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美文:聽蟬鳴夏

寧靜 宋朝 柳樹 音樂 潤物無聲楊紅俠 2019-06-07

原創文字:談笑在指尖

授權轉發:潤物無聲楊紅俠

原創美文:聽蟬鳴夏


夏日炎炎,熱風撲面。靜坐書案前,翻幾頁閒書,聽窗外陣陣蟬鳴,覺有心曠神怡之感。喜愛聽蟬鳴,在這炎炎夏日裡,會時常沉醉於蟬鳴之中。夏日聽蟬,時節各異,別有一番韻味。從旭日東昇,到夕陽西下,蟬鳴之聲不絕於耳。不同時段聽蟬,雖覺其聲陶陶然,但感覺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原創美文:聽蟬鳴夏


清晨,蟬聲從小區的樹木間傳來。仔細聽去,隔了夜的蟬聲,似乎沾染了清晨的露水,聲聲裡,飽浸了水般的涼意。想像那蟬,不知是停在哪棵樹端彈唱,是那濃稠如墨的香樟樹嗎?還是那挺拔俊秀的銀杏樹?抑或是那筆直秀氣的白玉蘭?此時,樹葉子尖上的露水將幹未乾,微風過處,珍珠散落,涼氣襲人……蟬的心情可能與我一樣,舍了一早的清夢,享受清晨那清風的盛宴。

原創美文:聽蟬鳴夏


午後,火辣辣的太陽照射在樹林,蟬在枝頭肆無忌憚地歌唱著。時而高亢激越,時而低沉婉轉,曼妙的鳴叫不斷地在樹間縈繞回旋,宛如正在上演一場大型的交響樂會。高亢激越時,恰如一陣急雨,從枝頭上嘩嘩瀉落,令人感受一種雨打芭蕉的美妙情趣;低沉婉轉時,則如綿綿春雨被風悄然牽去,其聲漸遠漸弱,直到完全消失。驕陽下,房前屋後的楊樹、樟樹、杏樹、桃樹、梨樹、柳樹上,透過枝丫的縫隙,總能看到蟬的黑色身影,躲在樹葉隱隱處悠揚而熱烈的吟唱著,唱的如痴如醉。

原創美文:聽蟬鳴夏


暮色裡,蟬聲顯得格外動聽,與烈日下的蟬聲截然不同,烈日裡的蟬聲是驕陽炙烤發出的呼喊,那是蟬躁。而暮色裡的蟬聲是黃昏寧靜優雅的歌唱,那是蟬頌。它們在歌唱一天的美滿結束,在歌頌晚霞的燦爛輝煌。聹聽暮色裡的蟬聲,像似躺在藤椅上欣賞一首優雅的小夜曲,聲音空曠而純淨,沒有一點兒混沌之感。

原創美文:聽蟬鳴夏


在書中聽蟬聲,更是別有一番情趣。古往今來,文人雅士們愛蟬憐蟬,詠蟬頌蟬,寫蟬畫蟬,蟬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總是被賦予了特殊的色彩。

“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在白居易的筆下,蟬是化不去的鄉愁。唐朝孟浩然寫的“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詩句通過寫蟬把頹廢心情描述的淋漓盡致。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在王籍的筆下,蟬成了寂靜的象徵,一個人行走在夏日山間,濃廕庇日,更兼有涼風習習,泉水淙淙……一顆塵心,已洗淨了大半。再聽見那遠離塵囂的啁啁鳥鳴,綠意染過的山間蟬鳴,人如何不感到心靈的寧靜?而在虞世南的筆下,鳴蟬成了高標逸韻的人格象徵。他借鳴蟬抒發了自己因為立身高潔,而不是藉助外力被皇帝所信用的自豪感。“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已遠,非是藉秋風”。同樣是詠蟬,駱賓王卻以蟬自喻,“露重飛難進,聲高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抒發了政治上不得意,言論上受壓制的強烈憤慨。我最愛的還是宋朝朱熹《南安道中》的兩句詩:“高蟬多遠韻,茂樹有餘音。”尤其是那個“韻”字,真乃神來之筆。在詩人耳中,響徹於炎炎夏日的蟬鳴不是令人生厭的雜亂噪音;而是輕快婉轉,相映成韻,悅耳動聽,有著音樂節奏的天籟之音。

原創美文:聽蟬鳴夏


其實蟬鳴本身是表達不了任何感情的,正如宋朝楊萬里說的“蟬聲無一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說直白了,無論是喜怒悲涼還是聒噪,都是墨客們觸景生情,借“蟬”發揮自己的心情罷了。

今天我們聽到蟬鳴大多沒有古人那麼沉重的思緒了,這或許是今人的生活節奏和時代的變遷之故吧。然而,在古時候一些天涯旅人、仕途達人,更或者是被貶官宦,他們如一葉孤舟在江湖上沉浮,即使身處人群之中也會倍感寂寞,聞蟬鳴而秋思、而悲傷便是人之常情了,特別是有著纏綿哀婉之情懷的文人墨客更是如此。

原創美文:聽蟬鳴夏


蟬只是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弱小生命體,蟬的一生極為不易,它的生命非常短暫。蟬的一生可分為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它的卵和幼蟲需要在黑暗的地下蟄伏四年,才能換來世間短短一個月的生命。它們從卵成蛹,蛻變成蟬,可謂漫長坎坷,歷經生死,艱苦卓絕。為此,歌唱便成了蟬的生命極致。他們為愛而歌,為生而唱。他們把愛譜寫成一曲無遮無掩、暢快淋漓的嘯歌,舒嘯暢快地直白傾吐。

原創美文:聽蟬鳴夏


聆聽窗外,蟬在熱烈地鳴叫,在生命的血液裡不知不覺會有一種沸騰,會有與聲聲蟬音一起吶喊嘶鳴的衝動,聆聽窗外,我反思生命的意義,夏蟬生命不足百天,如此短暫,卻是如此熱烈,人生難過百歲,人生苦短,有幾人曾有過夏蟬的熱烈?我們為什麼不能像蟬那樣,喜也放下,悲也放下,一切隨緣,無需強求得,也無需刻意失,去珍惜愛情,珍惜生命,謳歌大愛呢……

原創美文:聽蟬鳴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