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媒體來華拍攝習近平治國理政紀錄片 第一次走進“神祕”的中國黨校

尼泊爾 經濟 環境保護 環境汙染 南方都市報 2017-06-22

6月15日上午10點,大巴載著尼泊爾主流媒體與友好團體的負責人,駛進浙江省委黨校的大門,馬路對面就是他們同樣好奇的中國著名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總部。

帶著採訪本、扛著攝像機,這是第一次有這麼大的記者團前來浙江省委黨校專門聽講習近平在浙江時期的工作。應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邀請,6月10日至21日的11天裡,尼泊爾代表團將赴福建、浙江、北京三地,拍攝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專題片,在尼泊爾國內播出。

6月15日上午10點,大巴載著尼泊爾主流媒體與友好團體的負責人,駛進浙江省委黨校的大門,馬路對面就是他們同樣好奇的中國著名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總部。

帶著採訪本、扛著攝像機,這是第一次有這麼大的記者團前來浙江省委黨校專門聽講習近平在浙江時期的工作。應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邀請,6月10日至21日的11天裡,尼泊爾代表團將赴福建、浙江、北京三地,拍攝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專題片,在尼泊爾國內播出。

尼泊爾媒體來華拍攝習近平治國理政紀錄片 第一次走進“神祕”的中國黨校

尼泊爾考察團走進浙江省委黨校座談。

“聽說過,但從沒來過”

訪問團一行20人,尼泊爾國家電視臺臺長馬哈什·達哈爾擔任團長。

尼泊爾媒體來華拍攝習近平治國理政紀錄片 第一次走進“神祕”的中國黨校

戴紅帽子的是考察團團長、尼泊爾國家電視臺臺長馬哈什·達哈爾。

團員有尼泊爾國家電視臺記者、尼泊爾《首都日報》記者,有雜誌社、出版社編輯,有從事中尼民間交往、經貿交流的協會負責人,還有大學教授、作家。

從福州、杭州到北京,一路北上,他們採訪、拍攝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也拍攝中國的風土人情,希望 “向尼泊爾人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

無論是第一次來中國的大多數代表團成員,還是曾在中國求學、訪問的個別代表,都是第一次走進“神祕”的中國黨校。這也是浙江省委黨校第一次迎來尼泊爾客人。

“去年來了老撾、蒙古代表團,瞭解基層黨建和幹部培養”,浙江省委黨校國際合作交流中心主任華洪珍提到,這是第一次給外賓講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主題。

談及對黨校的瞭解,曾留學美國的尼泊爾卡瑪納新聞出版集團編輯迪勒克·施雷斯塔對南都記者說,尼泊爾沒有黨校,在美國也沒聽說過,“這應該是中國比較特色的培訓形式”。

“聽過,但從沒來過”,上世紀90年代曾在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求學的尼泊爾阿尼哥協會副主席馬諾伊·施雷斯塔說,尼泊爾比較落後,中國發展很快,來浙江訪問、拍攝,是想看看浙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政府怎麼出臺政策。

團長馬哈什·達哈爾則想知道,中國的黨校是怎樣把這麼大的一個政黨聯繫起來的。

“浙江模式”曾遇挑戰

“大家選擇到浙江來考察,我認為確實是找到了瞭解中國改革發展歷史的一個很好的窗口”,浙江省委黨校副校長何顯明向尼泊爾來賓介紹習近平當年如何主政浙江。

他從浙江的特點談起。“浙江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省份,以中國1%的陸地貢獻了7%的GDP”,何顯明提到,浙江是改革開放後全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起步時“先天條件”並不好: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好幾個百分點,工業化資源特別缺乏,國家對浙江的投資也少。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浙江模式”異軍突起。何顯明指出,這得益於主動推進市場化改革,老百姓自發創業,家家戶戶辦企業,“有一個鎮生產的襪子佔全世界四分之一,還有一個縣做領帶,產量也佔全世界四分之一”。尼泊爾記者聽到後很吃驚。

然而,世紀之交,“浙江模式”遇到瓶頸。何顯明點出問題所在:企業大都規模很小、技術等級很低、家族式管理、靠低價競爭、資源消耗嚴重,加上土地資源緊張,資本慢慢遷移到省外。

“浙江模式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政府行政干預比較少,提供一個寬鬆的政策環境,但當遇到問題時,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怎麼調節,當時處在很大的困惑當中。”他說。

2002年10月,習近平到浙江工作,直至2007年3月去上海,主政浙江近5年,上任後先用9個月把浙江所有縣都跑了一遍,將浙江遇到的問題總結為“先成長,先煩惱”。

為改革先行探路

何顯明認為,習近平對當時浙江問題的思考,為十八大後提出治國理政戰略做了重要準備,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佈局,還是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等,這些最重要的思想戰略,都與浙江時期的探索一脈相承。

“中國有句老話:宰相起於州郡”,何顯明向尼泊爾代表團介紹,在浙江工作期間,是習近平在省級層面主政最長的一段時間,對浙江所遇問題的深入思考,為解決全國其他地區的問題進行了提前準備。此間也是浙江發展的關鍵時期,習近平明確了工作的三個定位:所有探索都致力於推動浙江模式轉型升級,為浙江下一步發展謀劃頂層設計,做好戰略佈局,併為全國探路、提供經驗。

“八八戰略”是習近平主政浙江制定的“最主要的戰略思路”,何顯明對此作了詳細介紹,講到實施效果時,還用了一連串數字:從習近平主政浙江到去年的約13年間,浙江的GDP總量增加了4.8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了7.5倍,城鄉居民收入位列全國第一,且城鄉收入差距全國最小。

何顯明指出,浙江也是發達省份中生態環境最好的省份,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調整了產業結構,慢慢淘汰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汙染厲害的企業,文化和信息產業崛起,環境和產業良性循環關係出現好局面。

浙江“互聯網+”的發展、簡政放權改革也很有特點,並將二者結合。比如正在建設全省的公共基礎數據,現在民眾辦事“最多跑一次”,以後不用跑,上網就可以辦事。“改革形成了倒逼機制,逼政府進行各種創新,來提高服務效率”,何顯明說。

尼泊爾記者紛紛提問

互動中,尼泊爾記者紛紛就圍繞就業、稅收、企業支持政策、綠色環保政策等提問。

戴紅帽子的是考察團團長、尼泊爾國家電視臺臺長馬哈什·達哈爾。

團員有尼泊爾國家電視臺記者、尼泊爾《首都日報》記者,有雜誌社、出版社編輯,有從事中尼民間交往、經貿交流的協會負責人,還有大學教授、作家。

從福州、杭州到北京,一路北上,他們採訪、拍攝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也拍攝中國的風土人情,希望 “向尼泊爾人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

無論是第一次來中國的大多數代表團成員,還是曾在中國求學、訪問的個別代表,都是第一次走進“神祕”的中國黨校。這也是浙江省委黨校第一次迎來尼泊爾客人。

“去年來了老撾、蒙古代表團,瞭解基層黨建和幹部培養”,浙江省委黨校國際合作交流中心主任華洪珍提到,這是第一次給外賓講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主題。

談及對黨校的瞭解,曾留學美國的尼泊爾卡瑪納新聞出版集團編輯迪勒克·施雷斯塔對南都記者說,尼泊爾沒有黨校,在美國也沒聽說過,“這應該是中國比較特色的培訓形式”。

“聽過,但從沒來過”,上世紀90年代曾在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求學的尼泊爾阿尼哥協會副主席馬諾伊·施雷斯塔說,尼泊爾比較落後,中國發展很快,來浙江訪問、拍攝,是想看看浙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政府怎麼出臺政策。

團長馬哈什·達哈爾則想知道,中國的黨校是怎樣把這麼大的一個政黨聯繫起來的。

“浙江模式”曾遇挑戰

“大家選擇到浙江來考察,我認為確實是找到了瞭解中國改革發展歷史的一個很好的窗口”,浙江省委黨校副校長何顯明向尼泊爾來賓介紹習近平當年如何主政浙江。

他從浙江的特點談起。“浙江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省份,以中國1%的陸地貢獻了7%的GDP”,何顯明提到,浙江是改革開放後全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起步時“先天條件”並不好: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好幾個百分點,工業化資源特別缺乏,國家對浙江的投資也少。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浙江模式”異軍突起。何顯明指出,這得益於主動推進市場化改革,老百姓自發創業,家家戶戶辦企業,“有一個鎮生產的襪子佔全世界四分之一,還有一個縣做領帶,產量也佔全世界四分之一”。尼泊爾記者聽到後很吃驚。

然而,世紀之交,“浙江模式”遇到瓶頸。何顯明點出問題所在:企業大都規模很小、技術等級很低、家族式管理、靠低價競爭、資源消耗嚴重,加上土地資源緊張,資本慢慢遷移到省外。

“浙江模式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政府行政干預比較少,提供一個寬鬆的政策環境,但當遇到問題時,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怎麼調節,當時處在很大的困惑當中。”他說。

2002年10月,習近平到浙江工作,直至2007年3月去上海,主政浙江近5年,上任後先用9個月把浙江所有縣都跑了一遍,將浙江遇到的問題總結為“先成長,先煩惱”。

為改革先行探路

何顯明認為,習近平對當時浙江問題的思考,為十八大後提出治國理政戰略做了重要準備,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佈局,還是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等,這些最重要的思想戰略,都與浙江時期的探索一脈相承。

“中國有句老話:宰相起於州郡”,何顯明向尼泊爾代表團介紹,在浙江工作期間,是習近平在省級層面主政最長的一段時間,對浙江所遇問題的深入思考,為解決全國其他地區的問題進行了提前準備。此間也是浙江發展的關鍵時期,習近平明確了工作的三個定位:所有探索都致力於推動浙江模式轉型升級,為浙江下一步發展謀劃頂層設計,做好戰略佈局,併為全國探路、提供經驗。

“八八戰略”是習近平主政浙江制定的“最主要的戰略思路”,何顯明對此作了詳細介紹,講到實施效果時,還用了一連串數字:從習近平主政浙江到去年的約13年間,浙江的GDP總量增加了4.8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了7.5倍,城鄉居民收入位列全國第一,且城鄉收入差距全國最小。

何顯明指出,浙江也是發達省份中生態環境最好的省份,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調整了產業結構,慢慢淘汰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汙染厲害的企業,文化和信息產業崛起,環境和產業良性循環關係出現好局面。

浙江“互聯網+”的發展、簡政放權改革也很有特點,並將二者結合。比如正在建設全省的公共基礎數據,現在民眾辦事“最多跑一次”,以後不用跑,上網就可以辦事。“改革形成了倒逼機制,逼政府進行各種創新,來提高服務效率”,何顯明說。

尼泊爾記者紛紛提問

互動中,尼泊爾記者紛紛就圍繞就業、稅收、企業支持政策、綠色環保政策等提問。

尼泊爾媒體來華拍攝習近平治國理政紀錄片 第一次走進“神祕”的中國黨校

尼泊爾媒體記者在提問。

“‘八八戰略’實施帶來了哪些好處,能不能舉個具體的例子?” “現在浙江的就業情況怎麼樣,失業率大概是多少?”“家族企業發展過程中政府給什麼政策,把這些企業集中到開發區產業化的過程中,會不會利用外資?”“ 浙江省有哪些優惠的稅收政策?私營企業和國營企業稅收有什麼不同?”“浙江怎麼保護森林,中草藥怎麼利用開發?”

還有記者問何顯明:“習近平同志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總書記,還是國家主席、軍委主席,不會非常忙嗎?這些工作怎麼相互協調?”有記者感慨,通過這幾天的訪問,感覺中國已經是一個發達國家了,不管是城市面貌還是社會的成熟、穩定,好像已經完成了發展,但中國共產黨還在帶領中國往前發展,不知道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

“中國非常特殊,國情的複雜性可能全世界來講獨一無二”,何顯明對尼泊爾考察團說,你們現在看到的是最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往中部去感覺可能會相差十幾年,再往西部去可能落差會有二三十年,發展剛剛起步的地方也有很多。

會後,何顯明告訴南都記者,尼泊爾考察團對浙江的發展,包括總書記在浙江的工作思路非常有興趣,從提問看,都是結合尼泊爾目前面臨的發展問題提出來的,所以關注民營企業稅收、政府的支持政策,同時對浙江、中國的發展水平也很有觸動。

習近平“關於中國未來應該怎樣發展”的一些想法,給團長馬哈什留下深刻印象。 “尼泊爾和中國是友好鄰邦,我們就像兄弟之間的感情”,他在總結中說,這次走進黨校,瞭解了中國尤其是浙江的發展,希望能把好的經驗做法帶回尼泊爾。

採寫/拍攝:南都記者商西 實習生馬昕憶 視頻後期編輯:李克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