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再後來,還看了不少動畫,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帶孩子進影院看了。說實話,中國的動漫既想讓原本的目標觀眾——小朋友進影院,又不捨得成人的票房,於是便弄出來了一堆四不像。幾乎每部動漫都會有過於驚悚的畫面。我這個想全力支持國產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裡抱著孩子讓她躲過某些鏡頭。想想《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再可怕的情節,也不會拍出恐怖片的味道來吧。

國產動畫似乎陷在技術的泥淖裡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堅般利炮,我們就又與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一樣。其實,沒有技術當然不行,只有技術更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不期然,等來了《哪吒》。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再後來,還看了不少動畫,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帶孩子進影院看了。說實話,中國的動漫既想讓原本的目標觀眾——小朋友進影院,又不捨得成人的票房,於是便弄出來了一堆四不像。幾乎每部動漫都會有過於驚悚的畫面。我這個想全力支持國產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裡抱著孩子讓她躲過某些鏡頭。想想《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再可怕的情節,也不會拍出恐怖片的味道來吧。

國產動畫似乎陷在技術的泥淖裡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堅般利炮,我們就又與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一樣。其實,沒有技術當然不行,只有技術更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不期然,等來了《哪吒》。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起初,我並不抱希望,主要因為這個名字。多年來,對類似的名字有了警惕。這個名字給人一種趨炎附勢的感覺。不過,看到朋友圈不少人推薦,也就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去看了,反正這些年也一直這樣支持國產電影的。沒想到,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只想說兩個字:好看。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在“好看”這個角度,已經達到了我剛才所舉的那些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高度。

我把這部電影的成功歸結為“三好”、“三很”。

第一,情節好

這裡應該說三遍

從前面對《大聖歸來》等電影的批評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對情節的邏輯可能有偏執。但我向來認為,無論畫面多好看,寓意多深刻,只要情節不好,依然不是好電影。但《哪吒》不一樣,情節上無可挑剔。整個作品有數個不同的“劇本”,元始天尊的,太乙真人的,李靖夫婦的,甚至,陳塘關百姓的……但是,大半部的劇本卻都被申公豹暗中改變了走向,而且,這個走向還決定了哪吒最終的命運。然而,對哪吒不離不棄的父母之愛改變了這一切。哪吒,這個混元珠中邪氣所萃的魔丸化身,終於戴上乾坤圈,踏上風火輪,套上混天綾,綽起火尖槍,重新設定命定的劇本。整部電影的情節環環相扣,絕不鬆懈。發展有趣味,轉折有邏輯,高潮有看點,結局既眾望所歸,又得來不易,絕不廉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再後來,還看了不少動畫,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帶孩子進影院看了。說實話,中國的動漫既想讓原本的目標觀眾——小朋友進影院,又不捨得成人的票房,於是便弄出來了一堆四不像。幾乎每部動漫都會有過於驚悚的畫面。我這個想全力支持國產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裡抱著孩子讓她躲過某些鏡頭。想想《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再可怕的情節,也不會拍出恐怖片的味道來吧。

國產動畫似乎陷在技術的泥淖裡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堅般利炮,我們就又與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一樣。其實,沒有技術當然不行,只有技術更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不期然,等來了《哪吒》。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起初,我並不抱希望,主要因為這個名字。多年來,對類似的名字有了警惕。這個名字給人一種趨炎附勢的感覺。不過,看到朋友圈不少人推薦,也就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去看了,反正這些年也一直這樣支持國產電影的。沒想到,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只想說兩個字:好看。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在“好看”這個角度,已經達到了我剛才所舉的那些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高度。

我把這部電影的成功歸結為“三好”、“三很”。

第一,情節好

這裡應該說三遍

從前面對《大聖歸來》等電影的批評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對情節的邏輯可能有偏執。但我向來認為,無論畫面多好看,寓意多深刻,只要情節不好,依然不是好電影。但《哪吒》不一樣,情節上無可挑剔。整個作品有數個不同的“劇本”,元始天尊的,太乙真人的,李靖夫婦的,甚至,陳塘關百姓的……但是,大半部的劇本卻都被申公豹暗中改變了走向,而且,這個走向還決定了哪吒最終的命運。然而,對哪吒不離不棄的父母之愛改變了這一切。哪吒,這個混元珠中邪氣所萃的魔丸化身,終於戴上乾坤圈,踏上風火輪,套上混天綾,綽起火尖槍,重新設定命定的劇本。整部電影的情節環環相扣,絕不鬆懈。發展有趣味,轉折有邏輯,高潮有看點,結局既眾望所歸,又得來不易,絕不廉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二,細節好

這裡繼續說三遍

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劇本,而劇本在電影中的體現就是細節。很多電影之所以不好看,就是細節經不起推敲,給人的感覺不過是拼湊。可以感覺到,《哪吒》的劇本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說哪吒初來人世就被貼上了標籤,不被理解,這是他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力。這樣關鍵的地方,劇本非常輕巧地用一支小毽子來承擔:哪吒剛剛出生不久,雖然是魔丸轉世,但那時的他或許只是有能力,卻並未展現破壞力,但是,成見讓他周圍的人錯過了這個機會;殷夫人忙於公務,沒機會陪伴他,終有一天想到陪他踢毽子,但這時哪吒的力量已經開始展現破壞性了;直到最後他遇到了那個可以與他一起踢毽子的人,但上天已經不給他機會了……

再如,太乙真人在山河社稷圖中教哪吒功夫之時,變形術是個有趣的梗。但它不僅是有趣而已,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們發現,哪吒的變形能力不但承擔了不少笑料,也是情節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如此,遠在山河社稷圖之前,劇本就已經用更巧妙的方式鋪墊過一次了,那時,哪吒完全不會變形,在與村童們惡作劇時,還要藉助剝來的衣服假扮。還有太乙真人的坐騎豬可以回放(似乎有些類似《哈利波特》中的冥想盆),在前邊或許只是好玩,但看到結尾才知道如此重要。

這些或許有人覺得不重要,其實不然。一部電影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也許大家認為總體好就好,個別地方不重要。這就好比吃一道菜,總體味道好來自哪裡呢?味道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是裡面的食材搭配或調料使用到位了才行。電影亦然。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再後來,還看了不少動畫,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帶孩子進影院看了。說實話,中國的動漫既想讓原本的目標觀眾——小朋友進影院,又不捨得成人的票房,於是便弄出來了一堆四不像。幾乎每部動漫都會有過於驚悚的畫面。我這個想全力支持國產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裡抱著孩子讓她躲過某些鏡頭。想想《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再可怕的情節,也不會拍出恐怖片的味道來吧。

國產動畫似乎陷在技術的泥淖裡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堅般利炮,我們就又與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一樣。其實,沒有技術當然不行,只有技術更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不期然,等來了《哪吒》。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起初,我並不抱希望,主要因為這個名字。多年來,對類似的名字有了警惕。這個名字給人一種趨炎附勢的感覺。不過,看到朋友圈不少人推薦,也就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去看了,反正這些年也一直這樣支持國產電影的。沒想到,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只想說兩個字:好看。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在“好看”這個角度,已經達到了我剛才所舉的那些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高度。

我把這部電影的成功歸結為“三好”、“三很”。

第一,情節好

這裡應該說三遍

從前面對《大聖歸來》等電影的批評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對情節的邏輯可能有偏執。但我向來認為,無論畫面多好看,寓意多深刻,只要情節不好,依然不是好電影。但《哪吒》不一樣,情節上無可挑剔。整個作品有數個不同的“劇本”,元始天尊的,太乙真人的,李靖夫婦的,甚至,陳塘關百姓的……但是,大半部的劇本卻都被申公豹暗中改變了走向,而且,這個走向還決定了哪吒最終的命運。然而,對哪吒不離不棄的父母之愛改變了這一切。哪吒,這個混元珠中邪氣所萃的魔丸化身,終於戴上乾坤圈,踏上風火輪,套上混天綾,綽起火尖槍,重新設定命定的劇本。整部電影的情節環環相扣,絕不鬆懈。發展有趣味,轉折有邏輯,高潮有看點,結局既眾望所歸,又得來不易,絕不廉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二,細節好

這裡繼續說三遍

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劇本,而劇本在電影中的體現就是細節。很多電影之所以不好看,就是細節經不起推敲,給人的感覺不過是拼湊。可以感覺到,《哪吒》的劇本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說哪吒初來人世就被貼上了標籤,不被理解,這是他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力。這樣關鍵的地方,劇本非常輕巧地用一支小毽子來承擔:哪吒剛剛出生不久,雖然是魔丸轉世,但那時的他或許只是有能力,卻並未展現破壞力,但是,成見讓他周圍的人錯過了這個機會;殷夫人忙於公務,沒機會陪伴他,終有一天想到陪他踢毽子,但這時哪吒的力量已經開始展現破壞性了;直到最後他遇到了那個可以與他一起踢毽子的人,但上天已經不給他機會了……

再如,太乙真人在山河社稷圖中教哪吒功夫之時,變形術是個有趣的梗。但它不僅是有趣而已,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們發現,哪吒的變形能力不但承擔了不少笑料,也是情節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如此,遠在山河社稷圖之前,劇本就已經用更巧妙的方式鋪墊過一次了,那時,哪吒完全不會變形,在與村童們惡作劇時,還要藉助剝來的衣服假扮。還有太乙真人的坐騎豬可以回放(似乎有些類似《哈利波特》中的冥想盆),在前邊或許只是好玩,但看到結尾才知道如此重要。

這些或許有人覺得不重要,其實不然。一部電影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也許大家認為總體好就好,個別地方不重要。這就好比吃一道菜,總體味道好來自哪裡呢?味道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是裡面的食材搭配或調料使用到位了才行。電影亦然。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三,三觀好

其實,《哪吒》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當代文本,所有的情節、所有的設定,都指向一個核心,我是誰?這是人類的千古謎題,《哪吒》的答案是,我是我——也就是說,我是誰不由別人決定,而由我來決定。其實這個答案我並不認同,從哲學上、從文化傳統上來說,個體的人都無法決定自己是誰,每一個人的本質其實都由人類社會來決定的。但是,個人主義傾向是當今世界的政治正確,雖然不完全對,但當今世界人類生活的各種限制,使得個人的自我認定顯得極其重要。就這一點來說,這不是《哪吒》的弱點,反而是他的強項。他抓住了這一點,向所有被出身籠罩、被社會形塑、被別人的目光切削、被自己的境遇擠壓的當代人大吼: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每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的人看到這裡都會鬥志昂揚、赤目炎炎——雖然,很多人還是改變不了自己命定的軌跡。

另外,全片最核心的設定,即哪吒的魔童形象,雖然創作者本可以不考慮任何邏輯,想怎樣就怎樣。但就電影來說,這個設定卻既合理,又合於人的本質。其實,人都是被塑造出來的。好像一位美國前高官說,不要把中國視為敵人,因為即便不是敵人,只要你視他為敵人,他最後也就會成為敵人(大意)。哪吒剛出生的時候,並不就是魔童,但周圍人都以妖魔視之,他便成了妖魔。而人的成見又難以打破。其實,就是劇中的大反派申公豹,不也是成見的犧牲品嗎?這個最後的大boss,不再像很多電影中那樣就是惡的化身,其實,他的劇本也不過是想打破成見,只是,最後自己卻被成見反噬了。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再後來,還看了不少動畫,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帶孩子進影院看了。說實話,中國的動漫既想讓原本的目標觀眾——小朋友進影院,又不捨得成人的票房,於是便弄出來了一堆四不像。幾乎每部動漫都會有過於驚悚的畫面。我這個想全力支持國產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裡抱著孩子讓她躲過某些鏡頭。想想《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再可怕的情節,也不會拍出恐怖片的味道來吧。

國產動畫似乎陷在技術的泥淖裡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堅般利炮,我們就又與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一樣。其實,沒有技術當然不行,只有技術更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不期然,等來了《哪吒》。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起初,我並不抱希望,主要因為這個名字。多年來,對類似的名字有了警惕。這個名字給人一種趨炎附勢的感覺。不過,看到朋友圈不少人推薦,也就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去看了,反正這些年也一直這樣支持國產電影的。沒想到,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只想說兩個字:好看。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在“好看”這個角度,已經達到了我剛才所舉的那些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高度。

我把這部電影的成功歸結為“三好”、“三很”。

第一,情節好

這裡應該說三遍

從前面對《大聖歸來》等電影的批評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對情節的邏輯可能有偏執。但我向來認為,無論畫面多好看,寓意多深刻,只要情節不好,依然不是好電影。但《哪吒》不一樣,情節上無可挑剔。整個作品有數個不同的“劇本”,元始天尊的,太乙真人的,李靖夫婦的,甚至,陳塘關百姓的……但是,大半部的劇本卻都被申公豹暗中改變了走向,而且,這個走向還決定了哪吒最終的命運。然而,對哪吒不離不棄的父母之愛改變了這一切。哪吒,這個混元珠中邪氣所萃的魔丸化身,終於戴上乾坤圈,踏上風火輪,套上混天綾,綽起火尖槍,重新設定命定的劇本。整部電影的情節環環相扣,絕不鬆懈。發展有趣味,轉折有邏輯,高潮有看點,結局既眾望所歸,又得來不易,絕不廉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二,細節好

這裡繼續說三遍

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劇本,而劇本在電影中的體現就是細節。很多電影之所以不好看,就是細節經不起推敲,給人的感覺不過是拼湊。可以感覺到,《哪吒》的劇本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說哪吒初來人世就被貼上了標籤,不被理解,這是他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力。這樣關鍵的地方,劇本非常輕巧地用一支小毽子來承擔:哪吒剛剛出生不久,雖然是魔丸轉世,但那時的他或許只是有能力,卻並未展現破壞力,但是,成見讓他周圍的人錯過了這個機會;殷夫人忙於公務,沒機會陪伴他,終有一天想到陪他踢毽子,但這時哪吒的力量已經開始展現破壞性了;直到最後他遇到了那個可以與他一起踢毽子的人,但上天已經不給他機會了……

再如,太乙真人在山河社稷圖中教哪吒功夫之時,變形術是個有趣的梗。但它不僅是有趣而已,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們發現,哪吒的變形能力不但承擔了不少笑料,也是情節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如此,遠在山河社稷圖之前,劇本就已經用更巧妙的方式鋪墊過一次了,那時,哪吒完全不會變形,在與村童們惡作劇時,還要藉助剝來的衣服假扮。還有太乙真人的坐騎豬可以回放(似乎有些類似《哈利波特》中的冥想盆),在前邊或許只是好玩,但看到結尾才知道如此重要。

這些或許有人覺得不重要,其實不然。一部電影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也許大家認為總體好就好,個別地方不重要。這就好比吃一道菜,總體味道好來自哪裡呢?味道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是裡面的食材搭配或調料使用到位了才行。電影亦然。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三,三觀好

其實,《哪吒》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當代文本,所有的情節、所有的設定,都指向一個核心,我是誰?這是人類的千古謎題,《哪吒》的答案是,我是我——也就是說,我是誰不由別人決定,而由我來決定。其實這個答案我並不認同,從哲學上、從文化傳統上來說,個體的人都無法決定自己是誰,每一個人的本質其實都由人類社會來決定的。但是,個人主義傾向是當今世界的政治正確,雖然不完全對,但當今世界人類生活的各種限制,使得個人的自我認定顯得極其重要。就這一點來說,這不是《哪吒》的弱點,反而是他的強項。他抓住了這一點,向所有被出身籠罩、被社會形塑、被別人的目光切削、被自己的境遇擠壓的當代人大吼: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每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的人看到這裡都會鬥志昂揚、赤目炎炎——雖然,很多人還是改變不了自己命定的軌跡。

另外,全片最核心的設定,即哪吒的魔童形象,雖然創作者本可以不考慮任何邏輯,想怎樣就怎樣。但就電影來說,這個設定卻既合理,又合於人的本質。其實,人都是被塑造出來的。好像一位美國前高官說,不要把中國視為敵人,因為即便不是敵人,只要你視他為敵人,他最後也就會成為敵人(大意)。哪吒剛出生的時候,並不就是魔童,但周圍人都以妖魔視之,他便成了妖魔。而人的成見又難以打破。其實,就是劇中的大反派申公豹,不也是成見的犧牲品嗎?這個最後的大boss,不再像很多電影中那樣就是惡的化身,其實,他的劇本也不過是想打破成見,只是,最後自己卻被成見反噬了。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四,很兒童

全片笑點很多,基本上從頭笑到尾。雖然不少笑點有點港片當年濃重味道——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中國電影一幽起默來就只會摳腳丫的方式。像《瘋狂動物城》中的閃電、《冰雪奇緣》中的雪寶那樣的設定似乎一直都沒有過。不過,至少,這部電影中的笑點都很兒童。反正我身邊的孩子每到一個笑點都會毫無保留地笑出來。這當然比一些故意宏大、故意深刻擺pose騙人錢還耗人時間的電影強多了。另外,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影中還是有不少非常精彩的笑點,很有想象力,大家看了便知,這裡不再多說,以防劇透。

另外,雖然情節跌宕起伏,大戰場面也很精彩,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承受力了(此處應該有童聲配音)。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些電影為了製造刺激的效果,並不顧及這個效果為何服務。於是,鏡頭的意義就只在於鏡頭本身,以至於有些鏡頭的恐怖,別說孩子了,我都會覺得不敢直視。但《哪吒》不這樣,再激烈的鏡頭,都是在情節線索中的,有其承擔的意義,孩子們跟著背後的脈絡走到這裡,才會理解它——我們都知道,恐怖來源於未知。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再後來,還看了不少動畫,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帶孩子進影院看了。說實話,中國的動漫既想讓原本的目標觀眾——小朋友進影院,又不捨得成人的票房,於是便弄出來了一堆四不像。幾乎每部動漫都會有過於驚悚的畫面。我這個想全力支持國產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裡抱著孩子讓她躲過某些鏡頭。想想《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再可怕的情節,也不會拍出恐怖片的味道來吧。

國產動畫似乎陷在技術的泥淖裡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堅般利炮,我們就又與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一樣。其實,沒有技術當然不行,只有技術更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不期然,等來了《哪吒》。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起初,我並不抱希望,主要因為這個名字。多年來,對類似的名字有了警惕。這個名字給人一種趨炎附勢的感覺。不過,看到朋友圈不少人推薦,也就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去看了,反正這些年也一直這樣支持國產電影的。沒想到,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只想說兩個字:好看。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在“好看”這個角度,已經達到了我剛才所舉的那些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高度。

我把這部電影的成功歸結為“三好”、“三很”。

第一,情節好

這裡應該說三遍

從前面對《大聖歸來》等電影的批評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對情節的邏輯可能有偏執。但我向來認為,無論畫面多好看,寓意多深刻,只要情節不好,依然不是好電影。但《哪吒》不一樣,情節上無可挑剔。整個作品有數個不同的“劇本”,元始天尊的,太乙真人的,李靖夫婦的,甚至,陳塘關百姓的……但是,大半部的劇本卻都被申公豹暗中改變了走向,而且,這個走向還決定了哪吒最終的命運。然而,對哪吒不離不棄的父母之愛改變了這一切。哪吒,這個混元珠中邪氣所萃的魔丸化身,終於戴上乾坤圈,踏上風火輪,套上混天綾,綽起火尖槍,重新設定命定的劇本。整部電影的情節環環相扣,絕不鬆懈。發展有趣味,轉折有邏輯,高潮有看點,結局既眾望所歸,又得來不易,絕不廉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二,細節好

這裡繼續說三遍

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劇本,而劇本在電影中的體現就是細節。很多電影之所以不好看,就是細節經不起推敲,給人的感覺不過是拼湊。可以感覺到,《哪吒》的劇本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說哪吒初來人世就被貼上了標籤,不被理解,這是他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力。這樣關鍵的地方,劇本非常輕巧地用一支小毽子來承擔:哪吒剛剛出生不久,雖然是魔丸轉世,但那時的他或許只是有能力,卻並未展現破壞力,但是,成見讓他周圍的人錯過了這個機會;殷夫人忙於公務,沒機會陪伴他,終有一天想到陪他踢毽子,但這時哪吒的力量已經開始展現破壞性了;直到最後他遇到了那個可以與他一起踢毽子的人,但上天已經不給他機會了……

再如,太乙真人在山河社稷圖中教哪吒功夫之時,變形術是個有趣的梗。但它不僅是有趣而已,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們發現,哪吒的變形能力不但承擔了不少笑料,也是情節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如此,遠在山河社稷圖之前,劇本就已經用更巧妙的方式鋪墊過一次了,那時,哪吒完全不會變形,在與村童們惡作劇時,還要藉助剝來的衣服假扮。還有太乙真人的坐騎豬可以回放(似乎有些類似《哈利波特》中的冥想盆),在前邊或許只是好玩,但看到結尾才知道如此重要。

這些或許有人覺得不重要,其實不然。一部電影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也許大家認為總體好就好,個別地方不重要。這就好比吃一道菜,總體味道好來自哪裡呢?味道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是裡面的食材搭配或調料使用到位了才行。電影亦然。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三,三觀好

其實,《哪吒》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當代文本,所有的情節、所有的設定,都指向一個核心,我是誰?這是人類的千古謎題,《哪吒》的答案是,我是我——也就是說,我是誰不由別人決定,而由我來決定。其實這個答案我並不認同,從哲學上、從文化傳統上來說,個體的人都無法決定自己是誰,每一個人的本質其實都由人類社會來決定的。但是,個人主義傾向是當今世界的政治正確,雖然不完全對,但當今世界人類生活的各種限制,使得個人的自我認定顯得極其重要。就這一點來說,這不是《哪吒》的弱點,反而是他的強項。他抓住了這一點,向所有被出身籠罩、被社會形塑、被別人的目光切削、被自己的境遇擠壓的當代人大吼: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每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的人看到這裡都會鬥志昂揚、赤目炎炎——雖然,很多人還是改變不了自己命定的軌跡。

另外,全片最核心的設定,即哪吒的魔童形象,雖然創作者本可以不考慮任何邏輯,想怎樣就怎樣。但就電影來說,這個設定卻既合理,又合於人的本質。其實,人都是被塑造出來的。好像一位美國前高官說,不要把中國視為敵人,因為即便不是敵人,只要你視他為敵人,他最後也就會成為敵人(大意)。哪吒剛出生的時候,並不就是魔童,但周圍人都以妖魔視之,他便成了妖魔。而人的成見又難以打破。其實,就是劇中的大反派申公豹,不也是成見的犧牲品嗎?這個最後的大boss,不再像很多電影中那樣就是惡的化身,其實,他的劇本也不過是想打破成見,只是,最後自己卻被成見反噬了。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四,很兒童

全片笑點很多,基本上從頭笑到尾。雖然不少笑點有點港片當年濃重味道——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中國電影一幽起默來就只會摳腳丫的方式。像《瘋狂動物城》中的閃電、《冰雪奇緣》中的雪寶那樣的設定似乎一直都沒有過。不過,至少,這部電影中的笑點都很兒童。反正我身邊的孩子每到一個笑點都會毫無保留地笑出來。這當然比一些故意宏大、故意深刻擺pose騙人錢還耗人時間的電影強多了。另外,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影中還是有不少非常精彩的笑點,很有想象力,大家看了便知,這裡不再多說,以防劇透。

另外,雖然情節跌宕起伏,大戰場面也很精彩,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承受力了(此處應該有童聲配音)。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些電影為了製造刺激的效果,並不顧及這個效果為何服務。於是,鏡頭的意義就只在於鏡頭本身,以至於有些鏡頭的恐怖,別說孩子了,我都會覺得不敢直視。但《哪吒》不這樣,再激烈的鏡頭,都是在情節線索中的,有其承擔的意義,孩子們跟著背後的脈絡走到這裡,才會理解它——我們都知道,恐怖來源於未知。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五,很溫暖

很多人看到各種信息中哪吒的魔童設定,都會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邪惡的片子(至於CP的傳說,嗯,我只能說,大家想多了——不過,“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電影公映了,也就隨大家去想了),其實不然,電影很溫暖。對於李靖和殷夫人來說,無論哪吒怎樣,都是他們的兒子,而哪吒之所以能在眾人的形塑中沒有最終成為魔童,就在於父母的愛給了他不自暴自棄的理由。這個改編與傳統故事形成巨大反差,然而,正是因為有這一反差的語境,才更顯出改編的溫情與可貴。其實,在哪吒失去乾坤圈後,有一度,他曾把怨恨對準李靖。只是,最終,把魔丸的暴戾之氣壓下去的,正是愛。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再後來,還看了不少動畫,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帶孩子進影院看了。說實話,中國的動漫既想讓原本的目標觀眾——小朋友進影院,又不捨得成人的票房,於是便弄出來了一堆四不像。幾乎每部動漫都會有過於驚悚的畫面。我這個想全力支持國產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裡抱著孩子讓她躲過某些鏡頭。想想《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再可怕的情節,也不會拍出恐怖片的味道來吧。

國產動畫似乎陷在技術的泥淖裡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堅般利炮,我們就又與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一樣。其實,沒有技術當然不行,只有技術更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不期然,等來了《哪吒》。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起初,我並不抱希望,主要因為這個名字。多年來,對類似的名字有了警惕。這個名字給人一種趨炎附勢的感覺。不過,看到朋友圈不少人推薦,也就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去看了,反正這些年也一直這樣支持國產電影的。沒想到,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只想說兩個字:好看。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在“好看”這個角度,已經達到了我剛才所舉的那些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高度。

我把這部電影的成功歸結為“三好”、“三很”。

第一,情節好

這裡應該說三遍

從前面對《大聖歸來》等電影的批評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對情節的邏輯可能有偏執。但我向來認為,無論畫面多好看,寓意多深刻,只要情節不好,依然不是好電影。但《哪吒》不一樣,情節上無可挑剔。整個作品有數個不同的“劇本”,元始天尊的,太乙真人的,李靖夫婦的,甚至,陳塘關百姓的……但是,大半部的劇本卻都被申公豹暗中改變了走向,而且,這個走向還決定了哪吒最終的命運。然而,對哪吒不離不棄的父母之愛改變了這一切。哪吒,這個混元珠中邪氣所萃的魔丸化身,終於戴上乾坤圈,踏上風火輪,套上混天綾,綽起火尖槍,重新設定命定的劇本。整部電影的情節環環相扣,絕不鬆懈。發展有趣味,轉折有邏輯,高潮有看點,結局既眾望所歸,又得來不易,絕不廉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二,細節好

這裡繼續說三遍

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劇本,而劇本在電影中的體現就是細節。很多電影之所以不好看,就是細節經不起推敲,給人的感覺不過是拼湊。可以感覺到,《哪吒》的劇本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說哪吒初來人世就被貼上了標籤,不被理解,這是他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力。這樣關鍵的地方,劇本非常輕巧地用一支小毽子來承擔:哪吒剛剛出生不久,雖然是魔丸轉世,但那時的他或許只是有能力,卻並未展現破壞力,但是,成見讓他周圍的人錯過了這個機會;殷夫人忙於公務,沒機會陪伴他,終有一天想到陪他踢毽子,但這時哪吒的力量已經開始展現破壞性了;直到最後他遇到了那個可以與他一起踢毽子的人,但上天已經不給他機會了……

再如,太乙真人在山河社稷圖中教哪吒功夫之時,變形術是個有趣的梗。但它不僅是有趣而已,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們發現,哪吒的變形能力不但承擔了不少笑料,也是情節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如此,遠在山河社稷圖之前,劇本就已經用更巧妙的方式鋪墊過一次了,那時,哪吒完全不會變形,在與村童們惡作劇時,還要藉助剝來的衣服假扮。還有太乙真人的坐騎豬可以回放(似乎有些類似《哈利波特》中的冥想盆),在前邊或許只是好玩,但看到結尾才知道如此重要。

這些或許有人覺得不重要,其實不然。一部電影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也許大家認為總體好就好,個別地方不重要。這就好比吃一道菜,總體味道好來自哪裡呢?味道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是裡面的食材搭配或調料使用到位了才行。電影亦然。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三,三觀好

其實,《哪吒》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當代文本,所有的情節、所有的設定,都指向一個核心,我是誰?這是人類的千古謎題,《哪吒》的答案是,我是我——也就是說,我是誰不由別人決定,而由我來決定。其實這個答案我並不認同,從哲學上、從文化傳統上來說,個體的人都無法決定自己是誰,每一個人的本質其實都由人類社會來決定的。但是,個人主義傾向是當今世界的政治正確,雖然不完全對,但當今世界人類生活的各種限制,使得個人的自我認定顯得極其重要。就這一點來說,這不是《哪吒》的弱點,反而是他的強項。他抓住了這一點,向所有被出身籠罩、被社會形塑、被別人的目光切削、被自己的境遇擠壓的當代人大吼: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每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的人看到這裡都會鬥志昂揚、赤目炎炎——雖然,很多人還是改變不了自己命定的軌跡。

另外,全片最核心的設定,即哪吒的魔童形象,雖然創作者本可以不考慮任何邏輯,想怎樣就怎樣。但就電影來說,這個設定卻既合理,又合於人的本質。其實,人都是被塑造出來的。好像一位美國前高官說,不要把中國視為敵人,因為即便不是敵人,只要你視他為敵人,他最後也就會成為敵人(大意)。哪吒剛出生的時候,並不就是魔童,但周圍人都以妖魔視之,他便成了妖魔。而人的成見又難以打破。其實,就是劇中的大反派申公豹,不也是成見的犧牲品嗎?這個最後的大boss,不再像很多電影中那樣就是惡的化身,其實,他的劇本也不過是想打破成見,只是,最後自己卻被成見反噬了。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四,很兒童

全片笑點很多,基本上從頭笑到尾。雖然不少笑點有點港片當年濃重味道——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中國電影一幽起默來就只會摳腳丫的方式。像《瘋狂動物城》中的閃電、《冰雪奇緣》中的雪寶那樣的設定似乎一直都沒有過。不過,至少,這部電影中的笑點都很兒童。反正我身邊的孩子每到一個笑點都會毫無保留地笑出來。這當然比一些故意宏大、故意深刻擺pose騙人錢還耗人時間的電影強多了。另外,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影中還是有不少非常精彩的笑點,很有想象力,大家看了便知,這裡不再多說,以防劇透。

另外,雖然情節跌宕起伏,大戰場面也很精彩,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承受力了(此處應該有童聲配音)。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些電影為了製造刺激的效果,並不顧及這個效果為何服務。於是,鏡頭的意義就只在於鏡頭本身,以至於有些鏡頭的恐怖,別說孩子了,我都會覺得不敢直視。但《哪吒》不這樣,再激烈的鏡頭,都是在情節線索中的,有其承擔的意義,孩子們跟著背後的脈絡走到這裡,才會理解它——我們都知道,恐怖來源於未知。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五,很溫暖

很多人看到各種信息中哪吒的魔童設定,都會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邪惡的片子(至於CP的傳說,嗯,我只能說,大家想多了——不過,“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電影公映了,也就隨大家去想了),其實不然,電影很溫暖。對於李靖和殷夫人來說,無論哪吒怎樣,都是他們的兒子,而哪吒之所以能在眾人的形塑中沒有最終成為魔童,就在於父母的愛給了他不自暴自棄的理由。這個改編與傳統故事形成巨大反差,然而,正是因為有這一反差的語境,才更顯出改編的溫情與可貴。其實,在哪吒失去乾坤圈後,有一度,他曾把怨恨對準李靖。只是,最終,把魔丸的暴戾之氣壓下去的,正是愛。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六,很中國

混元珠有善惡兩性,在中國文化看來,是為自然之理。魔丸轉世,則其命中註定是為魔童,同時也註定三年之後的灰飛煙滅。但是,西方文化中為神註定的結局,無論人如何逃避,都將無法更改。或許,越想躲開,卻恰恰越陷身其中,因為那就是宿命。但中國文化並非如此:一方面,中國文化承認有天命——這並不奇怪;但這不是中國文化最深的內核,中國文化最可貴的地方在於,雖然有天命,但仍有人力的干涉。任何命定的結局,不同的努力,總會對結局有不同的影響。這才是積極的文化引領。《哪吒》的核心正可歸結於此。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再後來,還看了不少動畫,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帶孩子進影院看了。說實話,中國的動漫既想讓原本的目標觀眾——小朋友進影院,又不捨得成人的票房,於是便弄出來了一堆四不像。幾乎每部動漫都會有過於驚悚的畫面。我這個想全力支持國產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裡抱著孩子讓她躲過某些鏡頭。想想《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再可怕的情節,也不會拍出恐怖片的味道來吧。

國產動畫似乎陷在技術的泥淖裡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堅般利炮,我們就又與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一樣。其實,沒有技術當然不行,只有技術更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不期然,等來了《哪吒》。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起初,我並不抱希望,主要因為這個名字。多年來,對類似的名字有了警惕。這個名字給人一種趨炎附勢的感覺。不過,看到朋友圈不少人推薦,也就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去看了,反正這些年也一直這樣支持國產電影的。沒想到,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只想說兩個字:好看。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在“好看”這個角度,已經達到了我剛才所舉的那些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高度。

我把這部電影的成功歸結為“三好”、“三很”。

第一,情節好

這裡應該說三遍

從前面對《大聖歸來》等電影的批評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對情節的邏輯可能有偏執。但我向來認為,無論畫面多好看,寓意多深刻,只要情節不好,依然不是好電影。但《哪吒》不一樣,情節上無可挑剔。整個作品有數個不同的“劇本”,元始天尊的,太乙真人的,李靖夫婦的,甚至,陳塘關百姓的……但是,大半部的劇本卻都被申公豹暗中改變了走向,而且,這個走向還決定了哪吒最終的命運。然而,對哪吒不離不棄的父母之愛改變了這一切。哪吒,這個混元珠中邪氣所萃的魔丸化身,終於戴上乾坤圈,踏上風火輪,套上混天綾,綽起火尖槍,重新設定命定的劇本。整部電影的情節環環相扣,絕不鬆懈。發展有趣味,轉折有邏輯,高潮有看點,結局既眾望所歸,又得來不易,絕不廉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二,細節好

這裡繼續說三遍

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劇本,而劇本在電影中的體現就是細節。很多電影之所以不好看,就是細節經不起推敲,給人的感覺不過是拼湊。可以感覺到,《哪吒》的劇本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說哪吒初來人世就被貼上了標籤,不被理解,這是他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力。這樣關鍵的地方,劇本非常輕巧地用一支小毽子來承擔:哪吒剛剛出生不久,雖然是魔丸轉世,但那時的他或許只是有能力,卻並未展現破壞力,但是,成見讓他周圍的人錯過了這個機會;殷夫人忙於公務,沒機會陪伴他,終有一天想到陪他踢毽子,但這時哪吒的力量已經開始展現破壞性了;直到最後他遇到了那個可以與他一起踢毽子的人,但上天已經不給他機會了……

再如,太乙真人在山河社稷圖中教哪吒功夫之時,變形術是個有趣的梗。但它不僅是有趣而已,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們發現,哪吒的變形能力不但承擔了不少笑料,也是情節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如此,遠在山河社稷圖之前,劇本就已經用更巧妙的方式鋪墊過一次了,那時,哪吒完全不會變形,在與村童們惡作劇時,還要藉助剝來的衣服假扮。還有太乙真人的坐騎豬可以回放(似乎有些類似《哈利波特》中的冥想盆),在前邊或許只是好玩,但看到結尾才知道如此重要。

這些或許有人覺得不重要,其實不然。一部電影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也許大家認為總體好就好,個別地方不重要。這就好比吃一道菜,總體味道好來自哪裡呢?味道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是裡面的食材搭配或調料使用到位了才行。電影亦然。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三,三觀好

其實,《哪吒》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當代文本,所有的情節、所有的設定,都指向一個核心,我是誰?這是人類的千古謎題,《哪吒》的答案是,我是我——也就是說,我是誰不由別人決定,而由我來決定。其實這個答案我並不認同,從哲學上、從文化傳統上來說,個體的人都無法決定自己是誰,每一個人的本質其實都由人類社會來決定的。但是,個人主義傾向是當今世界的政治正確,雖然不完全對,但當今世界人類生活的各種限制,使得個人的自我認定顯得極其重要。就這一點來說,這不是《哪吒》的弱點,反而是他的強項。他抓住了這一點,向所有被出身籠罩、被社會形塑、被別人的目光切削、被自己的境遇擠壓的當代人大吼: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每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的人看到這裡都會鬥志昂揚、赤目炎炎——雖然,很多人還是改變不了自己命定的軌跡。

另外,全片最核心的設定,即哪吒的魔童形象,雖然創作者本可以不考慮任何邏輯,想怎樣就怎樣。但就電影來說,這個設定卻既合理,又合於人的本質。其實,人都是被塑造出來的。好像一位美國前高官說,不要把中國視為敵人,因為即便不是敵人,只要你視他為敵人,他最後也就會成為敵人(大意)。哪吒剛出生的時候,並不就是魔童,但周圍人都以妖魔視之,他便成了妖魔。而人的成見又難以打破。其實,就是劇中的大反派申公豹,不也是成見的犧牲品嗎?這個最後的大boss,不再像很多電影中那樣就是惡的化身,其實,他的劇本也不過是想打破成見,只是,最後自己卻被成見反噬了。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四,很兒童

全片笑點很多,基本上從頭笑到尾。雖然不少笑點有點港片當年濃重味道——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中國電影一幽起默來就只會摳腳丫的方式。像《瘋狂動物城》中的閃電、《冰雪奇緣》中的雪寶那樣的設定似乎一直都沒有過。不過,至少,這部電影中的笑點都很兒童。反正我身邊的孩子每到一個笑點都會毫無保留地笑出來。這當然比一些故意宏大、故意深刻擺pose騙人錢還耗人時間的電影強多了。另外,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影中還是有不少非常精彩的笑點,很有想象力,大家看了便知,這裡不再多說,以防劇透。

另外,雖然情節跌宕起伏,大戰場面也很精彩,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承受力了(此處應該有童聲配音)。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些電影為了製造刺激的效果,並不顧及這個效果為何服務。於是,鏡頭的意義就只在於鏡頭本身,以至於有些鏡頭的恐怖,別說孩子了,我都會覺得不敢直視。但《哪吒》不這樣,再激烈的鏡頭,都是在情節線索中的,有其承擔的意義,孩子們跟著背後的脈絡走到這裡,才會理解它——我們都知道,恐怖來源於未知。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五,很溫暖

很多人看到各種信息中哪吒的魔童設定,都會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邪惡的片子(至於CP的傳說,嗯,我只能說,大家想多了——不過,“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電影公映了,也就隨大家去想了),其實不然,電影很溫暖。對於李靖和殷夫人來說,無論哪吒怎樣,都是他們的兒子,而哪吒之所以能在眾人的形塑中沒有最終成為魔童,就在於父母的愛給了他不自暴自棄的理由。這個改編與傳統故事形成巨大反差,然而,正是因為有這一反差的語境,才更顯出改編的溫情與可貴。其實,在哪吒失去乾坤圈後,有一度,他曾把怨恨對準李靖。只是,最終,把魔丸的暴戾之氣壓下去的,正是愛。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六,很中國

混元珠有善惡兩性,在中國文化看來,是為自然之理。魔丸轉世,則其命中註定是為魔童,同時也註定三年之後的灰飛煙滅。但是,西方文化中為神註定的結局,無論人如何逃避,都將無法更改。或許,越想躲開,卻恰恰越陷身其中,因為那就是宿命。但中國文化並非如此:一方面,中國文化承認有天命——這並不奇怪;但這不是中國文化最深的內核,中國文化最可貴的地方在於,雖然有天命,但仍有人力的干涉。任何命定的結局,不同的努力,總會對結局有不同的影響。這才是積極的文化引領。《哪吒》的核心正可歸結於此。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再後來,還看了不少動畫,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帶孩子進影院看了。說實話,中國的動漫既想讓原本的目標觀眾——小朋友進影院,又不捨得成人的票房,於是便弄出來了一堆四不像。幾乎每部動漫都會有過於驚悚的畫面。我這個想全力支持國產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裡抱著孩子讓她躲過某些鏡頭。想想《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再可怕的情節,也不會拍出恐怖片的味道來吧。

國產動畫似乎陷在技術的泥淖裡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堅般利炮,我們就又與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一樣。其實,沒有技術當然不行,只有技術更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不期然,等來了《哪吒》。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起初,我並不抱希望,主要因為這個名字。多年來,對類似的名字有了警惕。這個名字給人一種趨炎附勢的感覺。不過,看到朋友圈不少人推薦,也就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去看了,反正這些年也一直這樣支持國產電影的。沒想到,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只想說兩個字:好看。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在“好看”這個角度,已經達到了我剛才所舉的那些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高度。

我把這部電影的成功歸結為“三好”、“三很”。

第一,情節好

這裡應該說三遍

從前面對《大聖歸來》等電影的批評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對情節的邏輯可能有偏執。但我向來認為,無論畫面多好看,寓意多深刻,只要情節不好,依然不是好電影。但《哪吒》不一樣,情節上無可挑剔。整個作品有數個不同的“劇本”,元始天尊的,太乙真人的,李靖夫婦的,甚至,陳塘關百姓的……但是,大半部的劇本卻都被申公豹暗中改變了走向,而且,這個走向還決定了哪吒最終的命運。然而,對哪吒不離不棄的父母之愛改變了這一切。哪吒,這個混元珠中邪氣所萃的魔丸化身,終於戴上乾坤圈,踏上風火輪,套上混天綾,綽起火尖槍,重新設定命定的劇本。整部電影的情節環環相扣,絕不鬆懈。發展有趣味,轉折有邏輯,高潮有看點,結局既眾望所歸,又得來不易,絕不廉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二,細節好

這裡繼續說三遍

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劇本,而劇本在電影中的體現就是細節。很多電影之所以不好看,就是細節經不起推敲,給人的感覺不過是拼湊。可以感覺到,《哪吒》的劇本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說哪吒初來人世就被貼上了標籤,不被理解,這是他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力。這樣關鍵的地方,劇本非常輕巧地用一支小毽子來承擔:哪吒剛剛出生不久,雖然是魔丸轉世,但那時的他或許只是有能力,卻並未展現破壞力,但是,成見讓他周圍的人錯過了這個機會;殷夫人忙於公務,沒機會陪伴他,終有一天想到陪他踢毽子,但這時哪吒的力量已經開始展現破壞性了;直到最後他遇到了那個可以與他一起踢毽子的人,但上天已經不給他機會了……

再如,太乙真人在山河社稷圖中教哪吒功夫之時,變形術是個有趣的梗。但它不僅是有趣而已,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們發現,哪吒的變形能力不但承擔了不少笑料,也是情節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如此,遠在山河社稷圖之前,劇本就已經用更巧妙的方式鋪墊過一次了,那時,哪吒完全不會變形,在與村童們惡作劇時,還要藉助剝來的衣服假扮。還有太乙真人的坐騎豬可以回放(似乎有些類似《哈利波特》中的冥想盆),在前邊或許只是好玩,但看到結尾才知道如此重要。

這些或許有人覺得不重要,其實不然。一部電影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也許大家認為總體好就好,個別地方不重要。這就好比吃一道菜,總體味道好來自哪裡呢?味道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是裡面的食材搭配或調料使用到位了才行。電影亦然。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三,三觀好

其實,《哪吒》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當代文本,所有的情節、所有的設定,都指向一個核心,我是誰?這是人類的千古謎題,《哪吒》的答案是,我是我——也就是說,我是誰不由別人決定,而由我來決定。其實這個答案我並不認同,從哲學上、從文化傳統上來說,個體的人都無法決定自己是誰,每一個人的本質其實都由人類社會來決定的。但是,個人主義傾向是當今世界的政治正確,雖然不完全對,但當今世界人類生活的各種限制,使得個人的自我認定顯得極其重要。就這一點來說,這不是《哪吒》的弱點,反而是他的強項。他抓住了這一點,向所有被出身籠罩、被社會形塑、被別人的目光切削、被自己的境遇擠壓的當代人大吼: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每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的人看到這裡都會鬥志昂揚、赤目炎炎——雖然,很多人還是改變不了自己命定的軌跡。

另外,全片最核心的設定,即哪吒的魔童形象,雖然創作者本可以不考慮任何邏輯,想怎樣就怎樣。但就電影來說,這個設定卻既合理,又合於人的本質。其實,人都是被塑造出來的。好像一位美國前高官說,不要把中國視為敵人,因為即便不是敵人,只要你視他為敵人,他最後也就會成為敵人(大意)。哪吒剛出生的時候,並不就是魔童,但周圍人都以妖魔視之,他便成了妖魔。而人的成見又難以打破。其實,就是劇中的大反派申公豹,不也是成見的犧牲品嗎?這個最後的大boss,不再像很多電影中那樣就是惡的化身,其實,他的劇本也不過是想打破成見,只是,最後自己卻被成見反噬了。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四,很兒童

全片笑點很多,基本上從頭笑到尾。雖然不少笑點有點港片當年濃重味道——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中國電影一幽起默來就只會摳腳丫的方式。像《瘋狂動物城》中的閃電、《冰雪奇緣》中的雪寶那樣的設定似乎一直都沒有過。不過,至少,這部電影中的笑點都很兒童。反正我身邊的孩子每到一個笑點都會毫無保留地笑出來。這當然比一些故意宏大、故意深刻擺pose騙人錢還耗人時間的電影強多了。另外,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影中還是有不少非常精彩的笑點,很有想象力,大家看了便知,這裡不再多說,以防劇透。

另外,雖然情節跌宕起伏,大戰場面也很精彩,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承受力了(此處應該有童聲配音)。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些電影為了製造刺激的效果,並不顧及這個效果為何服務。於是,鏡頭的意義就只在於鏡頭本身,以至於有些鏡頭的恐怖,別說孩子了,我都會覺得不敢直視。但《哪吒》不這樣,再激烈的鏡頭,都是在情節線索中的,有其承擔的意義,孩子們跟著背後的脈絡走到這裡,才會理解它——我們都知道,恐怖來源於未知。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五,很溫暖

很多人看到各種信息中哪吒的魔童設定,都會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邪惡的片子(至於CP的傳說,嗯,我只能說,大家想多了——不過,“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電影公映了,也就隨大家去想了),其實不然,電影很溫暖。對於李靖和殷夫人來說,無論哪吒怎樣,都是他們的兒子,而哪吒之所以能在眾人的形塑中沒有最終成為魔童,就在於父母的愛給了他不自暴自棄的理由。這個改編與傳統故事形成巨大反差,然而,正是因為有這一反差的語境,才更顯出改編的溫情與可貴。其實,在哪吒失去乾坤圈後,有一度,他曾把怨恨對準李靖。只是,最終,把魔丸的暴戾之氣壓下去的,正是愛。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六,很中國

混元珠有善惡兩性,在中國文化看來,是為自然之理。魔丸轉世,則其命中註定是為魔童,同時也註定三年之後的灰飛煙滅。但是,西方文化中為神註定的結局,無論人如何逃避,都將無法更改。或許,越想躲開,卻恰恰越陷身其中,因為那就是宿命。但中國文化並非如此:一方面,中國文化承認有天命——這並不奇怪;但這不是中國文化最深的內核,中國文化最可貴的地方在於,雖然有天命,但仍有人力的干涉。任何命定的結局,不同的努力,總會對結局有不同的影響。這才是積極的文化引領。《哪吒》的核心正可歸結於此。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彩蛋

隆重地說一句,不要因為哪吒長得太醜就pass吧,正如陳塘關的老百姓以為他是妖怪就不理他,生生把靈珠逼成了魔童。而且,想看帥的也有啊,可以看敖丙!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再後來,還看了不少動畫,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帶孩子進影院看了。說實話,中國的動漫既想讓原本的目標觀眾——小朋友進影院,又不捨得成人的票房,於是便弄出來了一堆四不像。幾乎每部動漫都會有過於驚悚的畫面。我這個想全力支持國產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裡抱著孩子讓她躲過某些鏡頭。想想《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再可怕的情節,也不會拍出恐怖片的味道來吧。

國產動畫似乎陷在技術的泥淖裡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堅般利炮,我們就又與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一樣。其實,沒有技術當然不行,只有技術更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不期然,等來了《哪吒》。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起初,我並不抱希望,主要因為這個名字。多年來,對類似的名字有了警惕。這個名字給人一種趨炎附勢的感覺。不過,看到朋友圈不少人推薦,也就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去看了,反正這些年也一直這樣支持國產電影的。沒想到,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只想說兩個字:好看。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在“好看”這個角度,已經達到了我剛才所舉的那些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高度。

我把這部電影的成功歸結為“三好”、“三很”。

第一,情節好

這裡應該說三遍

從前面對《大聖歸來》等電影的批評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對情節的邏輯可能有偏執。但我向來認為,無論畫面多好看,寓意多深刻,只要情節不好,依然不是好電影。但《哪吒》不一樣,情節上無可挑剔。整個作品有數個不同的“劇本”,元始天尊的,太乙真人的,李靖夫婦的,甚至,陳塘關百姓的……但是,大半部的劇本卻都被申公豹暗中改變了走向,而且,這個走向還決定了哪吒最終的命運。然而,對哪吒不離不棄的父母之愛改變了這一切。哪吒,這個混元珠中邪氣所萃的魔丸化身,終於戴上乾坤圈,踏上風火輪,套上混天綾,綽起火尖槍,重新設定命定的劇本。整部電影的情節環環相扣,絕不鬆懈。發展有趣味,轉折有邏輯,高潮有看點,結局既眾望所歸,又得來不易,絕不廉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二,細節好

這裡繼續說三遍

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劇本,而劇本在電影中的體現就是細節。很多電影之所以不好看,就是細節經不起推敲,給人的感覺不過是拼湊。可以感覺到,《哪吒》的劇本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說哪吒初來人世就被貼上了標籤,不被理解,這是他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力。這樣關鍵的地方,劇本非常輕巧地用一支小毽子來承擔:哪吒剛剛出生不久,雖然是魔丸轉世,但那時的他或許只是有能力,卻並未展現破壞力,但是,成見讓他周圍的人錯過了這個機會;殷夫人忙於公務,沒機會陪伴他,終有一天想到陪他踢毽子,但這時哪吒的力量已經開始展現破壞性了;直到最後他遇到了那個可以與他一起踢毽子的人,但上天已經不給他機會了……

再如,太乙真人在山河社稷圖中教哪吒功夫之時,變形術是個有趣的梗。但它不僅是有趣而已,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們發現,哪吒的變形能力不但承擔了不少笑料,也是情節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如此,遠在山河社稷圖之前,劇本就已經用更巧妙的方式鋪墊過一次了,那時,哪吒完全不會變形,在與村童們惡作劇時,還要藉助剝來的衣服假扮。還有太乙真人的坐騎豬可以回放(似乎有些類似《哈利波特》中的冥想盆),在前邊或許只是好玩,但看到結尾才知道如此重要。

這些或許有人覺得不重要,其實不然。一部電影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也許大家認為總體好就好,個別地方不重要。這就好比吃一道菜,總體味道好來自哪裡呢?味道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是裡面的食材搭配或調料使用到位了才行。電影亦然。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三,三觀好

其實,《哪吒》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當代文本,所有的情節、所有的設定,都指向一個核心,我是誰?這是人類的千古謎題,《哪吒》的答案是,我是我——也就是說,我是誰不由別人決定,而由我來決定。其實這個答案我並不認同,從哲學上、從文化傳統上來說,個體的人都無法決定自己是誰,每一個人的本質其實都由人類社會來決定的。但是,個人主義傾向是當今世界的政治正確,雖然不完全對,但當今世界人類生活的各種限制,使得個人的自我認定顯得極其重要。就這一點來說,這不是《哪吒》的弱點,反而是他的強項。他抓住了這一點,向所有被出身籠罩、被社會形塑、被別人的目光切削、被自己的境遇擠壓的當代人大吼: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每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的人看到這裡都會鬥志昂揚、赤目炎炎——雖然,很多人還是改變不了自己命定的軌跡。

另外,全片最核心的設定,即哪吒的魔童形象,雖然創作者本可以不考慮任何邏輯,想怎樣就怎樣。但就電影來說,這個設定卻既合理,又合於人的本質。其實,人都是被塑造出來的。好像一位美國前高官說,不要把中國視為敵人,因為即便不是敵人,只要你視他為敵人,他最後也就會成為敵人(大意)。哪吒剛出生的時候,並不就是魔童,但周圍人都以妖魔視之,他便成了妖魔。而人的成見又難以打破。其實,就是劇中的大反派申公豹,不也是成見的犧牲品嗎?這個最後的大boss,不再像很多電影中那樣就是惡的化身,其實,他的劇本也不過是想打破成見,只是,最後自己卻被成見反噬了。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四,很兒童

全片笑點很多,基本上從頭笑到尾。雖然不少笑點有點港片當年濃重味道——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中國電影一幽起默來就只會摳腳丫的方式。像《瘋狂動物城》中的閃電、《冰雪奇緣》中的雪寶那樣的設定似乎一直都沒有過。不過,至少,這部電影中的笑點都很兒童。反正我身邊的孩子每到一個笑點都會毫無保留地笑出來。這當然比一些故意宏大、故意深刻擺pose騙人錢還耗人時間的電影強多了。另外,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影中還是有不少非常精彩的笑點,很有想象力,大家看了便知,這裡不再多說,以防劇透。

另外,雖然情節跌宕起伏,大戰場面也很精彩,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承受力了(此處應該有童聲配音)。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些電影為了製造刺激的效果,並不顧及這個效果為何服務。於是,鏡頭的意義就只在於鏡頭本身,以至於有些鏡頭的恐怖,別說孩子了,我都會覺得不敢直視。但《哪吒》不這樣,再激烈的鏡頭,都是在情節線索中的,有其承擔的意義,孩子們跟著背後的脈絡走到這裡,才會理解它——我們都知道,恐怖來源於未知。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五,很溫暖

很多人看到各種信息中哪吒的魔童設定,都會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邪惡的片子(至於CP的傳說,嗯,我只能說,大家想多了——不過,“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電影公映了,也就隨大家去想了),其實不然,電影很溫暖。對於李靖和殷夫人來說,無論哪吒怎樣,都是他們的兒子,而哪吒之所以能在眾人的形塑中沒有最終成為魔童,就在於父母的愛給了他不自暴自棄的理由。這個改編與傳統故事形成巨大反差,然而,正是因為有這一反差的語境,才更顯出改編的溫情與可貴。其實,在哪吒失去乾坤圈後,有一度,他曾把怨恨對準李靖。只是,最終,把魔丸的暴戾之氣壓下去的,正是愛。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六,很中國

混元珠有善惡兩性,在中國文化看來,是為自然之理。魔丸轉世,則其命中註定是為魔童,同時也註定三年之後的灰飛煙滅。但是,西方文化中為神註定的結局,無論人如何逃避,都將無法更改。或許,越想躲開,卻恰恰越陷身其中,因為那就是宿命。但中國文化並非如此:一方面,中國文化承認有天命——這並不奇怪;但這不是中國文化最深的內核,中國文化最可貴的地方在於,雖然有天命,但仍有人力的干涉。任何命定的結局,不同的努力,總會對結局有不同的影響。這才是積極的文化引領。《哪吒》的核心正可歸結於此。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彩蛋

隆重地說一句,不要因為哪吒長得太醜就pass吧,正如陳塘關的老百姓以為他是妖怪就不理他,生生把靈珠逼成了魔童。而且,想看帥的也有啊,可以看敖丙!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又一個彩蛋

這部電影的導演應該還有更大的野心。如此精彩的一部電影,不過是更大架構的一個引子。一般來說,做引子的電影都不好看,因為最好的食材要放到主菜上桌時才肯端出來,比如《格林德沃之罪》,比如《阿麗塔》,導演和演員都有力也使不上,雷聲那麼大,雨點卻那麼小!從《哪吒》的片尾彩蛋(請注意,有三個彩蛋)可以看出,這個系列後續還會有大動作。而且,這個大動作不是到了彩蛋才臨時起意的廣告,其實,從電影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甚至,這部電影的結局只是給下一部(或N部)電影提供了一個上天入地的哪吒而已。讓我們先吃小菜,然後繼續期待主菜吧!

最後一個彩蛋

忽然想到了《大聖歸來》,那裡的大聖也很醜——為什麼?現在的導演都喜歡把主人公弄醜嗎?不過,《大聖歸來》的醜似乎並無邏輯,也就是說,在那部電影中,如果把大聖設計得很帥,好像整個故事架構都沒問題。但哪吒不同,在這部電影裡,他必須醜^_^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再後來,還看了不少動畫,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帶孩子進影院看了。說實話,中國的動漫既想讓原本的目標觀眾——小朋友進影院,又不捨得成人的票房,於是便弄出來了一堆四不像。幾乎每部動漫都會有過於驚悚的畫面。我這個想全力支持國產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裡抱著孩子讓她躲過某些鏡頭。想想《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再可怕的情節,也不會拍出恐怖片的味道來吧。

國產動畫似乎陷在技術的泥淖裡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堅般利炮,我們就又與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一樣。其實,沒有技術當然不行,只有技術更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不期然,等來了《哪吒》。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起初,我並不抱希望,主要因為這個名字。多年來,對類似的名字有了警惕。這個名字給人一種趨炎附勢的感覺。不過,看到朋友圈不少人推薦,也就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去看了,反正這些年也一直這樣支持國產電影的。沒想到,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只想說兩個字:好看。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在“好看”這個角度,已經達到了我剛才所舉的那些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高度。

我把這部電影的成功歸結為“三好”、“三很”。

第一,情節好

這裡應該說三遍

從前面對《大聖歸來》等電影的批評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對情節的邏輯可能有偏執。但我向來認為,無論畫面多好看,寓意多深刻,只要情節不好,依然不是好電影。但《哪吒》不一樣,情節上無可挑剔。整個作品有數個不同的“劇本”,元始天尊的,太乙真人的,李靖夫婦的,甚至,陳塘關百姓的……但是,大半部的劇本卻都被申公豹暗中改變了走向,而且,這個走向還決定了哪吒最終的命運。然而,對哪吒不離不棄的父母之愛改變了這一切。哪吒,這個混元珠中邪氣所萃的魔丸化身,終於戴上乾坤圈,踏上風火輪,套上混天綾,綽起火尖槍,重新設定命定的劇本。整部電影的情節環環相扣,絕不鬆懈。發展有趣味,轉折有邏輯,高潮有看點,結局既眾望所歸,又得來不易,絕不廉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二,細節好

這裡繼續說三遍

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劇本,而劇本在電影中的體現就是細節。很多電影之所以不好看,就是細節經不起推敲,給人的感覺不過是拼湊。可以感覺到,《哪吒》的劇本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說哪吒初來人世就被貼上了標籤,不被理解,這是他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力。這樣關鍵的地方,劇本非常輕巧地用一支小毽子來承擔:哪吒剛剛出生不久,雖然是魔丸轉世,但那時的他或許只是有能力,卻並未展現破壞力,但是,成見讓他周圍的人錯過了這個機會;殷夫人忙於公務,沒機會陪伴他,終有一天想到陪他踢毽子,但這時哪吒的力量已經開始展現破壞性了;直到最後他遇到了那個可以與他一起踢毽子的人,但上天已經不給他機會了……

再如,太乙真人在山河社稷圖中教哪吒功夫之時,變形術是個有趣的梗。但它不僅是有趣而已,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們發現,哪吒的變形能力不但承擔了不少笑料,也是情節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如此,遠在山河社稷圖之前,劇本就已經用更巧妙的方式鋪墊過一次了,那時,哪吒完全不會變形,在與村童們惡作劇時,還要藉助剝來的衣服假扮。還有太乙真人的坐騎豬可以回放(似乎有些類似《哈利波特》中的冥想盆),在前邊或許只是好玩,但看到結尾才知道如此重要。

這些或許有人覺得不重要,其實不然。一部電影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也許大家認為總體好就好,個別地方不重要。這就好比吃一道菜,總體味道好來自哪裡呢?味道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是裡面的食材搭配或調料使用到位了才行。電影亦然。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三,三觀好

其實,《哪吒》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當代文本,所有的情節、所有的設定,都指向一個核心,我是誰?這是人類的千古謎題,《哪吒》的答案是,我是我——也就是說,我是誰不由別人決定,而由我來決定。其實這個答案我並不認同,從哲學上、從文化傳統上來說,個體的人都無法決定自己是誰,每一個人的本質其實都由人類社會來決定的。但是,個人主義傾向是當今世界的政治正確,雖然不完全對,但當今世界人類生活的各種限制,使得個人的自我認定顯得極其重要。就這一點來說,這不是《哪吒》的弱點,反而是他的強項。他抓住了這一點,向所有被出身籠罩、被社會形塑、被別人的目光切削、被自己的境遇擠壓的當代人大吼: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每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的人看到這裡都會鬥志昂揚、赤目炎炎——雖然,很多人還是改變不了自己命定的軌跡。

另外,全片最核心的設定,即哪吒的魔童形象,雖然創作者本可以不考慮任何邏輯,想怎樣就怎樣。但就電影來說,這個設定卻既合理,又合於人的本質。其實,人都是被塑造出來的。好像一位美國前高官說,不要把中國視為敵人,因為即便不是敵人,只要你視他為敵人,他最後也就會成為敵人(大意)。哪吒剛出生的時候,並不就是魔童,但周圍人都以妖魔視之,他便成了妖魔。而人的成見又難以打破。其實,就是劇中的大反派申公豹,不也是成見的犧牲品嗎?這個最後的大boss,不再像很多電影中那樣就是惡的化身,其實,他的劇本也不過是想打破成見,只是,最後自己卻被成見反噬了。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四,很兒童

全片笑點很多,基本上從頭笑到尾。雖然不少笑點有點港片當年濃重味道——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中國電影一幽起默來就只會摳腳丫的方式。像《瘋狂動物城》中的閃電、《冰雪奇緣》中的雪寶那樣的設定似乎一直都沒有過。不過,至少,這部電影中的笑點都很兒童。反正我身邊的孩子每到一個笑點都會毫無保留地笑出來。這當然比一些故意宏大、故意深刻擺pose騙人錢還耗人時間的電影強多了。另外,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影中還是有不少非常精彩的笑點,很有想象力,大家看了便知,這裡不再多說,以防劇透。

另外,雖然情節跌宕起伏,大戰場面也很精彩,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承受力了(此處應該有童聲配音)。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些電影為了製造刺激的效果,並不顧及這個效果為何服務。於是,鏡頭的意義就只在於鏡頭本身,以至於有些鏡頭的恐怖,別說孩子了,我都會覺得不敢直視。但《哪吒》不這樣,再激烈的鏡頭,都是在情節線索中的,有其承擔的意義,孩子們跟著背後的脈絡走到這裡,才會理解它——我們都知道,恐怖來源於未知。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五,很溫暖

很多人看到各種信息中哪吒的魔童設定,都會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邪惡的片子(至於CP的傳說,嗯,我只能說,大家想多了——不過,“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電影公映了,也就隨大家去想了),其實不然,電影很溫暖。對於李靖和殷夫人來說,無論哪吒怎樣,都是他們的兒子,而哪吒之所以能在眾人的形塑中沒有最終成為魔童,就在於父母的愛給了他不自暴自棄的理由。這個改編與傳統故事形成巨大反差,然而,正是因為有這一反差的語境,才更顯出改編的溫情與可貴。其實,在哪吒失去乾坤圈後,有一度,他曾把怨恨對準李靖。只是,最終,把魔丸的暴戾之氣壓下去的,正是愛。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六,很中國

混元珠有善惡兩性,在中國文化看來,是為自然之理。魔丸轉世,則其命中註定是為魔童,同時也註定三年之後的灰飛煙滅。但是,西方文化中為神註定的結局,無論人如何逃避,都將無法更改。或許,越想躲開,卻恰恰越陷身其中,因為那就是宿命。但中國文化並非如此:一方面,中國文化承認有天命——這並不奇怪;但這不是中國文化最深的內核,中國文化最可貴的地方在於,雖然有天命,但仍有人力的干涉。任何命定的結局,不同的努力,總會對結局有不同的影響。這才是積極的文化引領。《哪吒》的核心正可歸結於此。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彩蛋

隆重地說一句,不要因為哪吒長得太醜就pass吧,正如陳塘關的老百姓以為他是妖怪就不理他,生生把靈珠逼成了魔童。而且,想看帥的也有啊,可以看敖丙!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又一個彩蛋

這部電影的導演應該還有更大的野心。如此精彩的一部電影,不過是更大架構的一個引子。一般來說,做引子的電影都不好看,因為最好的食材要放到主菜上桌時才肯端出來,比如《格林德沃之罪》,比如《阿麗塔》,導演和演員都有力也使不上,雷聲那麼大,雨點卻那麼小!從《哪吒》的片尾彩蛋(請注意,有三個彩蛋)可以看出,這個系列後續還會有大動作。而且,這個大動作不是到了彩蛋才臨時起意的廣告,其實,從電影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甚至,這部電影的結局只是給下一部(或N部)電影提供了一個上天入地的哪吒而已。讓我們先吃小菜,然後繼續期待主菜吧!

最後一個彩蛋

忽然想到了《大聖歸來》,那裡的大聖也很醜——為什麼?現在的導演都喜歡把主人公弄醜嗎?不過,《大聖歸來》的醜似乎並無邏輯,也就是說,在那部電影中,如果把大聖設計得很帥,好像整個故事架構都沒問題。但哪吒不同,在這部電影裡,他必須醜^_^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京師文會”,作者略有調整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再後來,還看了不少動畫,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帶孩子進影院看了。說實話,中國的動漫既想讓原本的目標觀眾——小朋友進影院,又不捨得成人的票房,於是便弄出來了一堆四不像。幾乎每部動漫都會有過於驚悚的畫面。我這個想全力支持國產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裡抱著孩子讓她躲過某些鏡頭。想想《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再可怕的情節,也不會拍出恐怖片的味道來吧。

國產動畫似乎陷在技術的泥淖裡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堅般利炮,我們就又與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一樣。其實,沒有技術當然不行,只有技術更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不期然,等來了《哪吒》。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起初,我並不抱希望,主要因為這個名字。多年來,對類似的名字有了警惕。這個名字給人一種趨炎附勢的感覺。不過,看到朋友圈不少人推薦,也就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去看了,反正這些年也一直這樣支持國產電影的。沒想到,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只想說兩個字:好看。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在“好看”這個角度,已經達到了我剛才所舉的那些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高度。

我把這部電影的成功歸結為“三好”、“三很”。

第一,情節好

這裡應該說三遍

從前面對《大聖歸來》等電影的批評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對情節的邏輯可能有偏執。但我向來認為,無論畫面多好看,寓意多深刻,只要情節不好,依然不是好電影。但《哪吒》不一樣,情節上無可挑剔。整個作品有數個不同的“劇本”,元始天尊的,太乙真人的,李靖夫婦的,甚至,陳塘關百姓的……但是,大半部的劇本卻都被申公豹暗中改變了走向,而且,這個走向還決定了哪吒最終的命運。然而,對哪吒不離不棄的父母之愛改變了這一切。哪吒,這個混元珠中邪氣所萃的魔丸化身,終於戴上乾坤圈,踏上風火輪,套上混天綾,綽起火尖槍,重新設定命定的劇本。整部電影的情節環環相扣,絕不鬆懈。發展有趣味,轉折有邏輯,高潮有看點,結局既眾望所歸,又得來不易,絕不廉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二,細節好

這裡繼續說三遍

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劇本,而劇本在電影中的體現就是細節。很多電影之所以不好看,就是細節經不起推敲,給人的感覺不過是拼湊。可以感覺到,《哪吒》的劇本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說哪吒初來人世就被貼上了標籤,不被理解,這是他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力。這樣關鍵的地方,劇本非常輕巧地用一支小毽子來承擔:哪吒剛剛出生不久,雖然是魔丸轉世,但那時的他或許只是有能力,卻並未展現破壞力,但是,成見讓他周圍的人錯過了這個機會;殷夫人忙於公務,沒機會陪伴他,終有一天想到陪他踢毽子,但這時哪吒的力量已經開始展現破壞性了;直到最後他遇到了那個可以與他一起踢毽子的人,但上天已經不給他機會了……

再如,太乙真人在山河社稷圖中教哪吒功夫之時,變形術是個有趣的梗。但它不僅是有趣而已,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們發現,哪吒的變形能力不但承擔了不少笑料,也是情節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如此,遠在山河社稷圖之前,劇本就已經用更巧妙的方式鋪墊過一次了,那時,哪吒完全不會變形,在與村童們惡作劇時,還要藉助剝來的衣服假扮。還有太乙真人的坐騎豬可以回放(似乎有些類似《哈利波特》中的冥想盆),在前邊或許只是好玩,但看到結尾才知道如此重要。

這些或許有人覺得不重要,其實不然。一部電影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也許大家認為總體好就好,個別地方不重要。這就好比吃一道菜,總體味道好來自哪裡呢?味道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是裡面的食材搭配或調料使用到位了才行。電影亦然。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三,三觀好

其實,《哪吒》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當代文本,所有的情節、所有的設定,都指向一個核心,我是誰?這是人類的千古謎題,《哪吒》的答案是,我是我——也就是說,我是誰不由別人決定,而由我來決定。其實這個答案我並不認同,從哲學上、從文化傳統上來說,個體的人都無法決定自己是誰,每一個人的本質其實都由人類社會來決定的。但是,個人主義傾向是當今世界的政治正確,雖然不完全對,但當今世界人類生活的各種限制,使得個人的自我認定顯得極其重要。就這一點來說,這不是《哪吒》的弱點,反而是他的強項。他抓住了這一點,向所有被出身籠罩、被社會形塑、被別人的目光切削、被自己的境遇擠壓的當代人大吼: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每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的人看到這裡都會鬥志昂揚、赤目炎炎——雖然,很多人還是改變不了自己命定的軌跡。

另外,全片最核心的設定,即哪吒的魔童形象,雖然創作者本可以不考慮任何邏輯,想怎樣就怎樣。但就電影來說,這個設定卻既合理,又合於人的本質。其實,人都是被塑造出來的。好像一位美國前高官說,不要把中國視為敵人,因為即便不是敵人,只要你視他為敵人,他最後也就會成為敵人(大意)。哪吒剛出生的時候,並不就是魔童,但周圍人都以妖魔視之,他便成了妖魔。而人的成見又難以打破。其實,就是劇中的大反派申公豹,不也是成見的犧牲品嗎?這個最後的大boss,不再像很多電影中那樣就是惡的化身,其實,他的劇本也不過是想打破成見,只是,最後自己卻被成見反噬了。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四,很兒童

全片笑點很多,基本上從頭笑到尾。雖然不少笑點有點港片當年濃重味道——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中國電影一幽起默來就只會摳腳丫的方式。像《瘋狂動物城》中的閃電、《冰雪奇緣》中的雪寶那樣的設定似乎一直都沒有過。不過,至少,這部電影中的笑點都很兒童。反正我身邊的孩子每到一個笑點都會毫無保留地笑出來。這當然比一些故意宏大、故意深刻擺pose騙人錢還耗人時間的電影強多了。另外,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影中還是有不少非常精彩的笑點,很有想象力,大家看了便知,這裡不再多說,以防劇透。

另外,雖然情節跌宕起伏,大戰場面也很精彩,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承受力了(此處應該有童聲配音)。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些電影為了製造刺激的效果,並不顧及這個效果為何服務。於是,鏡頭的意義就只在於鏡頭本身,以至於有些鏡頭的恐怖,別說孩子了,我都會覺得不敢直視。但《哪吒》不這樣,再激烈的鏡頭,都是在情節線索中的,有其承擔的意義,孩子們跟著背後的脈絡走到這裡,才會理解它——我們都知道,恐怖來源於未知。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五,很溫暖

很多人看到各種信息中哪吒的魔童設定,都會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邪惡的片子(至於CP的傳說,嗯,我只能說,大家想多了——不過,“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電影公映了,也就隨大家去想了),其實不然,電影很溫暖。對於李靖和殷夫人來說,無論哪吒怎樣,都是他們的兒子,而哪吒之所以能在眾人的形塑中沒有最終成為魔童,就在於父母的愛給了他不自暴自棄的理由。這個改編與傳統故事形成巨大反差,然而,正是因為有這一反差的語境,才更顯出改編的溫情與可貴。其實,在哪吒失去乾坤圈後,有一度,他曾把怨恨對準李靖。只是,最終,把魔丸的暴戾之氣壓下去的,正是愛。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六,很中國

混元珠有善惡兩性,在中國文化看來,是為自然之理。魔丸轉世,則其命中註定是為魔童,同時也註定三年之後的灰飛煙滅。但是,西方文化中為神註定的結局,無論人如何逃避,都將無法更改。或許,越想躲開,卻恰恰越陷身其中,因為那就是宿命。但中國文化並非如此:一方面,中國文化承認有天命——這並不奇怪;但這不是中國文化最深的內核,中國文化最可貴的地方在於,雖然有天命,但仍有人力的干涉。任何命定的結局,不同的努力,總會對結局有不同的影響。這才是積極的文化引領。《哪吒》的核心正可歸結於此。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彩蛋

隆重地說一句,不要因為哪吒長得太醜就pass吧,正如陳塘關的老百姓以為他是妖怪就不理他,生生把靈珠逼成了魔童。而且,想看帥的也有啊,可以看敖丙!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又一個彩蛋

這部電影的導演應該還有更大的野心。如此精彩的一部電影,不過是更大架構的一個引子。一般來說,做引子的電影都不好看,因為最好的食材要放到主菜上桌時才肯端出來,比如《格林德沃之罪》,比如《阿麗塔》,導演和演員都有力也使不上,雷聲那麼大,雨點卻那麼小!從《哪吒》的片尾彩蛋(請注意,有三個彩蛋)可以看出,這個系列後續還會有大動作。而且,這個大動作不是到了彩蛋才臨時起意的廣告,其實,從電影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甚至,這部電影的結局只是給下一部(或N部)電影提供了一個上天入地的哪吒而已。讓我們先吃小菜,然後繼續期待主菜吧!

最後一個彩蛋

忽然想到了《大聖歸來》,那裡的大聖也很醜——為什麼?現在的導演都喜歡把主人公弄醜嗎?不過,《大聖歸來》的醜似乎並無邏輯,也就是說,在那部電影中,如果把大聖設計得很帥,好像整個故事架構都沒問題。但哪吒不同,在這部電影裡,他必須醜^_^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京師文會”,作者略有調整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作者介紹

李小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古典文獻學。著有《中國古典小說回目研究》、《異聞集校證》、《書舶錄》、《墨子譯註》、《武林舊事校注》、《論語全解》、《西湖夢尋注評》、《夜航船》等。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魔童哪吒上線,一起來看看小龍老師的推薦吧!

首先聲明一點,我其實沒有能力寫影評。觀千劍而後識器——但我看過的電影實在寥寥,完全是生手。只是看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後,頗有感觸,信筆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許所評多門外之言,還請大家不必較真。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喜歡國產電影,尤其是國產動畫電影,雖然我也一直希望國產電影能強大起來,也一直儘量支持。

幾年前,《大聖歸來》曾讓我非常振奮。但事實上,我對那部電影最高的評價是,透過電影能感覺到製作團隊的誠意,這就足夠了。具體來說,《大聖歸來》的動畫質感極強,完全不遜色於好萊塢的大片。故事也足夠燃,故事的推進、節奏的掌控也不錯。但,說實話,整體效果還是差口氣,為什麼?毀在了劇本上(所以我們更期待第二部,希望可以部分地解決這個硬傷。)後來,又看了《大魚海棠》,嗯,那支歌確實餘音繞樑!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再後來,還看了不少動畫,只有更失望,都不敢帶孩子進影院看了。說實話,中國的動漫既想讓原本的目標觀眾——小朋友進影院,又不捨得成人的票房,於是便弄出來了一堆四不像。幾乎每部動漫都會有過於驚悚的畫面。我這個想全力支持國產影片的爸爸只好多次在影院裡抱著孩子讓她躲過某些鏡頭。想想《瘋狂動物城》、《海洋奇緣》、《冰雪奇緣》、《尋夢環遊記》,再可怕的情節,也不會拍出恐怖片的味道來吧。

國產動畫似乎陷在技術的泥淖裡了,就好像一百多年前洋務運動時,很多人以為只要有了堅般利炮,我們就又與歐洲站在同一起跑線了一樣。其實,沒有技術當然不行,只有技術更不行。

就在這個時候,不期然,等來了《哪吒》。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起初,我並不抱希望,主要因為這個名字。多年來,對類似的名字有了警惕。這個名字給人一種趨炎附勢的感覺。不過,看到朋友圈不少人推薦,也就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去看了,反正這些年也一直這樣支持國產電影的。沒想到,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只想說兩個字:好看。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在“好看”這個角度,已經達到了我剛才所舉的那些迪士尼動畫電影的高度。

我把這部電影的成功歸結為“三好”、“三很”。

第一,情節好

這裡應該說三遍

從前面對《大聖歸來》等電影的批評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對情節的邏輯可能有偏執。但我向來認為,無論畫面多好看,寓意多深刻,只要情節不好,依然不是好電影。但《哪吒》不一樣,情節上無可挑剔。整個作品有數個不同的“劇本”,元始天尊的,太乙真人的,李靖夫婦的,甚至,陳塘關百姓的……但是,大半部的劇本卻都被申公豹暗中改變了走向,而且,這個走向還決定了哪吒最終的命運。然而,對哪吒不離不棄的父母之愛改變了這一切。哪吒,這個混元珠中邪氣所萃的魔丸化身,終於戴上乾坤圈,踏上風火輪,套上混天綾,綽起火尖槍,重新設定命定的劇本。整部電影的情節環環相扣,絕不鬆懈。發展有趣味,轉折有邏輯,高潮有看點,結局既眾望所歸,又得來不易,絕不廉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二,細節好

這裡繼續說三遍

國產電影最大的問題一直都是劇本,而劇本在電影中的體現就是細節。很多電影之所以不好看,就是細節經不起推敲,給人的感覺不過是拼湊。可以感覺到,《哪吒》的劇本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說哪吒初來人世就被貼上了標籤,不被理解,這是他性格形成的第一推力。這樣關鍵的地方,劇本非常輕巧地用一支小毽子來承擔:哪吒剛剛出生不久,雖然是魔丸轉世,但那時的他或許只是有能力,卻並未展現破壞力,但是,成見讓他周圍的人錯過了這個機會;殷夫人忙於公務,沒機會陪伴他,終有一天想到陪他踢毽子,但這時哪吒的力量已經開始展現破壞性了;直到最後他遇到了那個可以與他一起踢毽子的人,但上天已經不給他機會了……

再如,太乙真人在山河社稷圖中教哪吒功夫之時,變形術是個有趣的梗。但它不僅是有趣而已,在最後的關鍵時刻,我們發現,哪吒的變形能力不但承擔了不少笑料,也是情節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僅如此,遠在山河社稷圖之前,劇本就已經用更巧妙的方式鋪墊過一次了,那時,哪吒完全不會變形,在與村童們惡作劇時,還要藉助剝來的衣服假扮。還有太乙真人的坐騎豬可以回放(似乎有些類似《哈利波特》中的冥想盆),在前邊或許只是好玩,但看到結尾才知道如此重要。

這些或許有人覺得不重要,其實不然。一部電影為什麼好?為什麼不好?也許大家認為總體好就好,個別地方不重要。這就好比吃一道菜,總體味道好來自哪裡呢?味道不可能憑空產生,一定是裡面的食材搭配或調料使用到位了才行。電影亦然。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三,三觀好

其實,《哪吒》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當代文本,所有的情節、所有的設定,都指向一個核心,我是誰?這是人類的千古謎題,《哪吒》的答案是,我是我——也就是說,我是誰不由別人決定,而由我來決定。其實這個答案我並不認同,從哲學上、從文化傳統上來說,個體的人都無法決定自己是誰,每一個人的本質其實都由人類社會來決定的。但是,個人主義傾向是當今世界的政治正確,雖然不完全對,但當今世界人類生活的各種限制,使得個人的自我認定顯得極其重要。就這一點來說,這不是《哪吒》的弱點,反而是他的強項。他抓住了這一點,向所有被出身籠罩、被社會形塑、被別人的目光切削、被自己的境遇擠壓的當代人大吼: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每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的人看到這裡都會鬥志昂揚、赤目炎炎——雖然,很多人還是改變不了自己命定的軌跡。

另外,全片最核心的設定,即哪吒的魔童形象,雖然創作者本可以不考慮任何邏輯,想怎樣就怎樣。但就電影來說,這個設定卻既合理,又合於人的本質。其實,人都是被塑造出來的。好像一位美國前高官說,不要把中國視為敵人,因為即便不是敵人,只要你視他為敵人,他最後也就會成為敵人(大意)。哪吒剛出生的時候,並不就是魔童,但周圍人都以妖魔視之,他便成了妖魔。而人的成見又難以打破。其實,就是劇中的大反派申公豹,不也是成見的犧牲品嗎?這個最後的大boss,不再像很多電影中那樣就是惡的化身,其實,他的劇本也不過是想打破成見,只是,最後自己卻被成見反噬了。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四,很兒童

全片笑點很多,基本上從頭笑到尾。雖然不少笑點有點港片當年濃重味道——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中國電影一幽起默來就只會摳腳丫的方式。像《瘋狂動物城》中的閃電、《冰雪奇緣》中的雪寶那樣的設定似乎一直都沒有過。不過,至少,這部電影中的笑點都很兒童。反正我身邊的孩子每到一個笑點都會毫無保留地笑出來。這當然比一些故意宏大、故意深刻擺pose騙人錢還耗人時間的電影強多了。另外,我們不得不承認,電影中還是有不少非常精彩的笑點,很有想象力,大家看了便知,這裡不再多說,以防劇透。

另外,雖然情節跌宕起伏,大戰場面也很精彩,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承受力了(此處應該有童聲配音)。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些電影為了製造刺激的效果,並不顧及這個效果為何服務。於是,鏡頭的意義就只在於鏡頭本身,以至於有些鏡頭的恐怖,別說孩子了,我都會覺得不敢直視。但《哪吒》不這樣,再激烈的鏡頭,都是在情節線索中的,有其承擔的意義,孩子們跟著背後的脈絡走到這裡,才會理解它——我們都知道,恐怖來源於未知。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五,很溫暖

很多人看到各種信息中哪吒的魔童設定,都會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邪惡的片子(至於CP的傳說,嗯,我只能說,大家想多了——不過,“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電影公映了,也就隨大家去想了),其實不然,電影很溫暖。對於李靖和殷夫人來說,無論哪吒怎樣,都是他們的兒子,而哪吒之所以能在眾人的形塑中沒有最終成為魔童,就在於父母的愛給了他不自暴自棄的理由。這個改編與傳統故事形成巨大反差,然而,正是因為有這一反差的語境,才更顯出改編的溫情與可貴。其實,在哪吒失去乾坤圈後,有一度,他曾把怨恨對準李靖。只是,最終,把魔丸的暴戾之氣壓下去的,正是愛。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第六,很中國

混元珠有善惡兩性,在中國文化看來,是為自然之理。魔丸轉世,則其命中註定是為魔童,同時也註定三年之後的灰飛煙滅。但是,西方文化中為神註定的結局,無論人如何逃避,都將無法更改。或許,越想躲開,卻恰恰越陷身其中,因為那就是宿命。但中國文化並非如此:一方面,中國文化承認有天命——這並不奇怪;但這不是中國文化最深的內核,中國文化最可貴的地方在於,雖然有天命,但仍有人力的干涉。任何命定的結局,不同的努力,總會對結局有不同的影響。這才是積極的文化引領。《哪吒》的核心正可歸結於此。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彩蛋

隆重地說一句,不要因為哪吒長得太醜就pass吧,正如陳塘關的老百姓以為他是妖怪就不理他,生生把靈珠逼成了魔童。而且,想看帥的也有啊,可以看敖丙!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又一個彩蛋

這部電影的導演應該還有更大的野心。如此精彩的一部電影,不過是更大架構的一個引子。一般來說,做引子的電影都不好看,因為最好的食材要放到主菜上桌時才肯端出來,比如《格林德沃之罪》,比如《阿麗塔》,導演和演員都有力也使不上,雷聲那麼大,雨點卻那麼小!從《哪吒》的片尾彩蛋(請注意,有三個彩蛋)可以看出,這個系列後續還會有大動作。而且,這個大動作不是到了彩蛋才臨時起意的廣告,其實,從電影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甚至,這部電影的結局只是給下一部(或N部)電影提供了一個上天入地的哪吒而已。讓我們先吃小菜,然後繼續期待主菜吧!

最後一個彩蛋

忽然想到了《大聖歸來》,那裡的大聖也很醜——為什麼?現在的導演都喜歡把主人公弄醜嗎?不過,《大聖歸來》的醜似乎並無邏輯,也就是說,在那部電影中,如果把大聖設計得很帥,好像整個故事架構都沒問題。但哪吒不同,在這部電影裡,他必須醜^_^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京師文會”,作者略有調整改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作者介紹

李小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古典文獻學。著有《中國古典小說回目研究》、《異聞集校證》、《書舶錄》、《墨子譯註》、《武林舊事校注》、《論語全解》、《西湖夢尋注評》、《夜航船》等。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李小龍老師:真魔童,真哪吒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專欄畫家:黃亭穎

責任編輯:鄧若雪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