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溼:讓臺灣年輕人又愛又恨的《中國有嘻哈》

青衫溼:讓臺灣年輕人又愛又恨的《中國有嘻哈》

《中國遊戲哈》 圖片來源:網絡 青衫溼(評論員)

這個夏天最熱的電影是衝進全球票房第63名的《戰狼》,而最爆紅的網絡綜藝節目毫無疑問是《中國有嘻哈》。上線4小時點播量突破1億次,算上最新一期1.7億的播放量,節目總播放量已突破23.6億次,微博話題#中國有嘻哈#閱讀量54.9億次,討論2456.6萬人次,同名34.6億次的閱讀,獲得豆瓣評分7.2分。

巨大的節目效應、超高的話題度與關注度……一連串的華麗數據助力《中國有嘻哈》成為一檔影響力跨越海峽的“超現象級”網絡綜藝節目。節目中吳亦凡的“你有Freestyle嗎?”張震嶽與熱狗的“我覺得不行”,“我覺得OK”隨著節目的播出迅速成為網絡上的熱詞、年輕人口中的侃資。

“嘻哈狂潮”也由大陸一路席捲至臺灣,從網絡到現實,從青年到政客,在臺灣要是不FLLOW《中國有嘻哈》那就抓不住流行的爆點。然而與大陸不同的是,臺灣年輕人對《中國有嘻哈》帶有些許即愛又恨的複雜情感,即狂熱於《中國有嘻哈》帶來得風潮,又怒臺灣綜藝的不爭。

愛上《中國有嘻哈》的與眾不同。1973年嘻哈音樂在美國誕生,誰都未能想到44年後在中國,這一小眾音樂因為《中國有嘻哈》從地下走上臺面,真正進入兩岸普通民眾的視野。

它藉助人們對“嘻哈文化的獵奇性+導師的明星效應”先期吸引年輕受眾的關注,如果不是時下最紅的人氣小生吳亦凡,大概還不會那麼快速聚攏人氣;賽制設置多種,群選、60S淘汰賽、battle戰、導師團隊戰……緊張而刺激的比拼更吸引年輕受眾;參賽選手個性鮮明,自信爆棚,不同於其他選秀節目中“真善美”與“友愛相處”,反而火藥味濃烈到一點即燃。

節目的播出過程也彷彿是一堂嘻哈音樂的普及課程,知道了嘻哈音樂也分很多不同形式,什麼“硬核說唱”、“匪幫說唱”、“商務說唱”;認識了“廠牌”、學會了嘻哈手勢、“diss”、“battle”“flow”、“swag”專業術語也能隨手拈來;單押、雙押、三押、跳押也不在話下。一扇嘻哈大門正向年輕人打開,那裡新奇、刺激,又炫酷、自我……《中國有嘻哈》的特質都完全涵蓋80後,直指90後,最終爆紅兩岸成為一匹大大黑馬也水到渠成。

愛上《中國有嘻哈》的臺灣元素。在這檔純正的大陸網絡綜藝節目裡也有臺灣元素的存在,三組明星導師有兩組與臺灣有關,有以張震嶽、MC HotDog為代表的臺灣歌手,還有出道發跡於臺灣的潘瑋柏。再看參賽選手方面,則有來自臺灣業已成名的於耀智 YZ,以及60S個人秀中那個為TY出頭怒摔金鍊子的B.C.W.等人。

隨著《中國有嘻哈》在臺灣的爆紅,“嘻哈狂潮”從網絡走進臺灣社會甚至是政治宣傳。網絡世界早已不需要“大三通”、“小三通”的助力,兩岸年輕人網絡溝通已經同質化,網絡用語、表情包沒有彼此不懂得“梗”。

伴隨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的落地,臺灣年輕人同大陸年輕人一樣可以邊看大陸節目、邊討論、邊惡搞。臺灣年輕人聚集的PTT論壇開始跟蹤討論每一集的《中國有嘻哈》,甚至延伸探討起臺灣的嘻哈文,PGone、小白、TT、Gai、vava在臺灣年輕人中也有了各自忠實的粉絲。

臺灣“反骨男孩”組合也成功引起大陸年輕人的注意,他們惡搞中國有嘻哈系列視頻成為節目爆紅臺灣最有力的證明。如此潮流,臺灣政壇也不能與年輕人脫鉤,前有新黨黨工扮演嘻哈導師大批“臺獨”,後有嘉義縣長張花冠用了“free style”營銷梅山太平雲梯

《中國有嘻哈》的爆紅不是一枝獨秀,是大陸綜藝節目全面開花的一朵。正如張震嶽所說:“臺灣還沉浸在小清新、小確幸氛圍裡。” 年輕人早已對臺灣綜藝節目失去了期待,他們對新聞資訊的攝取轉向facebook,INS,對綜藝節目的需求也轉向了綜藝發達的韓國與同宗同文的大陸。《奔跑吧,兄弟》、《中國新歌聲》、《明日之子》、《極限挑戰》、《我是歌手》……臺灣年輕人比我們想象中更喜歡大陸綜藝節目,也更熟悉大陸綜藝節目。

2016年大陸的綜藝節目在多年的發展創新中呈現井噴之勢,而臺灣則停播了兩岸熟知的老牌節目《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大陸年輕人感嘆再也沒有了“下飯綜藝”,臺灣十八線藝人也失去了“聯絡平臺”。如今,臺灣年輕人只能看著蔡康永、歐弟、小S、吳宗憲、阿雅、陶晶瑩一眾知名主持人西進大陸,周杰倫、庾澄慶來大陸變身導師,蛋堡也成為嘻哈考核“大魔王”,宋嶽庭在vava歌唱中再一次被臺灣銘記。

雄厚的資金支持,讓大陸可以持續推出大製作高口碑的綜藝節目。臺灣最貴的單集製作費是《康熙來了》的10萬人民幣,而大陸綜藝節目製作費平均在150萬左右。從借鑑到創新大陸一直沒有停止腳步,《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節目在借鑑韓國節目後也沒有放棄對本土化的創新改造,如今均完成第五季的播出計劃,收視可人。此外,大陸也有自己對綜藝節目的思考與創新,《奇葩說》、《中國好詩詞》、《歡樂喜劇人》、《百變大咖秀》……各類獨創綜藝節目在網絡與電視平臺全面開花。講白點,有錢、有人、有市場、有點子,大陸綜藝節目的崛起實屬意料之中。

對臺灣綜藝的失望讓年輕人不不再將目光聚焦島內,但不可否認的是臺灣有豐厚的創意土壤、精良的製作團隊。兩岸在綜藝合作道路上還遠未停止,兩岸年輕人也遠不是“看客”更應是華語綜藝節目的“締造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