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魚海棠》開始,似乎每年暑假都有國漫的身影了,漸漸地大家也為國漫的崛起存著希望。技術從來都不是問題,技術特效都可以學習可以克服,難在於劇本與資金。沒有資金,一切都是空談;沒有劇本,如行屍走肉。

縱觀幾部國漫電影,最初感動的是《大魚海棠》的畫面,最讓我佩服的是《大護法》中哲學隱喻,《大聖歸來》讓我當場戰慄是英雄垂獨白,《哪吒》讓我感慨國漫場景設計之強。每一年的進步都是有目共睹,有人讚揚有人批評,國漫一路走來不易卻也堅實。

壞孩子,是誰的禍?

魔丸和靈珠,這個設定中最早的禍根就是元始天尊無聊地讓他們投胎,當然他的本意是滅魔丸。那讓魔丸自個去投胎好了?不行,那樣沒劇情了,況且魔丸暴走得有人剋制,自然伴生靈珠是最好的殺手鐗。不過最現實的問題是道教講究陰陽平衡,你滅了魔丸,怎麼知道靈珠能夠繼續存續,又怎知道靈珠的力量還能平衡?不過如果要我這麼想,恐怕一百個故事都會扼殺在搖籃裡。

哪吒,一出生的暴走在眾人心中埋了恐懼的種子;在母親懷抱中的哪吒展現的又是稚子的一面,無疑性本惡與性本善都是人之本性。哪吒究竟成為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恐怕李靖夫婦要負主要責任。

養不教,父之過。哪吒出世的第一年是無人陪伴的:父親去找元始天尊解天咒;母親則希望通過斬妖除魔為哪吒積福,讓世人接受他。

那麼誰去陪伴他,誰去告訴他世間善惡對錯?當一個孩子想去接觸世人,卻遭受打擊時,又是誰去陪伴引導他?沒有人,只有他自己。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應對世人的評判:你們認為我是惡,我便成為壞孩子,做出壞孩子應有的樣子。我逞凶,這樣不會被欺負,一旦我軟弱,你們的惡意就會湧來。哪吒的個性很好理解,他長成這樣是眾人的惡果:世人的霸凌、父母自以為好的方式。

當眾人恐懼辱罵,哪吒凶惡的一面不斷被激化被強化,唯有惡的一面會保護自己,於是愈加惡劣;當眾人感受到越來越甚的懼怕時,心底也愈加堅定這麼一個執念:果然他就是魔。這一個怪圈在眾人、父母、哪吒之間畫地成圓,不斷輪迴。

李靖父母是愛孩子的,無條件接納孩子,為了孩子可以捨命,可開始方向就錯了,後期時間不夠來不及補救了……其心可嘆可謂……

好孩子,揹負沉重

魔丸的開始就是被否定,被拒絕;靈珠的開始就是被期待,被寄予厚望。龍族困居海底,龍王不希望兒子還未出生命運就被決定,他也想抗爭所謂的天命,甚至希望這個孩子能夠打破整個龍族的命運。

實在難以想象,如果靈珠上到天庭之後是個什麼景象。隱沒龍族的身份在天庭成神,之後呢?為龍族翻命?怎麼翻?還是就呆在天庭,成為另一種束縛?又或者魚死網破,與天庭對立一站,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哪吒承受了不被期待,敖丙承受了過度的期待。龍王是悲劇性的慈父,揹負太多而傳遞給了敖丙,龍族的悲哀與不甘都灌輸在他幼小的心靈,即便他不能承受也得承受。

敖丙又是個非常單純的孩子:聽父言信師命,一點也不懷疑。師傅說可以去救哪吒,他興匆匆地就去了,師傅後半段話沒聽到……師傅說滅了眾人就可以保全龍族,他就去滅了……好吧,畢竟人家只有三歲,你看哪吒還不是聽信了申公豹的話,解開乾坤圈大暴走了???

至於他與哪吒究竟為什麼打起來呢?就為了這一大塊冰不要塌下來砸沉陳塘關,沒問一句為什麼?

“哪吒,你為什麼要對抗?這些人不也罵你妖怪嗎?”

如果這裡過度引申處理下,可以把這兩個單純孩子的立場信仰再提一個層次,讓影評核心意義再燃一把。

被認可的代價與人性

整個影片核心就三個字:被認可。整個故事看起來似乎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可是最後哪吒那笑的神情分明是一種被接受認可的欣慰。雖然我命由我不由天,但若無人接受,此命亦如何?

哪吒抗爭的是世人對他的偏見,想獲得是正視認可;龍族同樣要求被正視被認可,天庭利用完就扔實在不能忍;敖丙是妖,不露真容,一旦揭開斗篷,卻是遮頭遮面,他也想光明正大走到人前;申公豹想被認可,僅僅因為由妖成仙就不能位列十二金仙,憑什麼不給機會呢?他們都在爭,爭到了就是被認可了,爭不到就是萬劫不復。

被認可的代價太大,哪吒豁出性命,最終贏來的是眾人的跪拜。捫心自問,這種認可我會要嗎?答案:否定。因為從這個場景我想起了一句話:好人做了千件好事,做了一件壞事就被世人唾棄;壞人做了千件壞事,做了一件好事就被世人贊為浪子回頭。

這句話在這個時候出現,讓我不寒而慄……敖丙除妖、救哪吒,唯一的錯事就是冰壓陳塘關;哪吒除妖燒了一把火,陳塘關鬧了一年,最後一次救了陳塘關……是我想岔了嗎?

若是兩人沒死,那麼接下來看到的可能就是眾人一邊倒地譴責敖丙,一邊倒地奉承哪吒。哪吒會維護敖丙,可世人心裡他也無能為力。

哪吒會說:為了這群白痴,小爺我真是瞎了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