多時間裡,共開荒45163畝,修築了長達16公里的八一渠,開挖幹、支、斗渠溝21條,以及大量的農渠農溝,動土1300多萬立方。

如果把這些土方堆成一米見方土牆,可以從西大灘到北京五個來回。

前進農場是寧夏軍墾創建的第一個國營農場。它的創建為寧夏以後創建其他國營農場培養了一大批幹部,同時也積累了經驗。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01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軍墾女戰士

1950年12月1日,寧夏第一個國營農場,同時也是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標誌著新中國成立後寧夏農墾的創立。

1950年4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毛澤東主席“軍隊要成為戰鬥隊、宣傳隊、生產隊”的指示,將所屬的部隊轉為生產隊,創建國營農場。

農林部派人到寧夏、陝西、甘肅、青海4省考察認為,寧夏的土地資源和灌溉條件較好,決定首先在寧夏建立國營農場。

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中央農業部和西農部的意見,決定由寧夏軍區負責籌建,地方政府予以協助。

5月7日,寧夏軍區成立建場籌備處,抽調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負責。

5月8日至15日,西農部會同寧夏軍區和省政府派出兩個勘察組,分別到平羅縣的西大灘和靈武縣的山水溝灘調查。經過分析比較認為,靈武山水溝灘雖然面積小,但土地平坦,容易解決灌溉和排水,且靠近縣城,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確定在此建場。

為了學習外地辦場經驗並給新建農場培養幹部,1950年1月和7月,西農部和寧夏建設廳先後派出41人到中央農業部舉辦的北京雙橋拖拉機人員培訓班學習拖拉機駕駛技術。

1950年5月,西北軍政委員會從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和陝、甘、寧、青4省的地方部隊中抽調了80多人,到東北地區的國營農場參觀考察4個多月。

10月上旬,去東北參觀的寧夏軍區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被暫留西農部,協同從寧夏回西安的調查人員編寫建場任務書。

此時部隊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西北軍政委員會決定,將辦場任務交給地方政府,以“培養幹部、積累經驗、多打糧食、示範農民”為建場方針,由西農部在當時的寧夏省靈武縣境內試辦國營機耕農場。

西農部修訂了建場計劃,於1950年10月18日組成了農場籌建處,地址先是在銀川市鐵匠街(今利民街),後搬到了靈武縣城。

11月初,西農部派農林處馮士休處長來寧夏實地考察農場場址,並與寧夏省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協商建場事宜。經與寧夏省政府李景林副主席商談,並經省主席、省軍區第一政委潘自力同意,調高宜之任場長。

1950年12月1日,西北地區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在靈武縣城內一座28孔窯洞的舊軍營內宣告成立。

靈武農場位於銀川市東南58公里、靈武縣城西4公里處。

這裡原是黃河古道,後因河床西移,經山洪多年淤積,逐漸形成南高北低的蘆葦鹽灘。

1950年地方政府在山水溝修建防洪工程,免除了這片土地的山洪之患。

1951年修建了縱貫場境內的第一農場渠,解決了農場的灌溉水源。全場職工在渺無人煙的鹽鹼荒灘上風餐露宿,修渠挖溝,開荒平田。

1951年4月21日,第一批20名拖拉機手駕駛6臺拖拉機開始機耕這片處女地,從此開創了寧夏農業機械化作業的新紀元。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辛勤勞作

寧夏第一個軍墾農場的創建

02

在平羅縣城西面,有一片荒無人煙、一望無際的鹽鹼荒灘,西大灘由此而得名。

這裡地勢低窪,白僵地上寸草不生,曾被地質學家公認為是鹽鹼地的天然標本。

歷史上,清朝宣統元年,寧夏都統志銳之灌渠計劃開墾這片土地,但未能實現。

民國時期,寧夏省政府也計劃開墾這片土地,結果也只是紙上談兵。

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發佈命令:“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獨立一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一師,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由此,農一師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開始全面轉入農業生產建設,並於當年進軍西大灘。

1952年4月8日,農建一師師部測量隊率先進入西大灘開始勘測。同年8月,開始編擬建場計劃任務書。

隨即由西北農林部、西北農學院組織60多人的勘察團,在西大灘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實地勘測。根據勘測資料編寫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農建第一師——國營平羅機耕農場初步設計書》,分別呈報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財政委員會和西北軍區。經批准並定名為“國營前進機械化農場”。

在建場初期,全師指戰員樹立“因陋就簡,以場為家,艱苦創業”的長期建場思想,在鹽鹼荒灘上挖地窩、搭帳篷、開墾荒地。

春天,他們迎著肆虐的風沙;夏天,他們冒著炙熱的酷暑;冬天,他們頂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冰雪寒風。在工地上,他們吃的是沙粒拌飯,喝的是鹽鹼苦水。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部隊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和“立功創模”活動。

在墾荒建設中,廣大指戰員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投入勞動。在築渠時,指戰員們揹著六七十公斤的背篼跑著運土。有的戰士嫌背篼小,晚上自己動手芨芨草,把背篼加高,能裝100多公斤的土。許多指戰員肩膀壓腫了,脊背磨破了,他們就找來破布或鞋底墊上繼續堅持。挖土方手磨破了,凍裂口子了,就用布條纏住繼續幹。每天都勞動十幾個小時。

從1952年5月農一師的指戰員進駐西大灘,至1955年10月24日撤銷部隊建制的3年多時間裡,共開荒45163畝,修築了長達16公里的八一渠,開挖幹、支、斗渠溝21條,以及大量的農渠農溝,動土1300多萬立方。

如果把這些土方堆成一米見方土牆,可以從西大灘到北京五個來回。

前進農場是寧夏軍墾創建的第一個國營農場。它的創建為寧夏以後創建其他國營農場培養了一大批幹部,同時也積累了經驗。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農場驗收小麥

其他農場相繼創建

03

巴浪湖農場1953年4月為靈武農場分場,1954年9月獨立建場。土地面積36.5萬畝。

連湖農場全場分兩部分。1953年,場本部寧朔縣良種示範繁殖農場創建。1954年8月,農一師的100多名官兵來到這裡擴建墾殖,改名連湖農場,土地面積3.27萬畝。

1985年接管的玉泉營分場,土地面積27.96萬畝。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01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軍墾女戰士

1950年12月1日,寧夏第一個國營農場,同時也是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標誌著新中國成立後寧夏農墾的創立。

1950年4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毛澤東主席“軍隊要成為戰鬥隊、宣傳隊、生產隊”的指示,將所屬的部隊轉為生產隊,創建國營農場。

農林部派人到寧夏、陝西、甘肅、青海4省考察認為,寧夏的土地資源和灌溉條件較好,決定首先在寧夏建立國營農場。

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中央農業部和西農部的意見,決定由寧夏軍區負責籌建,地方政府予以協助。

5月7日,寧夏軍區成立建場籌備處,抽調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負責。

5月8日至15日,西農部會同寧夏軍區和省政府派出兩個勘察組,分別到平羅縣的西大灘和靈武縣的山水溝灘調查。經過分析比較認為,靈武山水溝灘雖然面積小,但土地平坦,容易解決灌溉和排水,且靠近縣城,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確定在此建場。

為了學習外地辦場經驗並給新建農場培養幹部,1950年1月和7月,西農部和寧夏建設廳先後派出41人到中央農業部舉辦的北京雙橋拖拉機人員培訓班學習拖拉機駕駛技術。

1950年5月,西北軍政委員會從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和陝、甘、寧、青4省的地方部隊中抽調了80多人,到東北地區的國營農場參觀考察4個多月。

10月上旬,去東北參觀的寧夏軍區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被暫留西農部,協同從寧夏回西安的調查人員編寫建場任務書。

此時部隊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西北軍政委員會決定,將辦場任務交給地方政府,以“培養幹部、積累經驗、多打糧食、示範農民”為建場方針,由西農部在當時的寧夏省靈武縣境內試辦國營機耕農場。

西農部修訂了建場計劃,於1950年10月18日組成了農場籌建處,地址先是在銀川市鐵匠街(今利民街),後搬到了靈武縣城。

11月初,西農部派農林處馮士休處長來寧夏實地考察農場場址,並與寧夏省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協商建場事宜。經與寧夏省政府李景林副主席商談,並經省主席、省軍區第一政委潘自力同意,調高宜之任場長。

1950年12月1日,西北地區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在靈武縣城內一座28孔窯洞的舊軍營內宣告成立。

靈武農場位於銀川市東南58公里、靈武縣城西4公里處。

這裡原是黃河古道,後因河床西移,經山洪多年淤積,逐漸形成南高北低的蘆葦鹽灘。

1950年地方政府在山水溝修建防洪工程,免除了這片土地的山洪之患。

1951年修建了縱貫場境內的第一農場渠,解決了農場的灌溉水源。全場職工在渺無人煙的鹽鹼荒灘上風餐露宿,修渠挖溝,開荒平田。

1951年4月21日,第一批20名拖拉機手駕駛6臺拖拉機開始機耕這片處女地,從此開創了寧夏農業機械化作業的新紀元。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辛勤勞作

寧夏第一個軍墾農場的創建

02

在平羅縣城西面,有一片荒無人煙、一望無際的鹽鹼荒灘,西大灘由此而得名。

這裡地勢低窪,白僵地上寸草不生,曾被地質學家公認為是鹽鹼地的天然標本。

歷史上,清朝宣統元年,寧夏都統志銳之灌渠計劃開墾這片土地,但未能實現。

民國時期,寧夏省政府也計劃開墾這片土地,結果也只是紙上談兵。

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發佈命令:“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獨立一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一師,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由此,農一師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開始全面轉入農業生產建設,並於當年進軍西大灘。

1952年4月8日,農建一師師部測量隊率先進入西大灘開始勘測。同年8月,開始編擬建場計劃任務書。

隨即由西北農林部、西北農學院組織60多人的勘察團,在西大灘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實地勘測。根據勘測資料編寫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農建第一師——國營平羅機耕農場初步設計書》,分別呈報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財政委員會和西北軍區。經批准並定名為“國營前進機械化農場”。

在建場初期,全師指戰員樹立“因陋就簡,以場為家,艱苦創業”的長期建場思想,在鹽鹼荒灘上挖地窩、搭帳篷、開墾荒地。

春天,他們迎著肆虐的風沙;夏天,他們冒著炙熱的酷暑;冬天,他們頂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冰雪寒風。在工地上,他們吃的是沙粒拌飯,喝的是鹽鹼苦水。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部隊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和“立功創模”活動。

在墾荒建設中,廣大指戰員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投入勞動。在築渠時,指戰員們揹著六七十公斤的背篼跑著運土。有的戰士嫌背篼小,晚上自己動手芨芨草,把背篼加高,能裝100多公斤的土。許多指戰員肩膀壓腫了,脊背磨破了,他們就找來破布或鞋底墊上繼續堅持。挖土方手磨破了,凍裂口子了,就用布條纏住繼續幹。每天都勞動十幾個小時。

從1952年5月農一師的指戰員進駐西大灘,至1955年10月24日撤銷部隊建制的3年多時間裡,共開荒45163畝,修築了長達16公里的八一渠,開挖幹、支、斗渠溝21條,以及大量的農渠農溝,動土1300多萬立方。

如果把這些土方堆成一米見方土牆,可以從西大灘到北京五個來回。

前進農場是寧夏軍墾創建的第一個國營農場。它的創建為寧夏以後創建其他國營農場培養了一大批幹部,同時也積累了經驗。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農場驗收小麥

其他農場相繼創建

03

巴浪湖農場1953年4月為靈武農場分場,1954年9月獨立建場。土地面積36.5萬畝。

連湖農場全場分兩部分。1953年,場本部寧朔縣良種示範繁殖農場創建。1954年8月,農一師的100多名官兵來到這裡擴建墾殖,改名連湖農場,土地面積3.27萬畝。

1985年接管的玉泉營分場,土地面積27.96萬畝。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駝隊送支寧青年下基層連隊工作

暖泉農場創建於1955年5月,農一師的100多名官兵來到這裡開荒造田,創建了該農場。土地面積22.83萬畝。

渠口農場創建於1959年12月。土地面積43.77萬畝。

平吉堡農場1959年12月在原銀川市新城公社平吉堡大隊8個陝西移民點的基礎上建立。土地面積25.84萬畝。

南樑農場創建於1953年,原為寧夏省農業廳園藝試驗場。1965年11月3日改為農業生產建設兵團十三師五團。土地面積8.33萬畝。

黃羊灘農場1965年10月建場。土地面積34.55萬畝。

西湖農場前身為1956年甘肅省公安廳建立的勞改農場,1970年12月建立國營農場。土地面積3.02萬畝。2008年5月整體移交銀川市。

1953年春,寧夏省公安廳勞改局所屬的潮湖農場設立簡泉分場。1973年8月劃歸區農墾局領導。土地面積9.56萬畝。

賀蘭山農牧場前身是1939年民國寧夏省政府創辦的寧夏畜牧總場。1950年11月命名為賀蘭山軍牧場,三年後更名為賀蘭山軍馬場,1976年1月移交農墾局,更名為賀蘭山農牧場。土地面積38.52萬畝。

玉泉營農場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84707部隊於1969年建立的農場,1977年12月與簡泉農場七、八、九隊交換土地改為玉泉營農場。土地面積8.13萬畝。

長山頭農場1978年1月建場。土地面積9.91萬畝。

銀川林場原為自治區林業廳1975年12月建立的國營永寧機械化林場。1984年12月移交農墾局領導,更名為銀川林場。

農建十三師的建立

04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01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軍墾女戰士

1950年12月1日,寧夏第一個國營農場,同時也是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標誌著新中國成立後寧夏農墾的創立。

1950年4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毛澤東主席“軍隊要成為戰鬥隊、宣傳隊、生產隊”的指示,將所屬的部隊轉為生產隊,創建國營農場。

農林部派人到寧夏、陝西、甘肅、青海4省考察認為,寧夏的土地資源和灌溉條件較好,決定首先在寧夏建立國營農場。

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中央農業部和西農部的意見,決定由寧夏軍區負責籌建,地方政府予以協助。

5月7日,寧夏軍區成立建場籌備處,抽調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負責。

5月8日至15日,西農部會同寧夏軍區和省政府派出兩個勘察組,分別到平羅縣的西大灘和靈武縣的山水溝灘調查。經過分析比較認為,靈武山水溝灘雖然面積小,但土地平坦,容易解決灌溉和排水,且靠近縣城,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確定在此建場。

為了學習外地辦場經驗並給新建農場培養幹部,1950年1月和7月,西農部和寧夏建設廳先後派出41人到中央農業部舉辦的北京雙橋拖拉機人員培訓班學習拖拉機駕駛技術。

1950年5月,西北軍政委員會從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和陝、甘、寧、青4省的地方部隊中抽調了80多人,到東北地區的國營農場參觀考察4個多月。

10月上旬,去東北參觀的寧夏軍區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被暫留西農部,協同從寧夏回西安的調查人員編寫建場任務書。

此時部隊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西北軍政委員會決定,將辦場任務交給地方政府,以“培養幹部、積累經驗、多打糧食、示範農民”為建場方針,由西農部在當時的寧夏省靈武縣境內試辦國營機耕農場。

西農部修訂了建場計劃,於1950年10月18日組成了農場籌建處,地址先是在銀川市鐵匠街(今利民街),後搬到了靈武縣城。

11月初,西農部派農林處馮士休處長來寧夏實地考察農場場址,並與寧夏省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協商建場事宜。經與寧夏省政府李景林副主席商談,並經省主席、省軍區第一政委潘自力同意,調高宜之任場長。

1950年12月1日,西北地區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在靈武縣城內一座28孔窯洞的舊軍營內宣告成立。

靈武農場位於銀川市東南58公里、靈武縣城西4公里處。

這裡原是黃河古道,後因河床西移,經山洪多年淤積,逐漸形成南高北低的蘆葦鹽灘。

1950年地方政府在山水溝修建防洪工程,免除了這片土地的山洪之患。

1951年修建了縱貫場境內的第一農場渠,解決了農場的灌溉水源。全場職工在渺無人煙的鹽鹼荒灘上風餐露宿,修渠挖溝,開荒平田。

1951年4月21日,第一批20名拖拉機手駕駛6臺拖拉機開始機耕這片處女地,從此開創了寧夏農業機械化作業的新紀元。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辛勤勞作

寧夏第一個軍墾農場的創建

02

在平羅縣城西面,有一片荒無人煙、一望無際的鹽鹼荒灘,西大灘由此而得名。

這裡地勢低窪,白僵地上寸草不生,曾被地質學家公認為是鹽鹼地的天然標本。

歷史上,清朝宣統元年,寧夏都統志銳之灌渠計劃開墾這片土地,但未能實現。

民國時期,寧夏省政府也計劃開墾這片土地,結果也只是紙上談兵。

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發佈命令:“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獨立一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一師,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由此,農一師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開始全面轉入農業生產建設,並於當年進軍西大灘。

1952年4月8日,農建一師師部測量隊率先進入西大灘開始勘測。同年8月,開始編擬建場計劃任務書。

隨即由西北農林部、西北農學院組織60多人的勘察團,在西大灘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實地勘測。根據勘測資料編寫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農建第一師——國營平羅機耕農場初步設計書》,分別呈報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財政委員會和西北軍區。經批准並定名為“國營前進機械化農場”。

在建場初期,全師指戰員樹立“因陋就簡,以場為家,艱苦創業”的長期建場思想,在鹽鹼荒灘上挖地窩、搭帳篷、開墾荒地。

春天,他們迎著肆虐的風沙;夏天,他們冒著炙熱的酷暑;冬天,他們頂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冰雪寒風。在工地上,他們吃的是沙粒拌飯,喝的是鹽鹼苦水。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部隊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和“立功創模”活動。

在墾荒建設中,廣大指戰員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投入勞動。在築渠時,指戰員們揹著六七十公斤的背篼跑著運土。有的戰士嫌背篼小,晚上自己動手芨芨草,把背篼加高,能裝100多公斤的土。許多指戰員肩膀壓腫了,脊背磨破了,他們就找來破布或鞋底墊上繼續堅持。挖土方手磨破了,凍裂口子了,就用布條纏住繼續幹。每天都勞動十幾個小時。

從1952年5月農一師的指戰員進駐西大灘,至1955年10月24日撤銷部隊建制的3年多時間裡,共開荒45163畝,修築了長達16公里的八一渠,開挖幹、支、斗渠溝21條,以及大量的農渠農溝,動土1300多萬立方。

如果把這些土方堆成一米見方土牆,可以從西大灘到北京五個來回。

前進農場是寧夏軍墾創建的第一個國營農場。它的創建為寧夏以後創建其他國營農場培養了一大批幹部,同時也積累了經驗。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農場驗收小麥

其他農場相繼創建

03

巴浪湖農場1953年4月為靈武農場分場,1954年9月獨立建場。土地面積36.5萬畝。

連湖農場全場分兩部分。1953年,場本部寧朔縣良種示範繁殖農場創建。1954年8月,農一師的100多名官兵來到這裡擴建墾殖,改名連湖農場,土地面積3.27萬畝。

1985年接管的玉泉營分場,土地面積27.96萬畝。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駝隊送支寧青年下基層連隊工作

暖泉農場創建於1955年5月,農一師的100多名官兵來到這裡開荒造田,創建了該農場。土地面積22.83萬畝。

渠口農場創建於1959年12月。土地面積43.77萬畝。

平吉堡農場1959年12月在原銀川市新城公社平吉堡大隊8個陝西移民點的基礎上建立。土地面積25.84萬畝。

南樑農場創建於1953年,原為寧夏省農業廳園藝試驗場。1965年11月3日改為農業生產建設兵團十三師五團。土地面積8.33萬畝。

黃羊灘農場1965年10月建場。土地面積34.55萬畝。

西湖農場前身為1956年甘肅省公安廳建立的勞改農場,1970年12月建立國營農場。土地面積3.02萬畝。2008年5月整體移交銀川市。

1953年春,寧夏省公安廳勞改局所屬的潮湖農場設立簡泉分場。1973年8月劃歸區農墾局領導。土地面積9.56萬畝。

賀蘭山農牧場前身是1939年民國寧夏省政府創辦的寧夏畜牧總場。1950年11月命名為賀蘭山軍牧場,三年後更名為賀蘭山軍馬場,1976年1月移交農墾局,更名為賀蘭山農牧場。土地面積38.52萬畝。

玉泉營農場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84707部隊於1969年建立的農場,1977年12月與簡泉農場七、八、九隊交換土地改為玉泉營農場。土地面積8.13萬畝。

長山頭農場1978年1月建場。土地面積9.91萬畝。

銀川林場原為自治區林業廳1975年12月建立的國營永寧機械化林場。1984年12月移交農墾局領導,更名為銀川林場。

農建十三師的建立

04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創建初,農墾、軍墾戰士住在“地窩子”裡,條件極為艱苦。

為了學習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辦場經驗,1965年8月至9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抽調從師團到班排的各級管理幹部和農業、機務技術人員多人,支援寧夏組建農業生產建設師。

1965年11月3日,續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編制序列,“中國人民解放軍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簡稱農建十三師)正式建立。

農建十三師師部臨時設在銀川市新市區方家圈,後遷至當時的灰砂磚廠北邊。

管轄原農墾局所屬沿賀蘭山東麓一線的平吉堡一、二場,陳家圈牧場,暖泉一、二場,前進一、二、三場和自治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南樑畜牧試驗場。分別將平吉堡、暖泉、前進、南樑農場改編為農建十三師一團、二團、三團和五團,將10月新建的黃羊灘農場改編為四團,將陳家圈牧場編為師良種繁育場。

此後又先後接管了銀川糖廠、銀川灰砂磚廠,組建了農墾職工醫院、西乾渠管理處、建築工程隊、汽車運輸隊、商業批發轉運站等單位。1969年9月撤銷了陳家圈良種繁育場。

農建十三師建立後,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生產上推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經驗,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提高機械開荒平田、機械中耕、機械收穫等田間作業水平,以及發展工業、建築業、商業、運輸業等綜合經營。

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農建十三師生產秩序遭到了嚴重破壞。

根據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1970年3月1日,農建十三師奉命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農業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簡稱農五師),師部代號為“蘭字950部隊”。

200多名現役軍人擔任師團領導和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機關及重點連隊的負責人。

將原十三師的一到五團分別改為三十二團(平吉堡農場,代號“蘭字951部隊”)、三十三團(暖泉農場,代號“蘭字952部隊”)、三十四團(前進農場,代號“蘭字953部隊”)、三十五團(黃羊灘農場,代號“蘭字954部隊”)、三十六團(南樑農場,代號“蘭字955部隊”)。1974年6月24日奉命撤銷,與自治區農墾局合併。

(文章選自《足跡》圖片源於《農墾60年》畫冊)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01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軍墾女戰士

1950年12月1日,寧夏第一個國營農場,同時也是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標誌著新中國成立後寧夏農墾的創立。

1950年4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毛澤東主席“軍隊要成為戰鬥隊、宣傳隊、生產隊”的指示,將所屬的部隊轉為生產隊,創建國營農場。

農林部派人到寧夏、陝西、甘肅、青海4省考察認為,寧夏的土地資源和灌溉條件較好,決定首先在寧夏建立國營農場。

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中央農業部和西農部的意見,決定由寧夏軍區負責籌建,地方政府予以協助。

5月7日,寧夏軍區成立建場籌備處,抽調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負責。

5月8日至15日,西農部會同寧夏軍區和省政府派出兩個勘察組,分別到平羅縣的西大灘和靈武縣的山水溝灘調查。經過分析比較認為,靈武山水溝灘雖然面積小,但土地平坦,容易解決灌溉和排水,且靠近縣城,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確定在此建場。

為了學習外地辦場經驗並給新建農場培養幹部,1950年1月和7月,西農部和寧夏建設廳先後派出41人到中央農業部舉辦的北京雙橋拖拉機人員培訓班學習拖拉機駕駛技術。

1950年5月,西北軍政委員會從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和陝、甘、寧、青4省的地方部隊中抽調了80多人,到東北地區的國營農場參觀考察4個多月。

10月上旬,去東北參觀的寧夏軍區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被暫留西農部,協同從寧夏回西安的調查人員編寫建場任務書。

此時部隊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西北軍政委員會決定,將辦場任務交給地方政府,以“培養幹部、積累經驗、多打糧食、示範農民”為建場方針,由西農部在當時的寧夏省靈武縣境內試辦國營機耕農場。

西農部修訂了建場計劃,於1950年10月18日組成了農場籌建處,地址先是在銀川市鐵匠街(今利民街),後搬到了靈武縣城。

11月初,西農部派農林處馮士休處長來寧夏實地考察農場場址,並與寧夏省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協商建場事宜。經與寧夏省政府李景林副主席商談,並經省主席、省軍區第一政委潘自力同意,調高宜之任場長。

1950年12月1日,西北地區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在靈武縣城內一座28孔窯洞的舊軍營內宣告成立。

靈武農場位於銀川市東南58公里、靈武縣城西4公里處。

這裡原是黃河古道,後因河床西移,經山洪多年淤積,逐漸形成南高北低的蘆葦鹽灘。

1950年地方政府在山水溝修建防洪工程,免除了這片土地的山洪之患。

1951年修建了縱貫場境內的第一農場渠,解決了農場的灌溉水源。全場職工在渺無人煙的鹽鹼荒灘上風餐露宿,修渠挖溝,開荒平田。

1951年4月21日,第一批20名拖拉機手駕駛6臺拖拉機開始機耕這片處女地,從此開創了寧夏農業機械化作業的新紀元。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辛勤勞作

寧夏第一個軍墾農場的創建

02

在平羅縣城西面,有一片荒無人煙、一望無際的鹽鹼荒灘,西大灘由此而得名。

這裡地勢低窪,白僵地上寸草不生,曾被地質學家公認為是鹽鹼地的天然標本。

歷史上,清朝宣統元年,寧夏都統志銳之灌渠計劃開墾這片土地,但未能實現。

民國時期,寧夏省政府也計劃開墾這片土地,結果也只是紙上談兵。

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發佈命令:“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獨立一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一師,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由此,農一師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開始全面轉入農業生產建設,並於當年進軍西大灘。

1952年4月8日,農建一師師部測量隊率先進入西大灘開始勘測。同年8月,開始編擬建場計劃任務書。

隨即由西北農林部、西北農學院組織60多人的勘察團,在西大灘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實地勘測。根據勘測資料編寫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農建第一師——國營平羅機耕農場初步設計書》,分別呈報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財政委員會和西北軍區。經批准並定名為“國營前進機械化農場”。

在建場初期,全師指戰員樹立“因陋就簡,以場為家,艱苦創業”的長期建場思想,在鹽鹼荒灘上挖地窩、搭帳篷、開墾荒地。

春天,他們迎著肆虐的風沙;夏天,他們冒著炙熱的酷暑;冬天,他們頂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冰雪寒風。在工地上,他們吃的是沙粒拌飯,喝的是鹽鹼苦水。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部隊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和“立功創模”活動。

在墾荒建設中,廣大指戰員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投入勞動。在築渠時,指戰員們揹著六七十公斤的背篼跑著運土。有的戰士嫌背篼小,晚上自己動手芨芨草,把背篼加高,能裝100多公斤的土。許多指戰員肩膀壓腫了,脊背磨破了,他們就找來破布或鞋底墊上繼續堅持。挖土方手磨破了,凍裂口子了,就用布條纏住繼續幹。每天都勞動十幾個小時。

從1952年5月農一師的指戰員進駐西大灘,至1955年10月24日撤銷部隊建制的3年多時間裡,共開荒45163畝,修築了長達16公里的八一渠,開挖幹、支、斗渠溝21條,以及大量的農渠農溝,動土1300多萬立方。

如果把這些土方堆成一米見方土牆,可以從西大灘到北京五個來回。

前進農場是寧夏軍墾創建的第一個國營農場。它的創建為寧夏以後創建其他國營農場培養了一大批幹部,同時也積累了經驗。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農場驗收小麥

其他農場相繼創建

03

巴浪湖農場1953年4月為靈武農場分場,1954年9月獨立建場。土地面積36.5萬畝。

連湖農場全場分兩部分。1953年,場本部寧朔縣良種示範繁殖農場創建。1954年8月,農一師的100多名官兵來到這裡擴建墾殖,改名連湖農場,土地面積3.27萬畝。

1985年接管的玉泉營分場,土地面積27.96萬畝。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駝隊送支寧青年下基層連隊工作

暖泉農場創建於1955年5月,農一師的100多名官兵來到這裡開荒造田,創建了該農場。土地面積22.83萬畝。

渠口農場創建於1959年12月。土地面積43.77萬畝。

平吉堡農場1959年12月在原銀川市新城公社平吉堡大隊8個陝西移民點的基礎上建立。土地面積25.84萬畝。

南樑農場創建於1953年,原為寧夏省農業廳園藝試驗場。1965年11月3日改為農業生產建設兵團十三師五團。土地面積8.33萬畝。

黃羊灘農場1965年10月建場。土地面積34.55萬畝。

西湖農場前身為1956年甘肅省公安廳建立的勞改農場,1970年12月建立國營農場。土地面積3.02萬畝。2008年5月整體移交銀川市。

1953年春,寧夏省公安廳勞改局所屬的潮湖農場設立簡泉分場。1973年8月劃歸區農墾局領導。土地面積9.56萬畝。

賀蘭山農牧場前身是1939年民國寧夏省政府創辦的寧夏畜牧總場。1950年11月命名為賀蘭山軍牧場,三年後更名為賀蘭山軍馬場,1976年1月移交農墾局,更名為賀蘭山農牧場。土地面積38.52萬畝。

玉泉營農場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84707部隊於1969年建立的農場,1977年12月與簡泉農場七、八、九隊交換土地改為玉泉營農場。土地面積8.13萬畝。

長山頭農場1978年1月建場。土地面積9.91萬畝。

銀川林場原為自治區林業廳1975年12月建立的國營永寧機械化林場。1984年12月移交農墾局領導,更名為銀川林場。

農建十三師的建立

04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創建初,農墾、軍墾戰士住在“地窩子”裡,條件極為艱苦。

為了學習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辦場經驗,1965年8月至9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抽調從師團到班排的各級管理幹部和農業、機務技術人員多人,支援寧夏組建農業生產建設師。

1965年11月3日,續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編制序列,“中國人民解放軍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簡稱農建十三師)正式建立。

農建十三師師部臨時設在銀川市新市區方家圈,後遷至當時的灰砂磚廠北邊。

管轄原農墾局所屬沿賀蘭山東麓一線的平吉堡一、二場,陳家圈牧場,暖泉一、二場,前進一、二、三場和自治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南樑畜牧試驗場。分別將平吉堡、暖泉、前進、南樑農場改編為農建十三師一團、二團、三團和五團,將10月新建的黃羊灘農場改編為四團,將陳家圈牧場編為師良種繁育場。

此後又先後接管了銀川糖廠、銀川灰砂磚廠,組建了農墾職工醫院、西乾渠管理處、建築工程隊、汽車運輸隊、商業批發轉運站等單位。1969年9月撤銷了陳家圈良種繁育場。

農建十三師建立後,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生產上推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經驗,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提高機械開荒平田、機械中耕、機械收穫等田間作業水平,以及發展工業、建築業、商業、運輸業等綜合經營。

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農建十三師生產秩序遭到了嚴重破壞。

根據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1970年3月1日,農建十三師奉命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農業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簡稱農五師),師部代號為“蘭字950部隊”。

200多名現役軍人擔任師團領導和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機關及重點連隊的負責人。

將原十三師的一到五團分別改為三十二團(平吉堡農場,代號“蘭字951部隊”)、三十三團(暖泉農場,代號“蘭字952部隊”)、三十四團(前進農場,代號“蘭字953部隊”)、三十五團(黃羊灘農場,代號“蘭字954部隊”)、三十六團(南樑農場,代號“蘭字955部隊”)。1974年6月24日奉命撤銷,與自治區農墾局合併。

(文章選自《足跡》圖片源於《農墾60年》畫冊)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本期監製丨馬哲

版面設計丨徐暘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01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軍墾女戰士

1950年12月1日,寧夏第一個國營農場,同時也是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標誌著新中國成立後寧夏農墾的創立。

1950年4月,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毛澤東主席“軍隊要成為戰鬥隊、宣傳隊、生產隊”的指示,將所屬的部隊轉為生產隊,創建國營農場。

農林部派人到寧夏、陝西、甘肅、青海4省考察認為,寧夏的土地資源和灌溉條件較好,決定首先在寧夏建立國營農場。

西北軍政委員會根據中央農業部和西農部的意見,決定由寧夏軍區負責籌建,地方政府予以協助。

5月7日,寧夏軍區成立建場籌備處,抽調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負責。

5月8日至15日,西農部會同寧夏軍區和省政府派出兩個勘察組,分別到平羅縣的西大灘和靈武縣的山水溝灘調查。經過分析比較認為,靈武山水溝灘雖然面積小,但土地平坦,容易解決灌溉和排水,且靠近縣城,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確定在此建場。

為了學習外地辦場經驗並給新建農場培養幹部,1950年1月和7月,西農部和寧夏建設廳先後派出41人到中央農業部舉辦的北京雙橋拖拉機人員培訓班學習拖拉機駕駛技術。

1950年5月,西北軍政委員會從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九兵團和陝、甘、寧、青4省的地方部隊中抽調了80多人,到東北地區的國營農場參觀考察4個多月。

10月上旬,去東北參觀的寧夏軍區後勤部副政委高宜之被暫留西農部,協同從寧夏回西安的調查人員編寫建場任務書。

此時部隊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西北軍政委員會決定,將辦場任務交給地方政府,以“培養幹部、積累經驗、多打糧食、示範農民”為建場方針,由西農部在當時的寧夏省靈武縣境內試辦國營機耕農場。

西農部修訂了建場計劃,於1950年10月18日組成了農場籌建處,地址先是在銀川市鐵匠街(今利民街),後搬到了靈武縣城。

11月初,西農部派農林處馮士休處長來寧夏實地考察農場場址,並與寧夏省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協商建場事宜。經與寧夏省政府李景林副主席商談,並經省主席、省軍區第一政委潘自力同意,調高宜之任場長。

1950年12月1日,西北地區第一個國營農場——靈武農場在靈武縣城內一座28孔窯洞的舊軍營內宣告成立。

靈武農場位於銀川市東南58公里、靈武縣城西4公里處。

這裡原是黃河古道,後因河床西移,經山洪多年淤積,逐漸形成南高北低的蘆葦鹽灘。

1950年地方政府在山水溝修建防洪工程,免除了這片土地的山洪之患。

1951年修建了縱貫場境內的第一農場渠,解決了農場的灌溉水源。全場職工在渺無人煙的鹽鹼荒灘上風餐露宿,修渠挖溝,開荒平田。

1951年4月21日,第一批20名拖拉機手駕駛6臺拖拉機開始機耕這片處女地,從此開創了寧夏農業機械化作業的新紀元。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辛勤勞作

寧夏第一個軍墾農場的創建

02

在平羅縣城西面,有一片荒無人煙、一望無際的鹽鹼荒灘,西大灘由此而得名。

這裡地勢低窪,白僵地上寸草不生,曾被地質學家公認為是鹽鹼地的天然標本。

歷史上,清朝宣統元年,寧夏都統志銳之灌渠計劃開墾這片土地,但未能實現。

民國時期,寧夏省政府也計劃開墾這片土地,結果也只是紙上談兵。

1952年2月,毛澤東主席發佈命令:“批准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獨立一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一師,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由此,農一師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開始全面轉入農業生產建設,並於當年進軍西大灘。

1952年4月8日,農建一師師部測量隊率先進入西大灘開始勘測。同年8月,開始編擬建場計劃任務書。

隨即由西北農林部、西北農學院組織60多人的勘察團,在西大灘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實地勘測。根據勘測資料編寫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農建第一師——國營平羅機耕農場初步設計書》,分別呈報西北軍政委員會、農林部、財政委員會和西北軍區。經批准並定名為“國營前進機械化農場”。

在建場初期,全師指戰員樹立“因陋就簡,以場為家,艱苦創業”的長期建場思想,在鹽鹼荒灘上挖地窩、搭帳篷、開墾荒地。

春天,他們迎著肆虐的風沙;夏天,他們冒著炙熱的酷暑;冬天,他們頂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冰雪寒風。在工地上,他們吃的是沙粒拌飯,喝的是鹽鹼苦水。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部隊開展了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和“立功創模”活動。

在墾荒建設中,廣大指戰員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投入勞動。在築渠時,指戰員們揹著六七十公斤的背篼跑著運土。有的戰士嫌背篼小,晚上自己動手芨芨草,把背篼加高,能裝100多公斤的土。許多指戰員肩膀壓腫了,脊背磨破了,他們就找來破布或鞋底墊上繼續堅持。挖土方手磨破了,凍裂口子了,就用布條纏住繼續幹。每天都勞動十幾個小時。

從1952年5月農一師的指戰員進駐西大灘,至1955年10月24日撤銷部隊建制的3年多時間裡,共開荒45163畝,修築了長達16公里的八一渠,開挖幹、支、斗渠溝21條,以及大量的農渠農溝,動土1300多萬立方。

如果把這些土方堆成一米見方土牆,可以從西大灘到北京五個來回。

前進農場是寧夏軍墾創建的第一個國營農場。它的創建為寧夏以後創建其他國營農場培養了一大批幹部,同時也積累了經驗。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農場驗收小麥

其他農場相繼創建

03

巴浪湖農場1953年4月為靈武農場分場,1954年9月獨立建場。土地面積36.5萬畝。

連湖農場全場分兩部分。1953年,場本部寧朔縣良種示範繁殖農場創建。1954年8月,農一師的100多名官兵來到這裡擴建墾殖,改名連湖農場,土地面積3.27萬畝。

1985年接管的玉泉營分場,土地面積27.96萬畝。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駝隊送支寧青年下基層連隊工作

暖泉農場創建於1955年5月,農一師的100多名官兵來到這裡開荒造田,創建了該農場。土地面積22.83萬畝。

渠口農場創建於1959年12月。土地面積43.77萬畝。

平吉堡農場1959年12月在原銀川市新城公社平吉堡大隊8個陝西移民點的基礎上建立。土地面積25.84萬畝。

南樑農場創建於1953年,原為寧夏省農業廳園藝試驗場。1965年11月3日改為農業生產建設兵團十三師五團。土地面積8.33萬畝。

黃羊灘農場1965年10月建場。土地面積34.55萬畝。

西湖農場前身為1956年甘肅省公安廳建立的勞改農場,1970年12月建立國營農場。土地面積3.02萬畝。2008年5月整體移交銀川市。

1953年春,寧夏省公安廳勞改局所屬的潮湖農場設立簡泉分場。1973年8月劃歸區農墾局領導。土地面積9.56萬畝。

賀蘭山農牧場前身是1939年民國寧夏省政府創辦的寧夏畜牧總場。1950年11月命名為賀蘭山軍牧場,三年後更名為賀蘭山軍馬場,1976年1月移交農墾局,更名為賀蘭山農牧場。土地面積38.52萬畝。

玉泉營農場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84707部隊於1969年建立的農場,1977年12月與簡泉農場七、八、九隊交換土地改為玉泉營農場。土地面積8.13萬畝。

長山頭農場1978年1月建場。土地面積9.91萬畝。

銀川林場原為自治區林業廳1975年12月建立的國營永寧機械化林場。1984年12月移交農墾局領導,更名為銀川林場。

農建十三師的建立

04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創建初,農墾、軍墾戰士住在“地窩子”裡,條件極為艱苦。

為了學習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辦場經驗,1965年8月至9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抽調從師團到班排的各級管理幹部和農業、機務技術人員多人,支援寧夏組建農業生產建設師。

1965年11月3日,續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編制序列,“中國人民解放軍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簡稱農建十三師)正式建立。

農建十三師師部臨時設在銀川市新市區方家圈,後遷至當時的灰砂磚廠北邊。

管轄原農墾局所屬沿賀蘭山東麓一線的平吉堡一、二場,陳家圈牧場,暖泉一、二場,前進一、二、三場和自治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南樑畜牧試驗場。分別將平吉堡、暖泉、前進、南樑農場改編為農建十三師一團、二團、三團和五團,將10月新建的黃羊灘農場改編為四團,將陳家圈牧場編為師良種繁育場。

此後又先後接管了銀川糖廠、銀川灰砂磚廠,組建了農墾職工醫院、西乾渠管理處、建築工程隊、汽車運輸隊、商業批發轉運站等單位。1969年9月撤銷了陳家圈良種繁育場。

農建十三師建立後,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生產上推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經驗,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提高機械開荒平田、機械中耕、機械收穫等田間作業水平,以及發展工業、建築業、商業、運輸業等綜合經營。

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農建十三師生產秩序遭到了嚴重破壞。

根據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1970年3月1日,農建十三師奉命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農業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簡稱農五師),師部代號為“蘭字950部隊”。

200多名現役軍人擔任師團領導和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機關及重點連隊的負責人。

將原十三師的一到五團分別改為三十二團(平吉堡農場,代號“蘭字951部隊”)、三十三團(暖泉農場,代號“蘭字952部隊”)、三十四團(前進農場,代號“蘭字953部隊”)、三十五團(黃羊灘農場,代號“蘭字954部隊”)、三十六團(南樑農場,代號“蘭字955部隊”)。1974年6月24日奉命撤銷,與自治區農墾局合併。

(文章選自《足跡》圖片源於《農墾60年》畫冊)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本期監製丨馬哲

版面設計丨徐暘

法報紀錄 | 寧夏農墾國營農場的創建與演變 西北第一個國營農場的創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