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地下綜合管廊項目2017年底全部完工 目前已完成70%

能源 通信 交通 投資 湖北日報網 湖北日報網 2017-08-28
十堰地下綜合管廊項目2017年底全部完工 目前已完成70%

濱江新區天馬大道綜合管廊。

十堰地下綜合管廊項目2017年底全部完工 目前已完成70%

神鷹工業園機場路東段綜合管廊。

地下綜合管廊是將電力、通信、給水等多種管線集中設置在同一地下空間,形成的一種現代化、科學化、集約化城市基礎設施。通過它,可以將地上架空和地下直埋管線全部入廊,從而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各類管線的維修、擴容造成的“馬路拉鍊”和空中“蜘蛛網”問題,十堰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一直牽動著市民的心。

8月22日,記者在鄖陽濱江新區地下管廊建設現場看到,天馬大道、建設大道以及建設大道輔路3條管廊總體完成率已超過90%,溝槽回填和廊內附屬安裝工程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在火箭路綜合管廊建設現場,超過1公里長的鋼筋骨架已初現地下“長城”雛形,而這只是十堰地下綜合管廊“大幹快上”的一個縮影。

據瞭解,十堰23條管廊試點項目已全部啟動建設,總里程53.2公里的地下管廊網建設已全面鋪開。截至目前,全項目已累計完成溝槽開挖37公里,主體結構32公里,主體完成率超過60%。此外,項目共包括7條管廊隧道、兩座管廊橋及4座智能化控制中心。其中,7條隧道已貫通3條,總體掘進完成率超過70%;兩座管廊橋已完成全部基礎、墩柱施工,總體完工率超過75%;4座智能化控制中心3座已開工建設,正緊密組織基礎施工,剩餘1座將於9月全面啟動建設。根據項目推進計劃,試點項目全部建設內容預計在11月30日前全面完工。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 吳忠斌 何駿 李功航 張萌 通訊員 付啟序 楊仁義 劉垚 劉勇 林蘭濤

在評審中脫穎而出

十堰成首批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

十堰地下綜合管廊項目2017年底全部完工 目前已完成70%

建設大道輔路

2015年12月3日上午,在市政府、中建三局主要領導及500餘名建設者的見證下,由十堰與中建三局共同投資建設的十堰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十堰市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承擔著一江清水“永續北送”的神聖使命,也面臨著老工業城市二元管線體系整合的迫切需求。由於城區地下管線種類眾多,管理體制和權屬複雜,採用傳統方式難以形成有效的統一管理,給城市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如城市地下管網“跑冒滴漏”日趨頻繁、城區道路反覆開挖、空中“蜘蛛網”愈演愈烈等。這些問題不僅造成巨大的資源和財產浪費,也阻礙了城市的有序運行。受總量有限、設施老化、容量不足和運行不規範等因素限制,現有綜合管溝的功能短板與供需矛盾越發凸顯。

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重大的興市利民之舉,不僅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馬路拉鍊”、 空中“蜘蛛網”城市通病,極大地改變城市面貌,也是城市建設理念、建設格局、建設方式的重大轉折。

2015年,面對國家競爭評選首批管廊試點城市的歷史機遇,市委、市政府高位統籌,集多方資源全力爭取國家級試點機會。2015年4月8日,十堰市在100多個申報城市、34個候選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國首批10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之一。在2015年至2017年3年試點期中,十堰將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新型投融資模式,採用PPP模式新建53.2公里地下管廊長度。其中,重點在鄖陽濱江新區建設環形結構主幹線管廊,在老城核心區建設兩橫四縱主、次幹線管廊,打造“橫貫東西、輻射南北”,具有“可複製、可借鑑、可推廣”經驗的科學管廊骨架網絡,從而實現供水、雨水、電力、通信等11類管線“應入盡入”的效果。

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好處多

十堰積極探索地下綜合管廊“十堰模式”

十堰地下綜合管廊項目2017年底全部完工 目前已完成70%

濱江新區建設大道輔路綜合管廊。

據瞭解,待十堰地下綜合管廊建成運營後,從經濟方面來看,可以降低管線更新和維修成本,節約路面開挖和修復費用,提高資源能源輸送效率,減少施工佔道造成的交通損失,降低管線生命週期內總費用;從社會效益來分析,可以節約城市建設用地,提高城市生活品質,延長管線壽命,提高服務能力,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從環境效益方面來看,能降低管網漏損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減少生態環境破壞,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率,美化市容市貌,增加城市綠化面積和植被覆蓋率,提高城市碳匯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作為首批地下管廊試點城市,十堰始終以“打造山地城市國家示範樣板工程”為目標,堅持規劃引領,完善頂層設計,加強政企合作,推進PPP模式,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形成了“政企聯動、市場運作、集約高效、一步到位”的建設模式,走出了一條“山地城市集約化建設、生態敏感區綠色開發、老工業基地二元管線體系整合”的特色建設之路。

市委、市政府將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作為補齊城市建設短板的重要內容,時刻緊抓不放鬆。為確保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順利推進,十堰建立了功能完善、覆蓋全面的三級協調保障機制。在市級層面,成立了由市長任指揮長、21個職能部門和管線單位為主要成員的管廊建設指揮部,統籌指揮綜合管廊建設工作。各區成立了由分管副區長為指揮長,各區直部門為成員的區級管廊協調指揮部,分區、分片推進管廊建設工作。此外,市住建系統集中選調20名優秀幹部,成立5個徵拆協調服務工作專班,全程參與項目建設的報批、徵遷、協調和監管工作。完善、高效的保障機制為管廊試點項目建設提供了全方位、規範化、保姆式服務,從而快速形成了市級主導、部門聯動、上下配合、高效推進的工作格局。

十堰按照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的要求,以打造百年工程為目標,高標準進行頂層設計,科學編制管廊規劃,在新城區、舊城改造區、工業區等三類重要區域科學佈局幹線、支線、纜溝,形成了穿越老城區、連接新城區、覆蓋全部建成區的地下綜合管廊體系。

建設缺資金怎麼辦?十堰採取競爭性磋商採購方式,先後吸引30多家央企參與競爭,最終選擇中建三局作為社會資本合作方,共同組建中建十堰管廊公司,授予30年特許經營權,並以管廊公司為主體,負責全項目的投融資、建設及運營工作。通過PPP模式,項目成功以9億元的中央投資和3億元的地方投資,撬動社會投資40多億元,為十堰管廊試點提供充足的建設資金。

目前已完成工程總量70%

十堰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年底完工

十堰地下綜合管廊項目2017年底全部完工 目前已完成70%

十堰市地下綜合管廊斷面效果圖

作為首批管廊試點項目,關鍵在於建設要“又快又好”。2017年以來,市領導多次實地查看調研管廊項目建設情況,掃清了項目“大幹快上”障礙問題。

根據城市發展經驗,市政項目建設總會伴隨“發展陣痛”,尤其在老城區,會對附近居民、商戶的生活生產帶來影響。中建十堰管廊公司工程總監劉垚說,為減少管廊建設對市民的影響,管廊項目總體按照“先遠城區後中心城區”原則組織實施。對城區路段,採取“充分論證、準備到位、慎重開工、快速完成”的策略進行建設,但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快”。項目要求,各路段建設一旦啟動,必須按照“5+2,白+黑”工作態勢加快推進。同時,項目還採取了通過支護樁等技術手段,減少路面開挖寬度,增加行車道寬度;配備大量交通協警、配置交通疏導設施,減少交通擁堵,增加道路通暢程度;通過安全文明施工措施,減少施工中的聲、光、塵汙染。通過多管齊下的措施,減少對市容市貌的影響。

劉垚告訴記者,目前,全長2.6公里的浙江路管廊已完成1.3公里管廊結構,正進行剩餘部分基坑開挖、管廊結構施工。計劃於9月30日前完成太和醫院至京東路口區域管廊施工及恢復道路,10月30日前完成火箭路口至市檢察院區域管廊施工及恢復道路,11月30日前恢復剩餘道路,並全線開放交通。

全長1.14公里的北京北路已完成1024根支護樁施工,樁基完成率超過90%,正進行管廊溝槽開挖、樁基施工。計劃於11月30日前分批恢復道路,並逐段開放交通。

全長521米的清潭路管廊,目前已完成385根支護樁及200米溝槽開挖施工,正進行單艙管涵改造、管線遷改及支護樁施工,計劃今年11月30日前全面完工並開放交通。

劉垚說,按照工作計劃,十堰管廊試點全部建設工作將於11月30日前完成,管線入廊、運營調試工作將於12月30日前完成。2018年1月1日,十堰管廊將正式投入運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